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考点同步解读1.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形式、实质及其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

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1)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2)现实原因:到1978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建设。

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3)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条件。

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认识优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选择,该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集体时期)相比具有较大的进步,在改变农村经济格局的同时,奠定了经济发展和后续改革的基础,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民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具体表现在:(1)就全国来说,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手工劳动,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的经营,而将经营的单位划小到家庭,同这种手工劳动的生产水平相适应。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教材分析《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2节课的教内容,主要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意义。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关键点,既是建国以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的转折又是第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政策基础。

二、教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的关系,培养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教,使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三、教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教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建国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它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了哪些问题?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的重大转折?(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推进新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阅读教材54页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2。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是如何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3。

此次会议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背景:历史的徘徊和真标准问题的讨论。

【引言阅读:“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概括为“两个凡是”。

其实质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导致文革结束后我国在徘徊中前进。

于是导致开展真标准问题的讨论。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5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5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本课内容是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Ⅱ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设计理念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对课标ˎ教材ˎ学生的深入分析,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ˎ重点难点,并确立适时可行的教法学法,合理地设计相应教学流程,清晰地突出理念精神。

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定位是: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从课标出发,分析教材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其地位与作用:本单元从纵向上承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下启第五单元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横向上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进行比较;在中国现代史中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本课在单元中更是承上启下,上承第11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发展和曲折,下启第13课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

并且这块知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设计,组织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掌握解答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课外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增加课堂的直观与生动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和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学会分析教材,从课本中获取有效信息。

2、设置探究问题,指导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积极思考,积极表达。

3、利用表格,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问题探究,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3、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如何理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内涵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所用。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时已经了解的比较多,并且自身置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但是核心概念理解的还不透彻,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还欠缺。

在学习本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来提升其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案教学法五、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创设情境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

但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问题设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创设情境2】1978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

为抗旱救灾,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

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当年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二】从方案经济到市场经济(1)【一】课程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开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过程与方法〔1〕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方案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2〕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开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开展和社会的进步;〔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实立;.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文革结束后经济处于停滞状态;(2)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思想大解放。

2、内容(1)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3、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教学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教学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教学设计
(3)课堂实践: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如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5)课后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消化、巩固所学内容。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
(2)结合具体案例,如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详细讲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
(3)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重点知识。
2.针对难点内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成就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教学内容:简要介绍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状况,如凭票供应、排队购物等,让学生了解计划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教学方法: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
4.教学目标:通过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计划经济时期的不足,为学习市场经济体制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2.作业形式:
a.书面作业: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b.小组合作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作业要求:
a.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提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b.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表述清晰,体现学生的思考过程。
c.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1.教学内容:讲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区别,以及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三个问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第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及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过程。

本课内容较多,专业色彩浓,涉及了许多经济学专业知识,对教师讲授和学生的理解及接受都有较大的要求。

【学情分析】新课改后的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每个专题打破了时空界限,这要求教师能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时间内向学生讲授清楚,并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而本课由于专业性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有限,所以理解和接受本课内容有较大的难度。

【课程标准】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利用主义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专题讨论,情景再现,历史对比,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4
3、教师对学生的疑惑点、本课重难点精讲、细讲。
4、学生讨论完成合作探究,并展示讨论结果,最后老师总结。
5、利用本课测评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6、学生自己总结在本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课件图片导入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目内容
1、为何改革?→提出改革→伟大的历史转折
1)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使我国的改革重新焕发了活力。
【设计思路】本课小结,采取了与常规教法不一致的方法,在继承常规教法的同时,在总结中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能准确地把握住本课的内容。
探究: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为什么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得出背景:两个“凡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第一段)回答:假如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参加者,请你谈谈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1、自主阅读课本第二目及学思之窗,完成下列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第三目内容
3、改革为何?→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入:回答了如何改革,那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伟大转折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这是改革开放提出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准确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抛弃阶级斗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为引入下面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好铺垫。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习目标: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意义。

2、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3、运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特征学习难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与宏观调控学习方法:通过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变化,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农村、城市(企业)在经营管理、分配方式、所有制形式等方面的变化,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极大的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链接: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知识导学:A级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人民生活;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枷锁还没有解脱,开始了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地点。

(2)指导思想: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讲话,指出: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

(3)主要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

政治路线:停止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确定今后的工作要。

(4)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成为实行和开辟的起点。

A级知识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高度集中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试行:改革首先在展开。

1978年,、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2)推广: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深化: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建立撤销作为行政机构的,建立,以促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后,对我国历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充满好奇,但可能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此外,学生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可能会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的影响,需要教师引导其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与现实。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以历史为鉴,认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生活,增强其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例如,组织学生扮演计划经济时期的厂长、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家等角色,进行课堂情景剧表演。
5.加强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例如,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采访家人、朋友,了解他们眼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掌握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主要原因。
2.了解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年)的主要经济政策、成果与问题,分析其历史背景与现实影响。
3.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大改革举措。
3.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2.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
(1)请简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谈谈你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
1.教学内容:计划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确立。
-教师讲解:“计划经济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资源进行统一分配和调度的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强调国家主导、统一规划、平均分配。而市场经济则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竞争机制、效益优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区别。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两种经济体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了解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认识这一转型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4.引导学生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认识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提高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教学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教学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通过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关心社会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我国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本节课中,我将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人性化的教学语言和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验历史的魅力,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纪录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数据和成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3.创设历史情境,如模拟改革开放的决策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艰难抉择。
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分享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中的经历,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4.引导学生理解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等。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3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3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第一步:清楚课程标准的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第二步:制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等基础知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深刻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第三步:确定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第四步:设计教学方法课前设计预习案,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播放一些视频和原始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第五步:准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打印资料第六步:开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在上课前三天左右,发放本课预习案(参见附录),学生完成后交上来检查,再返还给学生补充完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发学生对计划经济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内容:讲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分析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原因。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缺点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5)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进行客观评价。
3.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掌握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原因及其影响。
3.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设想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计划经济的定义、特点,以及它在我国的实施背景。在此基础上,引出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并提出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不同?我国为何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通过导入环节的设问,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详细讲解两者的定义、运行机制、优缺点等,让学生对这两种经济体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熟练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质。

2. 让学生熟练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教学重难点】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及其特点、实质。

2.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文革之后又徘徊,三中全会把革改,本课主要从两大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改革以1978年为历史坐标,首先阐述了我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随后重点叙述了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瘵措及其意义。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教材从改革的原因、措施、作用等几个方面展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

教材在最后概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具有本课小结的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加深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原因、过程和意义的理解。

通过对话、提问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及其特点、实质(1)原因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①以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

③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三、经济体制改革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两个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三个关键点:小岗村突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质课教案_3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教学设计
这是台山近几十年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台山这些年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提问:这可能是受我国什么经济政策的影响,从而引出改革开放。

给学生解释改革: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包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放:对外开放。

导入第十
题二:势不可挡的改革
第一部分农村经济改革(根据小岗村的发展变化,让学生感受农村经济改革的过程)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产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一场生产关系的调整,建国后中国共有四次生【知识延伸】:
话题三:将改革进行到底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图片让学生总结20世纪80年代,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3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和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3、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4、识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会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阅读历史资料、设疑,采取师生探究性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

导入课程:讲授新课: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重要内容)2、运用图片引导学生认知土地性质的转变,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②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史料分析:史料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①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知识目标•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理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二、教学重点1.计划经济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经验;2.市场经济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经验;3.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三、教学难点1.理解市场自主调节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2.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四、教学过程1. 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国家计划部门向各生产部门统一安排生产、供应和分配的经济体制。

它的发展初衷是为了解决物质短缺和繁荣经济。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长期停滞不前、经济效率低下等。

2.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国家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引导的经济体制。

它的特点是市场自主决定价格、资源配置和生产方式。

市场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实行,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失灵、社会矛盾加剧等。

3.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时较长。

8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

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加强市场调节力度,加快市场经济建设。

21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引入外资、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加快市场化改革速度,转型增长模式。

4.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约束、环境问题等。

而相应地,也产生了一些机遇,如技术创新、国际贸易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严格环境保护、推进科技进步等,以应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五、课堂练习1. 选择题1.市场经济的基础是()。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消费资料市场 C. 国家的计划指导 D. 生产流通市场答案:B2.我国市场经济翻天覆地的变革发生在()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

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

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

”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

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记忆就是如此。

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怎样的破坏?虽然文革结束了,但是对文革后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探索,还要经过一个复杂和艰苦的过程。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探索,最终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

【讲授新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二、经济体制改革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A初步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B普遍实行:。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行政机构的改变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

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昔日凤阳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今日凤阳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凤阳花鼓前首是安徽凤阳人在文革期间所唱的花鼓词,后者是20世纪80年代凤阳人所编的花鼓词。

这两首花鼓词充分反映了安徽小岗村由昔日的贫困落后变为现在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

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采取的措施)a.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过渡:上述的改革措施,仅仅是政策层面,是不够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对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经验的研究,随着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

从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必要性①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A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B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可能性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②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2、过程(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邓小平在关键时刻,排除阻力,把握方向。

先后到南方几个改革开放较成功的省份视察,围绕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市场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3)理论完善:A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为进一步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理论,对今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明确指导,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B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意义(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不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本课测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和城市中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在农村改革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城市中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通过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通过改革分配制度等,调动了企业和领导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推动我国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

学习延伸:阅读以上材料,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