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下册)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下列词语:儿童、记忆、生活、童年、亲人、快乐、幸福、宝贵、成长、珍惜、回忆等。

- 能够理解课文《儿童记忆中的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并能够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

- 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朗读课文《儿童记忆中的生活》。

- 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儿童记忆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课文《儿童记忆中的生活》词语研究儿童、记忆、生活、童年、亲人、快乐、幸福、宝贵、成长、珍惜、回忆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记忆,激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思考和兴趣。

步骤二:课文阅读理解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儿童记忆中的生活》。

2. 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和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步骤三:朗读训练1. 教师示范正确的语音、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

2. 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互相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步骤四:词语研究1. 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本单元的重点词语。

2. 学生进行词语的拼读和造句练,巩固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步骤五:写作训练1. 教师提供写作话题,如“我最珍惜的童年记忆”。

2. 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表达自己对童年记忆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批改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课本《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儿童记忆中的生活》- 教学课件- 黑板、粉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对儿童记忆主题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童年记忆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研究了有关儿童记忆的内容,培养了他们对儿童记忆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朗读训练和写作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括引入新课,作业布置。

) 物理学奖。

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2.写作背景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3.文体知识传记 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三、初读感知1.读准字音宰割(zǎi) 元勋(x ūn ) 直肠癌(ái ) 奠基(di àn )妇孺皆知(r ú) 夐(xi òng ) 曛(x ūn ) 铤(t ǐng )筹划(ch óu ) 殷红(y ān ) 挚友(zh ì) 彷徨(p áng huáng )2.辨清字形摄(sh è)摄影 慑(sh è)威慑 镊(ni è)镊子3.理解词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盈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萦带:弯曲得像带子一般。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四、再读感知1.速读课文, 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第一单元教案《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

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包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学情分析】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了解邓稼先的丰功伟绩。

【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无私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毛泽东同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史,告诉我们国防实力的强弱决定国家的地位,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使帝国主义绝不敢胡作非为。

今天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祖国奉献了他们的一切,才赢得我们今天的幸福。

我们在安享生活的同时,能忘了为之贡献青春的人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弹元勋”邓稼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1邓稼先知识与技能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体会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1.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

教师宜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讨论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邓稼先画像等资料。

2课时用多媒体播放第一颗原子弹升空后的蘑菇云画面。

(字幕:这是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升起的蘑菇云)六十年代,中国上空连续升起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所产生的蘑菇云,为新中国、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国际地位,使中国在世人面前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形象。

在这期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多媒体展示图片字幕: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的“‘两弹’元勋”)今天我们通过他的挚友——杨振宁博士之笔一起走近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邓稼先》等。

1.《吊古战场文》译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一单元教学方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一单元教学方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一单元教学方案1. 单元概述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通过一系列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单元包括《春》、《济南的冬天》、《夏感》三篇课文。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2. 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学生朗读、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4.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春》1. 课文朗读(10分钟)2. 生字词学习(10分钟)3. 课文内容分析(15分钟)4. 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济南的冬天》1. 课文朗读(10分钟)2. 生字词学习(10分钟)3. 课文内容分析(15分钟)4. 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第三课时:《夏感》1. 课文朗读(10分钟)2. 生字词学习(10分钟)3. 课文内容分析(15分钟)4. 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5.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堂测试,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

6.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7.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人生感悟课文1:《我母亲》课文2:《再塑生命人》课文3:《怀念母亲》课文4:《父母心》2. 第二单元:名著欣赏课文5:《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课文6:《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课文7:《海底两万里》(节选)课文8:《昆虫记》(节选)3. 第三单元:人物描写课文9:《邓稼先》课文10:《闻一多先生说和做》课文11:《月光下探访》课文12:《女娲造人》4. 第四单元:状物抒怀课文13:《背影》课文14:《春》课文15:《济南冬天》课文16:《三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健康人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理解与赏析,尤其是名著节选部分。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第一单元导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感人故事。

2. 课文学习:采用朗读、默读、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写作指导:分析课文中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到自己写作中。

进行课堂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4. 口语表达: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理解和看法。

开展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课文、作者、重点词语、文章结构、主题思想。

2. 板书形式:采用图示、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直观展示课文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单元:写一篇关于父母作文,不少于500字。

第二单元:阅读名著节选,完成课后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

(2)理解并掌握本单元所学的重点文言文句子。

(3)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重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3)写作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2)写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

(2)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2.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拼读、书写。

(2)翻译并讲解重点文言文句子。

(3)分析并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进行文言文句子翻译练习。

(3)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写作技巧。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6. 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生进行阅读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积极性。

(2)学生课堂练习完成情况。

2. 课后作业:(1)学生作业完成质量。

(2)学生作业创新性、表达能力。

3. 阅读拓展:(1)学生阅读量、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阅读感悟、心得体会。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第一单元中的课文。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3. 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生字词的学习。

2. 学生朗读、理解和分析课文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作者写作手法的把握。

2. 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资料,制作PPT。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

2. 课堂导入1. 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分享预习成果。

3. 课文朗读与理解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4. 生字词学习1. 教师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的用法。

5. 写作手法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6. 情感态度培养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生活的情感。

7.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课文内容。

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讲课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讲课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第一单元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本单元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任务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本单元的写作主题为“写出人物的精神”,意在培养学生人物描写的手法,写出人物的特点,也能写出内在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对不同特色的语言进行体味、感受、理解课文。

2. 针对每篇课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加强运用语言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3. 整体,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揣摩语言风格和人文内涵。

4. 能够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掌握一定的形象塑造方法。

5. 学习人物崇高的品格和高尚的精神,向名人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做一个有上进心的好学生。

三、单元重难点重点:1、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对不同特色的语言进行体味、感受、理解课文。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做到形神毕现。

3、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概括课文主要事件。

4、学习人物崇高的品格和高尚的精神。

难点:1、结合文章背景,理解人物精神品质并加以学习。

2、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3、针对每篇课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加强运用语言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单元学清分析与教学建议本学期是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在学习写人的文章,因此对此类文章应该是熟悉并有一定基础的,但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记述名人事迹的文章,这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

学生对本单元学习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只要是教法得当,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够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读懂文本,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重点-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 课本《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设备;-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红楼梦》相关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入新课(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梳理故事情节(15分钟)- 教师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逐一梳理并讲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例如林黛玉、贾宝玉等。

每个小组从人物的性格、行为惯、与其他人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学生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所选人物形象的描述。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

归纳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确认大家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实践操练- 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中的一小段文本,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课堂作业- 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复和巩固对《红楼梦》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视频导入、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同时,通过自主阅读和描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下节课可继续拓展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欣赏。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够正确运用第一单元的语法知识,如形容词的用法和句子的基本结构。

3. 能够阅读并理解与第一单元内容相关的短文和课文。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教学重点1. 掌握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运用形容词进行句子表达。

3. 阅读理解与第一单元内容相关的短文和课文。

教学内容课文导入1. 通过引入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利用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

课堂讲解1. 介绍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例如"美丽"、"善良"、"友好"等。

2. 讲解形容词的用法和句子的基本结构,例如"主语 + 动词 + 形容词"。

3. 阅读并解析与第一单元内容相关的短文和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

练与巩固1. 进行课堂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如造句、填空等。

2. 进行听力训练,让学生听懂与第一单元内容相关的对话和短文。

3. 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用所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阅读与第一单元内容相关的文章和故事。

课堂总结1. 对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复。

2. 简要总结形容词的用法和句子的基本结构。

3. 回顾与第一单元内容相关的短文和课文,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册上与第一单元相关的练题。

2. 阅读一篇与第一单元内容相关的文章,并写一篇100字的读后感。

3. 选择一个与第一单元内容相关的话题,进行口头表达,用形容词进行句子表达。

教学评价1. 课堂练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口语和阅读训练的表现情况。

4.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参考资料1.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一单元课文和练册。

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

3. 与第一单元内容相关的文章和故事。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依据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详细内容包括:1. 第一单元:小说世界(章节14)章节内容:涉及小说的基本知识、阅读策略和名篇欣赏。

2. 第二单元:散文天地(章节58)章节内容:涵盖散文的特点、阅读方法及名篇解析。

3. 第三单元:诗词歌赋(章节912)章节内容:包括古诗词的韵律、意象、名篇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说、散文、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散文、诗词的阅读理解及欣赏。

2.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等。

2. 新课内容讲解:通过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小说、散文、诗词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名称2. 内容:课文结构、重点词语、名句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练习题。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组织课外活动,如诗词朗诵、作文比赛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针对不同文学体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说明:教学内容应涵盖小说、散文、诗词三种文学体裁,需根据每种体裁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活动。

例如,小说部分可以侧重于情节分析、人物塑造;散文部分应关注语言特色、情感表达;诗词部分则应强调韵律、意象等方面。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群星闪耀”,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

其中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孙权劝学》,一篇略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和一个习作。

【教学目标】1、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的方法。

2、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3、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难点: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精读法。

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

2、感悟法。

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

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1、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落后就要挨打”。

最新2019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2019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仍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

对于七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识字写字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分为六大单元。

第一单元的课文介绍了中国杰出人物的非凡生平。

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

本单元学习要学会精读的学习方法。

第二单元的作品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文章。

本单元在继续学习精读的方法中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

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通过普通人身上闪现的优秀品格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在注重熟读精思的学习中体现了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境界。

第四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

第五单元的文章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

在学习中可进行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第六单元的文章是关于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学会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三、学情分析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全班30人,其中女生14人,男生16人。

经过一个学期的了解,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整体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相信通过努力会有所改变。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的重点知识和重要词汇- 理解并运用第一单元的语法知识和句型结构-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课文:《春》2. 重点词汇:春天、鸟儿、田野、种子、翅膀3. 语法知识: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4. 句型结构: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表结构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2. 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步骤二:课文学习(20分钟)1. 预习课文《春》,了解文章大意。

2. 分段阅读,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3. 学习生词,掌握重点词汇的发音和意义。

4.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文章的组织方式。

步骤三:语法讲解(15分钟)1. 介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分别讲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法和句子中的作用。

3. 给出相关例句,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步骤四:句型练习(15分钟)1. 教授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表结构的概念和用法。

2. 给出相关例句,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

3. 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句型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五:阅读与写作(20分钟)1. 分组活动,让学生合作阅读一篇与春天相关的文章。

2.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3.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让学生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进步之处。

教学评价与改进- 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

-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扩展活动- 邀请学生带来关于春天的图片或物品,进行展示和描述。

- 安排参观校园内的春天景色,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了解第一单元的课文内容和主题-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意思- 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朗读课文- 理解并记忆课文的内容- 学会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2. 课文理解-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 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课文分析- 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研究其用法和意义。

4. 语言表达-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写作练-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一篇短文或写一封信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研究- 课堂讨论和互动- 个别辅导和指导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发言质量等。

- 课后作业:包括完成作文和回答问题等。

- 互相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作文的内容和语言表达。

教学资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课文相关的练题和作业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课文朗读和理解- 第二课时:课文分析和语言表达- 第三课时:写作练和互评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阅读面。

-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写作练,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师用书- 相关的教学参考书籍和教学资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2019年春)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2019年春)

2019年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XX市XX镇XX小学2019年2月28日目录第一单元群星闪耀 (4)1 邓稼先 (4)2 说和做 (12)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21)4 孙权劝学 (27)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34)第二单元家国情怀 (40)5 黄河颂 (40)6 老山界 (46)7* 土地的誓言 (52)8 木兰诗 (60)写作学习抒情 (68)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71)第三单元凡人小事 (74)9 阿长与《山海经》 (74)10 老王 (81)11* 台阶 (89)12 卖油翁 (96)写作抓住细节 (101)第四单元修身正己 (106)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06)14 驿路梨花 (111)15* 最苦与最乐 (120)16 短文两篇 (125)第1课时《陋室铭》 (126)第2课时《爱莲说》 (131)写作怎样选材 (136)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141)第五单元生活哲理 (144)17 紫藤萝瀑布 (144)18* 一棵小桃树 (152)19* 外国诗二首 (158)20 古代诗歌五首 (165)写作文从字顺 (174)第六单元科幻探险 (180)21 伟大的悲剧 (180)22 太空一日 (187)23* 带上她的眼睛 (193)24 河中石兽 (198)写作语言简明 (204)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210)第一单元群星闪耀1邓稼先上课素材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配套教案(Word版,含反思)

【人教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配套教案(Word版,含反思)

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部编版】全册配套教案(Word版,含反思)1邓稼先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关键句段的含义。

2.品味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邓稼先的成就,感受他的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

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了解背景1.字音字形。

选聘.(pìn)元勋.(xūn)邓稼.先(jià)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 无垠.(yín)奠.基(dià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锋芒毕露.(lù)2.重点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一单元教学方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一单元教学方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一单元教学方案目标本教学方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常识:介绍古代文化、古代文学名著等相关知识;2. 课文阅读:研究和理解本单元的课文,并能够进行准确的朗读;3. 词语研究:研究本单元中的重要词语,并能够正确运用;4. 写作训练: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形式引入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2. 课文阅读:分段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3. 词语研究:通过词语解释、词语搭配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重要词汇;4. 写作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写作训练,如写读后感、写作文等;5. 练与巩固:设计相关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与鼓励。

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1.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3. 相关词汇表和课文解析材料;4. 练题和作文题。

教学评估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通过随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表达能力等;3. 作业评定: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定;4. 个别辅导:对研究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

教学反思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1.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2. 相关课外阅读资料;3. 语文教学参考书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括引入新课,作业布置。

) 物理学奖。

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2.写作背景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3.文体知识传记 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三、初读感知1.读准字音宰割(zǎi) 元勋(x ūn ) 直肠癌(ái ) 奠基(di àn )妇孺皆知(r ú) 夐(xi òng ) 曛(x ūn ) 铤(t ǐng )筹划(ch óu ) 殷红(y ān ) 挚友(zh ì) 彷徨(p áng huáng )2.辨清字形摄(sh è)摄影 慑(sh è)威慑 镊(ni è)镊子3.理解词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盈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萦带:弯曲得像带子一般。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四、再读感知1.速读课文, 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邓稼先伟大人格的高度赞美。

三、选读课文,分析主体形象1.第⑱段中,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2.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两个人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为什么把他俩对比着写?他们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

此处的对比,不仅说明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各自国家的贡献巨大,还说明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四、梳理全文,把握文章主旨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

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2.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五、拓展学习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美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

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写写自己的童年,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描写,只需写出几个小标题即可。

六、六、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由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学生齐唱、听后谈感受引入本文教学。

二、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教师选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

教师示意学生积累词语:(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校订(jiào)地壳(qiào)宝藏(zànɡ)热情澎湃(pénɡpài)仰之弥高(mí)(2)积累词语。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劳苦的样子。

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沥,滴。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衙,衙门。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括引入新课,作业布置。

) 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迥,差得远。

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慷慨淋漓: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淋漓。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2.学生自读课文,揣摩语调、语气、语速。

3.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 2.这篇课文的结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4.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认真思考,相互交流并作展示后教师最后明确):1.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写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

2.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课文两部分之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3.记叙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4.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

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组织文章的。

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八、九两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自然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四、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学生细细揣摩,互相交流、展示后明确):1.“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的“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深入探究文章的中心,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品味本文的语言。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及中心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这一节课,我们要深入钻研课文,具体而深入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精神与品格。

二、合作研讨,深层探究1.学生朗读1~7自然段,思考:(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2)作者从哪些方面详细叙写闻一多先生编写《唐诗杂论》时的情况?突出表现了什么?(3)略写闻一多先生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意在说明什么?学生共同研讨,明确:(1)作者所选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

(2)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3)简略介绍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意在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介绍写《唐诗杂论》不同。

教师小结:作者这样写,使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给人印象深刻。

2.学生齐读第二部分,思考:闻一多先生后期的思想品格较前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