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新文化运动 教案3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4.针对各小组的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请学生列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2.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观念及其在当时社会的作用。
3.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包括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民主政治的探索以及思想启蒙的需求。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科学”、“民生”三大主张,以及反对封建主义、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
3.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影响。
4.分析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如白话文的推广、新式教育的发展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各小组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主张和代表人物。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意义。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检查,确保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语言流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教材和学情简析1、教材地位本课的学习主题是新文化运动,包括运动兴起的背景、概况、主要内容、评价四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运动发展的新阶段,是它后期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继上一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之后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资产阶级继辛亥革命失败后在思想领域反封建的继续斗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近代前期中国探索史、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以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2、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行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其学习兴趣。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材料分析法以提高学生们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培养其论从史出的意识,另外通过辩论探究来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辨能力,对于事物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下: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评价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标志、代表人物、宣传阵地、活动基地、内容及其影响。

②归纳概括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图文材料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综合、概括讨论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及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努力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新青年》的诞生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联系讲解史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举例分析历史比较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思想界的空前解放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问题探究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诞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思想界的空前解放。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
4.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先进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图片,如《新青年》杂志封面、陈独秀、鲁迅等代表人物的照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请大家回顾一下,辛亥革命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传播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从译介、传播到实践的阶段。
2.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
1.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新文化运动更具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教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教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案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

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2)李大钊认为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提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易混易错]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积极影响(1)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版所属模块必修3 单元\专题第3单元第二课设计主题《新文化运动》教师左龙(2)促进民众觉醒:成立社团,宣传新思想,出版刊物,推动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

(3)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消极影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关键点拨]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或肯定,这是运动的一大缺陷。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附件: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同学们,我们说,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是文学革命。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文学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如此重要。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必须革新旧文学。正如陈独秀所说的:“要拥护那德先生(指民主),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指科学),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于是,一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势不可免地发生了。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新文化运动由此揭开了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随主编陈独秀迁至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核心刊物。
[板书]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师讲述]同学们,一个国家,一旦发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那么,不论这个文明曾经有过怎样的光荣,都不能不使人深刻反省它的积弊。看来,到新文化运动爆发时,不得不承认,我们珍爱的文化传统必须进行一番认真的清理和变革了。鲁迅说:“不能革新的人种、也不能保古的。”确实是这样的。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本上所提到的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讨论一下,“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或者“新”的含义是什么?
(2)引导学生通过对图文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新青年》的诞生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2。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及主要阵地二、德先生和赛先生1。

民主和科学2。

提倡新道德3。

文学革命三、思想界的空前解放1。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2。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进步性和局限性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及局限性的分析、理解【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政治变革的爆发必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启蒙为先声的。

大家都能举出哪些中外的例子?(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早期;维新思想→→戊戌变法;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然后教师指出: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了中国将爆发一场大的政治革命运动,而这场政治运动的前奏必然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文化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新青年》的诞生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提问:为什么会在1915年出现新文化运动?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归纳概括。

⒈政治方面:辛亥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并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辛亥革命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以维持他们的统治。

中国的先进分子需要寻求新出路。

⒉经济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

这种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的束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3-3-2 新文化运动【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 ,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防止地有着自身的缺陷 ,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奉献是不能抹煞的。

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 ,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 ,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 ,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 ,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 ,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 ,经常会有曲折 ,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奉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缺乏 ,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自主预习】一、背景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 ,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专制、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 ,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聚集北大〕4.主阵地:?新青年?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前期〕三、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1.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愚昧与专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新文化运动》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的学习内容,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和影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3.阐述观念:深入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观念,阐述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言论自由、女性解放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个话题展开讨论。
2.分享观点: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场运动的发展脉络。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观思考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如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
2.强调重点: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关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多种形式的情景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创设情境:播放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新课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3.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以上措施,我相信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分析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并进行改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此外,我还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通过以上措施,我相信学生能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4.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综合能力,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问题导入、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规律。
4.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a.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代表了哪两种主要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c.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5.为下周的课堂讨论做准备,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b.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发挥优点,改正不足,不断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运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知道中国在面临列强侵略、封建制度腐朽的情况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那么,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些探索和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哪些影响?”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a.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
b.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c.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5.评价与反馈:
a.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作业、小论文、小组合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5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5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初步认识,教师点评并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主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结:“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突出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关键人物及其贡献。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掌握了辛亥革命、民初政治等历史事件,但对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尚未形成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存在以下特点:
-学生能够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历史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他们所倡导的思想。
2.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影响,明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学生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掌握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贡献。
-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认识到其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1.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历史人物、主要观点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具体事件、人物贡献的细节掌握不足,需要教师引导深入探讨。
2.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较为陌生,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和事例,帮助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3.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教师通过问题驱动、课堂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在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传播,人们开始追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同时,新文化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曙光。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如撰写心得体会、制作手抄报等。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进行深入思考。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
4.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思考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共同探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联性。
3.组织小组间的交流与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合作能力。
4.教师关注各小组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确保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记忆,提高理解。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代表人物及影响。
3.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间的关系。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行深入研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辛亥革命为何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引发学生思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最新教育文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最新教育文档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展的迫切性。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振兴中华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从思想的巨大作用来重新审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紧迫感。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二、教学方法讲述法: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进行归纳。

比较法:新、旧文化进行比较,让学生全面认识新文化。

分组探讨法:让学生分组,自主,讨论本课的有关知识点,自主学习。

问题探究法: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

三.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新课】(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当资产阶级革命派效仿西方改造中国旧社会的革命理想被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撕成碎片之时,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社会文化心理层面,最终迎来了近代百年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民族思想大解放------新文化运动。

第二步:【讲授新课】--一、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给学生大约3-5分钟时间)一、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给学生大约3-5分钟时间)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何?(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第一个知识点内容)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分析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思考分析。

人民版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word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word教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

他们思维较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进行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文理分科,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顺利通过会考。

如何让理科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

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法等自主性学习。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民族觉醒、文化发展、社会进步所发挥的作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建议: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探索行动及其结果。

然后教师总结设问: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先解释标题: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

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

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五单元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五单元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很多,同学们活力四射,向老师们展现着我们高二7班学子的风貌。

在百年之前,也有一群和大家一样激情飞扬的人物,依托着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和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走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就是发轫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为了纪念新文化运动,某导演要拍摄一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主要通过三个场景来全景展现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让我们一起跟随导演的镜头来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新”之所在,及对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从而体会陈独秀等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首先请大家自主探究感悟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探究学习,学习超市(培训学生,自动自发进行)表述反馈:经过自主合作探究,相信大家对新文化运动有自己的体验感悟,让我们跟随**同学回顾梳理一下这次运动。

学生表述:通过探究学习我们可以看出,镜头呈现的三个场景正对应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评价。

新瓶旧酒考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由“1913”“民国”等字眼看以看出,辛亥革命已经发生,民国建立,所以“新瓶”是指民主共和政体。

由“尊孔”“皇恩”等词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建立了新政体,但是人们的思想没有变,所以“旧酒”指旧思想旧文化。

这也提醒大家在提取信息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词。

(要在黑板上写上)那么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是如何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呢?这就涉及到场景二“除旧布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比较简单,前期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提倡三反对”万象更新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让我们跟随*组同学回到拍摄现场,体会一下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情景再现:1.从张家姑娘身上你能看出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指向我的疑问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由张家姑娘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说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需要载体,所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所以新文化运动同事是一场思想革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三《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三《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三《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陈仲【期刊名称】《新课程教学(电子版)》【年(卷),期】2017(000)007【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人民版必修%专题三第2课.关于本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这样规定的''''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作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节点,新文化运动无论在初中还是在高中,毫无疑问都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因此,在高中阶段若是仅仅重复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显然意义不大.那么,对于百年后的今天的高中学子而言,了解这场运动的价值究竟何在呢?鉴于历史学科核心内容的价值集中体现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这一价值可以体现在通过借助史料对话新文化运动,使学生能对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抱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并能以此为基础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做出合理而富有个性的解释,从而最终推动学生“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提升.【总页数】4页(P24-27)【作者】陈仲【作者单位】[1]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51【相关文献】1.历史学案设计的有效性探究——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为例[J], 毛艮松2.平板电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r—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为例 [J], 吴榕樱3.浅析“神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运用--以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为例 [J], 黄娜4.“格一教学”在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探究——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课为例 [J], 孙晓5.浅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为例 [J], 李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案 3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指导意见: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网络探究法3.了解—理解—见解教学流程:导入:大家做好上课准备了吧?好,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智慧问答题:(投影)中国有这么一所高校: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家革命与建设的摇篮王选院士:独特的精神魅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中国的哈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人类繁荣的希望之源<学生回答>对,是北大,2005年世界高校排名,北大排在亚洲第一,世界第15位,可以讲,北大誉满全球,海内皆知,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

我想,你们也向往北大吧!北大也是你们心中的理想吧。

可是,你们知道吗?北大真正的崛起是跟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解运动息息相关的,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学生齐声说>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新文化运动也是1915年中国的必然产物。

那么,1915年的中国到底是怎样呢?今天,老师就借助网络带你们去看看1915年的中国。

板块一:新文化运动背景分析(投影)Baidu:1915年中国(财经报告、社会花絮、发表评论)设问一:通过财经报告你能了解到什么?<学生回答>冠生园的发展问题,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典型,民族资本主义,意味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而民族资产阶级追求的是民主政治(联系当时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中国的日子一天天坏下去)设问二:社会花絮说明当时的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学生回答>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旧道德盛行。

设问三: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舆论导向?<学生回答>:袁世凯在大搞尊孔复古尊孔复古实际上是在复旧的礼教、道德,这实际上就是复辟帝制的前兆。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二者之间必然产生的了激烈的冲突。

因此,1915年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迫切任务是什么:思想解放,开展一场思想运动来批判这股逆流。

(背景小结):1915年中国,一方面,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一方面专制统治盛行;一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方面,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就应运而生了。

正如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说:辛亥革命后产生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板块二:新文化运动兴起请同学看一下课本,然后一起来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前期指导思想是什么?中心在那里?<学生看书归纳、回答><学生看书归纳、回答>(投影)展示代表人物并做一简单介绍。

设问一:为什么中心在北大?<学生回答>.新文化运动干将在北大设问二:为什么到北大呢?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蔡元培,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进行了大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一个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油画展现)指出:既有西装革履、思想激进的新式学者,也有穿长马褂、流长辫的孔夫子之流,这些人在北大同台讲学,从而使北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各派并存、百家争鸣的局面。

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表面上看,这一方针不偏不倚,实际上是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因为在专制盛行的当时,它为新思想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宽容的环境。

设问三: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是初中学过的内容,那位同学能站起来回答:<学生回答>:三个提倡,三个反对.,那我们现在逐一讲解。

首先: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民主和科学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大家知道吗?德先生和赛先生那么民主和科学具体指什么?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特别强调这两个内容,它不但是内容,还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科学:自然科学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认识事物的科学法则。

(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设问:为什么要高举这两面旗帜呢?〈学生思考回答〉我们知道,20世纪中国社会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如阻碍社会进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伍等等。

所以要“民主”;唯有民主才能实现社会解放、思想解放,社会进步。

另一个问题: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

历代封建统治者大搞封建迷信。

散布天命论,鼓吹君权神授,宣称帝王的权力是神授予的,皇帝是天的化身,皇帝统治百姓是上天安排的;人要顺从天意,就要服从皇帝。

人生的贵贱也是由天安排的,鼓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利用宗教教义中的“生死轮回”等说法,向人民宣扬“不修今生修来世”,让人们老老实实服从封建统治。

给广大人民带上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的精神奴役。

目的是企图农民放弃对封建制度的“斗争”,甘愿为其所统治。

因此需要科学。

唯有科学才能扫除迷信,才能确立真正信仰。

而唯有摆脱迷信,才能追求民主。

提倡科学,实际上也是提倡民主。

因此,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可以讲切中时弊,深入人心。

民主科学的思想很快就会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成为继民主共和以后,另一深入人心的主流思潮。

主题讲演:91年前,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这两个口号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过时了?第二部分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设问一:什么是新道德,什么是旧道德?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会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呢?(合作学习)<学生思考回答>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即提倡人权、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

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特别是其中的三纲,臣下要绝对服从君主,要尽忠,儿子要听从老子,要尽孝,妻子要嫁夫随夫,要守节。

这使得臣、子、妻都成了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人身自主权,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道德和一套为封建专制统治制造忠臣顺民、制造奴才的伦理(举例祥林嫂),这种道德纯属奴性。

但是它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所以袁世凯上台后,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实行尊孔复古。

尊孔,实际上就是维系旧道德。

因此,要在思想领域反封建,就必须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目的就是彻底地否定传统道德,确立资产阶级的新道德。

而在这一方面作得最好的是鲁迅,他以易于传播、群众易于接受的文学形式,大力抨击封建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名旗手。

这里引用了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段话,我请一名同学来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这里的历史是指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在“仁义道德”的名义下,实质都是一种封建礼教“吃人”的历史,借狂人之口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第三部分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什么是新文学,什么是旧文学?二者有什么区别?我们先不急着回答,先来做一个诗歌对照题。

(课件打出《上邪》,无标点,隶书,繁体字,突出文言词汇)大家推荐一名适合朗诵此诗或者有可能写出这样的诗歌的女同学来读一遍,看她读得对不对。

<学生朗读>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世人都知道这是一位大胆、痴情、情感奔放的女子发出的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那么放在现在,这样一个誓言,用我们的话语来表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课件打出《上邪》翻译)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

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现在请大家仔细对比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何不同?<学生对比回答> 前面是文言文,有“乃”、“君”、“上邪”等典型文言词汇,没有标点,而且还是竖排;后者就象我们现在说话,是白话文,有标点,和现在的文体形式一样。

这就是新旧文学在形式上的区别。

这种变化有什么意义?(使得文学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利于实现语言与文字、文学更好的统一,利于普通群众的接受,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我国文学所以能出现前后这么大的差别和变化,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功不可没。

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化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8页面的内容,看看陈独秀、胡适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学生看书归纳、回答>两人都主张要进行文学领域的变革,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改革;这里要改文字,改语言,改文体,改形式,最重要的还是要改什么啊?要改内容,为文学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精神,建设平易、通俗,言文合一的新文学。

为适应文学革命的发展,《新青年》后来改用白话文出版。

(投影展示):第一首白话诗;末代傅仪的白话诗。

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时代又赋予了她新的内容,什么新内容呢?(材料展示,学生作答)后期内容: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内容小结:可见,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它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猛烈抨击旧道德,提倡白话文,给当时的中国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给当时的中国乃至现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在让我们再次借助网络去看看新文化运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到?我们以1919年中国为例:(投影)Baidu:1919年中国(政治新闻、社会花絮、发表评论)(视频)五四运动。

然后分析:新文化运动没有直接提出反帝的口号,但要求民主、自由反对奴役、反对迫害,发扬积极进取的精神,实际上是灌输了比以往更深刻的反帝反封建思想,我们知道,五四运动的起点在北京,先锋是青年学生,这不简单是偶然,它跟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动员是分不开的。

社会花絮:伦理道德和观念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所见所听,并结合课本最后一块内容,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学生看书归纳、回答>(投影)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开辟了道路。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如果说辛亥革命用武装斗争的形式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那么新文化运动则在思想文化领域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空前:它比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更猛烈更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2.各种新思想的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民对政治事务的关心,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4.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找到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5.一场全面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各方面可见影响新文化运动影响确实巨大,难怪中山大学——袁伟时这么说:新文化运动扫除了过时的思想桎梏,点燃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火炬,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学术的罕见的繁荣期,一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文化史,严格点说是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