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土地革命【教学难点】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知识梳理】一、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使中共认识到重要性,决定将力量集中到附近,以便。
2、经过1927年月日,、等率领革命军在起义。
起义途中遭堵截,损失严重,一部分由、率领,转战,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与当地会和。
3、意义(1)打响了。
(2)标志着。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时间:(2)会议内容:会议清算了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和的总方针。
决定时节发动起义。
(3)意义:。
2、秋收起义(1)1927年9月,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进攻受挫,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进军。
(2)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
(3)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大小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个省,武装力量达到。
星星之火成为。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理论:“工农武装割据”即把、、结合起来。
路线:。
土地革命意义:。
实践概况经济: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努力发展生产。
根据地建设政治: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召开,宣布成立。
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巩固了。
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向根据地发动次大规模围剿。
、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革命根据地。
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三、红军长征1、长征原因:、等领导人犯了错误,第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人开始长征。
1935年10月,到达,与当地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和会师,长征结束。
3、路线(看图填写):穿过敌人道封锁线→渡过江→四渡→巧渡江→强渡河→飞夺桥→爬→过。
时间:。
(1)纠正,肯定。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课文重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课文知识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的史实,理解它们的意义;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3.了解长征的史实,正确分析遵义会议在党史上的地位,探究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4.理解国共对峙时期的国共的一系列变化 【学法指导】在史实了解的基础上,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历史发展的过程性(变化),中共不断调整政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说明了共产党的先进性;通过对长征精神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自主学习】1.在时间轴上罗列国共对峙时期重大事件国民党 共产党:弱 强事件:意义/标志:意义/标志:事件:2.例举国共对峙时期的一系列变化七一五政变1934-1936右倾 国民革命失败 有了军队有了方向 有了根据地有了政权1935有了转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国内局势重大转折秋五反剿【自主检测一】1. “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毛泽东的这句话( )A.说明了国共合作面临的困境B.解释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原因C.阐述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得以存在的条件D.强调了抗日根据地得以存在的原因2. 1927~1931年间,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可以用来描述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特点的有(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探索出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这条道路的特点是( )A.议会斗争与暴力革命相结合B.以城市为中心C.以资产阶级为革命对象D.农村包围城市4.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识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要史实。
2、结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和一系列根据地建立及巩固发展,分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
3、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学生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引导和诱导作用。
2、鉴于初中教材对书中重要史实介绍较详,学生比较熟悉,因而把主要精力用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3、帮助学生用比较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掌握国共双方的对峙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学习中共在十年对峙过程中克服左右倾错误,实现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克服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弱点和缺点的能力。
2、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长征精神,培养不怕吃苦、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提高。
3、随着当前海峡两岸国共关系日益密切,祖国的统一大业日益提上日程。
通过对十年国共两党内战的影响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两大政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亏,从而认识到国共第二次和第三次合作的重要性。
4、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5、通过课前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期间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难点:1、土地革命及其在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的地位。
2、中共在这十年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插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革命群众,全国外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反映的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2)理解: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正确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3)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土地革命。
分析钱三次反围剿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师生的对话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2.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镇压。
如果你是当时革命领导人之一,你将如何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背景下摆在中共领导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反击敌人的屠杀,尽快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挽救革命的问题。
思考:怎样才能找到这样一条道路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分析中国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等。
学习新课:困境一: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面对白色恐怖,唯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
进行武装斗争,革命方有出路!探索一:南昌起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1927年,“上海滩,共产党人血成河。
老汉口,工农大众尸成山。
”(《啊!百年中国》)南京政府对共产党采取斩尽杀绝政策。
“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
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从文字和图片中你认识到国共对峙的十年是怎样促成的?◎认知核心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1.背景:※探究1:结合历史纵横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共决定发动南昌起义的因素。
2. 过程: 、 领导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按计划南下受损,一部分在 、 率领下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入 。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时间)中共中央在 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清算了 的右倾错误,确定开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会议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方向。
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后,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
1928年井冈山会师组建 。
3.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 ,分田地,废除 ,开展土地革命。
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高涨。
在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
※探究2:民谚说“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象牛毛。
”根据当时国情和斗争形势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开展土地革命的?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其推广:毛泽东的 、 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促使星火燎原。
1930年,中共在全国十多个省建立了十几个根据地,红军发展到十几万人。
※探究3: 从产生根源、主要內涵、基本目的和思想本质角度分析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5.三次反“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的发展,使国民党十分恐慌,蒋介石连续发动三次围剿,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探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的艰难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把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知道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疏理由南昌起义到八七会议和土地革命到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来源于实践并且成功的指导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运用史料合作探究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通过课前对红军长征故事的搜索及课堂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体会长征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史料研读五、教学过程:导入《国庆阅兵》视频,氛围烘托,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设问:中国人民的军队诞生于什么时候?新课教学(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学生自主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中共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思考并利用自主学习测学习。
教师利用问题检测学习结果。
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方向是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计划,改向井冈山进军。
思考: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长沙,结果都失败,说明了什么?照搬俄国的路——城市暴动路线不符合中国国情。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国共的十年对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内容。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
本课讲述的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和屠杀,中共领导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及探索一条新的革命道路的内容。
学习南昌起义意义重大,能让学生更多了解我党的斗争和人民军队创建的历史。
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难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遵义会议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2)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由此探讨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利用材料、图片、地图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二、说教法本课教学中运用图片、地图、音频视频材料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利用“图表演示—材料分析—解答问题”的方式掌握土地革命这一目内容。
2、利用“设置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归纳”方式开展探究,理解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性。
3、此外,还贯穿常见的讲读法、讲述法。
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只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历史知识不广,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对于该课内容,主要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一些简单的分析上,学生的分析、归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材分析】《国共十年对峙》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内容是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及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
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能力目标: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教学重难点】1.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2.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国共合作失败后两党对峙期间中共的努力探索革命新道路。
高中历史 4.15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拓展】1、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第一,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就使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发生和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
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影响,为革命军队和政权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群众条件。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中国红色政权也必然会继续发展。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是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
毛泽东认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这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五次“围剿”与反“围剿”各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大为恐慌。
从1930年底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三次反革命“围剿”。
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杂牌军8个师约十万人,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
红军一方面军共约4万人,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五天内打了两个胜仗,共毙伤俘敌1.5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2万余件,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1931年4月,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围剿”,这次“围剿”改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20万国民党军分四路向前推进。
红军3万余人,一方面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一方面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敌人。
从5月16日至31日,打了五个胜仗,共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7月,蒋介石又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调集军队三十万,以嫡系部队为主力,并自任总司令。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重点与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坐落在南昌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南端,它是1977年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50周年而建立的。
塔的正北面是夜间也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堂”九个大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5《国共的十年对峙》参考学案1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2、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
3、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学习重点:遵义会议学习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在注意国共关系发展主线的同时,要适当了解与此同时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激化的同时,国民党与中共对日政策以及由此影响下国共关系的微妙变化。
知识链接: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知识导学:A级知识点一、南昌起义1、背景: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
2、经过:(1)时间:领导人:、等(2)结果:3、影响:第一枪;建军①打响了的第一枪②标志着、创建的开始。
(如何才能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呢?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新的探索。
)A级知识点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时间、地点:、(2)内容:清算,确定总方针,决定。
(3)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2、秋收起义时间、人物:、影响: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开展;还领导根据地军民。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内涵:、、(2)影响: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根据地,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4、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背景:、领导红军粉碎三次“围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人教必修1)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考纲课标解读】考纲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考点概括梳理】一、革命道路的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1、武装起义和武装斗争(1)南昌起义:背景:必要性可能性过程结局意义(2)湘赣边秋收起义:时间:过程:结局:(3)粉碎敌人的围剿2、土地革命范围:内容:作用3、根据地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4、党的领导——八七会议:时间:内容:意义:二、伟大的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原因:长征前期状况:伟大的转折——遵义会议(1)背景(2)内容(3)意义长征后期状况:长征的结束:1935年10月1936年10月长征的意义:(1)(2)(3)【重点难点突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
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选集》材料二1927年,毛泽东写过一首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请回答:(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中国要走什么样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这样认为的基本依据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中国革命的道路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革命道路变化的直接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我们今天发扬长征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1)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历史经验表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2)向农村进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直接原因是敌人在城市的力量强大,在城市发动的武装起义失败,说明城市中心论行不通。
高中历史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作出的主要努力和作用。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3.掌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重大事件和历史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历史意义;红军的长征的原因、重大事件和历史意义。
(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学法指导】①通过新情境的创设,设置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比较中国工农红军前三次反“围剿”与第五次反“围剿”方针、指挥者的不同,分析造成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整合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1924年至1927年、1927年至1931年、1931年至1935年、1935年至1937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培养学生深化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知识链接】一、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含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1.基本含义国共十年对峙,指的是代表不同政治势力的两个政权的对峙。
在长达十年的对峙期间,双方均有一定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实际控制区域,且在不断的武装斗争中,谁也消灭不了谁。
后来,随着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巨大转变。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挽救国家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崇高精神,以及在革命实践中关于发现、解决主要矛盾的卓越能力。
2.阶段特征国共十年(1927~1937年)对峙时期,其阶段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共两党政权的对立。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形成所谓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创建了代表人民利益的红色政权。
两个政权的对立,显示着阶级矛盾曾一度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019高中历史 第4单元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一、南昌起义1.原因(1)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南昌附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便于发动起义。
2.概况(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起义。
(2)起义军在南下途中损失严重。
(3)一部分队伍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时间:1927年8月7日。
(2)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9月。
(2)经过: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3)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工农武装割据”(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根据地建设①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②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大规模“围剿”。
三、红军长征1.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过程(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③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一、南昌起义1.背景(1)国民革命失败后,革命转入低潮。
(2)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过程(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成功发动南昌起义。
(2)起义军在南下途中损失惨重。
(3)一部分军队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易错提醒]南昌起义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而不是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早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但这些武装力量是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而不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
(2)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背景: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
(2)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工农武装割据”(1)土地革命: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根据地政权建设: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根据地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围剿”。
[图解历史]“工农武装割据”各内容之间的关系三、红军长征1.原因:1933年秋在“左”倾错误指挥下,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2.过程(1)开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2)转折: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①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易错提醒]“左”倾与右倾(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3)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
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主题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史料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会址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思考结合教材及以上图片,分析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答案(1)国民革命的惨痛教训告诉共产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有自己的革命武装。
(2)中共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原因(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
(3)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
(4)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的道路,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主题二遵义会议史料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
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
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城头霞光闪》思考(1)史料中“云消雾散”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答案(1)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2)①遵义会议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并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所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全面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从背景看:遵义会议是在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正确的基础上召开的。
(2)从结果看: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从意义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1)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八七会议”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3)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1.“‘八七’会议给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新的出路”是指( )A.领导秋收起义B.夺取大城市,建立革命政权C.清除党内右倾错误D.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答案 D解析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故选D。
2.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对“八七会议”决议有所发展的内容是( ) A.根据地建设B.武装斗争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土地革命答案 A解析“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组织武装斗争的总方针,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又提出了加强根据地的建设。
3.曾有专家以“瑞金建政,翻天覆地”精辟概括了苏维埃政权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的重要地位。
苏维埃政权对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B.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C.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敌后根据地的中枢指挥作用D.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丰富的政权建设经验答案 D解析“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丰富的政权建设经验”是苏维埃政权对中国革命所起的主要作用之一,故选D项。
4.“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
”这表明( )A.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B.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C.坚定的信念是长征胜利的保证D.党内要根除“左”倾错误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红军将士不怕牺牲、具有乐观信念的精神,才推动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故C项正确。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起当年开会时的情景:“……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
……毛主席稍后作了重要发言。
……批驳了博古为自己作辩护的观点。
毛主席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王稼祥、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
……会上直接被批判的是博古。
批判博古,实际上就是批判李德。
因此,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别人都是围着长桌子坐的,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完全像是处在被告席的地位上。
别人发言时,我把发言的内容一一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
”(1)博古和李德在遵义会议上为什么会遭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批判?(2)在批判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后,遵义会议作出了什么重要决定?(3)遵义会议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答案(1)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犯了“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了惨重损失。
(2)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解析第(1)问需要结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开始时遭受的损失来分析。
第(2)问需要结合遵义会议的内容回答,从军事、组织方面的决定进行总结。
第(3)问意义要从对党、红军及中国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层层递进地回答。
[对点练]知识点1 南昌起义1.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义的是(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答案 D解析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叛变革命后进行的武装抗争,D项正确。
A项是在“八七会议”上;B项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的;C项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开辟的。
知识点2 土地革命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犯了不少错误,但都能够在紧要关头召开会议,纠正错误,指明新的出路,其中“八七会议”就是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会议。
以下关于这次会议内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清算一些领导人的“左”倾错误B.决定开展土地革命C.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D.决定组织秋收起义答案 A解析“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答案为A项。
3.《秋收起义暴动歌》中唱道“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