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勒(Paulo Freire)与《受压迫者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
育内容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变革
培养批判性思维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独 立思考和判断,从而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提出自己的 见解和解决方案。
增强社会意识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 感和参与意识,从而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进步。
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
加强教育的普及性
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普及性,让 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强化教育的批判性
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 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提升教育的实践性
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 用性,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 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 力。
反对压迫,追求平等
弗莱雷认为教育应该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追 求平等和公正。他指出,教育应该帮助被压迫者认识 到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激发他们的反抗精神,并 为实现平等和自由而努力奋斗。
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批判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看到 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压迫,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变这 种状况。教育应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平等,为所有人 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感谢观看
主要教育贡献与成就
弗莱雷提出了“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 ,这一理论旨在为被压迫者争取教育权利 ,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他主张教 育应该注重启发被压迫者的思考和行动能 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和不公的命运。
弗莱雷还创办了“解放教育学”运动, 这一运动旨在推广被压迫者教育学理念, 并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培训给世界各地 的被压迫者。该运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力。
03
反思也是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反思自己的思想
阅读保罗·弗雷勒(PauloFreire)
阅读保罗·弗雷勒(Paulo Freire)《受压迫的教育学》作者简介Paulo Freire 保罗·弗雷勒(1921-1997),是巴西著名的成人教育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也是西方二十世纪下半期以来最重要的教育学者之一,其著作对第三世界的人们影响很大。
他是巴西在1940年代农民和工人识字运动最重要的推动者,他企图透过教育解放那些受压迫的被压迫意识,被当时巴西的军事政权驱逐出境,却也因此使他的影响力更向全世界扩散,特别是他的识字运动对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影响很大。
美国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之一的Peter Mclaren 把弗雷勒在教育改革上的重要性和阿根廷革命家格瓦拉相提并论。
本书是弗雷勒最著名的一本书。
在本书中,弗雷勒转换了教育学的关注焦点,将教育的重心从压迫着转至受压迫者的身上,而且不只是为了受压迫的教育学,更是和受压迫者一同进行的教育学。
他还比较了囤积式教育和提问式教育之间的不同。
在讨论提问式教育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仅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他同时也变成了学生,反之学生也可以变成老师。
弗雷勒将教育重心的转移赋予了政治与社会的意涵,这使得他的教育目标也发生了转变,在弗雷勒的看法中,民众的识读能力与批判意识的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行动因而是一种政治性的文化运动。
读者序阅读《受压迫教育学》,也给了我一种力量,让我可以有勇气开始超越自己的殖民经验:这种殖民经验几乎造成一种文化上的精神分裂,存在的却看不见,看见的却不存在。
更给了我一种批判的工具,让我可以去反省、理解,当我们立足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间的关系。
弗雷勒所主张的提问式教育是一种所有人们都可以发展出来其对于存在世界之方式进行批判察觉的力量,而他们正是以此力量并且在这个力量中去发现它们自己,……这个过程总是与苦痛和希望有关,透过这个过程,让我们能从一个文化贩子,达到所谓的主体性。
——多纳度·马塞多理查·萧尔序弗雷勒的思想代表了一个创造性新领域敏锐的良心对于其周遭受压迫着所受到的极端不幸与痛苦的反应。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解读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解读作者:邓凤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4期摘要:《被压迫者教育学》是保罗·弗莱雷(Freire Paulo)一生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精华。
通过对《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框架进行勾勒,来解读保罗·弗莱雷(Freire Paulo)的教育思想。
主要从教育核心、教育目的、教育脉搏、教育途径、教育实践五方面进行剖析。
关键词: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意识化;对话作者简介:邓凤(1987-),女,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湖南长沙 410083)被誉为“拉丁美洲杜威”的保罗·弗莱雷(Freire Paulo)是巴西著名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之后,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践者,被人们誉为“活着时就成为神奇的人物”。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影响了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
《被压迫者教育学》(Pedaogy of the Oppressed)是保罗·弗莱雷(Freire Paulo)一生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精华。
二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解放的意识觉醒。
《被压迫者教育学》就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了。
该书发表30余年来,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仅英文版本就发行了75万多册。
正如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教授在其中文版序言里所说的那样:“一本讨论教育问题的书有如此深远和持久的反响,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被压迫者教育学》不仅是一部教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宣言。
一、教育核心:意识化“意识化”是弗莱雷教育思想的核心。
所谓意识化,就是指通过唤起人民(被压迫者)的觉醒,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创造历史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并最终获得人的解放。
被压迫者教育学
本书框架教育思想启示分享生平简介本书框架教育思想启示分享生平简介保罗·弗莱雷经历幼年:巴西累西腓市,累西腓大学学习法律、哲学、语言心理学。
1954-1959年:社会服务社教育文化部主任。
1959年获得博士学位,累西腓大学任教。
1961年:累西腓扫盲,被捕入狱,16年流亡生活。
1970-1979年:美国、日内瓦、亚非洲等地游学。
写下《被压迫者教育学》。
1980年:回归巴西,宣传思想。
1987年:圣保罗市教育局长。
主要著作:《教育:自由的实践》(1967)、《被压迫者教育学》(1970)、《自由文化行动》(1972)、《发展中的教育学——几内亚比绍信札》(1978)、《教育政治学》(1985)、《解放教育学》(1987)、《扫盲:识字与识世》(1987)……1234生平简介本书框架教育思想启示分享1.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辩证关系2.教育学中的被压迫现象3.对话教育理论生平简介本书框架教育思想启示分享本书框架教育思想启示分享生平简介◆任何“一方”客观地剥削“另一方”或阻碍“另一方”追求作为可负责任的人的自我肯定,这种情况均属压迫。
◆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关系中的基本要素:规定(prescription )“每一种规定代表着把一个人的选择强加给另一个人,这样就把接受规定者的意识改变成为一种与规定者的意识相一致的意识。
”作者简介启示分享本书框架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依据这种教育学必须伴随着被压迫者(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在长期争取重获人性的斗争中一起锤炼,而不应该是替被压迫者锻造好。
这种教育学让被压迫者去反思及其根源;通过这种反思,他们必然会投身于解放的斗争。
于是,这种教育学便在斗争中产生并得到改造。
教育思想只有当他们发现自己可以做压迫者的“主人”时,他们才会促进解放教育学的发展。
只要他们还生活在“是(to be )”就是“像(to be like )”,“像”就是“像压迫者”这样的二重性中,他们的努力就是徒劳的。
弗莱德 被压迫者教育
书名:《被压迫者教育学:30周年纪念版》作者:保罗·弗莱雷(巴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是二战后巴西著名教育家,被誉为“巴西杜威”。
他一生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事业,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开展了长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赫伯特·科尔曾说,弗莱雷“也许是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家”,他也被认为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的“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
《被压迫者教育学》更是得到了众多褒奖。
斯坦利·阿罗诺维茨曾评论它“超越了它自己的时代和作者的时代”,“符合‘经典之作’的单一标准”。
与一般的教育学不同,它没有固定的、系统化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更多的是一种理论观点的论述和表达,更多的是一种源自人性内部的人性化,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由平等孜孜不倦地争取与追求。
诚如袁振国教授在《被压迫者教育学》前言中所写:“它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生命呼唤与勇气的奉献。
”1 人通过世界这个中介来教育彼此。
每个人又重新获得了说出自己的话即命名世界的权力。
他所说的世界,不是静态的、封闭的秩序,即人必须适应已知,而是一个有待努力解决的问题。
3页2 被压迫者解放了自身,同时解放了压迫者。
双方都获得了自由。
被压迫者:习惯于适应、温顺驯良、无知(非人性化,降格为物)压迫者:习惯于驯化、秩序操纵、全知(非人性化,虐待狂)解放了的人:批判意识、探索、创新、平等、对话(人性化) 7-22页3 传统讲授灌输式的教育是一种“银行储蓄”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就像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
教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
师生之间以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
“存款”越多,他们发展批判意识就越少,而这种批判意识可以使他们作为世界的改革者介入于这个世界。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作者介绍和简评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是世界著名的巴西教育家,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他是“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
1994—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斯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
弗莱雷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经历了动荡复杂的流亡生活之后,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弗莱雷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学校,通过学校再现他们的思想意识,学校就是要培养他们所需的人才。
弗莱雷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解放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这一方面对教育以及教学改革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意义。
正因为如此,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尤其是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他开发的扫盲工作使他最初作为成人教育家闻名于世,其关于批判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来自扫盲工作。
他的批判性意识、提问式教育理论、对话式教学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
一、解放教育理论弗莱雷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
他指出当时巴西进行的教育是“驯化教育”,长期以来,这种教育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创造性。
因而,他倡导要用解放教育的思想批判驯化教育,使人们能够从现存的文化和教育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人性的解放(人性化)弗莱雷在其开篇就提出“从价值论的观点开看,人性化问题一直是人类的中心问题,现在它更具有难逃世人关注的性质”这一人性解放的论断。
从保罗_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看师生对话
从保罗_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看师生对话Th e o ry Re s e a rc h学论理★★★★一、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潮产生的背景二战后,世界范围的社会和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突出表现就是:反映资本主义各国内部阶级斗争的工潮、学潮此起彼伏,反映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一系列国家取得胜利,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同盟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从而使得新老殖民主义体系土崩瓦解。
这种世界性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原本就是在部分范围的被压迫、受剥削人民和民族的解放意识业已成熟的基础上发生的,而这些斗争的成功开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阶级、阶层的人们摆脱被压迫、争取解放的意识的觉醒。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显示了它的无比威力,它对上述斗争直接、间接地发挥了理论开导和实践指导的作用。
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潮就是在二战以后反殖民和反霸权的斗争中产生的,它以解放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反压迫、反剥削、争取民族解放、阶级解放、底层解放的教育学思潮。
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 )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史的“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
弗莱雷1970年出版专著《被压迫者一教育学》,在书中他从教育哲学方而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教育即政治”的观点;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究了教育与觉悟的关系,指出教育要与人的觉悟过程联系起来;他以解放教育理论为指导[1],提出了要实施“对话式教学”,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他提出的教育要从“银行储蓄观”转向“解放教育观”,教学要打破“讲解式教学”,实施“对话式教学”的主张,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对话的实质弗莱雷认为,传统的讲解式使教育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
“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
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
”[2]学生长期接受这种教育,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会越来越淡薄,对于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一切东西会不经思考就照单全收,其创造力将被降到最低甚至被抹杀。
被压迫者教育学-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保罗.弗莱雷作者简介保罗.弗莱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旧的世界秩序日渐瓦解,新的世界秩序逐渐形成。
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体系分崩离析,世界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宗主国的统治走向独立。
在拉美,一些国家掀起了反对社会压迫、争取人民自由的解放运动。
在此背景下,不仅涌现出高举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旗帜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形成了以批判外来殖民统治和内部阶级压迫为特征的“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潮——这一思潮典型代表人物是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
保罗.弗莱雷于1921年出生在巴西一个中产阶级的警官家庭。
家庭境遇的变迁,童年心酸的生活。
使他很早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贫富差异、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公问题有所认识。
1964年,巴西发生军事政变。
由于弗莱雷的扫盲计划不仅教会了农民读写技巧,还提升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民主意识,使他们不再安于现状,这就从根本上“侵害”了当权者的利益。
新上台的军人独裁政府视弗莱雷为“眼中钉”,遂以“叛国”、“煽动革命”之罪名将他关入监狱75天;随后又迫使他流亡海外(玻利维亚、智利、美国)长达16年之久。
1965年,他在智利完成了自己第一本著作《作为自由实践的教育》,这部著作中,弗莱雷总结了早期扫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放教育”的思想。
1969年,在考察智利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弗莱雷完成出版了《推广还是交流》一书。
该著作探讨了发展中国家技术人员与农民的关系。
弗莱雷认为,单向性文化推广具有“侵入”性,而双向性文化交流能促进人的意识的发展。
他认为,农业学家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还应该走进农民的生活世界,通过相互对话等教育方式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使他们获得解放。
继1967年应邀到美国数所大学演讲之后,弗莱雷又于1969年接受邀请,前往美国哈弗大学担任访问教授。
借此良机,他追忆了与巴西被压迫者的关系,反思了智利社会文化历史,梳理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种种关系,最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
《被压迫者教育学》概述
只要我有心——读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总之,这是一本言说革命实践的书。
在我看来,只要我有心,适用于领袖-群众关系的很多道理,也是适用于——或者部分地适用于教师-学生关系的。
——题记引子《被压迫者教育学》,当今课程批判取向研究中最具影响的论著之一。
作者,巴西人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抨击是彻底和无保留的。
保罗·弗莱雷用“银行储蓄”作喻。
在他看来,教育成了一种储蓄行动,学生是储蓄所,教师是储蓄者,教师在学生那里储蓄得越多,就越是好教师;学生接受储蓄的能力越大,就越是好学生。
银行储蓄式学校教育的典型特征是:1,教师执教,学生受教;2,教师有知,学生无知;3,教师思考,学生是思考的对象;4,教师演讲,学生听讲;5,教师执行纪律,学生服从约束;6,教师作出选择,学生依从选择;7,教师行动,学生通过教师的行动获得行动的假象;8,教师选择课程内容,学生顺应这些内容;9,教师把知识的权威性与他自己的职业的权威性混淆在一起,使他处于学生自由的对立面;10,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仅仅是客体。
在保罗·弗莱雷看来,传统教育是典型的精神压迫和文化侵犯,其目的是服务于统治的需要:驯化学生,弱化并取消年轻人思考、批判、改造现实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接受、认同、顺应一个被描述为静止、封闭、除了适应别无他路的“神化的现实”。
而灌输,即反对话教育模式,作为精神压制的有效手段,就成了传统教育的法宝。
解放,也即“人性化”是“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理想。
与之对应的,对话就成了被压迫者教育学行动理论的精髓。
由反对话模式(灌输)衍生出来的,是这样一套维护统治所必须的文化行动理论:征服、分而治之、操纵、文化侵犯;由对话模式(提问)衍生出来的,则是另外一套指向自由和解放的行动理论:合作、为斗争而团结、组织、文化合成。
反对灌输,反对压抑和控制,追求教育人性化,提倡一种更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宗旨所在,也是保罗·弗莱雷毕其一生去努力实践的崇高理想。
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哦教育的压迫及解放——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想管窥一、一本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被压迫者教育学》由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于1970年发表,这本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多方面的强烈反应。
不论是哈佛大学的讲坛上,还是半文盲的乡村农妇之间,都在议论这本书。
该著作发表以来,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仅英文版本就发行了75万多册。
弗莱雷是巴西著名教育家,1921年出生于累西腓市,是第三世界里最为贫穷和不发达的地区之一。
他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但从小过着穷人的生活,常常食不果腹,在累西腓市,他有许多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子女的朋友,从他们的言行,衣着以及生活中弗莱雷看到了阶级的差别。
在他周围,艰难困苦的劳工们为了改变命运而一次次的罢工起义,但最终都被无情残忍的镇压了,这一幕幕都给弗莱雷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使他强烈抨击阶级社会,更加关注被压迫的底层人民的生活。
同样的,小时候的经历也使他发现导致低层阶级人民不幸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身上的“沉默文化”(culture of silence),这种文化使他们不敢发声,不能反抗,无法与命运做斗争,而现有的教育系统是正是维护这种沉默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于是,他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教育领域,并开始投身教育工作。
20世纪40年代,弗莱雷当过葡萄牙语老师,曾在教育部工作,也担任过大学教授;50年代,他开始在巴西东北地区参加成人扫盲工作,这使他积累了不少成人扫盲的工作经验,60年代初期,弗莱雷参加了“累西腓民众文化运动”,并担任了“累西腓民众文化运动”成人教育计划的总协调员。
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弗莱雷的解放教育思想逐步成形,影响力也逐步扩大到国际,但是,1964年巴西发生了军事政变。
由于弗莱雷的激进思想和行动,他遭到了军人政权的逮捕和监禁,后又被驱逐出境。
从此以后,弗莱雷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流亡生活。
《被压迫者教育学》就是在他流亡的时候出版的,可以看出,正是小时候的经历,教育工作的积累,以及流亡生活的艰苦使弗莱雷对教育的思考如此深刻,并最后形成了他的教育理论。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讲课教案
《被压迫者教育学》作者介绍和简评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是世界著名的巴西教育家,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他是“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
1994—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斯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
弗莱雷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经历了动荡复杂的流亡生活之后,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弗莱雷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学校,通过学校再现他们的思想意识,学校就是要培养他们所需的人才。
弗莱雷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解放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这一方面对教育以及教学改革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意义。
正因为如此,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尤其是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他开发的扫盲工作使他最初作为成人教育家闻名于世,其关于批判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来自扫盲工作。
他的批判性意识、提问式教育理论、对话式教学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
一、解放教育理论弗莱雷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
他指出当时巴西进行的教育是“驯化教育”,长期以来,这种教育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创造性。
因而,他倡导要用解放教育的思想批判驯化教育,使人们能够从现存的文化和教育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人性的解放(人性化)弗莱雷在其开篇就提出“从价值论的观点开看,人性化问题一直是人类的中心问题,现在它更具有难逃世人关注的性质”这一人性解放的论断。
《 被压迫者教育学》
龙源期刊网
《被压迫者教育学》
作者:保罗·弗莱雷
来源:《甘肃教育》2015年第01期
内容简介:《被压迫者教育学(修订版)》是一本写给被压迫者读,也是写给一切有良知的教师读的书。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有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也有被压迫的学生。
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扮演了压迫者的角色。
这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而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与勇气奉献,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非常值得一读。
推荐理由:本书介绍发展中国家的著名教育家弗莱雷的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
该理论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阐明了教育与觉悟的关系,指导了发展中国家的成人扫盲教育,提出了情景对话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教育与现实的结合。
弗莱雷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最大。
(完整word版)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保罗.弗莱雷一、内容简介《受压迫者教育学》由保罗.弗莱雷所著,出版于1970年。
该书是弗莱雷基于其在巴西与智利从事识字教育和农村改造的经验,加上其流亡西方世界六年对于政治情况的观察撰写而成。
在该书中弗莱雷将教育视为一种追求自由的人性化过程,被压迫者通过提问式教育、对话的方式,学习觉察社会、政治与经济的矛盾,并从而采取行动反抗现实中的压迫性因素,亦即意识觉醒,实现与压迫者的共同解放。
弗莱雷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文化行动。
本书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中作者通过阐述非人性化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
在揭露压迫者“虚假的慷慨”和被压迫者的二重性的同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反思性地投入到解放的行动中去,而这一任务只能由被压迫者担任。
第二章专门论述了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批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储蓄教育观”,从而揭示了新的教育观“解放教育观”与旧教育观的本质区别,并提出了要用“提问式教学”来取代“讲授式教学”。
第三章中,弗莱雷详尽论述了被压迫者教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话的特性,从而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对话式教学”这一新的教学观。
同时,弗莱雷也对课程内容来源和课程内容的确定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要探究产生于现实的原生主题的课程观。
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的最后一章第四章中,弗莱雷着重阐述了他的文化行动观。
弗莱雷着重分析了革命的文化行动论和压迫的文化行动论的主要特征和区别,揭示了教育与革命、教育与政治的基本联系,这也成为弗莱雷以后提出的“教育即政治”的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阅读指南(一)弗莱雷的新旧教育观1.“讲授式教学”与“储蓄教育观”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弗莱雷探究了学校中的教学关系。
他发现,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讲授”。
这种“讲授”导致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变成被教师“填塞”的“容器"。
而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反映了一种传统的旧教育观——“储蓄教育观”。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二章(中文)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二章保罗·弗莱雷仔细分析一下校内或校外任何层次的师生关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讲解。
这一关系包括讲解主体(教师)和耐心的倾听主体(学生)。
在讲解过程中,其内容,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从现实中获得的经验,往往都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
教育正承受着讲解这一弊病的损害。
教师谈论现实,就好像现实是静态的、无活力的、被分割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要不,他就大谈与学生生活经历相去甚远的话题。
他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他的讲解内容——这些内容与现实相脱离,与产生这些内容并赋予其重要性的整体相脱节。
教师的话被抽取了具体的内核,变成空洞的、遭人厌弃和让人避而远之的唠叨。
这种讲解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冠冕堂皇的言辞,而不是其改造力量。
“四乘四等于十六;帕腊州的州府是贝伦。
”学生把这些语句记录在案,把它们背下来,并加以重复。
他们根本不明白四乘四到底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州府”在“帕腊州的州府是贝伦”这个句子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也就说,他不懂得贝伦对帕腊州意味着什么,而帕腊州对巴西又意味着什么。
讲解(教师是讲解人)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解的内容。
尤为糟糕的是,讲解把学生变成“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
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的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
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
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
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
这就是“灌输式”的教育概念(“banking”concept of education)。
这种教育让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
无疑,他们的确是有机会对所存储的知识进行收集或整理。
但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的制度下,倒是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
因为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
知识只有通过发明和再发明,通过人类在世界上、人类与世界一道以及人类相互之间永不满足的、耐心的、不断的、充满希望的探究才能出现。
被压迫者教育学
3.批判现实改造世界理论
“压迫者使他人非人性化,自己也变得非人性化了, 所以不能领导这场战争”。P7
所以解放必须由被压迫者来承担。但是被压迫者由 于一方面内化了压迫者的形象,习惯了他们的被压 迫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害怕解放,恐惧自由,因此,
弗莱雷提出要改造具体的环境,“一个新的环境、 一个能使追求更完美的人形成为可能的环境”。P48
第二章:1.讲授式教育与储蓄教育观、2.提问式教育 与解放教育观
第三章:1.教学观、2.课程观 第四章:1.文化行动论、2.压迫的文化行动论四特征、
2.革命的文化行动论四特征
思想来源
(一)存在主义 1.萨特:弗莱雷所说的的“灌输教育”,就类似于萨特所说的“消化式”
教育 P4 2.雅斯贝尔斯:借鉴了“对话”的概念,认为建立在爱、谦虚等基础之上
体 (三)天主教神学 出现了宗教的来源和参考资料,并且他还指出自己的读者将会包括基督教
徒和马克思主义者,而且还提及了巴西的一些基层基督教社团 (四)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弗莱雷曾经在文中多次提高马克思的辩证法,而他的著作
主要框架也是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来分析论证的 P11 2.马克思主义者:格瓦拉、卡斯特罗等等 P55
2.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人性的不完善迟早会导致压迫
者起来,与那些使得他们变得不完善的人作斗争,并最 终解放自身的时候也解放了压迫者”P4 斗争的初始阶段,“被压迫者渴望பைடு நூலகம்不是解放而是认同 压迫者一方”P6 他们对于自己将要承担解放的责任心存 担忧,“自由会让他们抛弃内在化的形象,自由要求持 之以恒去追求,尽心尽力”P7 人们首先必须用批判的眼光来找出它的根源,这样通过 改造行动,他们可以创造一个新的环境,一个能使追求 更完美的任性成为可能的环境。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阅读笔记 思维导图
《教育:自由的实践》(1967)
《被压迫者教育学》(1970)
《自由文化行动》(1972)
《发展中的教育学——几内亚比绍信札》(1978)
《教育政治学》(1985)
《解放教育学》(1987)
著作
《扫盲:识字与识世》(1987)
其最具代表性、最负国际影响的代表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称之为“被压 迫者的教育圣经”、“真正革命的教育学”。
反对话成为压迫工具,语言、文 化、表达方式,经济都被剥夺。
人们只能被动适应这个世界,精心组织宣传和标语,通过大众传播媒体 给压迫者(交流)
压迫者利用任何手段把被压迫者的团结需求的行动扼杀在萌芽状态(团 结,组织及斗争被贴上危险的标签。
分而治之
孤立被压迫者,制造加深分裂
反对话理论
把真正的建设者指责为破坏者 维护统治地位的一个基本手段,通过操纵,使民众顺应他们的旨意。
保罗 弗莱雷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被压迫者教育学》,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 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人物生平
1921年,出生于巴西累西腓市的一个军官家庭。 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13岁,父亲去世,笃信天主教,家庭变故,童年辛酸的生话使他立志改善穷苦百姓的生活。 1943年,在累西腓大学学习法律,1947年一名牙医改变了弗莱雷的职业生涯。 1954年,担任社会工业服务社的教育文化部的主任。 1961年,在累西腓市长的邀请下,弗莱雷开始参与该城市的扫盲工作。 1964年,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流亡生活。 1969年,赴哈佛大学任“发展和教育研究中心”的教授,此期间《被压迫者教育学》。 1970年至1979年,在非洲开展了许多扫盲运动。 1980年,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圣保罗天主教大学和圣保罗公立大学邀请,成为两校的教育系教授。 1989年,担任圣保罗市的教育局长,广泛开展教育改革 1997年,因病逝世,享年76岁。
《被压迫者教育学》概述
只要我有心——读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总之,这是一本言说革命实践的书。
在我看来,只要我有心,适用于领袖-群众关系的很多道理,也是适用于——或者部分地适用于教师-学生关系的。
——题记引子《被压迫者教育学》,当今课程批判取向研究中最具影响的论著之一。
作者,巴西人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抨击是彻底和无保留的。
保罗·弗莱雷用“银行储蓄”作喻。
在他看来,教育成了一种储蓄行动,学生是储蓄所,教师是储蓄者,教师在学生那里储蓄得越多,就越是好教师;学生接受储蓄的能力越大,就越是好学生。
银行储蓄式学校教育的典型特征是:1,教师执教,学生受教;2,教师有知,学生无知;3,教师思考,学生是思考的对象;4,教师演讲,学生听讲;5,教师执行纪律,学生服从约束;6,教师作出选择,学生依从选择;7,教师行动,学生通过教师的行动获得行动的假象;8,教师选择课程内容,学生顺应这些内容;9,教师把知识的权威性与他自己的职业的权威性混淆在一起,使他处于学生自由的对立面;10,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仅仅是客体。
在保罗·弗莱雷看来,传统教育是典型的精神压迫和文化侵犯,其目的是服务于统治的需要:驯化学生,弱化并取消年轻人思考、批判、改造现实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接受、认同、顺应一个被描述为静止、封闭、除了适应别无他路的“神化的现实”。
而灌输,即反对话教育模式,作为精神压制的有效手段,就成了传统教育的法宝。
解放,也即“人性化”是“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理想。
与之对应的,对话就成了被压迫者教育学行动理论的精髓。
由反对话模式(灌输)衍生出来的,是这样一套维护统治所必须的文化行动理论:征服、分而治之、操纵、文化侵犯;由对话模式(提问)衍生出来的,则是另外一套指向自由和解放的行动理论:合作、为斗争而团结、组织、文化合成。
反对灌输,反对压抑和控制,追求教育人性化,提倡一种更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宗旨所在,也是保罗·弗莱雷毕其一生去努力实践的崇高理想。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作者介绍和简评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是世界著名的巴西教育家,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他是“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
1994—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斯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
弗莱雷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经历了动荡复杂的流亡生活之后,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弗莱雷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学校,通过学校再现他们的思想意识,学校就是要培养他们所需的人才。
弗莱雷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解放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这一方面对教育以及教学改革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意义。
正因为如此,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尤其是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他开发的扫盲工作使他最初作为成人教育家闻名于世,其关于批判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来自扫盲工作。
他的批判性意识、提问式教育理论、对话式教学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
一、解放教育理论弗莱雷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
他指出当时巴西进行的教育是“驯化教育”,长期以来,这种教育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创造性。
因而,他倡导要用解放教育的思想批判驯化教育,使人们能够从现存的文化和教育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人性的解放(人性化)弗莱雷在其开篇就提出“从价值论的观点开看,人性化问题一直是人类的中心问题,现在它更具有难逃世人关注的性质”这一人性解放的论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雷勒(Paulo Freire)與《受壓迫者教育學》譯者註方永泉(本文為弗雷勒《受壓迫者教育學》中譯本譯者介紹序言,中譯詮本已由巨流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壹、”動搖國本”的危險人物「教育是什麼?」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往往多是四平八穩的答案,諸如:「教育是傳遞社會文化的一種活動」、「教育是經驗的改造」、「教育是人格的陶冶」、「教育是社會所需人才的培育」等比較安全的答案。
雖然我們相信教育與政治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但是我們都只”敢”談到教育具有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在協助民眾有著更成熟的政治態度、政治眼光及政治修養,最終目的在完成政治的民主化」。
在政治與教育之間,我們始終維持了一條清楚的界限,以為這就是「教育中立於政治之外」。
對於「教育是什麼?」的問題,作為巴西當代著名的成人教育學者保羅.弗雷勒(Paul Freire,1921-1997),所提供的答案是直截了當卻又激進的。
「教育是一種政治行動」,此位影響當今左派教育理論甚深的教育工作者如是說。
弗雷勒對教育的這種看法,當然引發了不少的爭議,但同時也對日後教育理論的發展投下了極為重要的變數並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弗雷勒的教育思想與理念隨著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在西方的日漸盛行,愈發受到重視,有人甚至稱他為「可能是廿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家」(Smith, 1997)。
弗雷勒著作的影響力在第三世界極為鉅大,其代表作《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早已是拉丁美洲、非洲與亞洲最常被引用的教育經典之一。
此外,他的教育理論在第一世界的國家中也逐漸成為左派教育理論家的最愛,引發了不少迴響(《受壓迫者教育學》英文版首先於1971年出版,最近的卅周年紀念版又於2000年出版,該書據稱已在全球銷售了75萬本)。
對台灣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此時進一步引介弗雷勒反殖民、反文化侵略的教育學說,除了可以幫助對於當代教育理論的發展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外,也將可以進而激發我們對於教育所具備之社會改造功能的熱情。
弗雷勒譯者註1921年9月19日生於巴西的海息飛(Recife),該處位於巴西的東北部,可以說是第三世界中最貧窮、最低度發展的地區之一。
弗雷勒的雙親原屬中產階級,但在經濟大恐慌(The Great Depression)時家道中落,弗雷勒因此從兒時就嘗過饑餓的滋味,這使得他對於社會底層階級的貧窮與饑饉頗能感同身受。
惟相較於一般巴西的貧苦大眾,弗雷勒家中在物質上或有匱乏,但是在精神上卻依然豐厚。
弗雷勒父母所給予弗雷勒的愛與照顧,對其後一生影響甚為重大,弗雷勒從與父母的相處經驗中,很早就開始珍視「對話」的重要性,也了解到如何去尊重其他人的抉擇。
當弗雷勒的家境有所改善後,他進入了海息飛大學的法律系就讀,並且研讀哲學與語言學。
當時巴西的大學深受法國的影響,在這段求學期間內,他接觸了馬克思(K. Marx)、阿圖舍(L. Althusser)、傅柯(M. Foucault)、弗洛姆(E. Fromm)、李維史陀(C. Lévi-Strauss)的著作,也閱讀了一些天主教知識份子─包括馬里坦(J. Maritain)、波納諾(G. Bernanos)、蒙尼葉(E. Mounier)等人的著作,這些都對於他日後的教育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從大學畢業後,弗雷勒很快地就成為一位律師,後來在一所中學擔任葡萄牙文的老師。
一九四四年,弗雷勒與第一任妻子艾爾莎(Elza Maia Costa Oliverira)結縭,艾爾莎為小學教師,他們後來生了兩女一子。
由於妻子教育工作及性格的影響,使得弗雷勒開始對於教育工作產生了興趣。
此外,由於身為人父,弗雷勒對於教育理論的興趣也開始滋長,這使得他更廣泛地閱讀教育、哲學與教育社會學方面的著作。
弗雷勒雖然在大學主修的是法律,但事實上他很早就不以法律為其謀生主要工具,他後來成為一位社會福利方面的公務人員,並成為波納姆布柯(Pernambuco)州的社會服務文化與教育部門的主管。
在服務公職的期間,弗雷勒與轄區內的窮人有著直接的接觸,其所從事的教育與組織工作使得他開始形成一套與貧苦大眾溝通的方式,這在日後也發展出其成人教育中的對話方法。
一九五九年時,他在海息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弗雷勒另外與成人教育有關的資歷,包括他曾在海息飛大學中指導、教授教育哲學與教育史方面的研討會及課程。
一九六一年開始,弗雷勒成為海息飛大學文化推廣處的首位主任,一直至一九六四年止。
在一九六0年代初時,巴西仍處於不斷的動盪中。
許多團體所發動的改革運動都在這個國家中積極尋求他們自身的社會─政治目標。
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弗雷勒開始推展一些成人教育與工作訓練的計畫。
其中有一項是在推動巴西東北部數以千計的農民識字的計畫。
從一九六三年六月至一九六四年三月這段期間,弗雷勒的團隊,其服務遍及整個巴西。
他們主張,只要卅小時的課程,就可以教導成人不識字者學會閱讀並寫字。
弗雷勒及其團隊成功的祕訣,在於他們不僅是去教導那些農民讀寫的技巧,而是透過閱讀書寫的知識,提昇貧苦大眾的政治參與的能力及程度。
當這些農民開始識字以後,他們原有的被動性與宿命感就開始動搖,他們不再默默地接受自己的現況,這種結果使得弗雷勒在掌權的巴西軍方與地主眼中,成為一個十分危險的人物。
一九六四年四月,巴西軍方推翻了具有改革傾向的古拉特(J. Goulart)政府,當時巴西所有帶有進步意味的活動都受到壓制,弗雷勒也被捕入獄。
在囚禁的七十天內他反覆地接受審詢,同時他也著手撰寫其第一部重要的教育著作《教育即自由實踐》(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但是這本書畢竟未能對於當時巴西產生實質的影響,因為就在書還未寫成之前,他被流放至智利。
即使在流亡期間,弗雷勒仍然在智利從事成人教育的工作。
當時是由寇特(Waldemar Cortes)領導這個成人教育的計畫。
該成人教育計畫吸引了國際上的目光,也獲到UNESCO的認可,後者認定智利足可列入已克服文盲問題的國家之一。
一九六0年代末,弗雷勒又有機會接觸到另一種新的文化,那就是美國的文化。
由於哈佛大學的邀請,他離開拉丁美洲到達美國,成為哈佛大學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的訪問學者及社會變遷及發展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的研究員。
弗雷勒在美國的這段時間,剛好也正是美國社會動盪起伏的時期。
例如當時一些反越戰的運動,使得軍警進駐校園中;而自從一九六五年以來,種族不安的情緒也燃燒到美國的街頭;加上當時一些少數民族的代言人與反戰人士所進行的出版與教學的活動,也深深地影響到弗雷勒。
凡此種種,都使得弗雷勒有了新的體認,美國的經驗,對他來說,可說是一種新的覺察的契機。
弗雷勒發現到那些在經濟與政治生活中遭到壓迫與排擠的弱勢者,其實並不獨限於第三世界國家或是依賴文化之中。
弗雷勒擴展了所謂「第三世界」的意義,從一種地理上的意義延伸到政治上。
自從那時起,「暴力」的課題也成為他著作中關切的一部份。
在美國的這段時間內,弗雷勒出版了一本更為著名的作品─《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在這本著作中,弗雷勒明白標示了,教育是通向永恆解放(permanent liberation)之路。
教育應該包括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透過教育,民眾「覺醒」了,他們覺悟到自己本身遭到壓迫;第二個階段是要透過實踐(praxis)來改變整個壓迫的狀態。
後個階段奠基於前個階段,教育因而成為一個不間斷的從事解放性文化行動的過程。
弗雷勒於1970年代初離開哈佛,期間他曾擔任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的教育顧問及副祕書長。
在普世教會協會服務的期間,他到世界各地進行演講,並且全力投入亞、非等洲一些新近獨立國家(包括坦尚尼亞、幾內亞比索等國)的教育計畫中。
弗雷勒相當地活躍參與各種國際性的教育行動計畫,之後並成為文化行動研究所(Institute for Cultural Action, IDAC)執行委員會的主席。
一九七九年弗雷勒應當時巴西政府之邀,結束流亡生涯重新回到國內,並在聖保羅天主教大學任教。
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一年間,他擔任聖保羅市的教育部長─這個位置使弗雷勒能夠進行巴西國內三分之二學校的教育改革。
一九九二年時,超過兩百名來自世界各國的成人教育工作者、教育改革者、學者及基層社會運動者齊聚紐約慶賀弗雷勒七十歲生日,當時亦曾舉辦為期三天的活動及工作坊以對弗雷勒表達敬意,這充分顯示了弗雷勒教育工作及思想對於現代教育工作者的重大影響。
一九九七年五月二日,弗雷勒於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辭世,享年七十五歲。
貳、”動搖國本”的教育主張在一般人的看法中,教育與政治之間應該是涇渭分明的,教育應該是中立於政治之外的。
但如果照弗雷勒的說法,教育是一種「政治行動」,這樣的說法是否未免太過「泛政治化」呢?其實弗雷勒的目的,正是要將教育「泛政治化」。
弗雷勒之所以作出教育即政治行動的激進描述,主要原因即在於其認定過往「教育是中立」的主張原本就是充滿政治性的。
傳統的教育及教學模式在面對著現有的政治體制與既得利益者的權益時,常是曲意維護的,教育根本就沒有獨立於政治之外的空間,甚至於我們還可以說,教育就是為宰制者服務的,它是隸屬於現有政治體制之下的。
弗雷勒強調,為了要克服社會上種種的不公與不義,我們必須要承認教育行動本身的政治性,教育的政治性在於教育本身即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社會改造與人民解放行動。
為了要發揮教育行動的改造功能,我們必須戳破「教育是中立於政治之外」的迷思。
固然教育仍然是為政治服務的,但過去教育是為宰制者、壓迫者而服務,現在則應該是為被宰制者、受壓迫者服務,進而成為屬於受壓迫者的教育學。
教育應該回復為一種真正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解放行動。
從弗雷勒的觀點來看,教育作為一種政治行動,它幾近於一種「動搖國本」的革命性激進行動。
弗雷勒的受壓迫者教育學不只是革命性的教育學(revolutionary pedagogy),更可說是一種為了革命的教育學(pedagogy for revolution)。
由於它是如此的激進,也難怪弗雷勒的教育學說雖然十分有影響力,但卻不一定見容於一些主流教育的機構或知識份子。
弗雷勒之所以形成如此革命性的激進教育學說,除了來自於其本身從事成人教育的親身體驗外,在其理論的形成上亦有其淵源。
根據我國學者王秋絨的歸納(王秋絨,1990,55-69),弗雷勒教育學說主要受到兩種學術思潮的影響,一是來自歐洲的學術思潮,另一則是巴西本身所處的拉丁美洲的哲學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