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作业模版)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2. 引导学生把以上加法算式改写为 应向十位进 1,对学 乘法算式。 习新知具有针对性。
3.导入新课。 (1)比较这两道题的 2.独立尝试改写,得 异同点。 (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 出: 13× 3 , 15× 3 , 容。 15× 3 中 5 乘 3 的积超过了 10, 并观察比较异同点, 这样的乘法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明 确 本 节 课 的 学 习 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内容。 3.认真倾听、积极思 考没有作具体的要 求。 二、课堂 1.探究 15× 3 有哪些计算方法? 1.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列式、计 1.教师提出一些列问 提问有 你知道吗? 算,正是经典的启发式教学,5 次 题后,抽查 1 到 2 组 有效提问。 完成情况让学生在黑
四、对知 1.探究教材 61 页例 2。 (1)从 1.读题,明确题意,列式解题。 1. 交流汇报改成,小 识运用 的整体 观察 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 16× 3=48(本) 2.读题并解题, 组之间相互交流,得 怎样列式求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 小组内交流。 15× 6=90(元) 出 答 案 , 选 代 表 汇 本连环画? 2.一个皮球 15 元, 90<100 带 100 元钱够。 3.交流 报。 小张要买 6 个,带 100 元钱够 吗?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 竖式成立。 汇报。 2.补充练习,比一比。 18× 3○20× 3 18× 5○100 90○24× 4 33× 3○22× 3
作业三: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小学数学) 姓名 观察对 象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一、导入 问题导入 (激 发学生学习 兴趣) 教研组 三年级组 调整教学行及策略 1.首先给出具体的要求。 2.采用补述和复述的教学策略。
1. 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 错的说一说 1.观察算式,指出错 错在哪里。 13+13+13=39,15+15+15=35 误,第二道题计算错 误,个位相加得 15,
历史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展示并适时给予鼓励和评价。
针对学习目标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解答。学生按学习合作小组对自学目标进行展示
各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赛。
1、学生自我展示。学生自我展示形式单一。
2、各组开展竞赛也只局限了书中的内容。
学生展示过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在学习小组进行竞赛时,也可以对书外的内容作出补充。扩大学生知识面。
2、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学生不易理解。显空洞。
可以采用图片模式或者视频模式,学生观察,更利于学生对国民革命、蒋介石、汪精卫等历史人物进行有效学习。“右倾投降主义”也可采用此类方法。特别是危害,更易于学生理解。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2、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和意义;
3、为什么毛泽东主张由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
4、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
井冈山会师的意义?
1、整个教学过程全都在学生的自学。对学生的思维的启发不够。
2、学生引导根本没有。
在学生自学的同时,应该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理解历史。比如:故事法、情景创设、或者情景再现等手段使学生深入了解本科内容。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
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承上启下
1、能够回顾前期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引导,是学生有效的进入新课的准备。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作业模版)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作业模版)学员姓名郑丽娟学员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赵各庄第一小学观察时间段11月观察对象三年级学生授课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观察点教学过程客观描述教学实施优缺分析教学行为调整建议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传说吃了蟠桃可以长生不老,孙悟空想偷吃仙桃让我们一起去摘桃子!老师有要求,不用计算桃子上算式的得数,你只要判断出它的乘积是几位数就可以。
(课件演示一个个仙桃出现,随机摘桃)优点:较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比较主动,缺点:差学生举手较少,个别学生不能很快判断乘积是几位数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判断乘积是几位数的方法。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王母娘娘已经派七仙女来摘仙桃了,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了呢?(出示课件3动画演示例5主题图)1、关于0的乘法。
(1)列式解决师:你能用加法来算一算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吗?生:0+0+0+0+0+0+0=0(板书例5及算式)师:用乘法怎么列式计算呢?生:0×7=0 7×0=0(板书)师:“0×7”表示什么?生:7个0相加是多少?是0(课件4)想一想:0 ×3=() 9×0=()0×0=()(2)、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讨论)生汇报师生小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课件出示)你还能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师: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请再看一看这组算式。
0 + 4= 9 + 0= 0 + 0= 你又会发现什么呢?(3)快速判断。
师:同学们反应好快啊!我们来比一比谁更快,请你在五秒钟后用手势迅速作答并说明你的理由。
(举起右手用一根手指表示算式1,两根手指表示算式 2.)你能很快说出下面两个算式哪个得数大吗?优点:学生能较快列出算式,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掌握较好,学生举例较多,对于508X3的乘法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估算、口算、笔算,学生能流利说出计算步骤,知识掌握较好缺点:对于0加任何数和0乘任何数的区别,可以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学生当时判断个别有错误,可以再练习一组。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作业模版)(8)崔
学员姓名
洪波
学员单位
中心小学
观察时间段
9月27日
观察对象
学生
授课内容
《风筝》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你们知道风筝是怎么来的吗?
播放《放风筝》动画片
利用多媒体导入,激发了学生兴趣。多媒体运用较好,更直观。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没有放开手脚,培养学生的探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
想象放风筝时的美好感觉,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随着动作、神态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设计的思路很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展示和遐想的空间。再配上音乐会更好些。
加强学生能力训练,陶冶学生情操,寓教于乐。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先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效果更好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2、教师讲解,学生理解。
3、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一环节让学生动口、动手,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性。但老师指导不适合所有学生。
对不同学生要提出不同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3)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1. 引言本文将对一堂学校的课堂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参与程度、课堂氛围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旨在提供有关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和反思,从而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2. 观察方法在本次观察中,我选择了一所小学的一堂语文课进行观察。
观察时间为一个完整的课时,约45分钟。
观察对象为一名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老师。
观察采用非干预式的直接观察方法,即不对课堂进行任何干预和指导,只记录和观察教学过程中的现象和细节。
3. 观察记录3.1 教师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教师讲解清晰,语言简洁明了,用词准确。
•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将课堂时间用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交流和合作,提高互动性。
3.2 学生参与程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活跃,相互合作和帮助。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良好,显示出对学习的积极性。
3.3 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频繁。
•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课堂秩序良好。
•教师注重学生情感教育,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 观察分析与总结根据以上的观察记录,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分析与总结:4.1 教师教学方法的优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讲解清晰、用词准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2 学生参与程度的优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
•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活跃,相互合作和帮助,提高了学习效果。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良好,显示出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4.3 课堂氛围的优点•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频繁,增强了学习的乐趣和效果。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模板)
4.学生合作朗读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和着这悠扬的音乐,朗读这篇美文。(生读)
三、品“荷”与悟情
同学们,你们读得很好,将作者的情感读出来了。那么,你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了吗?
1.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让一个学生上黑板书写)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感动
优点:能让学生们通过视频影像感知母爱,并且由他人及自己,让学生品味自己母亲给自己的爱,回味母爱的瞬间,让学生享受母爱温暖的同时,体会母亲的平凡与伟大。同时让每个人心中充满感恩之情
这个环节设计的非常好。
学生讲自己的故事很动情,说明真的被母爱感动了,母爱在学生的心里泛起了涟漪。相信学生们通过此课会知道如何回报母亲的。
2.作者因何烦闷?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试作分析,“半夜”,说明作者有心事,彻夜未眠;“繁杂”,作者心情不好,所以连雨声也听起来是繁杂的;“浓阴的天”,给人以压抑的感觉,所以,作者觉得烦闷。)板书:心事、天气。
3.作者还因什么事烦闷?他看到了什么?白莲: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白莲凋谢了,“散飘”“只”突显了一种残败、萧瑟的情境,触动作者内心,更添烦恼。)板书:白莲凋谢。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案调整)
爱,是大自然最原始、最纯真的情感,母亲对于子女之爱更是无私、无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去爱孩子已经成为母亲的习惯,她们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她们都会将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在她们爱的保护伞下,一切暴风雨都会过去。最后,让我们为天下所有的父母亲祈祷,愿他们幸福安康!(出示自己母亲和孩子的照片,师说:这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女儿,我的母亲为我付出了很多,无私地关爱着、保护着我,所以,我会将这份爱,传递给我的女儿。
小学观察记录案例(多篇)
小学观察记录案例(多篇)案例一:小明的课堂观察记录观察日期:2021年10月1日观察时间:上午9点-10点观察地点:小明所在的三年级课堂观察对象:- 学生:小明- 教师:李老师观察内容:- 小明专注地听课,认真完成课堂作业。
- 小明与同学积极合作,参与小组讨论活动。
- 小明向教师提问,并展示出对知识的渴望。
- 小明在课堂中举手回答问题,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观察心得:小明在课堂上表现出色,表现出较好的研究态度和积极性。
他展示了良好的研究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与同学的互动中,小明展现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他的参与度高,注重课堂纪律,并展现出一定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二:小红的体育课观察记录观察日期:2021年10月3日观察时间:下午2点-3点观察地点:小红所在的四年级体育课堂观察对象:- 学生:小红- 教师:张老师观察内容:- 小红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运动技能较好。
- 小红与同学之间互助互动,形成团队协作。
- 小红遵守体育课规则,尊重教师和同学。
- 小红在体育活动中展现出良好的耐力和柔韧性。
观察心得:小红在体育课上表现出色,展示了她的运动天赋和个人素质。
她具备较强的体育技能和协作能力,在与同学的交流中积极参与,展现出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
小红表现出良好的体育课纪律,展示了聆听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案例三:小刚的美术课观察记录观察日期:2021年10月5日观察时间:上午10点-11点观察地点:小刚所在的五年级美术课堂观察对象:- 学生:小刚- 教师:王老师观察内容:- 小刚在美术课上认真跟随教师示范,积极动手尝试。
- 小刚的绘画技巧较好,作品具有一定创意和想象力。
- 小刚与同学之间分享和交流绘画心得和建议。
- 小刚对美术作品展现出较高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观察心得:小刚在美术课上表现出强烈的艺术兴趣和较好的研究态度。
他能够灵活运用绘画技巧,并在作品中展现出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刚善于思考和表达,他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美术体验。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作业模版)
学员单位
观察时间段
1课时
观察对象
六年级
授课内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情景导入
1、课件呈现教材第77页主题图。
师:教材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谁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百分数出现的信息。
2、对于百分数的写法,教师既没有示范也没有让学生自学,而是根据百分数的读法来写,如百分之八十,写作:80℅(先写百分号再写数字),同时强调“℅”的写法。
3、对于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作相关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各个小组进行汇报,生得出结论,教师补充、强调并小结(课件出示联系与区别)。
2、随着学生的介绍老师将其中的百分数表示出来。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
学生凭借生活常识交流自己所知道生活中出现的百分数。
师:像上面这样的数,如18℅,50℅,64.2℅,……叫百分数。人们为什么喜欢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百分数代表什么含义呢?(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教师没有用过渡语言将学生的兴趣点引向课堂,使得课前导入过于突兀。
2、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百分数。
1、教师要是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点设计情境导入就更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毕竟直接进入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虽然好奇,但求知欲和探索欲没那么强烈。
2、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百分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情况了解不是很清楚,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讨论交流的时间。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作业模版) (3)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学生表达、展示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
学生读成语
学生口头说话训练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本课堂教学氛围和谐平等,学生很轻松,参与度较高,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人有25人,参与回答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62.5%。但教师提问的范围不广,主要集中在第二、四、五大组,第八大组只有一人被提问过,教师的关注面不够广。学生共回答60多次,回答普遍单一,体现出对课文道理的理解不够。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作业模版)
学员姓名
吴鸿章
学员单位
木棠中心校
观察时间段
1课时
观察对象
赵志芳老师及二(1)班学生
授课内容
《小鹰学飞》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赵老师采用了复习导入的课前情境创设,先复习该课文成语,再回忆上节课内容,进行句式训练。
亮点:本堂课设计很有条理,选定的语言训练点很合适,没有拔高要求。整堂课老师时时刻刻都能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感悟文本。比如让学生感受第一次飞到大树上时的心情就让学生联系自己第一次会写字、会系红领巾时的感受来理解。第二,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处理这块上很自然,逐层递进,由易到难。
不足之处:本课采用的分角色朗读运用的很恰当,但内容较单一,可以加上动作演一演,形势更活泼多样,学生读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另以注意一下。
大班音乐_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2.视唱太早,对学生有难度
3.节奏也是难点,没有做训练队难点突破没设计好。
4.多数学生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1.教师可以分层次训练学生,给不同学生更明确的目标。
2.处理视唱时可以让学生先学会唱歌词在学着视唱,降低学习难度。
3.应该适当加上节奏的训练。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学生表达、展示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
3.选择时没注意细节。
4.导入时间有点过长。
引导目标应该更明
确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
1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2自制多媒体幻灯片来进行音乐教学。
3.容
4以新带旧,通过对话的形式和小组表演形式的学习体系
1.学生在本环节发展参差不齐。
1通过听、唱形式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2.课堂针对性训练效果很好,能照顾到学生整体发展。
本堂课在操作中应该
进一步加强指导。
多对个别学生引导,让训练更落实。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在教歌曲时注重了方法的指导。积极采用了多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多能跟上教师的节奏,教师上课时特别有亲和力,内容与歌曲巧妙的结合,让学生更进一步在相互了解中得到更深层次的沟通。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作业模版)
学员姓名
朱秋香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一、观察目的与背景本次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并通过观察记录与分析,为教师提供参考和改进教学的建议。
本次观察的课堂是一堂高中语文课,授课内容为《红楼梦》第五十四至五十五回。
二、观察记录1.学生行为观察记录•学生A:专注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做了认真的笔记。
•学生B:经常分心,低头看手机,几次被老师点名才回过神来。
•学生C:上课时坐姿不端正,频繁转移注意力,与旁边同学交头接耳。
•学生D:注意力集中,积极回答问题,展示了对课程的深入理解。
•学生E:缺乏主动性,经常盯着窗外发呆,没有参与课堂讨论。
2.教师授课方式观察记录•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经常向学生提问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教师讲解内容详细,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材料,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组织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在讲解重点内容时声音清晰、表达流畅,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吸引他们的兴趣。
•教师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做相关练习和思考。
三、观察分析与问题解决1.学生行为观察分析从学生行为观察记录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方面,一些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专心听讲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他们做了认真的笔记,主动向教师提问并展示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则存在分心、低头看手机等行为,缺乏主动性和参与度。
同时,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频繁转移注意力和与旁边同学交头接耳,对课堂内容产生了干扰。
对于学生行为的差异,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对于积极学习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激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对于分心、低头看手机的学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比如设立手机使用规定,限制手机使用时间;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以采取一些提醒和引导措施,比如增加互动环节、设置小组活动等,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
2.教师授课方式观察分析观察教师的授课方式可以发现,教师采用了互动式教学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作业模版)
(作业模版)
学员姓名
贾瑞怀
学员单位
府谷县第四小学
观察时间段
11月21日上午
观察对象
四年级
授课内容
图形的变换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上课了,老师先用带有音乐的俄罗斯方块游戏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
游戏导入,既复习了旧知识:平移和旋转,又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学生表达、展示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
出示图形2,3,4,小组合作探究变换过程,找小组代表到黑板进行操作演示,在此过程中强调新知识的运用与关键地方
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运用中不断巩固新知
希望适当调整这部分的时间,更好的调控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个体差异,并作出总结
希望老师在播放游戏的过程中速度慢一些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图形,如何变换得到不同的形状?学生利用教具合作探究,分享实践结果,小组汇报交流
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希望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参与进来给予适当提示,并在学生汇报时关注全班的学习状态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作业(美术)
(作业模版)
学员姓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Xxx
学员单位
Xxx
观察时间
2013.9.20——10.20
观察对象
初一美术
授课内容
《小伙伴》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我们刚升入了新年级,走进了美丽的新校园,同时认识了不少的新伙伴,面对一个好伙伴,我们先来看些片段?(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个小伙伴的人物形象,重点放在人物头像上)。本课我们将了解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人物,通过以线条或光影的造型方法表现我们的伙伴。
2、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测量一下五官比例。(出示正面及侧面人物头像图片)
总结人物头像基本比例:
A、脸部的长度(三庭)
B、脸的宽度(五眼)
3、表情:人有丰富的表情,我们常以喜怒哀乐来概括。多种多样的表情是通过眼、眉、嘴的不同形态表现的。
4、透视:如果人的头部产生俯仰或侧转运动,那么画面中五官的比例、位置和形状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教师示范时间过长,影响了课堂整体安排,建议只对大体部分初步勾勒即可,具体最后效果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挑选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欣赏,并说出欣赏感受。
1、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过程与价值观。
2、要尽量避免因老师课堂现场范画教学造成的学生作品缺乏自我的出现。
3、教师可以在学生自评、互评、他评、集体评后作简要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激情。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初一语文人教版)-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初一语文人教版)-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作业模板)学生姓名观察对象观察点一、课前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郭七年级学生单元教学内容细节描述双城和中学观察时段作文一班教学过程客观描述欣赏猫的细节描述一、概念理解、把握内涵(1)概念——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动作、语言、表情、心理、外貌、自然景观、情景氛围等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的详细而生动的描述(2)功能——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连接故事、丰富作品内涵、使文章生动感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实施利弊分析,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细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行为的调整建议学生做一些笔记。
2.理解和深化知识概念(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
3.出色的工作。
欣赏并自由谈论他们所学的知识。
这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
微风轻轻地拂过我的脸。
夕阳像一颗鲜红色的草莓,点缀在一座被暮色笼罩的山峰上。
穿过头顶返回的鸟的翅膀被涂上了落日的粉色胭脂。
嫩绿色的草在晚风中飞舞,像生命的欢快舞蹈。
提示:作者应该表达他的快乐心情(用同学的“妈妈的幸福”)用学生熟悉的文章和学生自己的文章来介绍思维,很有创意,让学生也有更强的兴趣。
教师引导的语言可以得到丰富,让学生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欣赏“地理老师”小贴士:这是一篇描述自己地理老师形象的优秀文章,特别是详细的描述,非常生动四、方法启发,开启智慧常用的细节描写方法:1、突出重点,精细刻画——把握人物赋予个性一定的动作,或一定的方式,或语言,心理,外表等,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细致的阐述,形象地再现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个性老师对“手铐”的描述死亡时两根手指竖起。
2.巧妙运用修辞和引用经典——运用恰当的修辞,如隐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和重复,或在经典作品中运用文学形象来刻画人物,再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例如,左拉在福楼拜的《星期日》中的形象使用了比喻修辞。
我是医生。
我会在早上修改它。
课堂观察记录和分析
1、教学例3:小明2/3小时走了2km,小红5/12小时走了5/6 km,谁走得快些?
师:已知什么?
师:问题求什么?
师:求谁走得快些?就是比较什么?
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吗?
2、除数是分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师:2/3里有时走多少千米?
教师在教学中可否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放缓节奏,让大多数学生动起手、脑、口来,真正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生本主义的教育思想。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学生表达、展示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
三、巩固与提高:
1、31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的后两个小题。
师:2 km÷2得到的1km,有什么具体的含义?是线段图上的哪一段?
师:1小时里有几个1/3小时,能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了吗?
指导学生观察:2÷2/3=2×1/2×3=2×3/2=3(提示:观察2÷2/3=2×3/2这一步)
师:这儿把除法转化成什么运算来计算?除以2/3=?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2、有的学生在计算时任然忘记约分。
1、建议老师下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口算进行训练,如:
口算。(采用口算对折卡片)
(1)不能约分的2÷3/5=1/3÷2/5=
(2)能约分的3÷3/4=2/7÷6/7=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学员姓名
学员单位
观察时间段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初中物理作业)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学生已经对电流、电
压、电阻、电功地知识
有了一定地了解,但对
电功率了解不多,因此
对于电功率地物理意
义和定义应该尽量引
入地自然,所以教师通
过计算不同白炽灯在
不同时间消耗电能地
比较,制造学生思维冲
突,提出电能消耗快慢
地度量问题,引入电功
率地概念.让学生认识
生活中地物理,从生活
走向物理,这样既突出
了电功率地意义,也突
出了电功率和电功地
区别.让学生理解地深
刻一些.对于电功率计
算问题,学生在欧姆定
律计算中经常出现单
位不统一或找不到相
关条件地问题,因此一
定要解释清楚.对于白
炽灯亮度判断,初三地
学生还没有能力去分
辨,需要这节课相关知
识来定义.。
(初中语文)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设计了一些不太必要的环节,没太抓住重心问题,学生只是流于表面的课文学习,没能被打动。
环节十分完整,用于常规教学非常不错。
但对于本文以情感为主的散文而言,设计流程的切入点就有了问题。
,“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让同学们在情感氛围中去感受,去领悟,去学习。
优点:开门见山地介绍本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缺点:少了情绪上的渲染,不太利于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氛围。
最好以情入手,让学生进入感情氛围。比如: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学生表达、展示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字词段落都很轻松的完成;“文章的思路,学生也能找出来。
处理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毫无挑战性,更重要的是,学生没能进入凝重、哀伤的氛围,所以本文对学生的感染力明显降低了。
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舍有取,设计能感染学生的思路和问题,帮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作业模版)学员姓名陶 Nhomakorabea普学员单位
太康县杨庙乡第一初级中学
观察时间段
2015年1月13日
观察对象
初二语文
授课内容
《诗两首》(第一课时)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小组讨论,针对问题提出治理方案。
最后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图文资料,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人水和谐发展,母亲、儿女共欢笑。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作业模版)
学员姓名
贺文波
学员单位
伊金霍洛旗一中
观察时间段
20131211观察Leabharlann 象初二一班授课内容
黄河的开发和治理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同学们,前面我和大家一同学习了祖国的自然环境,带大家一同游览了祖国的名山秀水,今天我要带大家一同认识一位你们认识但又不太熟悉的一位母亲,是谁呢?大家看。。。。。。教师引导: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
用拟人法吧黄河称为母亲,并以闯过的模式进行教学:第一关:母亲独白篇(黄河的概况)猜谜语:(主要通过四句顺口溜来表达出来)来自神圣处:(引出黄河的源头,再让学生进一步读地形图分析黄河的流向及注入哪个海)不走寻常路:(引导学生读图,引出1、黄河的“几”字型我国的第二长河2、途径省区之多3、途径地形区之广)4、路经的干湿地区神龙四手足:(引导读图,引出四条主要支流)三段分界处:(引导读图,引出上、中、下游分界点)第二关:母亲自豪篇(黄河的贡献)课件展示:反映黄河五大贡献的组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后总结黄河奉献的顺口溜,学生齐读:儿女都说我五好,文明发祥有功劳壶口旅游创丰收,塑造华北灌河套。水能丰富水电多,我的奉献要记牢!第三关:母亲叹息篇(黄河的忧患)课件展示:(一声叹息)功劳归功劳,过失也不少。只因得重病,儿女也不孝!引出黄河上、中、下游分别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然后组织学生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作业模版)
出示图形,小组合作探究变换过程,让小组代表进行操作演示,在此过程中强调新知识的运用与关键地方
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运用中不断巩固新知
希望适当调整这部分的时间,更好的调控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个体差异,并作出总结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图形,如何变换得到不同的形状?学生利用教具合作探究,分享实践结果,小组汇报交流
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希望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参与进来给予适当指导提示,并在学生汇报时关注全班的学习状态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作业模版)
学员姓名
陈虎
学员单位
碱滩镇中心学校
观察时间段
10月29日上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观察对象
李斌
授课内容
图形的变换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上课了,老师先用学生熟悉带的游戏俄罗斯方块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
游戏导入,既复习了旧知识:平移和旋转,又导入了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
◇"一个姑娘说" "男的说",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板书: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座对读。
3.这儿离热闹的在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作业模版)
学员姓名
余玲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单位
文昌小学
观察时间段
2013.10.10
观察对象
六年级语文
授课内容
《月光曲》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同学们,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曲子.请同学们边听边感受这首曲子给你带来的感受!引出课文----28课《月光曲》。(板书课题)
学生对《月光曲》比较陌生在谈感受的时候,很生硬没有具体形象的感受!
让学生多了解贝多芬的创作及历史以及当时的环境.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
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1.对文章缺乏事先的结构讨论和认同。
2.对句子的深入理解和作者对主人公的评价,脱离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对段落情境的感悟。
应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团体解决,老师讲解太多,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学生表达、展示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
四、讲读第一节。
1.学到这里,第一节的内容也懂了。齐读第一节。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5、(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结台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2.释“谱写”:"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结合板书:谱写 谱 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五、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2、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4、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释"纯熟";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1.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六、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七、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馈突出本节的重难点是非常正确的。
但对重难点的理解要把握清楚:重点说的是知识点的上下位关系,该知识点的作用;难点是在学生身上,不是在教参和教材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方法等决定了该知识点是否是难点。
题量应该在设计多点,那样学生知识巩固的空间就会大!
语文课是“老师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积极思维、准确思维、辩证思维、变通思维、创造思维上获得语文学习的基础素养培养”。不应是“模仿、记忆”的过程。
应把学生的活动设计多点,让学生能再课堂上多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在第二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
一、总的介绍
第一首
二、传说
第二首--《月光曲》 八、读讲课文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湖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