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解...

合集下载

华医网答案_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

华医网答案_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
B、减轻血管炎症
五、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1、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的治疗,首选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是( )
C、β受体阻断剂
2、以下不用β受体阻断剂治疗的是( )
A、预激综合征
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B、β受体阻断剂兼有一三四三种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
4、治疗室上性的心律失常中通常作为首选使用的是( )
D、47.5-95
2、在我国2010年高血压防治指南中,β受体阻滞剂仍然是在( )治疗的位置
A、一线
3、下列对β受体阻滞剂抗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
D、以上均是
4、下列哪种情况需要禁用或慎用β受体阻滞剂( )
B、慢性支气管痉挛性哮喘
5、对于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尤其是心肌梗死以后的患者应优先考虑( )
B、严重的瓣膜疾病
4、下述有关《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和处理指南》对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推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术前评估诊断冠心病或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心脏事件高危的患者,在接受中危手术或血管手术过程中,推荐依据心率和血压情况来滴定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
5、研究发现,( )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D、交感活性亢进
6、四种临床上最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 )的半衰期是最短的,3—4个小时,持续作用时间是7—8个小时
C、美托洛尔
7、临床上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美托洛尔、阿替洛尔,以下有关这些药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D、这几种药物都有内在拟交感活性
8、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降低心率、血压、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氧耗,( )、增加心肌灌注,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失调种临床亚型。

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β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解读——β受体阻滞剂对心血管的全面保护

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β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解读——β受体阻滞剂对心血管的全面保护

“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β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解读——β受体阻滞剂对心血管的全面保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者:胡大一 2004-12-32004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表了针对β受体阻滞剂一类药物的专家共识,充分表明这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意义。

该共识全面介绍了β受体阻滞剂在抗高血压、抗心律失常、预防猝死、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干预和梗死后二级预防、心力衰竭、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血管迷走性晕厥、长QT综合征、二尖瓣脱垂以及非心脏手术预防心血管事件等方面的应用。

近25年来,β受体阻滞剂最重要的临床研究进展是在慢性心力衰竭,从传统的禁忌证转变为适应证。

β受体阻滞剂在猝死预防方面的作用和成就超出任何其他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的作用。

一、作用机制β受体阻滞剂预防心血管疾病和保护心血管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

拮抗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为其主导作用。

其他作用机制包括:(1)抗高血压作用。

伴有心排血量减少,抑制肾素释放和血管紧张素II生成,阻断突触前α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少去甲肾上腺素从交感神经末端释放),和降低中枢血管运动活性。

(2)抗缺血作用。

通过降低心率、心脏收缩力和收缩压,降低心肌耗氧量。

并且,心率减慢使舒张期延长,有利于增加心肌灌注。

(3)通过阻断肾小球旁细胞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少肾素释放和减少血管紧张素II与醛固酮的生成。

(4)改善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使扩大的左心室变小和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

其改善心功能的机制包括i减慢心率;(ii)抑制儿茶酚胺诱导的游离脂肪酸从脂肪组织释放,改善心肌能量代谢;(iii)上调β肾上腺素能受体;(iv)减少心肌氧化负荷。

(5)抗心律失常作用。

直接的心电生理作用(减慢心率,抑制异位起搏点的自发放电,减慢传导,延长房室结不应期),抑制交感兴奋,减少心肌缺血,改善压力感受器功能和预防儿茶酚胺诱导的低血钾。

上述机制尚未充分阐明,并且这类中的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有很大不同。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缩写和首字母缩略词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缩写和首字母缩略词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缩写和首字母缩略词99mTc 99m锝201TI 铊201ABCB1 A TP-结合盒B亚家族成员1ABI 踝臂指数ACC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F 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OMPLISH 高血压生存患者通过联合治疗来避免心血管事件ACE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IP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指南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ADA 美国糖尿病协会ADP 腺苷二磷酸AHA 美国心脏协会ARB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T 动脉血运重建试验ASCOT英国斯堪的那维亚心脏病结果研究ASSERT心脏起搏器患者无症状心房颤动和中风评估、心房颤动时减少心房起搏的试验研究AV 房室的BARI 2D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旁路血管成形术进行血运重建研究BEAUTIFUL If抑制剂伊伐布雷定治疗冠状动脉疾病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评价BIMA 双侧乳房内动脉BMI 人体质量指数BMS 普通金属支架BNP B型钠尿肽BP 血压b.p.m. 每分钟心跳次数CABG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D 冠状动脉疾病CAPRIE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缺血性事件风险比较CASS 冠状动脉手术研究CCB 钙通道阻滞剂CCS 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FR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HARISMA 氯吡格雷针对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和缺血稳定、管理与防范CI 可信区间CKD 慢性肾脏疾病CKD-EPI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联合调查CMR 心脏磁共振CORONARY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运重建研究COURAGE 通过血运重建和积极的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COX-1 环氧化酶-1COX-2 环氧化酶-2CPG 指南执行委员会CT 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法CTA 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V 心脏血管的CVD 心脏血管疾病CXR 胸部x线CYP2C19*2 细胞色素P450 2C1CYP3A 细胞色素P3ACYP3A4 细胞色素P450 3A4CYP450 细胞色素P450DANAMI 急性心肌梗死丹麦试验研究DAPT 双联抗血小板疗法DBP 舒张压DECOPI 急性心肌梗死后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随机多中心试验研究。

ESCESA 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全文)

ESCESA 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全文)

ESC/ESA 非心脏手术心血管疾病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全文)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麻醉学会(ESA)联合发布了非心脏手术中心血管疾病(CVD)的评估及防治的最新指南。

该指南汇集当今欧洲医学界非心脏手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继承了已往指南的合理内容, 是为内科及相关医师对进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围手术期及术后管理制定。

以下为ESC/ESA 非心脏手术CVD 评估及防治最新指南要点概述,指南对治疗的建议以国际通用方式表示:建议分类:I级推荐某种治疗或措施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II级推荐某种治疗或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的观点;IIa级推荐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IIb级推荐有关证据和(或)观点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III级推荐已经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

证据级别:A级证据数据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B级证据数据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大型非随机化研究。

C级证据专家共识和/或小型研究、回顾性研究、注册研究。

一、新指南简介:ESC/ESA 在新指南指出了当前非心脏手术中CVD 并发症带来的治疗损失,而且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欧洲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非心脏手术CVD 并发症比例也相应升高。

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取决于患者术前的状况、合并症的情况、外科手术的紧迫性、手术大小、类型及持续时间。

更具体地说,下列患者心脏并发症的风险升高:明确诊断或无症状的缺血性心脏病(IHD)、左室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病((VHD) 、心律失常,以及既往经历较长时间血液动力学及心脏负荷异常状态外科手术患者。

指南指出老龄化自身对于非心脏手术CVD 并发症的影响较小,急症或重症心脏、肺部及肾脏疾病与CVD 并发症风险率关联性更为显著。

因此,以上因素也应纳入CVD 并发症的评估指标。

二、术前评估为了减少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风险,手术前询问患者疾病史并进行心脏评估必不可少。

ESC专家共识:抗血小板药物的规范化应用(全文)

ESC专家共识:抗血小板药物的规范化应用(全文)

ESC专家共识:抗血小板药物的规范化应用(全文)《ESC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系由欧洲心脏协会(ESC)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制剂专题工作组制定,发表于ACCP-7之前,其目的有三:①探讨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以了解为何有的抗血小板药有效而有的无效;②依据临床证据界定抗血小板治疗获益大于出血合并症的患者群;③提出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建议及争议点。

“共识”因此包括相应的三部分: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能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各种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建议。

以下将各部分作详细阐述。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此部分内容包括:血小板病理生理,持续性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噻氯吡啶与氯比格雷),可逆性血小板抑制剂(可逆性环氧化酶-1抑制剂,口服GPⅡb/Ⅲa阻滞剂,血栓素受体拮抗剂,其他P2Y12拮抗剂)。

“共识”提醒临床医生在论及抗血小板治疗时应了解血小板的病理生理特点:①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人类血小板寿命约10天,每天约1011个血小板产生进入血循环,需要时产量可增加10倍。

②血小板是无核细胞,其本身不能合成蛋白质(包括酶和受体),其携带的各种因子(包括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在激活时可被释放入血。

③血小板激活时,来自膜的花生四烯酸在磷酸酯酶、环氧化酶-1(COX-1)和血栓素A2(TXA2)合成酶的快速协同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H2(PGH2),进而生成TXA2。

COX-1是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一个关键酶。

新生的血小板也含有少量COX-2和PGE合成酶,当新生加速时其含量明显增加,COX-2亦可以使花生四烯酸生成PGH2,经前列环素Ⅰ(PGI)合成酶和前列腺素E(PGE)合成酶的作用进一步生成PGI2与PGE2。

④人类的血小板和血管粘膜内皮细胞都能经PGH2途径进一步产生TXA2、PGI2和PGE2,前者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而PGI2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引起血管扩张,PGE2在胃肠粘膜中有细胞保护作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徐兵石晓凤上海市仁和医院心内科上海20043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潰,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或猝死。

急性心力衰竭是ACS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登记(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表明ACS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院内及发病6月内的生存率明显较无急性心力衰竭ACS患者降低。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对于ACS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均有了更新及完善。

一诊断1 ACS概念的现代分类及危险分层:ACS的分类与以往截然不同,目前主要是依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而将其分为ST段抬高的ACS(绝大多数为STEMI)和无ST段抬高的ACS(包括UA和NSTEMI)。

冠脉造影观察表明前者梗死相关血管多为完全闭塞病变,其冠状动脉内为含大量纤维蛋白的红色血栓;而后者多为存在不同程度不规则狭窄的开放血管,其内有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

此两种分类的治疗对策有很大差异。

ACS危险分层的因素包括:高龄(年龄≥70岁);休息时心绞痛时间长;ST段压低>0.1mV;低血压;心力衰竭;TnI或TnT或CK-MB增高;C反应蛋白(CRP)增高;左室功能下降(LVEF<0.40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心律失常(提示室速,室颤);严重冠脉病变;心梗早期不稳定性心绞痛。

有以上危险因素的ACS患者系高危患者。

2 临床诊断及分级:ACS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潰,血栓形成,突然引起冠状动脉血流中断或显著减少,心肌缺血,坏死,其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机构、血流动力学、神经内分泌以及基因等方面对心脏坏死或心肌缺血的去适应的一个复杂过程,短期内大量丢失心肌细胞引起心肌收缩功能降低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衰最显而易见的原因。

2024ESCSTEMI管理指南

2024ESCSTEMI管理指南

2024ESCSTEMI管理指南2024ESCSTEMI管理指南是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对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管理和治疗提供的指南。

本指南是根据最新的临床证据、专家共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编制而成,旨在提供最佳的STEMI患者抢救和治疗策略。

本指南包含了STEMI患者的诊断、初步评估和初始处理的建议。

首先,对于疑似STEMI患者,临床医生应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确认诊断。

如果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应立即启动STEMI急救流程,包括获得静脉通路、给予急救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肝素和抗血小板药物)和及时通知心血管团队。

对于ST段抬高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冠脉造影术,以确定病变血管和冠脉再灌注治疗的方式。

在STEMI的初步评估中,除了对病情和患者状况进行评估外,还要关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

这些并发症包括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机械并发症和封堵性血栓。

针对高风险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降低冠脉再梗死风险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和他汀类药物,并早期考虑冠脉介入治疗。

对于STEMI患者的初始处理,应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如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或溶栓治疗。

对于符合介入治疗条件的患者,应尽快进行急诊PCI,并在最早的时间窗内进行冠脉介入,以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和改善预后。

对于不能及时进行PCI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溶栓药物,但需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

此外,本指南还提出了STEMI患者的后续管理建议,包括再灌注治疗的评估和优化、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抗栓治疗的持续使用和患者康复计划的制定。

全面而有效的治疗和管理策略可以改善STEMI患者的预后,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2024ESCSTEMI管理指南提供了最新的STEMI患者抢救和治疗的标准和建议。

这些指南基于最新的临床证据和专家共识,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处理STEMI患者,并提供最佳的护理和治疗。

esc acs指南解读

esc acs指南解读

esc acs指南解读
ESC(欧洲心脏学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科学组织,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和治疗。

而ACS指南是ESC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和治疗所制定的
指导方针。

首先,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的一组疾病,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ESC ACS指南是为了帮助医生和医疗机构在诊断和治疗
中更好地管理ACS患者而制定的指导方针。

在指南中,包含了ACS的诊断和评估的标准、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以及预防
再次发作的措施。

指南中提及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心电图变化、血生化标志物等方面的评估,这些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识别ACS的患者。

对于治疗方面,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区分。

对于无ST段抬
高的ACS患者,指南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来减少血栓的形成。

对于
有ST段抬高的ACS患者,指南建议尽早进行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例如支架置
入手术或溶栓治疗。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对ACS患者的长期管理建议。

包括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以及进行定期的心血管评估和心电图监测,以避免再次发作。

总体而言,ESC ACS指南提供了诊断、治疗和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宝贵参考,帮助医生和医疗机构提高对ACS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这将有助于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本回答基于提供的任务名称,无法提供该指南的具体细节。

如需更详细的信息,请参考ESC官方发布的相关指南。

)。

欧洲心脏协会(ESC)欧洲介入心脏病协会(EAPCI)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欧洲心脏协会(ESC)欧洲介入心脏病协会(EAPCI)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欧洲心脏协会(ESC)/欧洲介入心脏病协会(EAPCI)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解读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是在采用Seldinger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和Judkins导管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由于股动脉内径大,定位明显,穿刺容易,因此成为常规途径。

但随着介入治疗病例的增加,伴随出现的并发症例数也相应增加,严重出血问题使人们认识到经股动脉途径存在一定的缺陷。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曾有人采取切开肱动脉作为入路途径,但是这种方法有损伤正中神经和影响前臂血供的危险,经皮穿刺肱动脉或腋动脉也未得到普遍接受。

1948年,Radner首次通过桡动脉切开行胸主动脉造影术。

1989年,Campeau首次报告了经桡动脉穿刺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1992年,Kiemeneij进一步发展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引领介入心脏病学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入路的改变不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患者术后可以立即下床活动成为巨大的优势。

自1992年Kiemeniji开展首例经桡动脉介入治疗20余年来,这一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

各大医疗器械公司纷纷开发出了桡动脉介入治疗专用穿刺器械(如Terumo和Cordis穿刺套装)和指引导管(如Barbeau、Kimny、Fajadet等),同时对其他介入治疗器械做了进一步改进,使其更加符合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需要。

目前,经桡动脉途径使用6F指引导管可以完成几乎所有复杂的介入操作,包括final kissing、crush、IVUS、OCT、旋磨或旋切等。

近年来,大量经过严格设计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应用和普及积累了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不仅适用于简单病变,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分叉病变、严重钙化或迂曲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等复杂病变同样可以顺利完成。

ESC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管理指南》解读

ESC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管理指南》解读

ESC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管理指南》解读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布了最新版本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管理指南》[1],这一指南梳理了急性STEMI救治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部分理念和概念进行了修订,对再灌注策略选择、药物治疗等诸多方面原指南做出了进一步更新。

现将该指南新概念、新观点和新治疗策略进行解读。

一、最新/修订概念1、非阻塞性冠脉疾病(MINOCA):2016年ESC冠脉学组所提出的新概念[3]。

是指确诊为心肌梗死,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血管狭窄程度<50%,甚至冠脉完全正常的一种心肌梗死。

指南针对此类疾病新增加一个章节。

该类疾病占STEMI患者的1-14%,治疗策略与阻塞性冠脉疾病不同。

最重要的方面是早期识别MINOCA,进而明确可能的原因(包括心肌炎、心尖球形综合征、冠脉痉挛和血栓形成倾向等疾病)。

因此,强调谨慎对待这部分患者的预后。

2、再灌注策略选择:指南剔除了“门球时间”这一模糊的术语,并将首次医疗接触(FMC)定义为医生、护理人员或护士首次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及解读的时间点。

把确诊STEMI的时间点定义为“time 0”,并把这一时间点作为选择再灌注策略的计时开始。

如果预计从确诊STEMI到导丝通过病变的时间延误≤120min,建议选择直接PCI;如选择溶栓治疗,诊断STEMI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延搁由2012年的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

3、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时间窗:基于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结果,指南适当拓宽了直接PCI的时间窗。

指南建议,发病在12小时以内、有缺血症状、伴持续性ST段抬高的所有患者应行再灌注治疗(I,A);发病超过12小时的患者,若存在症状进展提示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致命性心律失常时,宜行直接PCI(I,C);症状发作后就诊延迟但发作时间在12~48小时的患者,可考虑常规直接PCI(IIa,B);症状发作>48的无症状患者,不建议常规行PCI开通闭塞IRA(III,A)。

【免费下载】华医网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含国家级市级一类二类学分

【免费下载】华医网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含国家级市级一类二类学分

麻醉技术更新与临床热点国家I类 5.0分一、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1、在除颤仪使用之前要给予几个循环的CPR()C、5个循环2、开始复苏后的处理的主要依据是()D、自主循环恢复3、除颤的过程延迟一分钟病人的存活率大概下降()B、10%4、治疗性低温的温度范围是()A、32~34℃5、室颤停止多久,就可以认为除颤成功()A、5秒6、新版心肺复苏指南中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是()C、脑复苏7、指南规定CPR按压和呼吸的比例是()D、30:28、指南规定除颤应该在多长时间内进行()C、5~10min9、下列药物中只对特定的一些心率失常推荐的是()D、腺苷10、绝大部分心脏急性事件的原因是()A、室颤二、颈椎骨折和颈髓损伤手术的麻醉1、制动可以防止围术期脊髓的进一步伤害,措施错误的是()D、从身体单侧搬动病人2、如果C3以上颈髓损伤,病人可出现()A、膈肌无功能,需使用呼吸机通气3、急性期脊髓受伤()小时内给予大剂量类固醇激素,有助于减轻脊髓、脊神经肿胀并增加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B、84、脊髓休克的临床表现,错误的是()B、心率加快5、CSCI手术时伴有颅脑创伤者不要使用()A、氯胺酮6、颈椎损伤最常发生的骨折节段为()B、C27、对于不全损伤,()小时内复位是最佳脊髓恢复时间C、68、现阶段我国颈段脊髓损伤病因最常见为()C、车祸9、如果颈部的脊髓受到严重损伤,病人可以出现()D、以上均是10、膈肌由()节神经控制C、C2-4三、术前如何判断严重肺功能障碍病人对肺癌根治术的耐受性1、活动后氧饱和度下降()%以上与术后呼衰、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相关C、42、由症状发现的一期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个月D、133、下列关于肺癌手术获益不正确的是()D、对于患者而言手术的没有明显的获益4、关于运动试验说法不正确的是()C、当分子氧耗量低于10/kg/min范围时可适应手术5、登楼<12m的患者,发生术后心肺并发症是登楼>22m患者的()倍A、26、由筛查发现的一期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个月A、257、关于心肺运动试验说法不正确的是()D、若VO2max>10ml/kg/min或35%预计值,则不考虑手术治疗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超过75岁为肺癌手术绝对禁忌9、大约()个10米折返走的分子氧耗量近似于10ml/kg/minA、2510、关于肺段计算法不正确的是()D、42段法为右肺20段,左肺22段四、围术期输血相关问题1、不属于自体输血的指征的是()B、腹股沟斜疝手术2、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最早报道于()年B、19573、自体输血说法不正确的是()C、感染的血液属绝对禁忌4、较新鲜血浆相比其凝血()因子含量较低D、VIII5、FFP融化后应在()小时内使用C、246、关于预防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说法不正确的是()D、停止使用女性血浆7、关于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说法不正确的是()D、发生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患者预后极差8、首例人体输血是在()年完成的D、19759、确定ABO血型的是()C、奥地利医师兰茨泰纳10、目前发现红细胞表面抗原()余种B、400五、创伤麻醉1、创伤造成致命性呼吸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不包括()C、休克2、循环复苏第一阶段将收缩压的维持目标定在()B、90mmHg3、循环复苏第二阶段除血压外主要以()为维持目标C、CVP 8-12mmHg或PCWP 12-16mmHg4、以下对脊髓创伤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T5或以上平面损伤是肺泡通气受损的临界点5、创伤麻醉处理原则不包括()D、所有伤员可首先假设为正常血容量6、低压复苏的机制不包括()C、血管舒张7、降低颅内压的方法不包括()D、高体温或高脑温8、创伤病人最常见的死因是()A、失血9、创伤初期最重要的是()B、气道保障和循环支持10、以下对输入液体种类对预后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D、淀粉类与白蛋白对比,较有利于改善危重病人的预后围术期安全与麻醉监测新技术市级 2.5分一、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1、正性肌力药的白金年代是()C、1970s2、心肺交互原理不包含()C、心功能正常的时候,自主吸气时上腔静脉塌陷,左房压,右房压减小,心功能曲线左移,心排量略微增加3、病人血容量不足时,不会出现得状况是()D、右心房充盈4、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手段是()B、特殊的干预手段,使得发生可控前负荷变化5、血流动力学管理的目标是()A、寻找最适合的前负荷、最合适的后负荷及避免液体超负荷这三者之间合适的一个点,当这个点可以满足机体灌注的时候,得到氧供和氧耗的平衡6、血管活性药的黄金年代是()D、1960s7、以下对静脉回流曲线(CVP)和右心功能的关系描述错误的是()D、心功能受损,机械正压通气,Q、Pra不变,直至Pra增高,Q上升8、脉压的变化率指()C、周期过程中收缩压减去舒张压的值的变化率的百分数9、静态血流动力学压力参数包括()A、CVP和PAWP10、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是()C、描述循环系统对可控性前负荷变化的反应二、脑氧饱和度监测1、为全身的混合静脉血的氧饱和度,正常值应该在()左右C、 752、氧合血红蛋白对应的近红外线波长为()B、 8503、脑氧饱和度监测的基本原理是()D、以上都是4、rScO2 正常值差异的可能因素,不属于的是()C、患者的性别5、心血管手术术后脑损伤发病率高,复跳后严重神经系统损伤发生率(),50% 以上并非栓子所致C、6.2%6、先心病矫正术中rScO2下降与()显著相关B、 S100 蛋白7、心血管手术术后脑损伤发病率高,术后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D、 40%8、rScO2低于基础值15~20%,提示可能发生()B、脑缺血9、rScO2 的临床意义主要是()A、监测体内氧供-氧耗平衡,将危重病人管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10、用于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参数,不属于的是()B、感觉诱发电位(SEPs)三、信息化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作用1、下列哪项不属于麻醉信息系统下的质控管理()B、监测仪器状态2、手术室信息化管理中利用()对人员进出记录进行管理C、RFID3、手术室应用效率管理内容不包括()C、术前准备时间4、实行信息化管理后,手术室停留时间缩短()B、29分钟5、手术室信息化管理中护士通过()进行准备第二天所需的药品和耗材B、麻醉计划单6、信息化管理系统直接观察病房护士术后镇痛评分,结合手术室镇痛评分,对大于()患者进行及时处理D、4分7、通过医院内部()与手术医生进行沟通,可实现数字化三方核查,并可检索B、局域网短信平台8、下列哪种药物属于NSAID()B、西乐葆9、下列哪项功能目前手术室信息管理系统还不能实现()A、麻醉临床路径管理10、下列哪种药物属于阿片类()A、吗啡四、多学科病例讨论1、肾上腺腺瘤患者术后未恢复自主心跳,血压难以维持,对血管活性药反应差,应()B、开胸探查2、肾上腺腺瘤患者的辅助检查不包括()A、脑部CT3、嗜铬细胞瘤的术前α受体拮抗剂口服()C、10天-2周4、肾上腺腺瘤患者术后口唇发绀,牙关紧闭,SpO2降至60%,HR降至30-40次/min,立即采用的方法不包括()D、冠脉搭桥5、若冠状动脉重度狭窄,为改善心肌供血,可行()D、冠脉搭桥6、嗜铬细胞瘤的术前准备包括()D、扩容和用α受体拮抗剂7、嗜铬细胞瘤术前()天进行扩容D、3天8、病人动脉血气分析:pH 7.21,PaCO2 41mmHg,PaO2 62mmHg,BE -10.9mmol/L,Lac 6.9mmol/L,属于()B、代谢性酸中毒9、心电图V1-V3导联R波递增不良,提示()A、冠心病10、吸入醚(Sevo)浓度2-2.5%,间断追加芬太尼和爱可松可用于肾上腺腺瘤患者术中的()A、麻醉维持五、超声联合心电图在小儿中心静脉穿刺定位中的作用1、当心电图上出现高尖的P波,成人建议回退导管()便可固定导管B、2-3厘米2、关于动静脉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超声探头稍微施加压力后,动脉通常可被压扁3、以下哪种方法不能确定导管末端位置()A、传统定位方法4、关于中心静脉穿刺传统定位方法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颈内静脉穿刺会根据颈内静脉的搏动确定最终穿刺点和穿刺方向5、心电图引导穿刺最明显的优点为()C、导管尖端位置更精确6、心电图引导中心静脉导管穿刺,主要通过()的形态变化确定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A、P波7、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的错误发生率最低A、颈内静脉8、一旦导管进入右心房,心电图会出现()A、P波尖峰9、关于心电图导引定位方法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方法简单,但费用较其他方法较高10、关于小儿CVC---ECG导引装置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不可避免事后通过X线照射定位造成的污染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市级 2.5分一、β受体阻滞剂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1、β肾上腺能受体有β1和β2两个亚型,在心肌,β1和β2同时存在,()受体占优势A、β12、在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的主要作用是使()C、血管舒张3、指南对进行非心脏手术前应该进行评估和治疗的心脏状况的高危患者提出了以下四个情况:不稳定性冠脉综合征,失代偿性心衰,显著的心律失常和()B、严重的瓣膜疾病4、下述有关《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和处理指南》对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推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术前评估诊断冠心病或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心脏事件高危的患者,在接受中危手术或血管手术过程中,推荐依据心率和血压情况来滴定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5、研究发现,()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D、交感活性亢进6、四种临床上最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的半衰期是最短的,3—4个小时,持续作用时间是7—8个小时C、美托洛尔7、临床上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美托洛尔、阿替洛尔,以下有关这些药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这几种药物都有内在拟交感活性8、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降低心率、血压、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氧耗,()、增加心肌灌注,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失调种临床亚型。

倍他乐克不良反应10例

倍他乐克不良反应10例

倍他乐克不良反应10例摘要:目的探讨倍他乐克临床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的最小剂量、人群分布及主要类型。

方法汇总分析国内外临床、实验报道及结合我院5年来临床治疗及随访175例病例。

结果一般发生不良反应时最小剂量为50mg/d,主要人群分布为年老患者、合并相关疾病、联合用药的患者。

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气道阻力增加、新发糖尿病危险、性功能障碍、睡眠障碍。

结论目前在国内基层医院倍他乐克已成为β受体阻滞剂代表药物,已成为心血管专科医师常用处方药物。

随着使用剂量增加至大于50mg/d及联合用药、长期使用或突然停药不良反应发生增加。

临床使用中必须全面了解并掌握它的药理作用及临床适应症、不良反应。

关键词倍他乐克人群分布不良反应最小剂量10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on Metoprolol.Wang Zhi-qi,Xu bo.People’s Hospital in Yuan Ba District,Guangyuan 628021,Sichuan Province【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use on metoprolol adverse reaction of the smallest dose, the crowd division and the main types. Method Analys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linical, laboratory reports and combine our hospital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of treatment and follow-up of 175 cases.Results The general adverse reaction occur in the smallest dose of 50 mg/d, main crowd distribution is the elderly patients、merger-related diseases、combination therapy ofpatients. The main adverse reactions are allergic reaction、low blood pressure、sinus bradycardia、increased airway resistance、the new danger of diabetes、sexual dysfunction and sleep disorders.Conclusion The met oprolol has become the behalf of β-blocker drugs in the primary hospital currently,has become prescription drugs in cardiovascular specialist physicians. As the dose increase to more than 50 mg/d and combine medication, long-term use or suddenly stop,adverse reactions will increase. Clinical use must be fully understand and grasp i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clinical indications and adverse reactions.【Key words】Metoprolol;crowd distribution;adverse reactions;minimal dose 2004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肯定了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地位,临床适用范围扩大。

β-受体阻滞剂首选用药

β-受体阻滞剂首选用药

二、关于β阻滞剂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质疑
• 然而,英国指南也同时指出,对于年轻高血压、存在 ACEI/ARB应用的禁忌证、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明显升高或 怀孕的患者,应考虑使用β阻滞剂。指南还指出,由于既 往β阻滞剂的绝大部分研究数据均来源于阿替洛尔,而其 它β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资料很少,所以将从阿替洛 尔得到的结论推广至所有的β阻滞剂,还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需要设计良好的应用其他β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临 床研究来更新目前的指南。
• 近年来发表的大型临床试验如ASCOT和 LIFE研究以及瑞典学者Lindholm等2005年 发表在Lancet杂志上的荟萃分析,对β受体 阻滞剂在降血压治疗中的疗效、以及长期 使用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提出了质疑。因 此2006年6月公布的《英国高血压指南》提 出不应将β受体阻滞剂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 的首选药物。
4. β阻滞剂对合并以下情况的患者具有不 可替代的地位,应当首选:快速性的心律失 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冠心病 (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 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活性增高 患者(高血压发病早期伴心率增快者、社会心 理应激者、焦虑等精神压力增加者、围手术 期高血压、高循环动力状态如甲亢、高原生 活者等);禁忌使用或不能耐受ACEI/ARB的 年轻高血压患者
7. 在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 应避免大剂量β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的单独 联合,以减少引起糖、脂代谢紊乱的可能性。 8. 对代谢综合征和易患糖尿病、且无心力 衰竭或心肌梗死或快速性的心律失常(如窦 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高血压患者,以 及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注:不存在第4条中 提及的情况),不推荐β阻滞剂作为初始治疗 的用药选择。
二、关于β阻滞剂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质疑

ESC 2024冠状动脉疾病诊疗指南(全文)

ESC 2024冠状动脉疾病诊疗指南(全文)

ESC 2024冠状动脉疾病诊疗指南(全文)前言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简称CAD)是导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为了提高CAD诊疗水平,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简称ESC)每隔一段时间会更新一次冠状动脉疾病诊疗指南,以提供最新的科学依据和临床实践建议。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关于CAD诊断、风险评估、治疗和二级预防的全面指导。

目录1. 冠状动脉疾病概述2. 诊断方法2.1 病史和临床表现2.2 体格检查2.3 实验室检查2.4 影像学检查3. 风险评估与分层3.1 缺血性心脏病风险评估3.2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评估4. 治疗策略4.1 药物治疗4.2 血运重建4.2.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4.2.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3 综合治疗5. 冠状动脉疾病二级预防5.1 生活方式干预5.2 药物治疗5.3 心理干预6. 特殊人群诊疗 considerations6.1 老年人群6.2 女性6.3 儿童和青少年7. 临床实践建议与结论1. 冠状动脉疾病概述冠状动脉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慢性血管疾病。

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进而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表现。

根据病变程度和范围,冠状动脉疾病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类型。

2. 诊断方法2.1 病史和临床表现详细询问病史和临床表现对于诊断冠状动脉疾病至关重要。

医生应关注患者的心绞痛、胸痛、乏力等症状的性质、发作时间、持续时间、缓解方式以及与活动、情绪、饮食等因素的关系。

2.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时,医生应注意患者的心率、心律、心音、心脏大小和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等指标。

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等体征。

2.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和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

欧洲心脏病学会β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

欧洲心脏病学会β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

Cnmpese et al.Kidney Int 51: 722–727, 1997
CRF患者肾脏对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
Normal CRF Nephrectomy
n SNA MAP 11 23±3 85±3 8 58±3﹡ 106±17﹡
5 21±3 76±15
RL Converse et al,NEJM,1992
【対象】肥胖伴高血圧症患者19例 (体重68.6±3.0kg) 【方法】食事療法(1200kcal)、運動療法(300kcal)、同時阿尔马尔20mg/日治疗6月、血圧、体重每月測定一次
NE释放率 (pmol/l) *
300
200
100
0
-100
对 照

高 高 左 肥厚
血 血+室 性心
压 压 肥 肌病


室间隔厚度+后壁厚度/2 (mm) †
16
15
14
13
12
† 左室质量指数
11
10
9 8
7 0
-1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NE释放率 (pmol/l)
80
• 服用降压药的占 47.65%
60
• 服药后能控制血压的占 32.08%
73.41
80
81.91
40
20
0
肾功能正常 氮质血症期
尿毒症期
慢性血液透析病人血压指标
指标 血压 (mm Hg) 脉压 (mm Hg) 心率 (beats per minute) 正常血压
高血压 未治疗
控制不佳 血压达标
治疗对谷/峰(T/P)比值的影响

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

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
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
CAST: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早搏、增加死亡 回顾性分析基线时使用-阻滞剂对死亡率的影响 2611例入选患者(心肌梗死后/LVEF40%) -阻滞剂组: 718例 非-阻滞剂组: 1893例 结果: -阻滞剂组30天、1年、2年心律失常死亡/非致死心脏骤停(主要终点)和总死亡率均显著降低 -阻滞剂能二级预防、并可能有抗致心律失常作用
二.β受体阻滞剂分类
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索他洛尔.塞吗洛尔.纳多洛尔 1. 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周围血管病 2. 长期服用:TG . LDL . HDL 3. 糖尿病: -与胰岛素合用,易发生低血糖; -掩盖低血糖症状; -使低血糖恢复延迟
200 qd
β受体阻滞剂适应症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冠心病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
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
β受体阻滞剂是高血压患者初始和长期治疗药物之一,可单用或与其他降压药合用。此类药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效果与其他降压药相仿,单用或与利尿剂合用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降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钙通道阻滞剂(CCB)相似。 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性增高、高循环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者,优先考虑应用β受体阻滞剂。
Kennedy HL,et al. Am J Cardiol 1994;74:674-680
1. 导致迷走抑制 (中枢神经系统)
2. 增加交感张力 (心脏) Nhomakorabeab1
b1
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猝死发生的危险性
降低心脏电稳定性
心率 ­ 收缩力 ­ 收缩压 ­ 缺血发生
心理社会应激 交感神经激活

ESC专家共识性文件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全文翻译)

ESC专家共识性文件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全文翻译)

ESC 专家共识性文件: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全文翻译)一、 前言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年来,β受体阻滞剂被用于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和抗高血压,但近年来,其在心衰治疗中的益处已得到证实。

本文将对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原理和临床证据作一述评。

参与人员由ESC 实践指南委员会任命,通过检索同类医学综述杂志中的原创性文献,保留了ESC 和ACC有关β受体阻滞剂指南和建议的大部分内容,部分内容作了更新,同时根据最新文献新增了一些内容。

建议分级可方便了临床指导应用,证据水平来自临床试验。

而临床试验都有其特定的纳入人群,并不能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事实上反指征患者已排除出试验之外。

另外,相同的证据强度可能代表不同的临床益处如死亡率、发病率、临床症状和联合终点;益处可大可小(虽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数年治疗后益处可能轻易得到、或仅能观察到、或消失。

最后,对具体患者的治疗,建议的方法仅仅是一种选择,其它治疗可能同样可接受,甚至更恰当。

二、药理学1、定义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的结合β肾上腺素能受体,竞争性、可逆性拮抗β肾上腺素能刺激物对各器官的作用(表1)。

交感神经紧张活动和各组织β受体兴奋的反应可解释β受体阻滞剂的药物作用。

所以,β受体阻滞剂静息时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甚小,当交感神经激活如运动或应激时,可显著减慢心率和降低心脏收缩力。

2、分类β受体阻滞剂宽泛的分为:(a)非选择性:竞争性阻断β1和β2肾上腺素能受体;(b)β1选择性:对β1受体有更强的亲和力(表2)。

但是,选择性为剂量依赖性,大剂量使用将使选择性减弱或消失。

矛盾的是,有些β受体阻滞剂具有微弱的激活反应(内在拟交感活性,ISA),能同时刺激和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

一些β受体阻滞剂具有外周扩血管活性,介导机制有:阻断a1肾上腺素能受体(卡维地洛、拉贝洛尔)、激活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塞利洛尔)、与肾上腺素能受体无关的机制(布新洛尔、奈比洛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β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解读解读— —β受体阻滞剂对心血管的全面保护2004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表了针对β受体阻滞剂一类药物的专家共识,充分表明这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意义。

该共识全面介绍了β受体阻滞剂在抗高血压、抗心律失常、预防猝死、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干预和梗死后二级预防、心力衰竭、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血管迷走性晕厥、长QT综合征、二尖瓣脱垂以及非心脏手术预防心血管事件等方面的应用。

近25年来,β受体阻滞剂最重要的临床研究进展是在慢性心力衰竭,从传统的禁忌证转变为适应证。

β受体阻滞剂在猝死预防方面的作用和成就超出任何其他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的作用。

一、作用机制β受体阻滞剂预防心血管疾病和保护心血管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

拮抗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为其主导作用。

其他作用机制包括:(1)抗高血压作用。

伴有心排血量减少,抑制肾素释放和血管紧张素II生成,阻断突触前α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少去甲肾上腺素从交感神经末端释放),和降低中枢血管运动活性。

(2)抗缺血作用。

通过降低心率、心脏收缩力和收缩压,降低心肌耗氧量。

并且,心率减慢使舒张期延长,有利于增加心肌灌注。

(3)通过阻断肾小球旁细胞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少肾素释放和减少血管紧张素II与醛固酮的生成。

(4)改善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使扩大的左心室变小和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

其改善心功能的机制包括•i•减慢心率;(ii)抑制儿茶酚胺诱导的游离脂肪酸从脂肪组织释放,改善心肌能量代谢;(iii)上调β肾上腺素能受体;(iv)减少心肌氧化负荷。

(5)抗心律失常作用。

直接的心电生理作用(减慢心率,抑制异位起搏点的自发放电,减慢传导,延长房室结不应期),抑制交感兴奋,减少心肌缺血,改善压力感受器功能和预防儿茶酚胺诱导的低血钾。

上述机制尚未充分阐明,并且这类中的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有很大不同。

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这些差别,而不宜片面强调这一大类药物的“类作用”(classeffect),主要应根据随机临床试验(RCT)积累的证据来评估每一种β受体阻滞剂的效果(drugeffect)。

二、分类β受体阻滞剂可广义分为(1)非选择性:竞争性阻断β1和β2肾上腺素能受体;(2)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物。

国内临床上常用的普萘洛尔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而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为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有些β受体阻滞剂具有内源拟交感活性(intrinsicsympathomimeticactivity• ISA),这类药物对心脏的保护作用较差,目前国内无这类药物上市。

卡维地洛和拉贝洛尔同时阻断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外周血管有扩张作用;塞利路尔(Celiprolol)通过兴奋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扩张外周血管;布新洛尔和奈必洛尔(nebivolol)扩外周血管的机制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阻断无关。

根据药物动力学特征,β受体阻滞剂分为脂溶性(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水溶性(如阿替洛尔等)和平衡性清除药物(如比索洛尔)。

脂溶性药物快速完全从胃肠道吸收,在肠壁和肝内广泛代谢(首过效应),因此其生物利用度低(10%~30%)。

脂溶性药物清除半衰期短(1~5小时)。

美托洛尔的普通剂型每日用药2次,实际上在一些高血压患者,尤其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时需至少每日用药3次。

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完全从胃肠道吸收,而以原形或活性代谢产物从肾脏排出,其半衰期长(6-24小时),与其他肝代谢药物无相互作用。

它们很少通过血脑屏障。

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时,清除半衰期延长。

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是它们的中枢副作用较常见的原因。

但这些药物预防猝死的作用可能比水溶性药物强。

最新的荟萃研究显示,水溶性的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在降压的同时,并不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而脂溶性的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则已在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慢性心力衰竭等大规模研究中证明能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平衡性清除药物中,比索洛尔具有低的首次通过代谢,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以对等比例从肝肾途径清除。

由于强的首过效应,卡维地洛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

它与血浆蛋白结合,经肝代谢排出。

艾司洛尔为超短效药物,经静脉使用,迅速被红细胞酯酶水解,半衰期仅9分钟。

三、不良事件β受体阻滞剂一般耐受良好,但可能发生严重副作用,尤其在使用大剂量时。

(一)心血管方面:可能引起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阻滞。

这些副作用主要见于用药之前已有窦房结功能和房室结(而不是束支或分支)传导受损的患者,而很少发生于早期静脉用药的急性心肌梗死或口服用药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左、右束支或分支阻滞以及I度房室阻滞不是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

β受体阻滞剂可能诱发或加重四肢发冷或Raynaud现象,使有严重外周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加重。

但在外周血管疾病和冠心病患者阻断β受体临床显著获益。

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常合并有冠心病。

具有扩张外周血管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或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外周血管副作用较轻。

β受体阻滞剂也可增加冠状动脉血管运动张力。

(二)代谢方面:在胰岛素依赖性1型糖尿病患者,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掩盖某些低血糖的警示症状(震颤、心动过速);但其他低血糖体征(如出汗)仍存在。

因此,在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中至少应首选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在许多临床情况,尤其是心肌梗死后的糖尿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获益显著大于风险。

(三)肺脏方面:β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致命性的气道阻力增加,禁忌用于哮喘或支气管痉挛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在某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可能的受益大于恶化肺功能的危险。

有哮喘史仍应视为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

但如无明显的反应性气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非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

(四)中枢作用:疲乏、头痛、睡眠障碍、失眠和多梦、抑郁在使用水溶性药物时较少见。

疲乏在某些病人可能与骨骼肌血流减少有关,而在另一些病人可能是由于中枢作用。

(五)性功能障碍:在某些患者,β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或加重勃起功能障碍或丧失性欲。

在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突然停药,可出现反跳症状(高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恶化)。

因此,应避免突出撤药。

四、禁忌证哮喘、有症状的低血压或心动过缓以及严重失代偿的心力衰竭。

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利大于弊的患者,禁忌证可能是相对的。

无支气管痉挛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外周血管病不应视为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的绝对禁忌证,并且高危患者可能从该类药物治疗明显获益。

心力衰竭伴有病窦综合征或II、III度房室阻滞的患者预先接受起搏治疗,以耐受β受体阻滞剂,仍可能获益,但这一方式尚未正式经受临床试验验证。

糖尿病或下肢间歇跛行不是使用β受体的绝对禁忌证。

五、剂量β受体阻滞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目的一是改善预后,二是延迟或阻滞左室重构。

因此需要达到以试验与指南中明确的目标剂量,是在每一患者个体化滴定至其可耐受的最大剂量。

急性心梗和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同样需要充分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

尽管β受体阻滞剂在很多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益处和适应证已很明确,但在我国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对作用明确,价格较低廉的β受体阻滞剂用得太少,并且即使在使用,剂量也太小。

认为中国患者因种族差异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有效剂量是缺乏证据的,是传统的错误观念和落后的疾病干预模式,无法实现β受体阻滞剂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大成就。

解读二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地位评价和临床应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推出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全面、均衡地提供了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血管病的所有证据,并提出临床应用的推荐建议。

以下对共识文件中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内容作些介绍,并结合我国目前治疗现状进行分析。

共识意见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能改善患者的长期临床转归,包括降低病死率、脑卒中和心力衰竭发生率• 许多大规模临床治疗试验,例如STOP-H、MAPHY、UKPDS、CAPP、STOP-2研究,已经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据水平A级•。

国际高血压学会组织的前瞻性BPLT荟萃分析显示,β受体阻滞剂在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方面与钙拮抗剂或转换酶抑制剂(ACEI)相当。

在另一项比较β受体阻滞剂与ACEI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中•Staessen•2001•,也显示β受体阻滞剂有相似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在减少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方面甚至更有益。

共识意见从改善预后证据的角度,肯定了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总体地位。

从临床实际应用的角度,共识意见强调了β受体阻滞剂尤其适用于高血压并发或合并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无症状性左室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

除了禁忌证外,一般情况下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耐受性良好,但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发生较严重不良反应,尤其在大剂量时。

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这是其药理作用,通常对静息状态时的心率作用相对较小,但在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例如运动或应激状态•这种作用较明显。

如果发生明显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则要高度怀疑患者可能有窦房结或房室结功能减退。

β受体阻滞剂由于阻断血管β2受体,失去对抗血管β受体的作用,因此可减少组织血流,引起肢端发冷或雷诺现象,这种情况在严重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中较多见,但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中并不明显。

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掩盖一些低血糖症状•如震颤、心动过速•,但不影响出汗症状。

另外需要注意,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突然停药,可引起反跳症状•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和心绞痛加剧•,这与β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后导致β受体上调有关,因此应该尽可能避免突然停药。

共识意见特别强调,任何情况下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临床益处都要超过风险。

在治疗益处明显超过风险的患者中,禁忌证往往也是相对的。

排除禁忌证并采用合适的治疗剂量,β受体阻滞剂是安全的。

治疗现状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虽然已经获得预后证据和专家共识,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⑴由于对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在高血压发病和靶器官损害中的作用不清楚或忽视,因此,相对于其他常用降压药物,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明显偏少,约占整个降压药处方的10%。

⑵相当部分医师对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存在顾虑,担心β受体阻滞剂对糖代谢和脂代谢的不良影响,将糖尿病作为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

⑶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剂量与方法也欠合理,大部分基层医师仅仅使用较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或者只将β受体阻滞剂作为心率增快患者的对症处理药物;部分医师不清楚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高血压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或心力衰竭时剂量上的差别。

⑷不少医师还不了解各种不同β受体阻滞剂在药理和药代学上差别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