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选修6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3节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含答案 精品

合集下载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全册课件【精品】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全册课件【精品】

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 研习要点一 环境问题及分类 【讨论】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能截然分开吗?以我 国北方频繁发生沙尘暴现象分析二者的“复合效应”。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破坏 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地表,为 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
自然原因: (1)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 (2)产生对流运动的不稳定因素 (3)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
·自然污染来源 生产性污染
·人为污染来源
生活性污染
其他污染
生产性污染 工业生产中的物理、化学因素、三废,农业农药、化肥滥用等。
生活性污染 垃圾、污水、粪便,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燃烧产物、烹调油烟、香烟烟 雾、装饰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建筑材料中的氡及空调场所的微生物等)。
其他污染
如交通等。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状都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称为 一次污染物,或原发性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一次污染。
【资料1 】据科学工作者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 失成因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到目前总水 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结合《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所学 知识,完成示意图。
海平面以下约12公里到海 平面以上约10公里,亦称 为生物圈(biosphere)。
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二) 社会环境
又称人工环境。 可直接影响健康,还可以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的 心理环境,间接影响健康。
环境的要素 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
一次污染物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物理、化学性状与一 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也称继发性污染物。 由二次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称为二次污染。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 鲁教版选修6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 鲁教版选修6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鲁教版选修6(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人类和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又通过消费活动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人类作用于环境,环境对人类具有反馈作用。

据此回答1~2题。

1.人类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环境问题,下列问题不属于这一类型的是( )A.乱占耕地,破坏土地资源B.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土地大面积塌陷C.城市人口猛增产生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D.有色金属冶炼产生“三废”污染环境2.下列现象哪些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结果( )①某工厂把大量未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垦荒植树,火山爆发,火山喷发物毁坏了农田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养成肥沃的水稻土,建成著名的鱼米之乡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著名的基塘生产环境A.①②B.①③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第1题,人类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这与人类自身生产造成人口剧增而形成的环境问题不同。

第2题,环境的反馈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虽能影响环境,但不属于环境的反馈作用。

【答案】 1.C 2.B“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下图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 )A.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B.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不明显C.人均GDP在3~6千美元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D.人均GDP在3~6千美元时,人均用电量会呈下降趋势4.此图给我们的启示,正确的说法是( )A.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它必须在经济得到大发展后才能得到彻底治理B.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C.人均电力消耗多,生活质量就高,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D.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边污染边治理【解析】第3题,从图中看出: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高于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相关性。

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教师用书:第2章-第

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教师用书:第2章-第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了解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2.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重点)3.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难点)教材整理1 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阅读教材P25~P29,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污染(1)原因: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

(2)危害: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

2.主要大气污染及污染物(1)可吸入颗粒物(2)酸雨①酸雨的概念、污染物和污染源②酸雨的危害南方地区严重,现已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1)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统称________。

“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________。

(2)人吸入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________;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可能使人患______。

(3)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提示】(1)总悬浮颗粒物PM10(2)传染病尘肺病(3)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教材整理2 大气污染防治阅读教材P29-P30,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能源生产和消费。

2.主要防治途径⎩⎪⎨⎪⎧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业污染3.我国治理酸雨的措施限制高硫煤的开采;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煤炭脱硫技术;调整能源结构。

正误判断:(1)使用低硫煤不会产生大气污染。

( )(2)我国北方冬季为降低大气中PM 10的含量应限制汽车的行驶。

( ) (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能有效缓解酸雨。

( )【提示】 (1)× 使用低硫煤可减轻大气污染但不是不会产生大气污染。

(2)× 限制汽车行驶不太现实,可对部分车辆限行。

(3)√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减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2016年11月到12月,京津冀经历4次大范围雾霾过程,总特点是风速小,湿度大,影响广。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第2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同步备课课件 鲁教版选修6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第2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同步备课课件 鲁教版选修6

类型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导致 1.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的比较 主要由自然界本 由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 因 身的原因引起 生活活动引起 素
自然灾 表现 地方病 害 一些地 区因 由自然 某种 力量 化学
工农业发 展带来 的环境 污染
不合理利用 资源引起 的生态破 坏
向环境排 放废弃 物的数
举 例 分 布 相 互 联 系
森林毁坏、土地荒 水污染、土壤污 漠化、物种灭绝、 染、大气污染等 自然景观破坏等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 发达国家环境问 问题主要表现为 题的主体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尤其是全球性环境污染可 能导致生态破坏,反过来,生态破 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和其后 果;二者都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 带来影响
生活方式

(3)出路: 转变 观念 与 发展模式 , 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 健康的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走 可持续发展 之路。
3.可再生资源可再生或循环利用,不会出
现资源短缺和枯竭问题,这种说法是否正 确? 【提示】 可再生资源可再生是在人类对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如果人类活 动的规模、强度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限 度,就会导致各种环境问题。因此,人类 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仅加快了资 源的耗竭速度,而且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
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1.概念 狭义: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广义:包括 人为原因 和 自然原因 产生的环境问题
2.分类 (1)按表现形式
类型 举例 环境 大气污染 污 水污染 染 等 森林毁坏 生态 土地荒 破 漠化物 坏 种灭绝
环境问题的分类 【问题导思】 1.原生环境问题只能是自然界本身原因引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全册课件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全册课件

1、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2、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
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 研习要点一 环境问题及分类
【讨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二者之间会相互影响吗? 如果是,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 研习要点一 环境问题及分类 【讨论】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能截然分开吗?以我 国北方频繁发生沙尘暴现象分析二者的“复合效应”。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破坏 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地表,为 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二) 社会环境
又称人工环境。 可直接影响健康,还可以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环境,间接影响健康。
环境的要素 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
环境的卫生学特征
整体性 区域性 多变性
(一)生物富集 (二)环境自净
二、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农村地区,以农业活 动为主,因农业发展过程 中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 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 表现为生态破坏。
土地盐碱化
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 研习要点二 环境问题的时空特征—空间特征
【讨论】“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态 破坏;而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说说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发达国家工业化 早、工业发达,故而 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 为主。
污染物一次大量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机体后,在短时内使机体发生急 剧的毒性损害。
(二) 慢性作用
污染物浓度较低,长期反复对机体作用时所产生的危害。
(三)
1、致突作用
远期作用
2、致癌作用
3、致畸作用
(四)
间接效应
1、温室效应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2单元 第3节 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课后知能检测 鲁教版选修6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2单元 第3节 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课后知能检测 鲁教版选修6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2单元第3节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课后知能检测鲁教版选修6一、选择题(2013·太原高二检测)由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于2008年7月31日发布,此次区划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为生态调节、提供产品与人居保障3类。

读图回答1~2题。

1.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图示地区的生态调节功能为( )A.水源涵养B.土壤保持C.防风固沙D.生物多样性保护2.图示地区的生态保护方向为( )A.建立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B.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C.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D.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以确定出该地区为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是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因而其生态调节功能为防风固沙。

第2题,为了防止塔里木河流域的荒漠化发展,应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A、B、D项分别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调节功能的保护方向。

【答案】 1.C 2.C下图是“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变化图3.图中反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草场普遍超载③人口不断膨胀④城市化进程加快⑤不合理灌溉方式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C.①③⑤ D.②④⑥【解析】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首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盲目开垦荒地、草地,追求耕地面积的扩大导致土地退化严重。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也是导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城市化进程加快,使非农建设不断占用耕地。

【答案】 B4.我国耕地占土地资源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B.山区多,平地少C.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著D.城市建筑、农村建房乱占耕地【解析】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2%,所以山地多,平原少,决定了耕地比重小。

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教师用书:第3章-第3节 可

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选修6教师用书:第3章-第3节 可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了解解决水资源紧缺的对策。

(重点)2.理解我国土地资源问题及保护措施。

(重点)3.掌握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难点)教材整理1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阅读教材P 48~P 49,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1)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措施。

(2)节流: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溉水定额。

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

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1)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2)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3)采取全面节水措施⎩⎪⎨⎪⎧ ①农业节水: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②工业节水: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用水效率③依法节水: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④生活节水: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正误判断:(1)大规模开发地下水是解决缺水问题的有效措施。

( )(2)海水淡化成本太高,因此该技术没有实际推广价值。

( )(3)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能提高对水的涵蓄能力。

( )(4)把我国南方水田改为旱田可大大节约农业用水。

( )【提示】 (1)× 地下水应合理开发利用。

(2)×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提高,海水淡化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投入实际应用。

(3)√进行生态建设,可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对水的涵蓄能力。

(4)×南方水田改旱田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教材整理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阅读教材P50~P53,完成下列问题。

1.耕地的利用与保护(1)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具体措施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

2.土地退化的防治(1)概念: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导学案_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导学案_教案

选修六-----导学案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导与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的概念,区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了解环境与自然资源、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些实例,区别自然和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2.通过对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环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重难点】1.区别自然和社会环境2. 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堂导入】当今社会,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与此同时,资源耗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选修六:环境保护,第一单元第一节。

【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并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课堂合作探究】一、环境及其分类1、概念: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2、分类A。

自然环境: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B。

社会环境: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荒漠流沙等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旅游环境二、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关系环境与自然资源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经济技术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的概念应把握其本质特点:第一,自然属性,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第二,经济属性,即“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018学年高中地理选修六鲁教版教师用书:第1单元 单元

2018学年高中地理选修六鲁教版教师用书:第1单元 单元

备选答案①生态系统②实质 ③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④分类材料一 据测算:一棵生长50年的树,产生的氧气价值为31 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为62 500美元,防止土壤侵蚀,增加肥力可创收31 2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的价值为21 250美元,生产蛋白质的价值为2 500美元。

材料二 我国森林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3)A 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会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带来哪些负面影响?(4)我国现有天然林正逐步减少。

请你谈一谈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很容易判断出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

第(2)题,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森林的主要分布地区。

第(3)题,A 处位于长江上游,其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后,会导致水土流失,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各种不利影响。

第(4)题,保护森林资源,除加强森林资源的更新外,还要加强管理和宣传教育,同时要防止各种自然灾害对森林的影响。

【答案】 (1)树木(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2)东北 西南 东南(3)河流含沙量增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河、水库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频发。

(4)加强执法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防治森林火灾和虫灾;加强宣传教育。

【升格训练】读“欧洲某年降水pH等值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图示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两个国家是________。

(只填写选定国家的字母代号)A.意大利B.西班牙C.德国D.瑞典E.冰岛(2)产生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环境问题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对非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高二地理鲁教版选修六学案1.3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第2课时

2012高二地理鲁教版选修六学案1.3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第2课时

1.3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2课时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与环境伦理观 学案(鲁教版选修6)学习目标 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分类;理解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关系。

一、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二、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1.环境伦理:主要是指○14____________的伦理。

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人类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2.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尊重与善待○15 关心个人并关爱○16 着眼当年并思虑○17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1.环境问题的综合性是指( )①当代环境问题表现形式更加综合化、多样化 ②同一地区可能有多种环境问题 ③某一类环境问题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 ④某一原因可能引发多个环境问题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③④D .①②③考查点2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

据此回答2~4题。

2.下列有关环境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A .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认识就是环境观B .环境观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C.环境观决定了人对环境的态度,并不制约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D.环境观不仅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3.传统的环境观认为()A.人与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D.天人合一4.下列观点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C.人类活动都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D.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方法技巧练新的环境观和传统的环境观的区别读“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问题。

(1)将备选答案的代号填入相关的空格内。

A.气候恶化B.水旱灾害增多C.农业减产D.土地肥力下降E.威胁人类生存F.全球变暖(2)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第1单元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第1单元

单元分层突破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单元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①类型②黄赤交角③运动特征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空间变化⑤自身条件⑥时差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

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

据此完成下题。

1.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

1小时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A.53°N B.60°NC.66.5°N D.40°N【解析】图中显示,甘德机场位于50°N纬线以南不远处,如果该飞机沿经线向北或者向南飞行,在1小时内飞过650千米,根据纬度相隔1°的经线长度约111千米,可推算飞机大致飞行了6个纬度,因此1小时后飞机所在纬度位置最北约56°N,最南约44°N。

故选A。

【答案】 AA.24日2时52分B.24日2时08分C.23日3时08分D.22日2时52分【解析】当太阳直射墨西哥某城市时,该地地方时为5月23日12时,而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与墨西哥某城市(103°W)相差223°(顺地球自转方向经过0°经线),时间相差14时52分,因此北京时间应为24日2时52分,选项A正确。

【答案】 A下图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3.下列时间点中至少有4个城市该主题公园都在开放的是()A.北京时间8点B.北京时间11点C.北京时间14点D.北京时间17点【解析】读图可知,巴黎位于零时区,香港位于东八区,东京位于东九区,洛杉矶位于西八区,奥兰多位于西五区。

计算可知,北京时间11点时,即东八区11点时,香港为11点,东京为12点,巴黎为3点,奥兰多为22点,洛杉矶为19点,其中香港、东京、奥兰多、洛杉矶4个城市都在开放,符合题意。

同理,计算其他选项中的时间均不符合题意。

2012高二地理鲁教版选修六学案1.3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第1课时

2012高二地理鲁教版选修六学案1.3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第1课时

1.3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第1课时全球性环境问题学案(鲁教版选修6)学习目标当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1)原因:人类活动,使大气中①________________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②____________增强。

(2)危害:引起冰雪消融,导致全球③________升高,使一些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2.臭氧层遭到破坏(1)分布:④________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有扩大的趋势,北极地区和我国的⑤____________上空也存在臭氧浓度相对周围地区较低的区域。

(2)原因: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3)危害: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会引发⑦________、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还会扰乱食物链,造成某些生物⑧__________,并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等。

3.酸雨蔓延(1)成因:由于人类燃烧⑨________________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⑩____________________等酸性气体形成酸雨。

(2)危害:使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成荒漠、○11______________,被称为“空中死神”。

4.森林锐减(1)生态效益:森林在○12__________、调节气候、○13________________以及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价值,被誉为“○14________________”。

(2)原因:人为的○15______________、森林火灾、○16____________等,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5.水体污染(1)原因:人类生产与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水不仅污染○17__________,而且也污染了海洋。

(2)危害:陆地水体的污染不仅导致人类的疾病,也造成全球大面积的缺水。

海洋污染使鱼虾和其他海洋生物减少,“○18________”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教师用书:第2章-第

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教师用书:第2章-第

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1.了解城市垃圾的特点。

2.理解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重点)3.运用示意图分析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处理措施。

(难点)教材整理1 城市垃圾的特点阅读教材P20~P21,完成下列问题。

1.数量大:城市垃圾的数量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2.品种多: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

3.变化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产品的推广,废旧家具、包装材料、家用电器、废旧汽车以及电脑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

正误判断:(1)生活水平越高,产生的垃圾数量越少。

( )(2)废旧电器、电脑不属于城市垃圾。

( )(3)城市垃圾由多种废弃物组成。

( )【提示】(1)×城市垃圾的数量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2)×废旧电器、电脑等废旧电子产品也属于城市垃圾。

(3)√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

教材整理2 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阅读教材P21~P23,完成下列问题。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2.对水环境的影响(1)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河流、湖泊和海洋,会使水体受到污染,缩减江河湖泊的有效面积,使其排洪和灌溉能力降低。

(2)垃圾的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会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1)垃圾经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一些有毒液体渗入土壤,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

(2)有些有害物质还在动植物体内蓄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

4.对土地的影响固体垃圾的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理,占用土地,使可耕地短缺问题加剧。

5.对卫生的影响垃圾堆放于死角,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

正误判断:(1)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大风吹动下会随风飘逸和扩散,但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 )(2)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湖泊中,使水体受到污染,湖泊的有效面积缩减,调蓄能力降低。

( )(3)垃圾经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后,不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 )(4)医院废弃物若已经经过消毒处理,则可以任意堆放,不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环境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环境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

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1.让学生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2.通过教材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3.让学生运用人类自身事例,解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4.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用地球是太空中一颗生机勃勃的星球,人类生活在其中……等有关的图文材料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安排:看教材P2-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并完成[思考交流]。

→步骤1,导入新课。

→步骤2,教师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由探究主线的设问完成探究1。

→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要点”,并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8,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步骤7,教师利用[图表解读]来讲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完成“图表应用”←步骤6,教师讲解“要点”,并利用[例2]来检查效果←步骤5,师生一起完成“探究2”之[探究主线]1.定义: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分类认识误区:人们将人类环境等同于自然环境,不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环境问题。

1.自然环境完全不受人类的影响,这种说法对吗?【提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当今的地球表面,纯自然环境几乎不存在了,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

其中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持着天然生态特点,并且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基本按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仍可称为自然环境。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2.环境与生态系统(1)环境的作用: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2)生物的反作用⎩⎪⎨⎪⎧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和改造作用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具有较 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可容纳较多的污染物质而不至于造成环境污染1.人类的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 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1 人类环境教案 鲁教版选修6-鲁教版高二选修6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1 人类环境教案 鲁教版选修6-鲁教版高二选修6地理教案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人地关系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一条主线,自然资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等知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等知识已经在必修一和必修三的教材中学习过,但系统性不够。

本课的内容要求将分散型的知识通过复习与串联讲解上升到系统性知识的层面,其认知过程应该利用案例分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环境,环境分为哪几种类型。

二是理解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三是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说出环境的概念及分类,举例说明环境与资源的相互关系。

2.通过分析人类发展四个阶段的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3.通过对环境与资源、环境与人类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重难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本课重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通过复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二是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示意图”,让学生从原理上深刻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课前准备】提前三天布置学生考察学校周围的环境,分析哪些属于自然环境,哪些属于社会环境,它们之间有什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检测 鲁教版选修6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模块综合检测 鲁教版选修6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2013·泰安期末)结合下列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森林破坏②草地退化③湿地干涸④生物多样性减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该漫画反映了环境问题的( )A.全球性B.综合性C.累积性D.社会性【解析】第1题,读漫画可知森林被砍伐后,老虎的栖息地消失,生存受到威胁,因而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第2题,该漫画反映出同一地区存在多种环境问题,这说明了环境问题的综合性。

【答案】 1.B 2.B(2013·济宁质检)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承载能力,环境逐渐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

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A.甲B.乙C.丙D.丁4.和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 )①我国自然资源贫乏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第3题,根据曲线图可看出,丁曲线环境污染程度最低,总体来说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最小。

第4题,中国经济与环境的发展道路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民众的环保意识及现实的环境压力等影响下制定出来的,尽可能地将污染消除在生产发展过程中,走边发展边治理的道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

【答案】 3.D 4.B(2013·莱芜期中)能源作物是经专门种植,用以提供能源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

出于环保与能源短缺的现状,推广与种植能源作物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据此完成5~7题。

5.适合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的能源作物是( )①甘蔗②甜高粱③玉米④木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能源作物的开发与种植可( )①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②彻底解决世界能源短缺问题③避免形成酸雨危害④促使生物物种多样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7.限制我国能源作物开发与种植的主要因素是( )A.技术B.市场C.土地D.气候【解析】第5题,北方地区适合温带作物的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课标要求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1.让学生了解当代有哪些主要环境问题。

2.通过主要环境问题的学习,理解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3.让学生了解环境伦理观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4.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入建议以当前的环境问题导入,如全球气候变暖峰会的召开、森林的破坏、“垃圾包围城市”等以引起对当今主要环境问题的重视,导入新课。

1.温室效应人为增强,全球气候变暖(1)成因: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活动的影响,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

(2)危害: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

如引起海平面升高,使一些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2.臭氧层遭到破坏(1)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2)臭氧层破坏现象及原因: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有扩大趋势,北极、欧洲和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也相继出现臭氧层变薄现象。

科学证据表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氯氟烃是臭氧层遭破坏的主要原因。

(3)危害: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3.酸雨蔓延(1)概念:酸碱度(pH 值)低于5.6的各种大气降水。

(2)原因: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3)危害:使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成荒漠、建筑物遭到腐蚀,被称为“空中死神”。

(4)蔓延:英国―→欧洲和北美洲―→全世界。

4.森林锐减(1)森林作用: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以及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被誉为“大自然的调度室”。

(2)锐减原因:乱砍滥伐、森林火灾、酸雨污染等。

(3)表现⎩⎪⎨⎪⎧全世界森林面积已减少了一半欧洲的天然森林几乎全部消失亚洲和非洲一些木材出口国成为木材进口国5.水体污染(1)原因:人类生产与生活排放大量污水。

(2)危害:大量人口因缺乏安全的饮用水而导致疾病;由于海洋污染,使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6.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1)成因: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旱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危害:导致耕地沙化、生产能力减弱或丧失。

7.生物多样性遭破坏(1)原因: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

(2)危害: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8.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1)垃圾污染①特点: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范围广。

②危害:占用土地、污染大气、传播疾病、通过雨水淋溶,污染农田和地下水等。

(2)危险废物转移:工业垃圾及有毒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已成为新的全球环境安全问题。

1.生物灭绝完全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吗?【提示】不完全是。

物种灭绝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造成的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滥捕滥猎,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1.(1)区域性→全球性(2)小规模→大规模(3)宏观损害→微观损害(4)环境污染→全面的生态破坏2.环境问题的特点2.有人认为“只要有了先进的技术,就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对吗?原因是什么?【提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其片面夸大了技术的作用,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再说,先进的技术能否用于环境保护还是一个问题。

另外,高技术也会带来环境污染。

1.主要指人对自然的伦理。

什么是人类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

2.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个人并关爱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3.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就是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这种说法对吗?【提示】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有两个核心,一是人类必须保护自然,使自然界能持续地具有产出能力,保证人类的生存;二是人类必须合理利用自然,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人地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保守地维持现状,不敢去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地去开发利用大自然。

1.温室气体就是CO 2吗?【提示】 这种认识不全面。

温室气体是指能强烈吸收红外线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甲烷、氯氟烃化合物、一氧化碳等。

2.当前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都是人类不合理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吗?【提示】 不对。

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剧了该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

如全球气候变暖,自然原因是正进入温暖期,人为原因是排放了较多的温室气体等。

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臭氧层就分布于平流层之中。

对流层的厚度与地面温度的高低有关。

地面温度越高,近地面大气的对流层的高度也高。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平流层的高度也低,人类排放的氯氟烃化合物容易到达这里,因而臭氧层破坏严重。

下图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C表示________。

(2)环境问题A对江苏沿海地区带来的危害主要为________。

(3)我国产生C现象最严重的地区是________(选项),请指出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A.山西、陕西B.新疆、内蒙古C.吉林、山东D.江西、湖南【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产生的不同环境问题,以及解决不同环境问题的措施。

【解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升高,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沿海地区低地被淹;大气中氯氟烃化合物增加会造成臭氧层的破坏;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易导致荒漠化的形成,荒漠化的防治主要从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和分配水资源等方面考虑。

【答案】(1)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2)沿海地区低地被淹(3)B 措施:控制人口增长;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牧);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林体系。

(答出4点即可)1.为什么要尊重与善待自然?【提示】自然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环境,同时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资源。

2.环境问题就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吗?【提示】不是,还包括不同社会群体间利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

新环境观和传统环境观的比较(1)下列有关环境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A.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认识就是环境观B.环境观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C.环境观决定了人对环境的态度,并不制约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D.环境观不仅决定了人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2)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A.人与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D.天人合一(3)下列观点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C.人类活动都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D.人类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理解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解析】第(1)题,人类和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观影响了人对环境的态度,制约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

第(2)题,传统的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人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第(3)题,新的环境观认为人和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天人合一。

【答案】(1)D (2)B (3)D教材P19图1-3-5 世界酸雨的主要分布区1.酸雨严重区位于欧洲西部和北美五大湖区,这些地方经济发达,排放酸性气体多。

2.我国南方酸雨要比北方严重,主要原因是北方降水少,有色金属冶炼业不如南方发达,土壤呈碱性,同时北方以平原和平坦的高原为主,酸性气体易于扩散。

1.我国四川盆地酸雨比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更严重,原因是什么?【提示】四川盆地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多云雾,易形成酸雨。

2.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提示】减少人为酸性气体的排放,搞好综合治理,化害为利,植树种草。

教材P25活动【点拨】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充分认识自然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趋利避害,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答案】恩格斯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虽然环境资源丰富,环境容量也很大,但毕竟是有限的。

如果盲目地增加人口,盲目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和退化,削弱甚至毁灭人类未来生活的基础。

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条件而存在。

人类同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但人类与环境之间也有对立的一面,人类的主观要求与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

如果人类认识到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能趋利避害,引导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迟或早总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产生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

新华网波恩2013年6月15日电:联合国2013年第二轮气候变化谈判14日在德国波恩闭幕。

此轮谈判取得进展但也遭遇难题,这给11月在波兰华沙召开的气候大会带来希望,也带来了压力。

有专家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主要是近百年来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结果。

发达国家目前仍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其中美国名列第一,在全球CO2排放量中占到1/4,但美国政府拒绝执行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

据此回答1~2题。

1.美国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根本原因是( )A.《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要求太严格B.《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带有明显的不公平性,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C.美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全球环保事业D.美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取得很大成就,没有必要执行《京都议定书》2.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的环境破坏主要是( )A.中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对农业生产有利B.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加剧C.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下降D.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解析】第1题,《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是可持续发展由概念到行动的措施之一,重点解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多的问题。

美国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本国经济增长,而过多保护环境的规定可能抑制某些行业的发展。

第2题,中高纬度温度升高,对农业有利,不属于环境破坏。

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会上升。

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不属于环境破坏。

【答案】 1.C 2.B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的25名国际一流专家组成,以“寻找最后的白鳍豚”为主题的2006年长江豚类科考活动于12月13日结束,该科考队遗憾地宣布:在为期30多天、来回3 336千米的考察中未发现一头白鳍豚,这种比大熊猫更珍贵的种群的复壮希望已经极为渺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