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新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一词多义。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一词多义 利
地利不如人和:有 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
(2)米粟非不多也。
米粟:代指粮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制。 以:凭(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反馈练习(2001年佛山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B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C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 D 叛
1、文章开头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 提出什么看法? 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 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 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 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 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 行论证的?
接着就围绕中心论点,连用 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 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 “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 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 “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 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 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 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 “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 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地利”重于天时;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 说服力。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 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战争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 篇文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 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 “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 的作用。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 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 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 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
理解课文。
3、理解“人和”的含义。
孟子:名轲,思想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 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 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 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 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 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 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 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 (“得道”),这样才能“多 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 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
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
摆出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 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 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 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 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 居乐业,生活有保障。孟子非常重 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 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 (懒)”,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所以说,使百性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不 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 山川的险固,征服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能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 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也会背叛他。帮助 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 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 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 战就一定胜利。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 ● ● 凭借、依靠 所以 (使)……居住 疆界 的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 ● ● 使……稳固 险要 震慑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 ● ● 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 的人 违背道义 放弃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 ● ● 到极点 通叛,背叛 内外亲戚 少 代失道者
听课文朗读,要求:
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夫 郭 封疆 jiāng
sù 粟 guă 寡
qī 戚
pà n 畔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用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作动词用,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巩固 返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仁政” 帮助、支持 指违背道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
孟子故里(山东邹城 )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 治国理想。
今天我们学习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这篇课文就论述了战 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 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 思想。
一定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表转折 可是 从进攻一方的失 时不如地利也。 利说明“天时不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 ● ● 护城河 城墙 不是 表判断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 ● ● 武器装备 精良 粮食供给 充足 兵器 甲 盔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 ● ● ● ● 代这座城池 放弃 离开 这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表承接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 也。团结。 “地利不如人和”。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C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 ● ● ● 归附 用、拿 支持 助词,不译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归附的力量 指众叛亲离者 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 不战,战必胜矣。 ● ● 一定 表肯定语气
●
●
进一步深入说明“得道”即 “得人和”则“战必胜”。
译
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例如一座只有)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 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 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 形势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郭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合作探究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
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 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 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 过半。
艺术特色:
欣赏歌曲:刘欢《雍正王 朝》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
古常言.回顾中国几千年王朝 更替史,旧王朝腐朽不堪而使 民心背离,这时新王朝就顺应 民意而夺取天下。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课文《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学习本文层层论证的方法。
2、熟读成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 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 何在? 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 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 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 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 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 那么失败是必然的。
反馈训练: 1、孟子名 轲 , 战国 时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他主张以 ” 统一天下。 “仁政 2、找出本文中的排比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论点 是什么
论证 为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战争需 事实 要人和 论据 守方失利 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 道理 论证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 要人和
结论 怎么样
得道多助 →顺 顺攻畔 失道寡助 →畔 战必胜
施行仁政 才能人和
请同学们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 然后我们再来讨论问题: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 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 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 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 主观条件。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 ● ● ● ● ● 周围,方圆 助词,的 外城 围 内城 表顺接 fú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 ● ● ● ● 代词,它文言发语词 表转折 表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