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闸北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2016年上海市闸北区高三一模语文答案
2016年上海市闸北区一模考语文试卷答案(一)(1 6分)1.A(1分)2.(3分)①象征着权力与威严;②象征着财富与身价;⑧充满了哲学的玄机、充斥着日常的生活。
(1点1分)3.(2分)“黑匣”:原指用于分析飞机失事原因的记录仪;此处喻指“有力的证据”。
4.B(2分)5.(4分)要点:①反叛(挑战)传统②流行当下③崇尚自然④追求自由⑤富有创新意味(1点1分)6.(4分)提示:此题属开放类,不论观点如何均可;关键看对问题的阐释。
(观点1分,阐释3分)示例:1)从文题看,既像说明的对象,又似论证的观点;2)从表达方式看,有说明,更有议论;5)从文字风格看,既有说明文的简洁、规范,又有议论文的准确、严谨。
结论:同时兼有说明、议论两种文体特质;或者说是一篇兼有说明文某些特征的议论文。
(二)(20分)7.(4分)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将“窗外”四季变化的景物用诗的语言铺叙出来(1分),春花、冬雪、秋风、夏雨,这些景物不仅富有季节特征,而且极具画面感,充满诗意(1分);凸现了窗里人喜欢看的缘由(1分)。
开篇点题,文句优美,引入入胜(1分)8.(3分)关键词(唐人):胸襟博大昂扬奋发心怀天下(宋人):敏感精致含蓄秀气(清人):悲凉沧桑沉重无奈忧伤(超过字数不得分;每处1分)9.(3分)要点:1)典型,有论辩力2)为读者熟知,易接受3)既征明了观点,又充实了内容4)有文化内涵,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与美感。
(对l点1分)10.(2分)D11.(4分)要点:1)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感性化,富有散文的特质;2)新颖别致,表现出作者观察体悟人生独特的视角。
(对1点得2分)12.(4分)示例:“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谪黄州,夜游赤壁,由大自然的水与月悟出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认识到万物各有其主的道理,内心归于宁静。
徜徉于山水之问,荣辱不惊,物我两忘;并创作了不朽的作品,写就了只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联系作品1分,阐释2分,语言表达1分)(三)(6分)J 3.(6分)①秋风萧瑟②无语东流③万里归船弄长笛④雪尽马蹄轻⑤君子生非异也⑥此时无声胜有声⑦风萧萧兮易水寒⑧知者不惑(四)(8分)14.(2分)空间;时间15.(2分)B(“帆影”、“酒樽”是借代,句意为在酒席间谈论六朝的故事)16,(4分)要点:角度有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1点得2分,两点4分)(五)(15分)1 7.(4分)A拜见B(感到)惊异C同情(怜悯,哀怜)D发生饥荒(受灾歉收)18.(2分)D19.(2分)D20.(3分)每当见到苏府君,他就直接把我带到天上,哪有可能谈论地上的俗事?21.(4分)要点:为人正直,清廉,智慧等;处事依法行事,作风细致,讲究方法等(例子、分析各半)【参考译文一】苏琼,字珍之,武强郡人。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2016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及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2016年上海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教授整年地讲“版本批评”;莎士比亚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他和戏院和同行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考据学”.。
这门课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虽然可以受史实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2016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作文
2016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作文【宝山区】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解说词:从人类文明出现到2003年,所有存储下来的信息的总和仅仅相当于如今人类两天创造的数据量。
全球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所有馆藏不足今天人类一天所产生数据量的万分之一。
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拥有了全然不同的价值内涵,有用才被记录的时代结束了,一切能够被记录的都会是有意义的。
【崇明县】26.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认识错误就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然而,当代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又说:“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错误,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漏个人信息。
【奉贤区】27.阅读下面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宋朝朱熹在他的《观书有感·其二》中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意思是:江边停泊着一艘大战船,水不深,船搁浅,怎样也移不动,昨天夜里江边春水涨高了,只见那大船已如羽毛般轻轻漂浮在水面上,想到早先浅水时的想尽办法来推移战船,实在白费力气,现在水满了,那船不是在江心自由自在的行驶了吗?【虹口区】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生活就像是驾驶马车,有人在车上昏昏欲睡,任马拉行;有人始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清醒地驾驭着马车。
【黄浦区】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知止”二字作为座右铭高悬于李嘉诚办公室的醒目处,清人曾国藩一生的作为和成就也处处有“止”的烙印。
2016年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6年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几度播洒汗水,即将迎来收获;几度辛勤耕耘,即将结出硕果;几度怀揣梦想,即将放飞希望;成功已在招手,只等最后拼搏。
高考加油,期待奏响凯歌!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6年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更多高考语文试卷及高考语文答案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2016年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
(王羲之《兰亭集序》)(3)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答案(1)唯昭质其犹未亏(2)引以为流觞曲水(3)泣孤舟之嫠妇(4)城阙辅三秦(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山气日夕佳二、语言文字运用(15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①世界文学________(cuǐ càn)的星空中又一颗巨星陨落了!②马尔克斯的去世引发了互联网世界几乎是排山倒海般的缅怀。
③但这似乎与逝者没有多大关系,因为真正能打开《百年孤独》沉下心读完全书的人恐怕只是凤毛鳞角。
④而纪念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亲近他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马尔克斯离世这件事,让人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感情已变得多么空洞苍白。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1分)(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1分)答:(3)材料中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改正。
上海市闸北区2016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上海市闸北区2016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一、文言文(39分)1.默写(1)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2),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3),匹马戍梁州。
(《诉衷情》)(4)草枯鹰眼疾,。
(《观猎》)(5)黄发垂髫,。
(《桃花源记》)2.阅读下面诗句,完成下列各题【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1)以上两句诗都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下列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两句所写的时间都是黄昏。
B.两句所写的季节都是秋天。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都是俯视。
D.作者都是唐代著名诗人。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初中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对文中传达出的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漫步赏月的悠闲和欣喜B.无端被贬的悲凉和感慨C.没事找事的无聊和空虚D.苦中作乐的旷达和洒脱。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①使人往视之。
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有雉②过,止其旁,旁有儿童。
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
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注释】①阴:暗地里,秘密地。
②雉:野鸡。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2)对其人“将速反”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他看到难以解释的怪异现象。
B.他已知道鲁恭的政绩很突出。
C.他担心久留也无法了解实情。
2016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现代文一
2016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现代文一【宝山区】(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人类的心,是如何样发达完成的呢?人类最先应该只有知觉,没有心。
换言之,他和动物一般,只能接受外面可见可闻可触捉的具体的物质界,那些可见可闻可触捉的外面的物质离去了,他对那些物质的知觉也消失了。
必待另一些可见可闻可触捉的再接触到他的耳目身体,他才能再有另一批新的知觉涌现。
因此知觉大体是被动的,是一往不留的。
必待那些知觉成为印象,留存不消失,如此则知觉转成了记忆,记忆是知觉他以往所知觉,换言之,不从外面具体物质来产生知觉,而由以往知觉来再知觉,那即是记忆。
记忆的功能要到人类始发达。
人类的记忆发达了,便开始有了人心。
如此我们可以说记忆是人类精神现象之创始。
②人类又如何能把他对外面物质界的知觉所产生的印象加以保留,而发生回忆呢?这里有一重要的工具,便是语言和文字。
语言的功用,可以把外面得来的印象加以识别而使之清楚化深刻化。
而同时又能复多化。
有些高等动物未尝不能有回忆,只是模糊笼统,不清楚,不深刻,或者限于单纯,不能广大,不能复多。
何以故?因他们没有语言,不能把他们从外面接触得来的印象加以分别部勒,使之有条理,有门类。
譬如你有了许多东西,或许多件事情,不能记上账簿,终必模糊遗忘而散失了。
人类发明了语言,才能把外面所得一切印象分门别类,各各为他们定一个呼声,起一个名号,如此则物象渐渐保留在知觉之内层而转成了意象或心象,那便渐渐融归到精神界去了。
也可说意象心象具体显现在声音中,而使之客观化。
文字又是语言之符号化。
从有文字,有了那些符号,心的功用益益长进。
人类用声音(语言)来部勒印象,再用图画(文字)来代替声音,有语言便有心外的识别,有文字便可有心外的记忆。
换言之,即是把心之识别与记忆的功能具体客观化为语言与文字,所以语言文字便是人心功能之向外表露,向外依着,便是人心功能之具体客观化。
因此我们说,由知觉(心的功能之初步表现)慢慢产生语言(包括文字),再由语言(包括文字)慢慢产生心。
2016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
苏廷评行状①(宋)苏轼①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
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
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
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旋复有余,则日:“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益不复爱惜。
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白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②李顺反,攻围眉州。
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
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
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
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③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③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
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④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
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
公未尝问。
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注】①苏廷评:即苏序,苏轼之祖父。
行状:古文体名,一般叙述一个人的生平轶事。
②输发府藏:袒露胸襟。
府藏:通“腑脏”③施施:形容语调平缓。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2)会.皇考病没()(3)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4)吾儿当忧其.不学耶()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A.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 B.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C.又皆怀慕亲戚..至千余人..乡党,不肯出仕 D.自是眉之学者,日益18.把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
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闸北区2015年期末高三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绿色时尚在两晋①中国传统的漆色,上溯夏商,下及明清,绵绵几千年沿袭到今天,几乎都是以红、黑两色为主流的。
故宫午门两扇高大的朱漆宫门,象征着权力与威严,至今还令参观者有一种压抑的肃然起敬。
即便远离京都的江南宅第,红漆的灯笼与黑漆的侯门相映成辉,也象征着财富与身价。
民间更把红与黑比喻为生死两极,使这两种漆色充满了哲学的玄机、充斥着日常的生活。
②但是,细细咀嚼中国的历史,却发现也有例外。
在频频改朝换代中一个很短暂的两晋时期,却另有一抹清丽的亮色。
晋人爱绿髹,文献有记载。
王羲之有一篇著名的《笔经》称,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年,斯亦可爱玩。
讵必金宝雕琢,然后宝也。
”他喜欢绿沉漆的笔管,以为并非一定是金宝雕琢镶嵌的笔管才算名贵。
《太平御览》叙说了南朝初期一个官官相妒的故事:“元嘉中中丞刘桢奏,风闻广州刺史韦朗于州作绿沉银泥漆屏风二十三床,请以事免朗官” (用绿沉漆髹饰的名贵屏风,一次就做了二十三床,当官的实在太奢华)可见在两晋时期,从朝廷到州官,从文人到百姓,都以绿髹为时尚,在黄、红、黑为封建原色的社会里,这种绿色时尚确实称得上是一种叛逆色彩。
③缘何两晋时代以绿沉之髹作为时尚?夹在战乱间隙中诞生的两晋难有汉武盛世那种霸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沿袭着三国遗风,显得鞭长莫及,政治氛围的宽松、平和使得士大夫阶层崇尚自然本色的理念得以充分的展示。
东晋时,南方战乱较少,中原大族纷纷南迁,这批闲适的人士生活上依然优裕,礼法对他们的约束又疏松,与南方本地一批从事文化活动的士族阶层相结合,在文学、经学、博物、艺术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正是这批文人雅士厌倦战乱、向往宁静,厌倦大红大黑的世俗色彩、向往寄情山水的自然本色,倡导绿髹成了生活时尚。
陶潜《归园田居》中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有“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王羲之有记载名士们会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名篇;七贤名士更是怡淡闲适于竹林深处,用绿色来包裹视野、包裹生命。
绿色之髹正是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皇权色彩喊“不”的人本精神,也得到了社会民众的认同。
④还有一个因素。
自三国、西晋以来,制瓷业发展迅猛,青瓷与漆器第一次在手工领域碰撞,青瓷的翠色对传统朱、黑色彩形成了色流时尚的挑战。
漆器向瓷器靠拢,着上了绿色的时装,当然,瓷器也向漆器靠拢,则是参考了漆器的器型,丰富了自己的品种。
总之,这是一个瓷器、漆器相互竞争、相互发展的并驾齐驱的时代。
⑤绿沉漆始制于两晋,鼎盛于两晋、南北朝(其流行可尾延到宋),为文献所记载,但是那个时候的实物却一直无处可觅,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陕西汉门寺塔藏中才发现了一件唐代绿沉漆金平脱钵,让我们在千年猜想中终于找到了一个解读绿沉之色的“黑匣..”。
[注]髹:把漆涂在器物上之意。
1.如果要替换第①段中的“即便”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1分)A.纵然 B.况且 C.因此 D.也许2.本文认为传统的漆色都是以红、黑两色为主的原因有:(3分)①②③3.解释第⑤段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4.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①段选择故宫、江南宅第为例,既有建筑上的代表性,又考虑到了地域的特征。
B.第②段主要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C.第③段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源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D.文中提及的陶潜、谢灵运、“七贤名士”,都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5.纵观全文,请阐释“时尚”这一概念的内涵。
(4分)6.关于本文的文体,有说明说,议论说,二者兼有说。
请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20分)窗外人生王呈伟①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季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②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
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
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
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
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昻,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③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
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
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
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④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
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
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
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敏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只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
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笼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⑤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
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有清一代学子的悲哀。
曹雪芹来得更加率直,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润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
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⑥比起戴名世、屈大均、徐骏①之流,蒲松龄、曹雪芹们无奈之中也还是有一丝幸运的。
⑦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紧闭的心扉。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注]戴名世、屈大均、徐骏,清代学者,都因其诗文被揭发有谋反和诽谤朝廷之意而被杀,且牵连甚众。
7.赏析第①段的表达效果。
(4分)8.请分别概括唐人、宋人、清人“窗外人生”的特征。
(3分)唐人———;宋人———;清人———。
(每处不超过4字)9.文中有不少名人、名句,请从使用材料的角度,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3分)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现代都市人于一室之内勤奋的伏案工作,会导致心智衰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
B.唐人门窗俱开,看到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与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形成鲜明地对比。
C.第④段中的“天地”、“庭院”、“视角”等词一语双关,明确的提示了宋代的历史现实。
D.本文的写作意图:意在提醒当下的中国人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11.本文将人生分为“窗里”、“窗外”两类,请说说这样表述的作用。
(4分)12.第②段中说:“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
”请结合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文对此加以说明。
(4分)(三)默写。
(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①,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②唯有长江水,。
(柳永《八声甘州》)③ ,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④草枯鹰眼疾,。
(王维《观猎》)⑤,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⑥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⑦,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⑧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4.本诗颔联句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和——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2分)15.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16.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加以赏析。
(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5分)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
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
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
”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
除南清河太守。
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
”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
”贼遂去。
琼性清慎,不发私书。
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
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
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颖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
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
颖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
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颖瓜犹在,相顾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