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册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高中语文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语文版第四册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积累与运用】一、完成下列题目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A、邃.密(suì)瞠.目(chēng)遏.止(è)契.机(qiè)B、顽劣.(liè)奴役.(yù)屡次(lǚ)斫.丧(jīn)C、日昃.(zè)勉强.(qiáng)尧.舜(ráo)裨.益(bì)D、佞.臣(nìng)精湛.(zhàn)迩.来(ěr)屡见不鲜.(xiān)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A、明清时代,中国文化在原来轨道上缓慢地前进,西方却开辟了一个空前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瞠乎其后....了。
瞠乎其后:在背后瞪眼,形容背地里做小动作。
B、孔子维护君权,但是不赞同个人独裁,以为国君如果要求“言莫予违....”,就会有亡国的危险。
言莫予违:说什么话也没有人违抗我。
C、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以宽厚的德行负载万物。
D、这样的举措斫丧..了人民活动的生机。
斫丧:摧残、伤害。
3、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如果传统文化中没有孕育着进步的契机,中国人民的发奋图强的坚韧力量将何所依据?B、在封建时代,三纲之说,确实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架锁。
C、如果一个民族完全遗忘了自己的过去,必将失去自己的民族独立性而沦为别的民族的负庸。
D、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延续发展了几千年,必然有其足以自立的思想基础。
4、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①过去顽固派的是可笑的,如果转而妄自菲薄,也是没有前途的。
②《中庸》有云:“”A、①妄自尊大②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笃行之明辩之B、①畏首畏尾②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慎思之笃行之C、①妄自尊大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D、①畏首畏尾②博学之明辩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5、对“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除非不学,学就要学会,学不会不放手。
高中语文第四册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典型,在历史上曾经发放出灿烂的光辉。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比,显然落后了。
现在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急起直追,力图赶上西方前进的步伐。
为此,首先要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一、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变革中国文化,在几千年延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历过多次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辉煌发展的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成就可与古希腊比美。
两汉时代,医学、天文学有高度发展。
魏晋时代,玄学兴起;隋唐时代,佛学鼎盛;抽象的理论思维都超过了前代。
到宋代,科学、艺术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哲学思想亦更加邃密,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明清时代,中国文化仍在原来轨道上缓慢地前进,而西方却开辟了一个空前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瞠乎其后了。
事实上,革故取新就能前进,因循守旧必然落后。
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经历一个舍旧创新的转变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需要全盘抛弃呢?如果全盘排除传统文化,后果又将如何呢?中国传统中是否也包含继续前进的内在根据?中华民族今日将何以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严肃问题。
世界近代史证明,如果一个民族完全遗忘了自己的过去,必将失去自己的民族独立性而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将甘受别的民族的奴役。
这是世界近代史提供的惨痛的经验教训。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武力侵略,顽固的守旧派遏制了革新的生机,人民奋起抵抗外来的侵略。
如果传统文化中没有孕育着进步的契机,中国人民的发愤图强的坚韧力量将何所依据呢?过去顽固派的妄自尊大是可笑的,如果转而妄自菲薄,也是没有前途的。
二、民族习性与民族精神古人尝说:“国有与立”,一个国家必有足以立国的基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延续发展了几千年,必然有其足以自立的思想基础。
近三百年来,中国落后了,这也不是偶然的,必有其一定的原因。
正确认识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基础,正确了解民族迟缓落后的基本原因,是今天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件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 56 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 融的融合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特别是 近代以后,在外来侵略深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 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一切穷凶极恶的侵 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 抵御外辱的壮丽史诗。今天,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中国人民是 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从上述雕刻、文学等发展的事例来看,你认为该如何实现文 化创新?
【答案提示】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 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 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 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 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 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 的文化形式。
3.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能力、情感、素养目标 1.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激发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坚 定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信念,铸牢中华 民族的精神支柱。 (三)教学重、难点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 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 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良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百条大江 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 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中国人 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 汗水,蕴含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 的人民。
高中语文作文备考《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精选4篇)
高中语文作文备考《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精选4篇)篇一: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国,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民族精神。
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仅是对我们祖先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自身的热爱和追求。
传承文化,需要我们从古籍中汲取营养,提炼精神。
研读中华经典,如《论语》、《红楼梦》等,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也能帮助我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学习传统音乐、戏剧和美术等艺术形式,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弘扬民族精神,需要我们秉持中华传统美德,不忘本来。
我们应该珍惜和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孝顺、诚实、勤劳等。
这些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民族的底蕴和力量源泉。
只有我们自己先做到,才能传递给下一代。
传承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每个中国人都能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来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如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保护环境等。
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总之,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
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让中华文化绽放新的生机和活力,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新时代闪耀光芒。
篇二: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我们应该从学校课堂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学校是传承文化的最好场所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中文、历史、音乐和美术等学科,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同时,我们还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艺术表演等,深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我们要通过阅读来传承文化。
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理念。
比如,我们可以读《红楼梦》、《西游记》等古代小说,了解到古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哲理。
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教学
③是对重大现实事件的客观映像,体现了物质的力量
④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正式开通!”在开通仪式上习近平充分肯定了北斗系统特别是北斗三号全球卫 星导航系统建设取得的成就。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 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 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北斗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航天领域的生动诠释,是中国精神 极其鲜活、极其真切、极具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宝贵精 神财富,激励着广大科研工作者继续勇攀科技高峰,激扬起亿万人民同心共 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弘扬好。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6月5日《光明日报》载文,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 风口地带,曾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右玉县历任 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大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 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6%,创造了人类生态史上的奇迹,铸就了弥足珍贵的 “右玉精神”。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 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 略,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 攻坚战,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新时代传承和发扬“右 玉精神”,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 山更绿、水更清。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检测试题(含解析)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判断题1。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体现了奋斗精神。
()提示:F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体现了团结精神。
2.爱国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具体的价值选择亘古不变.( )提示:F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具体的内涵和价值选择因时而变.3.汉字这种独特的“方块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它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提示:T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提示:F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5。
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文化在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创新发展。
()提示:T二、选择题6.汉字像一幅画,更表现了文字的内涵。
如图表明,汉字()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蕴含中国人的价值追求④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A。
①②B。
①③C。
②④ D.③④解析:B 从图中对汉字“安”的解读可知,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蕴含中国人的价值追求,①③正确.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错误。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④错误。
7。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史书典籍()①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唯一标志②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④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A。
①③ B.①④C。
②③D。
②④解析:D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④符合题意,③排除;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排除。
8。
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
下列“车”字的演变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A。
源远流长,一脉相承B。
博大精深,独树一帜C.兼收并蓄,包容发展 D。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一)(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语言运用(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
春运的壮观景象,未必能被西方世界理解,国人却能心领神会。
与最爱的家人相会,方不负一年的奔波与辛劳。
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有个________的段子是这么说的:身处北上广的托尼、露西,回到村里,就变回了二狗、翠花。
撇开戏谑的成分不谈,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能从春节汲取力量的,又何止是个人?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春节的每一个底色,也被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
无需________的宣传,也无需不厌其烦的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的幸福画面中。
当然,我们不必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________、停滞不前,并不是可取的态度。
在饭桌上被亲友逼问、催婚,为了领压岁钱不停地磕头,凡此种种,都给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添上了不和谐音。
因此,想要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去除陋习。
()。
有人说,不再看春晚是家庭气息淡薄的表现。
其实,全家一起看电影或看网剧,又何尝不是一种新年俗?娱乐、休闲方式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变得更自由、更丰富。
同理,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________的祝福,有趣的抢红包打消了“节日腐败”的烦恼……敢于拥抱新生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获得新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家喻户晓雷厉风行故步自封千篇一律B.家喻户晓大张旗鼓抱残守缺众口一词C.耳熟能详大张旗鼓抱残守缺千篇一律D.耳熟能详雷厉风行故步自封众口一词解析:选C。
首先阅读文段,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中华文化精神》课件
(5)、为什么说中ຫໍສະໝຸດ 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 以厚德载物。”这里的“以”是指“用”的意思,总体意 思是君子要懂得顺应天道,懂得承载包容。古有四大发明, 现代航天步入世界前列。佛教等融入中国文化。
三、探索本文写作背景
在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回归中华文化精神?
(1) 、针对当下传统文化实践领域存在的误区与问 题,进行剖析反思、纠偏匡正,重拾我们对传统文 化的理性与敬意。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植根在中华文化之中, 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
四、本文自然分隔为四个部分,试概括每 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A、 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答案(C)
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A、十个 B、十二个 答案(A)
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A、颐和园B、 圆明园
答案(B)
9、“水”字属于下列哪种汉字构成方式?A、象形字B 、表意字
局促和紧张,从来都是那样心平气和、波澜不 惊。”这就是北大学子眼中的儒雅师长—袁行 霈先生。
“长怀感激之心,长存谦素之意”,是他 的座右铭。“文章辉五色,心迹喜双清”,是 他用以鼓励学生的一幅集联。“我希望学生超 过自己,有学生超过自己才算好老师。”这是 袁行霈先生与记者交谈时流露的心语。
长怀感激之心,长存谦素之意 袁 行 霈
中华文化精神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堂导课入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共 同组成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 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特性,不是生 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没有中 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 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件-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团结统一——指中华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 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 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
◆爱好和平——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 ◆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
顽强。 ◆自强不息——指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
(1)标准: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2)途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3)目标: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例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源于孔子“大同思想”,是
对“
。
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是对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 一“
“青春飞扬、强国有我”微演讲
我是一名
。
我要为中国
业而努力,
共
筑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复
兴
╳ ╳中学
路活 动 任 务 :
1. 以“青春飞扬、强国有我”为题,想象未来的自己会是怎样(2030-2049),结 合个人职业理想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等相关内容,完成演讲稿。(准备时间:2分钟) 要求:不空谈理想、与时代要求和国家命运相结合。 2.格式:(如上)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体现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不忘本来又创新思路,②符合题意;“深受观众喜爱” 体现坚持人民导向,满足人民需求,③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在于推动 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是开发创新,①错误;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以文化继承为前提, 而不是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④错误。正确答案为C。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三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蓄的特质 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是中华民族生
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课堂篇议题探究
命题立意:以必备知识民族精神考查分析和综合能力,渗透政治 认同。
思路解读:材料突出了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在不同时 期对中华儿女战胜艰难险阻的作用,故③④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不 同时期民族精神内容的不同,而是强调民族精神的作用,①不符合 题意;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的特质,并不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特质,②错误。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课堂篇议题探究
课堂篇议题探究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1(2018·全国Ⅰ)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 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 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 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 ②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 发展新局面 ③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促进中医药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课堂篇议题探究
(3)激励作用:精神动力。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民族 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 作用。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推 动着伟大的事业的发展。具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包括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具备分析和评价传统文化的能力,并能够将其中的思想精髓运用到现代生活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避免浅尝辄止,同时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新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3、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巩固提高:通过课堂演讲、小组辩论、主题写作等形式,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分析和评价传统文化的能力。
5、课堂小结:通过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和视频,展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思想精髓。
2、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应用和价值。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交流观点和思想,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角色,体验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思想。
5、互动问答: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传统文化。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件)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3)伟大抗疫精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 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 代精神的内涵。
02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4
议题二: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内涵 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核心
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与民族精神关系: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 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③意义: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 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A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解析】①③:雷锋精神通过不同形式的进行弘扬和传承,激励人们践行雷 锋精神,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这表明雷锋精神能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不 竭精神动力,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①③符合题意。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并不是雷锋精神,②错 误。④: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而不是雷锋精神,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第一册:写作基本技能
第一章写作技巧与方法
第二章选题与提纲的制定
第三章正确书写汉字
第四章理解与运用标点符号
第五章修辞技巧
第二册: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
第一章古代文学作品阅读
第二章现代文学作品阅读
第三章中外名著作品阅读
第三册:语言知识与应用
第一章音韵知识
第二章词汇语法知识
第三章句子成分及语法结构
第四章阅读与翻译
第四册:文化常识与素养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第二章中外现代文化常识
第三章社会生活与个人成长
第四章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册:文学批评与探究
第一章文学批评基本理论
第二章文学批评方法与手法
第三章文学创作历史与流派
以上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目录,主要包括写作基本技能、文学作
品阅读与鉴赏、语言知识与应用、文化常识与素养、以及文学批评与
探究五个部分。
这些内容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旨在帮助学生
全面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阅读、写作和思考的兴趣和能力。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习近平
“ 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 首创奉献精神。
1. 查阅资料,说说“红船精神”是怎么形成的,它 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
2. 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 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 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 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 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
本课小结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 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 的时代内容,形成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 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 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等 。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 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 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内涵 价值 历史发展 弘扬与培育
团结 统一
自强 爱国 爱好 不息 主义 和平
勤劳 勇敢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 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 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 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 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册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典型,在历史上曾经发放出灿烂的光辉。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比,显然落后了。
现在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急起直追,力图赶上西方前进的步伐。
为此,首先要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一、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变革中国文化,在几千年延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历过多次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辉煌发展的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成就可与古希腊比美。
两汉时代,医学、天文学有高度发展。
魏晋时代,玄学兴起;隋唐时代,佛学鼎盛;抽象的理论思维都超过了前代。
到宋代,科学、艺术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哲学思想亦更加邃密,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明清时代,中国文化仍在原来轨道上缓慢地前进,而西方却开辟了一个空前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瞠乎其后了。
事实上,革故取新就能前进,因循守旧必然落后。
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经历一个舍旧创新的转变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需要全盘抛弃呢?如果全盘排除传统文化,后果又将如何呢?中国传统中是否也包含继续前进的内在根据?中华民族今日将何以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严肃问题。
世界近代史证明,如果一个民族完全遗忘了自己的过去,必将失去自己的民族独立性而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将甘受别的民族的奴役。
这是世界近代史提供的惨痛的经验教训。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武力侵略,顽固的守旧派遏制了革新的生机,人民奋起抵抗外来的侵略。
如果传统文化中没有孕育着进步的契机,中国人民的发愤图强的坚韧力量将何所依据呢?过去顽固派的妄自尊大是可笑的,如果转而妄自菲薄,也是没有前途的。
二、民族习性与民族精神古人尝说:“国有与立”,一个国家必有足以立国的基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延续发展了几千年,必然有其足以自立的思想基础。
近三百年来,中国落后了,这也不是偶然的,必有其一定的原因。
正确认识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基础,正确了解民族迟缓落后的基本原因,是今天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十年代,很多人研讨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意在考察中国落后的根源。
这无疑是必要的。
于是揭出了国民的一些劣根性,如愚昧、散漫、奴性、盲从之类。
事实上,这些都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在专制政治的压迫之下千百年来养成的习性。
习性不是遗传性,而是世代养成的习惯。
民族的习性是否就是这些呢?在中国历史上,屡次发生反对外来侵略斗争,更屡次出现反对统治者暴政的斗争。
这些不能说是奴性盲从的表现,而是反对压迫、反对奴役的英勇斗争。
应该承认,中国人民有一个争取自由、争取人格尊严的传统。
如果认为中国人民仅只是有一些劣根性,那是没有根据的。
谈论国民性,不能不涉及古代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植根于民族习性的土壤中,又能起一定的陶铸民族习性的作用。
在哲学思想的领域中,从汉代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儒学占有统治地位,而道家思想也流传不绝;南北朝隋唐时代,佛教亦发挥了广泛的影响,但在社会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儒家学说。
儒学鼓吹三纲五伦,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伦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在封建时代,三纲之说确实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随着专制主义的加强,强调臣对于君、子对于父、妻对于夫的绝对服从,斫丧了人民活动的生机。
儒家宣扬的三纲之说,确实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枷锁。
但是,历史究竟前进了,辛亥革命打破了君为臣纲,“五四”运动批判了父权和夫权,但是旧思想仍有一定影响。
个人崇拜实际上是变相的君为臣纲。
家长制作风、重男轻女的旧观念尚待消除。
儒家是否只讲三纲五伦呢?那又不然。
孔子维护君权,但是不赞同个人独裁,以为国君如果要求“言莫予违”,就会有亡国的危险;更反对暴政,宣称“苛政猛于虎”。
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断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更提出“天爵”、“良贵”之说,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这价值即在于道德自觉性。
孟子宣扬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对于广大人民,特别是对于知识分子,树立了激励人心的榜样。
不可否认,儒家这一方面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确实起过积极的作用。
实事求是地讲,儒家学说中,除三纲五伦之外,也还有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观点。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个民族应该对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
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汉代以来的二千多年中,《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
广大的劳动人民也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与《易传》的名言也不无联系。
《易传》虽非孔子所著,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
孔子赞扬“刚毅”。
曾子提倡“宏毅”。
《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强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
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
”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
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
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
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1)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
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
”(2)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
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
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
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并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上都能表现这种精神。
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
在封建时代,奸相佞臣、贪官污吏,更是充满了史册。
我们只是说,在传统思想中,广泛流传而又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周易大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湛思想。
这些思想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四、“中庸”辨析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
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3)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
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
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4)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
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5)不说中行而说不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
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
《说文》:“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孔子尝说:“过犹不及。
”(6) 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
这就是“过犹不及”。
有些事情,确实如此。
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
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
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
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
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
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
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
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
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
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
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
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1) 《国语·郑语》。
(2) 《论语·子路》。
(3) 《论语·雍也》。
(4) 同(2)。
(5) 《孟子·尽心下》。
(6) 《论语·先进》。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册文学意境的特征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4、掌握学术说明文这种体裁的艺术特征、表达方式和具体做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想象,真正步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充分领略已经之美。
课前预习要求:查找课文中意境、意象等文学术语的含义,理解文章中引用的文学评论性的文字,理解文中相关诗歌。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教学导入:在高中诗歌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给你一首诗或几句诗,问你在诗歌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比如同样是王维的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两首诗所表达得已经有怎样的差别呢?(雄浑苍凉与清冷孤寂)提问:那么何为意境呢?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意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