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课本第4章第5章的课后练习的答案
《创新设计》2022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目标导航 1.结合具体实例,描述生态系统的含义。
2.联系教材供应的实例,把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并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阅读P88-89)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范围最大: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有小: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片森林等。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阅读P89-92)1.结构:组成成分和养分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
2.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项目成分种类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为生物群落供应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加快物质循环;挂念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生产者为第一养分级,消费者所处养分级因食物关系不固定,但一般不会超过5个环节。
③实例(2)食物网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叉连接成的简单养分结构。
②特征:假如某种生物削减或消逝,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
(3)意义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的渠道。
②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抵制外界干扰的力量越强。
推断正误:(1)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主要类群是绿色植物。
()(2)消费者都是动物,都营异养生活。
()(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5)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
2019秋金版学案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练习: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含解析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不包括各营养级的呼吸量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便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并且是逐级递减的。
答案:B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流动。
随着营养级的升高,其获得的总能量越来越少。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一部分能量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进行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少解析: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原因是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也消耗一部分能量。
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进行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不一定少。
答案:D3.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B.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并不等于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全部经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每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都有一部分要流向下一营养级解析: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生产者(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A错误;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经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B正确、C错误;最高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会流向下一营养级,D错误。
答案:B4.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
《创新设计》2022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5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Word版含答案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目标导航 1.联系日常生活实例,说诞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结合资料分析,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阅读P105-106)1.物理信息: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①举例: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②来源:无机环境、生物。
2.化学信息: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其又叫信息素。
①举例: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②来源: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
3.行为信息:是指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
举例: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炫耀”等。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阅读P106-107)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如蝙蝠的“回声定位”,烟草等种子的萌发生长。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如植物开花、昆虫交尾。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阅读P107-108)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举例:假如能模拟动物的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牢固率。
2.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举例:利用昆虫的信息素诱捕或警示害虫,降低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
推断正误:(1)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肯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2)信息传递只存在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之间。
()(3)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沟通的功能,它属于细胞水平的信息传递。
()(4)花香引蝶和老马识途都属于物理信息。
()(5)把握日照时间以把握花开时间是对信息传递的应用。
()答案(1)√(2)×(3)√(4)×(5)√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传递1.信息的概念:日常生活中,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为信息。
2.三类信息比较类别概念传递形式信息来源信息种类举例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物理过程生物、无机环境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蜘蛛网的振动频率、萤火虫的光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自身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信息素生物化学物质:如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信息素昆虫释放性外激素招引异性行为信息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传递的信息动物的特别表现及行为生物跳舞、炫耀性动作等孔雀开屏3.信息传递的存在范围1.农夫常在农田中捆扎“稻草人”以驱除鸟类,这是利用了哪种信息传递作用?答案“稻草人”对鸟类构成了“物理信息”。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4章第3节课时练习含答案
第4章第3节[基础达标]题组一生物武器给人类带来的威胁1.下列生物被用来制造生物武器的是()A.炭疽杆菌B.醋酸杆菌C.酵母菌D.灭活的乙肝病毒【答案】A【解析】生物武器包括致病菌、病毒、生化毒剂等,如炭疽杆菌,而醋酸杆菌、酵母菌和灭活的乙肝病毒对人体无害。
2.生物武器的传播途径包括()①直接传播②食物传播③生活必需品传播④带菌昆虫传播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生物武器的传播是把这些病原体直接或者通过食物、生活必需品和带菌昆虫等散布传播。
3.下列不属于生物武器的是()A.天花病毒、鼠痘病毒等病毒类生物制剂B.炭疽杆菌、波特淋菌、霍乱弧菌等致病菌C.氯气、氰化物、芥子气等毒性强的制剂D.植入生物毒素分子基因的流感病毒【答案】C【解析】天花病毒、鼠痘病毒等病毒类生物制剂属于生物武器,A错误;炭疽杆菌、波特淋菌、霍乱弧菌等致病菌属于生物武器,B错误;氯气、氰化物、芥子气等毒性强的制剂不属于生物武器,C正确;植入生物毒素分子基因的流感病毒属于生物武器,D错误。
故选C。
4.将生物技术运用于战争或恐怖活动,后果非常可怕。
下列有关生物武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武器包括致病菌类、病毒类和生化毒剂类等B.人体对利用转基因技术制造的新型致病菌不能产生免疫反应C.转基因微生物制成的生物武器可能具有目前人类难以预防和治疗的特点D.经过基因重组的生物武器可能使受害国居民感染而施放者不易感染【答案】B【解析】生物武器包括致病菌类、病毒类和生化毒剂类等,例如天花病毒、波特淋菌、霍乱弧菌和炭疽杆菌都可以用来制造生物武器,A正确;人体对利用转基因技术制造的新型致病菌可以产生免疫反应,B错误;转基因微生物可用于制备生物武器,由于人类没有接触过这些致病菌,导致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比较困难,C正确;经过基因重组的生物武器,是经过定向改造之后产生的,因此可能使受害国居民感染而施放者不易感染,D正确。
题组二对生物武器的威胁,不能掉以轻心5.生物武器之所以令世人担心,主要原因是其()A.毒性大B.难禁止C.传播途径多D.可能拥有生命力【答案】D【解析】生物武器最令人担心的是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持续时间可达很多年。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含答案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识记能量流动的概念2.理解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3.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4.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建立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2.分析能量流动过程,归纳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3.通过总结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学以致用,关注生产生活的态度一、能量流动的过程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2)能量去向①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③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第二营养级。
3.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通过摄食生产者获得。
(2)去向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随尸体、排泄物流向分解者。
③被次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过程图解(1)补充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甲:生产者;乙:初级消费者;丙:次级消费者;丁:呼吸作用;戊:分解者。
(2)据图总结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最终去向:①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特点(1)单向流动: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①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
②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2.能量传递效率(1)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10~20%,也就是说,在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能够流入下一营养级。
(2)计算公式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3.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以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训练案及答案(上课用)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生物群落中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C.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D.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2.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叶绿体和线粒体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3. 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 )①蒸腾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生产者⑤消费者⑥分解者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含碳有机物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5.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的10%D.C处在第三营养级6. 秸秆经过切割即可直接作为燃料投入锅炉燃烧进行生物发电。
国际能源机构的有关研究表明,秸秆是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平均含硫量只有3.8‰。
远低于煤1%的平均含硫量。
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A.生物发电产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有利于环境保护B.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可做到对农作物中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产生的灰分还田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D.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7.如图表示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B.有机物中的碳只有通过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C.A、B是存在于不同组织中的同一类化合物,但转化形式不同D.某种植食性动物体重若要增加l千克,则其消耗的植物至少为10千克8.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第5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_训练案及答案(上课用)
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高效课堂高二生物必修3训练案一、(A层)基础知识巩固:1、蜂王能分泌一种物质,使失散的蜂群能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这种在同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属于(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激素调节2、美国科学家用浸有甲基丁香酚的纸片挂在柑橘园里,三天内诱得大量的雄性柑橘害虫。
这种药物属于( )A.性激素B.物理信息物质C.化学信息物质D.杀虫剂3、下列生物现象是受温度这一物理信息影响的是()A.蛾类在夜间活动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柑橘不能在北方栽种D.柳树喜欢在强光下生长4、生态系统的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下列不属于种间关系的是()A.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细胞内B.狼捕食兔子C.雌蚊能找准血管吸食哺乳动物的血液D.一个蜂巢中的蜂王和工蜂5、一阵微风吹过,蜘蛛在蛛网上静待不动;一阵狂风来袭,蜘蛛迅速逃离蛛网;一只小飞虫被粘在蛛网上拼命的挣扎,蜘蛛大步奔向小飞虫所在位置,美餐一顿。
由以上不同情况下蜘蛛的行为差异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蜘蛛可以从蛛网的振动中获得信息B.风的大小可以给蜘蛛提供是否有食物的信息C.蛛网上有给蜘蛛提供是否有食物的信息的化学物质D.小飞虫的挣扎为蜘蛛提供了行为信息6、雄孔雀开屏、蝙蝠捕虫时的“回声定位”,干旱季节蚯蚓的“深居”行为分别体现出动物的什么信息传递()A.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物理信息D.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7、一种萤火虫能以别种萤火虫的雄虫为食物,它会发出别种雌虫的回应闪光以骗取雄虫自投罗网。
它能以闪光信号吸引4种其他种类的雄虫。
当别的雄虫热切地接近它并欲行拥抱之际,正好走向死亡之渊。
萤火虫的闪光信息属于()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信息素8、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B.萤火虫发荧光C.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D.雄鸟的“求偶炫耀”9、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起的作用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动物只有在求偶时才表现出行为信息10、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换毛现象是感受到外界环境中的什么信息引起的()A.温度B.光照强度C.光周期D.湿度11、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恶臭味的气体,既有报警作用又有防御功能。
2021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目标导航 1.结合概念图,描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概述能量流动的概念。
2.结合教材中的有关数据,分析总结能量流动特点。
3.结合实例,阐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阅读P93-94)1.能量流动的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2)能量去向①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③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第二营养级。
3.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通过摄食生产者获得。
(2)去向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随尸体、排泄物流向分解者。
③被次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
4.能量在某个生态系统中流动过程图解二、能量流动的特点(阅读P95-96)1.能量流动的特点2.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判断正误:(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3)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
()(4)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5)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6)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7)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8)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答案(1)×(2)×(3)√(4)×(5)×(6)×(7)√(8)×解析(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而不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第四章旁栏问题及课后练习答案
第三章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问题探讨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常用台盼蓝染液。
用它染色时,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着色。
讨论1.为什么活细胞不能被染色,而死细胞能被染色?【答案】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染料台盼蓝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因此活细胞不被染色。
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功能,台盼蓝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死细胞能被染成蓝色。
2.据此推测,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应该具有什么功能?【答案】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思考•讨论1. 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与检测?【答案】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2.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科学家是如何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的?【答案】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所以在水-空气的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的一面。
科学家因测得从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3.磷脂分子在水中能自发地形成双分子层,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由此,你能否就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原因作出分析?【答案】由于磷脂分子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在水溶液中,朝向水的是“头部”,“尾部”受水的排斥。
当磷脂分子的内外两侧均是水环境时,磷脂分子的“尾部”相对排列在内侧,“头部”则分别朝向两侧水的环境,形成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的内外环境都是水溶液,所以细胞膜磷脂分子的“头部”向着膜的内外两侧而“尾部”相对排在内侧,形成磷脂双分子层。
4.如果将磷脂分子置于水-苯的混合溶剂中,磷脂分子将会如何分布?【答案】如果将磷脂分子置于水-苯的混合溶剂中,磷脂的“头部”将与水接触,“尾部”与苯接触,磷脂分子分布成单层。
生物教材课后练习题全部答案(总册86页)
《高中生物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共86页目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 必修分子与细胞》第2页第一章走近细胞第2页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3页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6页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8页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0页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5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 必修遗传与进化》第19页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第19页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21页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25页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27页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29页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32页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材分析第33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 必修稳态与环境》第35页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35页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8页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43页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46页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0页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54页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课后题答案和提示第55页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第54页专题2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第57页专题3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第58页专题4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第61页专题5酶的研究与应用第63页专题6 DNA和蛋白质技术第66页专题7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第71页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课后题答案和提示第73页专题1 基因工程第73页专题2 细胞工程第76页专题3 胚胎工程第79页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第81页专题5 生态工程第82页20150928下载编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 必修分子与细胞》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资料分析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
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
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
5.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6.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一些营腐生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3.类型[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①海洋生态系统 ②草原生态系统 ③森林生态系统④农田生态系统 ⑤果园生态系统 ⑥冻原生态系统⑦淡水生态系统 ⑧人工林生态系统 ⑨荒漠生态系统⑩城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的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①⑧陆地生态系统:②④⑦⑪人工生态系统:⑤⑥⑩⑫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组成成分[连线]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 5个营养级。
③实例:(2)食物网①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①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②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河流中所有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2)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6)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2.某自然保护区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看不见的微生物以及水和光等无机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选C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习题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习题答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习题答案高中生物必修三是一门重要的科目,它涵盖了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进化与发展等内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课后习题的答案。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什么是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 请简要描述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膜包裹着细胞,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是细胞的基质,包含各种细胞器;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储存着遗传信息。
3. 什么是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和生长的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类型。
4. 请解释有丝分裂的过程。
有丝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末期四个阶段。
有丝分裂前期是准备期,细胞开始进行复制;有丝分裂中期是分裂期,细胞核分裂成两个子核;有丝分裂后期是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完整的细胞。
第二章:遗传的分子基础1. 什么是基因?基因是决定生物遗传性状的分子。
2. 请简要描述DNA的结构。
DNA是由核苷酸单元组成的双链螺旋结构,包括磷酸基团、五碳糖基团和氮碱基团。
3. 什么是RNA?RNA是一种核酸,与DNA类似,但是只有单链结构。
4. 请解释DNA复制的过程。
DNA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前,DNA分子能够自我复制的过程。
它包括解旋、配对、合成三个步骤。
第三章:生物进化与发展1. 什么是进化?进化是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遗传变化。
2. 请简要描述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种的变异和适应是通过自然选择来实现的。
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从而逐渐形成新的物种。
3.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4. 请解释自然选择的作用。
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的过程,从而促进了物种的进化和适应。
通过以上习题的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高中生物必修三课程的内容。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生物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一、教学内容的结构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资料图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二、答案和提示(一) 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019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第五第六章(后三章)课后练习答案
第四章第1节被动运输问题探讨1.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如果漏斗管足够长,管内的液面会无限升高吗?为什么?【答案】烧杯中的水分子进入漏斗中导致漏斗液面升高。
事实上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都能够通过扩散作用自由进出,但由于蔗糖溶液中水的相对含量(单位体积中的水分子数)比烧杯中的水的相对含量低,因此烧杯中的水扩散到漏斗中的速度比漏斗中的水扩散到烧杯中的速度相对更快些,导致漏斗中水量增加,液面上升。
如果漏斗管足够长,当管内的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管中的水柱产生的压力将加快漏斗中水分向外扩散的速度最终达到平衡,液面将不再上升。
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还会出现原来的现象吗?【答案】不会,因为纱布不是半透膜,孔隙很大,可溶于水的物质都可能自由通过,包括水分子和蔗糖分子都能通过。
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答案】漏斗管中的液面将保持不变。
思考•讨论分析图4-1所示水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现象。
讨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吗?这些有机物相当于“问题探讨”所示装置中的什么物质?【答案】红细胞中的有机物有的能通过细胞膜,有的不能。
血红蛋白是有机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它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蔗糖分子。
2.红细胞的细胞膜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答案】是。
但细胞膜具有生命活性,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只是简单扩散。
3.当外界溶液溶质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涨破吗?【答案】不一定。
因为红细胞吸水膨胀后细胞内液浓度也会下降,如果外界溶液浓度不是很低,有可能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后与外界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此时,红细胞将不再吸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取决于什么条件?【答案】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一般情况下,浓度差越大时,细胞吸水或失水越多。
5.想一想临床上输液为什么要用生理盐水。
【答案】因为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的浓度基本一致,血细胞不会因为过度吸水或失水而出现形态和功能上的异常。
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同步测试题:种群的特征(有答案)
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同步测试题:种群的特征(有答案)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以下是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同步测试题,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生物网始终陪伴您。
基础训练(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B.一个公园里的草坪C.一座山上全部的树木D.一块菜地里的全部油菜2.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片稻田里的水稻的数量B.一片稻田里的害虫的数量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D.一个池塘内各种鱼的总数3.一只0.3米3的玻璃缸里养了9条金鱼,那么金鱼的种群密度为。
4.在一般状况下,调查种群密度常采纳取样调查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采纳调查华南兔的密度相宜采纳调查环毛蚓的密度则可采纳法。
5.在对某地麻雀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60只麻雀,将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在该地捕获麻雀45只,其中有标记环的为15只。
这种调查方法称为 ;据调查结果可知,该地区约有麻雀__________只。
(二)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6.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B.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实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更趋势7.等距取样法是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采纳的方法,是在长方形地段上,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确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后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1)现有某调查小组准备调查校内草坪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这块草坪长100m,宽30m,调查时抽取10个样方,那么应当每距离设一样方,样方大小应。
(2)调查小组确定了如右图所示的一个样方,图中圆圈表示蒲公英个体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课本第4章第5章的课后练习的答案
P63:基础题: 1.106/n=125/91,则n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
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B。
拓展题
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
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2.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
应当调整。
P69:基础题
1.提示: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
例如,蓟马种群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
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
例如,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2.提示:(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
P86: ?最基本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
二、知识迁移1.(1)鸽子的种群密度较小,易受鹰的攻击,种群密度较大则鹰攻击的成功率较低。
(2)起初出现数量增加,以后可能趋于稳定。
2.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因为柳树较高大,占据更多的空间和阳光,与草莓相比,它具有生长的优势,所以柳树能迅速繁殖起来,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的阳光,难以成片生长。
三.技能应用最有代表性的样方应是最接近平均数的样方;可通过目测直接作出判断。
兼顾种群密度高、适中、低分别计数,算出平均值。
四、思维拓展 1.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人们的捕捉等。
2.害虫数量会增多,土壤土质变差;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强,生产成本较高,收入较低。
3.30年后稻田对人类活动的依赖性(尤其对化肥、农药等)将越来越强,稻田群落变为单一、脆弱。
4.是人类的创造,目的是借助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人类活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有益于环境。
P92: 基础题
1.(1)阳光;(2)10~15 m;(3)消费者、分解者。
2.B。
3.C。
拓展题可以。
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
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农田和立体果园,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
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
P98: 基础题 : 1.A。
2.D。
3.B。
拓展题 1.(1)
图5-6 两个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2)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提示:不能。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总是由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熵增加)发展。
硅藻能利用获取的营养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释放能量,依靠能量完成物质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化,维持其生命活动。
P101: 旁栏思考题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P104:基础题 1.(1)√;(2)Х。
2.A。
3.B。
4.是。
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拓展题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
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