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语文 《画》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画》(人教部编版,详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美丽的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用语言文字来描绘这些美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用语言文字描绘美景”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画》的基本内容,学习了生字词,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描绘美景方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美、表达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设计填空、组词、造句等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对生字词的运用。
(2)课文意境的体会: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有限,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存在一定难度。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是教学难点之一。
举例: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课文描绘的景象,提高理解能力。
(3)书写规范与美感的培养: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规范与美感。如何引导学生写出规范、美观的字,是本节课的又一难点。
五、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画(高鼎)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分小组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能够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3、找、读、了解反义词的意思,能够记住古诗中的反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插图和学习课文,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想象法、自主识字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想象画面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地学文识字。
1、通过朗读、看图完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2、自主识字,交流识记方法,重点字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此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1、教师请学生猜字谜:空山之中一亩田。
(谜底是“画”字)2、教师再请学生猜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谜底还是“画”)3、导语:刚才我们猜的谜语,就是一位古代诗人以画作为谜底写的一首诗。
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自学字词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主要内容和知识点《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画的种类和画的作用。
下面将从主要内容和知识点两个方面对此项课文进行解析。
一、主要内容《画》全文共分为两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画的种类”和第二部分“画的作用”。
1、画的种类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给出了一些画的种类,包括油画、水彩画、中国画等。
同时对各种画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比如油画需要用油彩、水彩画颜色较为柔和等。
2、画的作用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介绍了画的作用,包括美化家居、给人带来愉悦等。
同时作者也鼓励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心情和想法通过画展现出来。
二、知识点1、给生活带来美的作用在课文中,作者对画给生活带来美的作用进行了介绍。
这也是小学语文中重要的一点,即从作品中能够领略到美的感觉以及这种美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和舒适。
教育引导小学生让自己的生活也变得美好。
2、画的种类在课文中,对油画、水彩画、中国画等画种进行了介绍。
其中油画是使用油彩绘制的画作,颜色饱满,有良好的表现力;水彩画使用水溶性颜料,颜色柔和清亮,可以用来表现意境和气氛;中国画则注重表现灵动、清晰的线条和构思独特的意境。
这些不仅是小学语文的知识点,也是美术课中的基础。
3、表达自我作者在文章中提倡小学生们通过画来表达自我、表现想法与情感,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种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综合阅读文学、小说、诗歌、哲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同时,语文课题材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让学生更好地接触世界和展开自己的思想和创造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方面。
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这篇课文中,作者从画的种类、画的作用等两个方面对画进行了介绍。
在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小学生也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继续探究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课文,下面将分析一些与此课文相关的知识点和教育意义。
1、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在课文中,作者介绍了不同种类的画作以及它们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6《画》精品PPT课件

jìn
亲近
近
近处
造句:我在小路近处发现一丛美丽的花。
斜刀头
偏旁学习
读写要领 记住偏旁
第一笔是撇,第二 笔是横撇。
通常在字的上部, 看上去是倾斜的。
示例字
色
tīnɡ
听
好听 听到
造句:爸爸唱歌真好听。
wú
无色
无
无法
造句:水是无色的。
shēnɡ
声
笑声 歌声
造句:妹妹的笑声真好听。
qù
去
离去 回去
造句:妈妈在村头望着我们离去。
hái(还是)
还
huán(归还)
他还(√hái huán)没有把《格林童话》归还 (hái h√uán)给图书管理员。
整体感知
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主要描 绘了什么?请你找一找。
huà
画
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远看山有色,
jìn tīnɡ shuǐ wú shēnɡ
近听水无声。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春去花还在,
rén lái niǎo bù jīnɡ
人来鸟不惊。
山
远看山有色
水
近听水无声
远看 山 有色 近听 水 无声
远辶 辶 元 近辶 辶 斤 还辶 辶 不
亲爱的同学们 你还能怎么认 识“远”和 “近”?
远近
远 玩近 听
巴
元
斤
色爸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反义词
远 处的山 近 处的花
拓展阅读
mò méi
墨梅
[元]王冕
wǒ jiā xǐ yàn chí tóu shù duǒ duǒ huā kāi dàn mò hén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画》(课堂PPT)

1.画
一(12)班
1
2Hale Waihona Puke 我会读 huà画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远 看 山有 色,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近听 水 无 声。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春 去花 还在,
rén lái niǎo bù jīng 人 来 鸟不惊。
7
我会说
远——( ) 高——( ) 来——( ) 笑——( ) 白——( ) 晚——( )
8
我会说
远——( 近 ) 高——( 矮 / 低 ) 来——( 去 ) 笑——( 哭 ) 白——( 黑 ) 晚——( 早 )
9
画huà
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远 看/ 山/ 有 色 ,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3
yuǎn sè jìn tīng wú shēng
辶远 色 近辶 听 无 声
chūn hái rén lái jīng
春 还辶 人 来 忄惊
4
我会读
远色近听无 声 春还人来惊
5
春天 声音
远看 高山
近听 不惊 小鸟
还有
无人 流水
6
找反义词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近 听/水/ 无 声 。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春 去 /花/ 还 在 ,
rén lái niǎo bù jīng
人 来 /鸟/ 不 惊 。
10
作业:
• 1、熟读古诗,把谜语讲给爸爸妈妈听。 • 2、搜集谜语诗和小伙伴一起猜一猜。
11
《画》语文教学PPT课件(7篇)

这首诗总的朗读基调是活泼的,朗读的速度 要慢一些,感情要饱满,读出对这幅画的赞美之 情。我们可以根据头脑中形成的画面去背,也可 以抓住重点词语来背诵,如“山、水、花、鸟”, 还可以抓住“远——近、有——无、来——去” 这三组反义词来背诵。
拓展延伸
mò méi
墨梅
[元]王冕
wǒ jiā xǐ yàn chí tóu shù duǒ duǒ huā kāi dàn mò hén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bú yào rén kuā hǎo yán sè zhǐ liú qīnɡ qì mǎn qián kūn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 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 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 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词:(上去)、( 走去)。
三、根据课文内容连一连。
远
去
来
无
有
近
第二课时
我们一起玩小火车的游戏:全班轮流认读10个生字并组词吧! 听 ( 听说 ) ( 听见 ) ( 听话 ) 声 ( 声音 ) ( 无声 ) ( 笑声 ) 来 ( 往来 ) ( 出来 ) ( 下来 ) 色 ( 彩色 ) ( 白色 ) ( 黑色 )
04.古诗赏析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 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 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 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 “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 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 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 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课《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课《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认识《画》这篇课文。
2.能够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
3.能够掌握本课时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能力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画。
2.能够感知绘画的美和灵性。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画的热爱和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和表达画的美和感受。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对画的情感。
2.如何启发学生对画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材料1.课文《画》2.教学图片或实物画作3.课堂小组讨论材料教学环境1.教室内放置画作2.保证课堂安静的环境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让学生看课文标题《画》,并问学生:你们知道画是什么吗?你们喜欢画吗?第二步:导读(10分钟)1.老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以问题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畅想画的美和灵性。
第三步:学习(15分钟)1.课文学习和解读,老师讲解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画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步:练习(15分钟)1.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老师给出几幅画作,让学生用文字描述这些画作的美和自己的感受。
第五步:总结(5分钟)1.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鼓励学生对画的理解和欣赏。
五、课堂作业1.写一篇关于画的短文,描述自己对画的看法和感受。
2.自己动手画一幅小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画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画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欣赏能力。
一年级语文第六课画

一年级语文第六课《画》
《画》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做的一首五言绝句,是一首谜语诗。
诗人通过文字的描述,把一幅美丽的风景卷轴徐徐展现出来: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可爱的鸟,一派鲜活生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现入选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是第六课的课文。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生字组词。
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生字组词】
水shuǐ:开水、口水、水中;
去qù:下去、去向、不去;
来lái:来去、来了、来回;
不bù:不去、不要、不了;
远yuǎn:远方、远处、不远;
有yǒu:有了、没有、有人;
色sè:彩色、色彩、颜色;
近jìn:远近、近处、近了;
听tīng:听见、听说、好听;
无wú:无云、无处、无力;
声shēng:声音、歌声、大声;
还hái:还有、还来、还是。
第1页(共1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案3篇

【导语】《画》本课有⼀幅经过装裱的⼭⽔画和⼀⾸五⾔谜语诗。
画上有⼭、⽔、花、鸟,给⼈以鸟语花⾹、⼭⽔相衬的美感。
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
图⽂对应,能使学⽣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机勃勃的景象,从⽽受到美的熏陶。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画》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年级语⽂《画》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字,3个部⾸,理解⽂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3、能⽤⾃⼰的话说出诗句的⼤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背诵课⽂。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字和部⾸。
三、教具准备:投影仪、⽣字卡⽚、挂图。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课时 ⼀、联系⽣活导⼊新课。
1、谈话导⼊。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幅图,看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红笔板书:⼭、⽔、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结合⽇常⽣活中看到过的“⼭、⽔、花、鸟”的情景,要求学⽣回答下⾯的问题。
(1)想⼀想,如果从远处看⼭,⼭上的景⾊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看不清) (2)如果⽔从⼭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有哗哗的流⽔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来到鸟的前⾯,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 ⼩结:我们⽇常⽣活中看到的⼭、⽔、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花、鸟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画上的⼭、⽔、花、鸟的呢?请跟⽼师来看看。
⼆、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有没有颜⾊?要求学⽣把看到的告诉同学。
(板书:远看有⾊。
) 2、请⼀位⼥同学来到画的前⾯听⼀下“⽔”有没有声⾳?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画》是宋代佚名诗⼈创作的⼀⾸五⾔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然景物,赞叹的却是⼀幅画。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画》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画》原⽂ 画 (⾼⿍) 远看⼭有⾊,近听⽔⽆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注释: (1)⾊:颜⾊,也有景⾊之意。
(2)惊:吃惊,害怕。
译⽂: 远看⾼⼭⾊彩明亮,⾛近⼀听⽔却没有声⾳。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艳, ⼈⾛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篇⼆】⼩学⼀年级语⽂《画》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认识⼗⼀个⽣字,会写四个字。
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背诵课⽂。
过程与⽅法: 1、通过⾃由读、同桌互读、分⼩组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能够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利⽤学过的识字⽅法识记本课⽣字。
3、找、读、了解反义词的意思,能够记住古诗中的反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插图和学习课⽂,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机勃勃的景象,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个⽣字,会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背诵课⽂。
教学难点: 能⽤⾃⼰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朗读法、想象法、⾃主识字法等教学⽅法。
通过想象画⾯并联系⽣活实际,使学⽣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由地学⽂识字。
1、通过朗读、看图完成学⽣对课⽂内容的感知。
2、⾃主识字,交流识记⽅法,重点字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
3、在课⽂解读中⿎励学⽣展开想象,充分联系⽣活实际,以此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字的优美。
四、教学过程 (⼀)猜谜导⼊ 1、教师请学⽣猜字谜:空⼭之中⼀亩⽥。
(谜底是“画”字) 2、教师再请学⽣猜谜语:远看⼭有⾊,近听⽔⽆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精品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画》是宋代佚名诗人(一说唐代王维或南宋川禅师)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
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以下是老师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原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春天过去。
惊:吃惊,害怕。
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文: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创作背景: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画》教案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生字卡片、挂图、录音教学过程: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同上2、学会七个生字3、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课件)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b、学生动脑筋猜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一)讲读第一、二行(二)讲读第三、四行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
一年级语文《画》原文及教案一等奖3篇

1、一年级语文《画》原文及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人教版语文《画》原文及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人教版语文《画》原文画(高鼎)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一年级人教版语文《画》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
教学中,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
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诗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心灵的震撼。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习中华古文化的主动性,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应把握“古诗诵读”这一课型教学的尺度,即重点是识字和熟读成诵,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读,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要把每行诗读通顺,要读好整首古诗直至能熟读成诵。
学生主要通过多读和结合看图,以及教师适当的诗意描述,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
教师还应恰当创设出诗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体会美、欣赏美、评价美,以至于自己表达美、创设美。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画》课件

诗的主题思想是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和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之情。
时代背景与诗歌风格特点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 期之一,唐朝的开放与包容、繁荣与 强大,造就了唐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王维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善 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形成了独特的“诗中有画”的艺 术特色。
03
简答题
要求学生简要回答与古诗相关的问题,如“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解释与运用举例
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手段,帮助学 生理解字义,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 些字词进行简单的组词、造句。
句子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探讨
句子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诗句的排列特点,理解诗句的前后关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修辞手法探讨
简要介绍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尝试在朗读中 表现出这些修辞手法的韵味。
03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场景
青山绿水
课件中可以展示一幅青山绿水的 美丽画卷,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
的清新与宁静。
鸟语花香
通过音效和图像的结合,课件呈现 出一幅鸟语花香的生动场景,带领 学生进入春天的世界。
人物活动
课件中可以设计一些人物活动的场 景,如儿童嬉戏、渔夫垂钓等,让 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中的人物 形象和动态。
抒发作者情感,体现诗意内涵
01
02
03
悠然自得
通过课件中的图像和文字 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作者 在面对自然景色时的悠然 自得之情。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案8篇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案8篇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影、前”等11个生字和宝盖头、女字旁、月字旁3个偏旁;会写“在、后”等4个字和斜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体会“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
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
3.借助情境,辨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并用这4个词语表达方位。
教学重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识记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在生活情境中辨别这4个方位,并用这四个词来表达方位。
2.斜钩和卧钩的书写区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引入,出示课题1.猜谜语:看着是我不是我,我去踩它它不躲。
一举一动都像我,我走哪里它跟着。
(谜底:影子)板书课文题目:影子。
(影子是黑的;影子紧紧跟着人;影子的方向会变化。
)2.(1)指导学生读课题,注意读好后鼻韵母yǐnɡ,“子”读轻声。
(2)指导识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影”这个字?多媒体课件帮助识记:火红的太阳照在建筑物上,在地上形成了影子。
“日”就代表太阳,“京”就代表建筑物,“彡”就代表影子。
二、熟读课文,自主识字1.导学:有一个人写下了一首儿歌,你们想知道这首儿歌是怎么写影子的吗?请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文)21·世纪*教育网2.导问: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呢?(1)在读书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笔圈上,请拼音帮忙,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还可以查字典……(2)把最难读的那一行多读几遍。
这样就会越读越流利。
3.教师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
4.创设游戏情境,检查字音,识记词语。
(1)开火车,引导学生个别读。
(2)去掉拼音再读词语。
(3)学生领读,其他学生跟读。
5.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多生字宝宝都认识了,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呢?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识字方法。
黑:找反义词的方法记住“黑”,就像一只小黑猫,睁着两只眼睛,四条腿并拢蹲在那里。
组词:黑色、黑夜。
“黑”是“白”的反义词。
“前”和“后”也是反义词,“左”和“右”也是一对反义词。
一年级语文 古诗 画

一年级语文古诗《画》
《画》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如下: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这首诗是王维的一首写景小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描绘,展现出一种静谧、淡泊的美。
首句“远看山有色”,诗人从远处眺望,观察到山峦叠嶂,青翠秀美,富有生机。
这
里的“色”字用得巧妙,既描绘了山峦的色彩,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次句“近听水无声”,诗人走近溪流,听到水声潺潺,但却没有喧嚣之感。
这里的“无声”并非真的无声,而是指水声柔和、宛转,给人以宁静、淡泊之感。
诗人借此
表达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内心平静、恬淡的追求。
第三句“春去花还在”,诗人看到春去秋来,花朵凋谢,然而花枝依然挺立,表现出
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这里的“花”字象征着美好和希望,诗人借此表达出对生命坚
韧和永恒的赞美。
末句“人来鸟不惊”,诗人观察到人走近鸟群,鸟群并不惊慌失措,表现出了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这里的“鸟”字也象征着自由和安详,诗人借此表达出对和
谐共生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画》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
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它不仅是一首写景小诗,更是
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诗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
主备教师
陈梅华
协同备课成员
车丽静、刘日冰、侯文荣、徐静
个性化修改意见
教学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
要
求
及
解
读
课程
标
准
要
求
关于识字与写字:
第三条: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法查字典。
关于阅读:
第三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2、找搭当背诗句1、学习新的偏旁。
2、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3、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1) “画”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下面中间是“田”,外面是“”。组词:画画,
图画、画笔。
(2) 色: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巴”。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通过模拟情境创设的互动交流,在多种方式的诵读中熟练的背诵课文。(检测目标3)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1) 抽读卡片。
(2) 口头组词。
5、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第七条: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关于习作:
第四条:学会写一句完整的话。
课
程
标
准
解
读
关于识字与写字
第三条目标 是针对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本课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和要求会写的5个生字,要引领学生扎实学好。
关于阅读
第三条目标 是针对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和方法的培养指导。《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这首诗朗朗上口。朗读指导中要引导学生说说他们看到的春天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让学生透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美。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 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 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 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写“人、七、儿、无、九”五个生字。
3. 知道反义词
【教学难点】
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学情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课文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所以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第七条目标 是对标点符号教学的基本要求。学习此篇文章,学生要借助古诗,感知古诗中的逗号、句号的用法。
关于习作:
在学生课堂发言中,要注重培养孩子说一句完整的话。
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画》是鲁教版的第一课。本课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点评法 2、探究法 3、比较法 4、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法 5、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
(共计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评价设计:
1 、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小组合作形式的交流学习,考察了解学生的汉字的读、写情况;(检测目标2和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评价设计
1 、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小组合作形式的交流学习,考察了解学生的汉字的读、写情况;(检测目标2和3)
2、通过模拟情境创设的互动交流,在多种方式的诵读中熟练的背诵课文。(检测目标3)
无色等。
(3) 听: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斤”。斤的笔顺是:
(4) 无:无一天,“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天”第四笔是“”。
(5) 春:上下结构,上部是“”,下面是“日”,组词:春天、春色、春光。
(6) 人:“人”可以与“八”比较。“人”撇笔长即捺笔低于起笔。
4、巩固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