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式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今义:池塘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放弃。 去,离开 。
参考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 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 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 一方还是弃城逃走,这是因为作战的地 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 内部团结啊。
1、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 和”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了本文的 中心论点。
2、第二段内容谈的是什么?和上段有什么联 系?
本段是设例(攻之而不胜)说明“天时不如 地利”,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
3、第三段内容谈的是什么?和第一段有什么 联系?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 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 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 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 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 法。 4.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难点:学习古人说理方法。
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完美版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 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 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 结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 利”。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 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 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阅读第一节(第一句)思考问题:
解释字词
天时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地利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讨论问题
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 “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兵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限制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通“叛”,背叛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C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分析课文
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
通过举区区小城,四面被围,攻方占据天时 ,占有战斗的主动权,却不能取胜的例子,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地利”重于“天时”。
分析课文
学习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摆出了什么论据?有 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
翻译课文
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
天 时 不 如地利:有地利作战的利地,理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三 里 之 城,七 里 之 郭,环 而 攻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就是) 2、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3、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兵:兵器 4、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域民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7、固国 巩固 8、威天下 威慑 9、寡助之至 到 10、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寡助之君 11、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以:凭借
之 至, 天 下 顺 之。以 天 下 之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用)资料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采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从防御一方的 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问题互研:【二】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即中心论点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问题互研:【三】
文章第三段运用什么句式? 有什么效果?
答: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 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
问题互研:【四】
文章第四段运用什么句式?有 什么效果?
答:运用排比句式,再次 强调“地利”不足恃。运 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 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 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结构图解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 进攻 —— 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事例
论据
战争需要“人和”
防御 —— 地利不如人和
↓
{ 类推
域民 固国
—————— 治国需要“人和”
↓ 威天下
治国道理
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问题互研:五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本文先摆出观点“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用概括性很 强的两个战例加以证明。接着,从理论 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 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 胜矣”作结论,突出论证“人和”是决 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
5、乙文中“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
答案
1、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②通“返”(返回) 2、C 3、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 救济贫苦的人 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 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 好阿县的。”齐君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 的人 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 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 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 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 ,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 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池 去
国
域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是怎样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使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进 攻 :
天时
不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而
地利
环
攻
之
攻方 守方
举例论证 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防 守 :
守方
城 高
粮多 兵 革 利 池深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论证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2、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行翻译法”
返回目录
【全文中心】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 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 “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 负最主要的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返回目录
【名句默写】
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返回目录
护城河。
兵器。 皮革制成的甲、胄。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
放弃。 离开。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 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锐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 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返回目录
极点。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同“叛”,背叛。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 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 不能胜利。不能取胜。
句首发语词,不译。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返回目录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 到 至 极点 ,亲戚 内外亲属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同“叛”,背叛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⑶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⑷亲戚畔之 亲戚 古义:族内外亲属;今义:族外亲属 5、特殊句式 ⑴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⑵城非不高也。 ⑶委而去之
课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天时不如地利 。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地利不如人和 。 ⑶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 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⑷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 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 应了孟子那句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⑸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 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 战略正呈“ 得道者多助”之势。 ⑹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⑺“战必胜”的条件是;“ 得道者多助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 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 尊为“亚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之一,是孟子及其门人 所著散文集,其间杂有弟子 的话语。
写作背景
•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 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 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 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 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正式完美版
天时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地利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讨论问题
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 “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的 城 内城,七里之郭 外城, 环 围 而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攻
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品简介:
《孟子》是一部记录子及其弟 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 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 著的。与《论语》、《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
学习指导
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 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 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阅读第一节思考问题:
之 小城 而 表转折,但是,却 不胜。
夫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助词,表肯定
然而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不胜
者,是 这 天时不如地利 也 表判断 。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教学目标
1、学习短论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方法。
2、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与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
“亚圣”。主张实行“仁政”, 君王要“与
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 能安居乐业 。 其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 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 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式用)
(2)米粟非不多也。
米粟:代指粮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以:凭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反馈练习(2001年佛山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B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C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 叛
当堂训练二: 1、孟子名 轲 , 战国 时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他主张以 统一天下。 “仁政” 2、找出本文中的排比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3、对“得道者多助”理解正确的是 ( ) D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懂得统治方法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D、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4、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A )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线,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震慑天下。
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一定胜利。
儒家 思想的 1、作者孟子,战国人,是孔子以后_______ 代表人物。 2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C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理清结构:
本文按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的顺序
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举 例 论 证
论据一: 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二: 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守一方而言)
↓
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对比论证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反馈练习(2001年佛山市中考题)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D两狼之并驱如故 B寡助之至
D亲戚畔之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C )
至:极点
畔:通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叛”,背叛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D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 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 定胜利)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C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首,表要发议论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 但是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 地利也 。
第二段:译文
(比如)方圆三里的内城,七 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 攻城,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 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 理形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 部团结。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作 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 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 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 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是有利 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条件的原因。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 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也不是不充 足,但(守城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 “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
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 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 过半。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 “地利”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地道战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母断机杼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 治国理想。
听读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仁政” 帮助、支持 指违背道义
狼牙山五壮士 游击战
谁能举个借助“人和”取得胜利的例 子
英语课,老师检查同步训练,全 班的那一页纸都没有任何字迹, 老师转了一圈后,弱弱的问了句: 我真的没有布置作业么?然后悻 悻的回讲台了......同学们在下面 暗自高兴: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
谁能举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 例子?
武王伐纣
二战中英美 解放战争
小结
落篱之下独木成林焉能存在? 古今中外
单凭个人的力量能称王的,没有见到过。 只有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才能最终成功。 刘邦用得张良、韩信、萧何,得以创建 帝业;刘备用得孔明、关羽、张飞、赵 云,得以三足鼎立天下,宋江是一遇大 事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的主 子,幸好有梁山一百多位兄弟“哥哥休 要惊慌”的辅佐,才能占据八百里水泊; 唐三藏的取经,没有孙悟空一路的降妖 伏魔,猪八戒、沙和尚的鞍前马后,岂 能取得真经,普度众生?。”我们体会 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团结。
歌曲欣赏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古 常言.回顾中国几千年王朝更 替史,旧王朝腐朽不堪而使民 心背离,这时新王朝就顺应民 意而夺取天下。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被尊为“亚 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作业
背诵课文。
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 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 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 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 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 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 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 已,战就一定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