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教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篇一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出处和含义。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出处。

2. 举例法: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道理。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积极性。

第二章: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体会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教学内容: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和外延。

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说明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和外延。

2. 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说明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教学步骤:1. 进一步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和外延。

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积极性。

第三章:应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运用这一道理的好处。

教学内容:1. 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通过实例,展示运用这一道理的好处。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举例法:通过实例,展示运用这一道理的好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这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第1篇一、直接导入二、确立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七、深入研析质疑: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4、提纲试背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道”与“人和”有何关系?7、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八、一分钟试背、涵咏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十、小结十一、诵读中结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背诵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选文所说明的道理。

把握文中运用对比,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过程及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完成练习的教学方法(导读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和《孟子》,探究孟子的思想。

2学情分析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学生文言文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理解分析的基础较差,缺乏语感,教学本文采用感知、理解、记忆、运用、迁移的认知发展线。

3重点难点重点:对选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论证中心和论证方法的把握。

难点:探求孟子思想的核心4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站在错误的一方则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社会公益活动、团队合作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二章:得道多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得到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遇到困难时,朋友、家人、社会的支持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得道多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三章: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失道寡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避免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错误、不道德的一方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欺骗他人、违背道德等行为,说明会失去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失道寡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九年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学习目标1、2、3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1、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 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教案

《得道多助》教案

《得道多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成语故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站在正义的一方,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用法。

2. 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成语故事。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蕴含的哲理。

2. 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个成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及其相关典故。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成语背后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成语的含义、用法、相关典故和案例。

2. 教材:相关成语故事和案例。

3. 投影仪:展示课件和教材内容。

4.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5. 粉笔:用于板书。

【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成语吗?2. 简要讲解成语的含义:指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许多支持和帮助;反之,则会失去支持和帮助。

【讲解典故】1. 讲述与成语相关的典故,如孟尝君的故事、管仲与鲍叔的故事等。

2. 分析典故中的人物如何体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案例分析】1. 呈现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企业经营、社会现象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或事件如何符合或违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则。

【小组讨论】1. 分成小组,让学生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成语。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1. 强调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这个成语,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3.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1.2 教学内容: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成语故事背景。

分析成语中的道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述成语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实例。

第二章:得道多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他人的帮助。

2.2 教学内容:讲解“得道多助”的含义。

分析获得他人帮助的方法和技巧。

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获得他人帮助的经历。

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生活中如何获得他人帮助。

第三章:失道寡助让学生理解“失道寡助”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失道时应对。

3.2 教学内容:讲解“失道寡助”的含义。

分析在失道时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

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在失道时的经历和应对方法。

案例分析,讨论现实生活中失道时的应对策略。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4.2 教学内容: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否得道,以及他们获得的帮助情况。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否得道,以及他们获得的帮助情况。

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分析结果,并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第六章:互动讨论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互动讨论,更深入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引导学生学会在团队中有效沟通和协作。

6.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讨论,分享对成语的理解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团队协作中的得道与失道现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举例说明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教学步骤:1. 引入主题: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分析案例:举例说明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3.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看其是否能运用这一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章:孟子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让学生理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1. 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讲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方法:1. 讲解法: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案例分析法:讲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步骤:1. 介绍孟子:讲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解孟子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孟子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历史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引导学生从这些例子中吸取教训。

教学内容:1. 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分析这些例子中的教训。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讲解法:分析这些例子中的教训。

1. 介绍例子: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10篇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10篇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10篇初中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朗读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_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_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

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分析道德行为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道德行为的作用。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道德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话题: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道德行为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道德行为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的案例。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道德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享,评估他们对道德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第二章:道德行为与助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对助人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行为在助人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道德行为。

教学步骤:1. 讲解道德行为在助人中的作用。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通过良好道德行为获得他人帮助的案例。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道德行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道德行为在助人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享,评估他们对道德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第三章:道德行为与友谊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对友谊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行为在友谊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道德行为以维护友谊。

教学步骤:1. 讲解道德行为在友谊中的作用。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通过良好道德行为维护友谊的案例。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道德行为以维护友谊。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道德行为在友谊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8篇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8篇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8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二、重点:目标1、2三、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四、课时:一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国共两D之间的战争,中国**D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 。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

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举例说明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这一原则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原则的含义,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违背正义、道德的一方则会得到较少的支持和帮助。

3. 举例说明:提供一些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伟人得到人民的支持、坏人最终受到惩罚等,来说明这一原则的应用。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感受和看法。

第二章:理解“得道”与“失道”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与“失道”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与“失道”的含义。

2. 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步骤:1. 回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解释“得道”与“失道”的含义,即做出符合道德、正义的选择会得到支持,而做出违背道德、正义的选择则会失去支持。

3.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于得到帮助和支持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的道德选择,并讨论正确的选择如何带来帮助和支持。

第三章:培养正义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义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培养正义感。

教学内容:1. 解释正义的重要性。

2. 探讨如何培养正义感。

教学步骤:1. 回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解释正义的重要性,即站在正义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引导学生培养正义感: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正义感,如关注社会问题、帮助他人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正义感,并讨论正义感对于得到帮助和支持的重要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及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及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言文。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3、深入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4、培养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和思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凭借他们的智慧和理念影响着时代的发展。

今天,我们将走进孟子的世界,学习他的一篇著名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哲学观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

(四)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的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的优秀教案

得道多助的优秀教案篇一:《得道多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2、了解《孟子》散文,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讨论:“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由“拔苗助长”引出孟子及《孟子》二、互说孟子及《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夫”读二声”畔“读”叛“音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培养学生对道德和人品的重视。

1.2 教学内容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通过故事或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举例法:通过故事或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1.4 教学步骤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或事例。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第二章:道德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道德的概念和作用。

列举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讲解法:讲解道德的概念和作用。

列举法:列举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2.4 教学步骤1. 讲解道德的概念和作用。

2. 列举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经验。

第三章:助人为乐的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助人为乐的意义。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3.2 教学内容讲解助人为乐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说明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助人为乐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法:举例说明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3.4 教学步骤1. 讲解助人为乐的概念和意义。

2. 举例说明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助人为乐的经历和感受。

第四章:遵守道德规范让学生理解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

4.2 教学内容讲解遵守道德规范的概念和意义。

列举一些遵守道德规范的具体做法。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遵守道德规范的概念和意义。

列举法:列举一些遵守道德规范的具体做法。

4.4 教学步骤1. 讲解遵守道德规范的概念和意义。

2. 列举一些遵守道德规范的具体做法。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遵守道德规范的经历和感受。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反思自己行为习惯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3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3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3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篇一一、直接导入二、确立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七、深入研析质疑: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4、提纲试背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第一轮课堂教学大练兵教案
南宁市北湖北路学校梁桂宁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格言,揭示课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司马懿(yí)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孟子
二、展示目标,齐读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三、简介《孟子》及孟子
学生简介,教师补充:《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它主要讲的是孟子的政治主张,反映了我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诸侯混战,生灵涂炭。

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反映了他“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四、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五、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六、疏通课文,把握文意
1.展示课件,解释关键字词。

(学生自主解释,按学号顺序解释文中关键的字词)
2.复习翻译句子的方法。

3.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学生自主翻译,指名逐句翻译。


七、研读课文,理解主旨
1. 本文是一篇说理论证的文章,开头先提出什么观点?
2. 围绕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论证?
3. 最后得出什么结论?(用原句回答)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反映孟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八、联系实际,拓展升华
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指什么?
九、中考链接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
B.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扶苏以数谏故。

C.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2.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委而去之
B. 亲戚畔之
C.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夫环而攻之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

B. 君子“战必胜矣”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C.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 本文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4.翻译下列句子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板书设计:
摆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总)
攻城不下——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战争事例
(分)守城不住——地利不如人和↓(类推)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总)(类比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