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1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1-13古诗文阅读+学案(打包6份)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1-13古诗文阅读+学案(打包6份)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1-13古诗文阅读+学案(打包6份)专题十一炼字、炼句题的思考角度1.[2023·济南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铿然”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词意)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意境)形成鲜明对比(手法);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情感、主旨)。

解析:答题步骤如下: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表现手法);第三,点出该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精彩诗句的鉴赏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思考这一句与上一句同为对偶句,结构相同,而且都用了比喻,再想想这一句中的比喻,本体和喻体是什么,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其次,这一句同上一句一样,都是以动衬静,以动写静,这种手法在古代诗歌中颇为常见,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之类;然后再思考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二轮复习定向】“炼字"炼句”既是修辞问题,也是语法问题。

唐朝大诗人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新高考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刷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孔子仅仅是一个夫子。

夫子是什么呢?一个老师。

当时他的影响不是很大。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位提高了;从汉到唐略有提高,唐代给孔子封了个“文宣王”;到了宋代,在文宣王前面加了“至圣”二字;到了元朝,地位有所下降;到了明朝,叫“至圣先师”;到了清朝,把历代称赞孔子的最好称呼全集中起来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

可是好景不长,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又到谷底了。

而今天,是个直线上升的状态,孔子的学说在今天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和推崇。

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学国学、学孔子、学《论语》?其实主要原因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主流价值观不是很明显,甚至变化幅度非常之大,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去寻求一种能够持久地指导我们心灵和行为规范的东西,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价值体系的总设计师。

今天的祭孔和过去的祭孔不同,往昔祭孔是希望孔子的光环能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而今天的祭孔是要弘扬儒学中理想的道德观、秩序化的社会和谐观,以及礼与仁相为表里的教育观。

今天我们不会将孔子重新罩上神的外衣,对孔子最准确的评价是:他是一位伟大的往哲。

现在国学虽然比较热,但是公众对它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它是一个小众化的东西。

我们要把国学更好地继承下去,让它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化人之间的讨论。

中国过去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动员了全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专注地研究这一门学问,从幼儿就开始,到最后功成名就。

这样的时代和条件已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对儒学的教育方法,如果采取过去那种方式,我认为是愚不可及的。

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我们祖先的文化精髓。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的转型时代,这个转型不仅包括社会制度,也包含科技的研究。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任务组一 读懂古诗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任务组一 读懂古诗

[走进任务]古诗鉴赏的根本前提就是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其表层意思,即能疏通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其深层意思,即能看出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古诗题材、体裁二、古诗结构1.古诗的一般结构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起即起句。

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

承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

是“起”的延伸、拓展。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合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总结,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

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3.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仗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

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

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

如鲁迅旧体诗《自嘲》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对待敌人与亲人的两种态度放在一起,对比鲜明。

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句说“疑无路”,下句说“又一村”,语意上形成上下承接,略有转折的语法关系。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4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课件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4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课件

整 体 阅 读
• 一、初读,整体感知,以“文”会意 • 1.看内容是什么 • 文言文的阅读,整体感知是非常重要的。整体感知包括:文章的 体裁是什么,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质 。 • 2.看题注有什么 • 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出处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 ,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感知, 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及尾注,看这些 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 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 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 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 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 二、再读,圈点勾画,以“词”疏意 • 读懂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圈画关键词的方法。那么,圈 画什么?怎么圈画呢? • 1.知人。传记文的写作对象就是人。知人,就是要掌握 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这个人有 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 系。因此第一步先圈画出人物的姓名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四板块 古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1 2
考 情 扫 描
整 体 阅 读
3
热 点 探 究
考 情 扫 描
• 除了契合当代的时代精神外,高考选文还注意突出传主的 语言引述,以彰显人物坚守的观念精神,也更便于有信度 地检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文本600字左右,阅读量 与往年基本持平。选择题分别为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 、概括分析原文内容 。第4题文言翻译题仍然侧重考查重 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需要字字落实,文通句顺。特 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正式纳入 《考试大纲》,体现了高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 度。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练习题《论语》文化经典专练练前提示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论语》无疑是重中之重。

对于这部经典,考前的复习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3)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4)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1.材料(3)中“暴虎冯河”是针对弟子____________而言的,“临事而惧”中的“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答案子路(或季路、仲由)警惕,谨慎2.结合材料,具体谈谈你对孔子“勇”的思想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孔子主张的勇,不只是勇气、勇武,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

②孔子主张仁勇兼备,真正的勇者,因内心有仁德而无所畏惧。

③勇与智结合,要讲谋略,有所畏惧,反对匹夫之勇。

④勇与义统一,认为勇要受到义的约束,否则,勇可能就会成为乱的根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3.第(1)则材料中“乐亦在其中”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处身在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的清贫环境里,也不改求道的快乐。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卷四 古诗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卷四 古诗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专项突破卷四古诗文阅读专题(90分钟 100分)一、古文阅读(6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2分)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周讠斤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

”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

’”周讠斤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

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

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

”“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

”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

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王尚未听也。

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

”王乃止。

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

”支期曰:“王勿忧也。

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

”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

”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

”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

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

”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

”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

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

”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

”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摘编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B.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C.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D.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魏王自称,中国古代的君主常以此谦称自己。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原卷版)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原卷版)

第02卷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适应性模拟卷(新高考区)(原卷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

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

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

为求通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

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

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

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

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

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

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

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

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

在室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

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022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之传统文化阅读

2022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之传统文化阅读
第二步:深入挖掘,评析结合。
浙江卷文化经典阅读共由两小题组成。第一道题侧重考查对所给语段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把握,题型有填空和简答两种,无论哪种题型,都要求答案要可注意以下几点:
(1)精思细想,深入挖掘。
所给语段大都是字约意丰,言简意赅,为此要深入文意内部,细致地思考、挖掘思想的要点及表达的层次。
【解题目】A组真题精练
【2021年】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8.孔子和荀子认为“三年之丧”不能改变的理由有什么不同?(4分)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题目。(6分)
材料一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材料二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战!”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粗译所给语段,尽量读懂其“字面意”。
积极调动以往积累的文言知识,大胆而灵活地迁移到文意的疏通上。语段后如有注释,一定要借助它们来读懂文意。
2.找出体现思想的核心词语。
读的是语意,抓的是思想。几乎任何语段,都有能体现其思想的核心词语(如“义”“孝”“德”“信”等),阅读时把这些词语拎出来,就能“纲举目张”。有的核心词语题干已给出,如“请简要概括孔子对‘自省’的看法”。题干中的“自省”就是语段中的核心词,以“自省”为中心去读语段,就容易多了。
C组巩固狂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浙江专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文化经典阅读课件

(浙江专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文化经典阅读课件
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论语·为政》)
5.孔子熟悉教育对象,对“柴”“参”“师”“由”等弟子的品评都很中肯。在所 学课文关于“闻斯行诸”一问两答的对话中,孔子对冉有、子路的评价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
君主,请出兵讨伐他。”鲁哀公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 孔子退下后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报告给
那三位大臣!” 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三个人不同意出兵。孔子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
后,所以不敢不报告。” 材料二: 颜回说:“夫子的道太伟大了,所以天下不能容纳。虽然如此,夫子依然推崇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6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
孝乎?”(《论语·为政》) 9.孔子对学生关于“孝”的问题的回答,体现了_因__材__施__教___的教学方法。(2分)
答案 重视 无可奈何(每空1分)
2.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的主旨。(4分)
答案 ①材料二体现了孔子在多次碰壁不被别人理解的时候,仍坚定地为自己的政 治主张而奋斗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政治品格。这与材 料一中孔子的举动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致的。 ②天下不容只证明天下人见识浅,于孔子无损,反倒恰好展现了孔子的仁人君子的 高尚品格。材料二中颜回的话表达了孔子的心声。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 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乎仁道的。(每点2分)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三编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获奖课件名师公开课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三编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获奖课件名师公开课

答案 参考答案:孟子:舍生取义(义重于生命)。庄子:尊重生命 修正 (生命重于天下)。
-13-
名师阅卷 防范策略
2.结合材料,简要评析孟子和庄子的观点。
答案 (1)孟子强调义的重要性;庄子强调生命的价值。(2)庄子更 扫描 重视个体生命。
名师 点评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评析,首先要明确二人的观点:孟子强 调的是仁义,庄子强调的是生命;然后评析一下二者的观点, 可先分析不同点,再分析共同点。
名师阅卷 防范策略
-12-
1.从以上材料中,分别概括孟子和庄子的观点。
答案 扫描
名师 点评
孟子:舍生取义。庄子:贵富不以养伤身。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找出每则材料的中心句,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即可。第一则 关键句“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二则关键句“能尊生者,虽贵富 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9-
热点题型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示例: ①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理道德规 范(或礼法),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②墨家认为“义”即利,可 以利人利民。
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 示例: (1)儒家的“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 (或礼法),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有 助于建设尊老爱幼、文明和谐的社会,因此,义具有现实意义。 (2)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人利民,只有让人民得到了利益, 才能够使社会基础稳固,才能够使国家安定。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
-2-
近三年浙江卷考查情况统计
年份 选文
考点
命题规律
2017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4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4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优质课件
• 2.语序倒装。 •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 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 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 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古代诗歌中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 见的类型。 • 3.词类活用。 •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因此,古 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名词、形容词、数词活 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优质课件
整 体 阅 读
优质课件
• 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 答。读懂诗歌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 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下面,我们将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作为读懂诗歌的“抓 手”,分别作一些引导。
优质课件
• 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
•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 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标题往往是触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 歌内容的引子。不同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 4.表明诗歌的题材。 • 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优质课件
• 五、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
•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同小 异。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 基调。如送别抒怀诗,多写离愁别恨和深厚友情;边塞诗多写建功 立业,或抒怀才不遇之情,或描写将士生活艰苦等。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4板块3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研读2常识积累练习含解析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4板块3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研读2常识积累练习含解析

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建议用时:40分钟)1.(2019·高考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其身正,___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_。

(《论语》)(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

(《庄子·逍遥游》)(3)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

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2)芥,胶;(3)啸,萧;(4)霭,黍。

答案:(1)不令而行虽令不从(2)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3)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4)淡烟暮霭相遮蔽禾黍秋风听马嘶(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3)________________,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4)鹏之背,____________________;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节选)》](5)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
(《荆轲刺秦王》)
[断句技法]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 这些词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 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求”若作谓 语,则其前名词“太子”作主语,“于是”“预”作状语,其后 “匕首”(天下之利匕首)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得”作 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匕首”(徐夫人之匕首)作宾 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取”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 其后“百金”作宾语,故“百金”后应断开。 [小试牛刀]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 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A 解析:四个选项中,第一处不同的地方是在“卒”前面还是后 面断句。根据后文“葬成都”可以推测出“卒”的意思是死亡,句 意为做官三年,四十岁去世。所以排除B项。第二处不同的地方是 在“于国”前面还是后面断句。根据句子成分,可知省略主语“霍 峻”,谓语是“有功”,“于国”是修饰“有功”的状语,不可以 拆分,所以排除D项。第三处不同的地方是看“率”后面是否断句。 根据句子成分,可知“率”是动词“率领”,后面不能缺少宾语, “率”后面不可断句,所以排除C项。
典例5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断句技法]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 “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成断句。 [小试牛刀]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
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 郎将。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 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 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第4板块 3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研读1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研读课件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第4板块 3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研读1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研读课件
【答案】 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
12/10/2021
[方法指津] 1.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 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语言提示, 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凭借。考生要通过 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 要求回原文寻找对应词语。
第4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研读
12/10/2021
语文
01
题型突破 1
02
题型突破 2
03
专题强化训练
12/10/2021
浙江高考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考查从未间断,2014 年以前限考《论语》,2015 年考查 《孟子》,2016 年考查《墨子》。可以推知,考试范围应会再扩延,但一定是我国文化史 上的重要典籍。常见命题形式有填空题和简答题。
12/10/2021
12/10/2021
12/10/2021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 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 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吕氏春秋·用众》) (1)本文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这与荀子《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具有一致性。 (2)联系文段语意,简要谈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善学。 答:
12/10/2021
2.注意填空题的形式限制 多数填空题为了保证答案的不可争议,一般会用引号明确地标示给考生,所填词语 应来自原文;有的题目还会通过给出答题空格数的形式,进一步暗示考生所填写的词语 只能是哪一个。对于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考生要严格遵守,并以此作为自己筛选词语的 重要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1.(2016·浙江模拟评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③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孔子的好学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联系实际,谈谈孔子的好学观给你的两点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可以关注分值来答题。

(2)需要结合自身经验谈启示。

答案(1)①学而不厌,乃目的本身,是学业,更是修身。

②学思并重,不能偏废: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才有学习的收获。

③学无止境,日积月累,时时实践,方能不断上进。

(2)(示列)①好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德行并加以行为实践。

自己有过失,却归罪于他人,大发脾气,是日常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就此而言,孔子的好学观对重视物质生活、忽略道德修养的社会,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②向书本、他人学习,固然重要,但自己的思索、探究更重要。

学思并重,才真正有益于我们的提升与发展。

尤其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在各种言论无孔不入的现实中,我们更需要慎思明辨,然后才可以放心地实践。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②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

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③子夏说:“每天学习自己所未知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可以说是好学了。

”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领悟,凭借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⑤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⑥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弟子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人。

”⑦孔子说:“学习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我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2.(2016·诸暨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③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有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

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孔子家语》)(1)孔子的“乡原”“四恶”之说是否有悖“中庸”思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以“水”为喻,着重说明了哪些道理?请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先要结合原文确切理解“乡原”“四恶”的含义,再将其与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对比,比较后发现其是否有悖。

(2)注意题目问的是“哪些”道理,千万不可只写一点,而要全面了解,多角度思考。

答案(1)孔子(儒家)的“中庸”思想的确是一种以持中、稳健、包容、调和等为基本要素的温和主义,但不是缺乏原则、是非不分的折中主义,这就是孔子对“乡原”深恶痛疾的根本原因。

孔子说的“四恶”,体现了他的道德性、原则性、礼节性和变通性,既符合他“仁德”的思想,也没有背离“中庸之道”。

因为“仁德”是做人的底线,必须牢牢坚守,倡导和实践“中庸思想”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升人的“仁”和“德”。

(2)①孔子认为“水”具有很多类似于人所需要的美德,如谦逊、仁义、勇敢、公平等,所以君子喜欢它,希望从中汲取营养,完善自己。

②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像“水”一样,具有多方面的优秀品德和行为。

③真正的君子坚持正道,百折不挠,能屈能伸,刚柔相济。

③君子不但需要提高自我,还应当倡导和推行“仁义”,像“水”那样去“善化”万物。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②子贡问道:“君子也有所憎恶吗?”孔子说:“有憎恶。

憎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憎恶身居下位却毁谤长上的人,憎恶勇敢却没有礼节的人,憎恶果敢却固执不通的人。

”孔子又说:“赐,你也有所憎恶吗?”予贡回答说:“憎恶把剽窃别人的见解当作聪明的人,憎恶把不知谦退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把揭发别人当作直率的人。

”③孔子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水。

子贡见了向夫子问道:“君子一见到大水便要前去观赏,这是为何呢?”孔子回答说:“因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行;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曲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是义;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满后,不需用什么去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

水的德行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啊!”3.(2016·杭州一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注】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人病舍其田而耘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选自《孟子·尽心下》) 【注】不下带:古代注视人,目光不可低于对方的腰带。

文中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请指出选文中包含的一个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中提到君子涵养自身的要求,你是怎样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由“言近而旨远者”可得出成语“言近旨远”,由“守约而施博者”可得出成语“守约施博”。

(2)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考生应先疏通文意,再概括答案。

孟子这段话主要是谈修身的。

孟子认为,君子涵养自身应该从浅近的地方开始,再渐渐达成目标;君子涵养自身还应从自身做起,不舍近求远,不做分内的事,却要求别人做得多。

答案(1)“言近旨远”或“守约施博”。

(2)孟子认为,君子涵养应该从浅近的地方做起,然后一步一个脚印,达成远大的目标。

君子涵养应该从自身做起,千万不要好高骛远,放着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做,却要求别人去做。

【参考译文】孟子说:“语言浅近而意义深远的话,这属于善言;运用简单但影响广泛的方法,这属于善道。

君子的语言,看上去平平凡凡但都含着很深的道义;君子的操守,以修养本身入手进而达到使天下太平的目标。

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放下自己的田不去种而来耕别人的田——对别人要求十分严格,可自己承担的却很少。

”4.(2016·金华十校高三一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

不甚,则身危国削。

(《孟子·离娄上》)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1)上述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则材料在对待百姓方面分别对国君提了什么要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三则材料分别从“让百姓有固定的产业”“残暴虐害百姓的后果”“好的教育胜过好的政令”来阐释,综合三则材料,可以发现,孟子是围绕着“仁政思想”或“民本思想”来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