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合集下载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表现手法。

(3)学生的合作讨论和课堂分享。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竹林的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竹林的美丽。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竹林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诗歌。

(3)小组内进行朗读和背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 诗歌字词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象征意义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象征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学生对诗歌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对诗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竹林的自然风光视频。

2. 诗歌的文本和注释。

3. 小组讨论的记录表。

4. 学生的课堂分享记录表。

六、教学扩展活动:1. 绘画与创作:(1)邀请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表达他们对竹林深处人家的想象。

(2)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使用各种绘画材料和技巧,展示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2. 角色扮演与表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诗歌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了解文章背景,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2)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3)学会通过描写方法表现景物特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2)通过描写方法表现景物特点;(3)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1. 课文《竹林深处人家》原文;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生字词卡片;4. 写作纸张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图片或视频的欣赏感受。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3)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3. 理解与欣赏(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分享彼此的欣赏感受;(2)全班交流:邀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3)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课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 写作练习(1)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我心中的竹林深处人家”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2)指导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描写方法表现景物特点;(3)学生写作: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完成写作任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精品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精品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的词语,学习分层递进阅读文章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3、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4、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绵延着这辽阔的“绿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之人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竹林深处人家”,顾名思义,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

“深处”二字可见竹林之茂盛。

“人家”二字则充满了生活气息。

2、作者:黄蒙田,1919年生,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

曾主编《海洋文艺》,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

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

3、背景资料:作者黄蒙田在七十年代的某个春天,曾到江南竹乡探望朋友。

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

后来,在朋友家做客,吃到竹笋,想起往事,于是写下本文。

4、学习生字:晾.(liàng)沏.(qī)隧.道(suì)竹箬.(ruò)屏.风(píng)密密匝匝.(zā)山麓.(lù)山岚.(lán)竹坞.(wù)匾箪.(dān)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总写远望、近观、居高临下所见的竹林景致,表现江南竹乡竹林茂密、深如海洋的特点。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推理、归纳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句子。

2. 学会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幻灯片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竹林的向往之情。

(2)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与竹林有关的诗句或故事,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句子。

3.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全班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词语和句子,写一篇关于竹林的短文。

6. 板书设计竹林深处人家关键词语:竹林、深处、人家、仙境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态度,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自然美和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的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PPT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生字词和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竹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竹林的认知和感受。

(3)引出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告奋勇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字词和长句子。

(3)学生相互交流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2)教师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并进行例句展示。

(3)学生练习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001]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001]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001]一、教案背景竹林深处人家教案[001]是一份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案,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竹林深处人家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和故事内涵。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教学内容1.课文概述:介绍竹林深处人家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重点词汇和短语解析:逐个讲解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帮助学生掌握其用法和意义。

3.故事情节分析:分析文章的主要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和情感表达。

4.人物形象塑造: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物的特点、动机和心理变化。

5.语言特色分析: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节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

6.阅读理解练习: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来检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7.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可以是情节延续、人物心理描写、故事改编等。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竹林深处人家的背景和作者的简介。

2.课文解析:–分段解读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

–重点词汇和短语解析。

–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3.阅读理解练习:–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阅读理解并回答问题。

4.写作练习:–以课文为基础,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5.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评估1.阅读理解测试:学生阅读理解题目,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写作评估: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估,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课堂表现评估:综合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讨论表达能力等。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竹林深处人家》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段落的主旨,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3)掌握新词汇和词语,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对文学作品进行自由表达和分析。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能力,读懂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鼓励他们从中发现自己的文学爱好和鉴赏欣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竹林深处人家》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概括课文段落的主旨,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3)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1)掌握课文中重要词汇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利用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听说读写法:通过让学生朗读、默写课文和进行听力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 群体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中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介绍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利用地图让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2.讲解课文教师向学生介绍《竹林深处人家》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并讲解课文中重要的词汇和文化内涵。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概括课文段落的主旨。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探讨和讨论,从中发掘课文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听力训练播放有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介绍的录音或视频,并让学生跟读、复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作业布置将课堂讨论的内容总结,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资料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资料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语调自然流畅、充满喜爱之情。

(2)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法。

2、能力目标:在诵读中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

3、情感目标:(1)领略竹农丰收的喜悦,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特殊情感。

(2)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语调自然流畅、充满喜爱之情。

2、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难点:1、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法。

2、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

(二)通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大意。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扫清字词障碍。

2、指定四位同学分段读全文,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展开想象的翅膀,谈一谈在脑海里浮现了什么画面?了解到竹林及人家的什么特点?明确:生述说竹林特点,并到黑板上板书竹林的特点:多、密、深(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等)。

人们生活欢乐祥和。

3、从哪些语句和段落看出以上这些特点?明确:如:“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说明竹林无边无际。

……而后师生共同评读,评者再读,培养语感。

(三)精读课文前三段: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竹海?写了竹海的什么特点?明确:先远望,整体印象;再深入竹海近看,局部观察;然后站在“竹坞”较高处“举目四顾”。

特点: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明确: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由远望到近看再四顾,全方位描绘竹海特点。

3、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明确:竹的海洋、竹海暗浪、海底隧道、像屏风。

4、第三段除了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请找出侧面描写的句子。

5、前三段内容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明确:不可以。

因为作者是按照空间方位顺序走到哪写到哪,即采用“移步换景”手法,使文章层次清晰,层层深入。

“竹文化”参考资料:1、竹纹清晰、板面美观、色泽自然、竹香怡人,质感高雅气派;竹不积尘、不结露、易清洁,避免了螨类细菌的繁殖,免去虫蛀之扰;竹能自动调节环境湿度并抗湿,导热系数低,具冬暖夏凉的特性;竹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使人在室内起居时眼睛有舒适感,可预防近视等眼疾的发生和发展;竹吸音隔声、除低音、压残响,有效摈除杂声,还你宁静心境。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拓宽视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了解课文背景知识。

(3)学会欣赏自然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3)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实物演示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述的场景。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3. 任务驱动法: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课后任务清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中所描述的风土人情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学生互相交流生字词的意思,教师进行讲解。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进行补充。

(2)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5. 课后任务(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任务清单。

(2)学生分组展示课后任务成果,互相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竹林深处人家》。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竹林的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所传达的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竹林深处人家》。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难点:(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领悟诗歌中所传达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歌《竹林深处人家》的文本。

(2)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竹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感受竹林的意境。

(2)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3. 词语解析:(1)解释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竹林”、“深处”、“人家”等。

(2)让学生讨论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4. 句子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重要句子,如“竹影婆娑舞,花影绰约飘”。

(2)引导学生领悟句子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5. 讨论与思考:(1)让学生思考诗歌中所传达的生活态度。

(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种生活态度。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竹林深处人家》。

(2)写一篇关于诗歌中所传达的生活态度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的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或散文。

(2)让学生欣赏与《竹林深处人家》主题相关的绘画或音乐作品。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重点:品味描绘竹景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竹的方法;领略竹农丰收的喜悦,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特殊情感。

难点: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阅读要求1.先欣赏文中插图,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衔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落实生字、生词。

(四)分析课文提问:本文写竹林,采用了回忆的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以回忆写景的手法好处是什么?回答:表明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乡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

提问: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回答:先写从远处远望,第一自然段中有“远望去”一句,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9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竹林深处人家9篇竹林深处人家 1执教者:肖永全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的写法。

难点: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阅读要求1. 先欣赏文中插图,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 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衔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落实生字、生词。

(四)分析课文提问:本文写竹林,采用了回忆的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以回忆写景的手法好处是什么?回答:表明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乡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

提问: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回答:先写从远处远望,第一自然段中有“远望去”一句,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

《竹林深处人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竹林深处人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竹林深处人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竹林深处人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竹林深处人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竹林深处人家》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理解文中描述的风景和人物形象。

3.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4.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简单的评价和总结。

二、教学内容1. 探究文献背景,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 阅读整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描写手法。

3. 分组讨论,探究文章中的风景描写、人物形象等内容,结合个人感悟进行交流。

4. 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语言特点,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1. 导入:介绍《竹林深处人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了解文献背景和阅读体验。

2. 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文本中的主题和语言特点。

3. 操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题和展示,让学生通过操作深入了解和掌握文章的相关知识点。

4. 总结: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1. PPT:介绍文献背景和作者生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等。

2. 课本:对比课本的阅读体验和教学资料,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深化对文章的认识。

3. 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视听方式进行文本解读,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竹林深处人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了解文献背景和阅读体验。

2. 教学3. 操作4. 总结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性评价: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2. 操作性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答题中能够积极参与,加深对文章的认识。

3. 情感性评价: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悟到作者所描绘的风景和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

七、教学体会通过《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进行探究和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竹林深处人家》的背景及作者介绍,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和结构。

2. 学习课文中的高级词汇和重点短语,提高词汇量和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增加对于家国情怀的认知。

4.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互相合作,实现集体协作。

二、教学重点1. 了解《竹林深处人家》的背景及作者介绍,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 学习课文中的高级词汇和重点短语。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以及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介绍与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 如何教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高级词汇和重点短语,并将其应用到课文阅读中去。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在课堂合作中提高社交能力和集体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2. PPT教学3. 课件讲解五、教学过程1. 导入由于是一篇文章,所以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介绍。

从时间上将文章在文学史和作者擅长的文学方向进行了解和介绍,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传记。

2. 学习重点词汇和重点短语在教学阶段中,将文章中的高级词汇和重点短语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思和语言的表达。

可以利用课件来进行讲解和让学生举例子运用到生活中。

3. 教学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在教学阶段中,需要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该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采取阅读+分析+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全文。

如何理解全文内容便是教学的核心所在。

4. 小组合作讨论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和学会集体合作。

在小组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互相提问和评议,提高学生的思考的能力,也可以让省时省事,老师在一定时间之后在班上点名讲解小组的成果。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场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翻译。

(2)生字词列表。

(3)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准备好课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竹林深处人家的美景,吸引学生注意力。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竹林深处人家的认识和期待。

2. 学习课文:(1)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

3. 情景模拟:(1)分组让学生模拟课文中所描述的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场景。

(2)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3. 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谈谈自己是如何爱护环境的,并与同学互相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表演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
素质教育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味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2.体会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形象生动描写景物的语言艺术。

3.培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2.难点:品味并说出本文语言的优美。

课时划分2课时
指导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沏(qī)隧道(suì)竹箬(ruò)
山岚(lán)竹坞(wù)山麓(lù)匾箪(dān)
2.解释词语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情况相符。

束手无策: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竹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它一直是虚心的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佳句。

今天我们就随当代画家兼散文家黄蒙田,一起去江南竹乡走走。

二、朗读思考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轮流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请写出各段段意
(2)作者怎样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3)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4)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为什么?
(5)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1)文章主要写作者穿行于江南竹林沿途的见闻感受,按照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课文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江南竹乡竹子之多。

第二部分(2):写走入竹海的独特感受。

第三部分(3、4):写来到竹坞的所见所闻。

第四部分(5-7):写来到竹海山村见到的百姓生活。

第五部分(8)写竹林深处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回味。

(2)作者从三个角度去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的。

①先是从“远望”的角度写,突出“竹子实在太多了”的特点。

“一连几座山头……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这是写面积之大。

“当一阵风吹过……它是非常深沉的。

”这是写竹浪,突出竹子种植之密,一棵挨着一棵,密密层层,一阵风吹过,形成“竹浪”。

②再从自己深入竹林的独特感受的角度,突出竹海的“密”。

③最后从一位画家也“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的角度,感受竹林的“浓密”。

(3)那里的人家,多数是竹农,他们是倚靠竹林的生产品而生存的。

(4)本文的主题是描写竹林深处人家的恬静生活,但这人家何来必须交待清楚,而且“深处”两字极为重要,若不是在竹林深处,便见不到这些人家所过生活的恬静,因此作者需要作很大篇幅描述竹林的深、密、广,一山连一山的都是竹,从平地到山顶都是竹,经过这样的铺垫和衬托,山村人家的闲适生活便有了根据。

所以作者用了超过文章一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的茂密,是合理而又切合文题的。

(5)本文主题:这篇散文描述了作者穿行于江南竹乡的见闻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茂密林海深深的赞叹和对林海人家淳朴、和谐、富有情调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本文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至少能说出2—3点。

2.找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它好。

明确:
1.(1)用“步移换景法”描写景物:即是边走边看,依次描写看到的景物,通常是描写和记叙两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2)点面结合,主题集中:本文只抓住当地竹子多的特点加以描述,从竹海、竹浪、竹坞、炊烟写到竹林深处的人家从面写到点,从竹海写到人家,从粗写到细,点面结合,主题集中。

(3)注重色彩的描绘,清丽柔美:文章以竹林的嫩青色和墨绿色为基调,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美的和谐。

然后描写竹乡、竹浪,村庄农家,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清丽画面,有如一幅色调柔和的图画。

2.文中好的句子很多,学生在分析“为什么”时,指导他们从句子的内容、用词、修辞等方面说出它的表达效果。

板书设计: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竹海美景
远望:无边无际
近望:深不可测移步换景
四顾:密不见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