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制理论及工艺试验指导书
轧制实验报告
轧制实验报告轧制实验报告引言轧制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工艺,通过对金属材料施加压力使其通过辊道进行塑性变形,从而改变材料的形状和尺寸。
本实验旨在通过轧制实验,深入了解轧制工艺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轧制工艺对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具体目标如下:1. 了解轧制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流程;2. 研究轧制过程中的塑性变形特点;3. 分析轧制工艺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装置与材料1. 实验装置:轧机实验设备;2. 实验材料:金属板材。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装置,准备好实验材料;2. 调整轧机:根据实验要求,调整轧机的辊道间距和轧制速度;3. 进行轧制实验:将实验材料放置于轧机辊道之间,通过轧机施加压力进行轧制;4. 观察实验结果:观察轧制后的材料形状和尺寸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5. 测量力学性能:使用力学测试设备,对轧制前后的材料进行拉伸、硬度等力学性能测试;6.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轧制后的材料形状和尺寸变化:根据观察结果,可以看到轧制后的材料形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始板材变得更薄且长度增加;2.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可以得到轧制前后材料的拉伸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等性能指标。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轧制后,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有所提高,延伸率则有所降低;3. 影响因素分析:轧制工艺中的辊道间距和轧制速度是影响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
辊道间距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材料的厚度变化,而轧制速度的改变则会影响到材料的塑性变形程度和性能。
五、结论通过本次轧制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轧制工艺可以有效地改变金属材料的形状和尺寸;2. 轧制会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使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提高,延伸率降低;3. 辊道间距和轧制速度是影响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
轧机作业指导书
目录1.目的: (2)2.适用范围: (2)3.指导对象: (2)4.设备参数 (2)5.交接班工作: (3)6.轧制前准备: (4)7.穿带前准备 (5)8.轧机生产 (5)9.卸料 (8)10.上卸套筒 (8)11.板式过滤机换纸 (9)12.更换支撑辊、工作辊 (10)13.清运废料 (12)14.换辊小车吊运动作标准 (13)15.吊运工作辊、支承辊动作标准 (13)16.清理积油槽 (13)17.轧机加油 (14)18.轧机检修 (14)19.检查喷嘴 (15)20.轧机着火应急及恢复动作标准 (15)21.轧机清洗 (17)22.班组安全员职责 (17)23.运行质量管理员职责 (18)24.轧制油控制措施 (18)附表1 :轧辊预热参数对照表 (20)附表2:料尾降速标准 (20)附表3:金属标识要求 (20)附表4 :吊料和上料动作标准 (19)附表5:1#轧机检修周期................................................ - 22 -轧机作业指导书1.目的:加强班组管理、细化操作、明确责任、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确保设备及人员安全。
2.适用范围:适用于2000mm四辊不可逆轧机主操、副操及相关人员。
3.指导对象:本指导书的对象为2000mm四辊不可逆轧机各类操作过程。
4.设备参数4.1轧机类型:四辊不可逆式全液压轧机4.2轧辊规格:φ280(φ260)/φ800×2000mm4.3最高轧制速度:1500m/min4.4穿带速度:8~12m/min4.5最大轧制力:6000KN4.6最大静输出力矩 18 KN m4.7开卷张力:双电机:1.98~19.8 KN单电机:0.99~9.90KN4.8最高开卷速度:1200m/min4.9卷取张力:三电机:1.35~13.5 KN单电机:0.45~4.50 KN4.10最高卷取速度: 1875m/min4.11来料规格及要求:最大厚度:0.6mm厚差:不超过±0.005mm宽度:1300~1850mm卷材内径:Φ 665mm/Φ565mm卷材最大外径:Φ2000mm卷重:13000kg4.12成品规格成品厚度:0.03~0.09mm带宽:1300~1850mm卷材内径:Φ665mm卷材最大外径:Φ2000mm卷重:13000kg钢套筒尺寸:Φ605/Φ665×2200mm5.交接班工作:5.1班前会:5.1.1考勤:按上班时间提前十分钟到指定地点集合由当班经理安排统一进行点名;5.1.2主操作手接班前领取生产任务单及工艺卡片;5.1.3当班班长对安全注意事项提出要求并通报上一个班生产中存在安全隐患;5.1.4当班班长传达学习上级安全、技术、质量等有关文件精神及相关制度。
棒材轧制过程作业指导书
棒材轧制过程作业指导书1.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棒材轧制过程控制点的控制。
2.引用文件《棒材机组轧制技术规程》3.控制要求3.1过程控制点:各道次槽孔的辊缝值,特别是K1道次的控制。
3.2控制特性:圆钢的外径,螺纹钢的内径。
3.3适用规格: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
圆钢Φ12~Φ40mm,螺纹钢Φ12~Φ40mm。
4.作业内容:4.1辊缝的调整控制。
4.1.1当轧槽因需更换后,轧钢操作工按规程中轧钢要求,将辊缝设定在标准值。
(可用轧铁丝的方法测量),并在粗、中轧测量轧槽、槽底尺寸,精轧因辊缝小不宜测出槽底尺寸,以轧铁丝测得的辊缝为依据,进行全线红条尺寸的控制。
其中,粗轧槽底尺寸偏差小于2mm,中轧槽底尺寸偏差小于1mm,精轧槽底尺寸偏差小于0.7mm,成品尺寸以产品标准要求为控制原则。
4.1.2在轧制过程中,轧钢操作工还应根据轧槽磨损情况及时调整辊缝值,使红条尺寸符合工艺要求。
4.1.3轧件外形尺寸的检查,可用木条来检查轧件的外形是否有耳子、凸疤、欠充满缺陷。
并及时调整。
4.2速度的控制。
为保证轧制顺利,轧钢工及CP2操作工必须观察每架次速度的变化,并在CP2操作室中进行及时调整。
以保证1~11架间微张力轧制,11~18架间活套轧制(当甩机架时,活套轧制范围为11~K1机架间)。
同时,要通过速度的调整,控制各机架间张力关系和活套量,防止因拉钢尺寸变化或活套量过大而堆钢。
4.3导卫装置的控制。
4.3.1导卫装置应满足工艺要求。
对滚动导卫导轮间隙、润滑、冷却状况要注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4.3.2过桥、流槽应无凸起、毛刺,以防止划伤轧件。
4.3.3过桥、流槽磨损严重时要及时更换或修复,避免造成堆钢事故。
4.4取样制度。
4.4.1取样人员:由轧钢调整工按要求取样。
4.4.2取样部位:成品倍尺棒材的尾部。
5.取样时间间隔:正常轧制时,为防突发事故的发生,要求每10分钟取2米超过轧辊周长以上的长样进行检测,并将轧件尺寸参数报CP2操作人员,由CP2操作人员负责通知调整。
《板带钢轧制技术》设计指导书
《板带钢轧制工艺》设计指导书一、轧钢车间设计内容及其科学程序1、轧钢车间设计内容通常一个轧钢车间设计包含下列内容:1)轧钢生产工艺设计;2)车间机械设备设计;3)厂房与设备基础设计;4)供水与排水设计;5)热力与电力设施设计;6)通风与照明设计;7)其他设计。
轧钢车间工艺设计是整个车间设计的重要内容。
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有关单位确定的任务,对下列问题进行详尽的设计与计算:1)确定产品大纲;2)选择坯料,制订产品工艺过程;3)确定轧机组成,编制轧制图表,完成与此有关的工艺与设备计算;4)选择相应的各种辅助设备;5)画出车间工艺平面布置图;6)提出水、电、热力、通风照明、厂房建筑等设计所需的各种资料;7)计算各项材料、原料消耗,确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8)编制劳动定员,进行投资估算等。
在进行工艺设计之前,应取得由有关单位经过详尽讨论后制订的设计任务书(或有关单位经过协商确定的设计委托书),作为进行工艺设计的主要依据和基础资料。
一般设计任务书应包括下列内容:1)车间生产的规模、生产的钢种;2)车间生产的产品品种与规格,生产方法和与此有关的某些工艺规定;3)建厂地址、建厂范围和建厂地区的矿产资源、水文地质、原材料、燃料、动力、供水等供应情况以及交通运输情况;4)资源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的标准和规定;5)要求达到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6)拟建车间在全厂所处的位置、今后发展、车间建设投资的控制数字;7)劳动定员的控制数等。
2、车间设计的科学程序按照设计性质不同,车间设计可以分为新建设计、改建设计和扩建设计三种情况。
新建设计以设计任务书为依据,按照设计的科学程序从头开始进行。
改建设计和新建设计是对现有车间加以改造和扩大,以达到增加产量或扩大品种,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设计时必须强调从现有条件出发,强凋对现有的厂房和设备的利用和改造,其设计程序一般可以简化。
按照设计进行的程序可以把整个设计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
轧钢生产实习指导书
轧钢生产实习指导书1. 轧钢生产实习概述轧钢生产实习是钢铁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轧钢生产的基本原理、设备和工艺流程,并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本指导书将为学生提供轧钢生产实习过程中的基本指导和要求。
2. 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轧钢生产实习前,学生需要完成以下准备工作:•了解轧钢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学习相关设备的结构和操作方法;•掌握常见的安全操作规范和紧急处理方法;•阅读并理解实习场所的相关安全规章制度。
3. 实习场所及设备介绍3.1 实习场所轧钢生产实习场所通常为钢铁企业的生产车间或实验室。
学生需要按照实习场所的要求,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并穿戴指定的个人防护装备。
3.2 设备介绍轧钢生产实习中常见的设备有:轧机、温度控制装置、润滑系统等。
学生需要了解每种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操作方法,确保安全操作。
4. 实习操作流程在进行轧钢生产实习时,学生需要按照以下操作流程进行实践:4.1 准备工作•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安全鞋、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熟悉实习场所的安全规章制度,了解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方法;•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如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报告。
4.2 实习操作步骤1.开始实习前,进行设备的预热和准备工作,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2.按照工艺要求,设置轧机的轧制参数,包括轧制速度、轧制力等;3.对待轧钢坯进行准确的尺寸测量,并根据结果调整轧机的工作参数;4.将待轧钢坯送入轧机,并确保钢坯的进出口与轧机的传动装置对接良好;5.监控轧机的工作状态,包括轧制力、温度、润滑情况等,如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处理;6.完成轧制后,对轧制后的钢材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达到要求的尺寸和表面质量;7.完成实习后,关闭设备,清理现场,并及时汇报实习情况。
4.3 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轧钢生产实习时,学生需要时刻注意安全,并遵守以下注意事项:•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熟悉急救和灭火器械的使用方法,并做好紧急处理准备;•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确保操作环境整洁,杜绝任何可能引起事故的隐患;•遵守实习场所的安全规章制度。
轧钢生产实习指导书
实习效果的评估标准
实习态度:是否积极参与 实习,遵守实习纪律
实习技能:是否掌握轧钢 生产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流 程
实习成果:是否完成实习 任务,达到实习目标
实习报告:是否撰写实习 报告,总结实习经验和收 获
实习反馈:是否对实习过 程和结果进行反馈,提出 改进意见
实习反馈与改进建议
实习效果评估:对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技能掌握、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方 面
轧钢生产的分类
热轧:将钢锭或钢坯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进行 轧制,生产出各种形状的钢材
冷轧:将热轧后的钢材在常温下进行轧制, 生产出各种形状的钢材
热连轧:将热轧后的钢材在连续轧制线上进 行轧制,生产出各种形状的钢材
冷连轧:将冷轧后的钢材在连续轧制线上进 行轧制,生产出各种形状的钢材
特殊轧制:包括薄板轧制、宽板轧制、厚 板轧制等,生产出各种特殊形状的钢材
精整是对轧制后的产品进 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 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轧钢生产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操作流程:按照规定步骤进 行操作,确保产品质量
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设备维 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设备检查:确保设备运行正 常,无安全隐患
安全操作:遵守安全操作规 程,确保人员安全
轧制工艺参数的设定和调整
设定轧制速度:根据轧制材料和轧制要 求设定合适的轧制速度
实习要求
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和操作规 程,保证产品质量
遵守安全规程,确保人身安 全和设备安全
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将其 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技
能水平
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树立良 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
实习内容与任务
了解轧钢生产的 基本原理和工艺 流程
掌握轧钢生产的 关键技术和设备 操作
板带钢轧制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板带钢轧制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 课程设计题目中厚板压下规程设计(二) 课程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和拓展知识面,使之得到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
(三) 课程设计步骤认真阅读课程设计任务书; 查阅与课程设计有关的资料;准备好课程设计用纸及绘图用纸;明确中厚板压下规程设计的具体步骤; 课程设计期间根据具体内容掌握好节奏时间。
(四) 中厚板压下规程设计内容实施步骤查阅标准,设计钢种成分; 根据轧件原料及成品尺寸确定轧制方式;根据给定条件和生产实际情况初步确定轧制道次及道次压下量(率)件通过; 确定速度制度, 制定温度制度, 计算轧制压力、 绘制轧制节奏图,按轧制道次作出速度制度图及电机负荷图;适当修正各道次压下量(率)的分配,最终拟定中厚板压下规程表。
(五) 中厚板压下规程设计中应注意事项1、 在确定轧制方式时,一般以原料宽度展宽到成品所要求的宽度,展宽时要考虑切边余量。
在初步排布压下规程时,对于双机架可逆轧机,粗轧机的累积压下量占整个轧制的 65~80%粗轧道次压下量最大不超过 30~40mm ,道次压下率最大不超过 30~35%精轧机道次压下量最大不超过 20~25mm ,道次压下率最大不超过 20-25%2、 在确定速度制度时,当轧件较厚时,咬入速度选取较小,一般低于电机额定转速;抛出速度不应过大, 以免轧件抛得很远再次回到轧机上轧制间隙时间增长; 尽量采用三角形 速度制度以缩短纯轧时间,当轧件尺寸增长到一定值时,三角形速度制度的峰值转速大于电 机的最大转速时,采用梯形速度制度,等速段的转速一般取不超过电机的额定转速。
在确定 道次轧制间隙时间时,粗轧机上道次间间隙时间一般为1~3s ,精轧机上道次间间隙时间一 般为4~6s ,当有转钢操作时间隙时间另加 6~8s o3、 轧制温度的计算A t =12.9 手岛)4H 1 式中A t ――轧制时的温降;1、 2、 35、 1、 2、,并使咬入条 计算各道次轧制时间,确定道次间隔时间; 计算各道次轧制温度;轧制力矩及电机传动力矩,校核轧辊强度及电机能力;4、 5、 6、Z ――轧制延续时间(纯轧时间加间隔时间)5、 在校核轧辊强度及电机能力时,轧辊强度可根据材料力学有关知识进行校核;对于电机的过热校核,等效力矩的计算应针对同一块轧件在同一架轧机上轧制的所有道 次各纯轧时间与间隙时间进行计算。
板带钢轧制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板带钢轧制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题目中厚板压下规程设计(二)课程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和拓展知识面,使之得到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
(三)课程设计步骤1、认真阅读课程设计任务书;2、查阅与课程设计有关的资料;3、准备好课程设计用纸及绘图用纸;4、明确中厚板压下规程设计的具体步骤;5、课程设计期间根据具体内容掌握好节奏时间。
(四)中厚板压下规程设计内容实施步骤1、查阅标准,设计钢种成分;2、根据轧件原料及成品尺寸确定轧制方式;3、根据给定条件和生产实际情况初步确定轧制道次及道次压下量(率),并使咬入条件通过;4、确定速度制度,计算各道次轧制时间,确定道次间隔时间;5、制定温度制度,计算各道次轧制温度;6、计算轧制压力、轧制力矩及电机传动力矩,校核轧辊强度及电机能力;7、绘制轧制节奏图,按轧制道次作出速度制度图及电机负荷图;8、适当修正各道次压下量(率)的分配,最终拟定中厚板压下规程表。
(五)中厚板压下规程设计中应注意事项1、在确定轧制方式时,一般以原料宽度展宽到成品所要求的宽度,展宽时要考虑切边余量。
在初步排布压下规程时,对于双机架可逆轧机,粗轧机的累积压下量占整个轧制的65~80%,粗轧道次压下量最大不超过30~40mm,道次压下率最大不超过30~35%;精轧机道次压下量最大不超过20~25mm,道次压下率最大不超过20~25%。
2、在确定速度制度时,当轧件较厚时,咬入速度选取较小,一般低于电机额定转速;抛出速度不应过大,以免轧件抛得很远再次回到轧机上轧制间隙时间增长;尽量采用三角形速度制度以缩短纯轧时间,当轧件尺寸增长到一定值时,三角形速度制度的峰值转速大于电机的最大转速时,采用梯形速度制度,等速段的转速一般取不超过电机的额定转速。
在确定道次轧制间隙时间时,粗轧机上道次间间隙时间一般为1~3s,精轧机上道次间间隙时间一般为4~6s,当有转钢操作时间隙时间另加6~8s。
轧制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轧制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设计目的1、通过本次设计,把在专业理论课程中所学得的知识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综合地加以运用,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发展。
2、通过本次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的独立工作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轧钢工艺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以后进行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理论联系实际,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研究,结合设计课题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各种问题。
二、设计要求1、设计中应灵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刻苦钻研、认真思考、独立完成设计。
禁止盲目抄袭。
2、要求设计方法正确,方案选择合理,各种参数选择恰当,计算结果无误,图纸整洁无误,整个设计能保证产品产量质最。
3、设计过程中应细致认真,有条不紊,按事先拟定的设计进度计划完成要求内容,从设计开始即应注意底稿整洁、保存好原始数据,以方便指导教师检查,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返工和整理说明书时发生困难。
4、设计说明书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和排版,用B5纸或相当大小的设计说明书专用纸张打印,并装订成册。
要求句子简明扼要、标点正确、层次分明、图文并茂,除设计内容外,还要求前面有日录、后面附有参考资料,图表要有编号说明。
也可以手工书写,但要求字体端正清楚、纸面清洁、不得有错写、漏写及涂改等现象。
5、相关图形可采用CAD或Windows系统附件中的“画图”软件或其它绘图软件绘制,并打印、装订;若用铅笔手工绘制,图面必须符合制图标准,并清洁美观。
三、设计项目(一)中厚板工艺制定200mm×550mm×3100mm板坯生产(14)12(8)mm×3400mm中板材质Q215-235A/B.Z ;粗轧机组φ1030/2050×3600mm;主电机2×2×2300KW 转速0±30/60rpm;精轧机组φ990/2050×3600mm;主电机2×7000KW 转速0±50/100rpm;工艺要求:开轧温度1150℃,终轧温度>850 ~ 900℃参考资料:中厚板工艺制定1、制定生产工艺根据车间设备条件及原料和成品的尺寸,生产工艺过程一般如下:原料的加热→除鳞→轧制(粗轧、精轧)→矫直→冷却→划线→剪切→检查→清理→打印→包装。
轧机作业指导书
轧机作业指导书一、轧机简介轧机是实现金属轧制过程的设备。
通过轧机的轧制作用,可以将金属坯料加工成具有特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产品。
轧机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热轧机和冷轧机,其结构和工作原理也有所不同。
二、轧机操作前的准备工作1、设备检查检查轧机各部位的连接是否牢固,如螺丝、螺母等有无松动。
检查传动系统,包括电机、减速机、联轴器等,确保运转正常,无异常声响和振动。
检查轧辊的表面状况,有无磨损、裂纹等缺陷。
检查润滑系统,确保油路畅通,润滑油充足且质量合格。
2、原材料准备准备好待轧制的金属坯料,其尺寸、材质应符合轧制工艺要求。
对坯料进行表面清理,去除氧化皮、油污等杂质。
3、工具及量具准备准备好常用的工具,如扳手、螺丝刀、锤子等。
准备好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直尺等,并确保其精度合格。
4、操作人员准备操作人员应熟悉轧机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工作服、手套等。
三、轧机的操作步骤1、开机先启动润滑系统,让轧机各部位得到充分润滑。
按照工艺流程的顺序,依次启动轧机的传动系统,如电机、减速机等。
2、进料将准备好的金属坯料缓慢送入轧机,注意进料的方向和位置要准确。
控制进料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以免影响轧制质量。
3、轧制在轧制过程中,密切关注轧机的运行状况,如压力、温度、速度等参数。
根据轧制情况,适时调整轧辊的间距、压力等参数,以保证产品的尺寸和形状精度。
4、出料轧制完成后,将成品缓慢从轧机中取出,注意防止产品变形和损伤。
5、关机先停止轧机的传动系统,然后关闭润滑系统。
清理工作现场,将工具和量具摆放整齐。
四、轧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1、安全方面严禁在轧机运行时进行维修和保养工作。
操作人员不得触摸正在旋转的轧辊和传动部件。
当发生故障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机,并报告相关负责人。
2、质量控制定期测量产品的尺寸和形状,如发现偏差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注意观察产品的表面质量,如有缺陷应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
轧制理论及工艺试验指导书
实验一 最大咬入角及摩擦系数的确定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咬入角、摩擦系数、稳定轧制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并用实验方法测出铅试样的最大咬入角及摩擦系数。
二、实验原理实验自然咬入的条件为:βα≤。
在临界条件咬入情况下,轧辊咬入轧件的咬入角即为最大咬入角max α。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βα=max 。
而f tg =β,因此知道max α就可求得f 。
max α可根据下式求得:图1 轧件咬入时力平衡条件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Φ130mm 实验轧机2.游标卡尺、锉刀、20#机油、200#溶剂汽油或丙酮,粉笔3.H=10mm ,B H =15mm ,L H =75mm 铅试件两块。
四、实验步骤1.将试件用锉刀锉去飞翅,保证端面成直角,两力相互平行;2.用汽油将试件表面油污擦净,并留有时间发挥掉;3.将试件测量的尺寸记录在表内;4.用干净棉纱蘸汽油在出口方向把轧辊表面擦净。
5.调整好轧机,使上下轧辊平行,并调整辊缝。
6.把试件放在机前工作台上,再用木板将试件很缓慢地推向轧辊,然后将上辊缓慢地抬高,直到试件尾部发生抖动时,便表示快要咬入,这时要特别注意缓慢上台轧辊,当轧件刚DhH D h --=∆-=11cos max α一被咬入时就应迅速停止抬辊。
7.用同样方法在涂粉辊面上进行轧制,并将相应尺寸记入表内。
表1 不同实验条件下矩形试件轧制数据记录1.实验前必须了解实验内容,要记录哪些数据,要观察那些现象,预计得什么结果,以便实验时心中有数。
2.实验前必须了解轧机性能和操作规程,能正确调整轧机及控制压下量,特别要注意安全操作。
3.操作时,试件要送正,避免用推力,短试件要用木板送,以免发生危险。
4.上抬轧辊要特别精心,否则得不到临界条件。
5.尺寸测量要认真,以求正确。
六、实验报告1.整理实验数据,算出摩擦系数f。
2.讨论各种轧制条件对咬入的影响。
实验二 轧制宽展测定分析一、实验目的:在简单轧制条件下,测定宽展量和分析影响宽展的因素,初步掌握研究宽展的最基本的科学方法。
轧制理论工艺
研究简单轧制过程可以搞清楚轧制过程的共性问题。 由于生产实践中所使用的轧机结构形式多样,理想
的简单轧制过程很难找到。
1.1.1 轧制变形区及其主要参数
轧制变形区:轧件承受轧辊作用而发生变形的部分, 即实际变形区。
几何变形区:从轧件入辊的垂直平面到轧件出辊的 垂直平面所围成的区域。
金属塑性加工学-轧制理论与工艺
赵鸿金 教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2年9月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轧制理论 第二篇 轧制工艺基础 第三篇 型材和棒线材生产 第四篇 板、带材生产 第五篇 管材生产工艺和理论
第一 篇 轧制理论
1 轧制过程基本概念 2 实现轧制过程的条件 3 轧制过程中的横变形—宽展 4 轧制过程中的纵变形—前滑和后滑 5 轧制压力及力矩的计算 6 不对称轧制理论
此变形在轧件出辊后即开始恢复,这也会增大接触弧长度。
在热轧薄板和冷轧板过程中,必须考虑轧辊和轧件的 弹性压缩变形对接触弧长度的影响。
1.1.1.2 接触弧长度(l)
(3)轧辊和轧件产生弹性压缩时接触弧的长度
设轧辊与轧件的弹性压 缩量分别为Δ1和Δ2,为
使轧件获得Δh的压下量,
必须把每个轧辊再压下 Δ1+Δ2,此时轧件与轧 辊的接触线为A2B2C曲 线。
沿轧件高度方向金属横向变形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一般情况下接触表面由于摩擦力的阻碍,使表面的宽度 小于中心层,因而轧件侧面呈单鼓形。
当l/h小于0.5时,轧件变形不能渗透到整个断面高度,因 而轧件侧表面呈双鼓形,在初轧机上可以观察到这种现 象。
复习思考题
1 轧制过程基本概念
1.1.1.2 接触弧长度(l)
(3)轧辊和轧件产生弹性压缩时接触弧的长度 轧辊的弹性压扁
咬入角测定轧制理论及工艺试验指导书
咬入角和摩擦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用实验方法验证咬入时、稳定轧制时的基本理论。
二、实验基本原理实验基本原理由轧制理论可知,轧件与轧辊接触瞬间轧辊对轧件的作用力由图可知,轧件与轧辊接触瞬间轧辊对轧件的作用力,轧辊对制件的径向压力N,还有对轧件的切向摩擦力T。
二者互相垂直,当把N、T分解可得四个分力Nx、Ny、Tx、Ty。
Nx、Tx是作用在轧件上之水平分力,当Tx> Nx时使轧件向辊缝中心运动,咬入就实现了,当Tx< Nx时,轧件受力推出辊逢,因此不能实现咬入。
而由力的分解可知Nx的大小除决定N的大小外,还与α角的大小有关,同理Tx 也与α角的大小有关。
根据摩擦定律有T= f×N式中T:轧辊对轧件的摩擦力;N:轧辊和轧件之间的径向压力;f:轧辊和轧件之间的摩擦系数。
将T 、N分解成X 、Y轴方向,可得Tx= T×co sα,Nx= N×sinα。
Tx≥Nx可实现咬入,f×N cosα≥N×sinα∴f≥tanα令f=tanβ则tanβ≥ta nα∴β≥α(α:咬入角,β:摩擦角)在临界条件咬入情况下,轧辊咬入轧件的咬入角即为最大咬入角αmax。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αmax=β。
而f=tan β,因此知道αmax 就可求得f 。
αmax 可根据下式求得:利用逐渐抬辊法即可测出咬入角大小,也可算出摩擦角的大小,从而求出摩擦系数值。
当轧辊进入稳定状态时,β≥α/2 利用上述基本原理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咬入角,咬入角与摩擦角之间的关系,以及摩擦系数的测定。
三、实验所用设备实验轧机、游标卡尺、铅、铝矩形试样.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 .测量轧件进入轧机处厚度测三点取其平均值。
2.把轧辊压靠并把轧件送到轧辊前,然后逐渐提升上辊,这样h 增加、咬入角减少 ,最后达到轧件开始振动,直至轧辊愈来愈激烈地咬住轧件,使轧件最后咬入,反复进行多次 试验,但每次可采用不同的润滑剂及有无推力进行。
轧线(指导书)
1、用合适的吊绳将旧导卫固定在桥式起重机上并从导卫槽中拉出。
2、通过桥式起重机将新导卫运送至机座的导卫槽上。在此过程中进行防倾翻保险。
3、将新导卫对准导卫槽,缓慢并且小心地下降。
4、将桥式起重机吊钩从导卫上取下。
PSM机座出口导卫的更换
1、拉出导卫的夹紧框架。
2、用合适的吊绳将旧导卫固定在桥式起重机上并从导卫槽中拉出。
4、
1、平稳咬入下一架轧机后,才允许对轧件进行测量,注意跑钢、堆钢、烫伤。
2、停车检查时CS2必须切断轧机的主、副回路,防止挤伤、碾伤。
3、检查旋转的导卫、轧槽时,要用专用工具进行检查,禁止触摸导卫、轧辊。
4、生产操作人员必须要面对轧机操作,以防堆钢、跑钢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撤离。
5、轧机导卫调整时,必须等钢头咬入下一架轧机,平稳后才允许进行调整。避免烫伤事故的发生。
1、平稳咬入下一架轧机后,才允许对轧件进行测量,注意跑钢、堆钢、烫伤。
2、停车检查时CS2必须切断轧机的主、副回路,防止挤伤、碾伤。
3、检查旋转的导卫、轧槽时,要用专用工具进行检查,禁止触摸导卫、轧辊。
4、生产操作人员必须要面对轧机操作,以防堆钢、跑钢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撤离。
5、轧机导卫调整时,必须等钢头咬入下一架轧机,平稳后才允许进行调整。避免烫伤事故的发生。
3.2现场保持干净、整洁。
3.3工具归位或放置于指定位置。
3.4冲渣沟每天白班清理干净。。
3.5钢头、废钢当班必须清理干净。特殊情况需交接说明,并征得下班同意。
3.5现场钢材摆放整齐,标识齐全,卫生保持干净。
4、公共设施交接
4.1对于门窗及玻璃、安全栅栏、防护栏、桌椅、电脑等公共设施的损坏需在交接班记录中体现。
轧制综合实验
一、设计实验方案1.1实验目标(1)通过对实验轧机进行多参数的综合测试,掌握轧机力能参数综合测试的各个环节,使已学过的测试理论及测试技术在本实验中得到综合应用,为今后的现场实测打下基础。
(2)通过本次综合实验的训练,进一步掌握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力能参数检测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熟练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技能,巩固传感器的制作、标定与安装,熟悉测试仪器与传感器之间的连接,进而提升自身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我们对实验设计过程和各科知识的融合使用有了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3)了解计算机的测试采集系统。
1.2 设计实验参数轧机相关参数:最大轧制力 150KN ,轧机辊径为 130mm,最大轧薄能力 0.4mm,转速20~33r∕min。
轧材相关数据: T5 钢板,尺寸2×40×100mm,屈服强度s =400Mpa=40kg/mm2,轧辊与轧材间摩擦系数f=0.3。
1.2.1 压下规程设计考虑到钢板冷轧中的加工硬化,初步设计轧制 6 道次,道次压下量分配如下:2mm→1.8 mm→ 1.5 mm→ 1.25 mm→ 1.05 mm→ 0.9mm→ 0.8mm 。
分配各道次压下量,计算各道次变形程度,如下表所示 :表 1-1表 1-1 道次压下量的分配及变形程度表道次123456h /mm0.200.300.250.200.150.10i10%16.7%16.7%16.0%14.3%11.1% 10%25%37.5%47.5%55%60%考虑轧机的能力,对上述数据进行预校核:1.2.1.1 咬入角校核由压下量可知,最大压下量为0.3mm,利用公式max arccos(1h maxD),代入数据可得max =5.5°,则tan=0.09﹤f=0.3,故满足咬入条件。
1.2.1.2 确定轧制速度因为轧机的转速范围为 20~33r/min,则选取 n=25r/min1.2.1.3 轧制力校核利用斯通公式对轧制力进行初步计算。
轧制实验报告
轧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铝合金的轧制工艺过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仪器和材料:轧机、铝合金板材、尺子、卡尺、磨削液等。
实验步骤:1. 准备铝合金板材,并进行表面清洁处理。
2. 将铝合金板材放置在轧机上,并调整轧机的辊缝宽度。
3. 打开轧机的电源,启动轧机进行轧制。
4. 调整轧机的辊缝宽度,使铝合金板材逐渐变薄。
5. 每次轧制后,使用卡尺或尺子测量铝合金板材的厚度,并记录下来。
6. 进行连续轧制,直到达到目标厚度。
7. 关闭轧机,将轧制后的铝合金板材取出,并进行表面清洁。
数据记录:在每次轧制后,记录下铝合金板材的初始厚度和轧制后的厚度,并计算出每次轧制的压缩率。
同时,记录下轧制的时间,以了解轧制速度。
数据处理:计算每次轧制的压缩率公式为:压缩率= (初始厚度- 轧制后厚度) / 初始厚度将每次轧制的压缩率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绘制出轧制压缩率与轧制次数的变化曲线图,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论:1. 轧制是一种将金属板材逐渐变薄的加工方法,通过调整轧机的辊缝宽度可以控制轧制的厚度。
2. 在轧制过程中,随着轧制次数的增加,铝合金板材的厚度逐渐减小,压缩率逐渐增大。
3. 轧制速度对轧制效果有一定影响,过快的轧制速度可能导致轧制效果不理想。
4. 轧制后的铝合金板材表面可能出现一些不均匀的瑕疵,这可能与轧制过程中的摩擦和热变形有关。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轧制铝合金板材,了解了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轧制过程中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通过实验,深入了解了铝合金材料的加工特性,并掌握了轧制的基本操作技巧。
同时,实验结果也对轧制工艺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板带轧制理论与工艺》课件
T cos N sin 0
Nx
Tx
α
Ty
T
N
Ny
Nf cos N sin 0
即:
tg f tga tg
轧制理论部分
稳定轧制条件:
●
一般取:
即:
轧制理论部分
● 6.改善咬入条件的途径 ● 7.宽展的分类:自由宽展,限制宽展, 强迫宽展
宽展的组成:滑动宽展,翻平宽展,鼓形宽展 ● 8影响宽展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压下量,轧制道次,轧辊直径,摩擦系数,轧件宽度)
《板带轧制理论与工艺》
轧制理论部分
● 1.轧制的概念: 依靠旋转的轧辊与轧件之间形成摩擦力将轧件拖进辊缝之间,并使之受到压缩产生塑性变形的过 程。 目的:获得一定尺寸的形状尺寸和组织性能。
轧制理论部分
● 2.变形区的基本参数: 压下量: Δh=D(1-cosα) 当α很小的时候(比如冷轧) 可用:
轧制理论部分
● 接触弧长: ● 相对压下量(压下率):
● 相对宽展量(宽展率):
轧制理论部分
●压下系数:
●4.金属沿轧件高向不均匀变形: 前滑区,后滑区,中性面
金属沿轧件宽度上的不均匀变形: 单鼓形 薄轧件 双鼓形:厚轧件
轧制理论部分
● 5.咬入条件:首先进行应力分解,然后列平衡方程式:
TX N X 0
工艺部分
●4. 对铸锭质量要求(化学成分,表面 质量,铸锭的内部质量) ●5. 轧制的两大任务:精确成型,改善组织 ●6. 加热目的:提高塑性,降低抗力,改善组织
加热温度:压共析钢,过共析钢
热装的优点,加热缺陷,加热炉的型式
●7. 变形程度,组织状态对性能影响 ●8. 开轧温度,终轧温度
五连轧生产作业指导书
五连轧生产作业指导书目的:统一作业规范,提高生产效率。
主要工艺设备参数一、轧制条件1.材质:酸洗后的热轧普碳钢卷:Q195、Q215、Q2352.坯料规格: 厚度2.0~4.5mm,宽度290~450mm3.成品规格: 厚度0.8~2.5mm,宽度290~450mm4.最大轧制力:5500KN5.轧制速度:V≤320m/min(第五机架出料速度)6.最大卷取速度:320m/min7.最大卷取张力:50KN8.带钢卷重:(max)6吨9.带钢内径:φ508mm10.带钢外径:(max)φ1600mm二、工艺流程1#上料小车→1#开卷机→1#夹送机→2#上料小车→2#开卷机→2#夹送机→转向辊、液压剪、焊接平台(带冲孔装置)→落地卧式活套→进料转向纠偏辊、夹送装置→S辊装置→进料导位→厚度.测张F1四辊机→厚度.测张→F2四辊机→测张→F3四辊机→测张→F4四辊机→测张→F5六辊机→厚度.测张.出料工艺平台→二辊夹送机→动力飞剪→1#转向辊(带导板)→1#收卷机(带助卷器)→1#卸料小车→过桥托架(磁力皮带机)→2#转向辊(带导板)→2#收卷机(带助卷器)→2#卸料小车测厚仪:测厚仪 3套,装在1#前后、5#机架后三、主要设备:1、上料小车主要由鞍座、横移小车、导轨等组成,鞍座的升降运动和小车的横向移动均由液压油缸驱动。
小车为二导柱结构,行走油缸活塞杆与小车体之间的联接采用柱销铰接。
配置储料鞍座,能存放2卷钢卷。
a)带卷内径:Φ508mmb)带卷外径:Φ1600mmc)带卷宽度:290~450mmd)最大卷重:6吨2、开卷机由胀缩头、主轴、传动减速机、回转油缸、液压压辊、底座等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支承待轧制的钢卷,将钢带送入活套。
开卷机带动力,配置制动器。
卷筒为悬臂式结构,上开卷方式。
为方便开卷,配置液压压辊装置。
卷筒规格:φ508×600㎜胀缩量:50㎜(φ470~φ520)整圆φ508开卷电机:交流变频电机7.5KW,传动减速机:标准件,齿轮采用油池润滑3、夹送机夹送机由上、下夹送辊、油马达、液压油缸、机架、底座、导板等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最大咬入角及摩擦系数的确定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咬入角、摩擦系数、稳定轧制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并用实验方法测出铅试样的最大咬入角及摩擦系数。
二、实验原理实验自然咬入的条件为:βα≤。
在临界条件咬入情况下,轧辊咬入轧件的咬入角即为最大咬入角max α。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βα=max 。
而f tg =β,因此知道max α就可求得f 。
max α可根据下式求得:图1 轧件咬入时力平衡条件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Φ130mm 实验轧机2.游标卡尺、锉刀、20#机油、200#溶剂汽油或丙酮,粉笔3.H=10mm ,B H =15mm ,L H =75mm 铅试件两块。
四、实验步骤1.将试件用锉刀锉去飞翅,保证端面成直角,两力相互平行;2.用汽油将试件表面油污擦净,并留有时间发挥掉;3.将试件测量的尺寸记录在表内;4.用干净棉纱蘸汽油在出口方向把轧辊表面擦净。
5.调整好轧机,使上下轧辊平行,并调整辊缝。
6.把试件放在机前工作台上,再用木板将试件很缓慢地推向轧辊,然后将上辊缓慢地抬高,直到试件尾部发生抖动时,便表示快要咬入,这时要特别注意缓慢上台轧辊,当轧件刚DhH D h --=∆-=11cos max α一被咬入时就应迅速停止抬辊。
7.用同样方法在涂粉辊面上进行轧制,并将相应尺寸记入表内。
表1 不同实验条件下矩形试件轧制数据记录1.实验前必须了解实验内容,要记录哪些数据,要观察那些现象,预计得什么结果,以便实验时心中有数。
2.实验前必须了解轧机性能和操作规程,能正确调整轧机及控制压下量,特别要注意安全操作。
3.操作时,试件要送正,避免用推力,短试件要用木板送,以免发生危险。
4.上抬轧辊要特别精心,否则得不到临界条件。
5.尺寸测量要认真,以求正确。
六、实验报告1.整理实验数据,算出摩擦系数f。
2.讨论各种轧制条件对咬入的影响。
实验二 轧制宽展测定分析一、实验目的:在简单轧制条件下,测定宽展量和分析影响宽展的因素,初步掌握研究宽展的最基本的科学方法。
二、实验原理:沿轧件宽度上尺寸的改变称为宽展,它是横向变形,可表示为: 绝对宽展:H h B B B -=∆ 相对宽展:%100⨯-=∆HHh H B B B B B 式中:B H —轧制前试件宽度;B h —轧制后轧件宽度。
实践中常采用绝对宽展量表示轧件横向变形的大小,但它不能精确地衡量变形程度,只有相对宽展才能正确地表示变形大小,然而它却很少采用。
影响宽展的因素有:压下量),(Hhh ∆∆、变形区形状(l/B )、接触表面形状和摩擦系数(f )等,而轧辊形状、孔型形状、轧制速度、轧制道次、温度和金属成分等能均通过上述因素来影响宽展。
各种因素对宽展的影响,都是建立在最小阻力定律和体积不变定律的基础上,本实验仅观察压下量宽度和轧制道次等因素对试件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及步骤1.压下量对宽展的影响1)取铅试样四块:H=4,2.5,2,1.5mm ;B H =20mm ;L H =100mm 。
用量尺找出中心线标以箭头(表示轧制方向),并分别在试件的头、中、尾三处,任找三点作为圆心,作2H B r =的圆弧,圆弧尽量靠近试样边缘(见图1)并将测量的尺寸记入表内。
(为便于轧后寻找所划的中心线与圆弧,可用在轧件表面上涂粉笔然后用布擦净,使刻痕内留有粉笔)图1 轧件试样尺寸测量图2)将四块试样均以一道轧成h=1mm ,则相应的压下量△h 分别为3mm 、1.5mm 、1mm 、0.5mm ,此时只需将辊缝调整为S 0=1mm 。
3)轧后会在试样侧边沿长度上有不均匀和突起,即使很小心,也难保证送入时试样与轧辊轴线完全垂直,而稍有偏斜时,测量宽度就有误差,如图2所示。
若轧件轧制方向为MM ,则此时测得的h ’b ’的宽度,不是垂直于轧制方向MM 的宽度,而真正垂直轧制方向的宽度应为AD ,故测量时,须将游标卡尺一脚放在点O 处,而另一脚放在与弧线g g的接触处(量得其椭圆的最短距离),A O 以r 2表示,即为b/2,把测得的数据填入表内。
图2 轧制后试样尺寸测量图2.轧制道次对宽展的影响1)取铅试样三块,H=4mm ,B H =20mm ,L H =100mm 。
如同前四块一样作画线标记等准备,并精确测量其尺寸记入表内。
2)每块试样以同一总压下量△h=3mm 进行轧制,但分别以1道、6道、12道轧成,每道次压下量要相等,并精确测量轧制后对应的宽度变化记入表内。
(1)1道:调整S 0=1mm ,将试件1用木条推入轧辊;(2)12道及6道:12道每道压下0.25mm ,6道每道压下0.5mm ,12道次的试件即件3每轧2道即压下0.5mm ,此时可以轧一道6道次的试件2。
先压靠辊缝,每道次上调S 0=0.25mm ,具体步骤及参数见下表:1.作压下量对宽展的影响曲线:)(),(H h f B h f B ∆=∆∆=∆和)(),(Hh f B B h f B B H H ∆=∆∆=∆并进行分析讨论,如图3(a )。
2.作轧制道次与宽展的关系曲线:)(/),(n f B B n f B H =∆=∆,如图3(b )。
图3 实验尺寸曲线表1实验三 轧制前滑测定分析一、实验目的:用刻痕方法测定前滑,并且分析影响前滑的各种因素。
二、实验原理:在轧制过程中轧件在高度方向受到压缩的金属,一部分纵向流动,使轧件形成延伸,而另一部分金属横向流动,使轧件形成宽展。
轧件的延伸是由于被压下金属向轧辊入口和出口两个方向流动的结果。
在轧制过程中,轧件出口速度V h 大于轧辊在该处的线速度V ,即V h >V 的现象称为前滑现象。
通常将轧件出口速度V h 与对应点的轧辊圆周速度的线速度之差与轧辊圆周速度的线速度之比值称为前滑值,即:%100⨯-=V V V S h h ,或%100⨯-=HHh h L L L S (如图1所示)式中:V h —轧件的出口速度;V —轧辊圆周速度;L h —轧辊转动一周时轧件轧出的长度;L H —轧辊圆周长度。
图1 前滑测量示意图事先在轧辊表面上刻出距离为L H 的两个小坑,如图1所示。
轧制后,轧件的表面上出现距离为L h 的两个凸包。
测出尺寸就能利用上式求出前滑值。
理论计算前滑值采用芬克的简化公式:2γhR S h =式中:γ—中性角,单位为弧度。
)21(2)21(2βααααγ-=-=f式中:f —摩擦系数;β—摩擦角;α—咬入角,)1arccos(Dh ∆-=α。
三、实验材料及步骤:1.取铅试样4×50×500mm 两块,将表面擦净,测量尺寸,记录表1内。
2.取其中一块在干辊上进行轧制,每道均取下量为0.5mm ,共轧6道,每轧一道后测量两凸点间的距离,并测量试样厚度,记录表内,注意送轧件要看准辊上凹点否则轧件得不到两凸点,影响实验进行,造成浪费。
3.取另一块试样,在轧辊和样表面均匀涂上粉笔灰的情况下进行轧制,方法同上,也轧制6道。
五、实验要求:1.将实验测得的前滑值与理论计算的前滑值作曲线)(h f S h =并且进行分析讨论。
2.在本实验条件下,对影响前滑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图1 S h 与h 的关系曲线实验四 轧制体积不变和确定延伸系数一、实验目的:验证金属变形前后,体积大致保持相等,并熟悉变形后延伸系数的计算。
二、实验原理:实际上,物体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体积会有微小的变化,这是由于通过塑性变形会使物体密度增加或减小(钢锭经过轧制,组织变得致密使密度增加;热轧过的金属再进行冷却,由于晶体间及晶体内的破坏增加了疏松程度,因而密度略有减小)。
此外,在弹性变形时,体积也略有减小。
总之,上述体积的变化是微小的,在实际计算时可以认为是不变的,用数学公式可以 表示为V 1=V 2。
根据体积不变定律,轧件高度压下的金属,将向长、宽两个方向流动,知道压下量后即可确定轧件的延伸系数。
用轧件长度表示:1-=n nL L L μ 用轧件断面积表示:1-=n nF F F μ 不计轧件宽展时:hH =μ 总延伸系数:n μμμμ 21⋅=∑ 平均延伸系数:n ∑=μμ 高度变形表示:HhH h H h H h =⨯-=-=∆ηε%,100,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Φ130mm 实验轧机2.游标卡尺、锉刀、20#机油、200#溶剂汽油或丙酮、直角尺、划针3.铅试样7mm ×40mm ×60mm 两块图1 轧制前形状 图2 轧制后形状四、实验步骤1.取铅试样,清洁其表面并锉去飞翅,用直角尺和划针画出其边长为整数的矩形(如图1),将H 、B H 、L H 记入表内,为了精确起见,需取其平均值。
2.在用汽油擦净和调整好的轧机上采用△h 1=2mm ,轧制一道后测量各对应尺寸h 、B h 、L h 记入表内。
3.再以△h 2=1.5mm 和△h 3=1mm 各轧制一道,并对应尺寸均记在表内,然后计算体积V 。
4.将7×40×60mm 试样采用每道△h=1mm 共轧5道,将每道的轧件尺寸测后记入表内。
五、实验要求:1.计算轧制前后轧件体积的误差值和占总体积的百分数。
2.分析体积误差的因素有哪些?3.分析L μ、F μ有何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4.高度变形与长度变形有何关系?表2实验五 轧机刚度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机架刚度的测定方法2.了解轧机刚度实际变化规律3.回归轧机刚度曲线数学模型4.培养动手能力 二、实验原理在轧制过程中,轧件对轧辊的轧制压力通过轧辊轴承、压下螺丝等,最后传给机架,从轧辊到机架这一系列受力部件都要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这些受力部件的弹性变形的总和最终都反应在轧辊辊缝上,使辊缝增大,使轧出的轧件厚度h 要大于轧辊的原始辊缝S 0。
两者之差即辊缝增大量,称为轧机弹跳或辊跳,用公式表示为:f=h-S 0轧机的弹性变形与轧制压力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轧机的弹性曲线。
轧制压力越大,轧机的弹性变形也越大,该曲线直线部分的斜率称为轧机的刚度系数。
fP K =式中,K 为轧机刚度系数;P 为轧制压力;f 为弹跳值。
轧制压力可由轧制综合参数测试仪测定;刚度测定可采用轧板法,即将轧机轧辊的辊缝调整到一定的辊缝S 0,然后将一定厚度的板以一定道次轧制,测量每道次后的轧件厚度h ,同时测定该道次的轧制压力P ,则可根据刚度公式:K P S f S h +=+=00,得0S h P K -=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Φ130mm 实验轧机,轧制综合参数测试仪,压力传感器,游标卡尺等2. 纯铝板,规格为3×100×150mm 四、实验步骤1.熟悉轧机的操作规程;2.将压力传感器安装在轧机上,并将设备之间的连线连接好;3.检查好各通道,调节实验轧制测试仪至平衡状态;4.取试样,清洁其表面并测量原始数据填入下表;5.将试样采用每道0.5mm 压下量轧制,共轧五道,同时测量每道次的轧制力和轧出轧件的厚度,填入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