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的军事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也对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明清时期三个时期,介绍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变革。

他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并将军队分为三军:步卒、骑兵、车兵。

在兵役制度方面,秦始皇通过实行严格的徭役制度,强制士兵服劳役,并建立了兵籍制度,对士兵进行了管理和编制。

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为后世的统一和治理提供了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政权分裂,地方势力强大,军队趋于私人化,形成了兵权割据的局面。

军事制度方面,各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军队编制和组织形式,并且普遍采取招募士兵的方式,兵役制度松散,面临许多问题。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和完善。

在这个时期,宋朝建立了重镇制,规定了军队编制和职责分工,实行了兵田制,将军队与土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元朝除了继承宋朝的制度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军卫、设立蒙古和汉军等,兵役制度也有所调整。

明朝时期,设立了都指挥使、千户所等军事职务,建立了规模更大的军队,兵役制度更加完善。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军事制度,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如设立了抚军和绿营等。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从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权割据,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军事规范和兵田制度,这些变迁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

这些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既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反过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的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的赋税、军事、选官、土地、军事(兵制)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军事、选官、土地、军事(兵制)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军事、选官、土地、军事(兵制)制度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

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

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

此外,还有军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物。

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

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二、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

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

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

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

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

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

汉初规定,15至56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纳赋120钱,叫算赋。

7至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20钱,叫口赋。

田租按产量征收,一般三十税一。

徭役分为劳役和兵役。

成年男子一生要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曹魏时实行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

课田制和户调式是西晋的赋税制度。

课田指的是应向国家纳税的田地数量。

丁男(16-60)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13-15;61-65)25亩,每亩纳粮8升。

户调就是户税,丁男之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丁女或次丁为户者折半交纳。

与曹魏相比,田租增加一倍,户税增加了二分之一。

北魏时规定,一夫一妇出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的未婚丁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租调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四、隋唐至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隋唐之际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称作租。

交纳绢2丈,绵三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作调。

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称作庸,也叫做“输庸代役”。

北朝兵制

北朝兵制

北朝兵制(1)北魏的军事领导体制拓跋珪称帝前,代政权仍具有部落联盟性质,各部落都有部落大人,军队仍然是部落兵。

拓跋珪称帝后,建立了一国两制的军政体制。

一方面继承魏晋的封建制度,在中央设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另一方面仍沿袭鲜卑旧制,实行八部大人制,以八部大人分统京城周围以鲜卑人为主体组成的军队。

以皇帝为中心,有八部大人参加的会议是当时最高军事决策中枢和权力中心。

拓跋焘即位后(公元423—452年在位),废除八部大人制,加强尚书省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改革后,汉化(即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各项制度基本上都仿照魏晋和南朝。

由皇帝任命的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也称都督中外诸军事,负责数州或一州的主将是都督某州诸军事。

战时统军主帅也称都督,重要的方面军统帅,则称大都督。

北魏皇帝一般亲自指挥重大战争,所以都督中外诸军事和大都督一般不轻授。

(2)北魏军队的编制体制北魏军队由中军、镇戍兵、州郡兵三部分组成。

中军又称台军,是北魏军队的主力,任务是宿卫京师,出征作战。

北魏前期,中军多为鲜卑族部落兵。

孝文帝改革后,中军称为羽林、虎贲。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曾“诏选天下武勇之士十五万人为羽林、虎贲以充宿卫”(《魏书》卷七下《高祖纪》),同时以汉人充实中军。

中军的指挥,前期称都统长,下设幢将、四厢大将、十二小将等统兵官。

后期设领军将军一人,总统中军,下设左、右卫将军各一人。

京师周围设置关津,以东、西、南、北四中郎将领兵镇守,而以护军将军总统四中郎将,捍卫京师。

镇戍兵是北魏为防备北部游牧民族的侵扰而设置的武装力量。

后来,在南部边境也置兵镇守,这些兵称为镇戍兵。

其主要任务是戍边守土,战时也配合中军出击。

镇设镇将,戍设戍主。

镇将地位相当于州刺史,戍主则常由郡太守兼任。

当时在北部设置六个军镇,这六镇由西向东分别是: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内蒙古兴河西北)、怀荒镇(今河北张北)。

魏晋南北朝的军事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的军事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的军事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历时约220年,从220年到589年。

这一时期经历了曹魏、东晋、西晋、东海三国、南北朝等多个政权的更迭。

在这个时期,军事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军事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兵役制度的改革。

在南北朝之前,兵役主要由地主贵族提供,而在南北朝时期,兵役制度逐渐转向了徭役制。

徭役制是一种农民服兵役的制度,通过征召农民来补充军队的兵员。

这种制度的出现使得兵员的来源更加广泛,也为军队提供了更多的兵力。

在南北朝时期,骑兵逐渐成为军队的核心力量。

由于广阔的战场和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骑兵在战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南北朝的骑兵主要由贵族、地主和豪族组成,他们通常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骑兵主要分为重骑兵和轻骑兵两种。

重骑兵通常装备有铠甲和长矛,用来进行冲击和近身战斗。

轻骑兵则装备有弩和弓箭,以远程射击为主。

这两种骑兵相互配合,形成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除了骑兵外,步兵在南北朝的军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北朝时期的步兵主要由农民组成,他们装备简单,但数量庞大。

步兵在战斗中主要承担守城和固守阵地的任务。

他们通常使用刀、枪等近身武器进行战斗。

步兵的战斗力往往取决于其组织和纪律性,因此南北朝政权在组织和训练步兵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战斗中,南北朝的军队通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战术和战法。

其中最著名的是阵法和奇袭战术。

阵法是南北朝军队常用的战斗队形,通过变换不同的阵型来适应不同的战斗环境。

奇袭战术则是南北朝军队常用的一种出其不意的进攻方式,通过快速、突然的袭击来获取战场上的优势。

除了军事制度、兵种和战术,南北朝的军事还受到了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因素和地理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体现在兵员来源和装备水平上。

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人口减少,兵员的来源变得更加困难。

各个朝代军事管理制度

各个朝代军事管理制度

各个朝代军事管理制度一、夏商周秦汉夏商周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在这个时期,军事管理制度一直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夏商时期,军队主要以部落相争和巩固君主权威为主,没有明确的军事管理制度。

周朝设立了官制,设立了武官阶级,建立了军功制,实行军功加爵制,推行土地私有制,使得士族军队得以形成。

而秦汉时期,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军功爵制,建立了武官阶级,制定了军功章,推行军功加封建制,加强了统治。

二、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动荡变革的时期,军事管理制度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魏晋时期,实行别部独立制,将军队划分为别部,每个别部独立行动,形成了地方军阀。

南北朝时期,军队分为侍卫军、军队、游牧民等,设立了都、节度使、大将军等官职,实行相对分权制,使得地方军阀实力得以增强。

三、隋唐五代十国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军事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隋朝加强了军队编制和训练,设立了管军、千牛司、制甲司等军事机构,实行了军功封赏制。

唐朝建立了府兵制和保甲制,进行了剿灭藩镇和巡抚县制,实行“全藩一等”、“文武兼备”等制度,推行了官军制。

五代时期,设立了廷帅、刺史等官职,实施了“二十四制”、“诸道割据”等制度,加强了地方军阀的实力。

四、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军事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宋朝加强了军事机构和编制,设立了同知军务、都巡检等官职,实行了镇守制、郡县制等制度,推行了“优甲陕甲”等制度,发展了海军力量。

元朝建立了四等九门堂制,实施了“拉拢制”、“保安制”等制度,推行了戍边制和衙门驻军制。

明朝设立了将军衙门、镇抚司等军事机构,实行了衙门制度和总督制度,发展了火器军队。

清朝推行了“清令”、“正规军制”等制度,加强了边防工作和镇压叛乱。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军事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逐渐演变和发展。

每个朝代都在不断探索和完善自己的军事管理制度,以适应当时的政治和军事需要。

虽然每个朝代的军事管理制度存在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统一和团结的军事管理理念,为中国古代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古代兵制,即军事制度,现称为军制

我国古代兵制,即军事制度,现称为军制

我国古代兵制,即军事制度,现称为军制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普遍实行征兵制。

西周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宗族政治相辅相成。

春秋晚期,随着宗族政治的逐渐崩溃,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也在不断分裂瓦解,征兵的对象扩大到郡县的编户齐民,使各国军队的数量空前增加。

战国时代,为了适应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以战争为专职,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

秦汉时期秦统一全国后,征兵制被推行到全国各地。

当时以郡县为单位征兵,士兵基本上都是以徭役的形式征发而来的。

规定:男子到了二十三岁就要服兵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

每人按一定次序轮流到京师服役一年,称为正卒。

守卫边疆一年,叫做戍卒。

汉承秦制,规定,成年男子服兵役两年,一年任地方兵,称正卒;另一年任禁卫军或边防兵表示戍卒或卫长。

汉武帝时甄选陇西、天水、安稳、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之良家子共同组成羽林、期门二军。

汉武帝将禁卫军分成八支,由八个校尉带领,八校尉就是中国古代存有征兵制的已经开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魏、吴主要为推行世兵制,男丁终身为兵,父死子顺,兄终弟及。

蜀国只有部曲和少数民族兵中推行世兵制。

北朝时期军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魏时宇文泰在大统年间创立府兵制度,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个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又设两个开府将军,共二十四军。

隋唐时期隋朝继续实行府兵制。

隋文帝开皇十年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标志着兵农合一的完成,但府兵本身归军府统领的组织系统不变。

唐代府兵制在太宗和高宗统治前期曾经有效地实行,但自高宗后期以至武后时就逐渐被破坏,到玄宗统治时终于被废除。

开元十一年唐玄宗用宰相张说的建议,以招募方式选京兆、蒲、同、岐、华等州府兵和白丁,每年宿卫两个月,免除出征、镇守负担,称长从宿卫。

开元十三年改称彍骑。

开元二十五年,以募兵代府兵戍边,称长征健儿。

宋元时期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

中国募兵制度之府兵制——魏晋南北朝、隋唐、明

中国募兵制度之府兵制——魏晋南北朝、隋唐、明

中国募兵制度之府兵制——魏晋南北朝、隋唐、明一、府兵制总揽府兵制。

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府兵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服兵役。

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是南北朝、隋、唐、明。

从汉代至魏晋,以持续羌战伊始,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些政权,这些政权实行汉胡分治,为了防治汉人的反抗,这些政权基本不以汉人为兵,而世代为兵的北方民族逐渐成为府兵。

在南朝,从北府兵开始,以北方流亡到南方的人民为主,也逐步形成了世代为兵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便形成了府兵制。

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兵役制度,起源于西魏,完善于北周、隋两朝,盛于唐太宗之时。

二、府兵制的历史沿革1、府兵制开端于西魏和北周魏晋时期,实行的是兵农分离的世兵制度,当兵者被列为兵户,世代当兵,地位低下。

宇文泰在西魏建立府兵制。

改变世兵制下国家兵户转为将领私兵的趋势,实行国家统一的指挥和训练,府兵都成为皇帝禁卫军,将领对士兵“自相督率”的现象不复存在。

西魏最初把以六镇鲜卑兵户为主的军队编制为12军,分别任命12个大将军统领。

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担任柱国大将军,总领12军。

大统八年(542年),又并为6军。

次年,因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之役败于东魏,6军损失惨重。

于是又招募关中陇右地区的豪强士族武装,使鲜卑军人集团与关陇的地主豪强武装结合起来。

此后至大统十六年(550年)以前,又任命柱国大将军7人,并宇文泰为8柱国。

但宇文泰乃军队最高统帅,都督中外军事,柱国之一的元勋则有名无实,故直接统领6军的是其他6柱国。

6柱国各辖两位大将军,仍为12大将军。

每位大将军辖两位开府,每开府领1军,共24军。

每开府又辖两个仪同,每仪同领1团,共48团。

这就是府兵制的组织系统。

府兵制创立之初,府兵由六镇鲜卑军人和关陇豪右组成,并非一般平民。

府兵另立军籍,不入民户,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实行轮番宿卫和训练。

建德二年(573年),改府兵军士称“侍官”,始募百姓充当。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它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结束的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经历了数次重大改革和演变,这些变革不仅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1. 先秦时期的军事制度发展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军队主要由贵族提供,军队中的主力是由贵族和其家族的士兵组成。

这种制度使得军队的组成具有明显的社会等级特点,但也限制了军队的规模和作战能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制度开始出现一些变化。

例如,在齐国和秦国,军队由国家统一组织和管理,开始出现了雇佣兵和专职军队。

这些改革为中国军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的统一军事制度秦朝的统一军事制度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秦始皇通过改革和整军制,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他废除了封建时代的兵役制度,引入了征兵制,统一了军队的编制和训练,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汉代,这一制度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军事制度的基本框架。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制变革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国军事制度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中国处于政治分裂和社会动荡的时期,各个王朝都在寻求改革军事制度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兵制改革包括:“戍边制”、“热河军”和“抚军制”等,这些制度变革目的在于加强国家的边防和兵力调度能力。

4. 唐宋时期的军事制度变迁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又一次重要转折点。

唐朝实行的兵役制度促使士兵服完役后成为国家或地方的劳动力,从而限制了恶性循环,提高士兵的素质。

而宋朝则重视军事教育和军事科技的发展,大力推行职业军队制度。

这些制度的变迁为中国军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5. 明清时期的八旗制度明清时期,中国军事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即八旗制度的建立。

八旗制度是清朝为了巩固统治和提高战斗力而推行的军事制度。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及其变革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及其变革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及其变革在古代中国,军事制度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也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历史上的军队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改革,不同的朝代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军事制度和管理方式。

本文将以时间轴的方式,讲述古代中国军事制度及其变革。

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军事制度,主要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的。

统治者会派遣武将去统帅各个部落,实行军民合一的管理方式。

周朝的军事制度以“诸侯兴兵”为主,各地方分别由各自的王侯负责。

军队中主要分为骑兵、步兵、战车兵和弓箭手等。

2.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因此在军事制度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

秦朝时期的军队实行钦差大臣制度,将地方武将的权力大大削弱。

同时,秦始皇将中国分为36个郡,每个郡派遣一名治理者,掌管兵权。

秦朝的防务网络相对完善,长城、城墙等构筑物建造比较齐全,为后来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 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大部分军事制度,但相比之下汉朝更加灵活,更注重策略和组合。

汉朝将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培养出一些著名的将领,如韩信、李广等,奠定了汉朝的基础。

汉朝还实行将军分等制度,将军职位分为10级,由皇帝任命,使得军队更加稳定和有序。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由东晋、南北朝分裂成多个王朝,对抗性军事冲突不断。

这个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入侵频繁,军事制度需要紧急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均田制”,使得全国的军队数量大幅度增加,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平均利用率。

这个时期,军队的主力是步兵,士兵装备了钢铁武器和防护盾,提高了作战能力。

5.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大力强化了军事制度。

唐朝的军队分为中央军、地方军、边军和保安军,由最高统帅大将军统领。

唐朝的军队建立了训练营和军事学院,训练士兵的战斗技能和组织纪律。

唐朝还增设了管军的少数民族权臣,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6.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军事制度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措施。

(管理制度)北朝的军事制度

(管理制度)北朝的军事制度

北朝的军事制度(壹)军事领导机构1、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北朝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三个时期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各有特色。

『1』北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

北魏为落后的鲜卑拓跋部所建。

建国初期,拓跋部刚刚进入奴隶社会,其政权带有浓重的氏族部落联盟的痕迹。

北魏建国初,道武帝拓跋珪仿照魏晋旧制设置百官,其中包括不少武官。

但北魏前期,这类官职徒有虚名,真正掌握军政大权的是和之且行的鲜卑官职。

鲜卑官职主要包括八部大人和内侍官俩部分。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道武帝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常侍……出入王命。

八座,指魏晋尚书省的八座。

次年,道武帝又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署,凡置三十六曹,令大夫主之。

至此,八部大夫成为北魏前期的中央军政中枢机关。

八部大夫即拓跋部落酋帅,又称八部帅,他们仍掌管京畿地区亦兵亦农的部落成员。

八部大夫常坐止车门右,听理万几,是辅佐皇帝处理军政的决策机关,也即当时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北魏前期的内侍官有均统长、幢将等。

均统长领殿内之兵,值卫王宫,幢将员六人,主三郎卫士值宿禁中者。

他们是皇宫宿卫武官,掌管殿内及禁中的宿卫军。

当时仍设有外朝大人壹职,为皇帝侍从官,掌管出纳诏命。

内侍官由于身于皇帝左右,常可迭典庶事,参军国之谋,他们有时也能够充任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职能,参和军政大事。

北魏太武帝时代(公元424-公元451年),北魏前期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发生壹些变化。

太武帝即位后,加强本不起多大作用的尚书省的实权,渐渐弃置八部大夫不用,尚书省成为全国行政中枢。

尚书省中的殿中尚书、南部尚书、北部尚书等成为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当时,北魏的内侍官仍然保留,继续发挥作用。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仿汉制改革官制,从此,北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有了根本的变化。

北魏的军事力量于改革后包括中兵、镇戍兵、州兵三部分。

其中中兵是军队的主力,是北魏王朝的主要支柱。

因此,中兵的指挥系统是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主要部分。

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有何不同的制度

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有何不同的制度

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有何不同的制度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南北方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来探讨南北方的差异。

一、政治制度南方政治制度以南朝为代表,主要有刘宋、南齐、梁、陈四个朝代。

南朝政权以帝制为基础,统治者为皇帝,国家政权高度集中。

南朝政权重视儒家思想,推崇礼制,设立大学士、尚书等官职,进行文化方面的管理。

此外,南朝还设立了六部制,即吏、礼、战、工、户、兵六个部门,负责行政、军事和经济管理。

北方政治制度以北朝为代表,主要有北齐、北周、北周三个朝代。

北朝政权采用分封制,统治者为皇帝,但政权相对较弱,地方豪强势力较大。

北朝政权注重法制,设立尚书省、尚书令等中央机构,进行行政管理。

北方还设立了六尚制度,即国子祭酒、圣门祭酒、太学祭酒、中书郎、左卫祭酒、都官尚书六个职位,以负责文化和教育方面的管理。

二、经济制度南方经济制度以农耕经济为主,农业是南朝社会的基础。

南朝政权实行均田制,即土地按照户口人数划分为田块,实行平均分配。

此外,南方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南朝社会上有不少自由职业者,如医学家、工匠、商人等,他们的地位相对较高。

北方经济制度以农耕和牧业并重,农业和畜牧业对北方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北方政权实行租庸调制度,将土地划分为官庄和私田,官庄由官府直接经营,私田属于豪强地主私有。

北方的商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但由于北方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交流较为频繁。

三、社会制度南方社会制度以士族地主为主导,土地分布相对平均,社会地位与家族背景有关。

南方社会注重儒家伦理道德,强调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家族的荣誉。

南方社会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农民起义和地主豪强割据现象。

北方社会制度以豪族地主与自耕农相结合的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土地分布不均,地主阶级占据统治地位。

北方社会注重武力和军事力量,封建等级明显。

魏晋南北朝军制

魏晋南北朝军制

魏晋南北朝军制三国军制魏蜀吴三国正式成立的时间分别是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但三国鼎立的局面及三国各自的立国规模,却早已形成。

因此,这里所述及的军事制度,包括三国尚未正式成立却已初具规模这一段时间。

曹魏的军事制度1.军事领导机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并以许县为都,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都许后,曹操先后以司空、丞相执政,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汉献帝完全成为傀儡。

所以史家说汉献帝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

①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的司空府、丞相府即所谓霸府,成为真正的权力机关。

同时,它也就成为当时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在曹操的霸府中,军权由曹操自己独揽,下设领军、护军各一人为最高军事幕僚。

领军、护军平时辅佐曹操理事,参与军事机密与决策,战时则可在外代表曹操指挥、监护诸军。

此外,曹操霸府中先后设置有司马、军师祭酒、军师等多种军事幕僚,佐理兵事。

①《后汉书》卷72 《董卓传》。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后,曹氏霸府转化为曹氏王朝,曹丕转以皇帝身份执掌全国军政大权。

曹丕为防大权旁落,废丞相、恢复仅作为虚衔的东汉三公制度,又将原属内廷少府的尚书出为独立部门,使其成为全国的中枢行政机关。

同时,曹丕又设置中书监、令,掌管朝廷机要。

从行政部门说,曹魏尚书五曹中有五兵尚书一职,掌管军事,这应该是曹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但实际上,由于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而典掌机要又与皇帝接近的中书监、令由于常能参与国家机密及决策,其权力往往大于尚书。

曹魏时,还有掌管全国军事的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

任此职者,实为全国军事统帅,权任甚重,因而并不常置。

曹魏宗室大臣曹真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出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此职之初设。

曹魏后期,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3人相继以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掌握朝政大权,曹氏皇帝逐渐成为傀儡。

北朝的军事制度

北朝的军事制度

边疆防御的策略和措施
防御策略
北朝政府在边疆防御中采取多种策略,包括修筑长城、设立边镇、加强烽火台 等。此外,北朝政府还注重军队的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以应对边疆地区的 突发事件。
防御措施
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北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 、提高军队的装备水平、加强驿站和情报网络的建设等。
战略要地的控制
交通要道
北朝时期控制了重要的交通要道,如山谷、河流和交通 枢纽等,能够有效地阻断敌军的行进路线或运输线路, 对战争胜负产生决定性影响。
经济中心
北朝时期的经济中心也是军事战略要地之一。控制经济 中心能够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和资源支持,同时也能够 影响敌方的经济状况。
05
北朝时期的对外战争和边 疆防御
北朝时期的军事训练主要包括体能训练、武 器使用和战术训练。士兵需要掌握基本的战 斗技能和战术。
骑射训练
由于北朝地处草原地带,骑射成为军事训练 的重要内容。士兵需要掌握骑马和射箭的技 能。
武器装备和战术
武器装备
北朝时期的武器装备主要包括长矛、刀剑、 弓箭等。此外,还使用铁甲、头盔等防御装 备。
战术
在战斗中,北朝军队主要采用骑兵突击战术 ,以快速制胜。同时,还使用伏击、诱敌深
北朝的军事制度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背景 • 北朝时期的军事组织结构 • 北朝时期的兵役制度和军事训练 • 北朝时期的防御工事和战略要地 • 北朝时期的对外战争和边疆防御 • 北朝时期军事制度的影响和意义
01
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背景
北朝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北朝的起源
对外战争的起因和策略
战争起因

历史趣闻南北朝军事 军事制度的不断变化

历史趣闻南北朝军事 军事制度的不断变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南北朝军事军事制度的不断变化导语:在南北朝时期,朝代常因为军权流入权臣手中而更替。

南朝的军事制度大至延续东晋募兵制。

北朝在军事制度方面,在北魏初期采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在南北朝时期,朝代常因为军权流入权臣手中而更替。

南朝的军事制度大至延续东晋募兵制。

北朝在军事制度方面,在北魏初期采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统一华北后逐渐成为世兵制。

北朝后期出现府兵制,成为隋唐兵制的基础。

南朝兵种以步兵和水军为主,骑兵较少。

兵源原本来自世兵制。

但是因为战争的消耗、士兵的逃亡和被私家分割,部分兵户变为民户,兵源趋于枯竭,于是改以募兵制为主。

南朝军队区分为中军(亦称台军)及外军。

中军直属中央,平时驻守京城,有事出征。

在南朝宋时,宋武帝刘裕加强皇宫兵力,以图扭转东晋以来外强内弱的局面。

然而,由于宗室自相残杀而失败,历朝屡次有篡位之事发生。

外军则归各地都督管制。

都督多兼刺史,而且常与中央抗衡。

北朝方面,北魏军队在初期以鲜卑骑兵为主力,其补给是由各部自行掠取。

在统一华北过程中,汉族逐渐加入军队。

当攻城战增加后变为步、骑兵混合。

之后步兵成为主力兵种。

北魏统一北方后,军队分为中军、镇戍兵和州郡兵。

中军在平时守卫京城,有事则成为对外作战的主力。

镇戍兵是为保卫边防而设置的。

镇相当于州、戍相当于郡。

初时仅设于北部边境,后来扩展到南部边境。

州郡兵,是维持诸州治安的军队,有时也充作镇戍兵或是随军出征。

北魏后期也逐渐形成固定的兵户。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军事态势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军事态势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军事态势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指的是从三国末年开始到南北朝统一前的时间段。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权的更迭繁多,在这种混沌的情况下,政治制度和军事态势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政治制度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制度非常灵活,因为每个政权都有自己的方式来处理统治。

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将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划分为几个主要的阶段。

1、三国末年时期三国末年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基于各个王国的大小和实力。

东吴、蜀汉、魏国是三国时期最后三个王国,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皇帝和中央政府。

另外,这三个王国还有很多的大小诸侯,这些诸侯也被认为是国家的一部分,在政治制度上有很大的权力。

2、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期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期,也就是从汉献帝的灭亡到西晋灭亡的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非常频繁。

在这个时期,政权更替非常频繁,各个政权之间没有什么特定的政治制度。

3、北朝时期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主要是南北朝瓦解前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北方各个王国都有自己的皇帝和中央政府,他们的政治制度主要基于文化制度和封建制度。

除此之外,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

二、军事态势五胡十六国时期发生了很多的战争和军事冲突,很多历史事件都是由于战争引起的。

1、胡人对汉人的影响胡人不断对汉族人影响很大,他们的战争技术和战争策略都对汉族人产生了影响。

例如,胡人着重重视骑兵的重要性,这对以步兵为主的汉族人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另外,胡人的射箭技术和矛盾的使用也都对中国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统治者的战争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统治者们也经常发动战争,他们的战争通常是为了统一土地和加强自己的权力。

这些战争打得非常激烈,经常引起国家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的不稳定。

3、民间的抗争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民间也经常爆发抗争。

这些抗争通常是为了抵制政权的统治和贪污。

虽然这些抗争在当时没有立即得到解决,但是它们的存在促进了社会改革和国家制度的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一个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频繁爆发。

在这个时期,军事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变。

一、战争状态与危机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状态可以说是持续不断的。

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各个地区的势力争夺也非常激烈,战争成为了这个时期的常态。

同时,由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许多农民纷纷起义,军阀混战,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二、军事制度的变革在这个战乱纷争的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军事制度也在不断变革中。

尤以魏国为例,魏国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注重军队的统一化管理。

他们加强了军队的编制、训练和装备,通过建立军镇、保甲制度等来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三、兵员构成和武器装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兵员构成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原本的兵制逐渐失去作用,地主贵族开始组织私人武装,在战争中承担重要角色。

同时,当时的军队中也逐渐出现了更多的军队士兵,他们具有较为丰富的作战经验。

至于武器装备方面,战国时期的刀剑、弓箭等武器逐渐被斧钺、戟戈等冷兵器取代。

四、军阀割据与军事战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导致了许多军阀割据的现象出现。

这些军阀往往控制一定的军队和地盘,形成一定的独立势力,经常发起战争侵略其他势力。

而这些战争,往往带来巨大的破坏和灾难,对于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五、军事思想与人才培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思想也在不断发展。

当时一些军事家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战争思想,如司马懿的“慎重行事”思想,谋士王导的谋略布局等。

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战争指导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为了培养出具备战争指挥能力的人才,一些诸侯国家也开始注重军事教育,设立军事学院,聘请有才干的将领担任教官。

六、对战争的认识与反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频繁,不少文人士人对战争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反思。

他们对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和平、安定的渴望更加强烈。

这种对战争的反思也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和君主,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士 俑
武 士
象,府兵制度进一步

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12卫, 外加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 统皇帝侍从仪卫,共16卫.卫之下府兵的基 本单位是府.在中央有内府中郎将府,主要 在12卫中左右卫辖下的五府,取二品至五 品官员子弟充当.在地方是外府,即设在各 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 役者中挑选.
突 厥
突 厥
奚 契
靺 鞨

吐 蕃
南 诏
五、宋元军事制度 一北宋军制
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当时有四种部 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 ➢禁军是皇帝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讨,是正 规军. ➢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能作战,只服 杂役. ➢蕃兵是招募的西北少数民族士兵,屯戍边疆. ➢乡兵多为当地征发,用以防守地方.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 发 兵 鱼 符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彩绘武士俑
唐代胄甲
四、隋唐军事制度
唐朝府兵制的终结与军事格局的变化
➢唐723年开元十一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 府兵和白丁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 的府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由国 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宅,士兵 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五、宋元军事制度 二南宋军制
岳飞像
五、宋元军事制度
韩世宗 行营前护军
张俊 行营中护军
光世 行营左护军
岳飞 行营后护军
二南宋军制
吴玠 行营右护军
南宋建立
南 后,重建中
宋 央正规军,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制度中国古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期,各个朝代都经历过许多战争与争斗。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也因此得以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以古代中国的战争与军事制度为主题,探讨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对整个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军事制度的起源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此之前,各个国家并没有统一的军事组织与制度,征战多以部落为单位进行。

然而,随着社会的演变,战争规模逐渐扩大,军事制度的建立成为必要的问题。

嬴政统一了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他实行了一系列推动军事制度发展的改革。

他开始实行赋役制度,将土地和人民划归军队控制,并组建了强大的中央军队。

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二、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每个朝代都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调整。

1. 秦朝军事制度秦朝实行的军事制度主要以中央集权为核心,通过赋役制和征兵制来维持军队。

同时,秦朝还建立了完善的人员选拔和培养制度,推行井田制和兵田制,为军队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支持。

2. 汉朝军事制度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军事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改革。

汉武帝开始推行县兵制,即由各个县担负兵员征集和军费供给的责任。

此外,汉朝还开创了边塞军队制度,将军队驻扎在边境地区,并设立统治边境地区的将军,以应对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3. 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各个地区的军事制度也有所不同。

北方地区主要以骑兵为主,南方地区则以水军为主。

此时期还出现了军阀割据现象,导致军事制度的混乱和不稳定。

4. 唐朝军事制度唐朝时期,军队的组织和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按照唐太宗的制度,唐朝军队分为京兆府、郡县、乡邑和兵马户口,实现了对军队的细致管理和监控。

此外,唐朝还建立了士兵的培养和晋升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5. 宋朝军事制度宋朝期间,中国军事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南北朝时规章制度

南北朝时规章制度

南北朝时规章制度一、背景介绍南北朝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的时期。

这一时期持续了近四个世纪,从420年至589年,期间政权不断更迭,社会经济发展更加复杂。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统治力度和促进国家稳定,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二、地方行政管理1. 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在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相对完善。

南朝主要设立州、县两级行政机构,北朝则设置州、县、乡三级行政机构。

这些机构的职责包括税务管理、土地分配、社会秩序维护等。

2. 地方行政官员任命地方行政官员的任命在南北朝时期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南朝时,官员的任命多以文笔才能为依据,而北朝则更注重世袭的制度,将官员的职位留给统治者的亲信。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治阶级之间的利益平衡。

3. 地方行政官员的监督为了加强地方行政官员的监督,南北朝时期建立了相关制度。

南朝时,尚书省负责监督州、县官员的任职表现,而北朝则设立了监察机构来监督官员的行为。

这些制度的建立有效地维护了地方行政官员的廉洁和公正。

三、军事管理1. 军事组织南北朝时期,军事组织主要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

中央军负责维护国家安全,而地方军则负责地方治安。

中央军由皇帝直接领导,而地方军则由地方行政机构负责指挥。

这一军事管理体系保证了中央军和地方军之间的合作与联动。

2. 军队编制和选拔为了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队编制和选拔制度。

中央军将士的选拔主要基于家世、学识和能力,而地方军的选拔则更多地侧重于地方统治者的信任和个人关系。

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得军队士气高涨、队伍稳定。

3. 军队福利制度南北朝时期,军队福利制度得到了加强。

对于表现良好的军人,政府会给予赏识和奖励,比如土地分配、俸禄增加等。

同时,政府还会为军人的退伍安排工作,以保障其后继有人。

四、法律与比例1. 法律体系的建立南北朝时期,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其演变过程包括了各个朝代的更迭和不同时期的国家形态变化。

这里将概括介绍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演变。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起源于古代战国时期,当时的军事组织以诸侯为主体,分为王室部队、诸侯部队和军事义务民兵。

群雄纷争的战国时期,强调了武力的重要性,因此发展了雇佣军制度。

在秦朝统一了中国后,出现了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郡县、乡兵组织,这些组织成为朝廷控制地方的军队。

随着历代朝代的更迭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在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崛起使得军事制度有所改变,力求提高对抗民族外敌的能力。

随后的隋朝与唐朝时期,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下,军队实行兵役制度,士兵需要在种田之余服军役。

宋朝时期,由于百姓负担过重和兵员不足的问题,宋朝采取了招募士兵的制度。

为了加强对边塞地区的控制,宋朝设立了边卫军,在长城上进行巡逻和防守。

明朝时期,明太祖洪武年间推行了将士兵纳入国家编制的军制,废除了诸多军阀建立的地方军队,使得军队实现了国家统一管理。

清朝时期,满族建立了清朝,并且根据满洲族的军事传统,建立了八旗制度。

这一制度以满洲八个旗为基础,分为正黄、正白、正蓝、正红、副黄、副白、副蓝和副红八个旗,每个旗下又分设前、中、后三营。

八旗制度成为清朝主要的军事组织形式,同时清朝还广泛招募民兵和地方军队。

近代以后,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经历了更加深刻的变革,这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其军事技术的进入所导致的。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对军事制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试图通过西方的军事制度和武器来加强自身的实力。

1912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重建了军事制度。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建立了人民军队,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最终取得了新中国的独立和解放。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进程,其演变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变化。

从古代战国时期的雇佣军制度,到封建社会的郡县、乡兵组织,再到各个朝代的调整与改革,历代军事制度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国家形态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朝的军事制度(一)军事领导机构1、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北朝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三个时期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各有特色。

『1』北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

北魏为落后的鲜卑拓跋部所建。

建国初期,拓跋部刚刚进入奴隶社会,其政权带有浓重的氏族部落联盟的痕迹。

北魏建国初,道武帝拓跋珪仿照魏晋旧制设置百官,其中包括不少武官。

但北魏前期,这类官职徒有虚名,真正掌握军政大权的是与之并行的鲜卑官职。

鲜卑官职主要包括八部大人和内侍官两部分。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道武帝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常侍……出入王命。

八座,指魏晋尚书省的八座。

次年,道武帝又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署,凡置三十六曹,令大夫主之。

至此,八部大夫成为北魏前期的中央军政中枢机关。

八部大夫即拓跋部落酋帅,又称八部帅,他们还掌管京畿地区亦兵亦农的部落成员。

八部大夫常坐止车门右,听理万几,是辅佐皇帝处理军政的决策机关,也即当时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北魏前期的内侍官有都统长、幢将等。

都统长领殿内之兵,值卫王宫,幢将员六人,主三郎卫士值宿禁中者。

他们是皇宫宿卫武官,掌管殿内及禁中的宿卫军。

当时还设有外朝大人一职,为皇帝侍从官,掌管出纳诏命。

内侍官由于身在皇帝左右,常可迭典庶事,参军国之谋,他们有时也可以充任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职能,参与军政大事。

北魏太武帝时代(公元424-公元451年),北魏前期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发生一些变化。

太武帝即位后,加强本不起多大作用的尚书省的实权,渐渐弃置八部大夫不用,尚书省成为全国行政中枢。

尚书省中的殿中尚书、南部尚书、北部尚书等成为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当时,北魏的内侍官仍然保留,继续发挥作用。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仿汉制改革官制,从此,北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有了根本的变化。

北魏的军事力量在改革后包括中兵、镇戍兵、州兵三部分。

其中中兵是军队的主力,是北魏王朝的主要支柱。

因此,中兵的指挥系统是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主要部分。

中兵的领导体制仿效汉制,设领军将军一人,总统中兵。

北魏领军将军权势极大,宗室元叉在北魏后期任领军将军,时人称他总握禁旅,兵皆属之。

领军下设左、右卫将军各一人,左、右卫将军以下又各领武卫将军二人。

领军将军下还有领左、右等职,以下还有各种名号武官。

此外,又置东、西、南、北四中郎将,分统镇守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四面关津的中兵,另设护军将军总统四中郎将(一度归属领军将军)。

中兵系统外,北魏后期尚书省设七兵尚书一职专管兵事。

七兵尚书下设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等曹郎,分统众事。

这是北魏后期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又一主要部分。

此外,当时还常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官职,掌管军事。

应该指出,无论北魏前期还是后期,最高军事领导权在皇帝手中,军事领导机构要对皇帝负责。

『2』东魏、北齐时期,中央军事领导机构也有一个变化过程。

东魏皇帝是傀儡,朝延的军政大权掌握在丞相高欢父子手中。

高欢及其子高澄、高洋等人皆在东魏担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官职,替代皇帝成为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高氏丞相府中设内、外二曹专管兵事,内曹为骑兵曹,管中兵即鲜卑兵诸事;外曹是步兵曹,管外兵即汉人兵诸事。

这是东魏真正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高洋代魏称帝,建立北齐,高洋即文宣帝。

高氏代魏后,中央军事领导机构随之发生变化。

文宣帝称帝后,立即罢丞相府,将丞相府诸司合并入尚书省,只留下骑兵、外兵二曹,改立为省,称骑兵、外兵省,命亲信大臣唐邕、白建分任二省长官,仍掌兵事,由自己亲自统辖。

于是,骑兵、外兵二省成为北齐特有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北齐仍袭北魏旧制,设置领军将军等一套官职统带中兵,还设五兵尚书及所属曹郎主管兵事,大体情况如上述魏制。

同时,北齐又在京师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设置京畿大都督一人,统带京畿地区领军将军系统之外的所有军队,职权也很重。

以上也都属于北齐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3』西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自成系统,与北魏、北齐大不相同。

西魏皇帝也是傀儡,实际掌握政权的宇文泰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是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宇文泰在他的丞相府中设有谘议、中兵、外兵等参军及各种僚属,分掌军事,其丞相府成为当时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西魏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制虽归宇文泰统带,但却属于宿卫兵,也即是中兵。

府兵的指挥系统是西魏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另一重要部分。

西魏府兵制,设八柱国大将军,宇文泰自任其一,实为府兵统帅,另一柱国大将军元欣仅具虚名,实际统兵者只有六柱国大将军,其各领一军,是为六军。

六柱国下,各设二大将军;大将军下,又各设二开府;开府下,又各设二仪同,以下还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职。

宇文氏代西魏建立北周后,周武帝宇文邕为加强君权,将府兵收归自己亲自统率指挥,府兵从此成为名符其实的皇帝的宿卫军。

『4』北周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自成系统,与北魏、北齐大不相同。

北周时期,实行的是仿《周礼》制定的官制。

在北周官制中,夏官系统执掌军事,其长官为大司马。

周武帝时,卫刺王宇文直请为大司马,意欲总知兵马,得擅威权。

说明大司马确掌兵权。

大司马下,设有小司马、兵部中大夫、小兵部下大夫等多种属官,分掌众事。

大司马府是北周时期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如同北魏一样,北齐、北周的皇帝是最高的军事统帅,各级军事领导机构都要对其负责,最高决定权在皇帝手中。

2、地方军事机构『1』北魏建立后,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曾在一些地方设置军府,在缘边地区设置镇戍,并在诸州各置都尉领兵。

诸州设置都尉协助刺史领兵,各镇戍设镇将统御镇戍兵,这都可视作北魏的地方军事机构。

但北魏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地方军事机构,是地方都督制。

北魏建国之初,道武帝即曾仿魏晋之制设置都督,但地方都督制的确立,却似在太武帝时期(公元424~公元452年)。

神麔三年(公元430年),太武帝下诏:诸征镇将军、王公仗节边远者,听开府辟召,其次增置吏员。

大约在此时,仗节在外的将军王公等都督方可开府置吏,都督制也才逐步完善。

北魏都督,一般由朝廷委派,督率一方军队,统辖范围常达数州。

在名位上,北魏都督也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以及都督、督诸军的高下区别,唯独都督诸军之下、督诸军之上的监诸军似不常设。

北魏都督一方者,可以全权处理一方军事。

北魏赵郡王元干出任都督关右诸军事时,孝文帝因为他总戎别道,特意嘱他以司空穆亮等人为师。

北魏前期,前督虽常兼任刺史,刺史却未必全是都督,而且都督所督常不止一州。

但至后期,北魏都督设置渐滥,诸州刺史甚至郡守大多为都督。

所以北齐高隆之说:魏自孝昌已后,天下多难,刺史太守皆为当部都督,虽无兵事,皆立佐僚。

这时的都督已成为地方州郡常设的军事机构,而且具有军政合一的性质。

『2』东魏、北齐的地方军事机构大体同于北魏后期,其主体也是都督制。

东魏、北齐的都督,从形式上说应有两种。

一种是有使持节、持节等名号的主管一方军政的都督,其统辖区域少则数州,多则十余州。

另一种是具体领兵的州郡都督。

东魏北齐承北魏后期都督滥置之弊,州郡牧守也大多出任当部都督。

东魏时,尚书仆射高隆之曾建议整顿地方都督滥置的现象,诸州郡自非实在边要,见有兵马都,悉皆断之。

可见这种情况之严重。

此外,东魏北齐沿袭北魏,也在沿边地区设置镇戍。

东魏北齐的镇戍,镇设镇将、副将;戍设戍主、副。

镇戍,也是东魏北齐地方军事机构的一部分。

『3』西魏、北周的地方军事机构也大体同于北魏,但于名称上有些变化。

西魏时期,地方军事机构的主体仍是都督制,仍与北魏一样,有主一方军政的都督和州郡都督。

当时称总一方军政的都督为大都督,加大字,可能即为了与州郡都督和当时的实即领兵官的各种都督区分开来。

北周时期,地方军事机构的主体是总管制。

总管,实即原来的都督。

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周明帝初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

此后,总管制正式建立。

北周的总管有大、小的区别,大者一般统辖数州或十余州,最多者可至数十州;小者仅统一州,实即原来的当州都督。

宇文宪在武成(公元559~公元560年)年间出任益州总管、益宁巴泸二十四州诸军事、益州刺史,这是大总管。

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周武帝令荆州、安州、江陵等总管并隶襄州总管府。

这里的荆州等三州总管应是小总管,即仅掌管一州军事的总管。

北周末年,益州总管王谦反叛时,所管益、潼、新、始、龙、邛、青、泸、戎、宁、汶、陵、逐、合、楚、资、眉、益十八州……多从之。

这里王谦显然是大总管,其所统18州之总管应属小总管。

西魏北周在边境及一些重要地区也设置镇戍,镇戍设镇将、戍主主管镇戍事务,镇戍也是西魏、北周地方军事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军队体制1、北魏的中兵、镇戍兵和州郡兵。

『1』中兵又称台军,是北魏军队的主力,其性质属于中央宿卫军。

北魏前期的都统长等内侍官及其所统,便是北魏宿卫军的雏形,此后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庞大的中兵编制。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发京师南伐,步骑三十万。

这里的数十万军队,大约全是中兵。

孝文帝改制后,中兵称为羽林、虎贲。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诏选天下武勇之士十五万人为羽林、虎贲,以充宿卫。

次年,他又以代迁之士皆为羽林、虎贲。

中兵中的王室子弟称宗子、庶子兵。

中兵平时宿卫皇宫和京师,战时出征作战,有时也戍卫地方。

北魏中兵的领导体制前后期有所不同。

前期,中兵的统帅有都幢长、幢将、四厢大将、十二小将等各种名号。

后期,领军将军是中兵统帅,领军将军之下,有各种名号将军,分统中兵。

领军将军直接统帅宿卫皇宫及驻屯京师的中兵,权势极大。

此外,护军将军亦为中兵统帅,主管驻屯京师四周各要津关戍的中兵,下有东、西、南、北中郎将各一人,直接统带京师四周戍守要津的中兵各部。

护军将军的职权逊于领军将军。

护军将军所统四中郎将曾归入领军将军指挥,这时的领军将军权势更重。

『2』北魏建立后,为了防备北边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北疆设立镇戍,派兵镇守。

后来,镇戍又设置于南部边界及内地的一些重要地区。

镇戍的守兵即镇戍兵。

镇戍兵的主要任务是戍边守土,有战事时也要受朝廷调遣出征作战。

镇设镇将、副将,戍设戍主、副主,统率镇戍兵,镇将的地位相当于州刺史,戍主地位相当于郡守,戍主也常由郡守兼任。

各镇戍领兵数量不等,一般来说,镇拥有兵力三、五千人。

道武帝时期所置的军府,便军各配兵五千,又明元帝时王慧龙拜洛城镇将,配兵三千人镇金墉。

但实际上各镇戍因其地位的重要与否所有兵力大不相同,多者可至数万,少者不过千余。

镇戍兵主要由鲜卑兵组成,如六镇,主要是国之肺腑,虽然其中也有中原强宗子弟,但他们也都鲜卑化了。

镇戍兵相对中兵而言,可以视为外军。

『3』州郡兵即州、郡属下的兵,属于地方军队,相对中兵,也可称为外军。

北魏建立后,曾制诸州各置都尉以领兵,这是北魏州郡兵的早期形制,此后随着北魏的四处征伐,在新占领区设官置守,同时便在全国各州郡形成了一支为数不少的州郡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