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守灵魂的天真_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_生命美_
沈从文《边城》小说鉴赏
沈从文《边城》小说鉴赏第一篇:沈从文《边城》小说鉴赏洗尽铅华真美永存——读沈从文《边城》有感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本隽永清新的书,描写了湘西凤凰小镇的美丽风景和真挚的人性美。
关键词:边城风情美人性美手捧一杯热茶,静静品读沈从文的《边城》,让人心灵颤动、浮想联翩的,是小说展现在我眼前的那一幅幅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风俗画。
这些画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让我想起那袅袅炊烟的村庄,想起那落日映红江水的隽秀,让我不自禁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沈从文先生是湖南凤凰县人。
湖南凤凰县也就是川湘交界的茶峒一带。
在作者的笔下,那里似乎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山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水,人是自然的人,民情风俗还没有为儒家道统文化所熏染,淳朴正直的人情人性还没有被现代都市文明所扭曲。
它确实显得落后、蛮荒、愚昧、闭塞了一些,但自然的神力与人们美好的天性却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长。
沈从文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
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沈先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沈先生给我们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正如他谈及《边城》时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中的美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风情美,一是人性美。
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在《边城》的开篇,有这样一段描写:“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生命美与人性美的赞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解读
第2 9卷 第 4期 2009年 7月
南都 学坛 ( 文社会 科 学学报 ) 人 V 12 o 4 o. 9N . A ae i F rm o N n u Jun l fh u a ie n oi c ne ) cd m c o f a d (o ra o eH m nt s dS c l i cs u t i a aS e J1 2 0 u. 0 9
束 缚 。在 《 后 》 《 下 小 景 》 《 黑 小 史 》 作 品 中 , 雨 、月 、阿 等 男 女 主 人 公 对 美 好 爱情 的追 求 , 着青 春期 的骚 动 , 带 在大 自然 灵 性 的 启 迪 下 , 打 敢 闹 , 爱 敢恨 , 张 自如 。 《 后 》 敢 敢 舒 雨 对 两 性 纯 洁 自然 的情 爱 的 描 写 是 作 者 谱 写 的 一 首 生 命 之 歌 , 在 雨 后 的 山 野 , 人 公 阿 姐 与 四 狗 , 充 满 诗 情 画 意 的环 境 主 在 下 幽 会 。 这 是 一 种强 健 生 命 力 的 宣 泄 , 呼 唤 自在 自然 的 是 生 命 形 式 的 宣 言 !沈从 文 在 阿 姐 这 个 女 性 形 象 身 上表 现 了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摘要:人性是沈从文小说表现的中心,城与乡是他观照的两个对立的经验世界。
讴歌古风犹存的乡村生命形式,勾勒沉沦堕落的都市面影,以及通过对乡村与都市,原始与现世直接交流的共时态考察,从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嬗变中,表现人性之“常”、“变”,是他小说人性观照的总体逻辑构架。
而从乡村原始生命形式中寻找健康的基因,重铸民族灵魂,是其小说叙述的总旨归。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集中体现了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美,其着重通过自然环境的渲染、典型人物的刻画、诗化艺术手法的烘托三方面来表现。
尤其是其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灿烂。
关键词:乡土小说,人性美,生命价值序论纵观沈从文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他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人性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等人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指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
描述了湘西人被排除在正统的历史之外,几千年过着原始的生活。
”沈从文创造了美丽的愁人的湘西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展现的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一生向往美好的人生,并借助自己故乡湘西山水的优美来表达他内心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在山水之际、草木之间无不萦绕着一种诗意的抒发和灵魂的荡涤。
沈从文自称是城里的“乡下人”,乡土题材在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占了主要位置。
沈从文怀着对湘西苗乡的深情厚意,写出了湘西苗族醇厚朴实的人情世态,纯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自然风光,绘制了一幅秀美别致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极大地丰富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
沈从文以他清醒的头脑,独特的思维方式描摹了自己眼中的湘西人、湘西情。
作者曾说,“我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性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就是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论文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论文 《边城 》这部小说 讲的故事 比较简单:在湘西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条小溪 ,溪边住着一个摆弄渡船的老 人,他有一个名为翠翠的孙女,老船夫和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在城内码头上掌事的 龙头老大名为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 ,而翠翠却钟情于 弟弟傩送,老大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下游,结果出事淹死,弟弟由于哥哥的死而内 心非常纠结愧疚;在一个雷雨之夜,翠翠的爷爷死了,虽然傩送也爱着翠翠但始终 没有回来,留下翠翠一人生活。
一、生命的优美、健康 生命的健康与优美一方面指的是体魄和容貌上的自然与美丽,在 《边城》 中, 青年人身体结实强健,充满了生命力。
沈从文为了描写这一特点,常常使用动物来 描写人物的体魄,比如说用“结实的小公牛、 小老虎”来描写天保和傩送,用“一 只天真活泼的小兽物”来描写翠翠。
作者完全没有贬低之意,反而是对这些年轻 人所散发出的自然灵动的气息充满喜爱。
翠翠的容貌也具有自然的美感,沈从文 这样描写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翠翠 的这种天然质朴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
另一方面 是爱情的自然与美丽,在 《边城》 中沈从文描写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非常含蓄: 第一次两人在黄昏时相遇 ,一见钟情;第二次傩送上青浪滩,翠翠并未见到他;第 三次,翠翠与傩送在龙舟比赛中偶遇,两人对视微笑。
当天保发生意外之后,傩送 内心歉疚,黯然离乡,而翠翠早晚等在他离开的渡口。
虽然二人之间的爱情铭心刻 骨,但他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却非常短 ,沈从文也用了非常高超的技巧描写了少女 的矜持和羞涩,这样的爱情是严肃而庄严的,充满了神性的美 。
二、人格品质纯美高尚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拥有诚实、勇敢、热情、真诚的优美品格, 在这个小城中几乎无人不善。
比如说老船夫将摆渡当作是自己的天职,一辈子任 劳任怨,从未收取过客的财务,偶尔一些不得已而得到的好处,老船夫也想方设法 超量的回报;船总顺顺仗义疏财、正直大气,受到了很多穷人的尊重,比如说船工在水上失事后,他经常赠送财务帮助其周济,而当船工之间产生纠纷时也常常会 让他来做出裁判,顺顺总是可以非常圆满的解决问题。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形象,其中就包括了少女形象。
在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的少女形象充满着独特的美,既有着乡土之情,又充满了自由奔放的天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美主要体现在她们的外貌特征上。
在《边城》中,翠翠就是一个典型的湘西少女形象。
她有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眼波流转,像是两颗晶莹剔透的美丽宝石,让人不由得陶醉其中。
而她的皮肤白皙细腻,宛如雪一般纯净,给人一种水灵灵的感觉。
她还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如瀑布般飘洒着,散发出迷人的光泽。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湘西少女们天然的美丽和纯洁,让人不由得为她们的美貌所倾倒。
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美还体现在她们的性格魅力上。
湘西少女们大多生长在自然清新的环境中,因此她们的性格多是率真、烂漫、直率,敢爱敢恨,有着天然的热情和豪放。
正如《边城》中的翠翠一样,她活泼开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喜怒形于色,直来直去,没有丝毫做作。
她对爱情充满向往和憧憬,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有着不畏艰难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这种率真豪放的性格魅力,使得她们更加迷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美还表现在她们的生活状态上。
湘西少女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她们的生活状态自由自在,没有太多的包袱和束缚。
她们喜欢在田野间奔跑,喜欢在河边嬉戏,喜欢唱歌跳舞,享受着大自然赋予她们的一切。
在《边城》中,翠翠和她的表姐青禾就常常在田野间玩耍,她们的笑声和歌声充斥着整个山谷,活泼快乐,让人感受到了她们的纯真和快乐。
这种自由奔放的生活状态,使得她们拥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清新和活力,让人为之动容。
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美还表现在她们的内心世界上。
湘西少女们虽然生长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地方,但她们的内心世界却是丰富多彩的。
她们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渴望,她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向往,她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在《边城》中,翠翠就是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少女形象。
论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
论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的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小说、文学理论、散文等等。
同时,沈从文也是一个思想深刻、艺术感染力强的作家,他的生命美学观是他一生探索的重要主题。
本文就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进行分析和探讨。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始于他对生与死的思考。
在他笔下,生命是一种奇妙的存在,是一种能呈现出庄严、神秘与诗意的存在。
他认为,生命不应该被简单地定义为生存,而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种能够持续地创造与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沈从文看到了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拥有独特价值的存在。
生命的独特性正是沈从文关注的核心。
他透过艺术的眼睛,看到了生命的价值与美学。
他认为生命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它的美学不在于表面上的形态,而在于它内在的精神力量。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让人拥有自我超越的力量,能够让人在生命中不断前进。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突破了传统美学的桎梏,他将美学看作是一种能够渗入到生命的所有层面中的价值观。
他不仅关注生命的内在价值,也关注生命的外在表达形式。
他认为艺术是生命美学价值的重要展现形式,而生命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在这种观念下,沈从文一再强调生命的独特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力量。
沈从文追求生命的美学,也是为了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人类应该与生命共存共荣。
他鼓励人们在自然中寻找灵感,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时,才能够意识到生命之美。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体现着非常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强调人类应该积极地探索自我的内在价值,扩大自己的艺术世界,将自己的创造力注入到生命中去。
他也强调人类应该积极地与社会互动,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以提高人类文化素质的工具,能够让人们更为敏锐地察觉到生命中的美丽。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是一个非常宏大而高尚的概念,它旨在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以及生命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始美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生态美内容摘要:在沈从文小说中有许多描写湘西这个生养他的地方,还有在这个地方发生的美丽的故事和纯情人物。
在小说里,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湘西的自然风景,被它的原生态的美得到情感享受,在这里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纯情人物的善良美丽,犹如湘西的拟人化一般同样有着原生态美。
对于纯情的人物我们在内心审视,看到人物就像湘西的美丽自然一样,将我们的精神投入其中。
让我们的情绪在湘西世界里散步。
关键字:原生态美、湘西、纯情人物、自然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她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这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
湘西的二十多年的生活成长经历为沈从文一生的写作凝练了纯真的美丽自然和人文风光。
在他的很多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湘西世界那情感释放的美丽,深深地迷恋他笔下的纯洁懵懵懂懂的犹如湘西那样的美丽女子,感叹湘西男子尚武、勇敢、热情的汉子。
湘西,是沈从文生命里重要的地方。
在湘西这个独特的地方,那个相对原始的、淳朴、多水的地方,培养了他敏感的审美意识。
在这个水山环绕的地方,让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细腻,犹如水一样的性格,水在他生命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
当我们阅读沈从文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欣赏到作品中对湘西的描写。
呈现给我们水山交织的湘西,让我们看到了湘西那令人欣羡的自然景观和这里水土所哺育的人的独特。
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的湘西原始的美,令人思想欢快,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在小说《三三》中我们看到了湘西这个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土地的清澈的河流,一切都是让人感到和谐的美妙的自然风光。
在这原始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我们看到了人们淳朴的生活。
有傍水而建的碾坊,有长久以来形成独特风光的堡子。
在这篇小说的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这里人文生活的原始淳朴之美,和这片美丽可爱的湘西土地相得益彰。
“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生命美学的三个维度来感受沈从文《萧萧》笔下的湘西理想世界
从生命美学的三个维度来感受沈从文《萧萧》笔下的湘西理想世界沈从文作为京派代表作家,他的主要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属于他心中的“湘西文学世界”,他的作品多关注的是小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
而《萧萧》是沈从文在创作步入成熟阶段的乡村题材代表作品,创作于1929年,原载《小说月报》21卷1号。
《萧萧》讲述的是从小没有母亲、寄养在伯父家的萧萧,12岁时作为童养媳嫁给邻村不到3岁的小娃娃。
待萧萧长到15岁的时候,村里的花狗诱惑了她并偷吃了禁果,而花狗在得知萧萧肚子里有了他的孩子后不辞而别。
照规矩,萧萧要么被“沉潭”要么被“发卖”,但因伯父不忍把她沉潭,一时又找不到人家发卖,只得继续暂住在夫家。
待足月产子后,夫家觉得既是生下了儿子也就不嫁别处,只待小丈夫长大正式圆房。
创作《萧萧》时的沈从文,刚从湘西来到上海,与都市文明格格不入,也对都市文明中透露的人性深感失望。
因此他在《萧萧》中打造了一个了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湘西世界,用最原始纯朴的生命之美,来抵御现代物质文明对人性的浸染和扭曲,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意义三个维度的生命美学。
01.人与自然:小说用湘西山水浸润出一曲田园牧歌,让人感受到一种最原始的、纯朴的人文之美沈从文在《萧萧》中描写了大量的湘西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象,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是一个万物共生、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
在小说里,夏夜里的光景说来如做梦,大家饭后在院中心歇凉,挥摇蒲扇,天上的星如屋角的萤火虫,禾花风悠悠地吹到人脸上……把乡间的夏夜描绘得如梦一般美轮美奂,就像一曲田园牧歌。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的山水中没有尘世间的喧哗,乡下人珍惜大自然的馈赠,各有所得,各属分定。
世界上的人把日子糟蹋,而萧萧一类人把日子过得吝惜;都市中的人把一个夏天完全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及种种好事上,而萧萧的一家,因为一个夏天的劳作,却得了十多斤细麻,二三十担瓜。
沈从文用朴实简单的乡村生活以及风俗来体现湘西的人文之美,在他的笔下,湘西是大自然的馈赠,是耐人寻味的,像一杯浓茶,只有细细品才能品出文中的美,又像是一条长长的古巷,通向梦与美好。
简述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简述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一、 原始健全的人性世界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飞扬着灵气的圣地,持存着未受现代文明熏染的真诚、朴实、自然、强悍的人生形式。
虚伪、懦弱绝对不属于这个世界,人们要笑就笑,要哭就哭。
这里的人生不是由理性支配的有社会实践意义的生命活动,而是作为肉体的、有感性、有欲望、有自然生命力的人的个体存在方式与状态,就像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一样,在原始、野性中充满了生命的顽强活力,寄寓了沈从文对健康、善良、美丽的人性美的深情赞颂。
天真娇美的少女和饱经风霜的老人是沈从文小说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
前者如《三三》中的三三,《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阿黑小史》中的阿黑;后者如《边城》中的老水手等。
在湘西山明水秀中,受着自然的养育,远离尘嚣。
女孩子浪漫如花,清纯如水,他们的心灵没有沾染半点世俗的纤尘,诚实无邪,聪明伶俐,是人类天性的真正代表;老爷爷忠厚善良,慈爱可亲,生活的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
在这个世界里,不论是家境殷实的富人,还是精明的商人,都未受到商业文化的渲染,均待人以诚;不论是农人还是水手,都仁厚朴实;即便是娼妓,也依然保留着淳朴、善良的人性之光。
作家对这些人物饱含感情,在回避现实生活中民生与社会窘境的同时,寄寓了作者对健康、善良、淳厚的人性美的深情赞颂。
二、 秀丽清新的自然风光自小生活在湘西的青山绿水中,沈从文对这一片美丽的景色有着深深的眷恋。
在小说中,他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湘西绮丽动人的风光,这是一种虽被外来文明侵蚀但仍保存着古老原始状态的自然,镌刻着宁静、质朴与美丽,弥漫着古朴、幽静和祥和的情调,令人心动、痴迷。
这里有青山绿水,有弯弯的山路,有往来的船只,有吊脚楼支撑的小镇,还有色彩鲜艳的桃花杏花,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这样秀美淳朴的大自然陶冶着湘西人民,是他们完美人性的外在表现。
草木、小虫、飞鸟都被赋予了原始的生命力和深深的爱与美的情意,充满了山乡远古的生态气息。
茶峒的小溪,沅水中的深潭,清澈透明,鱼儿嬉游,给人清新、舒服的感觉。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生命美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生命美作者:李召胜来源:《卷宗》2016年第08期摘要:沈从文在他的湘西小说中,以细腻温婉的抒情笔调,通过对湘西山水景物的精心描绘,对独特、古朴的湘西风俗的热情颂扬,对纯真、美丽、善良的“边城”居民的细致勾勒,展示了湘西的自然美,表现了湘西浓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一个遥远、亲切、淳朴而带点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文试从沈从文湘西小说入手,论述了湘西小说无形中构筑的湘西世界及其主要构成,进而阐述了其中表现的自然美,蕴含的人性美,使得沈从文旨在颂扬的生命光辉更加瞩目。
关键词:湘西小说;人性美;生命形式新时期以来,沈从文研究已成为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里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
对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研究成果更是斐然。
但多数关注于其道德、精神、民族反思等方面。
而对湘西小说中讴歌的生命形式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有关研究相对不足。
本文试从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作品入手,对其中的人、事、物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我们更好的了解、体会沈从文所讴歌的生命形式,并对其做更好的审美把握。
1 湘西世界的主要构成(一)、自然中的湘西湘西地处三省交界的沅水流域,古称“五溪”,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屈原《楚辞》中的山鬼、云中君所在之处。
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和瑰丽灿烂的荆楚文化,为湘西蒙上了神秘而美丽的面纱。
湘西的“生命世界”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生命世界”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
(二)、古朴的民风民俗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古朴、自然,所以那儿的人善良、美丽,有着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淳厚质朴品格,所以沈从文进行艺术创作时,很自然的在笔端就溶进了对湘西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游艺民俗、岁时节令民俗、婚姻民俗等的描写。
第一,口头语言民俗。
《长河》、《三三》、《萧萧》、《秋》、《雨后》等作品中都反映了湘西唱民歌的风俗,使人一进入这些作品,就如同到了民歌的故乡,领略到一种特殊的边地风情。
《边城》中,翠翠在祖父进城,自己渡口守船时所唱的那首充满稚气的民歌更是令人难忘:“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人性美作者:毛学文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8期摘要:湘西少女一直是沈从文在小说中极力塑造的形象,她们的名字简单朴实,外表清秀自然,性格开朗乐观,爱情朦胧真挚。
她们身上流露出来的自然美、爱情美和悲剧美,体现了沈从文对人性美的追求,不仅在当时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当今社会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少女形象人性美在沈从文打造的湘西世界中,其笔下的湘西少女,在自然风光和古朴民风的陶冶下,形成了天真无邪、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
在湘西这个充满生命活力、和谐优美的世界里,她们集中了湘西自然、人情、民族中最优美的部分。
这实际上是沈从文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人生形式,正如他所言:“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1]沈从文在湘西少女身上倾注的自然美、爱情美和悲剧美正是他对至善至美的人生形式的不倦追求。
一、自然美纵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乡村世界中的原始生命力和宝贵的淳朴人性毫无保留地融入她们体内,表现出一种健康和谐的生命状态。
萧萧、三三、翠翠等少女身上无不体现着自然人性和生命之美。
如萧萧,自幼失去父母,十二岁便做了童养媳,丈夫年纪还不到三岁。
但她的成长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她在“在抱抱丈夫、做做杂事中,像棵蓖麻一样长大起来”,“婆婆虽然生来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但乡下的日头空气都帮助人长大,却不是折磨所可以阻挡得住”。
(《萧萧》)这是人类原始的、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
翠翠是沈从文表现湘西少女自然美的集中体现: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生活在古朴的民风民俗中。
由于常年随爷爷摆渡送客,她的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边城》),显示出力与美。
她丝毫没有被世俗所污染,其为人和品格在青山秀水的熏陶下充满了善意与温情:“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湘西为背景,塑造了许多具有湘西地方特色的形象。
他对湘西少女形象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充满了独特的美感。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少女形象呈现出一种纯真、柔美而又坚韧的美。
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山村中,饱经艰辛,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的眼睛像清澈的泉水,透露出一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纯真情感。
而他们的身躯则呈现出一种柔软的曲线,仿佛风景画中优美的山峦,给人以温暖而舒适的感觉。
他们的面容晶莹剔透,双唇轻启,像是随时可以吟唱出美妙的山歌。
湘西少女形象还具有一种勇敢坚韧的美。
她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担负着艰苦的劳作和家庭的重担,但依然坚韧不屈。
她们身上的汗水和泥土并不玷污她们的美丽,反而更显得她们的美貌更加真实和动人。
她们自信而坚强,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勇敢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湘西少女形象的美还体现在她们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
她们生活在湘西山林中茂盛的植被和清澈的溪流旁,与大自然紧密相连。
她们穿梭于山间的小径,与树木花草相邻,与飞禽走兽为伴,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美好。
她们的步伐轻盈而灵动,一举一动都充满了自然的韵律,展现出她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
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对湘西少女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一种纯真、柔美而又坚韧的美。
她们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以及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她们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
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少女形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湘西山水间的美好与宁静。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浓郁的湘西风情和独特的笔触闻名于世。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世界中的少女形象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纯真的情感。
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体现在她们的美丽和纯真。
在《边城》中,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敏感而聪明的少女民芳。
她青春的脸庞、娇嫩的肌肤和明亮的眼睛都展示了她的美丽。
与外貌相比,她的纯真和善良更加吸引人。
她对待生活的热情和乐观态度使她成为小镇的一个亮点,也使得她成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形象。
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体现在她们的勇气和坚强。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小小和印地安娜这两个形象鲜明的少女形象体现了她们的勇气和坚定。
她们面对艰难的生活和残酷的命运,却从不放弃,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热爱。
无论是病痛折磨还是思乡之苦,她们都能够坚强地面对,展现出了少女们不屈的精神。
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体现在她们的善良和同情心。
在《湘行散记》中,少女贝洛瑞娜的形象展示了她的善良和同情心。
她无私地关心和帮助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们,用她的行动传递出爱和温暖。
她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的态度,令人感叹她的善良和胸怀之广。
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体现在她们的独立和自立。
在《边城》和《边城汉子》中,少女楚楚的形象展示了她们的独立和自立。
她们不依赖于男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展示了她们的坚强和勇气。
她们不被家庭的束缚所困,敢于挑战传统观念,追求自身的自由与幸福。
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展示出了青春的活力和纯真的情感。
通过对她们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她们的美丽、善良、勇气和独立。
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形象,也是沈从文作品中的亮点和灵感之源。
这些形象的美,使人产生对湘西世界深深的向往和思念,也让人们对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赞赏和敬佩。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湘西世界为背景,展现了湘西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和人物形象。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笔下湘西少女形象之美的描绘。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少女的形象通常都是美丽动人的。
她们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眼神中透露着深情和纯真。
她们的皮肤白皙细腻,如凝脂般的光泽让人心生羡慕。
她们的身材窈窕婀娜,曲线优美,衣着朴实而不失雅致。
她们的脸庞憨态可掬,笑容中透着灿烂的阳光,给人一种温暖和欢乐的感觉。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少女的形象更是才情出众,聪明伶俐。
她们通常都是农村的贫苦家庭出身,但是却具有丰富的感受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她们对大自然的变化和生活细节都能观察到,并且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
她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读书和思考。
她们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并且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
她们善良、乐观、善于交际,常常给人以启迪和欢笑。
在沈从文作品中,湘西少女的形象还是充满勇气和坚韧的。
她们常常要面对困难和挑战,但是她们从不气馁。
她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压力和困苦面前能够坚持和努力奋斗。
她们积极向上,乐观明快,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敢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们的勇气和坚韧性格成为她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力量。
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的少女形象之美令人赏心悦目。
她们美丽而聪明,勇敢而坚韧。
她们的形象代表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也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
这样的形象让读者在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时产生共鸣和认同,同时也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少女形象的描绘,展示了湘西地区的独特魅力和人物形象的美丽。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在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中,湘西少女形象被渲染得极其美丽动人。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将湘西少女的美丽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们为之沉迷。
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
他们的皮肤晶莹剔透,如同少女时代那样纯洁无瑕。
他们的眼睛晶亮明亮,仿佛天空中的明星般闪耀着光芒。
他们的双眉如画,弯曲细长,像蚂蚁的小山丘一样娇小可爱。
他们的嘴唇红润诱人,散发出一股迷人的魅力。
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有着动人的身材。
她们身材高挑匀称,浑然天成地散发着一种迷人的曲线美。
她们的腰肢灵活,修长而纤细,令人痴迷。
她们的双腿修长笔直,踩着花瓣般的足迹,轻盈而自如地行走在湘西脉络纵横的山间小径上。
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拥有柔美的性格气质。
她们天真无邪,如同沐浴阳光般温暖纯真。
她们善良友善,热情似火,总能为他人传递一份温暖和喜悦。
她们独立自强,勇敢坚定,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挑战,她们从不退缩。
她们渴望自由,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勇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展示出了无尽的才情与智慧。
她们善于吟咏山川河流,能够通过歌唱和舞蹈表达内心的情感。
她们心思细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生活中微小的变化,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
她们勤劳聪慧,能够为家庭和社区作出贡献,展现出同样出色的智慧和能力。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之美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她们的外貌特征上,更体现在她们的性格气质以及才情智慧上。
她们是湘西这片神奇土地的骄傲,也是沈从文笔下的生动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美丽的形象,读者可以感受到湘西人民的独特魅力,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对少女形象的真实刻画而著名。
在他的作品中,湘西的少女形象展现出独特的美丽,这种美丽既体现在外貌上,也体现在内在的个性与情感上。
从文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出湘西少女的外貌之美。
在他的作品中,湘西少女的面庞通常带着一种清纯与柔和的气质,皮肤白皙而细腻,双目明亮而有神。
而她们的身材普遍娇小玲珑,姣好的面容与苗条的身材相得益彰。
尤其是她们的头发,通常黑亮而长,像是瀑布一样美丽动人。
从文经常在作品中描写湘西少女梳着长发的情景,使得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她们的纯真与青春。
从文通过对湘西少女的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出她们的独特个性和情感之美。
湘西的少女多半生活在山村里,她们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与敬畏之情。
她们对于山水的感悟、对于生活的理解,常常令人感动。
在从文的作品中,湘西少女常常表现出对爱情和亲情的渴望和执着。
她们纯真而深情,即使面对困境和挫折,也能坚守自己的爱和信仰。
这种内在的个性和情感之美使得湘西少女成为了读者心中的豪情女子。
从文通过对湘西少女的形象的刻画,展现出她们对生活和命运的坚韧与勇敢,以及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体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湘西女子常常面临着贫困、封建家庭和传统习俗等诸多困境,但她们从未放弃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她们坚强而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们不仅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也为读者们树立了自强不息的榜样。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笔触和对湘西少女形象的真实刻画,展现了湘西少女的美丽之处。
她们的外貌之美、内在的个性与情感之美、以及对生活和自由的追求,使得湘西少女成为了沈从文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形象之一。
她们的形象不仅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也激发了读者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湘西的山水风情和人文特色为背景,构筑了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少女形象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元素,展现出了湘西少女的美丽和独特的个性。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充满了自然的美丽和纯真的气息。
在小说《边城》中,莫家堡的少女草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草儿天真烂漫,纯真无邪,她的容貌那么纯净,妙龄少女的洁白皮肤、柔亮的眸子、纯牡丹色的唇蕊,散发出一种动人的青春活力。
在她的美丽中融入了湘西山水的秀丽和纯朴,使她更加与众不同。
草儿如同湘西山间的一朵娇艳的花朵,她的容貌、举止都洋溢着清新和自然的魅力。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还具有坚强、勇敢和顽强的品质。
在小说《湘西家书》中,沈从文塑造了一个叫儿女的少女形象。
她是一个坚强、有主见,对待爱情勇敢的湘西姑娘。
她追求自由、坚持真爱,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不甘心被陈琼年的父亲给安排好婚姻,她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去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儿女的美丽并不仅仅体现在她的外表,更体现在她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勇敢追求自由的心灵。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也展现出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在小说《湘西祭祀》中,沈从文描写了一个叫玛莲的湘西少女。
她是一个寡母,自从丈夫去世后,她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着两个女儿。
玛莲虽然年轻,但她已经变得早熟而成熟,她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强的心灵,为儿女创造了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
她的母爱无私而伟大,她为了子女的幸福,可以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幸福。
玛莲的形象体现了湘西妇女的坚韧和克己奉献的精神,同时也展现了湘西少女的坚强和无畏。
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少女形象的描写是丰满多彩的。
他通过对少女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了湘西少女的美丽和独特的个性,她们纯真无邪、勇敢坚强、伟大无私,成为了湘西世界中最动人的一道风景线。
这些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人物的个性特点,也体现出了湘西山水和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思考。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作家之一,他以其深邃的湘西笔墨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湘西少女形象是深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角色,她们在沈从文笔下展现出了独特的美丽与灵动。
湘西少女形象的美,不仅来自于她们外在的容颜,更是源于她们内心世界的深刻韵味。
本文将从沈从文作品中湘西少女形象的塑造、形象的美与灵魂的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探寻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的精髓。
一、湘西少女形象的塑造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湘西少女的形象经常被描绘成有一种特有的美丽,这种美丽常常与湘西的山水风景相互辉映。
在《边城》中,佳期事已遥,孤房梦相随,春临深巷静人静,绿水同天流。
这是对湘西少女黑妹的诗意描绘,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湘西少女的清丽和柔美。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则以更加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少女的形象。
他写道:“不但长的标致高雅,腰苗窈窕,手脚细长,而且大都性情特别柔顺,善解人意。
”这种描述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无疑给人一种湘西少女柔美和清丽的印象。
二、形象的美与灵魂的美在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美丽不仅仅是形象上的,更是一种内心的灵魂美。
她们的眼中有山水,心中有乡愁,她们的内心是如此的深邃和丰富。
在《边城》中,漫山遍野的茶树丛中,有许多少女,她们那双闪烁着灵动智慧的眼睛,给整个山村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生机和活力。
湘西少女的灵魂美还体现在她们的聪慧与独立上。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少女常常展现出超越了时代的智慧和思想,她们不仅仅是淳朴的山里人,而是有着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女性形象。
湘西少女的美丽还体现在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情感。
她们热爱着山水之间的美景,热爱着家乡的土地,这种深厚的情感也成就了她们内心世界的美丽。
在《边城》中,锦绣边城的景色和湘西少女的形象浑然一体,体现出了一种无法言喻的生命力和活力。
三、结语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的少女形象,不仅仅是一种形象的美,更是一种内心的灵魂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充满神秘、奇异、诗意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生活着许多
少女形象。
这些少女形象虽然每个人物性格不同,但是无一例外地都有着令人折服的美
丽。
首先,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形象有着极其纯净、清澈的美。
如《边城》中的小团子,她
是一个十分可爱、纯真、善良的少女,她的眸子里没有一丝瑕疵,她不计较名利,也不被
物质所诱惑,她只是单纯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保持着自己的纯真。
其次,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形象还有着淼美、神秘的一面。
少女形象们都有着一种超凡
脱俗的气质,如《湘西印象》中的洪婆婆,她是一个从未嫁过的女子,但她的天赋、才华
和神秘感却让周围的人们都敬畏她,甘愿为她效劳、照顾她。
再者,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形象还具有极致的柔美、温婉。
如《平凡的世界》中的林丁丁,她的柔美温婉与意志坚强相结合,让人不禁流连忘返。
她深情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无私地为别人着想,她的柔美和善良让人们感受到了爱和温暖。
最后,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形象还有一种无私的爱和勇气。
如《二马》中的小草芥,她
是一个年轻的姑娘,但她却拥有极具勇气和坚强、无私的爱。
她救助了失足墨吉,并满怀
爱心地将他照顾得妥妥贴贴。
她的爱深深地感动了墨吉,也感动了所有读者。
综上所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是由其极其纯净、清澈的美、淼美、神秘的一面、极致的柔美、温婉和无私的爱和勇气等素质所构成的。
这些素质不仅仅是物
质上的表面美,更是精神性的升华和内涵上的提升,让人们感受到了湘西少女所特有的非
凡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守灵魂的天真——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生命美”王莉莉(解放军炮兵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9)[摘 要]沈从文以他古朴、雅洁、随心而又明澈似水的笔致,以诗化和散文化的小说体势,展示了一个遥远亲切而带点神秘色彩的山间水上世界,展示一片纯朴强健而未被都市文化污染的自然人性的天地。
本文将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入手,通过对湘西边民的人性人情、风景民俗的探讨,研究蕴藏于其中的“生命美”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生命美;湘西小说;人性;民俗民风在沈从文的文艺美学思想中,他提出了“美在‘生命’”[1](P18)的论断。
也体现了他对于“生命”自由的衷爱这一人生价值观。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给我们呈现的正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在那里,自然的人性,和谐的人伦关系,古朴的民风民俗建构起沈从文的社会理想,一切都保持着自然的原生态。
透过湘西世界人性人情、风景民俗的表层,我们可以看到积淀为民族无意识的最优秀的精神品质。
一、自然的人性[2](P56)在湘西世界中,处处可以看到作家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的人道精神。
在原始、野性、浪漫的性爱描写中,作家要张扬的是一种旺盛、强健的生命力;一种粗犷、野性的力量;一种健全的人性。
不仅如此,在湘西小说中,作家还描绘了三类原型人物,挖掘他们人性中传承的优良品质,在小说中,他们是作为象征而存在的。
第一类是“美男”原型。
勇敢刚毅、谦逊豁达,是充满神性的完美的男子汉的化身,和沈从文笔下都市男子“阉寺人”的病态精神、体质形成鲜明对照。
作家把他们比作狮子、豹子。
这类原型凸现在沈从文的浪漫传奇小说中,如龙朱、豹子、神巫。
到象征抒情小说中,这类原型变成了傩送、天保、会明、贵生。
《边城》中的傩送、天保两兄弟,小说中称他们“结实如小公牛”,他们既学得了做人的勇气与义气,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
见了老年男子,他们必称“伯伯”,兄弟间产生了矛盾,也能泰然处之。
小说中写兄弟俩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孙女儿翠翠。
他们既没有因为二人是兄弟而拱手相让,也没有因为是情敌而相互厮杀,而是以歌为媒,公平竞争,成人之美。
通过这类原型人物,作家意在补救都市男子刚性的不足。
第二类是“美女”原型。
她们美丽、善良、纯洁、忠贞,是充满灵性的神女的化身。
在浪漫传奇小说中,她们是黄牛寨主的三女儿《龙朱》)、媚金(《媚金·豹子与那羊》)。
到了象征抒情小说中,这类原型成了翠翠、三三、夭夭、阿黑。
她们温柔美丽、天真纯洁、谦和多情。
对爱情的忠贞也是这类原型的一个显著特征。
《媚金·豹子与那羊》写媚金和豹子相爱,相约在山洞中相会,豹子因为找羊耽误了时间,等到他赶到洞中时,媚金已殉情自杀。
这类人物是沈从文有感于都市女子虚伪、浮艳、狡黠、堕落的品性勾画的,意在匡正都市女子道德的缺陷和人格的畸变。
第三类是地方德隆望尊的“长者”原型,他们正直无私、重义轻利、尊礼尚德和都市人虚伪狡诈、见利忘义形成强烈反差。
这类人物有《边城》中的船总顺顺、老船夫、杨马兵,《长河》中的藤长顺、满满,《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中的“野人们”。
如《边城》中的顺顺:“但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为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便不能同贩油商人一样大大发作起来。
……一面从水上赚来钱,一面就这样洒脱散去。
……走路难得其平,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因此无人对他的年龄怀疑。
”在顺顺的为人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淀在民族心理中的慷慨、厚道、仗义等优秀品质,由此可见沈从文匡扶社会道德的理想。
二、和谐的人伦关系[3](P57)在人性的返朴归真中寻找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同时,沈从文也在原生态的简单、和谐的人伦关系中发掘我们民族传统的优良品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热情诚恳、慷慨无私。
湘西边民对人总是热情、慷慨的,不论是对亲戚同乡、朋友熟人,还是对外乡的陌生人都是这样。
如《边城》中的老船工“豪放豁达”,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弄得好,掏出心子来给人也很慷慨作去;弄不好,亲舅舅也必一是一,二是二。
”他摆渡,不辞劳苦,随叫随渡,从不额外收人送的钱,实在推辞不脱,便将此钱买回茶叶和烟草,煮茶水供过渡人解渴,或把一捆烟草塞到过客手里,供他爬山困乏时抽用,提神。
湘西的男人慷慨、豪爽、好义,他们胸怀宽敞,没有绅士的虚伪、奸商的狡诈、官兵的凶残。
二是见义勇为、济弱扶贫、乐于助人。
《边城》的后半部写到翠翠因为祖父去世,孤苦无依。
船总顺顺得知消息后,派人找了只空船,带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嘴撑去,城中杨马兵同一个老军人,砍了几根大毛竹,用葛藤编作筏子,充作临时渡船……到后来,帮忙的人来了,顺顺也来了,跟来的人还扛了一口袋米,一大腿猪肉。
顺顺安慰翠翠,“你不要发愁,一切有我”。
在顺顺、杨马兵、箍桶匠、老道士等人的帮助下,老船夫的后事料理得妥妥贴贴。
杨马兵主动担负起照顾翠翠的任务,顺顺也提出把翠翠接到自已家去。
在道义的驱使下,边城人人都急公好义,济人危难,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爱。
三是重亲情、尚礼俗。
湘西世界中,年青人对老年人总是以礼相待,表现出谦虚和尊敬,如《边城》中的傩送、天保见了老船夫总要叫“伯伯”。
老年人对年青人则表现出关心、爱护和信任:老船夫对翠翠是既疼爱,又体贴;顺顺对儿子的婚姻既关心重视,又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
兄弟姊妹之间,讲究谦和相让。
兄弟相让如《边城》中天保、傩送兄弟;姊妹之间友好相处如《长河》中的夭夭姐妹。
众乡邻之间也是平等相待,不仗势欺人,在这方面,《边城》中的顺顺,《长河》中的藤长顺可称典范。
就连当地的军队和百姓也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以至“除了号兵每天上城吹号玩,使人知道这里还驻有军队外,其余兵士仿佛并不存在。
”(《边城》)人们的行为交际受传统礼俗支配,关系融洽。
湘西世界的温暖、和谐、重情有它真实的一面,它的现实基础就是湘西原生态的单纯、和谐的人伦关系。
透过对湘西世界人们交往过程中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湘西边民内化为无意识的优秀品质,沈从文人伦关系重造的愿望,就基于此。
三、古朴的民风民俗[4](P23)沈从文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他的小说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淳厚质朴的品格,带有那个地方特有的色彩、气息和声响,他的根是深深扎在民间的,他常以一种眷恋和颂扬的心态来讴歌湘西人民的民俗美。
所以当他进行艺术创作时,很自然的在笔端就溶进了对湘西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游艺民俗、岁时节令民俗、婚姻民俗等的描写。
(一)口头语言民俗。
沈从文的家乡流传着许多民歌,并盛行唱山歌的风俗,在他的作品中真切地表现了这一民俗事象。
《长河》、《三三》、《萧萧》、《秋》、《雨后》等作品中都较多地反映了当地唱民歌的风俗,使人一进入这些作品,就如同到了歌乡,领悟到一种特殊的边地风情。
《雨后》中,四狗唱道:“大姐走路笑笑底,一对奶子翘翘底,心想用手摸一摸,心子只是跳跳底。
”这首民歌,看似轻佻,但它却是发自那个被压抑的年代的年轻人的心灵深处,是一种生命力的搏动。
《边城》中,翠翠在祖父进城,自己渡口守船时所唱的那首充满稚气的民歌更是令人难忘:“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
……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这首不完整的民歌,恰恰在无所谓、不完整中给人一种“残缺美”,这种无意识的轻歌曼叹,唱出了翠翠面对贫富差别的现实不满,唱出了她的忧郁和愤懑。
这些作品中溶入民歌成分后,使得作者要极力渲染的那种边地114试析《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因素和命运观念王雅(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7)[摘 要]《俄狄浦斯王》充分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也折射出了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命运观一、古希腊的悲剧艺术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最早的源头,对西方文学的创作方法、体裁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希腊的艺术画廊中,悲剧艺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悲剧作家的智慧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古希腊的社会发展状况和随之产生的思想意识。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进入民主制阶段,希腊悲剧也进入了繁荣时期。
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变化是一切社会变化的动力,因此,悲剧是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物,反映了奴隶主民主派的生活和愿望。
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神话,往往带有命运观念,但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古希腊悲剧常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因为命运观念是希腊人意识中的一个传统观念。
我们常说,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可是当时的人们受认识能力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规律,因此他们就把这些谜团归结为神的意志和作用,认为神掌管着一切,决定着人的命运。
这不难理解,即使是在现代,在遇到挫折时,我们也常说“这就是命”。
也就是说,当人们对发生的事情不可控制无法掌握时,就往往把它归结为上天的旨意。
这个时期产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是其中之一,曾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他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
二、《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分析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诗学》[1](P10)中就悲剧的起源、构成和效果分别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说、“六要素”说和“净化”说。
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必须包括“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这六个成分;悲剧的效果是“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里的疏泄即净化。
在悲剧的六大因素中,情节是一个戏剧的灵魂,因为悲剧摹仿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人的行为,没有情节就无从谈起悲剧。
“俄狄浦斯”(Oedipus)是双脚肿胀的人的意思,因为他的父亲拉伊俄斯(Laius)得到了神谕说俄狄浦斯长大后会杀父娶母,就在其出生三天后用铁丝穿其脚踵,让仆人把他扔在荒野中。
但是,这个仆人念其可怜,就把他送给了另外一个国家科任斯托(Corinth)的一个牧人。
结果他成为了那个国家国王波吕玻斯(Polybus)的儿子。
而他长大了也得到了同样的神谕,就逃到了他出生的地方忒拜(Thebes),帮助那里的人民杀死狮身人面女妖登上了王位,并娶了先王的妻子伊俄卡斯忒(Jocasta)。
在他统治十几年后,瘟疫降临,只有找到杀害先王的凶手才能拯救所有的人民。
经过一番努力后,俄狄浦斯发现自己竟是多年前在三岔路口杀害亲生父亲的凶手,刺瞎双眼,痛苦地离开了他的国家。
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构成悲剧情节的其中两大要素是“形势突转”与“发现”。
[1](P20)“形势突转”是指人的行为突然转变到相反的一面,“发现”是指人在不知到知的过程中引起的爱、恨或者厄运。
在《俄狄浦斯王》中,当报信人告诉俄狄浦斯老国王波吕玻斯已寿终正寝时,俄狄浦斯为他所担心的杀父神谕没有应验感到万幸,但娶母的可怕神示仍然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