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 (8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背影》教案
课题:《背影》教学目标:1、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感受浓浓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浓浓的父子深情。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0分钟)(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
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
(教师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感受浓浓的父子深情。
(三)初读感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歌词,利用工具书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结合你的初步理解,思考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根据课题和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请结合学习目标,想一想,你能提出来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1、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2、文中出现了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3、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请看:(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8分钟)自探提示: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纲独立思考,找出相关信息。
在书上圈点批注,不确定的问题留待合探解决。
1、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2、文中出现了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3、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二、解疑合探(15分钟)(一)小组合探。
1、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2、教师点拨或精讲。
(学生展示、点评,师做好概括总结,并做好补充)(1)四写背影怀念父亲惦记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2)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师总结: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父亲及“背影” 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帮助学生把握文中“我” 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指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 为核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4.培养学生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父亲以及“背影” 的形象。
把握文中“我” 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背影的意义。
2.教学难点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叙事散文细节的方法,体会叙事散文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爱或许深沉,或许严厉,或许含蓄。
今天,我们将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那份独特的父爱。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名篇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三)字音教学1.教师板书以下词语,学生朗读并注意字音:交卸(xiè)奔丧(sāng)踌躇(chóu chú)迂腐(yū)蹒跚(pán shān)颓唐(tuí)琐屑(suǒ xiè)晶莹(yíng)差使(chāi)狼藉(jí)簌簌(sù)擦拭(shì)2.教师强调以下重点字音:“差” 的读音:差使(chāi)、差别(chā)、差不多(chà)、参差(cī)。
“丧” 的读音:奔丧(sāng)、丧失(sàng)。
“帖” 的读音:妥帖(tiē)、字帖(tiè)、请帖(tiě)。
“藉” 的读音:慰藉(jiè)、狼藉(jí)。
“奔” 的读音:奔波(bēn)、投奔(bèn)。
(四)词语释义1.教师讲解以下词语的意思: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4课《背影》教案
-在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看法,如“你认为作者通过背影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背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注意到父母的背影?”(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亲情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背影》中所体现的父爱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父爱是伟大而深沉的,它常常在不经意的细节中体现出来。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父亲送儿子上学的场景。这个案例展示了父爱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如何感受到这种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父爱的表达。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具体句子和比较不同场景来帮助大家理解。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课程时间的分配上还有待优化。特别是在新课讲授和重点难点解析部分,由于内容较为丰富,可能会导致时间紧张。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和理解知识点,我需要更加精炼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感受语言魅力。
举例解释:
-通过分析父亲送儿子上学、买橘子等场景,强调父亲的细心关爱和对儿子的深情厚意。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不同场景中表达的对父亲的思念,如“我这时突然感到,他的背影是这样的高大”。
-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他穿着一件灰色的长袍,显得更加臃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4单元 14《背影》 教案
14 背影【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交卸、狼藉、簌簌、赋闲、颓唐、琐屑”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朴素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4.珍爱亲情,心存爱意,理解、感恩、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增进与身边人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重点】1.理解积累“交卸、狼藉、簌簌、赋闲、颓唐、琐屑”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珍爱亲情,心存爱意,理解、感恩、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增进与身边人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朴素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计划】2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父爱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父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父爱是路,引领我们一生。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母的疼爱。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2.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3、字词积累差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
典,典当。
质,抵押。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勾留:短时间停留。
警醒:睡眠时容易醒来。
这里是不要睡得太沉的意思。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 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抓住“背影” 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2)深入理解文章中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展示与父爱相关的图片或讲述一个简短的父爱故事,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父亲是怎样表达爱的呢?父亲的哪些举动让你们感受到了他的爱?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父亲的爱的。
2.检测预习出示 PPT,展示以下词语:差使、交卸、祸不单行、奔丧、狼藉、慰藉、簌簌、赋闲、游逛、勾留、嘱咐、妥帖。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这些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看看哪些词语容易读错或写错。
差使(chāi)、交卸(xiè)、祸不单行(huò)、奔丧(sāng)、狼藉(jí)、慰藉(jiè)、簌簌(sù)、赋闲(fù)、游逛(guàng)、勾留(gōu)、嘱咐(zhǔ)、妥帖(tiē)。
其中,“藉” 容易读错,“卸”“丧”“勾” 等字容易写错。
出示 PPT,展示以下词语:迂、栅栏、马褂、蹒跚、拭干、搀、光景、颓唐、惦记、琐屑、举箸提笔、晶莹。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这些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同时理解词语的意思。
迂(yū)、栅(zhà)栏、马褂(guà)、蹒跚(pán shān)、拭(shì)干、搀(chān)、光(jǐng)景、颓(tuí)唐、(diàn)记、(chù)目伤怀、琐屑(xiè)、举(zhù)提笔、晶(yíng)莹。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学设计一、导入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
秋日的一天,我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
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同学们是否给父母读过自己的作文?看到儿子发表的文章,父亲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这样郑重其事地一字一句地读,似乎也不足为奇。
但是为什么“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背影》中写了什么使父亲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聚焦“背影”1、课文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到底是什么样的背影,让朱自清如此难忘?我们一起看一下第6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背影。
(1)肥胖、努力、笨拙、艰难的背影(2)质朴、朴素的背影聚焦第3段,补充背景资料:1917年,父亲时任徐州榷que运局长。
在徐州纳了几房妾。
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
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
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
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朱自清年谱》)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
《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祖母去世,父亲内心充满悲伤与自责,所以父亲爬月台的时候,不仅顶着经济上的压力,还有心理上的沉痛,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质朴的背影,还是略带悲伤的背影。
2、课文最后一段有一句话“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说明父亲并不是一个耐心的人,常因事忙暴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教案
-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样的叙述方式。
-对于文化背景的理解,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学知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理解课文。
四、教学流程
-修辞手法识别: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并理解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思维品质培养:在分析文章结构和发展逻辑时,学生可能遇到思维上的困难,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影响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举例解释:
-在情感理解方面,教师需要通过讲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4.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中的审美情趣,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人的关爱之情,培养家庭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们在互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但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见解。因此,我考虑在未来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平衡合作学习与个体思考,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从学生的分享来看,有些观点仍稍显表面,可能是我引导的方式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语段,理解“我”与父亲之间的情感变化,领会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我”与父亲之间的情感变化。
难点:理解“我”与父亲之间的情感变化,深刻透彻的领会这种伟大真挚的父爱主要思路:问题导入激发好奇、初读感知背影、再读品味背影、归纳总结“背影”和布置作业几个步骤。
教学过程1.问题导入,激发好奇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不朽名作《背影》?何以不朽呢?曾经有人这样评价道: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
心灵共鸣点?是什么呢?父爱吗?好像它跟我们平时描写的情意深深的父爱又有些不一样。
那到底是什么引起人们的共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背影》中的经典片段,即文中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朗读感知“背影”(1)挑选一名积极活跃的同学朗读(2)请平时不积极发言的同学点评并朗读(3)教师范读3.对比阅读、品味“背影”(1)划出在买橘子前,表现父亲在“我”眼中形象的句子,并批注父亲的形象。
“我那是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托他们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2)幻灯片展示关于朱自清与父亲关系的背景资料,体会父亲在“我”眼中的形象。
父亲不仅是迂腐的,他强势、专制、霸道,因此“我”愤然离家,父子不再相见。
因此,父子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不解和隔膜。
(3)默读经典段落,批注“我”看到了一个_____的父亲。
(4)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
(5)观看视频资料,感受父亲的背影,加深体会。
一个蹒跚的背影,他颤颤巍巍地穿过铁道,小心翼翼地用两手攀着月台,两脚试探着地向上缩了又缩,他略显笨拙的身子向左微倾,吃力地爬上了月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教案
4.提升情感态度: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亲情的共鸣,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珍视家庭的情感。
5.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4.重点词汇和句式解析:学习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特殊句式,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文学鉴赏:从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等方面,品味《背影》的艺术魅力。
6.课堂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探讨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7.写作技巧借鉴: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方法,尝试仿写或创作相关题材的文章。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所表达的主题、情感以及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安排。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和珍惜家庭。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8.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写作和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背影》,使学生感受和理解朱自清散文的韵味,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
2.增强文化理解: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孝道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安排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进行解释,希望能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技巧在表达情感时的作用。不过,我也意识到,单纯的理论讲解可能还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4课 背影 教案
第四单元 生活感悟14 背 影课题背影 课时安排 2 课时 授课人第1 课时1. 识记本文重点生字词。
第2 课时体会文章结尾处作者的情感, 为他写一封回信给父亲。
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 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上。
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 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 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 是贯穿文章的主线。
抓住“背影”, 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因此, 我在教学设计中选取了这一易于学生领悟父子深情的角度, 层层深入。
通过结合父亲的言行, 特别是父亲送行时的几句话, 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感悟深深的父爱。
但因更多地注重体会情感, 从而未能从结构上很好地分析这篇散文, 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的遗憾和不足。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孝文化长期以来, 人们误以为传统孝道只讲子孝, 只强调做父亲的权利, 其实这是对传统文化中孝道的曲解。
南怀瑾说, 中国人谈孝字, “父慈子孝”是相对的, 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 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
先秦时期, 孝道中的父慈与子孝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 且父慈的思想更为突出一些, 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父为子纲”的封建思想的盛行, 才逐渐变为单方面要求孩子无条件遵从孝道的思想。
在现今社会, 父慈子孝的思想仍有其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都是慈孝文化因子的携带者, 更是慈孝文化的传承人。
慈孝文化与现代化并不对立, 剔除其中封建专制的部分, 不仅可以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 还能调节人际关系, 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4《背影》 教案
14《背影》【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学习如何描写人物方法。
2、品析词句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3、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激发对父母的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词句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难点: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激发学对父母的爱。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位父亲,他为儿子操劳了一生,现在他老了,痴呆了,在他身上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播放央视公益广告《饺子》剪辑后的视频)这位父亲虽然连自己儿子的样子都不认识了,但是他从未忘记什么?生1:他从未忘记儿子爱吃饺子。
生2:他从未忘记爱儿子。
师:这就是父爱像雪一样纯洁,透明,无私,不含任何瑕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拜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受人间最伟大最无私最真诚的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走进作者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代表作品:《踪迹》《背影》《绿》《荷塘月色》《匆匆》。
2、字词反馈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差使( ) 交卸( ) 奔丧( ) 狼藉( ) 赋闲( ) 簌簌( ) 妥帖( ) 颓唐( ) 琐屑( ) 蹒跚( ) 踌躇( ) 惦记( ) 举箸( ) 迂腐( )三、深情朗读------体父爱初读课文------知内容过渡语:“散文是血写的,小说是水写的,诗歌是骨髓写的”。
《背影》就是如同血那样情浓如血,如同水那样源远流长,如同骨髓那样供人给养,让我们集中精力,大声朗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重要信息)教师小结:概括记叙文内容的两个主要要素:人物(主要人物)和事件。
再读课文------知背影过渡语:父爱就如这茉莉一样,清新与优雅,总是静静开放,父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父爱是沉默的。
1、在父子送别时,从父亲的角度出发,课文几次写到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明确:<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2、四处“背影”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在作文构思方面得到什么启示呢?教师小结:用简短的标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首段点题,尾段升华,首尾呼应,结构圆满;选材独特新颖。
第14课《背影》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
2.帮助学生学习刻画背影的方法,体会精心选材、叙事、描写和抒情结合的写作特点。
3.使学生感知父亲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掌握刻画背影的方法以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子之间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变化过程。
2.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背影这一独特视角来展现父子情深以及文章的主题。
3.帮助学生学习文章精心选材、叙事、描写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技巧,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会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心灵。
也许是父母在我们生病时焦急的眼神,也许是他们在我们取得成绩时欣慰的笑容。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篇文章,作者仅仅记录了一个小小的背影,却感动了无数人。
(板书课题:背影)(二)预习检测1. 走近作者投影出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春》《背影》等。
2. 字词积累(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交卸(xiè)、差使(chāi)、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赋闲(fù)、游逛(guàng)、踌躇(chóu chú)、妥帖(tuǒ)、迂腐(yū)、栅栏(zhà)、蹒跚(pán shān)、拭(shì)、搀扶(chān)、颓唐(tuí)、琐屑(suǒ xiè)、祸不单行(huò)、情郁于中(yù)、触目伤怀(chù)。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一、案例名称做感恩父母的有心人适用年级:初二涉及教材内容: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二、内容分析《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的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是表现“至爱亲情”的典范。
它的构思精巧,是叙事与抒情结合散文的代表篇目。
学习好这篇文章对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现代散文有重要影响作用。
现代散文的教学,既担负有阅读教学的任务,又有情感教育的使命,甚至还有与之相辅相成的写作教学的指导。
所以,我们的教学既要关注其文学表达,又要关注其思想情感,两者不可偏废。
因此,本课既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同时也需要对写作中如何叙事写人进行指导。
在此基础之上,关注思想情感的表达,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三、学情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赏析散文这种文学作品,但由于感性思维主导,理性思维有待发展,学生往往只能分析出语言的表层意义而发掘不出其深层的涵义,或者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境地。
这就有赖于老师的重点的引导启发,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因此,作为教师应引领学生从语言描写和情感流露中不断加深理解,利用“感恩节需要投稿”的契机,驱动学生的任务敏感度,拉近概念与生活的距离,用投稿活动引导的方法体会父子深情,书写父母之爱。
四、教学目标1.积累新词,懂得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品味文中饱含父子深情的语言,掌握截取法这种写作手法,学习文章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法。
(重点)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文中父子间的深情。
(难点)3.体会文中父子深情,借助真实情境完成散文片段投稿,启发学生关爱父母,关爱家人。
(素养)五、教学流程(一)驱动问题:如何做感恩父母的有心人?(二)活动准备请画下最能体现父母对你爱意的某个动作或瞬间(a4纸或素描纸),并在图旁配一段不少于100字的画面场景描写(三)情境导入:恰逢感恩节,《山西日报》要举行一个“感恩父母,遇见美好”的主题征文活动,请你为此次活动创作一篇散文(片段)投稿,以此来表达你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情(四)活动过程活动一:整体感知《背影》的作者是______, 体裁属于______, 一共写了_____次背影,第___次背影描写最深刻具体,这次描写具体内容从文章“ ”开始,到“ ”结束活动二:课文描写了四次背影,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次背影进行赏析批注场景描写小支架:1.细节刻画(外貌、动作、语言描写)3. “我”的情感活动三:组内评比要求:小组成员修改完善个人作品,并选出最优秀的一篇进行展示活动四:班级成果展示1.语言表达连贯,叙事清晰顺畅2.运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3. 运用环境描写侧面衬托人物形象4. 情感真实流露结束语: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第 14 课《背影》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4 背影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之情,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难点1.研读买橘子片段,感受父亲的爱子之情。
2.理解重点语句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做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筷子兄弟《父亲》二、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成就最高。
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后,蜚声文坛。
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春》《背影》等。
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作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是泪如泉涌……”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也在同年被解除公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就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火车站惜别。
四、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交卸.(xiè )奔丧.(sānɡ )橘.子( jú )踌躇..(chóu chú )迂.腐(yū )琐屑..( suǒ xiè)栅.栏(zhà )差.使(chāi )狼藉.(jí )蹒跚..(pán shān )簌簌..(sù )颓.唐(tuí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背影》教案 (15)(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背影》教案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交卸xiè簌sù赋闲fù游逛guàng 妥贴tiē晶莹yínɡ踌躇chóuchú琐屑xiè惦记diàn 惟wéi 箸zhù2.辨析近义词:嘱咐嘱托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叮嘱”的意思,一般是告诉晚辈或下级做什么,但词义的着重点不同。
嘱咐:着重点在“叮嘱”,表示告诉对方记住的意思。
如“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嘱托:着重点在“托付”,表示托人办事,告诉对方代做什么,有委托、请求之意。
如“他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3.多音多义字4.词语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谋生: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颓唐:精神不振作。
文中指衰颓败落。
聪明:在课文中的意思是反语,知道自己愚蠢不懂事,表达自己内疚、悔恨、自责。
漂亮:在课文中的意思是指说话得体。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攥:握。
5.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江苏省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拒绝在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
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
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一、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体会文章情思绵绵的意蕴。
二、教学课时 4课时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的层次(一)导入以小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光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共同思考,引入课题:同一个父亲,在儿子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他“有骨气”。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背影》写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尤其是七、八年前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三)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听录音朗读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朗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6段齐读。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4.自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第一段):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
(点“背影”)----开篇寄思第二部分(第二到六段):回忆往事,车站离别看见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忆“背影”)----往事回忆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研读1-3小节,初步体会情感(一)学习第1--3节(1)指名朗读第1节。
(2)第一切中提到的“两年来”具体指哪一段时间?第一节起什么作用?1923--1925年;开篇点题。
(3)读第二节,思考:①“那年”是哪一年?②“祸不单行”“满院狼籍”是什么意思?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故说:“祸不单行”,父亲那时卸职奔丧,需打点行囊,所以说“满院狼藉”。
③“我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是为什么?“我目睹家境衰改的情景,伤心地流下眼泪。
④父亲的那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是对儿子的宽慰,体现了他的爱子之情。
(4)第3节点明家中光景惨淡的原因。
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5)这两段写家中因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二)分析第二层(1)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抓重点字词。
两个“再三”“踌躇”。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
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进站后,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4)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聪明过分”;而且还叹气说:“我……真太聪明了”?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恨自己那时年轻无知,未能体会父亲的一片深情。
(5)齐读第2层,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三)讲读第三层。
①指名朗读,考虑:这一层重点刻画父亲买橘时的背影分几层来写?四层:第1层写父亲执意要去买橘;第2层写父亲越过铁道买橘;第3层写买橘回来;第4层写与父亲依依告别。
②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说这句话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③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买橘时的感人形象的?先写了父亲的穿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紧接着写了去买橘时的一系列动作:走、探身、穿过、攀、缩、倾、这些动作描写细腻而又简练,给人一个全过程的栩栩如生的动态印象。
调动读者的想象力。
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生动?(观察细致,清楚,用词准确生动,故此写得真切感人。
)父亲是个胖子,走路都是蹒跚的,却要去努力地攀月台给儿子买橘子,看到这样的背影谁能不为之感动。
当“我”看见这一背影时,感情是怎样的?(齐读)④父亲买橘回来时,“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这句话怎样理解?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父亲买橘的道理:越是尽到父亲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和满足。
⑤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
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
“进去吧,里边没人”。
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
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箱会丢失东西。
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佩。
⑥这一层中两次写看见背影流泪,说说这两次流泪分别是什么心情?第1次是看见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使我感动,流的是感动的泪,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
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里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
这一段里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⑦先分层朗读,再齐读这一段课文。
要求读出你爱子,子爱你的的深情。
(四)分析第三部分:这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重点写了接读信后的感受。
(齐读)接读父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父亲背影,这是作者第四次流泪,这时的感情是怎样的?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结束全文,直接表达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五、本文细腻刻画了父亲感人至深的背影。
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两方两的。
一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二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内疚和感伤之情。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论讨讲解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理解记叙的要素)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
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①祖母死了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1)四次写到“背影”:难忘的背影、买橘的背影、惜别的背影、思念的背影。
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惦记背影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
(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刻画背影,(望父买橘)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
(“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
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惜别背影(父子分手)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线索)4.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蹒跚【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为何用“攀”不用“抓”?【明确: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明确:“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小结:(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5.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3)第三次流泪: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一…6.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