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批判读后感

合集下载

【精编范文】北大批判读后感-精选word文档 (5页)

【精编范文】北大批判读后感-精选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北大批判读后感北大批判读后感(一)最近读完了薛涌先生所着的《北大批判》一书,加之进入大学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两三个月,心中难免有些想法。

周末,又在自习时赶上了MBA的课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首先谈谈新读完的《北大批判》一书。

先从该书的成书逻辑说起吧。

首先,薛涌先生开门见山,指出了当今北大,甚至整个高等教育的一些问题。

诸如,通才教育的缺乏,过分追求博士的培养而舍本逐末,当前授课的一些不足。

因薛涌先生即为北大毕业生,所以紧接着讲述了他当年在北大的一些经历,从而增强读者对其论点的信服。

接着,经过一些他在美国教学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

最后,通过引述历史,指出大学的本质应是一个学生共同体的观点。

全书的成书方式虽然是由一些杂文短记形成,但还是鲜明的展示出了个人的观点,高等教育应该改革。

上大学也差不多两个多月了,最鲜明的感受就是人变懒了,学校对于专业太过于束缚,学生自由辩论探讨的时间很少。

我认为大学时期不仅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时期,更是一个人形成其人格以及为人处世方式的特殊时期。

大学过后,很大一部分人都将直接迈入社会,成熟的心智在迈入社会前形成是相当重要的。

这里特别感谢我们的数学分析老师钱定边教授。

他经常在上课时讲述他的亲身经历来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虽然我数分不怎么好,但对于这些教诲还是牢记于心的)。

我很赞同薛先生在《北大批判》中的一个观点:一个好的大学是培养领袖的。

而作为一个领袖,必须要有能力带领大家。

这里就显示出思考与辩论的重要性。

思考,使人有自己的观点,使人睿智;辩论,则使自己或他人了解到各自的不足,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很遗憾,我在大学并没有发现这种潮流,反而是大多数人窝在宿舍,不愿意彼此交流,即使交流,也缺少那种针锋相对的场面。

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查士德斐尔爵士我喜欢这句话它提到了两点,第一,目标是力量,能帮助我们获得成功;第二,没有目标的人生是迷途,不可能完整且令人满意。

没有目标地走进大学薛涌在高考前,从没想过为什么要上大学,很惭愧地,三十多年后,作为一个所谓的“精英”,我也从没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这个问题。

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连这种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去思考过,毫无目的地选择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让人怀疑是不是这三十年的教育本质上没有任何的进步,甚至是退步了?父亲工作很忙,对我不甚了解,上大学之前曾问我是选择继续学业还是同他一起从商。

我没有仔细考虑,或者说考虑了也是于事无补的。

我是太习惯了这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轻松释然地,甚至是怀着荣耀地踏进了大学之门。

“上大学也是一种投资”,在我的体验中,大学像是高考分数所对应的福利,舒适,丰富多彩。

有人抱怨学校的资源,可我们的学费相比如此丰富的资源,可以说是物超所值。

那么因此上大学这笔投资就真的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我们忘了我们投入的还有时间。

这占我们生命约二十分之一,占我们学生时代至少四分之一,占我们工作时光十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光阴才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开销。

可是这样的花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我认为,人的教育应该有这样三个阶段,无忧无虑地领会这个世界,天马行空地思考这个世界,经受社会的磨砺和引导以更深刻地感受这个世界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会一个个实际或是不切实际,完成了或是泡汤了的目标,进而逐渐形成一个基于他的价值取向,性格特点的人生理想。

现在看来,我们幼时的“领会”是受了怎样残忍的限制啊。

当美国的家长任由他们的孩子吃泥,当日本的家长鼓励他们的孩子在雪地里打滚,当英国的家长让他们的孩子扮演贵族,我清晰地记得身为大学教授的母亲和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竟是“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考北大清华”。

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北大批判读后感(一)最近读完了薛涌先生所着的《北大批判》一书,加之进入大学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两三个月,心中难免有些想法。

周末,又在自习时赶上了MBA的课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首先谈谈新读完的《北大批判》一书。

先从该书的成书逻辑说起吧。

首先,薛涌先生开门见山,指出了当今北大,甚至整个高等教育的一些问题。

诸如,通才教育的缺乏,过分追求博士的培养而舍本逐末,当前授课的一些不足。

因薛涌先生即为北大毕业生,所以紧接着讲述了他当年在北大的一些经历,从而增强读者对其论点的信服。

接着,经过一些他在美国教学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

最后,通过引述历史,指出大学的本质应是一个学生共同体的观点。

全书的成书方式虽然是由一些杂文短记形成,但还是鲜明的展示出了个人的观点,高等教育应该改革。

上大学也差不多两个多月了,最鲜明的感受就是人变懒了,学校对于专业太过于束缚,学生自由辩论探讨的时间很少。

我认为大学时期不仅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时期,更是一个人形成其人格以及为人处世方式的特殊时期。

大学过后,很大一部分人都将直接迈入社会,成熟的心智在迈入社会前形成是相当重要的。

这里特别感谢我们的数学分析老师钱定边教授。

他经常在上课时讲述他的亲身经历来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虽然我数分不怎么好,但对于这些教诲还是牢记于心的)。

我很赞同薛先生在《北大批判》中的一个观点:一个好的大学是培养领袖的。

而作为一个领袖,必须要有能力带领大家。

这里就显示出思考与辩论的重要性。

思考,使人有自己的观点,使人睿智;辩论,则使自己或他人了解到各自的不足,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很遗憾,我在大学并没有发现这种潮流,反而是大多数人窝在宿舍,不愿意彼此交流,即使交流,也缺少那种针锋相对的场面。

上周末在上自习时赶上了上MBA课。

前面有两个商学院的学姐在看关于汇率的书,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在纸上写了几个问题,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她们请教。

读《北大批判有感》

读《北大批判有感》

读《北大批判》随感最近终于把老师您推荐的薛涌的《北大批判》给大概读完了。

觉得此书真的蛮对我“胃口”,感触颇多,也领悟到老师让我读此书的用意,写下自己不成逻辑的几点随感,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在薛先生的书里,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通过读和写和世界建立联系。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可是在缺乏独立自由思考的教育环境下,读和写都成问题,在这方面我是深有感触的。

说实话,由于深受语文应试写作的影响,中学阶段自己曾一度被迫患上了“作文恐惧症”,最害怕写老师规定的读后感了。

记得当时,老师总爱在寒暑假将十几部自己认为“又红又专”的文学作品布置下来,作为假期作业让我们写读书感受,平时也要每周都要写读书摘录,这本来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好方法。

可是,当时青春期叛逆的我总是对那些被老师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提不起半点兴趣,书都是硬着头皮读一遍,一点思考感受一点没有,读后感自然是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所以每次写读后感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煎熬,正所谓“胸中无纸墨,下笔半字难”。

其实,我一向喜欢阅读,也很喜欢写读书笔记,中学时代我的自主阅读笔记随感有十几万字是毫不夸张的。

在我看来读书如果不做笔记,不写随感,就很难透过文字与作者有心灵的交流,也就更难在书读完后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那么书就等于白读了。

但这一切的前提,我认为,都要建立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其实我也赞同老师推荐书目的做法,因为老师毕竟比自己年长,知识面更广博,思考也更为独立全面,而且更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到学生究竟应该补充阅读哪方面的书籍来完善自己的知识,培养独立的阅读思考力,所以多数情况下推荐的书目对自己往往也更有益处,但老师的推荐也只能作为候选名单,学生还是要经过自己独立的甄别评判,去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裨益的书去读,然后认真做思考,写笔记,这样的读书才真正能起到修身、养性、明智的作用。

强制性的为了考试作文得高分积累名句而读书,只能是让阅读成为功利性考试的附庸,对于学生独立赏析思考能力的培养丝毫没有益处,最多只能将学生培养成装满四书五经的“精装书橱”。

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薛涌的《北大批判》,一口气读完后,的确有一阵子的醍醐灌顶的感觉。

可是这样的感觉又却是似曾相识的。

仔细想来,才发现这样的感觉最初发生在大一时候,在图书馆看完了孔庆东的《47楼207》,余杰的《铁屋中的呐喊》和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以上三位的犀利语言和某些特别的观念,的的确确都对我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或者直接促使我去真正的思考问题。

而他们都有一个不可磨灭的身份――北大毕业生,同样的,他们都对北大教育,或普遍的教育都有深刻的批判。

要是把他们轻易的归类为“愤青”,我觉得,不恰当的。

有个好朋友曾跟我提起薛涌的时候,用了另外的词语――民粹分子。

那一刻我只是好奇,当自己真的趁假期看完这本书之后,不仅不禁想起以上三位作者外,还有不得不启发自己再思考那些的确存在却又自己没有深思的问题。

例如,作者对于北大一直高喊“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的运动,和清华前校长梅贻琦的名言“大学,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抨击不少,也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大学当然要有大师,但光有大师,还成不了大学。

关键还要看这些大师和学生之间,大师彼此之间,学生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

看看世界一流大学,绝大部分都采取了寄宿学院制。

”关于大学到底是什么,到底怎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大学。

以前我们会有梅贻琦的话来批评日益疯狂地建设学校楼群而忽视大师教育,而我们大多时候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的思考,而薛涌却给出了一个另外一个进一步的看法:即使有了大师,那到底大师和师生,他们彼此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一下子,不得不再做进一步的思考。

而他所提到的“寄宿学院制”,大概是因为他生活在美国,对其真实的教育体系有所了解而提出来的。

而我则是从另外一本介绍牛津的书中略知一二。

当然一时也不能再判断是否合理,只是我个人十分欣赏薛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不得不值得提一下的――什么是精英?薛涌提到他的另外的书《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和《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的考查》,我现在还没有拜读到这两本书,不过,对于这个问题,薛涌还是这这本《北大批判》中有所提到:“什么是精英?精英就是社会各个领域的.领袖人物。

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南多量判读后感(一)最远读完了薛涌师长教师所着的《南多量判》一书模板,添之入进年夜教曾经人不知;鬼不觉天已往了二三个月,口外易免有些念法。

周终,又正在自习时遇上了MBA的课程,所睹所闻所思所念,尾先谈谈新读完的《南多量判》一书模板。

先从该书模板的成书模板逻辑提及吧。

尾先,薛涌师长教师直截了当,指没了现今南年夜,甚至零个高档学育的一些答习题。

诸如,通才学育的缺累,过火逃供专士的造就而本末倒置,以后讲课的一些有余。

果薛涌师长教师即为南年夜结业熟,以是松接着讲述了他昔时正在南年夜的一些经验,从而加强读者对其论点的疑服。

接着,颠末一些他正在美国学教时的所睹所闻以及以后高档学育的一些热门答习题,提没了一些本人的定见。

最初,经由过程引述汗青,指没年夜教的实质应是一个教熟独特体的不雅点。

齐书模板的成书模板方法虽然是由一些纯文欠忘造成,但借是明显的展现没了小我私家的不雅点,高档学育应该变革。

上年夜教也差未几二个多月了,最明显的感想便是人变勤了,教校正于业余太甚于解放,教熟自在答辩讨论的工夫很长。

尔以为年夜教时代不只是一个教习业余常识的时代,更是一小我私家造成其人格以及为人处世方法的特殊时代。

年夜教事后,很年夜一局部人皆将间接迈进社会,成生的口智正在迈进社会前造成是至关重要的。

那面出格感激咱们的数教剖析教师人民币定边传授。

他时常正在上课时讲述他的亲自经验去教诲咱们为人处世的叙理(虽然尔数分没有怎样孬,但对付那些教导借是服膺于口的)。

尔很附和薛师长教师正在《南多量判》外的一个不雅点:一个孬的年夜教是造就首领的。

而做为一个首领,必需要有才能率领各人。

那面便显现没考虑取答辩的重要性。

考虑,令人有本人的不雅点,令人睿智;答辩,则使本人或别人理解到各自的有余,供异存同,独特提高。

很遗憾,尔正在年夜教并无领现那种潮水,反而是年夜大都人窝正在宿舍,不肯意彼此交流,即便交流,也短少这种逆来顺受的局面。

上周终正在上自习时遇上了上MBA课。

读《北大批判》有感

读《北大批判》有感

读《北大批判》有感莫一明无线电测向指导教师读完了薛涌的《北大批判》,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可以引起人们思考的好书。

全书除了讲述作者在国外大学当老师的经历,也记叙了作者年轻时在国外的留学经历,将中国的大学与外国的大学对比,把中国大学生和外国大学生对比,揭示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

也许很多人觉得薛涌是愤青,我却觉得这样形容并不恰当,《北大批判》启发我思考那些确实存在但平时并不深思的问题,例如:选择专业为了前途还是为了自己的求知欲,大学是向老师学习还是和老师争辩学术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大学……我个人很欣赏他能够带领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

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提出“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这一观点。

我们都知道,除非选择中文系,其他的专业并不开设大学语文这一门课。

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有老师教我们认字、读书,之后的小学、初中、高中,我们学习了十二年语文,然而这门被外国人称作中国最古老、最博大精深的语文课却在大学戛然而止。

为什么我们一直不断学习英语,而放下了汉语?为什么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呢?首先,阅读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知识面,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到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体味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其次,阅读影响写作,而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不停地运用写作,工作总结、家书、甚至编辑短信都是一种写作过程。

作者在书中说道,“什么是精英?精英就是社会各个领域的领袖人物。

怎样才能成为这种领袖人物?那就要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理念号召其他人跟随你。

而怎样具有这种号召力?那就要看你能不能了解老百姓的心声,能否打动人家的心弦,能否提出一套方案,付出独特的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简单的说,精英必须有超强的能力和草根社会建立感情和思想的纽带,让大家觉得你是属于他们的一部分,你在为他们说话。

”这不禁让我深思,大学生被人们称为“天之骄子”、“社会精英”,但是当我们从大学走进社会,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精英呢,能不能用自己的理念号召其他人跟随自己呢?我认为,任何一个初入社会的大学生都不可能同时拥有所有层次的人的支持,因为社会阅历太少,不能体会到人民疾苦。

读《北大批判》有感

读《北大批判》有感

读《北大批判》有感读完薛涌老师的《北大批判》,感触颇深,尤其谈到对大学的最理想状态便是:论辩、实践和思考,而这也正是当今校园越来越缺少的三样东西。

论辩不起来,意味着对所讨论的问题是不关心的,所以通常所谓的为了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往往只成为了一场秀,而所讨论的实质更是无关痛痒。

甚至很多时候连个过场都没有了。

你可以归咎于大班授课,时间有限,讨论班的这种课程模式如果无法把握,很容易降低了教学质量。

但事实上,我们总是不停的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于是我们便更习惯于听别人讲,就如我们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的教育模式一样,一直被感受着,久而久之,我们的感官以及思想管都跟我们的其他器官一样,不断的萎缩,直至心灵的麻木,又谈何富有创造力呢。

对于这一点,作为接受中国教育十几年的我,虽然不敢说最有发言权的,但也确实是体会很深的:在平时上课,这似乎已经是一种习惯:老师一提到要学生张嘴说话,便怨声四起。

是的,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习惯于听话,突然叫我们张口,总是一下子难以适应,就拿我自己来说,大学的时候老师都没有提倡过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表观点,早已机械性的习惯了老师满堂灌似的信息输入,而如今读了研究生,突然发现一切都变了,要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更多的机会让你自己来思考,并提出更多独特的建议来,老实说,起初是有很多的不适应,但也庆幸着这样的不适感让自己意识到了很多的不足,也庆幸现在的专业让自己真正接触到教育学,还是悟性太低,自觉意识太晚,但总算还是清醒过来了,不至于依然抱怨着大学的“无用”,就如书中所说,很多的有用无用,是无法直接定义为某种具体技能的,大学很多时候培养的是你对生活的敏感,或教育你更有效的建立起人际纽带,形成一种自己的价值观念,可惜,身边太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这么一路死记硬背的考上了大学,在这般一知半解下继续这种似是而非的信念应付完了学业。

可事实上,纵然有再多的抱怨和不是,学习更多时候还是自己的事情。

反思北大批判

反思北大批判

反思北大批判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老先生时,钱老曾发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来杰出的人才?”据说温总理曾为此认真求解,聘请了国内著名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讨论,但,得到的结果并不能让总理和钱老满意……如今钱老走了,“钱学森之问”依然是中国大学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痛。

犹太人说:“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

”犹太人又说:“假如父亲与教师两人同时坐牢而又只能保释一个人出来的话,做孩子的应先保释教师。

”正因为有对教育如此的观念,才造就了犹太人的聪明和富有,傲然世界民族之林。

而我们,也曾有过尊师重道的传统,却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上大学是一个赔本的买卖”、读书无用论、“后悔上大学”在这个时代此起彼伏、“毕业就失业”是尴尬的现实与大学收费过高的鲜明对比,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的教育制度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绝对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教育的落后会导致民族的堕落。

象牙塔越来越富丽堂皇的同时,内部的积弊也越来越多,到了该批判的时候了,到了该大修的时候了。

首先是批判国人对大学理解上的错误。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教授没精打采地讲着满堂灌的大课,下课后就无影无踪。

学校高楼林立,却缺乏辩论切磋的风气,大部分课程都有给定的答案。

就业的压力使学生和家长们最热衷什么是…热门‟,盘算着什么…有用‟,大学的传统,在我们这里似乎早已经失传了。

”如此“现实”的、功利的甚至有些市侩的为学之道,怎么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其次是批判大学教育在方向上的偏差。

”在美国的一流大学中,“历史、文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是最主流的专业。

应该说,美国大学的主流还是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分析生活的文本。

与此相对,北大最热的专业则在光华管理学院这种地方。

”由此,薛涌先生不仅感叹道:“这个学院号称是…拥有中国最具发展潜质的本科学生‟。

难道这些把大好青春花在什么市场营销上的真是…最有潜质的本科生‟吗?如果精英都成了推销员,未来谁来领导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一直在反思中国的教育,他认为“而我们的教育,则是从小就把这种人的自我塑造过程给打断,想方设法地摧毁人类的能动精神。

《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读完北大批判,让我认识到事物处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特定的环境时,总会存在不和谐、不协调的问题。

其中,上大学和大学教育便是个大问题。

北大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大学,人才济济的北大,能否发挥贡献国家、发展社会的最大能动性、高效性,便成了教育的一个大问题。

北大存在的一系列值得批判的地方,其他高校也可引以为鉴。

清华特点是严格纪律,北大则是自由散漫。

学校放任自己的学生自由散漫,俨然是把双刃剑。

利得是天才级的并能朝着自己灵魂指引的方向发展的学生,害得是面对没有约束的环境无所事事自我放纵甘愿堕落的学生。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认真地自我反省了,我是属于这两者的哪一者,我不想不甘也不愿承认,结果往往是残忍的。

我竟给自己交了这么一份不堪的答卷,我的脊背直发凉。

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如何走好以后的路,我要从小步迈起,尽自己最大努力走好每一步,对得起自己的灵魂。

很多人不是不清楚自己的弱点,而是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

比方说,把学习成绩的失败归结于自己不努力,功课上不花时间,这固然是其中一方面原因,但明显也可感觉一种在学习上的不自信,不甘承认别人是能力上高过你。

因此,只有正视这一点,做事的心态、学习的精神才会改变。

其实,正视也是不很困难的,接下来就是要讲方法了。

汲取知识,不是靠不断听不断看,还要不断想不断写才行,教授讲课,我们学生光听不练是不管用的。

练指的不是要向老教授那样讲课,而是在脑中复述并思考以发现其中的逻辑层次关系,再就是提出自己的问题想方设法解决才行。

不妨把自己的想法、点子写下来,再找人指正,这样才能有质的进步。

阅读是写作之前关键的一步,是贯穿求学治学的主要方法。

大量的有效的阅读能让你快速地汲取新知识、新理念,这将对你的整个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也是我的软肋,读书我是喜欢的,读经典我也乐意,可一遍读下来存进脑子里的却微乎其微,更别提复述书的内容的。

这让我意识到读书过程中的思考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读书时的每一刻都要保持大脑快速的运转,不能懒于动脑。

北大批判读书报告

北大批判读书报告

一、书名:北大批判二、作者:薛涌三、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四、页数:325五、内容大意这本书包括六章内容,每章之间环环相扣,以作者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学为出发点,并以西方精英教育相对比,详尽揭露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北大不教的东西,主要先说了五个北大不教的东西,分别是辩论、足够的人文教育、读和写、对自己的身份的认识以及讨论班。

然后,结合数据,举了一些实例,道出了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严重和经济发展脱节。

也就是说,我国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所以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

第二章北大的经验与反省,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作者在北大的经历,从考上北大、选择中文系、失去兴趣、逃课去听历史的讲座、搬进留学生楼、考研失败到国家分配就业。

从他的经历隐射出本科教育的重点——通才教育。

第三章北大应该怎么办,作者认为北大作为中国精英教育的代表,需正确理解精英教育的定义,并采取寄宿制,还要保留大学的小社会——三角地来发挥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北大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必须先从师生比例、教师论文引用率、面试考察的形式和重点以及奖学金这几个方面着手。

第四章中国大学的弱智化,作者先用“钟曲线”告诉读者大学生的平均智商相比以前,变低了,因为大学扩招,把智力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人送进了大学。

这也说明中国社会对大学的迷信。

还剖析了另一现象——对专业知识的过分迷信,只读专业书,忘记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种种方面表面中国的大学必须降级,也需要赢利模式来管理大学,在市场调节下,大学才能又便宜又好。

第五章中国高等教育批判:以高尔夫和博士为例,这个部分就主要围绕厦大建高尔夫球场并成为一些专业的必修课,和博士生钻垃圾桶这两个案例。

第六章大学的诞生,追溯大学的产生背景,引出传统大学的特点,使传统大学和现在的大学的差异一目了然。

书末还有一篇附录,关于专访《草根才是主流》的策划人孙勇,他强调,作者薛涌是他北大校友里最佩服的家伙。

六、读后心得:刚开始拿到这本书,对于阅读它,我还是有点排斥的,因为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固然存在很多问题,相信在这一教育体系下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但这一整本书都要讨论中国教育这不行那不行啊,存在太多弊端等等的话,我觉得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事。

《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读后感

《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读后感

《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读后感《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读后感国庆去陈老师家,带回来一本薛涌著的《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说是校长给每位院长发了一本,院长又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拿回来看到120页吧,觉得作者的一些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后来学院组织一次研讨会,院长主持,议题是围绕此书谈谈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三位老师发言,都是侃侃而谈的那种,关于这个话题,会上没有机会,就在这里也说说自己的看法:中国高等教育是有很多病,行政化的体制,教授老师们把大把的精力放在怎么发表论文,评职称,申请课题,甚至到社会上到处讲座、考察,又或者论文作假,但也不能否认高校里确实有不少教师们也是兢兢业业的工作,教学。

很多人把当前的许多问题都会简单的归结为制度存在问题,可是要怎么解决,制度改革吗,一直以来,强调这个改革那个改革,都只是口号,要么失败,要么是不彻底,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就拿高考要不要调整时间来说,都要辛辛苦苦的调研,其实对于学生来说,都已经复习那么久了,提前或者拖延几天又能怎么样呢。

我觉得当前许多高等教育的病根并不都是高校的错,薛涌在他的书中特别批评了高校中上课一言堂的问题,推崇美国高校课堂讨论的形式,的确,中国的教育模式是有问题,美国的教育模式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只是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是高校的病则还不够,其病根还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就是中小学教育,因为到大学以后,学生们已经习惯了上课一言堂的模式,从小学甚至之前的父母都对我们说,上课要听话,不许闹,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张图片,课堂上学生们都双手背在后面或者交叉放在书桌上听课,没有什么讨论更不会有顶撞老师的事情发生,老师说西瓜是圆的,就不许你画成方的,长期在这样的氛围下十几年,到大学里还怎么指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勇气积极的发言讨论呢?另外,薛涌在书中也批评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每年招收许多的状元们去学所谓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院长也不止一次的`批评学校学习像会计这些优势学科,而主张学一些社会科学的专业,我自己也是学社会科学专业的,本科四年,总是觉得学到的知识都很空,心底也是很希望学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甚至于觉得去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学技能也是不错的,也许我们没有这些专家学者看的远,社会科学专业以后在社会发展中大有用武之地的话,说这么多,就是不赞成作者把责任归咎于大学,我觉得学校没有错,学生甚至于家长也没有错,社会更没有错,那谁错了,又或者各有各的错呢。

北大评案 法律思维读后感

北大评案 法律思维读后感

北大评案法律思维读后感在今天的社会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节奏也变得快了起来。

在这种大环境下,各式各样的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逐渐增多。

面对形形色色的案件和复杂多变的当事人心理,我们难免会有一些迷茫与无助。

尤其是那些专业知识较强的刑辩律师,经常会陷入苦思冥想之中,绞尽脑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法律思维就是要求你明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不该做;做错了应该怎么办?做对了又应该如何坚持下去……这些都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支撑。

通过《北大评案》一书,我们可以学习到法官们丰富的职业素养和司法技巧,还可以掌握诸多法律条文背后隐藏着的深刻道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我们独立思考、客观公正处理案件的能力。

从此书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时非常严谨认真,全书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敬业精神。

我觉得这本书对于帮助我们提升自身的法律思维很有帮助。

而且这本书语言简洁流畅,易懂易记,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让读者很容易理解。

人们常说:“老年人糊涂,中年人健忘,青年人不爱动脑子”。

虽然有点夸张,但还是说明我国目前的犯罪率较高。

我曾经听别人讲述了许多案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十宗罪》里边的凶杀案件,特别血腥,令人毛骨悚然。

近几年关于性侵儿童类件频发,据统计仅2017年,光北京市发生未成年人被性侵案件就达到了69起。

由于年龄原因,很多嫌疑人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指控他们犯罪。

导致案件审理结果不尽相同。

因此,帮助年轻人树立法律意识,形成守法观念,不再犯错误已迫在眉睫。

《北大评案》这本书内含了很多真实案例,并给出详细的案情分析,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它将为我们的人生指引一个清晰的航向,为我们避开误区,远离困扰,带领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法律思维,或许每个人都不陌生,却鲜少有人认真反省。

其实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首先应该学会用法律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假设我们将所有案件都视为简单的是非曲直,根据现行法律来进行判断的话,那只能叫政治思维,绝不能称为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包括三部分内容:1.事物运动规律2.依照法律进行推论3.依照法律进行举证。

运用批判性思维写出独特的读后感

运用批判性思维写出独特的读后感

运用批判性思维写出独特的读后感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每当我们读完一本书,都会在心中留下一些印记。

然而,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写出独特的读后感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写出独特读后感的经验和技巧。

首先,运用批判性思维需要我们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后,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要思考书中的主题、观点和作者的意图。

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他的观点是否有说服力?他的论据是否充分?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评估。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比较不同书籍之间的观点和观点之间的矛盾。

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可以尝试找到其他与之相关的书籍,并比较它们之间的观点和论据。

这种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估。

同时,我们也可以思考这些观点之间的矛盾之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书中观点的理解。

另外,批判性思维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书中的逻辑漏洞和矛盾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留意作者的论证过程和推理方式。

如果发现了逻辑漏洞或矛盾,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并寻找更合理的解释。

通过这种批判性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

此外,批判性思维还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书中的观点。

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评估书中的观点。

例如,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社会等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书中的观点,从而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和评价。

最后,写出独特的读后感需要我们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在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和独特的见解。

不要害怕与作者的观点产生冲突,相反,我们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供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样才能写出独特的读后感,让人们对我们的观点产生共鸣。

总之,运用批判性思维写出独特的读后感需要我们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北大批判内容概括

北大批判内容概括

北大批判内容概括《北大批判》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勾起国内读者的激烈反响。

《北大批判》着重揭露一些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严重污染中国社会思想和道德的“右倾”、“左倾”派别和“超现实”文学流派,提出了清除文化垃圾、实现社会精神综合改革的“新文化运动”的构想。

《北大批判》的受欢迎程度颇高,一方面是因为它探讨的问题深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他们开始认清过去文化流散和诗书谈政治宣传的混乱,强调广泛发动全民皆文化运动,把读书不只是背书,而是要发挥其真正的读书功能;另一方面是在当时社会形势变化的背景下,人们在精神实践和文学反思方面产生了巨大需求,因此《北大批判》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成为有趣而又重要的社会话语。

《北大批判》的批判性思想源于新文化运动的论述,它把文学艺术流派的检验权利还给社会大众,把“文革”批斗变成了一种文学思想,否定理论家在文学上的崇拜。

他们着重指出,文学和艺术是社会的产物,必须从社会的实际出发,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

《北大批判》强调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即文学艺术需要解放和向凡人普及;同时,他们也要求文学艺术带有正确的社会风貌,不能偏离社会现实,也不能失去审美价值。

文学应该继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当作一种纯粹的审美艺术而被忽视,艺术应该与现实结合,它既要表现人情,也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因此,《北大批判》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念文化改革应该从读书谈俗的层面上入手,提倡新的文学艺术和新的社会文化,把文化改革运动更加紧密地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同构建新时期的文化景观。

《北大批判》反映出中国当代文化变革的历史特征,把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与当代文化批判理论结合起来,探索了新文化运动实践中社会文化观念变迁和审美习惯变化的规律,推进了当代文化改革和社会进步,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新中国社会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批判力》读后感

《批判力》读后感

《批判力》读后感《批判力》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对批判性思维的探讨,引领读者走进一个思维的迷宫,挑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批判性思维的重视,以及对于如何培养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探讨。

在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分析,揭示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指出,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只有具备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世界,更加理性地对待问题,更加深入地思考事物的本质。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真相,需要从复杂的现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阅读《批判力》,我深刻体会到了批判性思维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我们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而具备了批判性思维,我们就能够更加冷静地分析问题,更加果断地做出决策,更加有效地解决困难。

在社会中,批判性思维也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具备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

除了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还提出了一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要善于质疑和怀疑,要善于分析和比较,要善于思考和总结。

这些方法和技巧在实践中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批判性思维,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批判力》,我深深感受到了批判性思维的魅力和力量。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挑战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不断探索真理和智慧。

只有具备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

总的来说,《批判力》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书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新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感受到批判性思维的魅力,从而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更加深入地探索真理,更加积极地面对挑战。

批判性思维读后感

批判性思维读后感

批判性思维读后感《读后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批判性思维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性地分析问题,还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阅读了一本名为《批判性思维》的书后,我对批判性思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理性地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分析,生动地展示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这本书还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它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和提高。

在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许多提高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学会质疑和怀疑,学会分析和比较,学会总结和归纳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

最后,这本书还介绍了批判性思维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并不局限于某一领域,它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作用。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分析实验数据,做出正确的结论;在商业领域中,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企业家们更好地分析市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分析,生动地展示了批判性思维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批判性思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深刻地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性地分析问题,还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也意识到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批判性思维并不局限于某一领域,它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作用。

因此,我将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自己在各个领域中都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之,这本书让我对批判性思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批判与创意思考读后感

批判与创意思考读后感

批判与创意思考读后感
以前我看问题就像戴着有色眼镜,而且是那种特别单一颜色的眼镜。

比如说看到一个人穿着奇装异服,我可能就直接判定这个人很“怪”,一点都没有深入去想人家是不是在表达某种艺术态度,或者是在参加什么特别的活动。

这就是缺乏批判性思考啦。

书里告诉我,不能光看表面就下结论,要像个侦探一样,从各个角度去搜集证据、分析情况。

这就好比是你看到一个苹果,不能光因为它表皮有点红,就说它肯定是个超级甜的苹果,也许里面都烂了呢。

我们得把苹果拿起来,仔细瞅瞅,捏一捏,闻一闻,这才是对待事情该有的态度。

说到创意思考,那可真是让我脑洞大开。

以前我觉得创意这东西是天生的,就像有些人生来就有大长腿,有些人就没有,羡慕不来的。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创意就像肌肉,可以通过锻炼变得强壮。

就好比你每天做几个俯卧撑,肌肉就会慢慢发达起来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训练自己的创意思考能力。

比如说打破常规,把那些平时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重新组合一下。

就像如果把猫和狗的习性交换一下,那这个世界可就有趣多啦,狗开始喜欢抓老鼠,猫整天追着自己的尾巴汪汪叫,哈哈,虽然这听起来有点荒唐,但这种思维的转换就是创意思考的一种小尝试呢。

书里还提到了很多思考的陷阱,就像路上的那些坑坑洼洼。

比如说“从众心理”,这就像一群羊,只要有一只羊往一个方向走,其他羊就跟着走,也不管前面是不是有狼或者是悬崖。

我就经常掉进这个坑里,大家都说某个电影好看,我就跟着去看,结果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就是因为我没有用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去判断,而是盲目跟从了大众的意见。

批判思维读后感读后感

批判思维读后感读后感

批判思维读后感读后感批判思维读后感《批判思维》是一本给人们带来启迪与思考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作者马克斯·凯泽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理论知识,深入剖析和探讨了批判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其在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中的应用。

阅读此书后,我深受启发,认识到批判思维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本书引导我理解批判思维的核心概念。

批判思维并不是简单地表示对事物持批评的态度,而是一种基于理性和逻辑的思考方式。

作者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详细阐述了批判思维的各个要素,如信息收集、问题分析、评价判断、解决方案等。

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思考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问题,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其次,本书强调了批判思维在应对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境。

只有通过批判思维,我们才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并且能够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例如,在商业领域,只有具备批判思维,我们才能够准确判断市场的需求,优化产品的设计和营销策略。

在个人生活中,批判思维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提高自我认知和情商。

此外,本书还提醒我们注意批判思维的局限性和误区。

作者指出,人们的思维容易受到主观偏见和情绪影响,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增强对自身思维的警惕性,善于审视自己的思考方式,并积极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反馈。

此外,我们还应该培养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从不同角度来审视问题,以便能够更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复杂性。

阅读《批判思维》后,我意识到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养成批判思维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批判思维,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减少错误决策的风险,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同时,批判思维也培养了我们的思辨和判断能力,使我们成为更好的决策者和解决者。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批判思维将更加受到重视和需要。

人们需要具备批判思维能力,能够在信息泛滥和谣言四起的时代,准确判断和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批判读后感北大批判读后感(一)最近读完了薛涌先生所着的《北大批判》一书,加之进入大学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两三个月,心中难免有些想法。

周末,又在自习时赶上了MBA的课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首先谈谈新读完的《北大批判》一书。

先从该书的成书逻辑说起吧。

首先,薛涌先生开门见山,指出了当今北大,甚至整个高等教育的一些问题。

诸如,通才教育的缺乏,过分追求博士的培养而舍本逐末,当前授课的一些不足。

因薛涌先生即为北大毕业生,所以紧接着讲述了他当年在北大的一些经历,从而增强读者对其论点的信服。

接着,经过一些他在美国教学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

最后,通过引述历史,指出大学的本质应是一个学生共同体的观点。

全书的成书方式虽然是由一些杂文短记形成,但还是鲜明的展示出了个人的观点,高等教育应该改革。

上大学也差不多两个多月了,最鲜明的感受就是人变懒了,学校对于专业太过于束缚,学生自由辩论探讨的时间很少。

我认为大学时期不仅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时期,更是一个人形成其人格以及为人处世方式的特殊时期。

大学过后,很大一部分人都将直接迈入社会,成熟的心智在迈入社会前形成是相当重要的。

这里特别感谢我们的数学分析老师钱定边教授。

他经常在上课时讲述他的亲身经历来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虽然我数分不怎么好,但对于这些教诲还是牢记于心的)。

我很赞同薛先生在《北大批判》中的一个观点:一个好的大学是培养领袖的。

而作为一个领袖,必须要有能力带领大家。

这里就显示出思考与辩论的重要性。

思考,使人有自己的观点,使人睿智;辩论,则使自己或他人了解到各自的不足,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很遗憾,我在大学并没有发现这种潮流,反而是大多数人窝在宿舍,不愿意彼此交流,即使交流,也缺少那种针锋相对的场面。

上周末在上自习时赶上了上MBA课。

前面有两个商学院的学姐在看关于汇率的书,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在纸上写了几个问题,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她们请教。

其中一位直接说:“对不起,我只是搞理论的。

”通过和另一位的对话,也显然看出其对外汇只是不甚了解,甚至没有体验过模拟交易。

所谓学以致用,的确,很多时候理论能促进我们对于世界新的认识,但是只有实践,能改变世界,改善人类的生活。

学习外汇知识,今后从事的行业很有可能就是金融服务业,可是一个甚至没有经历过模拟操盘的人,今后怎么可能会在资本市场的大海中做一个领潮儿呢?即使今后有机会学习,但是所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今日所学便是为了他日的厚积薄发。

帮听了MBA课,老师提出了关于迷信的产生这个问题请大家回答。

可是想要回答问题的同学一个也没有。

这与薛涌先生所讲述的美国那种讨论班的热闹气氛大相径庭。

这体现了当今大学生(当然也包括我)对于课堂讨论时一种淡漠的观点,一定意义上也显示出我们上课并不勤于思考的习惯。

就我个人所知所闻来谈谈薛涌先生对于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得承认当前的教育制度的确有很多不足,如地方教育水平的差异,大学行政化。

但是改革并非一朝一夕。

关于改革,我认为是既得利益者与未得利益者之间的一种博弈。

双方分别提出方案,最后所达成的也只可能是一种妥协。

就我所见,教育改革不能操之过急。

每一步的改革都必须有当前形成的基础。

操之过急,很可能出现真空或混乱的状态。

教育改革应该逐步推进,同时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人的国民性,对于国外的精华应该吸取;对于本身具有的一些优点,也应保留(这种改革,改革者本身需对中外教育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充分了解中国人的性格,而且最大限度得发挥坚持及妥协精神)。

最后一点是读完一书感触到的中国人的一种不足,即纳税人意识不够强。

可能这是千百年来皇权统治下形成的一种惯性。

对于纳税,大家可能只是想到这是一种义务,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权利。

我们有权利去监督所纳之税的去处。

税收是一种调节,所应谋取的应该是大都数人的利益。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想到了我们纳税的义务,却忘却了我们也有监督及享用税收福利的权力。

北大批判读后感(一)每次开始写些要被别人看的东西时,总是很有压力。

但是越来越觉得写作的重要了,就当练笔好了。

其实薛涌的《北大批判》这本书是被我偶然发现的,又一次去四楼的中文保存本阅览室,看我坐的桌子上别人留下的,随意翻了翻,还挺有兴趣的,但当时我还沉迷在小正的世界中。

直到昨天才正式开始看,虽然只看了三十多页,但是内心激情澎湃,产生了共鸣,简直就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比如他说“你怎么能把自己的青春赌在别人的需要上呢?”,这点我深有体会。

上次回家的时候还跟爸爸讨论到这方面的问题,11月初的时候,突然决定要出国留学,回家的时候爸爸就说让我学太极拳,把二胡拉拉好,还会举例子说谁谁谁出国了,临走的时候去了什么民族乐器之类,当时我就反驳他说这样很累,我想做我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对他没什么说服力,薛涌的这句话是我的最好反驳。

以前跟同学、朋友都讨论过,说学习没有动力,或者说现在学的东西似乎看起来没有用。

其实就是我们没有求知欲,至于为什么没有求知欲,这就涉及很多了,比如没有责任感,包括很多,比如家庭的,社会的……另一方面可能就和教育方式有关了,激不起我们的学习兴趣。

以前我一直有个思维误区,总是抱怨说学到的东西没有用,缺乏一个职业跳板,毕业了之后不能直接工作,或者不利于找到好的工作。

实际上我错误的认识了大学,一开始大学的形成是由求知欲很强的人在一起讨论问题,请老师来参与的,没有说所谓的绝对真理,都是在不断地思辨中产生了真理。

实际上大学培养的,就是主宰你生命的心灵,大学是价值观,世界观,性格形成,认识自己的关键时期,这将会影响你的一生。

在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形成之前,走入社会,是一件相对危险地事情,而且对自己的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

可能你先让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时间一久,就会发现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空虚。

常青藤大学的主流还是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分析生活的文本。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大学里分专业的问题。

薛涌对这个问题说了一句很精辟的话,“大学教育的根本,就是这种心灵的自由。

如果你老师盯着什么是‘热门',盘算着什么‘有用’,你的心灵就好像总盯着老板的脸色的雇员一样唯唯诺诺”。

其实这句话说得很像现在我们学的,想的都是为了迎合他人的口味,而不是遵循自己的心灵。

但对这个问题我有很深的感触,当时高考结束之后,对于选什么专业完全没有方向,而且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知识父母和老师,非常狭隘。

至于选工商管理这个专业,完全是由于姑姑的一句话,她说现在工商管理这个专业很热门,我们公司就缺这样的人,年薪可以达到10万,最终我还就选上了这个专业。

暂且不说这个专业的好坏,就说进学校之后对于这种偏文科类的专业我们受到的待遇,就是歧视,歧视经管学院还好一些,但是那些人文学院,法学院尤其严重,我们学校是个工科类的学校。

如果问到说你是哪个院的啊,哦,交院的,土院的,信息的,建筑的,哇好牛逼啊……如果说我是人文的,经管的,哦……没有反应了。

不仅是别的院是这样,本院的同学经常也会抱怨说,我选错专业了,当时什么什么情况,如果怎么样,我就转了……其实大学时通才教育没有所谓的专业之分,而且大部分人在上大学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同时在进学校之前就要确定自己的专业,其实这是很不合理的。

他还说“中国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专业的工具。

”总之,这样的现状不是我一个人所能改变的,我能做的就是改变我自己。

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兴趣,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不能到头来,回想自己以前的生活,觉得总是在为了别人。

北大批判读后感(三)说实话,一口气看完北大批判这本书真有点不够爽的感觉,有立马跑到薛涌面前听他继续诉说的冲动。

就冲着薛涌老师那句:“不写你能学到东西吗”这篇读后感我也是非写不可!薛涌老师可谓花费了不少心血强调着他的教育理念,本人处于接受能力的限制,姑且只能凭借自己现在的理解来谈谈薛涌老师到底主张什么样的大学生活。

大学是这么一个地方:你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东西,看看你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能干得多么出色。

大学教育的根本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然后他谈到了为什么佛罗伦萨能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这个问题,也正是他在这里的观点让我真正地对他的思想感兴趣,因为他唤醒了我最初的大学梦,让我找回了就要被这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学风吞噬的我的大学学习观。

在这问题上他强调:学生必须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来推进自己的学业。

如果有关注我日志的朋友都知道我曾经就写过这么一篇日志《重本大学学子,我们别拽!》,里面我强调的学习观就是:学生必须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来推进自己的学业!所以看到这里,我已经吧薛涌老师看成自己的知己了。

可是,通篇看完这本《北大批判》,薛涌老师似乎有意避开了这么一个平衡点:那就是他强调的通识教育和学生必须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来推进自己的学业,这两点到底应该怎么平衡!前者强调的是无框架地扩展自己的视野,大有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真正的自我的味道;后者则强调为着一个既定目标前进,也就是说已经是戴着镣铐在跳舞了,已经给自己制定了框框。

难道他在强调这么一个理论: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也就是寻找自我?而这个方向或者说目标的实现就是要通识教育?而这个也许就是薛涌老师忘记告诉我们的这两个理论的统一点吧。

这样也让我想起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里杨昌济老师上第一节课时问的第一个问题:各位同学的志向是什么?有一个同学正是用五年的师范生活给了杨昌济老师一个满意的答复,这和薛涌老师的教学理念可谓不谋而合,而这个人正是毛泽东同志。

在这点上,不妨做个总结。

薛老师的大学生活理念就是:通过通才教育,利用学校尽多的资源,找到自我,当你确定了对你心灵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后,就不会让那些琐碎之务喧宾夺主地占据你的心胸,这才是经营的意味。

然后你就可以插翅腾飞了。

大学是一个培养社会领袖的地方,这只是一个目标。

而同样的目标下却出现了中美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模式。

在薛老师看来,中国的教育就是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也就在这个问题上,我和朋友交换过意见,中国现在这样子宏观定好专业人数,原因大概如下:1、便于学校设备的准备:2、出于现在的经济模式的需要,又担心国民的素质与经济模式匹配不上而出现产业危机,冒不起这个险所以就选择了专业的定性与定量要求;3中国大学如果按照薛老师的理念搞,那么中国大部分的教授将面临知识危机,也就是面临失业,我们想想,正是这些官员、教授主宰着我们的教育,你又怎能奢望他们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呢?所以中国的大学也就成了制造螺丝钉是人才的工厂。

就我自己观点而言:我觉得中国教育的现状就是要市场来适应我们的大学教育!而且完全忽略了人的最真实感受,让功利主义泛滥,根本没有引导我们走向最真实的自我,甚至可以说扭曲了人存在的意义。

我们好好回顾一下自己已经过了的十几年求学生涯,从一开始到高考,我们的路都是已经被规划好的,我们根本无需去想怎么走下去,也容不得我们去想,我们这些穷孩子除了走高考这条还算公平的路外,我真的想不出还有什么路适合自己追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