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部编本人教版必修1【经典练习】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2.能够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热力环流的差异。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分析热力环流现象及其影响。
人地协调观:认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利用原理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地理实践力:利用模拟试验演示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原理。
本节要点1.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3.地表冷热不均,形成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形式。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自主梳理·探新知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_太阳辐射__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1)A是_太阳短波辐射__,大气吸收较_少__。
(2)地面被加热,以B_地面长波辐射__的形式释放能量,大气吸收较多。
(3)_地面长波辐射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增温原理(1)对流层中的水汽、_二氧化碳__等,吸收_长波__辐射的能力很强。
(2)地面长波辐射的_绝大部分__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
2.大气的保温作用(1)大气辐射属于_长波__辐射。
(2)大气辐射大部分射向地面,被称为_大气逆辐射__。
(3)大气辐射以大气逆辐射为主,对地面起到了_保温__作用。
合作探究·释疑难问题探究冬季晴天中午,当你走进门窗关闭的封闭阳台,会感到异常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1)(综合思维)结合图1、图2,分析封闭阳台温度较高的原因是什么?(2)(地理实践力)中纬度地区的植物园采取什么措施可使热带植物安全越冬?提示:(1)玻璃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玻璃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玻璃阻截地面长波辐射,阻止阳台内(暖)外(冷)空气以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使得阳台内温度高于阳台外。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1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其意义。
2、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分析并阐释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过程,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认识到人类生产实践当中已经运用到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
2、深刻理解到大气的保温作用加剧与我们每一个人戚戚相关。
学情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部分内容属于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内容的开篇即基本原理,为后面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等知识做铺垫。
高一新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原理时,由于能够解释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实际现象,基本都能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但是,他们对这些地理现象的认识更多的停留在表象,而对概念、原理的认识不够,理解并归纳原理的能力较弱。
需要教师以地理图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升华。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展示月饼的图片,由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说起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本身我们已经非常熟悉。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诗歌《嫦娥》,诗歌后两句话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思绪? 承转:诗歌中的主角无疑充满了一种孤寂之感,所以她给自己的丈夫——后羿写信。
活动2【活动】学生读信思考回答信中嫦娥向后羿描绘了怎样的月球环境呢?学生读信后总结归纳,教师追问,为什么我们地球白天的温度不至于像嫦娥所说的月球那样高温呢?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上有大气追问:大气怎么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学生回答:大气削弱了太阳辐射。
活动3【讲授】学习新知教师讲授大气的削弱作用,简单讲解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介绍几种作用形式的特点。
活动4【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既然大气可以不断削弱太阳辐射,那么达到地面前的太阳辐射应该处于不管衰减的过程中,那为何不是越接近地面越来越冷呢?展示重庆人的避暑胜地之一——石柱黄水的照片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高处不胜寒,所以夏季我们重庆人才热衷于到海拔较高处避暑。
高中地理2.1.1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针对本课程标准,可以解读为三个教学目标:一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是,描述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三是,运用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前部,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能量的传递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照应,又对后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形成提供了根底和铺垫的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拟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教材对于这局部内容所呈现的资源非常少,只有两段文字和一幅图。
仅用教材的资源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要合理补充。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根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学情分析由于本节内容对于高一同学们来说是比拟陌生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以平白直叙讲解的方式来教授。
可以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拟容易接受。
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拟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
另外高一同学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可以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引导。
如可以讲太阳、地球、大气比作小人,将能量的传递和吸收比作吃饭获得能量。
另外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描述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3. 学生运用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拟人、比喻等形象生动的讲解法,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对地理事物进行从新认识和体会。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
这就要求在进行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大气受热的具体过程和原理,并能据此画出大气受热的过程示意图。
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生活中相关现象产生的原因,能够解释相关现象的产生原理。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
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课时中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第三课时主要介绍风的形成以及高空风和地面上的风受力情况。
本课《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其中,“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和名词,需补充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影响,强调三种辐射的性质,理顺太阳、地面、大气和宇宙四者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
三、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理解全球变暖的过程,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迫切性,养成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2.区域认知:通过运用影响削弱作用的因素,理解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的差异及其原因,通过青藏高原的例子,增强学生对我国区域差异和相关地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3.综合思维:运用大气受热的过程,分析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产生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以此来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要素、多观点整合材料,系统、整体地把握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内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所揭示的原理具有乘上启下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解释上章大气垂直分层的若干问题(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是本章学习的基础,理解和巩固了近地面大气热源主要来自地面的认知,可为后面学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奠定基础。
本课学习起点为物体辐射波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此原理首先区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波长;大气不同成分对各种辐射能的不同作用是学习的基础,而教材缺失了该部分知识,需要给学生补上;学习的落脚点是“气温”,需要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源问题等,并以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而导致各地气温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为引子为“热力环流”的学习作铺垫。
学情分析做好三点知识铺垫:物体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大气组成成分及其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对云雾形成的关键作用等。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之间的过程与关系,以及大气的根本热源与主要热源的联系与差异等,这些在新授课中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搞混。
因此,结合教学过程通过“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口溜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区别学习关键点。
P28 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蕴含本课学习核心知识原理,是学习重点,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并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转化为板书简图,要求学生同步在笔记中画简图再现原理过程。
其他知识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示意图和温室保温作用示意图,穿插在相应环节,补充说明核心原理。
四、“二元”教学目标“一元”知识目标: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保温作用,记住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二元”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解答相关问题。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2.3.1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导引挑战自我学习新知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热源: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2)两个过程: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作用和对地面起作用的同时实现自身受热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影响白天气温的高低和光照的强弱)3.太阳辐射分布不均(1)规律:由低纬度地区向地区递减。
(2)原因:低纬度地区的大,一方面太阳辐射强度大,另一方面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大气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能量来源: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即大气主要是吸收A 而增温。
2.保温原理:大气辐射大部分以B 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
三、影响1. 白天近地面的气温,提高夜间气温,气温日较差。
2.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助学助记太阳辐射强度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主要受太阳高度的影响。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又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大气受热示意图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探究重点探究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核心归纳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三方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递过程如图所示: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应用体验1.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2.如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就波长来说,图中A为辐射,J为辐射。
(2)图中F表示潜热输送,I表示湍流输送,H表示。
(3)图中字母表示的能量传递过程中,属于大气热量收入项的有,支出项的有,收支数值大致,故大气温度。
(4)图中B只有A的百分之四十七,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1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前部,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能量的传递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呼应,又对后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呈现的资源非常少,只有两段文字和一幅图。
仅用教材的资源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要合理补充。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二、学情分析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以平白直叙讲解的方式来教授。
可以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
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
另外高一同学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可以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引导。
如可以讲太阳、地球、大气比作小人,将能量的传递和吸收比作吃饭获得能量。
另外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通过探讨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学生能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拟人、比喻等形象生动的讲解法,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对地理事物进行从新认识和体会。
(3)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的同时,能够与其自身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观察运用;(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生动形象学习,学生从探究和学习地理事物和现象中获得乐趣,陶冶豁达、积极的情操。
地理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1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前部,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能量的传递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呼应,又对后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繁复的能量传递过程,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呈现的资源非常少,只有两段文字和一幅图。
仅用教材的资源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要合理补充。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详尽的地理现象,解释详尽地理问题等。
二、学情分析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合宜以平白直叙讲解的方式来教授。
可以将繁复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
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
另外高一同学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可以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引导。
如可以讲太阳、地球、大气比作小人,将能量的传递和吸收比作吃饭获得能量。
另外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通过探讨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学生能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拟人、比喻等形象生动的讲解法,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对地理事物进行从新认识和体会。
(3)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多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的同时,能够与其自身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观察运用;(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生动形象学习,学生从探究和学习地理事物和现象中获得欢乐,陶冶开朗、积极的情操。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2章第1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精品教案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2章第1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精品教案知识目标:会画大气保温作用图能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关系明白大气的直截了当热源是地面,全然热源是太阳运用差不多原明白得释自然现象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全球变暖原理,对地球的阻碍。
培养学生环保,低碳意识。
重难点:大气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图的绘制-能量都去哪儿了。
传热机理-并非是反射教学过程:导入《大林寺桃花》动画,那么什么缘故会显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呢?学习这节课,说明那个现象。
学习本节课难点之前,我们需要一些预备知识。
请看表格,边讲解边展现ppt(学生讨论时把此表板书)有了上面知识预备,我们开始第一个难点的学习。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大气是如何被加热的?大伙儿自学28页文字和图2.1,图2.2,并分组讨论大气的受热过程,讨论过程中结合黑板上的提示。
1大气吸取具有选择性吗?(来者不拒依旧有偏好)2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全部穿透大气到达地面了吗?什么缘故?3地面升温缘故?4地面辐射是地面反射了太阳辐射吗?5描述大气的受热完整过程6大气直截了当热源是什么?7大气全然热源是什么?(学生边回答,老师边画图,第5个问题回答时展现ppt,第6,7个问题打个比方。
太阳,好比是家里妈妈不上班,爸爸一人上班把工资交给妈妈,妈妈给你拿生活费。
请问,你生活费直截了当来源是谁?全然来源是谁?)讲:因为大气直截了当热源是地面,因此越远离地面,气温越低,同时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度。
也便有了我们开头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大伙儿还明白哪些能反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的诗句呢?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们接着看看大气受热之后,会发生什么呢?二大气的保温作用(板书)讲:大气受热之后,开释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能够向上也能够向下,向下辐射和地面辐射方向相反,叫做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减少了地面热量的缺失,起到了保温作用。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的日常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表、模型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共同探究的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设想:
(1)导入新课:展示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讲解: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受热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受热过程。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比冬天热?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接着,我会播放一段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4.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或手抄报,进行课堂分享。
5.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2.2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2节教学设计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探究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示意图,区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热量来源及传递方向。
2.从时空综合的角度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从能源安全、环境变化的角度,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4.通过生活中典型的案例,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二、必备知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热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受热过程[特别提醒] 太阳辐射在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从而对太阳辐射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
4. 结合下图,在横线处填出各序号代表的含义。
a反射;b吸收;c太阳辐射;d地面辐射;e大气吸收。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增温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2.大气保温[易错提醒] (1)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指射向地面的那部分大气辐射。
(2)大气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因此白天的大气逆辐射比夜晚强。
3. 我国新疆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说法,你能否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其原因?提示:新疆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朗天气,云层薄。
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因此“午穿纱”。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经过一夜的热量散失,早上气温低,因此“早穿皮袄”。
三、情景探究探究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阅读教材P34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及相关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综合思维)当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大气层的时候,大气增温是否显著?为什么?提示:不显著。
人教高一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1
-播放大气受热过程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总结规律。
3.结合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等现象。
-设计实验,让学生验证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通过讲解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遵循科学方法,严谨对待实验数据,培养实证思维。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实践活动:安排户外观察,让学生记录太阳辐射的变化,设计实验模拟大气逆辐射的保温效果。
-总结反馈:通过学生汇报、教师点评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疑问,强调重点和难点。
3.教学评价设想: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设计终结性评价,如课后作业和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
-展示地球受到太阳辐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辐射对地球的重要性。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气候变化的短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气候会有变化?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大气受热过程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享自己对气候变化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教学方法:
-使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2.2.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提问:询问学生对地球气候的认识,以及他们所了解的气候变化现象。
2.视频展示:播放一段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大气受热过程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3.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变暖?”“大气是如何影响地面温度的?”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大气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特别是温室效应和大气逆辐射的原理。
-运用GIS软件分析大气受热数据,绘制相关图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所学解释生活中的大气受热和保温现象。
-在小组讨论中,有效整合不同观点,形成共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意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大气受热过程:详细讲解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以及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过程。
2.大气保温作用:介绍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等概念,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教学演示:通过多媒体动画、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4.部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
5.学生在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方面表现积极,有利于开展小组活动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大气受热过程的具体机制,特别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以及地面辐射的吸收过程。
2.2.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学案
其次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1.具备肯定的运用试验、考察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力量。
【地理实践力】2.能够解释不同地区太阳辐射强弱不同的缘由。
【区域认知】3.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说明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4.通过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增加为生产和生活效劳的意识。
【人地协调观】学问清单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两个过程名称详细过程结果地面增温过程大局部A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增温过程地面增温后以B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微思索]为什么同一纬度的地方“高处不胜寒〞?提示气温的上下取决于大气获得能量的多少,而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来自地面辐射。
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学问清单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递过程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示名称详细过程热量来源Ⅰ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汲取后增温太阳辐射Ⅱ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汲取后增温地面辐射Ⅲ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局部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局部热量还给地面大气辐射[微思索]为什么阴天时的气温日较差小于晴天时的气温日较差?提示阴天时,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
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
因此阴天气温日较差较小。
大气减弱作用弱那么保温作用也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呈正相关,即减弱作用弱那么保温作用也弱,如青藏高原上空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减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度大,但保温作用也弱,因此青藏高原上气温不高。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到减弱作用的同时也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而夜晚因没有太阳辐射,因此大气不再有减弱作用,只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知识框架】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高度的上升①、③两处气温都是下降的;②处气温是上
)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汽车排放的尾气是产生烟雾的物质来源;逆温的存在象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加重了低层大气的污染;低洼的地形不利于气流的扩散,高空的风对污染物的稀释)商业区和居民区是汽车尾气的主要发生地,近郊工业区是工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地,逆温的存在使污染物不易被扩散,且近郊工业区又处商业区、居民区的
②,②处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受热主要来自图中的_______。
(填代号) 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现象有
①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后和日出前仍有一段时间天空是明亮的②夏天天空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从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
2.利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和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能够解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阅读教材P32~P3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填写下列知识。
1.大气的根本热源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穿越: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1-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据图分析:(1)根据电磁波的波长,太阳光可分为哪几类?(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3)大气对太阳辐射是如何选择性吸收的?提示(1)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2)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吸收作用。
(3)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教材梳理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阅读教材P34~P35“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填写下列知识。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地暖大气:上图中①为地面辐射,它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2)大气暖大地:上图中②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共同意义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1-5大气的“温室效应”,据图分析:(1)“温室效应”的概念是什么?(2)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提示(1)大气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这种作用,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作用,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2)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等使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升高。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容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预习效果自测](2017·山东潍坊高一期中)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B.②示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C.③代表大气逆辐射过程D.④示意地面辐射2.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使(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减弱解析第1题,图中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代表大气的反射作用,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一种形式;③代表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④代表大气逆辐射。
第2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可以减弱大气逆辐射,从而降低大气的保温效应。
答案 1.B 2.D3.判断下列关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表述是否正确。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故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 )(2)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太阳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 )(3)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 )答案(1)√(2)×(3)√读图(图中e、f表示不同作用,a、b、c、d表示不同辐射),回答4~5题。
4.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A.箭头a表示的辐射 B.箭头b表示的辐射C.箭头c表示的辐射 D.箭头d表示的辐射5.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增强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解析图中a、b、c、d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大气辐射,e、f分别为大气保温作用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第4题,通过c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一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第5题,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即f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即c增强,从而使大气保温作用即e增强。
答案 4.C 5.D探究点一削弱作用【案例探究】材料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材料二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拉萨一向有“日光城”之称。
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弱的地方,重庆被称为“雾都”。
结合材料探究:(1)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2)云层对太阳辐射有何影响?(3)为什么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四川盆地却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弱的地区?提示(1)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可见光中的蓝色光散射最强,所以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2)云层能反射太阳辐射。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3)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的尘埃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地势低,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的水汽多,阴天、雨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辐射最弱。
【反思归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大气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如下图:(2)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明显,且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如下图:(3)散射作用: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
如下图:【即时巩固】读“太阳辐射与大气和地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它使太阳辐射向________(方向)散开。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就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2)图中B表示________作用。
受该作用影响,白天阴天时气温比白天晴天时________。
(3)图中臭氧能吸收________,它主要分布在________层。
(4)图中二氧化碳、水汽能吸收________,它们主要分布在________层。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大气削弱作用原理的理解。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如下关系:答案(1)散射四面八方(2)反射低(3)紫外线平流(4)红外线对流探究点二保温作用【案例探究】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材料探究:(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什么?为什么?(2)点燃柴草产生烟雾预防霜冻主要是增强了图中的哪个环节?原理是什么?提示(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其辐射的热量绝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c环节。
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弥补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反思归纳】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递过程如下图所示: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1)大气成分: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典型表现。
(2)天气状况: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影响。
昼、夜云量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很大,可用下表比较。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状况的差异影响大气受热过程,进而影响气温状况。
水面、裸地、植被、冰雪等差异不仅直接影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而且影响地面辐射释放的持续度。
地形起伏、地势高低通过影响大气层的厚度来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易错警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气温的影响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它们是始终存在的,而且白天气温高,辐射更强。
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的热量远远地大于大气逆辐射带来的热量,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不明显。
在夜晚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气温主要受大气逆辐射强弱的影响,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更为明显。
【即时巩固】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①~④序号正确的是( )A.①——地面辐射B.②——大气辐射C.③——太阳辐射D.④——大气逆辐射(2)图中,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 )A.① B.②C.③ D.④(3)古人有:“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防御霜冻的做法,该做法使( )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
第(2)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
第(3)题,烟雾能吸收地面辐射,然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所以④增强。
答案(1)D (2)C (3)D知识结构晨背索引1.举例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方式及其特点。
2.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3.说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4.说出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对点练一削弱作用1.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平稳降落月球虹湾,下图是“玉兔”车在月面的照片。
当时正值月昼期,月面明亮,但月空漆黑。
其成因是月球没有( )A.月面长波辐射B.大气逆辐射C.大气散射作用D.大气反射作用解析地球上空之所以是明亮的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不能产生散射作用,使得月面明亮,月空漆黑。
答案 C对点练二保温作用读下图,完成2~3题。
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 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3.阴天比晴天( )A.白天④强,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B.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C.白天④弱,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D.白天④强,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解析第2题,地面主要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
第3题,晴天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弱,对地面保温效果差,温度低,所以晴天时昼夜温差大;反之,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答案 2.B 3.B每年冬天,浙江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图1);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2)。
读图回答4~5题。
4.图1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A.防太阳暴晒B.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C.防病虫害D.防洪、防涝5.图2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解析第4题,覆盖防寒,即阻断寒潮、霜冻直接接触茶树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