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阴火

合集下载

李东垣“阴火”论观点临床运用浅析

李东垣“阴火”论观点临床运用浅析

创立“阴火”论。

阴火实乃内伤之火,其病因为饮食伤干扰心包。

人以胃气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内伤脾胃,对证施治,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火与元气不两立”,提出益元阳与降阴火的辨证关系。

“阴火”乃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得以乘其土位,创制了“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阴火”的病因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七情伤气。

该火因热自内生故谓之“阴火”。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1]由此可见,元气与阴火是有矛盾关系的。

元气升发温煦心肺,下济肝肾。

五脏之中,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心居上焦,肾居下焦,肾水上承,心火下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气机运行,全凭升降,而脾胃为升降之枢纽,推动了脏腑精气的循环化生。

东垣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他阐述了元气虽为“五脏六腑之本”,但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滋养。

“阴火”一论,后世有医家理解为“阴虚火旺”之意,也有认为其是“虚阳上越”,可谓见仁见智。

刘炳凡在其《脾胃论真铨》中提出,此火不是温煦机体新陈代谢的“少火”,“少火”与元气互相资生。

而离位的“阴火”,实为“食气的壮火”,故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称其为“元气之贼”[2]。

2 “阴火”的临床表现、治则及代表方剂《灵枢·五邪篇》云:“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胃为阳土,喜润,以通为用;脾为阴土,喜燥,以升为补。

阳有余,则胃气有余,相对而言,则脾阴不足,阳有余化为热中,热主化谷,则善饥。

清代医家叶天士,对脾胃学说进行发挥与创新,他提出“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脾可宗东垣甘温升发,治胃则宜甘润通降”。

李东垣指出:“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中医的“阴火”是什么?

中医的“阴火”是什么?

中医的“阴火”是什么?
中医中经常提到的阴火其实就是指患者体内虚火旺盛,最常见的就是经常出现失眠多梦、烦躁不安、遗精、盗汗、口干舌燥、小便短黄等症状。

中医常说阴虚火旺多为阴虚,多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导致,如经常熬夜,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房事不节等。

可服用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进行调理,也可服用一些具有清火滋阴效果的中药调理,如黄芩、白芍、黄连等,但是切记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抓药煎服。

平日可以吃一些凉性的食物,如梨子、柚子、芹菜、黄瓜、苦瓜、鸭肉等。

正解“阴火”(二)

正解“阴火”(二)

正解“阴火”(二)接前文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黄帝内经》说“壮火食气”,阴火会进一步消耗正气,必须要除掉阴火,才能保存正气,所以“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另外,从阴火形成的角度讲,中气下陷,在下焦郁而成火。

之所以形成阴火,是因为元气不足;元气足了,就不会产生阴火。

所以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肝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前面已经说过了脾胃气虚下流肝肾的问题,不再重复。

这里难理解的是阴火如何“乘其土位”。

脾主四肢,脾主肉,这里所说的土位其实是就脾说的。

阴火的发热,四肢发热,而且热发于肉间,由内而外的发热。

这是因为阴火随着血脉流经肌肉而引起的。

所以说“阴火乘其土位”。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理清李东垣的思路了:脾胃之气本应该上行于心肺,当脾胃虚衰的时候,卫气虽然不足,但仍然可以散布出去,而营气无力上行,反而下行于肝肾之间的任脉的起点处。

营气不断下流,在下焦郁积化火。

而营气在运行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由足厥阴肝经经督脉、任脉回归到手太阴肺经,所以会引动阴火。

阴火经由营气运行于十二正经和跷脉、督脉、任脉。

由于任脉、督脉和冲脉一源三歧,同处于胞中,同出于会阴,阴火也会经由冲脉而上行下行。

(默认大家都掌握营气运行的路线,有不懂的可以参看《灵枢·营气》)既然已经理解了李东垣的“阴火”,那么就好理解补中益气汤了。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补中益气汤的方义。

补中益气汤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已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已上各三分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早饭后温服。

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脾胃之气本应上行于肺,现在脾胃气虚下流,必然肺气不足,所以要用黄芪补肺气。

而肺主皮毛,肺气不足则表不固,容易自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自汗出会进一步耗气,所以用黄芪补肺气,还能闭表,不再自汗出,防止进一步耗气。

人参、炙甘草都是甘味入脾的,可以补脾气。

阴火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虚衰,用人参、甘草补脾气,正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火有“虚实之分”,也有“阴阳之说”,一篇教你识“阴火”

火有“虚实之分”,也有“阴阳之说”,一篇教你识“阴火”

火有“虚实之分”,也有“阴阳之说”,一篇教你识“阴火”“上火了!”这是许多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吃多了“热性”食物,通宵熬夜,加班休息不足,酒喝多了……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容易“上火”。

多数人上火了只知道“清火”,却很少关注上的究竟是什么火?“火”是“热”和“光明”的象征,用中医阴阳属性的归类来看,“火”自然地属于“阳”。

但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的属性。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所以,“火”分为“阳火”和“阴火”,“阳火”就是一般容易理解的“火热”之证象,而“阴火”则是指人体因为阳气虚弱导致体内阴寒过盛,从而把本来应该秘藏在体内温暖身体的生理之火逼出来,从而产生一系列所谓“上火”的症状,这一类因为阳虚阴盛而导致的“上火”,就称之为“阴火”。

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创始人,云南省四大名医之首,云南中医药大学首任院长吴佩衡先生,对“阴火”尤为重视。

为了把“阳火”和“阴火”进行鉴别,他特别提出“贼子”和“逆子”的概念,让人容易理解。

所谓“阳火”就是邪热之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热证”,佩衡先生把这类邪热之火比喻为“贼子”,既然是“贼子”就是从外而入,此子当诛当灭。

所以治疗“阳火”应该运用清热泻火解毒之法,即运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或滋阴清热类药物来进行治疗。

而“阴火”指的是没有在对位置的生理之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热证”,佩衡先生把这类离位的生理之火比喻为“逆子”。

既然是“逆子”,则此子由内而生,是亲生之子,只是其不听话,没有在他该在的位置上,故此子绝不能诛灭,而当教当训,故应该采用温阳扶正、引火归元的方法来治疗。

现阶段人们社会生活习惯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导致的众多“上火”症状中,属于“阳火”真热证的比率越来越小,而属于“阴火”假热证的比率却越来越多,而且占到了绝大多数。

如果不具备识别“阴火”假热证的能力,一遇到“上火”症状,不分阴阳,一律采用清热滋阴泻火的方法进行应对,就会犯诛杀无度之错,就会损伤到人体生理之火,造成阳虚证的出现。

对阴火的理解和诊治

对阴火的理解和诊治

对阴火的理解和诊治火热之邪的基本分类人体火热之邪,以产生途径而言,有外感和内生之异;以虚实论之,则有实火和虚火之分。

实者,亢盛所致也(如外感所致或脏腑亢旺生发者),虚者,因虚而生矣。

内火以形成机理言,有两类比较特殊,一类是郁火,一类是阴火。

本非有之,因郁而生,凡生理物质、病理产物以及外侵邪气郁淤不畅皆可生发,凡气机不畅、阳郁不通之处皆可产生,虚实皆可致焉,故非虚实所能括之,此即郁火或郁热耳。

郁火可发生于机体任何部位,大至全身,小至一个指头。

治之法,不宜清泻,一言以蔽之,“郁而发之”可也;然须辨何物所郁,且郁于何处矣。

另外,尚有“阴火”之谓,这是我们今天交流的重点。

中焦阴火的实质和形成阴和火,本身就是矛盾的,放一块儿,就更不好理解了。

对于“阴火”的概念和实质,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可谓一家有一家的“阴火”;于初学者而言,理解和把握比较有难度。

阴火之说,从个人可考的角度言,始源于东垣之学。

《脾胃论》言:“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

”“阳气不治,阴火乃独炎上,而走于空窍,以至燎于周身。

”可见,东垣之阴火,是基于脾胃气虚下陷或阳虚不治这个病理之上。

那为什么气虚下陷或阳虚不治就有阴火上冲呢?阴火是怎么形成的呢?东垣没有具体解释。

因东垣又说:“阴火也,起于下焦。

”故有人认为,阴火就是因中气下陷而下焦相火乘虚上冲者。

这个则有推敲的必要,按说,中气下陷,土不制水,而乘虚上冲者,更应该是下焦水气,而非火气矣。

我个人认为,所谓阴火,就是气虚或阳虚所导致的“火热”之证。

第一,它是内生而非外感。

第二,它是虚火而非实热。

而东垣所谓阴火,乃中焦土气虚亏不支而“塌陷”于下焦水中(犹地表土气内陷于地下水中),于水中困遏不畅,郁化为火,继而炎上发外,因见身热而烦等症。

中焦阴火的诊治可见,这个阴火,其实质乃中气虚陷并郁化而生,故既是虚火之类,又为郁火之属。

东垣说它“燎于周身”,其意就是火烧火燎,烧得厉害,但临床多表现为自感低热绵绵,或手心发热,或口疮慢痛,困倦乏力,气短心烦,或食欲不振,舌淡或淡红,苔多浮黄或泛黄,脉多浮大小洪。

关于阴火本质李东垣“阴火”理论

关于阴火本质李东垣“阴火”理论

关于阴火本质李东垣“阴火”理论李东垣“阴火”理论探析李东垣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经验,又根据他本人多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体验,以脾胃立论,创脾胃学说,为内伤发热证治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新途径,其首创的“甘温除热法” ,至今在临床上仍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但他的脾胃学说中提到了“阴火” 这个非常重要却又很模糊的概念。

所以,明确阴火为何物,其产生机制究竟如何,对学习脾胃学说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阴火本质的认识有学者 [1] 通过对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及《医学发明》4部著作的总结,发现共有43处出现“阴火” 一词,然而所指并不相同,包括心火、肾火、脾火、肺火、相火、五志之火等,因而导致后世众说纷纭。

但是,阴火既然包括上述诸火,说明诸火只是阴火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张关生 [2] 也指出,阴火是以脾虚症状为主,火热症状为次的综合症候群。

所以,若单以一脏具体之火来定义阴火,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那么,阴火是个什么概念呢?《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云:“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

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

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

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

如阴气附于上,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

又云:“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火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由此观之,若脾胃虚弱,阳气不能居于阳分,而入于阴分,则成阴火,且容笔者试论之。

上述原文提到,阴盛则上乘阳分,导致阳道不行,那么,阳分之中本来存在什么呢?原文中还提到,泻阴火的方法,是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上出阴分,再以辛甘温药接其风药,散火于阳分,所以,阳分之中存在的即是来自阴分的“火” 。

结合“夫阳气走空窍者也” ,“使火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可以推断阳分之中存在的“火” ,就是阳气。

而此处李东垣以“火” 来代指阳气,难道不是说明阴分中阳气已经化为火邪了吗?既然泻阴火需要让已化火的阳气上出阴分,则说明停留在阴分的阳气,便是阴火的来源。

历代医家对“阴火”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阴火”的认识

≯ 峁詹 璧隧学嚣 础
200 8 V o . N o. 19 5
医 文 史献
必须解决什么是 ” 阴火” 。关于什么是 “ 阴火”傅沛藩 [ , 3 ] 认为“ 阴火” 因气虚下陷 , 是 湿流下焦 , 蕴为湿热 ; 也有认 为是阳气虚衰, 阳损及阴 ; 还有认为气损及血 , 阴血亏虚 而成热等 。现代一般认为包括 3 个方面 : 一是李东垣所 说 的脾 胃气衰 、 元气不足 , 独亢于心的心火 。 二是不能下 交于肾, 而反 冲于上的离位相火。因为它不仅无温养生 气作用 , 反而因脾 胃气虚而乘土位 , 这个离位相火 , 亦是
讨。
J 李东垣对“ 阴火” 的认识
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此处“ , 火邪” 即为阴火 。 因饮 食损 胃, 伤脾 , 劳倦 致使脾 胃气虚而生热 , 而劳倦过度亦 可引发 肾间阴火上冲。 内外伤辨惑论》 《 中说 :是热也非 “ 表伤寒邪 , 皮毛间热也 , 肾间受脾 胃下流之湿气 , 乃 闭塞 其下 , 致阴火上 冲, 作蒸蒸而躁热 , 上彻头顶 , 旁彻 皮毛, 浑身躁热。” 此种 热不甚 , 病程较久 , 时作 时休 , 时轻 时
金代医家李东垣 , 其学术思想 的主要 内容为脾 胃内
伤学说 , 阴火” 而“ 理论 为其 “ 胃学说” 脾 的核心内容 。由 于李东垣在其著作 中对“ 阴火 ” 论述较简 , 成后世 医家 造 对“ 阴火” 进行探讨 , 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 通过分析历代
医家 对 阴火 的 阐释 , 笔者 对 阴火 的 内涵进 行 了初 步 的探
生方法 , 强调顺应 自然界 阴阳的消长规律 以养生 , 即要 掌握 自然界 的变化规律 ,适应性地调节人 的生活起居 、
[] 3李应均. 《 黄帝内经》 中的入天观[ . : 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

“阴火论”之我见共4页

“阴火论”之我见共4页

“阴火论”之我见1 阴火的来源东垣的“阴火”渊源于《素问》“阴虚生内热”之文。

如《调经论》云:“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行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他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饮食劳倦,内伤发热,正是《素问》所述的病变过程。

其阴虚之义,即内伤脾胃,中气不足。

而气之所以不足,实为脾胃损伤的结果。

东垣先生在引申和阐发《内经》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理论之后,在其所著《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所以生也。

”先生这里强调的是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生。

这也是东垣内伤学说的基本观点。

产生阴火的病机关键,则是气与火的关系失调。

东垣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对立和制约的关系。

内伤病理的变化,就在于气与火关系失调。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为热中论》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上焦,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上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一负。

”元气不足时,阴火则亢盛;反之,元气若充沛,阴火自降敛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至于气火失调的原因,东垣认为,大凡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或者忿怒、悲思、恐惧等情志变化,皆能使元气亏损、阴火炽盛而出现内伤热病等病变。

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故脾胃气虚所致的升降失常则为内伤病变的病理之本。

东垣对此十分重视,在其论著中不厌其烦地从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两个方而加以阐发。

其以内伤恶寒发热为例,深入分析了这一病变机理。

如在分析内伤恶寒和发热的病理时,他说:“心肺无所禀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营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寒,或居处阴寒无日处,便恶之也……”东垣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上,尤其侧重于升阳益气、潜降相火和调理气机、理顺升降之法。

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解读“阴火”

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解读“阴火”
李东垣笔下的热中
——解读“阴火”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李东垣在构建脾胃内伤学说时,独创性地提出了“阴火”理论。但后世医家在阅读李东垣著了李东垣学说在临床上的更好应用,并且迄今为止,中医学界仍对李东垣所说的“阴火”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重新认识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证,或许会对“阴火”的正确认识有所帮助。
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中》中专门写有一节内容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文中指出:“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热中”有什么临床表现呢?“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应该如何治疗呢?“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加减。
气偏胜于内,似乎还没有说清“热中”的“热”的产生机理。李东垣紧接着又引用了一段话:“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曰内热。”这句话是岐伯回答黄帝的话,黄帝的问题是:“阴虚生内热奈何?”也就是说,这儿的热是“阴虚生内热”,其机理是劳倦损耗形气,加之饮食不及,水谷精气不能充盛,上焦之气不能宣发,下脘(有版本校正为“下焦”)之气不能通调,中焦郁滞生热,热气上熏胸中。前后对参,热气上熏胸中即“阴火上冲”。由于火的形成涉及到三焦,因此有心火、相火、包络之火等的不同表述,但热的形成主要源于中焦气虚。中焦气实则无热,气虚则有热。气虚一分,热即多一分。因此李东垣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下流于肾可理解为与“谷气不得升浮”同义。)
毫无疑问,补中益气汤及其方后的加减法,可以体现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总的治则:补中、升清、泻阴火。“热中”是补中益气汤的主治证。
那么,解读“热中”形成的机理,或许会成为解读李东垣阴火学说的关键一点。李东垣对“热中”的认识来源于《黄帝内经》,文中主要引用了《素问·调经论》中的两段话以作佐证。第一段是:“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善怒。”这里“炅中”即“热中”,“并”解释为偏胜,“阴”、“阳”解作表里。从李东垣引用的这句经文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李东垣笔下的“热中”产生的原因是“气并于阴”,也就是气偏胜于内。而“内伤脾胃,乃伤其气”,饮食劳倦所伤脾胃,怎么可能是气偏胜于内呢?再从前文对脾证始得诸症机理的解释中可以看到,“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前后对参,我们会发现,李东垣说的气偏胜于内是指阳气不得升浮外达,是相对阳气不达的“外”而言偏胜的,并非绝对偏胜。进一步推导,阳气不得升浮外达的原因是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似也顺理成章。

阴火和阳火详解

阴火和阳火详解

阴⽕和阳⽕详解⽕的病证,为临床常见的病证之⼀,其治疗⽅法与理论的阐述,在中医学⽂献中有极为丰富的记载。

⽕病的种类虽多,简⾔之,不外虚实两类。

实⽕属于邪实,⼀般⽤清解之法治之;虚⽕属于正⽓的不⾜,⼀般⽤温补和滋补之法治之。

然实⽕⼜名“阳⽕”,虚⽕⼜名“阴⽕”,故汪寅⾕⼜有“阳⽕⼀清便退,阴⽕愈清愈起”之说。

⽽赵养葵、李时珍等⼈,每以“阴⽕”、“阳⽕”⽴论,兹不多举。

但“阴⽕”与“阳⽕”在症状上皆呈热象,极易混淆,稍有不慎,必犯“虚虚、实实”之诫,其中尤以“阴⽕”的辨证更关重要。

为此,不揣肤浅,将“阴⽕”与“阳⽕”的证治分述如下,供临床研究的参考。

⼀、阳⽕的形成与证治“阳⽕”为实⽕,程钟龄喻之为“贼⽕”,有贼害正⽓的意义。

其来源或因于“⽕运”的太过;或因于六淫之邪;或因于饮⾷的积滞与情志的过激等。

古⼈虽有“阳⽕”来⾃外因,“阴⽕”成于内因的说法,但外因有从阳化热和从阴化寒的不同;内因亦有君⽕为实和相⽕为虚的区别。

在临床时,必须根据⽕的性质与正⽓的虚实,综合分析,才能概括全⾯。

“阳⽕”不论在表在⾥,均呈现⼀派⽕热的证候。

然⽕能伤阴,亦能动风,其变证多见津枯、⾎燥、掉眩、僵直、疮痍、痛痒等病。

⽕热病常见的症状为:烦躁,谵语,狂妄,喜饮冷,⼩便⾚涩,⼤便燥结,腹痛痞满,蒸蒸发热,濈濈汗出,恶热不欲近⾐;或体如燔炭,⽆汗⽓粗,⾯⾊红⽽光亮,唇红,⼝焦,⾆绛,苔黄燥裂,布满芒刺;精神亢奋,⽬喜开⽽多⾔,声⾳响亮,⽓⼒充实,脉象多见实、⼤、浮、数、滑或沉滑有⼒。

综合以上脉证,不论其为内因、外因之邪,确审为正⽓不衰,邪⽓有余的,便可诊为“阳⽕”实证。

治疗“阳⽕”如救⽕焚,决不可因循拖延,然亦必须分清表⾥,掌握标本、先后辨证论治的准则,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治疗“阳⽕”,如⽕郁不伸,表闭⽕不能外达,则以升发之剂治之。

《素问·六元正纪⼤论》云:“⽕郁发之”,是本证的治则,应禁⽤寒凉之药。

若⽕邪⼊⾥,阴⽓未伤的,宜以苦寒之剂清之;阴⽓已伤的,则⽤⽢寒之剂滋之;邪热燥结在⾥,具有痞、满、燥、坚、实诸证者,则以苦咸寒之剂下之;若五志之⽕内发,猝然昏倒,筋⾻不⽤,宜以苦寒急折其上炎之⽕,继⽤⽢寒以滋其阴⽔。

浅析“阴火”

浅析“阴火”

天津中医药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9年10月第36卷第10期Oct.2019熏Vol.36No.10浅析“阴火”栾海燕(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针灸一病区,锦州121001)摘要:“阴火”一词,首先出现在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描述,中医将其引入到防病治病的方法和理论中,自李东垣提出“阴火”,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了发展和演化,扩展为内伤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广义阴火,属内伤发热的范畴。

从病理阴火,到药物阴火,再到生理阴火,使得阴火理论产生了发展和变革。

关键词:病理阴火;药物阴火;生理阴火中图分类号:R24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519(2019)10-0977-03作者简介:栾海燕(1986-),女,中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从事中医心病学的研究。

DOI :10.11656/j.issn.1672-1519.2019.10.11“阴火”一说,历代医家均有论述,金代李东垣提出“阴火”,后世医家对其认识逐步发展和演化。

笔者试就东垣“阴火”学说及后世的传承变革进行阐释。

1阴火由来欲知“阴火”,必先知“火”。

火的产生和利用给人类带来了从原始蒙昧到文明智慧的过渡。

同时,古人将火引入到防病治病的方法和理论中,《后五行志》:“火者,阳之精也,火性炎。

”中医所说的“火”,是一种比喻说法,因火有炽热、亢进、燔灼等特性,中医取象比类,当人体出现发热、亢奋、煎灼体液等病理现象时,中医就认为与火有关,以火名之,火逐渐成为患者描述自身感受的术语。

中医学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其中,逐步形成并完善了火理论。

而“阴火”理论是中医火理论中的分支,有自身的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

“阴火”一词,首先出现在西晋到唐宋的文学作品里,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描述,如“西海之西,有浮玉山。

山下有巨穴,穴中有水,其色若火,昼则通昽不明,夜则照耀穴外,虽波涛瀼荡,其光不灭,是谓阴火”。

浅释中医诸“火”

浅释中医诸“火”

浅释中医诸“火”【关键词】中医基础;火中医学中有关“火”的概念较多,如少火、壮火、外火、内火、虚火、实火、阴火、阳火、君火、相火、命火、真火、龙火、雷火、邪火等。

有的属于正常的生理学概念,有的则属于病理学概念。

现将自己的浅见阐释如下,敬请同道斧正。

1 正邪之火1.1 正常之火正常的火,为生理之火,又称少火。

是指对人体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

阳气为人身之大宝,能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气血,蒸化津液,抵御严寒,为一身之气生发之根本。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少火生气”。

1.2 邪火邪火,为病理之火。

从正气盛衰之不同,有虚实之分;从来源之不同,又有内外之别。

1.2.1 实火实火,由阳热炽盛引起,也称壮火,能耗散人体的正气,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食气”、“壮火散气”。

实火以胃肠、心、肝胆实火最为多见,常见临床表现有高热、头痛、目赤、口苦、口干、渴喜冷饮、烦躁、腹痛拒按、胁痛、便秘、尿赤、口舌生疮,甚则吐血、衄血或发斑、发疹、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数有力等。

此外,外感六淫诸邪,痰湿、淤血、食积等郁久,及五志过极,在一定条件下皆可化火。

东垣《素问玄机原病式》谓之:“六气皆可化火”,以及后世诸家所谓“百病皆兼邪,久郁必化火”,即指此而言。

1.2.2 虚火虚火,是人体机能的一种虚性亢奋状态。

多由阴液亏损,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所致。

如热病后期,阴气耗伤;或劳欲过度,阴精耗伤,阴气不生;或久病不复,阴气亏虚;或先天禀赋虚弱,肾阴素亏;或肝郁化火,久耗阴气,皆可致阴亏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而化为虚热虚火。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虚则热”。

其临床常见表现有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小便短赤、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等。

五脏皆有阴阳,故阴虚之火,可广涉五脏,然多见于心、肺、肝、肾四脏,尤与肝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

另外,又有气虚、阳虚所致之火。

阴火即阴中之火刍议

阴火即阴中之火刍议

力日增。

甚至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开始给中医立法;美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则把中药作为一种战略产业发展 全球的中医药产值也是逐年直线增长。

但是极其奇怪的是,作为发源地的我国,却出现了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中医药年产值规模仅占全球的3%的尴尬局面。

民族精华被世界排斥,同时世界又在掠夺着民族精华。

要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还是要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只有中国人真正下决心排除干扰,充分地继承研究中医,才会有效地发扬揭示中医。

当中医药疗效日益发挥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受了益(包括经营中医药生意的人),会促使更多的世界的人民接受、相信中医,甚至掀起新医学的革命。

同时,国家政策还要对于中医药进行有效的保护。

中医科学可以是没国界的,但中医的专利成果是属于中国人民的。

这应该是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两个基本方面。

5 结合与独放结合,是指中西医结合;独放,就是中医或西医的单用。

中西医结合!、团结中西医!,是几十年以来国家提倡的政策,也是中医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中医发展的必然难题。

从哲学来看,结合属于矛盾的统一,独放是矛盾的对立。

结合是两点论!;独放是一点论!。

两点论!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问题是,究竟如何操作促成结合?至今没有明确有效方案。

很多的结合!都是虚浮幼稚。

结果,中西医既没结合好,也没团结好。

笔者认为抛开中西医学术上怎样结合不谈,就从哲学上论证,对立!、统一!的互相转化∀∀∀它的转化条件是严格甚至残酷的。

条件应该是:当对立双方处在势均力敌的时候,即对立的成分应该是两强,才有真正的统一,抑或叫做结合!、和谐!。

因此,中医目前应该的路子只能是:中医人就是中医为主,能中不西!,大力运用本医学的独特理论经验,大力发掘治疗疑难病常见病的疗效,利用不断提高的有效率(尤其是西医达不到的有效率)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那时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成熟时期。

目前关于结合的说法争论甚多,但是从哲学最高级别的务虚来论证,似乎高屋建瓴,即先坚决独放,再两强结合。

万友生教授:治阴火,用辛温药、还是苦寒或是甘寒药

万友生教授:治阴火,用辛温药、还是苦寒或是甘寒药

万友生教授:治阴火,用辛温药、还是苦寒或是甘寒药阴火是指病性为阴寒而部分病证为火热的病理概念。

多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令元气大伤,或寒湿阴邪外郁,或生冷饮食内遏,令阳气不得宣发透达所致。

万友生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对阴火理论有不俗创新和发展。

那么临床中哪些症状属于阴火表现呢?治疗中又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治疗原则呢?下面,让我们花上3分钟,一起来看一下万友生老先生对阴火理论的总结与发挥。

01、阴火的概念阴火是相对于阳火提岀的病理概念。

此“火”指热的现象,表现为发热(高热或低热,多间隙性)、胃中灼热、口干口苦、舌糜、口疮、牙龈肿痛、咽痛、便秘、尿灼、脉数等。

自觉烦热、潮热、面赤、皮肤红斑痒痛、丘疹、衄血、咯血、紫癜、血压升高等,也可以是阴火之象。

“阴”是指该热象的病机本质,为脾气、脾阳、肾阳不足,或湿邪壅中,或外寒束表。

即阴火指病性为阴寒而部分病证为火热的病理概念。

即阳火的病性与症象均为热,属标本俱热证;阴火则病性为寒而部分病症为热,属标热本寒证。

李杲创立的阴火说,虽然肯定了脾胃元气虚弱是阴火产生的根源,却未能确立阴火相对独立于阳火的概念。

02、阴火的病因病机及证治阴火为病多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七情郁结、起居不慎等因,令元气大伤;或寒湿阴邪外郁,或生冷饮食内遏,令阳气不得宣发透达所致。

元阳不足何以会诱生阴火?此因虚阳、虚气、阴虚内郁,兼受到生活不节、外邪侵扰等因素,虚性亢进、上浮外张,显现出某些火象。

《内经•调经论》载有:“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的阴虚生内热机制,也是元阳、元气不足产生阴火病机的一种阐析。

寒郁于表、湿遏于中为何也可滋生阴火?系由阴邪闭滞,导致肺气或脾阳内郁,亢而为火。

前者发为阴火虚证,后者发为阴火实证。

由此可见,无论阴火虚证或实证,里阳被郁是一个共同的重要病机环节。

李杲虽对脾胃阴火虚证作了深入探讨和理论阐述,但对于肾虚阴火及阴火实证未能揭示昭然。

李东垣“阴火”的内涵及特征浅议

李东垣“阴火”的内涵及特征浅议

李东垣“阴火”的内涵及特征浅议发表时间:2015-11-23T17:22:34.57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作者:仇玉平[导读]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阴火”一词为李东垣首创,是其脾胃内伤学说的关键词汇。

仇玉平(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50001)【摘要】“阴火”是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中的关键,笔者从金元时代的医学背景出发剖析“阴火”的内涵,认为“阴火”是病理“心火”,即君火失制、相火妄为之“心火”,病因为脾胃气衰,湿气下流。

“阴火”致病,主要表现为非独发热、首犯冲、督二脉、致病广泛、证候多端、法时升降等特征。

【关键词】阴火 Yin Fire;内涵 Connotation;特征 Feature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65-02 Extra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 of Lidongyuan’s “Yin Fire” 【Abstract】The "Yin fire" is the key in Lidongyuan’s Spleen and Stomarch Internal Injuries theory, the author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Yin Fire” embarking from the medical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Jinyuan, that "Yin Fire" is the pathological "Heart Fire", also means that King’s fire out of control and Premier’s fire audacity. Disease caused from qi failure of spleen and stomach and moisture following down. The causative of "Yin fire", main show is not exclusively a fever, first infringing upon Impact pulse and Du meridian, pathogenic widely, multiterminal, lifting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阴火”一词为李东垣首创,是其脾胃内伤学说的关键词汇,但因他对“阴火”的内涵并未阐述清楚,导致后学者颇多争议。

中医阴火学说秘谈

中医阴火学说秘谈

中医阴火学说秘谈“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而“阴火”学说、“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补益阳气与升阳散火相结合,是李杲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这样说,这三部分既是李杲“脾胃学说”的主要精华,也是李杲丰富发展医学的重要贡献,然而李杲本人对“阴火”的阐述确有矛盾和罅漏之处,致使后世学术在探讨和解释“阴火”学说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余不揣愚陋,浅谈此说,阐述如下。

1 “阴火”有生理病理之分李杲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指出“火之与气,势不两立”,阴火愈炽,元气就愈被伤耗,因此,李杲把这种阴火,叫做“元气之贼”。

并谓:“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

起于下焦,其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可见李杲之“阴火”实际上包含有相火之意。

阴火即为相火说,后世医家赞同颇多,如朱丹溪认为:“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宁位禀命。

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

……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于天也”,或曰:“相火,天人之所同,李东垣以为元气之贼。

又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然则如何而可以使之无胜负也?”丹溪接着说:“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

……盖衷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

故曰:'相火元气之贼'。

……盖处乎火者,主之以静。

彼动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格致余论·相火论》)”可见朱氏也认为相火藏于肝肾,乃生长元气的物质基础,是为生理之“阴火”。

相火离开肾肝而妄动,便是伤害元气的邪火,即病理之“阴火”。

近代不少医家诸如任应秋说:“李杲所说之阴火,实际上是指相火,相火与元气,是相互对立的,元气充沛则相火戢降,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元气不足,则相火妄动而发生病变(《中医各家学说》1986)”。

与朱氏之观点相同。

再看李氏对“阴火”的另一论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的“阴火”,该如何理解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的“阴火”,该如何理解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的“阴火”,该如何理解在《脾胃论》中,李东垣有这样的论述:“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

喜、怒、忧、恐,损耗元气。

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

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

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上文中提出了“阴火”,阴火证为李东垣首创,上面的论述是后世认识和理解阴火证的依据。

前人对火分阴阳,一般都认为阳火是指心之君火,阴火是指肾、肝、心包络、三焦与胆之相火。

火在人身即阳气,故五脏六腑都各自有其自己的火。

此火在正常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

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火活动正常,心神清明,心血流畅,人体的上下、内外的一切生机为之活跃,所以古人比喻它为“君火”。

而把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的火称为“相火”。

但在“相火”所指的脏腑中,既把肾中命门之火称之为“相火”,又说它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并指出心火乃命火之焰,则命火自为心火之根。

至于火分阴阳,在生理上,因心居上焦阳位而肾属下焦阴位,大都以心火为阳火,肾火为阴火,在病理上的火,也分阴阳,是以阳火病性属热,而治法宜清忌温,阴火病性属寒,而治法宜温忌清。

心火或肾火为病,都各自有其阴阳之分,并非心火病性都属热而宜清,肾火病性都属寒而宜温。

火分阴阳,在生理上无所谓,但在病理上则是不可混的。

还应指出,火有邪正之分,凡是得正常之火,都能养人,正如《内经》所说“少火生气”。

即指能够养人的正常之火而言;凡是失常的邪火就是害人之火,即《内经》所说“壮火散(食)气”,即指能够害人的反常之火。

什么是阴火怎么调理

什么是阴火怎么调理

什么是阴火怎么调理什么是阴火怎么调理阴火证的初步判断:1、有上火的表现:平常大家认为的各种上火。

2、有气虚的表现:乏力3、有阳虚的表现:(1)冬季畏冷、四肢冰冷难温(2)舌淡甚至边有齿印(3)脉沉取乏力符合上面3条中任意一条的朋友,建议花一点时间阅读下面的文章或视频。

1、警告:反复长痘、口腔溃疡、咽候肿痛,都说上火了,喝凉茶、吃凉药,很多治疗调护可能是错的!(必看,什么是阴火,为什么容易上火)2、阴火证(阳虚、气虚,局部有火)病友的日常调理注意事项(必看)3、上火了,别轻易喝凉茶!快来看赖医生讲引火汤!4、痤疮、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带状疱疹、白癜风、斑秃、扁平疣、跖疣等病可预约火针治疗5、青春痘、痤疮患者必看:(1)1例密集严重粉刺的火针治疗与中药调理跟踪观察(2)春季战“痘”集结号已吹响?痘痘防治方法都在这了…(3)第1期:长痘了,上火了?但冬季畏冷,四肢冰冷难温,为什么?怎么治?6、饮食宜忌:因人、因时、因地、因病!7、「草莓鼻」太糟心?摆脱困扰看这里!8、脱发患者必看:(1)《中医外科学(图解)》第七章第19节油风(斑秃)(2)头发脱光了怎么办?!全秃也不放弃,坚持就有希望!5点黄金建议!9、头疮反复难愈者,阴火证的可能性大,慎用清热解毒!10、这个冬天不再怕冷,给爱人、父母一个贴心的呵护!11、《中医外科学(图解)》第七章第30节生殖器疱疹12、《中医外科学(图解)》第七章第二节热疮(Herpes Simplex)13、验方推荐:冬季畏冷,四肢冰冷长痘者,可试试!养颜祛痘控油汤:适合反复长痘、头面油多、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但冬季又很怕冷,四肢冰冷的朋友!艾灸,可以这么简便!14、你没有病拓展:什么是阴虚火旺阴虚火旺,又有阴虚火炎、虚火、阴虚火炽、阴火等称法,是指阴液亏虚,虚火亢旺,阴虚则阳亢并生热化火,以心烦失眠、口燥咽干、盗汗遗精、两颧潮红、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或咳血、衄血,或舌体、口腔溃疡,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证候。

从阴火论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从阴火论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患者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程度
血压控制情况
研究进展与展望
PART 05
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国内外在从阴火论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包括新药物、新疗法等。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阴火论治的方法
PART 0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以养阴泄热为主,兼顾脏腑功能。
常用药物:生地黄、玄参、女贞子、枸杞子等养阴药,黄芩、黄连等泄热药,以及茯苓、泽泻等健脾药。
注意事项: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在养阴泄热的基础上,可联合应用活血化瘀、利水渗湿等药物,以提高疗效。
非药物治疗
日常调理
饮食调理: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01
02
运动调理: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
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可进行放松训练。Fra bibliotek0304
起居调理: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注意保暖。
阴火论治的优势与局限
PART 03
优势
经验总结:根据实践案例的介绍和分析,总结阴火论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THANK YOU
汇报人:
阴火论治的理论基础
阴火论治的原理
阴火论治是一种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内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其中阴火是体内虚火的表现。
01
02
阴火论治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学理论。
阴火论治通过调节人体内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阴火”
【摘要】李东垣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脾胃学说,提出了阴火理论,对后世临床治疗内伤发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后世医家对其论述颇多。

今对其论述进行理论探讨,以图弄清阴火的真实含义及其病因病机,结果发现:阴火的产生源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机升降失常,即《内经》所云“上焦不行,下脘不通”,阴火的本质是,心肾君相之火,不安其用。

【关键词】李杲;阴火论;机理
金·李东垣著《脾胃论》,在《内经》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脾胃学说,尤其书中提出的阴火理论对临床治疗内伤发热等病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但书中对“阴火”概念的阐述尚欠明确,致使后世专论颇多,莫衷一是。

现谈谈对“脾虚阴火”及其证治的点滴认识。

1 阴火的涵义
火为阳邪,其前冠以“阴”字,则疑惑顿生。

说明阴火的涵义,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这个“阴”字。

东垣之学,溯源于《内经》,阴火之论,亦不例外。

《脾胃虚实传变论》先引《内经》原文:“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又曰:“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

”文中“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与“病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是相对而言的,阴和阳分别指内外或表里。

在此,东垣引用《内经》原文,明确指出阴火乃内生之火,其病因为饮食劳倦,情志所伤。

2 阴火的病机
李东垣[1]在《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总结道:“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然而,由于本段寓意深长,于是导致后世对“阴火论”的百家争鸣。

正确理解东垣这段论述,是理解阴火的关键。

笔者认为,阴火的产生源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机升降失常,即《内经》所云“上焦不行,下脘不通”,阴火的本质是心肾君相之火。

《脾胃论》中所述:“真气又名元气,以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而脾
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化生水谷精微以养先天,对元气的盛衰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东垣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脾胃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则元气不足。

夫常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主降;脾主运化,输布精微,其气主升,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如《医学求是·血证求原论》云:“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以阳土而降于阴……五行(五脏)之升降,水火(心肾)之上下交济者,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气之右旋。

”又李杲[2]云:“地气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

”对于心肾而言,心属火,为阳,为天;肾属水,为阴,为地。

就是说肾水在脾之气化升发作用下上升,藏于心,以制心火。

若脾胃不足,元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独亢,产生阴火。

故曰“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因阴火的产生与肾水不能上承有关,足少阴肾经络于心包,故云“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君火不安其位,则相火妄动,故云“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关于此之“下焦包络”,《素问·奇病论》曰:“包络者,系于肾”,东垣曰:包络一名命门,可见,包络,或谓胞脉,或谓命门,其在此实均指育涵相火的下焦部位。

中焦脾胃主腐熟运化水谷,如沸之釜,君火下降,相火上升,助脾胃蒸腾运化,如燃之薪。

正如张锡纯所说:“然元阳之火与命门之火所化者,肠中之食也。

至胃中之食则又赖上焦之火,中焦之胆火化之。

”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则上下升降有序,君相之火相助为用。

若脾胃为饮食劳倦、情志所伤,气机升降失常,则如釜破,水谷清浊不分,流之于下,而薪火不撒,独留中焦,君相之火不能为中焦所用化水谷而生精微,成为生气之少火。

反雍滞于中焦,成为“独盛”和“乘土位”的“食气之壮火”,故病者常表现为一派阳明热象,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其发热多为蒸蒸大热,即甘温能除大热也。

故东垣说:“心火者,阴火也”、“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这就是脾胃阴火产生的基本病机,可见脾胃之阴火实乃心肾君相之火也。

3 阴火的证治
既然阴火的病机是脾胃气陷,气机升降失常,那么治疗当补其脾胃,升举阳气,恢复中焦气机之升降。

东垣[3]强调阴火是“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并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宗旨,提出“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以及“以诸风药升发阳气。

……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的治疗大法,立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等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4,5],至今仍为临床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阴火的本质是心肾君相之火,其产生的根本病机是:脾虚气陷,升降失常,君相之火不安其用,乘其土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