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阴火”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李东垣“阴火”论观点临床运用浅析

李东垣“阴火”论观点临床运用浅析

创立“阴火”论。

阴火实乃内伤之火,其病因为饮食伤干扰心包。

人以胃气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内伤脾胃,对证施治,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火与元气不两立”,提出益元阳与降阴火的辨证关系。

“阴火”乃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得以乘其土位,创制了“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阴火”的病因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七情伤气。

该火因热自内生故谓之“阴火”。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1]由此可见,元气与阴火是有矛盾关系的。

元气升发温煦心肺,下济肝肾。

五脏之中,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心居上焦,肾居下焦,肾水上承,心火下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气机运行,全凭升降,而脾胃为升降之枢纽,推动了脏腑精气的循环化生。

东垣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他阐述了元气虽为“五脏六腑之本”,但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滋养。

“阴火”一论,后世有医家理解为“阴虚火旺”之意,也有认为其是“虚阳上越”,可谓见仁见智。

刘炳凡在其《脾胃论真铨》中提出,此火不是温煦机体新陈代谢的“少火”,“少火”与元气互相资生。

而离位的“阴火”,实为“食气的壮火”,故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称其为“元气之贼”[2]。

2 “阴火”的临床表现、治则及代表方剂《灵枢·五邪篇》云:“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胃为阳土,喜润,以通为用;脾为阴土,喜燥,以升为补。

阳有余,则胃气有余,相对而言,则脾阴不足,阳有余化为热中,热主化谷,则善饥。

清代医家叶天士,对脾胃学说进行发挥与创新,他提出“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脾可宗东垣甘温升发,治胃则宜甘润通降”。

李东垣指出:“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李东垣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他的消渴方剂是治疗糖尿病的经典方剂之一。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是基于阴火学说而创立的,阴火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理论,对中医治疗糖尿病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阴火学说认为,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的阴火过盛而引起的病症。

这种阴火的产生是由于饮食和生活方式不当,造成人体湿热和精神压力过大,导致肝肾阴虚,失去了正常的调控功能。

肝肾阴虚会导致身体的液体失衡,血糖水平超高,引起多种糖尿病症状。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的组成非常重要,包括黄精、玄参、阿胶、山萸肉、茯苓、泽泻、薏苡仁、桂枝等中药材。

这些药材的作用可以补肝肾阴虚、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健脾和胃、活血止痛等,有效缓解糖尿病症状。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之所以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防止糖尿病发展的作用。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消渴方剂可以帮助调节身体内的阴阳平衡,控制血糖、改善症状;对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消渴方剂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帮助糖尿病前期患者避免糖尿病的发展。

总之,李东垣的消渴方剂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经典方剂之一,其治疗原理基于阴火学说。

阴火学说认为肝肾阴虚是糖尿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从饮食和生活方式入手,调节身体内的阴阳平衡。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就是以此为基础,通过中药材组合的方式,对糖尿病患者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消渴,又称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受损,导致血糖升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在中医中,这种疾病被归为“消渴”范畴。

早在唐代,李东垣就已经提出了治疗消渴的方剂,被后人奉为经典。

在治疗消渴的过程中,李东垣提出了“阴火学说”,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李东垣的消渴方剂以及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进行探讨。

我们要了解李东垣的消渴方剂。

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李东垣详细地记载了一款名为“养阴清热汤”的方剂,其主治就是治疗消渴。

该方剂的组成为知母、石膏、石菖蒲、麦冬、甘草。

这些药物的性味为苦寒、苦寒、苦辛微温、甘寒、甘甜。

这种组合能够清热润燥、滋阴清热,调整阴阳平衡。

李东垣认为,消渴的产生是因为体内阴液亏虚、热势偏盛所致,因此通过滋阴清热的方式来治疗消渴,从而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

我们要了解阴火学说在治疗消渴中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大对立统一的规律。

阴阳失衡即为病理状态。

根据李东垣的观点,在治疗消渴的过程中,就是调整阴阳的平衡,阴阳失衡则会导致“阴不制阳,火大被风”,从而导致了“消渴”这种病症。

治疗消渴的过程中,要注意滋阴清热,调整阴阳的平衡,这也是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的关键。

我们要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

消渴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规律的生活方式来维持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

而在中医中治疗消渴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强调调整患者的整体阴阳平衡。

阴火学说启示我们,治疗消渴不仅仅是单纯的降血糖,更应该注重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

在治疗消渴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李东垣的消渴方剂,采用清热滋阴的中药进行治疗。

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调整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李东垣的消渴方剂和阴火学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摘要】李东垣是一位在宋代活跃的医药学家,他提出了消渴方剂并倡导了阴火学说。

阴火学说认为消渴病机主要是因为阴虚引起的内热。

这种理论启示我们在治疗消渴病时应重视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这种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思路也为今后的医疗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这种疾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李东垣、消渴方剂、阴火学说、消渴治疗、启示、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中西医治疗方法。

1. 引言1.1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其消渴方剂在治疗消渴病症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消渴病属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范畴,主要症状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

李东垣在治疗消渴病时注重阴火平衡理论,即阴阳失调导致火热内生,进而引发病症。

阴火学说认为,体内阴阳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病症。

在治疗消渴病时,李东垣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针对性的方案,避免一刀切的治疗模式。

李东垣还主张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包括重视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

这些启示为今后治疗消渴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正文2.1 李东垣及其消渴方剂李东垣,唐代著名医学家,是中国医药史上消渴治疗方面的权威人物。

他在《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消渴病证的病理、辨证和治疗方法,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案。

李东垣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平和、清热、养阴,并注重辨证施治。

在消渴方剂的应用上,李东垣提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处方,如知柏地黄丸、龙胆瀉肝丸、黄连阿胶汤等。

李东垣“阴火”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

李东垣“阴火”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
见。
之一 。另一 方 面 ,脾 胃既 虚 , “ 不能 升浮 , 阴火伤 其 为
阴火 的学术 渊 源
生发之气 , 血 大 亏 ; 营 营气 内伏 , 火 炽 盛 , 阴 日渐 煎 熬, 血气 亏 少 , …… 清 气 不 升 , 气 不 降 , 浊相 干” 浊 清
阴火理论渊 源可追 溯到 《 帝 内经 》 黄 。东垣在 (兰室秘藏 ・ 《 劳倦 所伤》 脾气虚弱 , ), 升清降浊失 《 胃论》 《 脾 、兰室秘藏》 等著作 中多处引用《 内经》 经 司 , 阳气 不得 宣发 , 而渐盛 , 耗 营血 , 剧 内热 的 郁 消 加 文, 可见其对《 内经》 有深刻的研究 , 阴火理论也是 由 程度 , 这是阴火的另一来源 , 阴火始终 以脾胃气虚为 《 内经》 阴虚生 内热” “ 观点发展起来的。尽管张仲景 根 本原 因 , 脏 亢盛 之火 与 气 机 失 调 产生 的 内火 皆 他 《 伤寒论》 巢元 方《 、 诸病源候论》 陈言《 、 三因极一病 为其标 , “ ” 而 标 又可加 重“ ” 本 的虚 弱 。 证方论》 , 等 均涉及过 内伤发热 的证治 , 而均未及 然 李东垣论述详尽。《 兰室秘藏 ・ 劳倦所伤》 中引用《 内 经》 阴虚内热奈何?岐伯 日: “ 有所劳倦 , 形气衰少 ,
则元气 亏 虚 , 阴火 内生 。 谷 气下 流 , 阴火上 乘 脾 胃居 于 中焦 , 升降 运 是
然而他提 出的“ 阴火” 理论 , 内容丰富 , 却略于具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阴血滋养 , 导致 心火亢 盛;同时 , 水谷精气 化生不
以致后代医家见仁见智 , 莫衷一是。笔者在学习《 脾 足 , 不能滋养 肾精 引起 肾阴不足 , 肾相火因而亢 肝 此心火 、 肾相火 的亢 盛便 是“ 肝 阴火 ” 的直接来 源 胃论》 的基础上 , 就其“ 阴火” 理论及临床应用略陈管 盛 ,

论阴火的病理实质及其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论阴火的病理实质及其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窍 , 肉皮 腠 , 征大 自然 , 夏 令行 , 肌 象 春 阳气 出地 上 , 上 从脏气法时论 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 此段言简意 ” 行 升 浮 , 清 阳为 天者也 , 阳气 温 煦 , 荣 万 物 , 是 则 华 生机 深 , 内伤学 说作 了纲 领性 的揭示 , 中首揭 气 虚 发热 对 文
综 上可 见 , 氏立 说 , 以升 降 浮 沉 为 纲 , 阴盛 李 是 以
阳虚作为内伤病理概括 , 而谷气不升反降, 则是 内伤病 之证” 是对 内伤病理 的高度概括 , 是李 氏立说 的基本 理 的切 入点 , 这就 是李 氏脾 胃内伤 论 治 , 特别 强 调 阳气
点, 由于 阴 阳是一 个 多义词 而又 同义 连 用 , 之 学者 守 升 发 的理论 根据 , 阴火 学 说 就是 在 这 一 病 理 认 识 基 后 而 旧 因循 , 阳气 不 足 阴寒 独 盛 为 解 , 与 文 义 割 裂 , 础 上发 展起 来 的 。 以 既 又不符 病理 实 际 , 离 了李 氏立 论本 旨 , 究全 文 此处 2 阴盛则上 乘 阳分 。 阴道 不行 偏 详 而 阴盛 阳虚 的确 切定 义 , 以降 沉之气 有 余 , 浮之 气不 应 升 同篇李 氏又说 : 夫脾 胃不 足 , “ 皆为 血 病 。是 阳气 足解 读为 是 , 因李 氏立 言 以 阳主 升 浮 , 向上 向外 , 时应 不 足 , 阴气有 余 , 九 窍 不 通 。诸 阳气 根 于 阴血 中、 故 阴 春夏 ( 寓强 壮 ) 阴主降 沉 , : 向下 向 内 , 时应 秋 冬 , 寓衰 血受火邪则 阴盛, ( 阴盛则上乘 阳分 , 阴道不行 , 生 而 无
W ORL CHI S DI I S p e e . 0 , 16, o 5 D NE E ME C NE e tmb r 2 1 Vo . N . 1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在治疗消渴(即糖尿病)的过程中提出了阴火学说,并开发了相应的治疗方剂。

这些方剂包括《李斯特方》、《甘菊消饮》、《鲜地黄汤》等。

通过对李东垣消渴方剂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阴火学说在消渴治疗中的应用,并获得对现代消渴治疗的启示。

阴火学说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和《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他认为,消渴是由于阴液亏虚,阴火上炎导致的病症。

阴液亏虚表现为糖尿病患者的津液不足、病人身体干燥;阴火上炎则表现为糖尿病患者容易口渴、多尿等症状。

治疗消渴的关键是通过滋养阴液、清泄阴火来平衡阴阳之气,达到消除病因、调理机体的目的。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主要通过药物的配伍运用来达到治疗目的。

在治疗消渴的过程中,他注重滋补阴液、清泄阴火。

其中《李斯特方》以生地、麦冬为主要药物,能够滋养肝肾阴液,清泄内热,治疗消渴;《甘菊消饮》主要以甘草、半夏、菊花为主要药物,能够清热解毒,滋养阴液,对于糖尿病引起的阴液亏虚有一定的疗效;《鲜地黄汤》则以生地、黄精、山药等为主要药物,能够滋补阴液,对于消渴症状明显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的治疗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阴火学说对于治疗消渴具有一定的启示。

阴火学说突出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糖尿病患者常常体内阴阳失衡,以及阴虚火旺的现象,通过调理阴阳之气,可以使病情得到改善。

阴火学说的治疗方剂强调了滋养阴液、清泄阴火的原则。

这一原则对于消渴的治疗非常重要,通过药物的配伍运用,可以达到调节体内阴阳之气的目的。

阴火学说注重个体化治疗。

不同的糖尿病患者病因与症状有所不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相应的药物配伍。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理学家,他在他的消渴方剂中引入了阴火学说,
这对于消渴的治疗给予了重要启示。

阴火学说是李东垣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得出的,他认为消渴这种疾病是由于阴火
上炎所致。

他认为人体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阴阳之间需要保持平衡,如果阴火过盛,阳
气不足,就会导致消渴的发生。

他进一步认为,阴火是由于脾胃失调、肺热内盛等因素引
起的,而这些因素又与饮食习惯、情绪变化等有关。

根据阴火学说,李东垣提出了一种针对消渴的治疗方案。

他认为治疗消渴需要先清热,然后滋阴。

他的消渴方剂中就包含了一些具有清热、滋阴作用的草药,如麦冬、玄参、生
地等。

这些草药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平衡阴阳,从而起到治疗消渴的作用。

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在于,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也认为,很多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阴阳失调有关。

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都是由于阳气过盛、阴液
不足引起的。

在治疗这些疾病时,也需要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阴火学说还提醒我们,外界环境和内部因素都会影响阴阳平衡。

饮食习惯、情绪变化、工作压力等都可能导致阴阳的失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从而预防和治疗阴阳失调引起的疾病。

李东垣的阴火学说为消渴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理解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我们
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消渴等疾病。

阴火学说还提醒我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心理状
态对于维持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东垣阴火论

李东垣阴火论

李东垣阴火论1、从阴火之名认识阴火含义古人凡事必先正名,名正则言顺。

东垣命名阴火,其用心良苦,分析其根据和道理有三方面。

第一,东垣运用阴阳学说将人身生理之火分为阴和阳,《内经》称之为“少火”,同时又根据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把属于人身阳气的生理之火又分阴阳,在《脾胃论》中引用《内经》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作为立论之据,以区分阳气精和柔之不同作用,因此运用阴阳学说将生理之火分为“ 阴火”和“阳火”是顺理成章的;他在《内外伤辩惑论·吐法宜用辨上部有脉下部无脉》也说:“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水之源,本于天上。

”这是从生理角度将水和火作为一对阴阳。

阳气在人身是无处不在的,故五脏六腑都各自有其自己的火,此火在正常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通常生理上将火分阴阳实际意义不大,因为无论阴火还是阳火,在人体都是阳气,都属《内经》所言的“少火”范畴,共同发挥温煦作用,所以他从生理上更突出地、多次的强调阳气和元气。

同时他把人身病理之火也分为阴阳,《内经》称之为“壮火”,不论是阴火还是阳火,都是耗散元气的,他又称为“元气之贼”和“七神之贼”,如《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又在《脾胃论-安心养神调治脾胃论》说:“《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

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

心脉者,神之舍,心君不宁,化而为火,火者,七神之贼也。

”可见他说的“元气之贼”的壮火,范围很广泛,自然包括内外伤因素所导致的实火、虚火、郁火和君相邪火等,如何区分这些邪火的来源、虚实,东垣以阴阳为纲分类,更便于指导临床治疗。

第二,阴火之名,源于《素问》而又富含新意,可能是受《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之文的启发,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引用《素问·调经论》篇原文“‘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

从李东垣阴火理论论治Ⅱ型糖尿病

从李东垣阴火理论论治Ⅱ型糖尿病
◎ 哼MID敬 M为SIF EOTJ C DDAC IEC ̄育 CIEOI 虐' NA I ̄ 远O NI A N E 程 D N
刘碧 山 李楠 楠
d i 036 /i n17 -7 92 1.1 5 o :1,99js , 22 7 . 01. 6 .s 6 0 0
第第・l 2 O上期 01第 86半 11 9 0期 月 卷月 刊 年总
述 、医案精彩 ,老师 讲课也讲 的很精彩 ,初 入大学的学 生们 不知不觉 中就 已深受丹溪滋 阴法感染 ,在很早的时 期就 已播下 了滋 阴的种子 。在 中药学 中,老 师往往 以当 归 、熟地等滋 阴补 血填精功能 ,通 俗 易懂而讲 得津 津有 味 。而讲 肉桂 、附子等温补药 时, 以其补力太 强,且附 子有 毒 ,故常 告诫 学生用之易伤 阴,必须慎用 ,不 到万 不得 已不可轻用 ,而且是少量使 用 。但讲滋 阴清热 药时
相合 ,成为湿浊郁而化 火 。④情志所 伤 ,所谓 “ 心火 者 阴火也 ” ,李东垣认 为五脏六腑 皆生 阴火 “ 火与元气不两 立 ”出现气火失调 的糖 尿病表现 ,但 归结起来主要有脾 肾气虚 阴火 内生和阴火亢盛两大证侯 即可 。 2 阴火理论辨 证分型 以阴火理论可 以把 I型糖尿病分 为 阴火旺盛和脾 I 肾 虚弱两大类 型:① 阴火旺盛型 :主要表现 为 口渴 、口干、 舌红 、尿 糖高 ,我们采 用 :黄连 、地 骨皮 、玄参 、天花 粉 、知 母、葛根为基本 方 ,阴火亢盛 烦渴多饮者加生石 膏 。②脾 肾虚弱 阴火 内生型: 阴火 既是离位之心火 、相 火 ,心 火于相火在其位 行其职则为 生气 ,离其位 、失其 职则为邪 火阴火 。经言 “ 阴虚生 内热 ”不能简单 的理解 为阴液 不足 。而应理解 为脏腑 功能虚 弱 ,尤其是脾 胃。 脾 胃是心 肾交通 的要道枢纽 , 也是营卫功 能正 常的保证 , 故脾 胃虚 弱,心 肾不能相 交,心火亢 于上 ,不能下济于 。 ,而 成相火 ,即阴火。脾 肾虚弱 阴火 内生型 的主要 肾中 表现 :血糖 升高 ,舌淡苔 自,无 口干 口渴 ,有疲乏无力 之 感 。我们采 用黄芪 、山药、苍术 、生晒参、玄参 、天 花粉 、葛根为 主补脾 益肾 ,取得 了 良好 的治疗效果 。⑦

李东垣阴火论临床运用体会

李东垣阴火论临床运用体会

李东垣阴火论临床运用体会李东垣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提出了“阴阳调和, 火为正气” 的理论,也就是所谓的“阴火平衡论”。

本文将探讨李东垣阴火论在临床运用中的体会。

阴阳调和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阴阳调和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气和阳气是协同作用的,阴气具有养生和滋润作用,阳气则具有推动和温煦作用。

阴阳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李东垣阐述了阴阳的重要性,强调调和阴阳是治疗疾病的基础。

火为正气火是人体内的正气之一,它具有生命活力、保护机体和消化食物等重要作用。

李东垣认为,火气过盛或不足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调节火气的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李东垣阴火论在临床运用中的体会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认为李东垣阴火论对中医临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医治疗中,通过调和阴阳,调节火气,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调节阴阳平衡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东垣提出的阴火平衡理论,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调节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例如,对于阳盛病症,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抑制阳气;对于阴虚病症,则可以采用滋阴养血的方法来增强阴气。

调节火气平衡火气过盛或者不足都会导致疾病。

如何调节火气平衡,成为治疗疾病的关键。

李东垣的阴火平衡理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例如,对于火盛病症,采取清火解毒,调理升降气机,让火气得以转化和升降;对于火弱病症,则以温补为主,帮助患者培补阳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考虑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李东垣阴火平衡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情况,进行相应的调节和治疗。

总结李东垣阴火平衡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调节火气平衡,考虑个体差异,可以更好地治疗疾病,维护人体健康。

从李东垣_阴火_理论论治糖尿病_龙森

从李东垣_阴火_理论论治糖尿病_龙森

[3]Zhou L,Wang X,Yang Y,et al.Berberine attenuates cAMP-induced lipolysis via reducing the inhibition of phosphodiesterase in3T3-L1adipocytes[J].Biochim Biophys Acta,2011,1812(4):527-535.[4]Benson S,Arck PC,Tan S,et al.Effects of obesity on neuroendocrine,cardiovascular,and immune cell responses to acute psychosocial stressin premenopausal women[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9,34收稿日期:2012-08-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153)作者简介:龙森(1985-),男,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内分泌。

通讯作者:李敬林(1949-),男,辽宁沈阳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及老年病的防治。

(2):181-189.[5]Toft-Nielsen MB,Damholt MB,Madsbad S,et al.Determinants of the impaired secretion of glucagon-like peptide-1in type2diabetic pa-tient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8):3717-3723.[6]Zhou L,Sutton GM,Rochford JJ,et al.Serotonin2C receptor agonists improve type2diabetes via melanocortin-4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s[J].Cell Metab,2007,6(5):398-405.[7]薛洁.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药治疗[J].新疆中医药,2004,22(6):62.[8]Sang Z,Zhou L,Fan X,et al.Radix astragali(Huangqi)as a treatment for defective hypoglycemia counterregulation in diabetes[J].Am JChin Med,2010,38(6):1027-1038.从李东垣“阴火”理论论治糖尿病龙森1,李敬林2(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67000;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摘要:阴火理论作为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类证治裁》中提出了消渴方剂,这是一种用于治疗消渴症状的中药方剂。

消渴在中医学中是指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属于糖尿病的范畴。

而李东垣所提出的消渴方剂,实际上是基于阴火学说进行的治疗。

阴火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理论,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因为阴虚内热,导致气血失和,从而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通过对李东垣消渴方剂和阴火学说的探讨,可以得出对消渴治疗的一些启示。

阴火学说认为糖尿病是由于阴虚内热导致的,因此在治疗糖尿病时应该重点调理阴虚和内热。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中包含了大黄、黄芩、知母等药物,这些药物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清热的功效,可以有效地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口渴、多尿等症状。

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也可以借鉴阴火学说,采用清热、滋阴的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阴虚内热的效果。

阴火学说强调糖尿病的治疗要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在李东垣的《类证治裁》中,他提出了多种消渴方剂,针对不同类型的消渴症状进行治疗。

这就表明,阴火学说认为糖尿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有多种类型的病理机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现代医学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阴火学说还强调了饮食调理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在《类证治裁》中,李东垣提到了消渴患者的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应该忌糖忌油腻,多食清淡饮食,以帮助调理阴虚内热。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饮食治疗理念是一致的,都强调了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可以借鉴阴火学说的理念,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以辅助药物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阴火学说还提出了在治疗糖尿病时要注意调理情志的观点。

在《内经》中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即情志对五脏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而李东垣在《类证治裁》中也提到了消渴患者情志的调理,认为情志不舒会加重病情。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李东垣是唐代医家,他所创立的消渴方剂是中国中医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方剂之一。

该方剂通过良好的临床应用和文献传承,成为后世治疗消渴(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的重要方剂。

李东垣关于消渴治疗的阴火学说对中医治疗现代糖尿病具有重要启示。

李东垣认为,消渴病人之所以会出现口干咽燥、多饮多尿等症状,是因为“阴精伏火”所致。

他认为,人体内的“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调和的关系,如果“阴”不足,“阳”就会偏旺,形成“火”的症状。

李东垣根据中医理论,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治疗原则:一是“甘温养阴”,即进补清甜的食品,如枸杞、百合、山药、桑葚等。

二是“清热解毒”,即使用具有清凉和解毒作用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石膏、竹叶等。

三是“泻火通淋”,即使用温和的泻火通淋的药物,如泽泻、车前草、柴胡等。

在治疗实践中,李东垣将“清热解毒”与“泻火通淋”相结合,运用了多种药物,如黄连、黄芩、竹叶、泽泻、车前草、柴胡、贯众、薄荷、丹皮、茯苓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淋、健脾、益气、养阴等多种作用,能够缓解消渴症状,同时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疗的效果。

李东垣的阴火学说对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有许多启示。

首先,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身体阴阳平衡失调有关,应该根据这一理论去调整身体状态。

其次,糖尿病治疗要遵循“多方治疗”的原则,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此外,李东垣强调了治疗消渴要防范副作用,这也应该成为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思想。

总之,李东垣所创立的消渴方剂及其阴火学说,对于中医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剂,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治疗这种疾病。

李东垣“阴火”学说临床运用体会

李东垣“阴火”学说临床运用体会

李东垣“阴火”学说临床运用体会
冯文才
【期刊名称】《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7(014)004
【摘要】临床上有些表现为“热”的病症,是由于脾胃气虚,谷气下流于肾,相火离位上越形成“阴火”所致,对此运用李东垣的“阴火”学说,从脾虚论治往往取效。

本文举例阐述运用“阴火”学说在辨证论治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该类疾病多延医日久;(2)临床上须有脾虚见证;(3)即使舌苔黄甚或黄腻,如见舌质淡,或边有齿印,脉缓或弱仍可考虑运用;(4)治疗时在补中升阳的药物中须加黄柏或知母等降火药引“火”归原,但用量不宜大
【总页数】3页(P233-234,236)
【作者】冯文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
【相关文献】
1.从李东垣“阴火”学说探讨冠心病室性早搏的论治思路 [J], 王昀;李蕊;吴弈姗;张晗;赵海滨
2.李东垣"阴火"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 [J], 周永明
3.李东垣"阴火"学说发微 [J], 冯文才
4.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J], 董广通; 魏军平
5.李东垣阴火论临床运用体会 [J], 齐尚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解读“阴火”

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解读“阴火”
李东垣笔下的热中
——解读“阴火”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李东垣在构建脾胃内伤学说时,独创性地提出了“阴火”理论。但后世医家在阅读李东垣著了李东垣学说在临床上的更好应用,并且迄今为止,中医学界仍对李东垣所说的“阴火”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重新认识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证,或许会对“阴火”的正确认识有所帮助。
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中》中专门写有一节内容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文中指出:“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热中”有什么临床表现呢?“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应该如何治疗呢?“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加减。
气偏胜于内,似乎还没有说清“热中”的“热”的产生机理。李东垣紧接着又引用了一段话:“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曰内热。”这句话是岐伯回答黄帝的话,黄帝的问题是:“阴虚生内热奈何?”也就是说,这儿的热是“阴虚生内热”,其机理是劳倦损耗形气,加之饮食不及,水谷精气不能充盛,上焦之气不能宣发,下脘(有版本校正为“下焦”)之气不能通调,中焦郁滞生热,热气上熏胸中。前后对参,热气上熏胸中即“阴火上冲”。由于火的形成涉及到三焦,因此有心火、相火、包络之火等的不同表述,但热的形成主要源于中焦气虚。中焦气实则无热,气虚则有热。气虚一分,热即多一分。因此李东垣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下流于肾可理解为与“谷气不得升浮”同义。)
毫无疑问,补中益气汤及其方后的加减法,可以体现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总的治则:补中、升清、泻阴火。“热中”是补中益气汤的主治证。
那么,解读“热中”形成的机理,或许会成为解读李东垣阴火学说的关键一点。李东垣对“热中”的认识来源于《黄帝内经》,文中主要引用了《素问·调经论》中的两段话以作佐证。第一段是:“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善怒。”这里“炅中”即“热中”,“并”解释为偏胜,“阴”、“阳”解作表里。从李东垣引用的这句经文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李东垣笔下的“热中”产生的原因是“气并于阴”,也就是气偏胜于内。而“内伤脾胃,乃伤其气”,饮食劳倦所伤脾胃,怎么可能是气偏胜于内呢?再从前文对脾证始得诸症机理的解释中可以看到,“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前后对参,我们会发现,李东垣说的气偏胜于内是指阳气不得升浮外达,是相对阳气不达的“外”而言偏胜的,并非绝对偏胜。进一步推导,阳气不得升浮外达的原因是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似也顺理成章。

李东垣阴火理论及升阳散火治法对消渴病治疗启示

李东垣阴火理论及升阳散火治法对消渴病治疗启示

李东垣阴火理论及升阳散火治法对旖渇病治疗启示*董广通,魏军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摘 要:“阴火”致病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理论学说。

其 产生机制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

李氏重视脾胃与元气,依据五行子母关系独创“升阳散火”治法以及特色组方用药对消渴病治疗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意义深远。

本文就阴火理论对李东垣对消渴病的治疗思路进行剖析,并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脾胃与气、火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期能够 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关键词:李东垣阴火消渴doi :10.11842/wst.2019.01.017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易水学派五大中坚(张元素、张壁、李东垣、王好 古、罗天益)尤以东垣先生为胜。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 之一,学术上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

愈病无数,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东垣对消渴病的论治独具一 格,对临床上消渴病的施治不无裨益,笔者受其启发尝 试从阴火及子母补泻理论予以探讨发掘,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1阴火理论阐述:火与元气不两立,阴火内生1.1阴火理论渊源关于阴火理论的起源,后世医家大都一致认为当 归之于《素问•调经论》中关于“阴虚则内热”的阐述叫 《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胶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虽未明确说出“阴火”二字,但说明内伤正气而导致发热的发病机理,中气(脾胃)不足为内伤发热的基础。

“壮火 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素问•阴阳应收稿日期:2018-11-21修回日期:2018-12-2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保健局中央保健科研课题(W2017BJ43):新诊断T2DM 肥胖与非肥胖中医证素特征与胰岛0细胞功能相关性研究,负责人:魏军平。

* * 通讯作者:魏军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对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的防治°象大论》也阐述了阴火与元气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校注伤寒论》对后世医学理论和临床实
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提出的消渴方剂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中药方剂。

根据李东垣的阴
火学说,糖尿病的发生与阴火蓄积有关,治疗糖尿病需要清热降火、滋阴润燥的药物。

阴火学说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肺阴亏虚、胃热上炎引起的。

炎热为阳火,阳火过盛会
伤及阴液,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治疗糖尿病需要平肺清胃,降低体内炎热。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是由5味中药组成的,分别是知母、黄芪、石膏、麦冬和杞菊地黄丸。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降火、滋阴润燥的作用。

知母、黄芪和麦冬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
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热程度;石膏和杞菊地黄丸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可以补充体内的阴液。

这些药物相互配合,可以平衡体内的阴阳,达到调节阴火的目的。

通过对李东垣消渴方剂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消渴治疗的启示。

治疗糖尿病需
要从整体上考虑,不仅仅是控制血糖水平,还需要调节阴阳平衡。

治疗糖尿病需要同时进
行清热降火和滋阴润燥的治疗,以达到消除炎热,补充阴液的效果。

中药方剂的配伍很重要,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强疗效,提高治疗的效果。

李东垣消渴方剂的研究对消渴治疗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阴火学说为我们理解糖尿病的
病机提供了新的视角,中药方剂的使用也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更多的研究仍
然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具体应用和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东垣“阴火”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
【摘要】李东垣提出的“阴火论”渊源于《黄帝内经》,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脾胃气虚、诸病乃生;脾胃气虚、阴火内生;谷气下流、阴火上乘,临证要掌握阴火证的特点,透过发热假象,抓住脾胃气虚的本质,治疗当以辛甘温之剂,升阳气,降阴火。

【关键词】李东垣阴火《脾胃论》
金元医家李东垣,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首先提出阴火论,并创制补中益气汤等著名方剂,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他提出的“阴火”理论,内容丰富,却略于具体,以致后代医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笔者在学习《脾胃论》的基础上,就其“阴火”理论及临床应用略陈管见。

阴火的学术渊源
阴火理论渊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

东垣在《脾胃论》、《兰室秘藏》等著作中多处引用《内经》经文,可见其对《内经》有深刻的研究,阴火理论也是由《内经》“阴虚生内热”观点发展起来的。

尽管张仲景《伤寒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均涉及过内伤发热的证治,然而均未及李东垣论述详尽。

《兰室秘藏·劳倦所伤》中引用《内经》“阴虚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之论,阐述脾气虚发热,强调这种“内热”是以脾胃气虚为基础的。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也正是对《内经》“壮火食气,气食少火”理论的发挥。

正常情况下,脾胃健旺,元气充足;如脾胃虚弱,元气不充,则相火妄动(壮火)而发生病变。

具体而言,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心失阴血滋养,导致心火亢盛;同时,水谷精气化生不足,不能滋养肾精引起肾阴不足,肝肾相火因而亢盛,此心火、肝肾相火的亢盛便是“阴火”的直接来源之一。

另一方面,“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营气内伏,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兰室秘藏·劳倦所伤》) ,脾气虚弱,升清降浊失司,阳气不得宣发,郁而渐盛,消耗营血,加剧内热的程度,这是阴火的另一来源,阴火始终以脾胃气虚为根本原因,他脏亢盛之火与气机失调产生的内火皆为其标,而“标”又可加重“本”的虚弱。

阴火的病理基础
脾胃气虚,诸病乃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反映,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天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又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因此,脾为元气之本,脾胃受损,元气亏虚,则阴火内生,脏腑失调,诸病易于发生。

脾胃气虚,阴火内生《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指出:“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

”阐明了元气不足则阴火亢盛,元气充沛则阴火自然消失,二者相互制约,若脾胃气虚,则元气亏虚,阴火内生。

谷气下流,阴火上乘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故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正常升降运动。

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肝肾。

”又说:“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其中所言之“荣气”与谷气皆为脾胃化生之精气,“荣气下流”,实则是清阳下陷之意,使相火离位上乘作祟形成“阴火”,而见“热中”。

阴火的临证要旨
“蒸蒸燥热”的本质乃脾胃气虚由于脾胃气虚,荣气下流于肾,挤占相火,使之上乘土位而成“阴火”。

临床见证如李氏所曰:“……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使阴火上冲。

”又说:“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脉洪。

”此皆由于脾胃之气下流,使“其心肺无所秉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荣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间虚弱,但见风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阐明了阴火的证候特点。

透过发热假象,抓住脾胃气虚的本质历代医家对于正气亏虚引起的假热证的辨证有许多精辟论述,如吴又可指出:“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清白为据,以此推之,
万无一失。

”杨六乘认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满口俱胖润者,而尚得谓之失火哉!”提出以舌润湿辨明真寒假热证;郑钦安则指出:“阴虚病,其人必唇口青白,无神,目、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

”因此,运用“阴火”学说治疗假热证,一定要通过仔细察小便、察舌、望神色、听声息等,从错杂的症状中透过“热”、“实”的假象,抓住脾胃气虚的本质。

临证时须抓住如下几点:(1)该类疾病多因延医日久而使脾胃气虚,病程一般较长;(2)须有脾胃气虚的证候,甚至滑脱见证,如腹胀、便溏或泻下清稀、脱肛、子挺、遗尿、遗精等;(3)在复杂的见证中,即使“热”证明显,出现了舌苔黄或黄腻等,但若见到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濡细迟缓等脾胃气虚的征象,即可运用“阴火”理论进行治疗。

阴火的治疗原则
李东垣强调“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提出“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苦寒以泻其火”,以及“以诸风药升发阳气,……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的治疗大法,重视脾胃阳气升发,认为“升阳气”就是“降阴火”,脾胃阳气升发则元气自旺,浊热阴火自潜,从而创立了甘温除热法。

方剂有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黄芪肉桂柴胡酒煎汤、升阳散火汤、当归龙胆汤、升阳除湿汤等数十方,无不含有补气、升阳之意,体现了甘温除热的治疗原则,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剂。

脾为气之本,肺为气之母,补中益气汤中以黄芪为君,补肺益卫气而固腠理;臣以人参、甘草补
脾胃之气以泻火;白术苦甘温,除胃中湿热,当归和血脉为之佐;清阳陷于下,故用气清味薄之柴胡、升麻为使,引芪、参等甘温之气上升,升举下陷之清气还于脾胃,也使少阳生发之气上煦心肺,可见甘温除热剂正是为补气升阳降浊而设。

李东垣创立的甘温除热法进一步发展了扶正祛邪理论,为治疗正气虚损引起的假热证拓展了新的思路。

笔者在临证运用中,对于脾胃气虚证的治疗,每于补脾升阳方中少佐黄柏、丹皮,更有利于降阴火,阴火的潜降又有助于脾胃阳气的升发。

总之,阴火理论是东垣脾胃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补土学说理法方药多个方面,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确实为临床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其对“阴火”论述虽欠明确,然而瑕不掩瑜。

李东垣通过复杂现象看清本质,用扶正以祛邪之法,处处顾护病家的胃气,实在是树立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典范,有力地说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值得我们深人研究和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