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阴火理论初探

合集下载

李东垣“阴火论”九种病机初探

李东垣“阴火论”九种病机初探

对 于 东 垣 的“ 阴火 ” , 历 来众说纷纭 , 莫 衷 一 是 。在 此将 其 总结 , 简单 阐述 : 阴火 , 即心 火 、 下焦
离位 的相 火 、 邪火、 病理 之火 、 与 元气 不两 立 的火 ; 是一 爪‘ ‘ 得 湿 愈焰 , 遇火 益炽 , 以水折 之 , 则光 焰 诣 天, 物 穷方 止 ” 。 “ 阴火 的诊断 要 点有 三 : 其一 , 饮食 不节 , 劳倦 所伤 或 思虑过 度 , 损伤 脾 胃元 气为 常见 病 因; 其二 , 病程较长 , 反复发作; 其三 , ‘ 阴火 上 冲’ 的主症 与脾 胃气 虚之 兼 症相 兼互 见 。 ” 临床表 现主要为: “ 潮热, 多 为 上午 热 盛且 必 兼 有脾 胃虚 弱, 元气 不 足之 周身 倦怠 , 气 短懒 言 , 神疲 乏 力 , 纳 呆食少, 便 溏 泄 泻等 , 舌质 淡 红 或 胖大 而 红 , 苔 腻
[ 关键词] 阴火; 病机; ( 僻 胃论) ) ; 李东垣 [ 中图 分 类 号] R 2 - 0 9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6 8 5 2 ( 2 0 1 5 ) 0 4 — 0 0 5 6 - 0 3
Ex p l o r a t i o n o n Ni n e As p e c t s o f Pa t h o g e n e s i s i n Li Do n g y u a n Y i n - i f r e Th e o r y
S H I Z h i m i n , MU S h yi n g , L U X i n 2 , L U X i a
T a n g s h a n Mu n i c i p a l i t y T C M Ho s pi t a l ,T a n g s h a n O 6 3 0 0 0 ,C h i n a , . 2 Ka i l u a n Ge n e r a l Ho s p i t a l

李东垣“阴火”论观点临床运用浅析

李东垣“阴火”论观点临床运用浅析

创立“阴火”论。

阴火实乃内伤之火,其病因为饮食伤干扰心包。

人以胃气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内伤脾胃,对证施治,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火与元气不两立”,提出益元阳与降阴火的辨证关系。

“阴火”乃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得以乘其土位,创制了“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阴火”的病因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七情伤气。

该火因热自内生故谓之“阴火”。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1]由此可见,元气与阴火是有矛盾关系的。

元气升发温煦心肺,下济肝肾。

五脏之中,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心居上焦,肾居下焦,肾水上承,心火下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气机运行,全凭升降,而脾胃为升降之枢纽,推动了脏腑精气的循环化生。

东垣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他阐述了元气虽为“五脏六腑之本”,但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滋养。

“阴火”一论,后世有医家理解为“阴虚火旺”之意,也有认为其是“虚阳上越”,可谓见仁见智。

刘炳凡在其《脾胃论真铨》中提出,此火不是温煦机体新陈代谢的“少火”,“少火”与元气互相资生。

而离位的“阴火”,实为“食气的壮火”,故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称其为“元气之贼”[2]。

2 “阴火”的临床表现、治则及代表方剂《灵枢·五邪篇》云:“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胃为阳土,喜润,以通为用;脾为阴土,喜燥,以升为补。

阳有余,则胃气有余,相对而言,则脾阴不足,阳有余化为热中,热主化谷,则善饥。

清代医家叶天士,对脾胃学说进行发挥与创新,他提出“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脾可宗东垣甘温升发,治胃则宜甘润通降”。

李东垣指出:“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李东垣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他的消渴方剂是治疗糖尿病的经典方剂之一。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是基于阴火学说而创立的,阴火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理论,对中医治疗糖尿病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阴火学说认为,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的阴火过盛而引起的病症。

这种阴火的产生是由于饮食和生活方式不当,造成人体湿热和精神压力过大,导致肝肾阴虚,失去了正常的调控功能。

肝肾阴虚会导致身体的液体失衡,血糖水平超高,引起多种糖尿病症状。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的组成非常重要,包括黄精、玄参、阿胶、山萸肉、茯苓、泽泻、薏苡仁、桂枝等中药材。

这些药材的作用可以补肝肾阴虚、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健脾和胃、活血止痛等,有效缓解糖尿病症状。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之所以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防止糖尿病发展的作用。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消渴方剂可以帮助调节身体内的阴阳平衡,控制血糖、改善症状;对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消渴方剂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帮助糖尿病前期患者避免糖尿病的发展。

总之,李东垣的消渴方剂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经典方剂之一,其治疗原理基于阴火学说。

阴火学说认为肝肾阴虚是糖尿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从饮食和生活方式入手,调节身体内的阴阳平衡。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就是以此为基础,通过中药材组合的方式,对糖尿病患者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摘要】李东垣是我国中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为中医学脾胃学说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东垣在有关内伤发热的论述中,提出了“阴火”的概念,由于论述过于简洁,引起后世医家对“阴火”的概念、病位、病性、病机、症状、治疗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众说纷纭。

就“阴火”而言,笔者认为是脾胃内伤,元气不足的基础上,由相火和心火转化而成。

【关键词】李东垣;阴火;元气;相火;心火【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0-0236-01“阴火”是李东垣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后世医家对此议论纷纷。

以下,笔者对李东垣“阴火”病机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脾胃内伤,元气不足阴火是在元气不足的基础上内生而出的一种火热邪气,脾胃内伤,元气不足是阴火产生的第一步。

王武兴先生[1]认为:李东垣所论述的元气包括包括谷气、营气、清气、卫气、少阳上升之气、五脏六腑之气、十二经脉之气等在内的生理之气,凡脾胃受病就会导致元气虚,而凡种种阴火证的产生都是因为东垣所论之元气亏虚所导致的,而“相火离位、心火上冲、虚阳外越、血虚阴亏”等都是元气不足导致的,只是发病的方式和类型不同而已。

阴火起于脾胃内伤,元气不足,李东垣在著作中曾多次强调,如:《内外伤辨》:“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

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

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

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

”李氏认为,百病根源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归根到底是四者都能使“中气不足”;阴火发病,更是这样,脾胃内伤,元气不足,升降失常,这是阴火产生的始发环节。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摘要】李东垣是一位在宋代活跃的医药学家,他提出了消渴方剂并倡导了阴火学说。

阴火学说认为消渴病机主要是因为阴虚引起的内热。

这种理论启示我们在治疗消渴病时应重视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这种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思路也为今后的医疗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这种疾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李东垣、消渴方剂、阴火学说、消渴治疗、启示、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中西医治疗方法。

1. 引言1.1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其消渴方剂在治疗消渴病症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消渴病属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范畴,主要症状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

李东垣在治疗消渴病时注重阴火平衡理论,即阴阳失调导致火热内生,进而引发病症。

阴火学说认为,体内阴阳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病症。

在治疗消渴病时,李东垣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针对性的方案,避免一刀切的治疗模式。

李东垣还主张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包括重视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

这些启示为今后治疗消渴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正文2.1 李东垣及其消渴方剂李东垣,唐代著名医学家,是中国医药史上消渴治疗方面的权威人物。

他在《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消渴病证的病理、辨证和治疗方法,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案。

李东垣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平和、清热、养阴,并注重辨证施治。

在消渴方剂的应用上,李东垣提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处方,如知柏地黄丸、龙胆瀉肝丸、黄连阿胶汤等。

从“阴火”理论探讨升阳散火汤配合梅花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

从“阴火”理论探讨升阳散火汤配合梅花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

从“阴火”理论探讨升阳散火汤配合梅花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确切疗效,其中医病机为脾肾虚损、气血不足。

李东垣所创“阴火”理论源于脾胃气虚、下流于肾、清阳不升,并据此创立升阳散火汤使阳道充盛,阴火自散;“阳三针”集温阳、益气、补肾于一体,具有“阴由阳出”的治疗作用。

二者药、针辨证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的病機一致,可为优化中医药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并为基层医院提供“廉、简、效”治疗模式。

Abstract:Restless legs syndrome i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At present,there is no exact efficacy of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and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are the TCM pathogenesis for this syndrome. LI Dong-yuan’s theory of “Yin Fire” based on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down in the kidney,and clear Yang not rising. The creation of Shengyang Sanhuo Decoction can enrich Yang Dao and scatter Yin Fire. Yang three needles can warm yang,tonify qi and invigorate the kidney,and has a “yang from yin” therapeutic effec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restless legs syndrome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It can provide new ideas and new targets for optimization of TCM treatment,and provide “low cost,simpl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ode for primary hospitals.Key words:restless legs syndrome;hemodialysis;Shengyang Sanhuo Decoction;Yin Fire;yang three needle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特征是发生于下肢的一种自发且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通常呈对称性,患者常自觉下肢深部有蠕动感、麻木感、瘙痒感、烧灼感、撕裂感或刺痛等不适,尤于夜间卧床时症状变得强烈且半夜后达到高峰,导致严重的睡眠障碍。

《脾胃论》阴火探析

《脾胃论》阴火探析

《脾胃论》阴火探析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著《脾胃论》一书,奠定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系统理论框架,对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的睥胃学说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所提出的“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辟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但书中所提出的阴火慨念,因释义不明,引起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今将笔者之一得浅见就求正于同道.敬祈指正。

1阴火的涵义火为阳邪,其前冠以阴字,则疑惑顿生。

说明阴火的涵义.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这个阴字。

东垣之学.溯源于《内经》,阴火之论.亦不例外。

《脾胃虚实传变论》先引《内经》原文:“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又曰:“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

”文中“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与“病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是相对而言的,阴和阳分别指内外或表里。

阴字一解,阴火涵义自明。

在此,东垣引用《内经》原文,明确指出阴火乃内生之火,其病因为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病机为脾胃受伤,气机升降失常,“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气机郁闭而生内热。

本论引《内经》原文为纲.概述了脾胃是供给全身营养物质的源泉及脾胃虚实相互转化的关系,是《脾胃论》全书的纲领。

此段引文亦可理解为有关阴火论述的纲领,是后文进一步阐述阴火的病机和应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理论依据。

阴火.既然为内火.饮食劳倦、七情致病又各有所伤,那么,阴火就不应仅仅限于睥胃和甘湿除热。

所以,东垣在所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诸书中还多次明确指出阴火为心火、肾火、肝火、肺火以及经脉之火、五志化火、实火、虚火等等,并一再申明阴火是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引起,以区别外感之火。

同时,察东垣诸书,其所论阴火也无一处为外感之火。

这样,阴火的概念就很明确了,阴火是指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导致的内伤之火,有虚有实,可见于各个脏腑。

但结合东垣对阴火的病因、病机.特别是治疗方面的论述.笔者认为,阴火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上面所述为广义之阴火.并非东垣所发明,宋·庞安常著作中早已有之,张元素及后代医家亦屡屡论及。

李东垣“阴火”的内涵及特征浅议

李东垣“阴火”的内涵及特征浅议

李东垣“阴火”的内涵及特征浅议发表时间:2015-11-23T17:22:34.57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作者:仇玉平[导读]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阴火”一词为李东垣首创,是其脾胃内伤学说的关键词汇。

仇玉平(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50001)【摘要】“阴火”是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中的关键,笔者从金元时代的医学背景出发剖析“阴火”的内涵,认为“阴火”是病理“心火”,即君火失制、相火妄为之“心火”,病因为脾胃气衰,湿气下流。

“阴火”致病,主要表现为非独发热、首犯冲、督二脉、致病广泛、证候多端、法时升降等特征。

【关键词】阴火 Yin Fire;内涵 Connotation;特征 Feature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65-02 Extra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 of Lidongyuan’s “Yin Fire” 【Abstract】The "Yin fire" is the key in Lidongyuan’s Spleen and Stomarch Internal Injuries theory, the author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Yin Fire” embarking from the medical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Jinyuan, that "Yin Fire" is the pathological "Heart Fire", also means that King’s fire out of control and Premier’s fire audacity. Disease caused from qi failure of spleen and stomach and moisture following down. The causative of "Yin fire", main show is not exclusively a fever, first infringing upon Impact pulse and Du meridian, pathogenic widely, multiterminal, lifting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阴火”一词为李东垣首创,是其脾胃内伤学说的关键词汇,但因他对“阴火”的内涵并未阐述清楚,导致后学者颇多争议。

从李杲元气阴阳升降浮沉的角度探究阴火

从李杲元气阴阳升降浮沉的角度探究阴火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8月第31卷第4期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2019Vol.31No.4从李杲元气阴阳升降浮沉的角度探究阴火★黄明俊商海滨许猛猛吴博(安徽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230038)摘要:李杲创立脾胃论,其阴火是他中医思想的核心表现,要准确地认识阴火就应当从他对人体正常元气、阴阳、气机的角度出发。

在李杲的著作中,元气与阴火频频出现。

笔者通过研究分析认为,阴火乃是人体的下焦少阳之元气的异变,病机为气机升降失常、阴阳失衡、气火关系失调。

治则以补中焦元气,调气机、阴阳,纠正气火失衡。

关键词:阴火;病机;元气中图分类号:R-092文献标识码:AExploring Yin Fi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 Gao台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Yuan Qi and Yin-YangHUANG Ming-jun.SHANG Hai-bin,XU Meng-meng.WU BoCollege of Life Science,A 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ifei230038,China.Abstract:LI Gao founded 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and his theory of Yin fire was the core expression of it.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true Yin fire,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Yin fi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 theory of Yuan Qi,Yin-Yang and activity of Qi. In LI Gaog books,Yuan Qi and Yin fire were mentioned simultaneously.Through the research analysis of his book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Yin fire is the change of the Shaoyang台variation of body^lower warmer,and the pathogenesis is the abnormal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the Qi,the imbalance of Yin-Yang,and the imbal Qi of middle warmer,to regulate Qi activity and Yin-Yang and Key words:Yin Fire;Pathogenesis;Yuan Qi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创作了《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著作,开创了补土派。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理学家,他在他的消渴方剂中引入了阴火学说,
这对于消渴的治疗给予了重要启示。

阴火学说是李东垣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得出的,他认为消渴这种疾病是由于阴火
上炎所致。

他认为人体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阴阳之间需要保持平衡,如果阴火过盛,阳
气不足,就会导致消渴的发生。

他进一步认为,阴火是由于脾胃失调、肺热内盛等因素引
起的,而这些因素又与饮食习惯、情绪变化等有关。

根据阴火学说,李东垣提出了一种针对消渴的治疗方案。

他认为治疗消渴需要先清热,然后滋阴。

他的消渴方剂中就包含了一些具有清热、滋阴作用的草药,如麦冬、玄参、生
地等。

这些草药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平衡阴阳,从而起到治疗消渴的作用。

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在于,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也认为,很多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阴阳失调有关。

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都是由于阳气过盛、阴液
不足引起的。

在治疗这些疾病时,也需要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阴火学说还提醒我们,外界环境和内部因素都会影响阴阳平衡。

饮食习惯、情绪变化、工作压力等都可能导致阴阳的失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从而预防和治疗阴阳失调引起的疾病。

李东垣的阴火学说为消渴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理解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我们
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消渴等疾病。

阴火学说还提醒我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心理状
态对于维持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作者:王海明郭希勇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8期关键词:李东垣;阴火理论;病理机制;脾胃论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96-02李东垣,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以号行世,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金元四大著名医学家之一,“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李东垣著作颇多,代表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1]。

他在中医理论方面提出的创造性论点,如内外伤辨惑论、内伤脾胃论和与之相关的阴火学说等,这些论点的提出都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关于“阴火”理论,其内容散在于内外伤辨惑论与内伤脾胃论之中,李杲本人未列专论,也并未作为一种学说单独阐述,经后人对其总结归纳,而为阴火学说。

笔者在研读李东垣原著后,结合临床实践,对李东垣“阴火理论”作了系统的深入研究,现对阴火的概念内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禁忌等做出梳理与归纳。

1阴火的概念“阴火”的提出,是李东垣运用阴阳学说,精研《内经》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辨别内伤和外感发热不同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提法。

他在《脾胃论》中引《素问·调经论》“病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又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2]。

”将内伤病引起的发热认为生于阴者为“阴火”,将外感病引起的发热认为生于阳者为“阳火”,为了把因于外感六淫之邪的发热和内伤饮食劳倦的发热鲜明的区别开来,李东垣提出了“阴火”、“阳火”。

李东垣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的理论,认为“阴火”是指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而导致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阳气浮动,气火失调的一种致病性内伤之火,《内经》称其为“壮火”。

它不仅包括心肝肾诸脏内生火热,而且君火、相火、虚火、实火,郁火等也蕴含其中,如果试图用某一种火如心火、肾火、相火、虚火、实火来代替“阴火”,恐以偏概全,有失东垣本意。

“阴火论”之我见

“阴火论”之我见
治疗 方法是 温补 肾 阳。
3 结 语
2 3 肝 之 阴 火 : “ 胜 妄 行 者 ,言 心 火 旺 ,能 令 母 . 所
实 ,母者 肝木也 ,肝 木 旺 ,则挟 火 势 ,无 所 畏 惧 而妄 行也 。故脾 胃先 受 之 。 李 氏所 言 “ 之 阴火 ” 是 肝 ” 肝 木火 胜 ,妄 乘脾 胃而成 ,故 临床 症 状 如胸 胁 痛 、 口苦
舌干 、多怒 、淋溲 便 难 、转筋 、腹 中急痛 等 。治 疗 当 遵仲 景 “ 见肝 之病 ,知肝 传脾 ,当先 实脾 ” 。
2 4 肺 之 阴火 : “ 生受 病者 ,言 肺受 土 、火 、木之 . 所
2 治 疗 方 法
4 体 会
慢 性副鼻 窦炎 多 因湿 热 内生 ,郁 困脾 胃 ,运化 失
治疗 组给予 苍夷鼻 渊 汤 口服 ,处方 :苍 耳子 3 g 0,
辛夷 、丹 皮 、桑 自皮 各 1 g 5 ,荆芥 、甘 草 、藿 香 、桔
梗各 lg O ,鱼 腥 草 、 连 翘 、 玄 参 、 黄 芪 各 2 g 炙 麻 0,
( P< 0 0 . 5)。
病程 6个 月 ~2 O年 ;对 照组 3 5例 ,男 2 2例 ,女 1 3
例 ;年 龄 1 ~ 5 5 9岁 ,平均 3 . 7 5岁 ;病 程 6个 月 ~ 1 9
年 。两 组患者性 别 、年 龄 、病 程等 资 料 比较 ,差 异无 统计学意 义 ( P>0 0 ) . 5 ,具 有 可 比性 。
2 2 心 之 阴 火 : “ 而 不 至 者 ,谓 从 后 来 者 为 虚 邪 , . 至
盛 。 心 火 者 , 阴 火 也 , 起 于 上 焦 , 其 系 系 于 心 。 心 不 主 令 , 相 火 代 之 。 相 火 , 上 焦 包 络 之 火 , 元 气 之 贼

我对李东垣阴火论的认识

我对李东垣阴火论的认识

我对李东垣阴火论的认识发表时间:2010-11-02T15:19:20.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9期供稿作者:霍湛锋[导读] 在病因病机、舌脉症等方面作了分析和鉴别,“阴阳之证,不可不辨也”。

霍湛锋(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223600)【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9-0353-03金元四大家补土派代表人物李东垣,首先提出阴火一词,并在其《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兰室密藏》、《医学发明》等主要著作中,反复使用阴火论述病理,时详时略,具体时直言心火、相火为阴火,有时还将阴火分别虚实落实在脏腑上,指导治疗用药;有时只言阴火,对其定位不明,审因含糊;总之对阴火概念无明确阐述。

如何正确理解东垣所谓的“阴火”,阴火是怎么形成的?阴火的病理机制是什么?临床有何特点?怎么治疗阴火证?笔者在诊余学习东垣原著后,结合临床实践,对李东垣阴火论有点滴粗浅认识,现叙述于后,以供同道参考。

1、从阴火之名认识阴火含义古人凡事必先正名,名正则言顺。

东垣命名阴火,其用心良苦,分析其根据和道理有三方面。

第一,东垣运用阴阳学说将人身生理之火分为阴和阳,《内经》称之为“少火”,同时又根据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把属于人身阳气的生理之火又分阴阳,在《脾胃论》中引用《内经》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作为立论之据,以区分阳气精和柔之不同作用,因此运用阴阳学说将生理之火分为“阴火”和“阳火”是顺理成章的;他在《内外伤辩惑论·吐法宜用辨上部有脉下部无脉》也说:“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水之源,本于天上。

”这是从生理角度将水和火作为一对阴阳。

阳气在人身是无处不在的,故五脏六腑都各自有其自己的火,此火在正常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通常生理上将火分阴阳实际意义不大,因为无论阴火还是阳火,在人体都是阳气,都属《内经》所言的“少火”范畴,共同发挥温煦作用,所以他从生理上更突出地、多次的强调阳气和元气。

浅论李东垣之“阴火”

浅论李东垣之“阴火”

浅论李东垣之“阴火”东垣学说重脾胃,倡“阴火”。

然“阴火”概念,历来争议较多,而东垣自己也莫衷一是。

如《脾胃论》言:“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内外伤辨惑论》言:“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

”又言:“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

”后世对“阴火”注解,更是众说纷纭,有谓“脾胃之气下陷,挤占相火上行”者;有谓“脾胃为营卫之源,中虚则营卫失和而热”者;有谓“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饮食,致郁热内生”者;有谓属“心火”者,有谓“妄动肾阳”者……更使后学者无所适从。

但总结一点,多认为阴火产生的本质是脾胃气虚,属“虚火”范畴,中气旺则阴火除。

我们从东垣的一首方看起,那就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组成:黄芪、人参、炙甘草、苍术、羌活、柴胡、升麻、黄芩、黄连、石膏(原方注: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十味药。

可以分为三组:补脾胃用人参、黄芪、苍术、炙甘草;升阳用升麻、柴胡、羌活;泻火用黄芩、黄连、石膏。

依据方名,后一组三味药是针对“泻阴火”。

实火要清,虚火宜补。

如果阴火因于气虚,益气健脾升阳即可,但东垣治疗阴火常用黄连、黄芩、黄柏等清热泻火药,而此类苦寒之品,并不适于脾胃虚弱者。

所谓阴火,笔者认为就是在脾胃气虚基础上夹杂火热。

这种火比较亢盛,很难单纯从“虚实”分,来源也未必一定是脾胃虚损。

阴火可以表现为上焦的心火、肺热,中焦的胃火,也可以表现为下焦的相火、湿热等。

所谓“壮火食气”,火旺则易耗气,故在人参、黄芪、甘草益气的基础上,佐以黄芩、黄连、黄柏苦寒药的主要目的是祛邪,邪去正自安。

从临床实际看,很多辨证属气虚的患者(表现为乏力气短、汗出神疲、反复外感、纳差便溏等)来诊时常说:“我体虚,但不能补,一补即上火。

”阳虚则寒,气虚亦寒,临床有气虚而热吗?笔者临床观察,此类患者并不少见。

如素体脾胃不足者,饮食不慎则有食积,积下多郁热,这时健脾益气、和胃消食、清热导滞之法常并进;再如气虚易外感,感邪则不易散,邪郁肌表日久,里热易生,故益气解表与清热泻火可并投。

关于阴火本质李东垣“阴火”理论

关于阴火本质李东垣“阴火”理论

关于阴火本质李东垣“阴火”理论李东垣“阴火”理论探析李东垣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经验,又根据他本人多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体验,以脾胃立论,创脾胃学说,为内伤发热证治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新途径,其首创的“甘温除热法” ,至今在临床上仍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但他的脾胃学说中提到了“阴火” 这个非常重要却又很模糊的概念。

所以,明确阴火为何物,其产生机制究竟如何,对学习脾胃学说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阴火本质的认识有学者 [1] 通过对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及《医学发明》4部著作的总结,发现共有43处出现“阴火” 一词,然而所指并不相同,包括心火、肾火、脾火、肺火、相火、五志之火等,因而导致后世众说纷纭。

但是,阴火既然包括上述诸火,说明诸火只是阴火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张关生 [2] 也指出,阴火是以脾虚症状为主,火热症状为次的综合症候群。

所以,若单以一脏具体之火来定义阴火,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那么,阴火是个什么概念呢?《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云:“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

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

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

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

如阴气附于上,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

又云:“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火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由此观之,若脾胃虚弱,阳气不能居于阳分,而入于阴分,则成阴火,且容笔者试论之。

上述原文提到,阴盛则上乘阳分,导致阳道不行,那么,阳分之中本来存在什么呢?原文中还提到,泻阴火的方法,是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上出阴分,再以辛甘温药接其风药,散火于阳分,所以,阳分之中存在的即是来自阴分的“火” 。

结合“夫阳气走空窍者也” ,“使火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可以推断阳分之中存在的“火” ,就是阳气。

而此处李东垣以“火” 来代指阳气,难道不是说明阴分中阳气已经化为火邪了吗?既然泻阴火需要让已化火的阳气上出阴分,则说明停留在阴分的阳气,便是阴火的来源。

中医阴火学说秘谈

中医阴火学说秘谈

中医阴火学说秘谈“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而“阴火”学说、“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补益阳气与升阳散火相结合,是李杲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这样说,这三部分既是李杲“脾胃学说”的主要精华,也是李杲丰富发展医学的重要贡献,然而李杲本人对“阴火”的阐述确有矛盾和罅漏之处,致使后世学术在探讨和解释“阴火”学说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余不揣愚陋,浅谈此说,阐述如下。

1 “阴火”有生理病理之分李杲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指出“火之与气,势不两立”,阴火愈炽,元气就愈被伤耗,因此,李杲把这种阴火,叫做“元气之贼”。

并谓:“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

起于下焦,其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可见李杲之“阴火”实际上包含有相火之意。

阴火即为相火说,后世医家赞同颇多,如朱丹溪认为:“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宁位禀命。

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

……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于天也”,或曰:“相火,天人之所同,李东垣以为元气之贼。

又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然则如何而可以使之无胜负也?”丹溪接着说:“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

……盖衷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

故曰:'相火元气之贼'。

……盖处乎火者,主之以静。

彼动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格致余论·相火论》)”可见朱氏也认为相火藏于肝肾,乃生长元气的物质基础,是为生理之“阴火”。

相火离开肾肝而妄动,便是伤害元气的邪火,即病理之“阴火”。

近代不少医家诸如任应秋说:“李杲所说之阴火,实际上是指相火,相火与元气,是相互对立的,元气充沛则相火戢降,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元气不足,则相火妄动而发生病变(《中医各家学说》1986)”。

与朱氏之观点相同。

再看李氏对“阴火”的另一论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

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解读“阴火”

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解读“阴火”
李东垣笔下的热中
——解读“阴火”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李东垣在构建脾胃内伤学说时,独创性地提出了“阴火”理论。但后世医家在阅读李东垣著了李东垣学说在临床上的更好应用,并且迄今为止,中医学界仍对李东垣所说的“阴火”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重新认识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证,或许会对“阴火”的正确认识有所帮助。
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中》中专门写有一节内容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文中指出:“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热中”有什么临床表现呢?“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应该如何治疗呢?“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加减。
气偏胜于内,似乎还没有说清“热中”的“热”的产生机理。李东垣紧接着又引用了一段话:“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曰内热。”这句话是岐伯回答黄帝的话,黄帝的问题是:“阴虚生内热奈何?”也就是说,这儿的热是“阴虚生内热”,其机理是劳倦损耗形气,加之饮食不及,水谷精气不能充盛,上焦之气不能宣发,下脘(有版本校正为“下焦”)之气不能通调,中焦郁滞生热,热气上熏胸中。前后对参,热气上熏胸中即“阴火上冲”。由于火的形成涉及到三焦,因此有心火、相火、包络之火等的不同表述,但热的形成主要源于中焦气虚。中焦气实则无热,气虚则有热。气虚一分,热即多一分。因此李东垣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下流于肾可理解为与“谷气不得升浮”同义。)
毫无疑问,补中益气汤及其方后的加减法,可以体现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总的治则:补中、升清、泻阴火。“热中”是补中益气汤的主治证。
那么,解读“热中”形成的机理,或许会成为解读李东垣阴火学说的关键一点。李东垣对“热中”的认识来源于《黄帝内经》,文中主要引用了《素问·调经论》中的两段话以作佐证。第一段是:“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善怒。”这里“炅中”即“热中”,“并”解释为偏胜,“阴”、“阳”解作表里。从李东垣引用的这句经文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李东垣笔下的“热中”产生的原因是“气并于阴”,也就是气偏胜于内。而“内伤脾胃,乃伤其气”,饮食劳倦所伤脾胃,怎么可能是气偏胜于内呢?再从前文对脾证始得诸症机理的解释中可以看到,“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前后对参,我们会发现,李东垣说的气偏胜于内是指阳气不得升浮外达,是相对阳气不达的“外”而言偏胜的,并非绝对偏胜。进一步推导,阳气不得升浮外达的原因是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似也顺理成章。

李东垣的阴火观_李菲

李东垣的阴火观_李菲

, “荣 气 ” 二者乃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 , 尤其是 气” 一支 , 行于血脉 , 由 此 奠 定 了“胃 气 ” 与“阴 血 ” 的必 , “卫气 ” 然联系 即阳气 , 行于皮肤分肉 。 由此 , 可以比较清晰 地 了 解“夫 脾 胃 不 足 , 皆为 , 血病 ” 指出 了 脾 胃 受 损 则 气 血 之 化 源 不 足 而 出 现 气血俱损 、 气血两虚的结论 。 1. 2 阳气不足 , 阴气有余 “夫脾胃 不 足 , 皆为血病” 之 后, 李东垣由此 即 “阳 气 不 足 , 而产生了 阴 气 有 余, 故九窍不通” 的推 浊阴气郁闭清窍 论 。 清阳之气渐衰 而 致 清 阳 不 升 , “九窍不通 ” 。 以致 , 从字义上解析 , 此“阳 气 不 足 ” 之“阳 气 ” 并非 “阳热 ” 。同 之 气, 而 是 充 盈 在 清 窍 之 中 的“清 阳 ” “阴气 ” “阴 寒 ” “浊 阴 ” 此 亦非彼 之 气, 而是 之所 样, 。“阳 气 不 足 , 谓 阴气有余” 的发生是由于脾胃虚 “元 气 ” 无以化生精微 , 令而 不 足, 中焦之所出不 弱, 足 。 于是宗气出上 焦 , 在心与肺的作用下所化生的 阳气与阴血皆不足 。 但由于脾胃虚弱而导致心火相 “心火乘脾 ” 对亢盛的 病 理 状 态 的 出 现, 令火热邪气 阳陷阴中 , 阴血伏火 , 阳气不得升腾 , 阴血亦不 偏盛 , 能沉降 。 故而清阳之气不足 , 阴血受火邪而躁扰 , 曰 “阳气不足 , 。 阴气有余 ” 1. 3 阳陷阴中 , 阴血伏火 脾胃不足的出 现 , 首先无可争议地形成了以上 以此病理状态为条件 , 李东垣进一步 两种病理状态 , : “诸 阳 气 根 于 阴 血 中 , 阴血受火邪 得出了以下结论 , , , 则阴盛 阴盛则上 乘 阳 分 而 阳 道 不 行 无 生 发 升 腾 , 之气也 。 夫阳气走 空 窍 者 也 , 阴气附形质者也” 阐 “阴火 ” 述了 发 生 的 基 本 原 理, 也 进 一 步 解 释 了“是 阴气有余 , 故九窍不通 ” 的道理 。 阳气不足 , 阳气与阴血同根而 生 , 血 载 气 行, 所 以“诸 阳 气 。 气 与 血 这 种 相 互 依 存 的 特 点, 正是 根于阴血 中 ” 阴火产生的形态基础 。 “阴血受火邪 则 阴 盛 ” 这 句 最 易 令 人 费 解。 阴 血既受火邪 , 自当是 火 邪 令 血 煎 熬 沸 腾 , 又 如 何“阴 “阴盛 ” “盛 ” , 呢? 此 之 并 非“阴 胜 其 阳 而 寒 ” 的 盛” “胜 ” , 、 , “ ” 不是胜出 超 过 的 意 思 这 里 的 盛 是 兴 盛 、 盛大 、 繁茂之义 , 所 以 这 一 句 应 该 理 解 为:阴 血 受 火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校注伤寒论》对后世医学理论和临床实
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提出的消渴方剂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中药方剂。

根据李东垣的阴
火学说,糖尿病的发生与阴火蓄积有关,治疗糖尿病需要清热降火、滋阴润燥的药物。

阴火学说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肺阴亏虚、胃热上炎引起的。

炎热为阳火,阳火过盛会
伤及阴液,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治疗糖尿病需要平肺清胃,降低体内炎热。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是由5味中药组成的,分别是知母、黄芪、石膏、麦冬和杞菊地黄丸。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降火、滋阴润燥的作用。

知母、黄芪和麦冬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
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热程度;石膏和杞菊地黄丸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可以补充体内的阴液。

这些药物相互配合,可以平衡体内的阴阳,达到调节阴火的目的。

通过对李东垣消渴方剂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消渴治疗的启示。

治疗糖尿病需
要从整体上考虑,不仅仅是控制血糖水平,还需要调节阴阳平衡。

治疗糖尿病需要同时进
行清热降火和滋阴润燥的治疗,以达到消除炎热,补充阴液的效果。

中药方剂的配伍很重要,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强疗效,提高治疗的效果。

李东垣消渴方剂的研究对消渴治疗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阴火学说为我们理解糖尿病的
病机提供了新的视角,中药方剂的使用也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更多的研究仍
然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具体应用和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东垣阴火理论初探
陈光1,2, 王阶1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15(022)012
【总页数】2
【关键词】李东垣;阴火;病因病机;证候特点
·经验交流· 李东垣阴火理论是临床常用的理论之一,产生于金元之河北易水。

金元战乱,民众生活极不安定,因贫困而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伤及脾胃之病极多,加之借用外感方法治疗内伤杂病而误治者屡见不鲜,这都促使李东垣详辨外感和内伤,提出不可以外感法治疗内伤不足之证,从而形成了阴火理论。

1 阴火概念
在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 4 本著作中,使用“阴火”一词共43 处,其中明确指出阴火为心火有 2 处、肾火 5 处、脾火3 处、胃火 1 处、肝火 1 处、肺火 1 处、经脉之火 6 处、五志化火 2 处、实火 1 处、虚火 6 处[1] 。

如果用某一种火定义阴火,则难免以偏概全;若用阴火的临床内涵描述其概念则更有临床意义。

所以,可将李东垣所论之阴火定义为:由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而伤及脾胃,脾胃元气损伤,运化失健,脾湿下流,引动阴火,阴火上乘,表现为时时畏风寒和间而燥热的证候特点。

治疗以甘温除热法,具体包括补中升阳、升阳散火和升阳除湿。

2 阴火病因病机与证候特点
2.1 病因病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