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的阴火观_李菲

合集下载

李东垣“阴火”论观点临床运用浅析

李东垣“阴火”论观点临床运用浅析

创立“阴火”论。

阴火实乃内伤之火,其病因为饮食伤干扰心包。

人以胃气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内伤脾胃,对证施治,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火与元气不两立”,提出益元阳与降阴火的辨证关系。

“阴火”乃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得以乘其土位,创制了“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阴火”的病因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七情伤气。

该火因热自内生故谓之“阴火”。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1]由此可见,元气与阴火是有矛盾关系的。

元气升发温煦心肺,下济肝肾。

五脏之中,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心居上焦,肾居下焦,肾水上承,心火下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气机运行,全凭升降,而脾胃为升降之枢纽,推动了脏腑精气的循环化生。

东垣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他阐述了元气虽为“五脏六腑之本”,但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滋养。

“阴火”一论,后世有医家理解为“阴虚火旺”之意,也有认为其是“虚阳上越”,可谓见仁见智。

刘炳凡在其《脾胃论真铨》中提出,此火不是温煦机体新陈代谢的“少火”,“少火”与元气互相资生。

而离位的“阴火”,实为“食气的壮火”,故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称其为“元气之贼”[2]。

2 “阴火”的临床表现、治则及代表方剂《灵枢·五邪篇》云:“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胃为阳土,喜润,以通为用;脾为阴土,喜燥,以升为补。

阳有余,则胃气有余,相对而言,则脾阴不足,阳有余化为热中,热主化谷,则善饥。

清代医家叶天士,对脾胃学说进行发挥与创新,他提出“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脾可宗东垣甘温升发,治胃则宜甘润通降”。

李东垣指出:“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摘要】李东垣是我国中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为中医学脾胃学说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东垣在有关内伤发热的论述中,提出了“阴火”的概念,由于论述过于简洁,引起后世医家对“阴火”的概念、病位、病性、病机、症状、治疗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众说纷纭。

就“阴火”而言,笔者认为是脾胃内伤,元气不足的基础上,由相火和心火转化而成。

【关键词】李东垣;阴火;元气;相火;心火【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0-0236-01“阴火”是李东垣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后世医家对此议论纷纷。

以下,笔者对李东垣“阴火”病机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脾胃内伤,元气不足阴火是在元气不足的基础上内生而出的一种火热邪气,脾胃内伤,元气不足是阴火产生的第一步。

王武兴先生[1]认为:李东垣所论述的元气包括包括谷气、营气、清气、卫气、少阳上升之气、五脏六腑之气、十二经脉之气等在内的生理之气,凡脾胃受病就会导致元气虚,而凡种种阴火证的产生都是因为东垣所论之元气亏虚所导致的,而“相火离位、心火上冲、虚阳外越、血虚阴亏”等都是元气不足导致的,只是发病的方式和类型不同而已。

阴火起于脾胃内伤,元气不足,李东垣在著作中曾多次强调,如:《内外伤辨》:“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

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

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

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

”李氏认为,百病根源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归根到底是四者都能使“中气不足”;阴火发病,更是这样,脾胃内伤,元气不足,升降失常,这是阴火产生的始发环节。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摘要】李东垣是一位在宋代活跃的医药学家,他提出了消渴方剂并倡导了阴火学说。

阴火学说认为消渴病机主要是因为阴虚引起的内热。

这种理论启示我们在治疗消渴病时应重视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这种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思路也为今后的医疗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这种疾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李东垣、消渴方剂、阴火学说、消渴治疗、启示、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中西医治疗方法。

1. 引言1.1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其消渴方剂在治疗消渴病症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消渴病属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范畴,主要症状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

李东垣在治疗消渴病时注重阴火平衡理论,即阴阳失调导致火热内生,进而引发病症。

阴火学说认为,体内阴阳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病症。

在治疗消渴病时,李东垣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针对性的方案,避免一刀切的治疗模式。

李东垣还主张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包括重视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

这些启示为今后治疗消渴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正文2.1 李东垣及其消渴方剂李东垣,唐代著名医学家,是中国医药史上消渴治疗方面的权威人物。

他在《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消渴病证的病理、辨证和治疗方法,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案。

李东垣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平和、清热、养阴,并注重辨证施治。

在消渴方剂的应用上,李东垣提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处方,如知柏地黄丸、龙胆瀉肝丸、黄连阿胶汤等。

从“阴火”理论探讨升阳散火汤配合梅花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

从“阴火”理论探讨升阳散火汤配合梅花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

从“阴火”理论探讨升阳散火汤配合梅花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确切疗效,其中医病机为脾肾虚损、气血不足。

李东垣所创“阴火”理论源于脾胃气虚、下流于肾、清阳不升,并据此创立升阳散火汤使阳道充盛,阴火自散;“阳三针”集温阳、益气、补肾于一体,具有“阴由阳出”的治疗作用。

二者药、针辨证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的病機一致,可为优化中医药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并为基层医院提供“廉、简、效”治疗模式。

Abstract:Restless legs syndrome i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At present,there is no exact efficacy of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and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are the TCM pathogenesis for this syndrome. LI Dong-yuan’s theory of “Yin Fire” based on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down in the kidney,and clear Yang not rising. The creation of Shengyang Sanhuo Decoction can enrich Yang Dao and scatter Yin Fire. Yang three needles can warm yang,tonify qi and invigorate the kidney,and has a “yang from yin” therapeutic effec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restless legs syndrome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It can provide new ideas and new targets for optimization of TCM treatment,and provide “low cost,simpl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ode for primary hospitals.Key words:restless legs syndrome;hemodialysis;Shengyang Sanhuo Decoction;Yin Fire;yang three needle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特征是发生于下肢的一种自发且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通常呈对称性,患者常自觉下肢深部有蠕动感、麻木感、瘙痒感、烧灼感、撕裂感或刺痛等不适,尤于夜间卧床时症状变得强烈且半夜后达到高峰,导致严重的睡眠障碍。

《脾胃论》阴火探析

《脾胃论》阴火探析

《脾胃论》阴火探析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著《脾胃论》一书,奠定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系统理论框架,对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的睥胃学说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所提出的“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辟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但书中所提出的阴火慨念,因释义不明,引起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今将笔者之一得浅见就求正于同道.敬祈指正。

1阴火的涵义火为阳邪,其前冠以阴字,则疑惑顿生。

说明阴火的涵义.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这个阴字。

东垣之学.溯源于《内经》,阴火之论.亦不例外。

《脾胃虚实传变论》先引《内经》原文:“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又曰:“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

”文中“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与“病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是相对而言的,阴和阳分别指内外或表里。

阴字一解,阴火涵义自明。

在此,东垣引用《内经》原文,明确指出阴火乃内生之火,其病因为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病机为脾胃受伤,气机升降失常,“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气机郁闭而生内热。

本论引《内经》原文为纲.概述了脾胃是供给全身营养物质的源泉及脾胃虚实相互转化的关系,是《脾胃论》全书的纲领。

此段引文亦可理解为有关阴火论述的纲领,是后文进一步阐述阴火的病机和应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理论依据。

阴火.既然为内火.饮食劳倦、七情致病又各有所伤,那么,阴火就不应仅仅限于睥胃和甘湿除热。

所以,东垣在所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诸书中还多次明确指出阴火为心火、肾火、肝火、肺火以及经脉之火、五志化火、实火、虚火等等,并一再申明阴火是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引起,以区别外感之火。

同时,察东垣诸书,其所论阴火也无一处为外感之火。

这样,阴火的概念就很明确了,阴火是指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导致的内伤之火,有虚有实,可见于各个脏腑。

但结合东垣对阴火的病因、病机.特别是治疗方面的论述.笔者认为,阴火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上面所述为广义之阴火.并非东垣所发明,宋·庞安常著作中早已有之,张元素及后代医家亦屡屡论及。

李东垣“阴火”的内涵及特征浅议

李东垣“阴火”的内涵及特征浅议

李东垣“阴火”的内涵及特征浅议发表时间:2015-11-23T17:22:34.57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作者:仇玉平[导读]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阴火”一词为李东垣首创,是其脾胃内伤学说的关键词汇。

仇玉平(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50001)【摘要】“阴火”是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中的关键,笔者从金元时代的医学背景出发剖析“阴火”的内涵,认为“阴火”是病理“心火”,即君火失制、相火妄为之“心火”,病因为脾胃气衰,湿气下流。

“阴火”致病,主要表现为非独发热、首犯冲、督二脉、致病广泛、证候多端、法时升降等特征。

【关键词】阴火 Yin Fire;内涵 Connotation;特征 Feature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65-02 Extra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 of Lidongyuan’s “Yin Fire” 【Abstract】The "Yin fire" is the key in Lidongyuan’s Spleen and Stomarch Internal Injuries theory, the author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Yin Fire” embarking from the medical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Jinyuan, that "Yin Fire" is the pathological "Heart Fire", also means that King’s fire out of control and Premier’s fire audacity. Disease caused from qi failure of spleen and stomach and moisture following down. The causative of "Yin fire", main show is not exclusively a fever, first infringing upon Impact pulse and Du meridian, pathogenic widely, multiterminal, lifting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阴火”一词为李东垣首创,是其脾胃内伤学说的关键词汇,但因他对“阴火”的内涵并未阐述清楚,导致后学者颇多争议。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理学家,他在他的消渴方剂中引入了阴火学说,
这对于消渴的治疗给予了重要启示。

阴火学说是李东垣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得出的,他认为消渴这种疾病是由于阴火
上炎所致。

他认为人体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阴阳之间需要保持平衡,如果阴火过盛,阳
气不足,就会导致消渴的发生。

他进一步认为,阴火是由于脾胃失调、肺热内盛等因素引
起的,而这些因素又与饮食习惯、情绪变化等有关。

根据阴火学说,李东垣提出了一种针对消渴的治疗方案。

他认为治疗消渴需要先清热,然后滋阴。

他的消渴方剂中就包含了一些具有清热、滋阴作用的草药,如麦冬、玄参、生
地等。

这些草药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平衡阴阳,从而起到治疗消渴的作用。

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在于,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也认为,很多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阴阳失调有关。

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都是由于阳气过盛、阴液
不足引起的。

在治疗这些疾病时,也需要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阴火学说还提醒我们,外界环境和内部因素都会影响阴阳平衡。

饮食习惯、情绪变化、工作压力等都可能导致阴阳的失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从而预防和治疗阴阳失调引起的疾病。

李东垣的阴火学说为消渴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理解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我们
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消渴等疾病。

阴火学说还提醒我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心理状
态对于维持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东垣阴火论

李东垣阴火论

李东垣阴火论1、从阴火之名认识阴火含义古人凡事必先正名,名正则言顺。

东垣命名阴火,其用心良苦,分析其根据和道理有三方面。

第一,东垣运用阴阳学说将人身生理之火分为阴和阳,《内经》称之为“少火”,同时又根据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把属于人身阳气的生理之火又分阴阳,在《脾胃论》中引用《内经》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作为立论之据,以区分阳气精和柔之不同作用,因此运用阴阳学说将生理之火分为“ 阴火”和“阳火”是顺理成章的;他在《内外伤辩惑论·吐法宜用辨上部有脉下部无脉》也说:“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水之源,本于天上。

”这是从生理角度将水和火作为一对阴阳。

阳气在人身是无处不在的,故五脏六腑都各自有其自己的火,此火在正常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通常生理上将火分阴阳实际意义不大,因为无论阴火还是阳火,在人体都是阳气,都属《内经》所言的“少火”范畴,共同发挥温煦作用,所以他从生理上更突出地、多次的强调阳气和元气。

同时他把人身病理之火也分为阴阳,《内经》称之为“壮火”,不论是阴火还是阳火,都是耗散元气的,他又称为“元气之贼”和“七神之贼”,如《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又在《脾胃论-安心养神调治脾胃论》说:“《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

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

心脉者,神之舍,心君不宁,化而为火,火者,七神之贼也。

”可见他说的“元气之贼”的壮火,范围很广泛,自然包括内外伤因素所导致的实火、虚火、郁火和君相邪火等,如何区分这些邪火的来源、虚实,东垣以阴阳为纲分类,更便于指导临床治疗。

第二,阴火之名,源于《素问》而又富含新意,可能是受《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之文的启发,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引用《素问·调经论》篇原文“‘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

《黄帝内经》中的荣卫辨证

《黄帝内经》中的荣卫辨证

《黄帝内经》中的荣卫辨证李菲;翟双庆;梅乐章【摘要】@@ "荣卫"是在<内经>中极为常见的一组概念,<灵枢>和<素问>中共有数十篇文章提及"荣气"、"卫气"的概念,不但对其概念进行了厘定,并可以运用这样一组概念描述某一疾病的病机特点,还可以运用这组概念对疾病进行分类、定性的具体运用实例,形成了"荣卫辨证"的辨证方法.【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16)006【总页数】2页(P464-465)【关键词】荣气;卫气;荣卫辨证;黄帝内经【作者】李菲;翟双庆;梅乐章【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8“荣卫”是在《内经》中极为常见的一组概念,《灵枢》和《素问》中共有数十篇文章提及“荣气”、“卫气”的概念,不但对其概念进行了厘定,并可以运用这样一组概念描述某一疾病的病机特点,还可以运用这组概念对疾病进行分类、定性的具体运用实例,形成了“荣卫辨证”的辨证方法。

1 荣、营、卫的概念1.1 营、卫的概念在《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中,有“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的描述,而《灵枢·卫气第五十二》中言道:“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形物者也。

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经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中又说:“五谷入于胃也。

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的“阴火”,该如何理解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的“阴火”,该如何理解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的“阴火”,该如何理解在《脾胃论》中,李东垣有这样的论述:“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

喜、怒、忧、恐,损耗元气。

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

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

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上文中提出了“阴火”,阴火证为李东垣首创,上面的论述是后世认识和理解阴火证的依据。

前人对火分阴阳,一般都认为阳火是指心之君火,阴火是指肾、肝、心包络、三焦与胆之相火。

火在人身即阳气,故五脏六腑都各自有其自己的火。

此火在正常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

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火活动正常,心神清明,心血流畅,人体的上下、内外的一切生机为之活跃,所以古人比喻它为“君火”。

而把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的火称为“相火”。

但在“相火”所指的脏腑中,既把肾中命门之火称之为“相火”,又说它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并指出心火乃命火之焰,则命火自为心火之根。

至于火分阴阳,在生理上,因心居上焦阳位而肾属下焦阴位,大都以心火为阳火,肾火为阴火,在病理上的火,也分阴阳,是以阳火病性属热,而治法宜清忌温,阴火病性属寒,而治法宜温忌清。

心火或肾火为病,都各自有其阴阳之分,并非心火病性都属热而宜清,肾火病性都属寒而宜温。

火分阴阳,在生理上无所谓,但在病理上则是不可混的。

还应指出,火有邪正之分,凡是得正常之火,都能养人,正如《内经》所说“少火生气”。

即指能够养人的正常之火而言;凡是失常的邪火就是害人之火,即《内经》所说“壮火散(食)气”,即指能够害人的反常之火。

浅论李东垣之“阴火”

浅论李东垣之“阴火”

浅论李东垣之“阴火”东垣学说重脾胃,倡“阴火”。

然“阴火”概念,历来争议较多,而东垣自己也莫衷一是。

如《脾胃论》言:“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内外伤辨惑论》言:“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

”又言:“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

”后世对“阴火”注解,更是众说纷纭,有谓“脾胃之气下陷,挤占相火上行”者;有谓“脾胃为营卫之源,中虚则营卫失和而热”者;有谓“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饮食,致郁热内生”者;有谓属“心火”者,有谓“妄动肾阳”者……更使后学者无所适从。

但总结一点,多认为阴火产生的本质是脾胃气虚,属“虚火”范畴,中气旺则阴火除。

我们从东垣的一首方看起,那就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组成:黄芪、人参、炙甘草、苍术、羌活、柴胡、升麻、黄芩、黄连、石膏(原方注: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十味药。

可以分为三组:补脾胃用人参、黄芪、苍术、炙甘草;升阳用升麻、柴胡、羌活;泻火用黄芩、黄连、石膏。

依据方名,后一组三味药是针对“泻阴火”。

实火要清,虚火宜补。

如果阴火因于气虚,益气健脾升阳即可,但东垣治疗阴火常用黄连、黄芩、黄柏等清热泻火药,而此类苦寒之品,并不适于脾胃虚弱者。

所谓阴火,笔者认为就是在脾胃气虚基础上夹杂火热。

这种火比较亢盛,很难单纯从“虚实”分,来源也未必一定是脾胃虚损。

阴火可以表现为上焦的心火、肺热,中焦的胃火,也可以表现为下焦的相火、湿热等。

所谓“壮火食气”,火旺则易耗气,故在人参、黄芪、甘草益气的基础上,佐以黄芩、黄连、黄柏苦寒药的主要目的是祛邪,邪去正自安。

从临床实际看,很多辨证属气虚的患者(表现为乏力气短、汗出神疲、反复外感、纳差便溏等)来诊时常说:“我体虚,但不能补,一补即上火。

”阳虚则寒,气虚亦寒,临床有气虚而热吗?笔者临床观察,此类患者并不少见。

如素体脾胃不足者,饮食不慎则有食积,积下多郁热,这时健脾益气、和胃消食、清热导滞之法常并进;再如气虚易外感,感邪则不易散,邪郁肌表日久,里热易生,故益气解表与清热泻火可并投。

李东垣的元气论_李菲

李东垣的元气论_李菲

○学术探讨○李东垣的元气论★ 李菲*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100700)摘要:本文通过对李东垣的《脾胃论》等主要学术著作中描述元气的条文进行综合分析,从元气的概念和元气受损的途径两方面讨论东垣元气论的主要学术特色,认为他所强调的元气就是指人身的正气,既包括卫外之阳气,又包括内守之阴精。

元气依赖胃气的充盈而滋养,文中还讨论了李东垣关于元气与脾胃关系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李东垣;脾胃论;元气;阳气;阴火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AD i s c u s s i o no nL i D o n g y u a n'T h e o r y o f P r i m o r d i a l Q iL I F e iI n s t i t u t e o f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B a s i c T h e o r y,C h i n a A c a d e m y o f T r o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B e i j i n g100700A b s t r a c t:T h e a r t i c l e c o l l e c t e dm o s t c o n t e n t s o f o r i g i n a l q i i nL I D o n g y u a n's b o o k s s u c ha st h es p l e e na n ds t o m a c h,d i s c u s s e dh i s m a i n a c a d e m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b o u t c o n c e p t o f p r i m o r d i a l q i a n d t h e w a y o f o r i g i n a l q i g e t t i n g h u r t.T h e a r t i c l e h o l d s t h e v i e w p o i n t t h a t t h e p r i m o r d i a l q i i s j u s t t h e p r i m a r y q i i nt h e b o d y,i n c l u d i n g y a n g-q i g u a r d i n g o u t o f t h e s k i na n d t h e y i n-q i i n s i d e t h e z a n g-f u o r g a n s. T h e o r i g i n a l q i w a s f e d b y t h e s t o m a c h-q i f r o mf o o d a n dw a t e r.T h e a r t i c l e a l s o t a l k e da b o u t D o n g y u a n L i`s m a i n i d e a o nt h e r e l a t i o n-s h i po f p r i m o r d i a l q i a n dt h e s p l e e n a n d t h e s t o m a c h.K e y w o r d s:L i D o n g y u a n;T h e S p l e e n a n ds t o m a c h;O r i g i n a l q i;Y a n g-q i;Y i n-f i r e 李杲,字明之,宋金时真定人,晚号东垣老人。

李东垣“阴火”的因机浅探

李东垣“阴火”的因机浅探

李东垣“阴火”的因机浅探作者:陆万科冯珂纪立金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4年第03期【摘要】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书对内伤脾胃病进行了充分的阐发,然而书中“阴火”这一概念不甚明确,后世医家认识也颇多不同。

文章从阴火之因、阴火之机、阴火之状、阴火之治四个方面进行较全面的剖析,由此认为阴火可分为原发阴火和继发阴火。

原发阴火产生的机制是由于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最终谷气下流闭塞于肾间引动胞络之火向上向外布散;继发阴火是在原发阴火的基础上,局部元气不足而显现出局部的火。

【关键词】阴火;脾胃论;李东垣【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06-0112-03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06.zgmzmjyyzz202406024A Brief Exploration of the Cause and Mechanism of Li Dongyuan’s “Yin Fire”LU Wanke FENG Ke JI Lijin*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ChinaAbstract:Li Dongyuan’s books, such as Nei Wai Shang Bian Huo Lun and Pi Wei Lun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of internal injuries and disease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However,the concept of “Yin Fire” in th ese books is not very clear, and later medical practitioner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i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Yin Fire from four aspects: the cause, mechanism, manifestation, and treatment of Yin Fire. It is believed that Yin Fire can be divided into primary Yin Fire and secondary Yin Fire. The mechanism of primary Yin Fire is due to spleen and stomach weakness and insufficient vital energy, which leads to the obstruction of grain and energy flow. The fire in the cell network is forced to spread upwards and outwards, and eventually becomes blocked between the kidneys. Secondary Yin Fire is manifested as local fire due to local insufficient vital energy on the basis of primary Yin Fire.Key words:Yin Fire;Treatise on the Spleen and Stomach;Li Dongyuan李东垣晚年集一生之所学所悟著成《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然而在其著作中并未专篇论述阴火,这导致后世医家对阴火的本质各执一词,至今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关于阴火本质李东垣“阴火”理论

关于阴火本质李东垣“阴火”理论

关于阴火本质李东垣“阴火”理论李东垣“阴火”理论探析李东垣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经验,又根据他本人多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体验,以脾胃立论,创脾胃学说,为内伤发热证治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新途径,其首创的“甘温除热法” ,至今在临床上仍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但他的脾胃学说中提到了“阴火” 这个非常重要却又很模糊的概念。

所以,明确阴火为何物,其产生机制究竟如何,对学习脾胃学说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阴火本质的认识有学者 [1] 通过对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及《医学发明》4部著作的总结,发现共有43处出现“阴火” 一词,然而所指并不相同,包括心火、肾火、脾火、肺火、相火、五志之火等,因而导致后世众说纷纭。

但是,阴火既然包括上述诸火,说明诸火只是阴火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张关生 [2] 也指出,阴火是以脾虚症状为主,火热症状为次的综合症候群。

所以,若单以一脏具体之火来定义阴火,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那么,阴火是个什么概念呢?《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云:“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

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

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

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

如阴气附于上,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

又云:“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火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由此观之,若脾胃虚弱,阳气不能居于阳分,而入于阴分,则成阴火,且容笔者试论之。

上述原文提到,阴盛则上乘阳分,导致阳道不行,那么,阳分之中本来存在什么呢?原文中还提到,泻阴火的方法,是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上出阴分,再以辛甘温药接其风药,散火于阳分,所以,阳分之中存在的即是来自阴分的“火” 。

结合“夫阳气走空窍者也” ,“使火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可以推断阳分之中存在的“火” ,就是阳气。

而此处李东垣以“火” 来代指阳气,难道不是说明阴分中阳气已经化为火邪了吗?既然泻阴火需要让已化火的阳气上出阴分,则说明停留在阴分的阳气,便是阴火的来源。

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解读“阴火”

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解读“阴火”
李东垣笔下的热中
——解读“阴火”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李东垣在构建脾胃内伤学说时,独创性地提出了“阴火”理论。但后世医家在阅读李东垣著了李东垣学说在临床上的更好应用,并且迄今为止,中医学界仍对李东垣所说的“阴火”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重新认识李东垣笔下的“热中”证,或许会对“阴火”的正确认识有所帮助。
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中》中专门写有一节内容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文中指出:“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热中”有什么临床表现呢?“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应该如何治疗呢?“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加减。
气偏胜于内,似乎还没有说清“热中”的“热”的产生机理。李东垣紧接着又引用了一段话:“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曰内热。”这句话是岐伯回答黄帝的话,黄帝的问题是:“阴虚生内热奈何?”也就是说,这儿的热是“阴虚生内热”,其机理是劳倦损耗形气,加之饮食不及,水谷精气不能充盛,上焦之气不能宣发,下脘(有版本校正为“下焦”)之气不能通调,中焦郁滞生热,热气上熏胸中。前后对参,热气上熏胸中即“阴火上冲”。由于火的形成涉及到三焦,因此有心火、相火、包络之火等的不同表述,但热的形成主要源于中焦气虚。中焦气实则无热,气虚则有热。气虚一分,热即多一分。因此李东垣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下流于肾可理解为与“谷气不得升浮”同义。)
毫无疑问,补中益气汤及其方后的加减法,可以体现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总的治则:补中、升清、泻阴火。“热中”是补中益气汤的主治证。
那么,解读“热中”形成的机理,或许会成为解读李东垣阴火学说的关键一点。李东垣对“热中”的认识来源于《黄帝内经》,文中主要引用了《素问·调经论》中的两段话以作佐证。第一段是:“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善怒。”这里“炅中”即“热中”,“并”解释为偏胜,“阴”、“阳”解作表里。从李东垣引用的这句经文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李东垣笔下的“热中”产生的原因是“气并于阴”,也就是气偏胜于内。而“内伤脾胃,乃伤其气”,饮食劳倦所伤脾胃,怎么可能是气偏胜于内呢?再从前文对脾证始得诸症机理的解释中可以看到,“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前后对参,我们会发现,李东垣说的气偏胜于内是指阳气不得升浮外达,是相对阳气不达的“外”而言偏胜的,并非绝对偏胜。进一步推导,阳气不得升浮外达的原因是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似也顺理成章。

关于“阴火”理论

关于“阴火”理论

之阳早格格创做【纲要】关于“阳火”表里历代医家有分歧阐明.经分解认为“阳火”是指饮食没有节、劳劳太过、粗神刺激三果素概括效率引起脾胃气真而引导的内伤收热,是由于脾胃气真,气机得常,致三焦气得机司所致,源于中焦,起于下焦,睹于三焦.【关键词汇】阳火;脾胃气真;李东垣1 李东垣对于“阳火”的认识李东垣正在他的《脾胃论》、《内中伤辨惑论》、《兰室秘躲》、《医教收明》4部著做中,据统计公有40多处提到“阳火”,粗确指出“阳火”为心火者2处,为肾火者5处,为脾火者3处,为胃火者1处,为肝火者1处,为肺火者1处,为经脉之火者6处,为五志化火者2处,为真火者1处,为真火者6处等[1].李东垣正在《脾胃论》中道“今饮食益胃,劳倦伤脾,脾胃真则火邪乘之而死大热”,此处“火邪”即为阳火.果饮食益胃,劳倦伤脾,以致脾胃气真而死热,而劳倦太过亦可激励肾间阳火上冲.《内中伤辨惑论》中道:“是热也非表伤热邪,皮毛间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干气,关塞其下,致阳火上冲,做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此种热没有甚,病程较暂,时做时戚,时沉时沉,逢劳加沉,普遍上午多睹,体温常常没有会很下,多浮现躁热,戚息后阳火返回肾间,则又浮现表阳真的常态.李东垣著做中多处提到阳火爆收的病理体造,如正在《内中伤辨惑论》中道“人之真气衰旺皆正在饮食进胃,胃战则谷气降下”;正在《脾胃论》中则道“阳气真则没有克没有及降下,而脾胃之气下流,并于肝肾”;正在《内中伤辨惑论》中又道“脾胃气真,则下流于肝肾,阳火得以乘其土位”.而“元气、谷气、枯气、浑气、卫气、死收诸阳之气,此六者,皆饮食进胃,谷气上止,胃气之同名,本去一也”(《内中伤辨惑论》).可睹那里所道的“脾胃之气”是指脾胃元气,脾胃气真,死化无源,以致浑阳无力上止,脾真干散,下陷下焦阳分,郁而化火.由此可睹“阳火”为脾胃气真浑阳没有降,下陷下焦阳中,郁而化火上攻所致.《脾胃论》中道:“阳真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没有衰,上焦没有成,下脘短亨,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李东垣反复引用《内经》本文粗确指出阳火为内伤收热,且与脾胃气真有很大关系,是由于饮食得节、劳倦及喜喜忧恐伤及脾胃,以致脾胃运化得健所致.《内经》云:“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气愤,壮火集气”,可睹内伤的收病机理主假如元气与阳火关系平衡.《脾胃论》道:“元气缺累,而心火独衰,心火者,阳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没有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没有二坐,一胜则一背.”可睹,阳火与元气是对于坐统一的,元气旺衰,则阳火无以存死,那便是“气食少火,少火气愤”;元气缺累,则阳火妄动为害,也便是“壮火食气,壮火集气”.阳火的存死,与决于元气,而元气衰衰与脾胃有很大关系.李东垣止:“脾胃气真,则下流于肾,阳火得以乘其土位”,那充分证明阳火源于中焦,起于下焦,系睹于上焦,阳火爆收的根根源基本果正在于脾胃气真.2 明代医家对于“阳火”的认识赵养葵正在《医贯》中道:“阳真火旺者,此肾火搞枯而火偏偏衰,宜补火以配火……壮火之主,以造阳光,正此谓也,如灯烛火亦阳火也,须以膏油养之.”别的,还道:“人身脾土中火,以苦温养其火而火自退……苦能除大热,温能除大热,此之谓也.”由此可睹,赵养葵所道的“阳火”便是阳真火旺之火,而“脾土之火”不妨温养而退之.龚廷贤认为“阳火”为“气真收热”,是果脾胃健壮、阳血缺累所致.其正在《寿世保元》中曰:“饮食劳倦伤脾,则没有克没有及死血,故血真则收热,热则气耗血集.”3 近代医家对于“阳火”的认识近代名医蒲辅周认为“气真收热”是真阳中越所致,另有“气真收热”是“肾阳缺累、真火上炎”,“阳真中感收热”平分歧认识[2].要粗确明白“气真收热”的体造,最先必须办理什么是”阳火”.关于什么是“阳火”,傅沛藩[3]认为“阳火”是果气真下陷,干流下焦,蕴为干热;也有认为是阳气真衰,阳益及阳;另有认为气益及血,阳血盈真而成热等.新颖普遍认为包罗3个圆里:一是李东垣所道的脾胃气衰、元气缺累,独卑于心的心火.二是没有克没有及下接于肾,而反冲于上的离位相火.果为它没有但是无温养气愤效率,反而果脾胃气真而乘土位,那个离位相火,亦是阳火.三是下焦郁而收热的阳火.以上真质基础是根据李东垣对于“阳火”的叙述而去,那种归纳战整治有好处后裔对于李东垣所道“阳火”的认识,无论哪一种阳火,均果脾胃气真而起,没有会果为“心火”、“相火”及“下焦郁而死热”平分歧道法胶葛没有浑而丢得目标.4 “阳火”内涵的收端探讨通太过解上述医家的瞅面,笔者认为所谓阳火是指饮食没有节、劳劳太过、粗神刺激三果素概括效率引导脾胃气真而爆收的内伤收热,源于中焦,起于下焦,睹于三焦.弛锡杂正在《医教衷中参西录》中道:“人之一身,皆气之所撑悬也,此气正在下焦为元气,正在中焦为中气,正在上焦为大气,地区虽分而真一气贯之”,且“人身之气化由中焦而降落”.脾胃气衰是爆收“阳火”的病理前提战根根源基本果,而“阳火”没有单指心火、相火、包络之火中的所有一种,它是指由于脾胃气真所致的内伤收热,它的最大特性是“与元气没有二坐”.那里的“元气”没有单指肾中元阳,尤指脾胃中之元气,果为先天死后天,而后天可养先天.果“火与元气没有二坐,一胜则一背”,所以李东垣归纳为“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中焦脾降胃落,死化气血,脾没有降则胃没有落,中焦滞塞,气血死化无源.共时脾降胃落又是齐身气机降落的枢纽,中焦滞塞,会效率到三焦阳气的降落出进,气机得常,则睹“上焦没有成,下脘短亨”之象.“上焦没有成”则心肺之阳没有克没有及下落而郁积于胸中,出现气下而喘;心神被扰而睹心烦没有宁;郁火循经上冲而睹头里有烧燎感、头痛;肺主卫,肺气得落,卫阳被遏故皮肤没有任风热而死热热.“下脘短亨”则肝肾之阳没有克没有及降下,浑气正在下,“阳火”内死.总之,果为中焦没有克没有及平常运止,死掷中枢得健,没有克没有及主一身气机之降落,脾没有克没有及降浑落浊,从而效率到三焦气机降落出进,则上焦阳气郁而化热;果脾真浑阳没有降,脾干下流于下焦,致下焦阳气郁而收热,其根根源基本果正在于脾胃气真.。

阴火即阴中之火刍议

阴火即阴中之火刍议

力日增。

甚至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开始给中医立法;美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则把中药作为一种战略产业发展 全球的中医药产值也是逐年直线增长。

但是极其奇怪的是,作为发源地的我国,却出现了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中医药年产值规模仅占全球的3%的尴尬局面。

民族精华被世界排斥,同时世界又在掠夺着民族精华。

要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还是要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只有中国人真正下决心排除干扰,充分地继承研究中医,才会有效地发扬揭示中医。

当中医药疗效日益发挥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受了益(包括经营中医药生意的人),会促使更多的世界的人民接受、相信中医,甚至掀起新医学的革命。

同时,国家政策还要对于中医药进行有效的保护。

中医科学可以是没国界的,但中医的专利成果是属于中国人民的。

这应该是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两个基本方面。

5 结合与独放结合,是指中西医结合;独放,就是中医或西医的单用。

中西医结合!、团结中西医!,是几十年以来国家提倡的政策,也是中医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中医发展的必然难题。

从哲学来看,结合属于矛盾的统一,独放是矛盾的对立。

结合是两点论!;独放是一点论!。

两点论!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问题是,究竟如何操作促成结合?至今没有明确有效方案。

很多的结合!都是虚浮幼稚。

结果,中西医既没结合好,也没团结好。

笔者认为抛开中西医学术上怎样结合不谈,就从哲学上论证,对立!、统一!的互相转化∀∀∀它的转化条件是严格甚至残酷的。

条件应该是:当对立双方处在势均力敌的时候,即对立的成分应该是两强,才有真正的统一,抑或叫做结合!、和谐!。

因此,中医目前应该的路子只能是:中医人就是中医为主,能中不西!,大力运用本医学的独特理论经验,大力发掘治疗疑难病常见病的疗效,利用不断提高的有效率(尤其是西医达不到的有效率)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那时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成熟时期。

目前关于结合的说法争论甚多,但是从哲学最高级别的务虚来论证,似乎高屋建瓴,即先坚决独放,再两强结合。

李东垣的阴火观

李东垣的阴火观

李东垣的阴火观李菲【摘要】通过对<脾胃论>中相关内容的分析,确定了李东垣著作中"阴火"的基本概念及产生过程,认为阴火的产生是由于脾胃虚弱、化生无源、气血不足、心火亢盛导致阳陷阴中、阴血伏火,阴火由此而生,明确了"阴火"乃"阴中之火"、"阴血伏火"的概念.【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17)001【总页数】3页(P10-11,16)【关键词】李东垣;阴火;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病机【作者】李菲【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阴火”在李东垣的著作中频繁出现,但其著作中并未明确“阴火”概念,对“阴火”的使用也没有固定的方式。

似“阴火者,心火也”[1],或“肾间阴火沸腾”[2]等不同的提法频频出现,令人疑惑。

而其所谓“火”之“阴”者,亦令人费解,导致“何为阴火”成为了一个争议不断的命题。

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阴火在脾胃内伤热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换言之,脾胃内伤所致的热病,其“热”生于内,这个内生的火热邪气,正是“阴火”所致。

阴火的出现是脾胃内伤热病的标志,更是病机之关键所在,是这一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过程。

1 阴火的产生过程——阳陷阴中《脾胃论·卷上·脾胃盛衰论》对“阴火”形成过程的描述十分简练,字不过百,却已将“阴火”的含义、致病特点和形成过程尽数阐明。

李东垣曰:“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

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

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

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3]”这一段文字阐述了“阴火”的形成过程,确定了“阴火”的概念,同时也暗示了“升降浮沉”的治疗法则与“阴火”的对应关系,是李东垣阐发脾胃内伤热病学说最为关键的段落。

从三焦失衡论阴火形成

从三焦失衡论阴火形成

从三焦失衡论阴火形成
李亚茹;郭伟星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3(0)11
【摘要】1阴火学说溯源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李杲),宗《内经》要旨,
根据《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生内热”的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刘元素的相火学说。

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

【总页数】2页(P840-841)
【关键词】阴火;三焦失衡;李杲
【作者】李亚茹;郭伟星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8
【相关文献】
1.《温病条辨》中三焦辨证与"养阴"思想 [J], 李华;周语平;刘光炜
2.从圆运动角度探讨郑钦安之阴火与李东垣之阴火的关系 [J], 汤煜媛
3.从阴火认识血管稳态失衡综合征炎症机制的中医内涵 [J], 王新东;祁晓霞
4.基于小儿内伤发热医案探讨钱乙对"阴火"理论形成的影响 [J], 高作玺;陈贵海;赵
元彪
5.浅析相火与君火、中气及阴火的关系 [J], 闫早兴;张潇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 年 1 月第 17 卷第 1 期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0 January 2011 Vol. 17. No. 1
2011 年 1 月第 17 卷第 1 期 January 2011 Vol. 17. No. 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1 相火代之 , 相火 , 下焦包络之火 , 元气之贼也 。 火 令, 与元气不 两 立 , 一 胜 则 一 负。 脾 胃 气 虚, 则下流于 [ 5] , , 。 ” 这一 肾 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故脾胃之证始得 进一步阐述了阴火的发生和传变规律 。 段文字 , “心火者 , 很多人将 阴火也” 理解为心火就是阴 , “ , 火 也有人在 心不 主 令 相 火 代 之 , 相 火, 下焦包络 元气之贼也” 这 一 句 当 中 得 出 阴 火 就 是“相 之火 , ” 、 “下焦包络之火 ” 火 的结论 , 这些说法都不够 客 观 周到 。 因为文中这 一 段 文 字 的 出 现 比 较 突 兀 , 并且 与卷上的《脾 胃 盛 衰 论 》 当中描述阴火的文字相隔 所以 容 易 产 生 歧 义 。 那 么 , 应该如何理解心 较远 , 相火 、 下焦包络之火与阴火的关系呢 ? 火、 “心 火 者 , , 阴 火 也, 起 于 下 焦, 其系系于心” 从 上文的分析所得出 的 结 论 中 不 难 看 出 , 这一句话的 “心火 ” , 主语是 而 不 是“阴 火 ” 应 理 解 为:心 火 是 阴 心 与 小 肠 相 表 里, 小 肠 经 起 于 下 焦, 火的重要部分 , “甲者 , 系于心 。 在 乙也” 的 句 式 中, 其 中 的“甲 ” 与 “乙 ” 《内 并不一 定 是 概 念 性 的 一 一 对 应 关 系 。 如“ 《 经》 者, 医典也 ” 这一句式中 , 可以解释为“ 内经 》 是 , , “医 典 是《内 经 》 ” 医典 ” 但是反过来说 就不成立 , “心 火 者 , 阴火也” 也应理解为心火是阴 了 。 同样 火产生过程中不可 缺 少 的 一 部 分 , 而不能下结论说 阴火就是心火 。 “心不主令 , 相火代之” 是 指 心 火 亢 盛, 不能安 心肾相交 , 下焦 肝 肾 之 火 即 为 相 火 , 相火代君火 住, 主令 , 是下焦肝肾之火随心火之妄动而亢盛之义 。 这 “相 火 ” “阴 火 ” 与 的 关 系, 并不能由此 里并没有提及 “阴火 ” “阴火 ” 产生 就是相火的说法 。 但是 , 由于 乃 火邪侵扰阴血 , 所以阴火随血液输布而弥 阳陷阴中 , 漫周身 。 阴 火 扰 于 某 脏 , 就会引动该脏发生热象表 “火邪 ” 现, 某脏就会产生 的病理现象 。 然而 , 由于脾 谷 气 下 流, 脾 胃 在 五 脏 之 中 最 为 虚 衰, 所以 胃气虚 、 “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 。 这是针对内 故脾胃之证始得 ” 伤热中证产生的病机而言 , 解释为何在五脏之中 , 脾 “ ” 。 胃内伤热病的发病始见 热中证 的发病原因 3 李东垣著作中 “阴火 ” 的多种出现形式 《 “阴 火 ” 脾胃论 》 中虽然多次出现 这一名 另外, , 、 词 但也常有一些但言其义 未见其名的地方 。 虽然 “阴火 ” 没有直接使用 的名词 , 但在文中使用了可以说 “阴火 ” 之意的名词代替 。 这些段落对于进一步深 明 下面举例说明一二 。 入理解阴火的概念很有帮助 , 如清暑益气汤加减 法 中 , 提 到 了“心 火 乘 脾 , 乃 血受火邪 , 而 不 能 升 发 阳 气 复 于 地 中, 地者人之脾 [ 6] “血 也, 必用当归和血 , 少用黄柏以益 真 阴 ” , 其中 “阴火由生 ” “不能升发 受火邪 ” 者, 即为 之意 。 并以 , 地者 人 之 脾 也 ” 取类比象人体的脾 阳气复于地中 , “地 ” , 脏和自然中的 强 调“火 伏 阴 中 ” 即 为“阳 陷 地 ” 。 , “ ” 中 之意 因此 这 里 虽 未 见 阴 火 之 名 , 却 以“血 “阴火 ” “经云 : 阳本根 受火邪 ” 的用法代言 了 。 又如 惟泻阴中之火 , 味薄风药 , 升发以伸阳气 , 则阴 于阴 , [ 7] , ” , “ ” 气不病 阳 气 生 矣 文中以 阴中之火 代言阴 ( 下转第 16 页 )
邪的煎熬而沸腾 。 , “阴血受火邪 ” “阴火 ” 值得注意的是 便是 的发 。“ ” 火邪 指的是因脾胃虚弱而相对亢盛的 生机制 “心火 ” , 心 火 生 脾 土, 土 虚 则 火 旺, 是 为“火 邪 ” 亢 盛 。 心火的亢盛又是 如 何 侵 扰 阴 血 受 病 而 产 生“阴 的呢 ? 理 解 这 个 问 题 , 仍要提到水谷精微物质 火” 生 气 化 血 的 过 程 。 宗 气“贯 心 肺 由中焦上 达 心 肺 、 , “气 ” , 而行呼吸 ” 因此宗气化生为 是心肺共同 作 用 , “荣 气 者 , 的结 果 ; 而 津 液 化 生 血 液 必其津液注之 , 于脉 , 化而为血 ” 血液的化生也是在心的作用下完 气与血的生 成 都 离 不 开“心 ” 的作 成的 。 由此可见 , 心 火 亢 盛, 便 可 以 使 得“阴 用 。 可以得出的结 论 是 , 。 脾胃虚 弱 而 化 源 不 足 、 血受火邪 ” 气 血 两 虚, 那么 相对于生成较少而 失 去 平 衡 的 阴 血 来 说 , 心火便成 , “阴 血 受 火 邪 则 阴 盛 ” , 为亢盛的 火 邪 。 故 而 阴血 而阴血繁盛躁动 , 相对于因脾胃不足而所生 受火邪 , “清阳 ” 不足的 之气来说 , 则阴气有余 。 , “阳气不足 , 由此 阴气有余” 的 局 面 已 经 形 成, “ , 这时便出现了 阴 盛 则 上 乘 阳 分 而 阳 道 不 行 , 无生 发升腾之气 ” 的病 理 变 化 。 阳 气 不 足 以 充 盈 九 窍 皮 , 因而 下 陷 , 又 因 为“阳 气 根 于 阴 血 中 ” 阳气下 毛, , 。 , 陷 至于阴血 原 本 阳 气 行 于 脉 外 阴 血 流 行 脉 中 , 二者各行其道 , 互 不 相 扰, 如 今 阳 气 下 陷 阴 血 之 中, 则诸窍不利 。 血既属阴 , 自然 无 法 与“阳 热 ” 之气和 “阴血受火 邪 则 阴 盛 ” , 因此 血 液 煎 熬 沸 腾, 平共处 , “阴 火 ” 。至此 , “阴 火 ” 便出现了 的 概 念 呼 之 欲 出, “阴中之 火 ” 、 “血 中 伏 火 ” 。 今 阴 火 旺, 就是 阴血中 火热沸腾 , 阳热的火邪伏于血分 , 阳气黏附在阴血之 “轻清上扬 ” 无法行使其 之 性, 阳 气 不 能 外 达, 而 中, “阳道不行 ” , “无 阳道失其清利之性 , 所以 正是由于 。阳 气 不 得 升 腾, 阳 道 不 升, 九窍不 生发升腾之气 ” “阴火 ” 通, 实为 之害 。 : “夫 阳 气 走 空 窍 者 也 , 其后 , 李东 垣 曰 阴气附 形质者也 。 如阴气附于土 , 阳气升于天 , 则各安其分 ” 也。 这里从阴阳各安 其 分 的 角 度 , 指出了正常的生 , 理状态 , 应当 是“阳 在 天 、 阴附地” 其 病 也, 是阳不 ” 、 “降 阴 ” 阴不降 , 那 么 其 治 非“升 阳 而 不 行, 由 升、 “ ” 。 此引出下文对于 升降浮沉 治疗大法的论述 至此 , 阴火的形成过程已经基本明确了 , 正是由 阴血伏 火 而 在 脾 胃 虚 弱 的 人 体 内 出 现 于阳陷阴中 、 “阴火 ” 。 就是这种在 人 体 阴 分 存 在 的 阳 热 邪 气 , 了 导致了脾胃内伤热病的发生 。 2 阴火的概念 — — — 阴中之火 , “阴 火 ” 由以上分 析 可 以 看 出 的 含 义 为“阴 中 ” 、 “阴血 伏 火 ” , 它 虽 然 产 生 于 上 焦, 因脾胃虚 之火 弱、 心火亢盛而出 现 , 但 是 它 并 不 归 属 于 某 一 脏 腑, 阴火是存在于阴血 之 中 , 随全身气血流动而弥漫于 “ ” 。《 周身的 阴中之火 脾胃论 · 卷中 · 饮食劳 倦 所 中的一段内容更加明确了这个观 伤始为 热 中 论 》 : “若 饮 食 失 节 , 点 寒 温 不 适, 则 脾 胃 乃 伤, 喜、 怒、 、 , 。 , , 忧 恐 损耗元气 既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而心火独 盛, 心火者 , 阴火也 , 起 于 下 焦, 其 系 系 于 心, 心不主
“阴火 ” 在李东垣的 著 作 中 频 繁 出 现 , 但其著作 “阴火 ” “阴火 ” 中并未明确 概念 , 对 的使用也没有固 [ 1] “阴火者 , “肾间阴火沸 定的方式 。 似 心火也 ” , 或 [ 2] 令 人 疑 惑。 而 其 所 腾 ” 等不 同 的 提 法 频 频 出 现 , “火 ” “阴 ” “何 为 阴 火 ” 之 者, 亦 令 人 费 解, 导致 成 谓 为了一个争议不 断 的 命 题 。 但 可 以 明 确 的 一 点 是 , 阴火在脾胃内伤热 病 的 发 病 过 程 中 , 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 换言 之 , 脾 胃 内 伤 所 致 的 热 病, 其“热 ” 生 于内 , 这个 内 生 的 火 热 邪 气 , 正 是“阴 火 ” 所 致。 阴 更是病机之关键 火的出现是脾胃内 伤 热 病 的 标 志 , , 所在 是这一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过程 。 1 阴火的产生过程 — — — 阳陷阴中 《 脾胃论 · 卷 上 · 脾 胃 盛 衰 论 》 对“阴 火 ” 形成 , , “ 的 过程的描述 十 分 简 练 字 不 过 百 却 已 将 阴 火 ” 含义 、 致 病 特 点 和 形 成 过 程 尽 数 阐 明。 李 东 垣 曰: “夫脾胃 不 足 , 皆 为 血 病。 是 阳 气 不 足, 阴 气 有 余, 故九窍不通 , 诸 阳 气 根 于 阴 血 中, 阴血受火邪则阴 盛, 阴盛则上乘阳 分 , 而 阳 道 不 行, 无生发升腾之气 也 。 夫阳气走空窍者 也 , 阴 气 附 形 质 者 也。如 阴 气 [ 3] 阳气升于天 , 则各安其分也 。 ” 附于土 , “阴 火 ” 这一段文字阐述了 的 形 成 过 程, 确定了 “ “升降浮沉 ” 阴火 ” 的概念 , 同时也暗示了 的治疗法 “阴火 ” 则与 的对应关系 , 是李东垣阐发脾胃内伤热 。 病学说最为关键的段落 以下便就此段内容进行分 “阴火 ” 解决何谓李东垣 的问题 。 析, 1. 1 脾胃受损 , 气血两虚 李东垣首先 通 过 援 引《内 经 》 中对于脾胃化生 “脾 胃 内 伤 则 气 血 两 虚 ” 水谷精微的描述 , 阐述了 的 道理 。 , 由于血液来自水谷精微 之“浊 气 ” 水谷精微物 质由胃气所生 , 因此脾胃受伤则无以化生精微物质 。 “ 五谷入于胃也 , 其 糟 粕、 津 液、 宗 气分 为 三 隧, 故宗 出于喉咙 , 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 。 荣气 气积于胃中 , 者, 必其津液注之于脉 , 化而为血 , 以荣四末 , 内注五 脏六腑 , 以应刻数焉 。 卫者出其悍气之慓疾 , 而行于 [ 4] 李 东 垣 援 引《灵 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 ” “脾胃乃血所生病 ” 枢 · 邪客 》 这一段经文以佐证其 。“胃气 ” “宗气 ” , “卫 的观点 生 而 后 化 为“荣 气 ” 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