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

合集下载

丁汝昌:民族气节光耀千秋

丁汝昌:民族气节光耀千秋

丁汝昌:民族气节光耀千秋

□吕金成整理

编者按丁汝昌(1836—1895),北洋海军首任提督,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原名先达,字禹廷、雨亭,号次章,庐江北乡石嘴头村(今石头镇丁家坎)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北洋海军提督。今年12月17日,是丁汝昌首任北洋海军提督120周年,庐江县召开了纪念座谈会。现将部分发言整理刊发,以表缅怀之情。

省政协常委、学习文史委副主任聂皖辉:在100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安徽省庐江县出了一位抗击倭寇的英雄,他,就是载入青史、常为后人称道的丁汝昌。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这是一场由日本帝国主义者蓄意挑起的侵华战争。在这场残酷的血腥战争中,身为北洋海军提督的丁汝昌,顽强奋战,誓死不屈,用他的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赞歌。今年是丁汝昌首任北洋海军提督120周年,庐江县政协隆重举行纪念座谈会,纪念这位中国近代首位“海军司令”,悼念这位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这对于缅怀历史,不忘国耻,激励今人,昭示后人,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丁汝昌是晚清时代军界的著名人物,他的命运是和清朝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晚清朝廷腐败,国力衰弱,人心背离,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要想战胜日本海军,几乎是不可能的。清朝政府的极端腐败及其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以及帝国主义的阴谋活动,导致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丁汝昌个人命运的悲惨结局。这是历史的必然。但腐朽的清朝政府却把丁汝昌作为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战前问责,战中弹压,战后问罪。丁汝昌殉国后,其棺柩外面,加上三道铜箍,捆锁起来,外涂黑漆,以示戴罪在身。这完全是是非的颠倒!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好在历史是客观公正的!宣统二年,丁汝昌终获平反昭雪,魂归故里,名存史册。

寻找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后裔,人丁兴旺,多人参加革命

寻找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后裔,人丁兴旺,多人参加革命

寻找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后裔,人丁兴旺,多人参加革命

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告终。我们在反思甲午耻辱的同时,也应该铭记丁汝昌等忠烈将领的名字,他们是大清海军的落日辉煌。

1836年11月18日,丁汝昌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石头镇丁家坎。现在,丁汝昌亲手修建的丁氏宗祠部分建筑尚在,上写“淮军爱国将领丁汝昌遗迹丁氏祠堂”字样,现在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79年,淮军名将丁汝昌被北洋大臣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1882年6月,清政府派天津镇总兵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等舰开

赴朝鲜平叛。在李鸿章的提携下,1888年丁汝昌被朝廷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58岁的丁汝昌,与敌激战,身负重伤。北洋舰队致远舰、经远舰、超勇舰、扬威舰沉没,广甲舰逃脱后搁浅被毁,其余各舰皆受重创。1895年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军占领刘公岛南帮炮台后,丁汝昌在提督衙门西办公厅后住屋内吞烟自尽。

丁汝昌的灵柩在其子丁代禧的护送下,运回如今的安徽巢湖市居巢区高林镇汪郎中村。由于朝廷谕旨“毋庸议恤”,刑部下令将其棺柩加三道铜箍捆锁,棺材和铜箍均以黑漆涂之,以示戴罪。

1910年4月25日,清廷以“力竭捐躯,情节可怜”,准载洵奏,开复已故前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原衔,丁汝昌灵柩才得以安葬于无为县严桥镇的一座山冈上。

丁汝昌生有二子,长子丁代龄,清五品衔;次子丁代禧,诰授通议大夫,江苏候补道。丁代龄生有一个儿子丁发聪,丁发聪育有三个儿子。丁发聪的孙子丁杰,在巢湖市某公司上班。另外,在巢湖市医药总公司上班的丁萍,是丁汝昌第五代孙女,曾任安徽省政协委员的丁昌明,是丁汝昌第五代孙子。

抗倭英雄丁汝昌

抗倭英雄丁汝昌

作者: 汪金玉

出版物刊名: 军事历史

页码: 50-51页

主题词: 丁汝昌;抗倭;中日甲午战争;满清政府;水师提督;以身殉国;北洋海军;避战;威海卫;北洋水师

摘要:<正> 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满清政府海军的最高统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水师官兵奋力抗倭,最后以身殉国,这一爱国主义壮举,受到人们的景仰和传颂。丁汝昌(1836—1895),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人。曾参加太平军,隶属程学启部下。成丰十一年(1861年)夏,程学启率部降清,丁汝昌也被编入清军。光绪5年(1879

清朝海军将领名号

清朝海军将领名号

清朝海军将领名号

清朝海军将领有丁汝昌、邓世昌等。

丁汝昌(1836年-1895年),晚清爱国海军将领。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人,后移居巢县(今安徽巢湖市)。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除了丁汝昌和邓世昌,清朝时期著名的海军将领还有林永升、刘步蟾、萨镇冰、程璧光等。他们都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为中国的海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何评价丁汝昌 丁汝昌纪念馆在哪里

如何评价丁汝昌 丁汝昌纪念馆在哪里

如何评价丁汝昌丁汝昌纪念馆在哪里丁汝昌太平军

晚清时期北洋舰队的提督丁汝昌,在成为北洋水师一员之前是一名太平军将士,那么丁汝昌太平军之间有何渊源呢?丁汝昌简介中曾提到,他因镇压农民起义而发家,因此称得上是起义军的敌人。后来投靠太平军,太平军失败后又投靠朝廷。那么丁汝昌太平军之间发生过什么呢?

史料记载丁汝昌生于1836年,家境贫寒,辍学后帮人干活贴补家用。他十四岁的时候,庐江一带发生了荒旱,他的父母因生病饥饿而逝世。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太平军占领了庐江,于是无依无靠的他参加了太平军。后来太平军在安庆驻扎,丁汝昌就成了程学启的部下。1861年湘军攻打安庆,在情况危急之时,包括丁汝昌在内的300多士兵翻过城墙向湘军投降,至此丁汝昌太平洋的关系正式宣告结束,他成为太平军的叛军。

后来丁汝昌作为前导,率领军队攻下了太平军的三座营垒,阻断了安庆的交通,致使太平军处境更为艰难。8月1日湘军将领命丁汝昌和程学启率兵攻打安庆,在战争中太平军包括守将在内的1.6万人全部牺牲。此次战争后丁汝昌等人得到了湘军的信任,丁汝昌被编入淮军正式参加讨伐太平军的行动,在清政府裁军时他因误会差点被杀,逃回家里。直到1875年李鸿章在为建立海军招揽人才时,他前来投靠并在北洋水师组建时被任命为提督。

丁汝昌李鸿章

丁汝昌李鸿章是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水师两位主要人物。丁汝昌李鸿章,一个海军统领,一个清朝军机大臣,都是晚清著名人物。李鸿章带头发动的洋务运动最大的产物便是北洋水师,而丁汝昌则是北洋海军最高统领,他被李鸿章提拔,也十分遵从李鸿章的命令,甚至是说唯命是从,两人私交甚密。

丁汝昌究竟是不是称职的舰队统

丁汝昌究竟是不是称职的舰队统

丁汝昌究竟是不是称职的舰队统帅

林森

甲午战争无疑是许多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而当大家总结此战中国失利的教训时,许多人都会归咎于李鸿章用人不当,让一个不懂海军的外行丁汝昌来担任北洋水师提督,以至

于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全军覆没。

不过也有人说,丁汝昌不是不具备作为一位海军将领的才能,只不过在战时遭遇多方掣肘,他纵有回天之术也无从施展,这才导致北洋水师最后的悲剧。

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的真相?丁汝昌是不是一位称职的舰队统帅呢?

出身陆军的外行——丁汝昌:我是“跨界”达人好不好?

众所周知,丁汝昌是陆军将领出身。但将领尤其是高级将领,其升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工作领域的变动是很常见的。

尽管丁汝昌出身陆军,但从其1879年出任北洋海防兵船督操开始,到1894年甲午

战争爆发,这里面有15年的时间。这期间他确实也在拼命学习,一点点提升自己的业務

素养。

在水师的日常管理与训练中,丁汝昌与英、德等外籍教官和技术人员交流时毫不露怯,给洋人留下了“专业”“务实”的印象。英国人就说:“能把如此多不同型号的船只组成一支舰

队并且作战,放眼当下世界各国海军将领,除丁汝昌外,诚不多矣!”

碌碌无为无所建树——北洋水师:我是如何壮大的?

据现有史料的记载来看,丁汝昌在执掌北洋水师后的种种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首先,他十分注重对官兵的培训工作。

1887年刚买回致、经、靖、来四艘“远”字号军舰时,他就与英籍教官琅威理每日不

停重复阵型、组队、协同与损管演练,其强度颇大,以至于叶祖珪、林永升等留洋将领都

威海卫之战以身殉国的丁汝昌

威海卫之战以身殉国的丁汝昌

威海卫之战以身殉国的丁汝昌

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提督署的一间

屋子里,陈列着几尊晚清海军将领的蜡像。其

中一位叫丁汝昌(1836年—1895年),字禹廷,安

徽庐江人。早年参加太平军程学启部,驻守安庆。

后来,程学启率部降清,丁汝昌随之编入湘军,

不久又随程部划拨给李鸿章统率的淮军,到上

海参加镇压太平军,升为营官。同治三年(1864

年),任副将,统领马队三营,参加镇压捻军,

七年授总兵,加提督衔。光绪五年 (1879年),

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调丁参加。六年,丁率管

带(相当于舰长)林泰曾、副管带邓世昌等二百

余名官兵去英国驾驶“超勇”、“扬威

”两艘巡洋舰回国。十四年,北洋舰队正式

成立,丁汝昌任提督,统率大小舰艇四十余艘。

提督署设在威海刘公岛。十六年,又在刘公岛

设水师学堂,丁汝昌兼任总办。十七年,率舰队出访日本,对日本海军的发展印象很深。回国后上条陈,认为北洋海军虽粗具规模,但设备陈旧,航速不快,且未设快炮,一旦有事,恐难以对付,建议增购新式快船。但此时,清廷已挪用海军经费维修颐和园,准备庆祝慈禧大后的六十大寿,丁的建议未获批准。二十年,派方伯谦率军舰为清廷的运兵船护航,六月,在丰岛遭日本海军的突然袭击,运兵船“高升”号被击沉。七月初一,中日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八月初,日军进攻平壤。清廷决定派兵增援驻平壤的清军,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舰队主力护航。八月十八日返航时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域同日本舰队进行海战。北洋舰队十艘军舰中,“致远” 号等四艘被击沉,管带邓世昌等壮烈牺牲。丁汝昌所乘旗舰“定远” 号飞桥炸裂,丁汝昌从空中跌落,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日旗舰“松岛”等舰亦受重创。下午 5时,日本舰队逃走。战后,李鸿章进一步推行消极避战的方针,禁止北洋舰队出战。九月下旬,日军进攻辽东半岛,十月,攻陷旅顺口,北洋海军仅剩下威海一个基地。十二月 (1895年 1月),日军两万余人在荣成登陆,进攻威海。日军水陆配合,先后八次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的北洋舰队的军舰进攻,均被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

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以往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辞典都对其大加颂扬、说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严辞拒绝”敌人的诱降,“坚持不屈”服毒自杀,下面是由本人为你提供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介绍,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介绍

中外古今,都不乏因一次战争的胜负而改变双方前途和命运的事例。经过甲午战争,日本因胜利而更快地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并使这个原来封建落后的太平洋岛国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中国清朝政府的失败则使得对中国发展具有一定促

进作用的洋务运动破产,并使此后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更加曲折而艰难。今天,世界的形势和中日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忘却我们民族所受的耻辱与苦难。痛定思痛,我们更应该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认真的反思。

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以往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辞典都对其大加颂扬、说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严辞拒绝”敌人的诱降,(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坚持不屈”服毒自杀,(《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还有一些作者将丁收入“历代名将”、“历代爱国将领”一类辞典。然而、据我们广泛地查核资料,考证史实,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以免误导我们的后代,我们认为有必要还丁汝昌以本来面目。

据史载,丁汝昌1836年出生于安徽庐江北乡石嘴头村,14岁时,父母在荒旱中双双饿病而死。1853年,走投无

中国近代第一位海

中国近代第一位海

十七日,丁汝昌获悉陆路援军彻底无望,北洋舰队已被国家抛弃。当晚,服鸦 片自杀,延至十八日晨7时辞世。 丁汝昌死后,手下军官牛昶眪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2 月17日,日军开进威海港,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至此全军覆没。
“二月十七日,闻旧知清国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 之报,我深感君之心中果决无私亦嘉从容,不误 其死期,嗟叹数时,做芜诗慰其幽魂 忆昨访我屋,一剑表心里, 委命甚义烈,懦者为君起, 我将识量大,万卒皆遁死, 心血溅渤海,双美(武士道对武人的最高嘉许) 照青史。 一一胜海舟
威海卫之战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 鲜国王请求,派兵帮助镇压。七月一日,中日双方互相宣战,甲 午战争爆发。 八月十八日,护送陆军赴朝后正准备返航的北洋舰队与日本海 军遭遇,黄海海战爆发。战斗开始后不久,丁汝昌即被炮火所伤, 但仍坚持坐在舰内的过道中鼓励士气。经过近5小时的鏖战,中 日双方互有损伤。九月二十日,北洋舰队在旅顺完成修理返回威 海,“镇远”舰入港时触礁受伤,使得本已元气大伤的北洋舰队 雪上加霜。日军进攻旅顺时,丁汝昌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 旅顺陷落后,丁汝昌又被革职,暂留本任。在威海布防上,丁汝 昌对陆军的战力表示担心,建议做好炸毁陆路海岸炮台的准备, 不料,又成为“通敌误国”的罪证,清廷下令将其交刑部治罪。 在刘步蟾等将领的通电请愿,李鸿章的极力申辩下,清廷命令, 待丁汝昌手头事务结束后,解送刑部。丁汝昌当时所处环境虽十 分艰难,仍力图振作,召集诸将,筹商水陆战守事宜。

丁汝昌:回天乏力的海军提督

丁汝昌:回天乏力的海军提督

丁汝昌:回天乏力的海军提督

丁汝昌

人物小传:丁汝昌(1836.11.18~1895. 2.12),字禹廷,安徽省庐江县人,1888年出任北洋海军提督。

甲午事迹:指挥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

丁汝昌,原名先达,号次章。1836年出生于安徽巢县一个农民家庭。战乱中参加了军队,在战争中成长为一名高级军官。但是,丁汝昌的“辉煌”不是在马背上,而是在军舰上,自从当上了北洋舰队的长官,他的命运便注定了。

以往史料认为,丁汝昌早年投奔了太平军,后跟随程学启一起转投湘淮军成为了一名骑兵军官。等到剿灭了太平军之后,丁汝昌又北上剿捻,一路拼杀,官至总兵。实际上,他本来就是淮军,而

且真的干过几天“水师”。

丁汝昌非李鸿章钦点

1874年,战争基本结束,清政府“裁军节饷”,刘铭传计划裁撤丁汝昌的马队三营,丁汝昌致书抗议,刘铭传大怒,欲杀之。丁汝昌闻讯,逃回巢县老家才免了杀身之祸。同一年,日本人侵略台湾。李鸿章挑起了“海防大筹议”力主购买铁甲舰。当李鸿章获得了“督办北洋海防事宜”的权力时,赋闲在家的丁汝昌想起了老领导。他找到李鸿章,希望得到新的机会。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就对他说:“省三(刘铭传)与尔有隙,我若用尔,则与省三龃矣”。

当时,知道丁汝昌能打仗的人还不止李鸿章,在军政两界与李鸿章明争暗斗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同样想用丁汝昌,并从西征战前线发来调令。李鸿章不愿丁汝昌西行,便以丁汝昌“伤病复发”为由,把他留在天津。

北洋水师提督的位子是朝野焦点,丁汝昌就成了党政之人。时人普遍认为,丁汝昌的骑兵出身是他最大的硬伤。又因为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灭,大家便相信,正是由于丁汝昌对海军一窍不通,才导致了北洋水师的一败涂地。并且,丁汝昌能当上北洋水师提督,不是因为其出色的才能,完全是李鸿章的私心。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生平简介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生平简介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生平简介

丁汝昌,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丁汝昌的简介

丁汝昌是清末汉族人,甲午海战著名将领。丁汝昌简介中提到他自幼家境贫苦,年少加入太平军,因太平军势头去,后又加入清军,被迫镇压太平军,随后被李鸿章提拔为北洋水军提督,与日军进行激烈的海战。

丁汝昌做事诚恳,为人忠厚,李鸿章对他赞许颇多。后因朝中好多人向光绪进言称他无心指挥战争,光绪多次想罢免他的职位,多亏李鸿章向光绪上书,表示丁汝昌是忠厚的人,才保住他的提督地位。随后其又被清政府调至黄海,去对抗强大的日本海军。据丁汝昌简介中记载,一次大战之中因清政府指挥混乱,其带领的北洋舰队与日舰一路作战,一路败退。但是他心存不甘,却无力改变现状,被日舰围攻。虽然弹尽粮绝,但士气高涨,多次突围,因日军装备先进被多次击退,最后兵败,损失巨大。

丁汝昌的舰队被调往内海进行修理,他也将面临审判,他却不以为然仍然为海防所担心,日军劝其投降也被回绝。他决心抵抗到底,与日军在刘公岛进行死战,日舰众多,又装备先进。他不断用远炮打击,但作用不大,日军夜间偷袭,不断用鱼雷进攻,丁汝昌的部队损失惨重,再次兵败。日军再次劝其投降,再次被丁汝昌回绝,但是兵败如山倒,这次他已无力回天,在战后丁汝昌十分自责,后以死谢罪,其忠心卫国的事迹传开后,听者无不落泪。

丁汝昌投降了吗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丁汝昌以死谢国后,清军与日军就签订了停战协议,于是当时的人们都开始质疑丁汝昌,丁汝昌投降了吗这个话题一度引起争议。有人认为丁汝昌爱国将领这个头衔只是某些人加上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身世及早年经历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身世及早年经历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身世及早年经历

苏小东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身世及早年经历,无疑会对其统领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认真对待并予以准确解读.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大多未经考证即将口碑和方志资料视为信史,结果造成对丁汝昌早年经历的以假乱真的研究现状.有鉴于此,本文依据现有的档案资料,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详细考证:一是丁汝昌的身世及从军之谜,二是丁汝昌在淮军中的表现及官职升迁,三是子虚乌有的丁(汝昌)、刘(铭传)交恶.惟因相关资料匮乏,对有关丁汝昌早年经历的某些目前无法印证的孤证或难辨真伪者,则说明存疑以待将来.

【总页数】6页(P106-111)

【作者】苏小东

【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海军史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81

【相关文献】

1.浅析丁汝昌提督北洋海军之功过 [J], 范尧

2.甲午海战中水师提督丁汝昌功过的再考析 [J], 羊非;李富轩

3.丁汝昌与北洋海军 [J], 苏小东

4.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生前身后事 [J], 郭红敏

5.高管早年灾难经历与企业创新 [J], 郝倩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史中的家乡

近代史中的家乡
近代史中的家乡
丁汝昌
• “海军如败,惟有战 至船没人尽而后已。 ” •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 昌
生平简介

悲苦的童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836年11月18日,也就是清朝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在安徽 省庐江县北乡石嘴头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中,丁汝昌降生人世。 丁汝昌出生时的名字叫丁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因为家境一 贫如洗,童年时代的丁汝昌就不得不离开父母,外出到大户人 家做帮工谋生,后又在一家豆腐作坊里当学徒。咸丰初年 (1851年),庐江地区不幸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饥谨遍地, 他的父母在饥病交加中双双去世;时年仅仅只有14岁的丁汝昌 便永远失去了双亲的护爱,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饱尝人 间的苦痛。
亲历黄海海战
在这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中,中日海军参战的军舰各是12艘,大 致是势均力敌的。 日本联合舰队虽受一定打击,但未失一舰;而北洋舰队却损失 了5艘军舰。
海战
威海卫悲歌
自1895年1月下旬起,丁汝昌 率北洋舰队官兵,在威海卫 军港内与海陆方向的进攻之 敌进行了顽强的战斗。2月 4日,英国海军远东舰队司 令官斐利曼特将军进入威海 卫军港,劝说丁汝昌放弃抵 抗,率部投降;被丁汝昌严 词拒绝。丁汝昌还严正拒绝 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 东佑亨将军温情的劝降书, 表示“余决不放弃报国大义, 今惟一死以尽臣职。”
1861年底,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程学启率领他的安徽部下丁汝昌等人改归李 鸿章的淮军。自此,丁汝昌开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第一次转折和崛起。

丁汝昌之死之谜

丁汝昌之死之谜

丁汝昌之死

丁汝昌之死堪称中日甲午战争中最为悲壮苍凉的一幕。

困守刘公岛的他,宁死也不愿背叛大清,更不忍心让全岛军兵随自己赴死。在了无希望的那个深夜,他选择吞下鸦片,以一场悲剧给威海卫之战画下句号。

然而,在这个句号之后还隐藏着一个不解之谜:身为北洋海军提督的丁汝昌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降还是未降,历来说法不一。在威海采访时,记者便听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

山东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委员、北洋水师网站站长陈悦表示,1895年1月25日,英国军舰“塞文”(severn)号转递来日军的劝降书后,丁汝昌曾不屑一顾。可到了2月11日,在内无弹药,外无援军,军心溃散,近万军民哀求活命的残酷形势逼迫下,他不得不重新捡拾起这份万钧沉重的书信。在夜半孤灯下,他写下了字字诛心的降信,又书写了一封给老上司李鸿章的绝笔遗书,然后,端起浸泡着鸦片的酒杯,一口饮下。

“他准备去投降,但是没有完成这个手续,为的就是保护岛上近万人的生命。一个人要作出死这个决定的时候是最艰难的事,那何苦又要给自己留下污点呢?我觉得,他之所以要在作出这个决定之后再自尽,是更多地把这个投降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陈悦说。

甲午战史研究专家、威东航运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孙建军却发表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丁汝昌是拒降自尽,是部分洋员伙同牛昶昞等人盗用了他的名义,策划、组织了北洋舰队的投降活动。

其实,陈悦与孙建军的说法都是有所考证的,但由于当时的亲历者说法不同,也便给丁汝昌之死蒙上了一层迷雾。

丁汝昌先投降后自尽的说法,最早源于登莱青道刘含芳及办理威海营务处二品衔候选道牛昶昞、办理北洋海军营务处三品衔候选道马复恒向朝廷提交的一份《牛刘马三道会陈海军覆亡禀》。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

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以往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辞典都对其大加颂扬、说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严辞拒绝”敌人的诱降,“坚持不屈”服毒自杀,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提供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介绍,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介绍

中外古今,都不乏因一次战争的胜负而改变双方前途和命运的事例。经过甲午战争,日本因胜利而更快地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并使这个原来封建落后的太平洋岛国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中国清朝政府的失败则使得对中国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洋务运动破产,并使此后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更加曲折而艰难。今天,世界的形势和中日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忘却我们民族所受的耻辱与苦难。痛定思痛,我们更应该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认真的反思。

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以往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辞典都对其大加颂扬、说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严辞拒绝”敌人的诱降,(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坚持不屈”服毒自杀,(《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10月版。)还有一些作者将丁收入“历代名将”、“历代爱国将领”一类辞典。然而、据我们广泛地查核资料,考证史实,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以免误导我们的后代,我们认为有必要还丁汝昌以本来面目。

据史载,丁汝昌1836年出生于安徽庐江北乡石嘴头村,14岁时,父母在荒旱中双双饿病而死。1853年,走投无路的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驻安庆。1861年随程学启叛反,编入湘军,为哨官,授千总。1862年被拨入淮军刘铭传所部,不久升营官,领马队。后在作战中先后担任了马队的参将、副将。1868年,因对捻军作战有功,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1874年,朝廷“裁兵节饷”,丁汝昌被置于“闲散”之列,便致书抗议。刘铭传拟“命将召至而戮之”,

丁汝昌怎么死的?死了为何不能立刻下葬?

丁汝昌怎么死的?死了为何不能立刻下葬?

丁汝昌怎么死的?死了为何不能立刻下

葬?

盛世文臣,乱世武将,国泰民安之时,自有文臣治国理政,当国家面临战祸之时,就需武将赶赴杀场,以命博个天下太平。

而在战场上拼搏的将士,无论他是战死还是功成归国,都应该算是国家的英豪,受世人称赞。但是历史上有一位将领,殉国自尽,皇帝并没有称赞他的气节,反而对他实行处罚,不许他入土为安。

中国人视死如生,对于死后之事也看的非常重要,不然就不会有专门为安葬而制定的礼仪。不管是入土为安还是死者为大,都说明了中国人对死的尊重。

如果一个人死了之后,没有入土为安,对于古人而言是一种惩罚。这位不能入土为安的大将是谁?又为何受罚呢?此人就是晚清末年将领,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丁汝昌出身普通农家,父亲以种田维持生计。丁汝昌小的时候,也曾上过三年私塾,后来因为家庭不能承担,最终作罢。

不能读书之后,丁汝昌便开始放牛、摆渡船以贴补家用。少年时被父母送到伯父家的豆腐店学习手艺。

咸丰元年,庐江发生灾荒,丁汝昌父母去世。三年太平军打到庐江,丁汝昌于是参加太平军,归程学启部下。十一年,丁汝昌随同程学启降清,投降曾国荃。

当时曾国荃并不信任这些投降之人,所以每次有对上太平军的战争时,丁汝昌等投降者往往都会被派往最前线。

这里死的人多,立功的机会也多。丁汝昌就是这样一步步,从普通士兵爬到千总位置上的。后来曾国藩令李鸿章创办淮军,初始调部分湘军过去帮忙组建,丁汝昌便是被调到淮军的一批。

太平军灭亡之后,清廷下令裁军,丁汝昌所在一部在裁军之列。丁汝昌写信反对,顶头上司刘铭对他起了杀心。丁汝昌事先察觉逃回家乡,才保住性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汝昌: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

作者:李厚木来源:巢湖日报发布时间:2010-08-13 09:23 [打印] [大中小]

今年2月,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丁汝昌逝世115周年。丁汝昌,字禹廷,祖籍我市庐江县石头镇,后迁居巢区汪郎中村。其人生经历传奇而坎坷。

贫寒出身当兵谋生

清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巳时(1836年11月18日上午),庐江县丁家坎村贫苦农民丁灿勋喜得一子。丁家赤贫,便把改变家境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的身上,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先达”。意欲有朝一日能率先发达,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为实现这个理想,小先达的父母从牙齿缝里刮下点银两,7岁起便把他送进私塾读书3年,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停学帮工维持生计。十几岁时,父亲送他到同族伯父家的豆腐坊一边帮工、一边学徒,没有工钱,只图眼前糊嘴和日后出路。可是伯母经常打骂,无法忍受,丁先达便产生寻机另找出路的想法。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一连数月没下透雨,庄稼干得点着火,父母双双卧病在床,食不果腹的丁家无钱治病。年幼的丁先达眼睁睁地望着父母双双病饿而死。据当地人传说,丁先达父母死亡时买不起棺材,只能将家中的木柜作为棺材而葬之。年仅14岁的丁先达自此便成了孤儿。

1854年1月18日,太平军来到庐江。丁先达觉得机会已到,毅然抛下手中的活计,投入其行列,混碗饭吃。自此,开始了他漫长多变的军旅生涯。这年他18岁。

作战勇异初有发迹

丁先达当兵后就参加了庐江争夺战。不久,又随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1861年,安庆太平军被湘军围困,丁先达随其上司投降湘军。此后改名丁汝昌。在湘军中他作战勇敢,表现颇佳,攻克安庆后,论功行赏,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营哨官,属最基层军官,大体相当于现在中尉以下军衔、排级军官。

当时李鸿章正在组建淮军,丁汝昌随营被曾国藩拨归李鸿章部下。同治元年(1862年)春夏之交,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镇压太平军。八月,配合刘铭传与太平军作战,刘铭传见丁汝昌“骁果异之,乞置帐下”。意思是看他作战异常英勇果敢,请李鸿章将丁汝昌调入他的部下,仍充哨官,领兵100人。很快改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大体相当于现在校官军衔、团级军官。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败亡。丁汝昌又因功升为副将,大体相当于现在师级军官。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另一支起义军——捻军作战。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失败,丁汝昌授总兵,加提督衔。大体相当于现在少将军衔、军级军官。赐协勇巴图鲁勇号(荣誉称号)。

恩师请命海防留任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刘铭传拟裁去丁汝昌部马队3营,丁汝昌致书抗议,刘铭传怒其不执行命令,欲杀之。丁汝昌闻讯,驰归故乡,幸免一难。

回家的这一年丁汝昌38岁。拼死拼活干了20年,原本想今后会有更大发迹,既可济世救民,又可光宗耀祖,如今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丁汝昌懊恼至极。

光绪三年(1877年)丁汝昌的机会又来了。当时甘肃正发生一起牧民起义,清政府派兵剿灭,正需用人。丁汝昌接到朝廷指令将他派往甘肃镇压起义军。丁汝昌不大愿意到那苦寒之地,便抱着一线希望去拜见自己过去在淮军的顶头上司、老恩师、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的李鸿章,恳求其能否为自己另谋良差。恰巧,当时李鸿章正在筹建海军,正需用人。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欣然答应留下,便以丁汝昌“伤病复发”为由,奏请将他暂留麾下。

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4艘蚊子船来华,北洋军舰日多。李鸿章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

历练有素拜命提督

光绪六年(1880年)底,李鸿章为了使丁汝昌得到锻炼,便派他带队到英国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在英期间,丁汝昌不辜负李鸿章所望,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尽量多看多闻多访,增长自己的见识。他先后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和高级军官,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晤。观看了最新型军舰的图纸和模型。还特意绕道德国,视察了中国在这里订购的正在建造中的“定远”舰。此外,他还先后在英、法、德诸国参观了炮台、军港、造船厂和兵工厂等。欧洲之行使丁汝昌大开眼界,对西方近代海军有了较深的了解。此次赴英接舰困难重重,险境多多,差点丧命,历时一年,行程万里,于第二年底回国,圆满完成了艰巨任务。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京城爆发兵变,国内局势大乱,日本借机出兵朝鲜。清政府派丁汝昌率舰开赴朝鲜平息事态。丁汝昌以擒获兵变祸首朝鲜太上皇李■应为先机,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随后李鸿章上奏,称丁汝昌久历戎行,才明识定,前往英国督带快船回华,创练水师,讲求西法,能耐劳苦,此次扬威域外,足张国体。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这在当时是极高的政治待遇。

此后的数年中,丁汝昌率领海军操练、巡洋、处理日常事务,成为北洋海军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光绪十四年(1888年)秋季,清政府定北洋海军官制,颁《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李鸿章奏准丁汝昌任海军提督。至此丁汝昌真正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海军司令。

甲午力竭以身殉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一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夹在以光绪为代表的“帝

党”主战派和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主和派的争斗之间,左右为难。清政府给丁汝昌所下命令,前后矛盾,混乱不堪。既要其远行寻找日本舰队决战,又命令舰队不得远离。丁汝昌不知如何是好,难有作为。一些别有用心的朝廷官员借机指责他,清廷欲降旨革职。因李鸿章的辩护,才暂免处分。

八月十八日,护送陆军赴朝后正准备返航的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遭遇,黄海海战爆发。战斗开始后不久,丁汝昌即被炮火所伤,但仍坚持坐镇于舰首甲板上指挥,以励士气。经过近5小时的鏖战,中日双方互有损伤,难分胜负。

此后,丁汝昌屡被革职,屡被留任,甚至差点被清廷下令交到刑部治罪,在部属的请愿和李鸿章的极力申辩下,清廷才改令,待其手头事务结束后,解送刑部。

丁汝昌当时所处的环境虽十分恶劣,但他仍力图振作,召集诸将,筹商水陆战守事宜。十二月二十五日,日军在荣成登陆,陆上清军虽奋力抵抗,还是败退,陆上炮台落入敌手,使得日军得以从陆上后路包抄、海上正面进攻北洋海军。北洋海军腹背受敌,局势十分严峻。

丁汝昌力撑危局,亲率将士多次击退日军的水陆夹攻,展示出海军将士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但终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丁汝昌再也无力抵抗了。

三十日,即光绪二十年除夕,日方乘机送来劝降书,不仅许以保全性命,而且还有高官厚禄相送。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死战到底,以身殉国,以保民族气节、国格、人格。劝降与反劝降僵持到春节正月十七,丁汝昌获悉陆路援军彻底无望,岛上已是弹尽粮绝后,当晚服鸦片自杀,延至次日清早辞世。

丁汝昌死后,军中败类假丁汝昌名义向日军投降,至此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甲午海战的失败并非丁汝昌一人之过,主要是政治上的昏庸腐败、装备上的落后陈旧、战略上的战和不定等原因。

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丁汝昌的悲剧结局。清政府花巨资筹建的北洋海军葬送在丁汝昌之手,当然饶不了丁汝昌,加之政治斗争的攻击,光绪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在有正义感人士力争下,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民国元年(1912年),灵柩始归葬于无为县西乡小鸡山梅花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丁汝昌重修墓葬,并为其树碑立传,在原北洋海军驻地威海刘公岛建立了丁汝昌纪念馆,海内外无数游客前往瞻仰凭吊,这也算是对爱国将领丁汝昌的慰藉了,英雄的在天之灵也得以安息了。

寻踪后裔多有出息

丁汝昌有二子:长子丁代龄。花翎五品衔。代龄生一子,丁发聪。丁发聪生三子:丁荣沐、丁荣澍、丁荣涛。丁荣澍解放前为新四军做了许多工作,解放后在家乡任教。丁荣涛于1948年参加革命。入伍后,被分在解放军巢南四分区医疗队,曾授过奖章。1956年转业到巢湖地区医疗卫生部门工作至离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