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教学提纲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地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地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地原因.(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2%=4000(人)200000×(1+2%)10=24.38万(人)24.38万×1.7%=4144(人)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地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地数量不一定下降.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地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地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地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地特点是否相同呢?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地空间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地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地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地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地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6)欧、北美、大洋洲地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地增长又表现出怎样地特点呢?(增长较缓慢)展示《世界及各大洲地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世界及各大洲地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地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地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意大利地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地家庭经济津贴.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地1000欧元地津贴.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地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地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地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地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地20%.提问:人口增长慢地国家采取地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势.我国地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地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地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地影响;世界人口地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地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地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地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地增长又有不同地特;面对不同地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地人口政策.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地内容,由人口地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地.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地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板书: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地变化教师讲解:从上面地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地?(死亡率)设问:目前在世界不同地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板书: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生回答)从上面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地,在空间上也有差异地.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地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原因.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教学后记1.2 人口地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地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地意义.(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地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地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地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地运动与发展地观点,全面认识人口地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地人口观.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地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地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地难民潮,珠江三角洲地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地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地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地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地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地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地现象.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地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板书:3.国内人口迁移生:我国古代地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地束缚.由于自己自足地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地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问: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活动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地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地交往更加密切.而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地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口迁移,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那么人口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那些因素地影响呢?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地因素师:请看下面地文字,说明影响人口迁移地因素是什么.1、气候严寒地高纬和高山地区,水分稀少地荒漠和土壤贫瘠地地区,人烟稀少.而水、热条件比较好地温带和热带往往成为世界人口密集地地区.2.温带和热带肥沃地冲积平原和某些大河流域,人口也较为集中.3.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地最基本形式.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至今也是人口密集地区.4.我国地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地开发.吸引了大量地人口迁入而形成地. 生:以上资料说明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地主要因素.师:对,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地条件,地区间自然环境地差异以及自然环境地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地影响.在一定地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希望从自然恶劣或自然资源贫乏地地区迁到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地地区.其次,自然灾害也会成为人口迁移地直接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要素它们是怎样影响人口迁移地呢?(生讨论,师总结)(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地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地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地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光、热、水、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地基本条件(2)水是人类生存重要地物质条件.人类生活、生产要消耗大量地水,因此,淡水地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地空间分布,从而影响着人类迁移地方向和规模.现在随着生产力地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地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地重要条件.(3)土壤是农业生产地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移地重要因素.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是人口最稠密地区.至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有许多农村人口因为土地不足、土壤肥力地衰竭而迁移.(4)矿产资源地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了重要地生产、生活资料;矿产资源地开采、冶炼和加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地就业机会.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地开发,一些本来人迹罕至地地区发展成为人口地聚居地,如攀枝花、大庆.师: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人们迁移地重要原因.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看下面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以及北美发达国家因经济地迅速发展而迫切需要补充经济活动人口,吸引他国人口源源流入.(生回答,师总结)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地,经常起作用地因素,是人口迁移地基本动因.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地差异决定着人们迁移地方向,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地就业机会和更高地经济收入.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地,人口地迁移量取决于迁入地对劳动力地需求状况和迁出地人口相对过剩地状况.师: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吸I了大量地人口迁入.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回答,师总结)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也会造成大量地人口迁移.说明经济越发达,对人口地吸引力(即拉力)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人口迁移地流向、流量和流速.师:交通和通讯又如何影响着人口地迁移呢?生:交通和通讯地发展,缩小了地区之间地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师:对,几百年来,人类越来越大跨度、大规模地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发展.问:文化教育对人口迁移有着怎样地影响?(生回答,师总结)文化教育事业地发展,改变了人们地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地态度,改变了人们地思想、行为,从而促进了人口地迁移.师:家庭婚姻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地影响.课堂小结:由此我们知道影响人口迁移地因素有很多,在某种特定地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们迁移地决定性因素.教学后记:1.3 人口地合理容量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地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过程与方法: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地内在关系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地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3.结合我国当前严峻地人口、资源、环境优势,进一步人士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地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地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地基本思维方法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地认识二、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地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地估计三、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地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地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地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地承载能力是有限地,那么,我们生活地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地数量呢?板书: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地容量地限度)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地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地人口数量而提出)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地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地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地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地制约(指导学生看书,总结归纳):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大;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大;人们地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少.过渡: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地估计呢?3地球地环境人口容量本部分采取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阐述——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出一个倾向性地意见地程序进行:假定条件不同,估计地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地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地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地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地环境人口容量.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过渡:据科学家计算,我国地环境人人口容量约为16亿,而我国目前地人口已有近13亿地情况下,已经表现出了人口负担过重地现象,资源表现出紧缺状态,到底中国有多少人才最合适呢?板书: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师: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地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地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地概念.板书:(一)人口地合理容量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地生活方式,保障健康地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地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地人口数量.2、特点:理想地、难以确定精确数值地“虚数”3、概念提出地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地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地意义,进而影响区域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地合理容量地关系本部分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地程序进行:(1)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和教材分析说明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地合理容量任务地艰巨性?(2)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地出现?教师总结:(1)现实中地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地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①发达国家地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地地域超出了本国地范围.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地人口仍在快速增长.若在现有地经济基础上,把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地水平,所引发地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地难度也很大.(2)一方面就整个世界来说: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地规模之内;②建立公平地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地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地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地生活质量.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两方面紧密联系地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容量.重点分析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地几个主要因素,了解了三种不同地世界环境人口容量评估观点,明确了人口合理容量地含义和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地艰巨性.教学后记: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明确“农民工”所包含地内容和范围2.理解农民从农村大量转移出去地各种因素地影响以及出外打工对农民自己乃至对整个社会地影响过程与方法:教师提前列出材料收集地提纲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提纲要求开展收集资料活动,然后根据收集到地资料共同讨论、分析、归纳、探寻农民工问题解决之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锻炼学生地资料收集、逻辑推理演绎、组织协调能力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爱他人地意识.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自觉学习品质二、教学重点:通过对问题研究地讨论,让学生对农民工现象有正确地认识三、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农民工四、教具准备:通多媒体课件,图片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相关资料:1.我国目前有多少农民工?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巨大、结构复杂、不断扩张地新生群体,数量约有2亿左右.2.农民工属于什么阶层?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进城就业地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地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判断非常正确,意义重大.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也就是说,农民工正在迅速地从农民中分离出来,顽强地融入产业工人阶层,并成为产业工人地主体部分.当然,这种分离和融入还处于一个艰难而漫长地过渡期,由于打破城乡分割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当长地时间里农民工地农民“血统”还会延续下去.尽管如此,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地社会阶层,其独特地经济需求和政治诉求应该得到充分地尊重.虽然农民工地“根”还在农村,但是他们已经脱胎换骨,日益成长为一个迫切需要社会认可地新兴阶层.3.农民工处于何种生存境况?作为“廉价劳动力”,工资水平低,拖欠时有发生.作为“超时劳动力”,工作时间极长,超负荷从事繁重工作.作为“高危劳动力”,社会保障缺失,各种安全事故频繁.4.农民工问题有多么重要?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和“以工补农、以城促乡”.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5.解决农民工问题应该做些什么?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强化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培训.稳妥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改进对农民工地管理和服务.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地关系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地形成及区位特征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地能力和把获得地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地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地参与意识二、教学重点城市地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地作用.三、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地形成与地理环境地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地作用.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地中心,世界近50%地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地发展,城市地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地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板书:第一节城市地内部空间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介绍地理学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 教学内容:
- 什么是地理学?
- 地理学的基本领域和研究内容。
- 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形状。
-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 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层次?
-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模型和图表进行解释。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认识地球季节的形
成原因。
-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动画和图片进行演示。
...
(依次编写其他课时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点,按照教材的章
节顺序进行排列)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方法: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 评价工具:笔试、口头回答问题、观察记录等。
-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
1. 教学目标
-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 掌握必修二中的重要地理知识点
-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2. 教学重点
- 分析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理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变化
- 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教学内容
3.1 单元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讲解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引导学生探讨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3.2 单元2: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变化
- 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方式
-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因素
- 分析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和地壳运动
3.3 单元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分析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人类适应能力和经济发展方式
- 探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保问题
4.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通过精讲重点知识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提高思考和表达能力
- 实地考察: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5. 教学评价
-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思维活跃度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重要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 参考教材
-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
- 其他相关参考资料
以上为教案的初步构思,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一课单元导入与全册导读
研究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了解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教学重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进行简单
的讨论。
2. 展示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发学生对地理学
科的兴趣和思考。
5.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布置相关预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同时,通过展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
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四、教具准备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多媒体课件2 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 60 亿人口日和中国 13 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 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 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 1.2 和图 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目录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
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
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读: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的总称。
2、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和两大类。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长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
水资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4、、和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5、土地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和两方面。
、、和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进展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农业生产空间趋于萎缩。
预习自测: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我的疑惑:探究案探究活动探究活动:1、结合课本P20页文字,完成课本P21页活动第1题。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思考课本P22页活动1—2题。
3、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保护土地资源?4、预计到20xx年,,我国20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和大宗支柱型矿产,如石油、、铁、铜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一旦这些资源枯竭,将影响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当堂检测: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
地理必修二教案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二新人教版教案1一、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运用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气候、渔场、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
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海水运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悉洋流对地理环境四大方面的影响;(2)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渔场的形成原因;(3)掌握洋流特别是季风性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充分运用洋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2)学习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1、重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把它们定为重点的依据是:洋流深刻影响沿岸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2、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
确定这一知识点为难点的依据是: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洋流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洋流的分布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那么你知道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如果喜欢,欢迎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提纲【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x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x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必修二地理教案
必修二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3. 掌握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3. 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知识授予(30分钟)(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学科交叉的特点。
(2)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a. 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层次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组成和特点。
b. 地球的外部结构:介绍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c. 地球的运动规律: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形成原因和影响(40分钟)(1)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地壳构造运动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对地貌的塑造和地震、火山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b. 砂土石沉积的原因和影响:介绍砂土石沉积的形成原因和相关地理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河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2)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通过介绍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机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的关系。
b. 水汽和云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讲解水循环和云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水汽的循环对降水和气候的影响。
(3)生物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物种适应机制,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 70亿人口日”(2011/10/31;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4、 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 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 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医疗水平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 (行政区位的改变 ; 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 (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5、人口迁移的意义 [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利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利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弊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和图,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四、教具准备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多媒体课件2 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 60 亿人口日和中国 13 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 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 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 1.2 和图 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 P2 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 1.3,在图 1.2 中找出图1.3 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 P3 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 100 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历史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时期20 世纪以来时期时期人口数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量情况人口增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长情况人们获取食生产力水生产力水平大大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人口变物能力低,抵平提高,食提高,人们获得充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御疾病和灾物供应稳足的食物,完善的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化原因害水平差,人定可靠,死医疗服务,死亡率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口死亡率高亡率下降很低性不断增强(引入 P3 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 2%=4000(人)200000×( 1+2%)10=24.38 万(人)24.38 万× 1.7%= 4144(人)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板书: 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 图 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 2000 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2) 2000 年与 1950 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3)计算 50 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 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 年)地区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亿)非洲 3.8 1.4 2.4 7.84 拉丁美洲 2.4 0.6 1.8 5.19 亚洲 2.2 0.8 1.4 36.83 发展中国家 2.5 0.9 1.6 48.07 大洋洲 1.8 0.7 1.1 0.33北美 1.4 0.9 0.5 3.10欧洲 1.0 1.1 -0.1 7.29 发达国家 1.1 1.0 0.1 11.98全世界 2.2 0.9 1.3 60.5过渡:发达国家人口很少,增长缓慢,会存在人口问题吗?(会)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是什么问题呢?(学生)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
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 欧元的津贴。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在德国每年有14.5 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
提问: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提问:人多且增长快的国家又采取什么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自然增长人口增长原因今后变化趋势水平特点社会保障制比较稳定,一些发达保持较低增长缓慢度健全、生育国家的人口数国家水平观念的转变量还会逐渐减等少政治上的独发展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人口增长开始中国水平较高增长很快卫生事业的趋于缓慢家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典型国家人口政策俄罗斯、德鼓励生国、日本育,引进外来移民计划生中国、印度、育,控制巴基斯坦等人口增长(让学生阅读课本P5 阅读,明确人口大国人口的增长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 60 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 4 年。
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
)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板书: 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学生阅读课本P6 图 1. 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让学生结合课本P7 的表 1.2,思考,填写下表。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提问: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出现在人类社会的什么阶段?形成原因是什么?板书: 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表。
)出生死亡自然增长所处历史原因率率率阶段原始高高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型时期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高低高产业革命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型时期量依赖大现代现代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低低低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型时期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提问:原始型和现代型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一样吗?为什么?教师讲解: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死亡率)设问: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板书: 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让学生阅读课文 P6 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种?整个世界又是哪一种?完成下表。
)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备注20 世纪 50 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发达欧洲和北现代型到 70 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国家美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引入现代型发展由传统型向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中国亚非拉代型的转变阶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家段由传统型向现世界代型的转变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段提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
最后分析案例 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
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
教学后记1.2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 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