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能力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有效提高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能力的策略“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
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实践中能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引导学生关照人物传记,是教师必须明确的教学方向之一。
阅读人物传记,从古人身上学习崇高的品德、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助人为乐的仁爱之心、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宽厚的知识,激励自我,使学生终身自勉,终身难忘,终生受用。
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和分值,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考查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筛选辨别文中重要信息,文意的分析归纳和翻译等。
就选材来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人物传记、小说、杂记等多种文体百花齐放。
考生在复习这一块时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得分不理想。
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方法,没有探索传记文的特点,没有发现出题规律,也没有总结做题的方法,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帮助学生做好文言常识储备,树立做题的自信心,应该是文言教学的一个重点。
“知识、经验是能力提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就不会有较高的能力。
”③从高一到高三,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有一个全面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计划,明示整个高中文言文学习计划,让学生心中有数。
高一、高二以学习课文为主,以学习语文读本里的文章为辅,做好文言常识的储备,让学生课外阅读《古文观止》《史记选》《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超越帝王、名臣和名将》和《传记文学》杂志等,学在课内与用在课外结合起来。
到高三,回归课本与专题训练相结合,课堂训练与考试题型结合,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练兵,在练兵中不断积累知识,做好迎接高考的准备。
不过,课外阅读也应该“专精于一本,学有余力,而后求其它,不应该走马观花,博观泛览,如穷汉过十里洋场,只觉得眼花缭乱,而无实际所得。
”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克服草率麻痹的通病,对有设点的文中信息的阅读宜细不宜粗,而在枝节情节上又不必过分搅缠而造成思维疲劳。
如果在高一课堂上就大讲文言词法、句法,不让学生读课文,背课文也仅限于高考要求的几段,把文言文教学变成了单一的实词、虚词的积累,词类活用的辨析,文言句式的归类,文言翻译的专项训练,致使文言文那充满生机活力与思想情趣的面目就被枯燥乏味代替了,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
知识储备包括文学常识的储备、文化常识的储备、字法句法常识的储备。
文学常识的储备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二是重要的作家作品。
前者是纵向的,可以梳理出一个大概线索;后者是横向的,可以分类编辑,如文人合称、名著合称、名著简介等。
文化常识的储备包括古代数量词、古代少数民族特称、兄弟排行称谓、古代年龄特称、古代官场专用词语、古代礼仪、古代科举、天文历法、古代时间词语、古代器具、古代地名、古代服饰、古代建筑、尊称敬辞、谦称谦辞、文化现象等。
字法句法常识的储备包括高考常见的文言实词、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方面的分类分点识记与整理。
另外,有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阅读答题的效率也是不一样的。
这里的心理准备,既指一般意义的平静、专心等,又指由知识、技能等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文言文阅读的“前经验”,见多不怪。
有了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经验,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在阅读时就能指向明确,关注集中。
二、“借我一双慧眼”发现规律
“题型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独立思考,发现题目的类型和相应的解决思路和解决策略,而不应直接通过例题的讲解来传授题型及解法。
”⑤我们常说:“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先帮助学生探索特点规律,阅读做题时可以减少盲目性。
1、文言文人物传记的特点。
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写到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传记一般结构形如纺锤,头尾细,中间粗。
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
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
结尾部分常交待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2、考查人物传记的拟题特点。
传记是人物的历史记录,只追求有效信息的准确表达。
要注意传主官职的变迁,尤其应注意“迁”“左迁”“除”“黜”等词所体现的传主官职的变动情况,要把传主不同的生活阶段和不同的事迹做到一一对应。
在考查对传记内容的理解时,出题者有意识地把传主不同的生活阶段和不同的事迹弄颠倒是一种重要的拟题思路。
筛选信息题,主要根据阅读的指向要求,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在设题上,一般采用“选误”的形式,每个选项以材料的某个方面作依据,主要进行文意转述,考生务必读懂全文,认真对照原文,细心辨识正误。
设题内容有以下几种倾向:表现人物除恶打黑,当仁不让;表现人物勤于务政,孜孜不倦;表现人物用兵
神算,锐不可当;表现人物怀柔有方,夷狄归顺。
作品中的人物或文官或武将都以肯定颂扬正面立论为主导。
翻译文句则考查学生对实词和虚词的积累,句式的把握,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灵活运用能力。
3、设题陷阱的特点。
一种是无中生有:选项中所陈述的信息内容在文章中压根就无,纯属子虚乌有,命题人有意识地利用句子中部分有多种义项的实词来个移花接木,让人不知所措,实质仍然是检查字词。
另一种是混杂信息:就是将某人为官前后的政绩,或一个人在不同地点的行为,或多个人的行为品质混杂一团。
如果学生掌握了人物传记的这些特点和规律,发现拟题角度和设题特点,在阅读时才会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答题准确率。
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多次测试中反馈的问题是:做题前往往缺乏整体阅读意识。
有不少学生粗略的看一下就做题,更有学生根本没耐心读完原文,只看与题目有关的那一句或注释就匆忙做题,出错自然难免,有时运气不好,整个文言阅读都丢分。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从做题态度上矫正学生,培养他们的整体阅读意识。
只有注重整体阅读这个“根本”,读懂传记内容才是关键,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和准确。
所谓整体阅读意识,就是要反复阅读文章,总览全篇文章,即使碰到个别词或句子一时不能理解,或者觉得不是很有把握,也要读下去,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和需要认真对待的。
无论是平时还是考试,时时刻刻都要有整体阅读意识。
因此,就阅读的两种整体感知而言,第一是认真通读原文,结合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第二种是先阅读最后一道选择题的选项,再回头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而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用第二种感知法可能效果更好。
整体感知中注意两点:
1、通读。
对阅读材料从头到尾读完。
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
词句意思和所写内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
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2、圈画。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
“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找到作者对传主评价的句子并对其进行准确理解;“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解题方法与传授给他们知识同样重要。
当学生掌握了阅读和做题的基本方法以后,自然可以提高答题准确度。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主要有形训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语境推断法、成语推断法、联想法、代入法等。
联想法,在选项中,遇见有不熟悉的词语,就应该联想一个自己熟悉的词语或句子,从已知的一点推及其他,通过与它相似的句子中词语含义进行比较来推断其意义。
代入法,就是把文言实词或虚词的释义,代入原文句,联系上下文看理解是否恰当。
要搞清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从辨明词性入手。
通过分清虚实,辨明词性,以词性统帅用法,可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通过归类,抓特殊用法,明了一般用法,减少了复习量;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辨明意义和用法。
筛选文中信息,是指整体上把握文言文阅读段大意后,对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其实质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所谓“文中信息”,是指文言文所包含或蕴含的知识、观点、材料等。
它有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之别,判断的难点是隐含信息,就是字面上没有明说,要读者经过推断或比较、联想才能领悟到的信息。
做题的基本方法有排除法、比较法、原文对照法和逐项分析法等。
排除法就是根据陈述对象或根据关键词,利用一个选项,判断其正误,先排除四个选项中的两个干扰项,继续比较剩下的两个选项,再排除一个干扰项,得出正确答案。
如果说知识和经验是强有力的武器,那么,方法也是战胜困难的好武器。
储备了许多知识和经验,又能巧用解题方法,就拥有了取胜的法宝,有效提高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能力就能实现。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学生在人物传记的阅读题上丢分,教师需要分析卷面上呈现的问题,并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和缺点。
我们需要针对问题,寻找语文教学的策略,不仅给予学生信息的支持、精神的支持,还要给予学生方法的支持,让我们的教学充满智慧,让学生阅读人物传记不再艰难。
古诗文阅读
巧抓传记思路,轻松破解文题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题解题指导
郭桂芹
文言文阅读是每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必考内容。
从文言文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来看,命题者十分青睐人物传记,因为人物传记类文章材料翔实、叙事清楚、语言规范,常能给考生一定的思想启示。
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
试卷共有18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的试卷共有10套,例如:全国卷Ⅰ的《魏德深传》、全国卷Ⅱ的《郭原平传》、北京卷的《叔孙通传》、福建卷的《张自新传》等,这实际上表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本仍以传记类为主。
【知识梳理】
人物传记类阅读文本的选文特点:人物传记类阅读文本选文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所选人物传记以写人为主,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主要阅历及其贡献的内容居多。
其次,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再次,选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这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
注释中多有对传主生平的一些介绍,对考生理解文章内容,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信息。
阅读人物传记应明白的问题:
在阅读人物传记时必须明确几个问题:第一、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文章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会写几件事。
)第三、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哪些语句能够证明?)
考点阐释:
从题型来看,大致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题型。
考查点也不外乎实词、虚词、句式、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断句和文言文句子翻译等几个方面。
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在120个实词考查范围之内。
但应注意的是人物传记类文章常涉及主人公的官职变动,品性德才等方面的专用词语,诸如表述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等词,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等词,同学们在阅读答题时应特别注意。
解读的时候可以用结构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分析法等来辨析词义。
人物传记材料中,为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常出现对话描写,因此,还应注意句子中语气词的位置,关联词语的搭配,“曰”“问”“答”“也”等对话标志词及对称句式。
筛选文中信息要注意题干要求,准确把握要求筛选的对象,把握信息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不要张冠李戴。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整体内容,不要只看局部。
人物传记类文章大都用言行、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对此,必须全面地把握人物的言行及所处的环境,注意事件的前后联系。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要注意作者的议论倾向和抒情的感情基调。
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阅读提示:
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应特别留意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所处朝代、任职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还要注意把握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定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现差错。
下面以2009年高考广东卷为例来具体分析。
【实例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
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
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
何必曰借。
”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天禧中,拜给事中。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
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 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
C.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
D.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参考答案为B。
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A. 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
C. 诛:诛杀。
D. 弛:松弛。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 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 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 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参考答案为D。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A. 代词,代李迪/语气副词,起强调作用,可译为“一定”。
B. 代词,代亡卒/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 “以何”的倒装,用/用来。
D. 都是竟然。
3.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参考答案为C。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
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①④⑤并非直接体现李迪“胆量非凡”的,由此可排除ABD选项。
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④叙述李迪被贬,⑤是说李迪想给皇上祈祷。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 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 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
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 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
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参考答案为D。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A. 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
B. 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C. “不畏众怒”错,文中并没有提及“众怒”。
5.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第①句注意“向”“殆”“过”等词的落实,第②句注意“许”“然”“壮”等词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