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专题训练【4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含答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柳宗元传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得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禹锡执友B.裴度/亦奏其事C.宗元革其/乡法D.请以柳州/授禹锡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偕()易()妻子()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2)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4.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2)为官:(3)为师: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继盛七岁失母。
庶母妒,使牧牛。
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
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
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
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
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
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
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人物传记类考点训练试题含答案

(八)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2013•莆田)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好读书,不求甚解 (喜爱)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体会)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期望)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经常) 2.(2014•咸宁)下列带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亲旧知其如此 旧:旧亲戚 B.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安乐,安然 C.造饮辄尽 造:往,到 D.既醉而退 退:回去,回家 3.(2014•咸宁)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或置酒而招之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B.以乐其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不戚戚于贫贱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无怀氏之民欤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他到人家那里去喝酒总要把酒喝尽,希望一定喝醉。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④(2014•咸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挡不住风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 ⑤(2014•咸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们一类的人吧? 5.(2013•莆田)文中介绍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 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著文章。 6.(2014•咸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B.文章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 D.文末的“赞”,是传记的一种体式,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在这里,是赞美自己如古人一样高尚。 7.(2013•湖州)五柳先生的率真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竟然以宅边的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随意自然,绝不附庸风雅,性情何等率真洒脱。(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读书一旦读到会意之处,便沉醉其中,忘记了一切,特别率真可爱。(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他随心而为,毫不拘束,率真放达。(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知他面对穷苦的生活环境,依然泰然处之,并不追求物质享受,十分率真。(5)“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明他读书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安慰,特别符合率真的性情。(九)陈涉世家(节选) 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1.(2014•铜仁)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皆次当行 之次所旁丛祠中 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C.上使外将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 2.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邑人奇之 B.前人之述备矣 C.辍耕之垄上 D.宋何罪之有 3.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因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4.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情?你如何看待陈胜、吴广“乃行卜”的举动和他们所采取的“威众”之策? 丹书鱼腹,篝火狐鸣。(意对即可,用文中相应语句回答也可)这些迷信的举动和手段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崇尚鬼神之说。不过,“置书鱼腹”“篝火狐鸣”这些“威众”之策也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特殊的斗争策略,可见陈胜的足智多谋、善于斗争。5.(2013•孝感)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可以从如下方面回答: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有反抗暴秦的勇气和决心等。 6.(2014•铜仁)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陈胜认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公子扶苏,引起人民不满;楚人怀念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这次起义的导火线,其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C.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史记》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对陈胜、吴广采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借以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表现了陈胜、吴广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点拨:《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7.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请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将900名贫苦人民逼上绝路。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 8.“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提示: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作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样说起到坚定众人起义信念的作用,增强了起义军的战斗力。 (十)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D ) A.长跪而谢之 B.岂直五百里哉 C.非若是也 D.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轻寡人与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 (2)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丧服) (3)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4)寡人谕矣 (明白) 3.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学而时习之 B.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 C.何至于此 贤于材人远矣 D.此庸夫之怒也 吾妻之美我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专项练习【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专项练习【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聊斋志异·狼》)【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犬坐于前(狗)B.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C.谋分捉之,各登一树(捕捉)D.意甚仓皇(神情)【小题2】下列句子中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两项是(4分)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顷刻两毙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C.乃悟前狼假寐乃舍此趋彼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久之不动【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小题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4分)【答案】【小题1】A【小题2】A C【小题3】(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专题测试【8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专题测试【8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出师表》节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陟罚臧否(3)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必得裨补阙漏【小题2】下列句中“以”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是以众议举宠为督A.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
(3分)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小题4】在选段中,诸葛亮给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其中一条,并谈谈这条建议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3分)【答案】【小题1】(4分)(1)确实(2)坏(3)给予(4)通“缺”,缺点,不足【小题2】(3分)D.【小题3】(3分)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就是先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就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50题(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50题(带答案)及解析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乙】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利:______ ②叟:______ ③闻:______ ④无以:______答案:①利:利益;②叟:老人;③闻:听说;④无以:不得已(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B. 是以后世无传焉C. 臣未之闻也D. 无以,则王乎答案:B(3)翻译以下句子。
A. 亦有仁义而已矣。
B. 是以后世无传焉。
答案:A. 也只要仁义罢了。
B. 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
(4)甲文中梁惠王提出“利吾国”,乙文中齐宣王提出“桓文之事”,孟子在这两段文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答案:甲文中孟子表达了反对追求利益,主张仁义的观点;乙文中孟子表达了反对战争,主张王道的观点。
(以下题目以此类推,共50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略】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略】……5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略】二、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本题中,利指利益,叟指老人,闻指听说,无以表示不得已。
2.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B项中的“焉”是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其他三项中的加点词都是代词或助词。
3.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注意直译,确保每个字都有对应的现代汉语表达,并根据上下文进行意译。
A句中的“而已矣”表示“罢了”,B句中的“焉”是句末语气词。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甲文中,孟子反对追求利益,主张仁义;乙文中,孟子反对战争,主张王道。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________)②觥筹交错(________)③山岳潜形(________)(2)下列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C.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D. 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小石潭记》)【答案】(1)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2)B【解析】【分析】(1)①名之者谁:命名它的人是谁?“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取名。
②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交错。
觥,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这里翻译成酒杯。
③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潜”是一词多义:隐藏;隐居;专心。
(2)A. 好像/好像。
B. 因为/用来。
C. 归家/归家。
D. 离开/离开。
故选B。
故答案为:⑴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精选专项试题练习[2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精选专项试题练习[2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精选专项试练习[29](包括答案、测试地点和分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附加问题(10分):闫远、季路闫志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释带下划线的单词。
(2分)(1)我不后悔(2)我的朋友认为[子问题2]划分句子节奏。
(2点)我想毫无遗憾地与我的朋友们分享[话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3分)老年人会感到安心,朋友会相信,年轻人会珍惜。
翻译:【小题4】从颜渊、季路的话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是:(3分)颜渊:季路:[答]【小题1】(2分)①怨恨②信任[子问题1](2分)我想与朋友分享我的快乐,我没有遗憾。
【小题1】(3分)(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小题1】(3分)①慷慨豪爽②谦虚忠厚【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子问题1】这是对古典汉语中实词和虚词的考察。
要求学生具体准确地掌握文言文关键词的释义,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迁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悔恨”是古代和现代的正义现象,在这里就是“怨恨”。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子问题1]这是为了测试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句子的翻译需要正确的意思、完整的意思和流畅的句子。
注意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关键句型的调整。
能够通过补充、替换和调整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这里,应该主要理解“安、新、淮”等词。
【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精选强化练习试题【77】(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精选强化练习试题【77】(含答案考点及解析)【77】(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 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I、现代文阅读生命的林子(10分)有一个僧人,可能就是唐玄奘吧,他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
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香客络绎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玄奘想静下心神,潜心修行,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但谈经论道起来,自己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的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光芒迸露了。
”玄奘自忖许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
于是玄奘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
方丈说:“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呢?”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
方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玄奘说:“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方丈又信步带玄奘到那一片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硕、挺拔。
方丈问玄奘说:“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玄奘说:“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
”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棵棵可能成为栋梁。
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一团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2020届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人物传记类阅读】精练卷一附答案解析

2020届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人物传记类阅读】精练卷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
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1.解释加点词语(1)欧阳晔治.鄂州(_______)(2)狱.久不决(_______)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曰杀人者汝也!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
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从先主就刘表。
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
先主牧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注释】①先主:指刘备。
②曹公:指曹操。
③孟起:马超的字。
④益德:张飞的字。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合:聚集B.先主斜趣.汉津趣:奔赴C.适.与羽船相值适:前往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拒:抵御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中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含答案)杨继盛传杨继盛在七岁时失去了母亲,庶母妒忌他,让他去放牛。
他在里塾里遇到读书的孩子,很喜欢,就请求兄长让他跟着塾师研究。
兄长告诉父亲后,父亲同意了他去研究,但他还是得继续放牛。
十三岁时,他开始跟着师傅研究。
家里很穷,他更加自我要求严格。
后来,他被贬为狄道典史。
那里是杂居的地方,人们不常识字,杨继盛选了一百多个有才华的子弟,聘请三经师教他们。
他卖掉了自己的马和妇女服装,用钱购买田地,资助那些学生。
当地有一座煤山,被少数民族占据,当地居民需要从两百里外买柴火。
杨继盛召集少数民族,告诉他们:“如果杨公需要你们的帮助,你们也会帮助他,更何况这座煤山呢!”少数民族信任并爱戴他,称他为“杨父”。
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
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
③鬻:卖④市:买⑤资:资助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继盛经里塾B.请得从塾师学C.年十三岁D.家贫,益自刻厉2.翻译文中加点的词庶母()里塾()狄道()3.文中杨继盛为学生筹资的行为体现了什么?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4.解释文中的“龂龂然”和“染溪”分别是什么意思?A.玠乃锁次的等,具状启台B.九岁而孤,为叔父骠骑从事中郎随所养C.玠在任岁馀,守禄俸而已D.玠乃遣使执显文,鞭之一百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全丁大户,类多隐没。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褚玠的官场经历和品性特点。
4.文中提到的“高宗”是哪个朝代的皇帝?至之市,无案牍之劳形。
久之,目似瞑,撤屏视之。
褚玠少年丧父,是叔叔褚随将他抚养成人。
褚玠小时就有美好的声誉。
由于中书舍人蔡景历的推荐,他出任山阳县令。
高宗一开始并不赞同,后来才勉强同意了。
山阴县民张次的、王休达与诸奸吏互相贿赂勾结,把丁口多的大户都隐匿起来,不交纳国家的赋税。
褚玠将张次的等人关押起来。
皇太子知道褚玠没有钱返回京城,亲自写信给他,并赐给赐粟米二百斛,于是褚玠才得返京。
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先达多以才器许之许:才器许之许表示许多人都承认他的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专题训练【40】(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阅读下文(15分)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
【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小题1】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
(1分)【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与俱入山崖()(2)使为书招张世杰()(3)其末二句云()【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你)如果能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奉宋的心态事奉我们皇上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皇上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小题4】“不拜”表明文天祥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4分)【小题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的人,理由是(4分)【答案】【小题1】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题2】(1) 一起 (2)写 (3)说【小题3】B【小题4】威武不能屈“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小题5】豁达大度(或“深明大义”)。
理由;“弘范遂以客礼见之”或“弘范笑而置之”(或“弘范义之”等)【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知识记忆直接作答即可,此诗源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比如各句译点的不同,考查语境,从其后“将不失为宰相也”来判断,对方是劝降,先排除CD两项,再根据“以”为“用”来判断,答案正确是B。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分析:阅读短文即可知是文天祥说的最后一句话。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小题5】试题分析:抓住文中对人物的描写的内容比如“弘范遂以客礼见”理解其君子之风。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3分)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
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
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
犬乃周章①号唤,生醉不觉。
前有一水坑,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
如此数次,周旋跬步②,草皆沾湿,火至免焚。
生醒,方见之。
尔后生因暗行,堕于空井中。
狗呻吟彻晓。
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
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
”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
”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
”人曰:“若尔,便不相出。
”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乃语路人云:“以狗相与。
”即而出之,系之而去。
却后五日,狗夜走还。
(选自《搜神后记》)【注】①周章:急得团团转。
②跬步:半步。
【小题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狗便走往水中录毕,走送之B君可出我。
远出海门C乃语路人云此中人语云D火至免焚数至八层【小题2】下列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以身洒生左右草上计日以还B生醒,方见之物外之趣C系之而去结友而别D 堕于空井中所欲有甚于生者【小题3】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1)用“/”断句,只划两处。
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2)用现代汉语翻译。
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小题4】根据选文回答。
(4分)(1)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神奇的狗?请概括回答。
(2)文中哪一处细节突出地表现了杨生对狗的“甚爱怜之”?(用原句回答)【答案】【小题1】 (3分)B【小题2】 (2分)C【小题3】(2分)(1)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2)(杨生)非常喜爱它,(常)和狗一起出行。
【小题4】(4分)(1) 巧救杨生免于火灾为救杨生跟随路人回家从路人家逃离回到杨生身边 (2)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试题分析:A项中两个“走”都是“跑”的意思,B项两个“出”一为“使……出来”一为“出现”,C项中两个“语”都是“说”的意思,D项中两具“至”都是“到”的意思。
考点:古文一词多义点评:本题有难,学生思考判断的字词比较多,容易混淆。
学习古文时,要对一词多义的字词作归纳记忆,积累都越多,才能熟能生巧。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以”一为介词“用”,一为连词不译;B项中“之”一为代词“它”一为助词“的”;C 项两个“而”都是当连词,表示顺连,D项两个“于”一为“在、到”一为“比”。
考点:古文一词多义点评:本题不难,几个词是常见字词,比较容易判断。
古文字词一词多义是很多的,变化比较复杂,要掌握一词多义,必须在学习里仔细了解字词在不同语言中的用法,归纳特点,加强记忆。
【小题3】试题分析:划分朗读节奏,先将句子翻译好,分清几个层次,在层次间划开即可。
翻译句子时先把字词含义弄清,再组成句子。
考点:节奏划分,文言翻译。
点评:本题有难度,课外古文,学生不熟悉。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朗读就要注意句子的停顿,学习时要多听教师的范读,听取老师对朗读停顿方法的指导。
做此类题,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意思来判断朗读停顿,也是一种办法。
一般来说,被陈述的主体(主语)和陈述的内容(谓语)之间要划分,如果句子很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
【小题4】试题分析:文中写到狗两次用巧妙的办法救了主人的命。
别人要求以狗为交换救杨生杨生不答应,在此情节中找到杨生说的话。
考点:理解文意,概括要点。
点评:本题不难,但要细心阅读。
在阅读时,要根据所提问的问题,找到与问题有关联性的信息,有现成的句子就摘录,没有就自己概括。
3.王武恭公德用①善抚士,虽里儿巷妇,外至夷狄,皆知其名氏。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②,乃罢枢密③,出镇④。
又贬官,知随州。
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唯不接宾客而已。
久之,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
”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一直臣!”于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注释】① 王德用,北宋名将,谥武恭。
②以为言:意思是弹劾王德用。
③枢密:宋朝中央政府高官。
④出镇:出朝廷,镇守外地。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2分)(1)王武恭公德用善抚士()(2)久之,道辅卒()【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道辅在工作的时候谈论其他事情,难道妨碍我了吗?B.孔道辅在自己的职位上说职责内的事,怎么是害我呢?C.孔道辅在自己的官职上说相关事情,莫非他是想害我?D.孔道辅在安排职务的时候说到其他事情,难道要害我?【小题3】王德用被贬之后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小题4】本文主要表现了王武恭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分)【答案】【小题1】(1)善于,擅长(1分)(2)死,去世(1分)【小题2】B【小题3】(公)举止言色如平时,唯不接宾客而已。
【小题4】不计较个人得失(或:有度量)(1分)忠心为国(1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善”根据语境是“善于”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好”的意思;(2)“卒”根据语境是“去世”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名词”或“终于”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以是因为的意思,言是说的意思,岂是怎么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3】试题分析:王德用被贬之后的表现根据“又贬官,知随州。
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唯不接宾客而已”这几句话来概括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概括文章的内容,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如本道题,根据贬官后的文字描写来概括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
”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一直臣”这句话分析出“王德用”是一个“有度量”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根据文中对其具体描写来分析即可。
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也有对其进行细节描写,还有运用侧面描写,总之,多角度的分析人物,人物的形象才会饱满。
4.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叶奕绳①尝言强记之法:“某(我)性甚钝。
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
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
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②中。
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
随收随补,岁无旷日。
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
数年之后,腹笥渐满。
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③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④,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注释:①叶奕绳:清代文人。
②笥(sì):装书、纸的器具③影响:指印象。
④枵(xiāo)腹:空腹,这里指没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