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2016级第三学期
历史期末通关秘籍
绵阳普明中学高2016级历史备课组
高2016级第三学期历史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要求
1、思想上重视。

必修三相对必修一、二而言,更难理解,要求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更高,需要作好充分的的准备。

全面有效复习,是期末考试取得理想分数的关键。

2、期末复习每班科代表要充分发挥作用,包括提醒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负责组织和督促小组长检查复习情况。

3、复习进度按以下安排为准,无论当天有没有历史课,都要完成任务。

如有其它安排,以科任老师通知为准。

4、突出主干知识复习,构建立体式知识体系,在文明史观统领下,“中外关联”、“领域结合”,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景,演练真题,提高能力。

二、自主阅读内容安排(早早读时间)
三、课堂复习内容及时间安排
四、期末考试奖励措施
期末考试历史上A优的,寒假历史作业想做就做,你随意
期末考试历史上B1优的,寒假作业适当减免
奋战三十天,快乐过大年,预祝同学们考试成功!
高2016级历史备课组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框架】
【时空坐标】
【知识精华】
一、百家争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一)、背景:1、经济上(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大大提高(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割据纷争,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私学之
风使学术下移,人才辈出。

(二)诸子百家
:孔子(春秋时期,评价: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政治思想:提出“仁”(“仁者爱人”,主张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礼”(局限性:“贵贱有序”,“克己复礼”,维护周礼的等级制度);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意义: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促成文化下移。

(3)文化典籍:五经、《论语》
2、发展(战国):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学说;舍生取义、性本善;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性本恶。

、道家创始人:老子(春秋时期),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发展(战国):庄子:齐物、逍遥,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兼爱”、“非攻”、“尚贤”;
、备受当时推崇的思想是法家,因为它的思想适应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一统天下的要求。

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改革观)。

6、百家争鸣的意义:实质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体系的思想基础,对
1、内容: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目的在于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与孔孟不同:神化皇权,有利于巩固君主统治和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③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观)。

2、影响:①使儒家思想被奉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始于西汉,原因在于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②但实质和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都是文化专制。

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遏制学术自由发展。

3、汉武帝设立太学推广儒学(教育官方化的标志)
三、1、北宋理学【“理”指的是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集大成者是宋代的朱熹。

核心思想是“理”是万物的本源”,提出理“理一气二”(唯心主义);提出“格物致知”,强调学习实践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仁”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消极影响:为维系专制统治而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影响:地位仅次于孔孟。

注解四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封建统治,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宋陆九渊: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发明本心”。

明朝王阳明:“致良知”(内心不断反省、自我修炼)、知行合一;
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

(2)相同之处:①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②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3)不同之处:①本源不同: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后者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②把握“理”的方法不同:前者认为重在学习实践(格物致知)。

后者认为只要内心反省、自我修练即可“致良知”。

四、明末清初出现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原因:政治上:封建制度走向没落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明清之际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思想上:理学走向极端。

1、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是明朝李贽(泉州人),①他公开以“异端”自居,②提出“穿衣吃饭即为人伦物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③反对以圣人之言行为评判是非的标准(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政治上: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抨击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主张君臣平等、限制君权,提出法治,认为学校是评判是非的最高机构;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政策,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提出“众治”反对“独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梁启超把它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批判孤秦、陋宋、唯物思想是“天地之化日新”。

思想共同点:批判君主专制;作用:冲击儒家思想,带有民主色彩的。

★总结:儒家思想地位的发展历程(创立/发展/受压制/确立正统/理学创立/心学发展/明清受质疑冲击/康
梁借用/新文化运动抨击动摇)。

儒家思想能长期占据中国社会主流正统地位的原因是它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吸取他家之长,不断改造发展,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今天儒学思想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青睐的原因在于它的民本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思想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发展观,与时俱进。

【易混易错】
易错点: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5、老子和孔子都生活于春秋晚期,代表的也都是奴隶主阶级利益,都企图挽救日益没落的奴隶制度,但一个表现为消极的人生态度,一个表现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因而一个选择了“救自己”,一个则选择了“救天下”。

6、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积极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立场上转向了地主阶级。

而道家则不为外界所动,仍坚守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不变。

7、虽然儒、法两家都代表着地主阶级利益,但儒家代表的是贵族地主,而法家代表的是更具进取精神的新兴地主。

8、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代表中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因此一度成为“显学”。

随着封建制的确立,墨学也最终成了“绝学”。

9、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虽有联系但却有本质区别。

民本思想是民主思想的渊源、萌芽,民主思想是民本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民本可理解为“为民”,民主则可理解为“民为”。

10、学生容易误认为韩非子“以法为本”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混淆了二者的阶级实质。

韩非子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直到今天,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它与我们今天倡导的“法治”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性质是专制主义。

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显然不是为了人民,而完全是为了君主一人的利益。

现代“法治”是否定任何特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

总之,韩非提倡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其中并不含有现代“法治”的积极因素。

11、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思想,前者强调的君权的神圣和人民对君权的服从,后者强调的是对君权的约束。

12、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但儒家思想的地位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它也遭遇到很多思想、文化的挑战。

而儒家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止是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支持,更多的还在于它自身的包容性。

13、唐朝韩愈率先倡导复兴儒学。

北宋时理学形成,但在整个北宋时期理学始终只是个小学派。

南宋前期,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开始进入政府,得到空前发展。

但不久就被列为“伪学”遭到打击。

后来宋理宗大力扶植理学,引用理学人士,理学在思想界的地位大大提高,被官方所认可,成为官方哲学。

但是这一时期,理学并未取得独尊的地位。

元仁宗以后,程朱理学被定为“国是”,从朝廷考试到州县教学一律以程朱的注释为准。

明太祖、明成祖因为与朱熹同姓的关系,特别提倡朱熹的理学。

至此程朱理学处于独尊地位。

14、程朱理学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因此主张深刻探究万物,明了其中的道德之善;陆王心学认为“本心”就是天理,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加强道德修养达到良知。

15、董仲舒的新儒学完成了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过程;理学则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形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16、李贽等人抨击的是当时居于正统地位的理学(但又并非完全排斥理学),而不是反对儒家思想。

事实上,他们主张回归先秦儒家的传统。

17、李贽等人的思想主张虽然对当时居于正统地位的理学构成一定的冲击,但理学的地位却未撼动。

18、“经世致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等主张其实是这一批思想家们的共性,只不过在某些人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而已。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顾炎武的原话,而是梁启超根据顾炎武思想提炼出来的。

易混点: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对比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