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语言之门径,入文学之堂奥——文言文教学摭谈
文言文教学摭议.
文言文教学摭议北京顺义区教研考试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刘德水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
尽管学术界对学不学、学多少还有很多争议,但在实际教学中,至少因为高考还在考,老师们总是不敢掉以轻心的。
不敢掉以轻心,在当前,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不敢放。
最近在不同地区听了几十节课,感觉尤为强烈。
教师上课畏首畏尾、战战兢兢,放不开,放不下;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又毫无办法。
表现之一,凡文言必串讲。
一个字也不敢丢掉,这个词当什么讲,那个词当什么讲,都要坐实。
这面面俱到的结果,结果往往是面面不到。
每个字词句都成了重点,结果是没有重点。
有限的课时,只串讲一遍字词句,就用完了,文章的意义分析根本谈不上,不能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更谈不上品味其中包含的文化底蕴、智慧精髓。
阅读的乐趣缺失了,当然味同嚼蜡。
课时不够,还要在课下加大练习量,学生的负担加重了;老师还要检查,负担也加重了。
结果是师生都苦不堪言。
表现之二,大量翻译。
串讲之后,便要求学生逐句翻译原文。
这也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必修课。
当然,翻译很重要,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句意的理解水平。
但是,在具体技术上,并非每一句都能翻译。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易经》上大家熟知也经常引用的一句话,但是谁来翻译一下试试?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到医院去看病,医生说:你上火了。
谁能把这个“火”字翻译一下?文言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外化。
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与现代人有差异,因此很多词汇以及语言形式,在今天找不到对应对象,全部翻译也就大难,尤其一些典型的语言形式,如韵文、骈句,翻译起来,都是有相当难度的,即便翻译,也大都会造成言语信息的丢失。
再者,阅读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和学习外语一样,最高境界是用所学的对象来思维。
一定要翻译成现代汉语才能理解,那是低境界、低层次。
有人说高考也在考翻译嘛。
其实,那是在用翻译这一形式考查学生的理解,而不是要求把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初中文言文教学摭谈
初中文言文教学摭谈烈山区蔡里初中张艳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我们的学生平日接触文言的文章很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也不知道如何用普通话表达出来。
这主要是文言文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普遍感到头疼。
在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发现:学生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就越发没有信心和兴趣,也就越不想学。
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的时间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
文言教学出现了“老”“慢”“差”“费”的现象。
如果教师能为学生找到一条学习文言文的“捷径”,就能使其顺利通过这一关。
并且能领略到古代文学的精髓。
我想,要找到文言文的教学“捷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先行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内容中去。
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巧妙导入,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
比如,教初一的《宋定伯捉鬼》、《狼》这一类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时,我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
有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
文言文教学摭谈
【摘要】现今文言文教学现状,及结合教学实践,引发的几点反思,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预感,获得预感要走熟读成诵的路子”。
这就要求在重视学生文言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则成为教学的另一任务,而文言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不可避免地应承担起这个任务。
因而关于“言”与“文”的问题,我们应做到“文”“言”并重。
【关键词】自主学习重视诵读“文”“言”并重文言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文言文功不可没。
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有较大的比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可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对文言文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一、变灌输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不少教师本抱着负责的态度,担心学生理解不了或理解不透彻,整节课就满堂灌,自以为为学生解惑,重点字词、句式还反复强调,让学生做标记,整节课就成了文言文翻译课,其实这样的课学生自己有一本翻译资料即可,都无需老师讲,那这样的课堂就变成了低效课堂,长此以往,教师不仅教的没兴趣,没激情,成了翻译的机器,学生学得也索然寡味,甚至对语文课堂产生了厌倦感。
这样的课堂致使学生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这种现象如何解决呢?“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位成功的老师重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时间给学生。
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者,要做的是指导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提出问题,去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文言文的词法、句法固然重要,只是不需要老师一味的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尽力利用一切资源解决。
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又使学生养成了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请教的学习习惯。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作者:汪雪芬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7期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主要落实在对字词句的掌握上,课堂上主要是串讲文言字词,由此产生一个结果:学生学了一篇课文,往往不知所云,留在脑子里的只剩下一些支离破碎的文言字词现象,更遑论由文章得到文化的熏陶与审美的体验了。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阶段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好好品读、思考这些文章,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因此,我觉得,应以这些文言文为载体,着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今的学生作文,多数用语低幼、拖沓或词不达意,语言表达能力着实堪忧。
而选入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用字精辟,用语凝练,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的很好的范本。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或以单音节字或双音节词的形式得以沿用,或以俗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压缩凝结而成成语,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句式变化等现象也还存在于现代汉语中。
可见,古代汉语还保留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学好汉语应重视古今汉语的血脉联系,落实文言文字词,从而丰富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
其实,在高考文言文题的考查中,其中的翻译题就直接考查文言字词,翻译除了考查学生对关键字词句的准确把握外,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大意的理解。
国家的用意已不言自明,通过文言文如翻译的考查,促进学生把握字词的含义,读懂文意,以提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
因此,从落实字词入手,学好文言文,从文言文中汲取养料,发展中国的文字,亟不可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中的阅读经验。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文学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况且,学习文言文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历史文化传承和时代呼唤等多重意义。
但是,针对小学生这个群体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如何切入并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开展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需要重视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在学龄前期,儿童的好奇心很强,对于各种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而到了小学阶段,兴趣则更趋于多样化和丰富化。
因此,启发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语文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古代书法、诗词曲赋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传统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鉴赏和热爱。
其次,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需要注意自然和生活化的导入方式。
作为小学生,他们往往对于抽象和理论的讲解难以理解和记忆。
因此,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学生们熟知的生活场景,引导他们认识文言文常用语汇和句式,并尝试将这些语汇和句式融于自己的生活中,增强语感和文感。
例如,通过课堂剧、情境模拟等形式,将学生带入到古代的宫殿、农村、庙堂等生活场景,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古籍所述内容,使语文学习不再孤立,而是有连贯性和生动性。
再次,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需要以拓展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
文言文和白话文存在很大的差距,其语言风格和构造规律需要长期研究和积累。
在此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到逐步深入、按程度递增的语言知识结构,包括古汉语常用常见字符及其用法、古代汉语的语音语调规律、古代文言文的排比、夹句、反讽等修辞手法。
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的语言构造后,老师可以通过与白话文的比较,从而逐渐养成学生分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习惯。
最后,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还需要重视学会思考和探究的方法。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价值,其中充满着古代学者的智慧和成果。
浅谈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四要素”
浅谈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四要素”作者:郭泽炜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1年第06期文言文教学是古代汉语学习与文学性赏析教学的有机结合。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努力寻求言、文统一。
笔者以《小石潭记》教学为例,对文言文教学的“四要素”进行个案式的分析与叙述。
一、学情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小石潭记》是初中八年级的一篇课文,受限于他們的知识广度和人生阅历,能把这篇古文理解到什么样的深度和高度,是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认真分析和揣摩的内容。
课前,可制作导学单,一方面是考查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质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新的起点。
二、文本学习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文本学习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重点,需要切实做好两点:第一是强化字词教学,这有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常识,是理解文本含义与诵读文本,感受文言表达的风格、领悟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情感的基础;第二是要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追求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积累和巩固。
导入新课后,可安排三次朗读活动:一是学生自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是教师范读,发挥示范作用,体现教师对文本感情的感悟。
三是学生再读,提供学生表达寓于胸中的感情。
以诵读为主线组织文言文教学,能够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多次诵读,既是内容,也是手段,既是学生贴近文本的推手,也是学生表达阅读体验和感悟的机会,还是把握学生学情的手段,更是实现文本学习、体悟情感的保障。
三、课堂呈现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呈现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表现方式,是集大成的综合师生学习主阵地。
要循序渐进,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师带着学生一节台阶一节台阶拾级而上最终登顶”的前进过程。
例如,我以四个问题为导向、为“台阶”———思考“作者是乐吗”?思考“作者是忧吗”?讨论“到底是写乐,还是写忧”?讨论“既然明确是写忧,为何还要写乐呢”?通过巧妙设计的四个问题串起了课堂呈现的整个过程。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引言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成为重要的学科内容之一,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探讨一些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问题与挑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初中文言文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高。
2.学生缺乏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的文言文知识和教学方法需要提高和更新。
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出一些适合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首先,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在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之后,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和阅读,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 多元化教学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讲解、阅读、辨析、仿写等,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体验文言文的魅力。
2.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文言文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并产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 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把文言文教学融入游戏之中,可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其次,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这门语言。
1. 提高阅读技巧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技巧,如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理解古汉语词汇用法等。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强化写作训练在文言文教学中,写作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训练学生写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结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文言文不仅需要阅读,还需要听说读写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教出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味摭探
教出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味摭探语文课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文学味摭探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教出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味摭探。
在教授语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等,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良好的了解课文背景的框架。
通过该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更加注重捕捉课文中的文学味。
在教授《红楼梦》时,教师可以介绍清代的文化背景和荣庆贾家的社会地位等,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住课文中的文学特点。
在教授语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来把握课文中的文学味。
语言是文学的重要表现方式,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手法。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文的精彩段落或句子,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比喻等,并解释其表达的含义和效果。
在教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工人的描写方式和用词,如红彤彤的炉火、汗流浃背的工人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的浓郁的文学氛围。
在教授语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培养学生对文学味的摭探。
“人之初,性本善”。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经过作者的刻画和塑造,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和鲜明的形象特色,这些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读者了解人物行为和心理提供了依据。
在教授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等,挖掘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文学价值。
在教授《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贾宝玉的忧郁与倦怠、林黛玉的聪明与多愁善感等,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捕捉到其中的文学味。
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文时,应该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好和兴趣是促使他们主动去摭探文学味的重要动力。
教出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味摭探
教出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味摭探文学味摭探:从语文课文中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文学知识的一种途径。
通过课文中的文学味摭探,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感知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从语文课文中的文学特点、文学味摭探的目的及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如何通过课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学之美。
一、语文课文中的文学特点语文课文是精心选编的文学作品,具有典型的文学特点。
语文课文大多选取了经典的文学作品,如古诗词、古文名篇等,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和艺术价值。
课文中的语言运用精炼优美,有着独特的文学风格,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课文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学生拓展文学视野,增长文学知识。
语文课文具有浓厚的文学氛围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是学生理解和感知文学的最佳素材。
二、文学味摭探的目的文学味摭探是指通过对课文中的文学元素进行挖掘和品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知其中的文学魅力。
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欲望,使其能够主动去品味和领悟文学的深层内涵;二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其语言文字表达水平;三是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使其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知识,提升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针对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味摭探,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品味。
一是注重文学作品的赏析与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领悟其中的美感和情感,理解作者的用心和用意,从而产生一种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二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朗诵、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模仿和体验中感知文学之美。
三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达,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四是开展课外阅读和文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学体验,如参观博物馆、参加文学沙龙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文学之美。
教出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味摭探
教出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味摭探语文课本中的文学味道,是指通过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引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都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
那么,在这些篇章中,究竟有什么值得我们品味的文学味道呢?下面,本文将一一探究。
首先,在《红楼梦》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其最大的特点。
例如,文中作者对林黛玉的描写:“黛玉眉梢稍低,嘴角上翘;目含喜哀,神采飞扬。
若得了一知己,欢喜如狂;若遇了一不知己,便忧闷成疾。
”这样对一位女子的描绘,不仅反映了她的性格特征,还深刻地表现出一个女孩子的心理活动。
此外,在《红楼梦》的情节设置上,也展现了作者蔡元培所说的“真实的美”。
他指出,“美应当是一种能透过表象直抵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部作品就是如此,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生活虽然虚构,但其所表现的人性的真实与美丽,却能深深感染读者,使他们不仅欣赏到诗意、艺术性更加丰富的语言,而且感受到作者所揭示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的深层次内涵。
其次,在《西游记》中,故事情节紧凑、生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著作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其写作形式的独特性,它以庄重、平实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故事。
同样,在文学味道的摭探上,我们可以从人物形象、语言和形象的联合上来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
例如,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既有猴子的游戏性和机智性,又有人类的情感和智慧。
他所表现的一系列明快、活泼、豁达的性格特点,将孙悟空描绘得十分生动丰富,也使得这部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在语言上,作者采用的是传统的古文风格,让每个细节都有了深刻的文化寓意。
例如,在“花果山水帘洞”的描写中,山岩峰壁、树木草叶等物象的描写,最初是受到中国山水画和诗词的影响;而在描写“水帘洞”时,是比较具体和形象的,也是属于想象中的文学化的形象。
这些文化内涵的表达与传承,使得《西游记》成为深受众多读者喜爱并广泛传播的文学名著。
让文言文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让文言文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标题:如何让文言文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小学语文课程要求更高,对学生的文言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文言文的教学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因此,为了让文言文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兴趣培养三个方面谈论如何有效地教授文言文。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文言文作为一个独特的文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陌生性。
在小学阶段,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确定适合他们的文言文教学内容。
应选择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言文教材,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这些教材较短,语言简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适合小学生风趣活泼、好奇心强的特点。
通过这些教材,学生能够了解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还应选择和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如家庭、友情、校园等。
通过选择这些日常话题,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和愉快。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解读文言文的方法给学生展示文言文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演示文言文的书写方法和语音语调,运用肢体语言和声音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图文结合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漫画等视觉辅助工具,将文言文的内容形象具体地展现给学生。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的建筑、服饰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意义。
3. 游戏化教学法:教师可以将文言文的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设计一些趣味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文言文。
比如,教师可以编排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文化和生活。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文言文填空、文言文接龙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1. 激发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引发问题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语言接触——打开文言文教学的新视窗
语言接触——打开文言文教学的新视窗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指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握握手、碰碰面、认识认识的“语言接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触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驱动力。
笔者以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探索如何以“语言接触”的方式打开文言文教学的视窗。
一、在复述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接触小学阶段文言文学习从三年级开始的“跟读”起步,配合讲述课文故事,一路走到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文言文和讲述文言文课文故事的能力。
这是教师在《伯牙鼓琴》教学中需要重视的学习基础,加上《伯牙鼓琴》的故事流传甚广,学生已经从其他途径获知故事的大意。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文题目教学后,第一项教学内容可以直接让学生说说课文的故事。
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方面激活了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复述中对故事人物形成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口头讲述课文故事以后,再进入课文朗读中,教师可以不提出任何问题进行引导,只让学生努力地去读就可以了。
学生朗读课文,经历了与课文中的文言文词句“握握手”“碰碰面”,有了初步的印象。
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说说课文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以此引导学生体会“破琴绝弦”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中蕴含的文化意蕴。
二、以通感朗读进行语言接触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伯牙鼓琴》中,琴声本来只是听觉表达的对象,但在钟子期的欣赏中,出现了视觉形象,如“巍巍乎若太山”,在像太山一样高峻中呈现出的是一种静态的视觉形象;又如“汤汤乎若流水”,在像流水一样浩荡中呈现出的是一种动态的视觉形象。
学生练习读这样具有通感表达的语言,教师可以采用配乐诵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语言接触中对接适宜的形象感,读出人物沉醉在优美旋律中的感觉。
文言文教学摭谈
文言文教学摭谈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是令老师们头疼的一个难点,老师教起来无味,学生学起来更乏味,加之中考对课本文言文又不考试,因而有很多老师对此教学存在忽略的现象。
我们知道现在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都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更加注重考查同学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那么才能借助“工具书”呢?我认为“工具书”就在课内。
一、重视朗读朗读,要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
通过读,学生提高阅读水平与感悟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
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
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
”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读的最低要求是读顺、读准;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
读准,是指要用普通话进行正确诵读,只有停顿(读)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如蒲松龄的《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一句,“其一/犬坐于前”与“其一犬/坐于前”意思迥然不同;其次是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第三要读出神韵。
这是指通过读,读出文学艺术作品深层的内在美。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二、善于归类三、学会迁移“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由语言之门经,入文学之殿堂--文言文教学摭谈
由语言之门经,入文学之殿堂--文言文教学摭谈
童志斌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年(卷),期】2005(000)009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童志斌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二中 3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汉语史”课程“语音的发展”教学方法摭谈(一)——以巢湖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J], 雍晓燕;雍淑凤;史国东
2.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敏感性及其训练摭谈 [J], 胡象光
3.文学作品语言美摭谈 [J], 闪明琴
4.老舍小说的文化视角与文学语言摭谈 [J], 宋艳
5.传神入化情趣盎然——《聊斋》语言艺术摭谈 [J], 郑春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出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味摭探
教出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味摭探文学味摭探,是指对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味道进行挖掘和探索。
在语文课程中,学习文学课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语文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摭探文学味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述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等信息,让学生们对这些文学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红楼梦》的时候,我们可以讲述一下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环境,让学生们对这部文学巨著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在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在学习《荷花》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想象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体验主人公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通过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和解读,让学生们了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在学习《边城》的时候,我们可以讲解作品中的优美语言和深刻含义,引导学生们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能力。
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写一篇自己的作文或者进行文学作品的朗诵表演,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创造能力。
教出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味摭探,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多方面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了解、感受和创作,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学生们对语文课文中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真正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魅力。
教出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味摭探
教出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味摭探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深远意义。
而课文中也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味,本文将展示如何从课文中摭探出文学的气息。
一、课文的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也是文学的基础。
在课文中,如何理解一些重要的词汇,是摭探课文文学味的一种方法。
例如,《红楼梦》中出现的许多词语都是富有文学意味的:如“锦瑟无端五十弦”、“宝髻钗环”、“罗带绣鸳鸯”等。
这些词语不仅表达了一种美感,更是展现了作者的深厚文化底蕴。
我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多留意这些特殊的词汇,从中窥探出文学的气息。
二、课文的句子结构在课文中,许多句子的结构都颇具文学特色,这些句子常常采用了一些特定的修辞手法。
如余光中的《乡村》中写到:“那时我死去,死在童年里。
爷爷则死在乡村里的清晨。
上帝没有早晚,冬天如春天,泪痕像河流,是种肃杀的恩赐。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句子使用了对比、借代、省略等等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了深沉的情感。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多注意句子的结构,从中领略到文学的风采。
三、课文的情感表达文学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就是情感,因为情感是人类继思想之后的第二重要的精神状态。
在课文中,作家常常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描绘场景、塑造人物等方式来表达情感。
如鲁迅的《故乡》中写到:“晚上,几个大竹子,非常高大,就像一个个戴着口罩的黑魔仙似的,次次都威胁着我过路。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拟等修辞手法,向读者展示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读者通过这种形象的语言,就能够更好地领略到课文中的文学之美。
四、课文的哲学思考文学不仅是故事的艺术,更是思想的艺术。
在课文中,作者往往会通过人物、情节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
如茅盾的《春明故事》中,主人公春明面对着社会种种艰难险阻,却始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通过这个故事,茅盾阐述了自己的一些哲学思考。
在阅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在进行哲学思考的部分,从中汲取自己的启示。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特别重要而又需要重视的环节。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文言文教学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帮助他们将来更好地学习现代文,又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其教学又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
我们需要从切入点入手,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寻找到最适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从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入手,对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文言文知识介绍。
通过介绍文言文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语言,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通过了解文言文在古代的使用领域和发展变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独特之处。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易于理解的文言文课文进行教学。
在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内容简单、结构清晰的文言文课文,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文言文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互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文言文课文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美和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文言文的解读和分析中,让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互动活动,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现代的文学作品或者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文言文的拓展教学。
通过引入一些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文或者其他学科知识中的文言文,我们可以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接触和熟悉度,拓宽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现代童话故事中的文言文部分,让学生通过比较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应用能力。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演绎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情景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摭探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摭探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摭探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摭探?渗透的方式有哪些?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教师可以通过文言文的教学来渗透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语言文字,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
在教学课文《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中的意境、思想和审美情感,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学和艺术的魅力。
经典故事的教学也是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渗透方式。
中国古代经典故事如《孟子》、《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故事,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人生态度。
在教学《孔子》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孟子的“狗蠢才益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故事,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品质和追求,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
古典文化的传统节日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统习俗,通过教学这些传统节日,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更能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春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春节的由来、民俗习惯和典故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摭探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摭探,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摭探,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中包括了汉语言文学、基础写作、阅读理解等多个方面。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教育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也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化素养,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育切入点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阅读、理解、接受文言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
一、阅读文言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文言文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其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因此,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阅读变得非常重要。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书面语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句型结构、词汇和思维方式。
因此,通过阅读文言文,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这些古代文学的特点。
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同时,阅读也是用于教学的一种方式。
孩子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文言文的语法、词汇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和气息,提升文学素养。
因此,将文言文纳入阅读内容之中,选取适合孩子们年龄阅读水平和兴趣的文言文作品,是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之一。
二、理解文言文教育除了强调阅读外,更要重视理解。
阅读文言文不仅需要全面理解句子的语法、词汇,还需要理解所选择作品所表达的思想。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帮助孩子们掌握文言文的思考方式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让孩子们多作解题、背诵、默写等练习,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探讨文言文表达的意图,通过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实现文言文思维的体验和掌握。
三、接受、接触文言文教育切入点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如何让孩子们接受文言文。
一些老师在教学中不太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孩子们会感到文言文分散于现实的生活中,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到文言文的实用性并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吸引孩子们的兴趣。
例如,可以将文言文教学和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和传说相结合,启示孩子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语言之门径,入文学之堂奥——文言文教学摭谈
导读:钱梦龙先生撰写于1997年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是探讨文言文教学出路的一篇很重要的文章。
钱先生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
”“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
”[1]在基本上还是“工具说”一统天下的时期,钱先生的这番话,显然是一针见血、切中时弊的。
可是,在时隔六年——“人文性”已作为语文课程的性质写进《标准》,“具有文学鉴赏能力”也已在语文《大纲》中成为一大教学目的,重视“文”已经是人们的共识——的今天,钱先生所谓的“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已经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真正需要人们加以警惕的似乎已不是“无文”的做法,倒是现实中存在的有“文”而无“言”的倾向。
张雨仁先生曾以自己两次听课的经历,对文言教学中存在的“要么上成纯粹的古汉语课,要么上成文章分析课(且是架空分析)”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有意思的是,所谓“纯粹的古汉语课”,是张先生1997年听的一堂课;而上成“文章分析课”的那一堂课,则是2000年12月份上的。
[2]这两堂课刚好可以作为两个时期文言文教学的典型代表。
对于“好端端的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硬被肢解成教师讲解古汉语知识的一堆语言材料”(张雨仁)的做法,人们早已是弃之如敝屣,再不会有什么市场了。
可是,对于张雨仁先生所批评的“文章分析课”,却极有可能在当前空前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为人们所认同甚至提倡因而大行其道。
这种倾向,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的。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份表格。
这是人教社编审周正逵先生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所写的一个“编写说明”。
虽然它不是针对于全国通行的人教版语文新教材的,不过,从内容来看,对后者也有着很强的适用性(按,周正逵先生同时也是全国通行新教材的编者)。
高中语文总体训练计划一览表(局部)[3]
要
求
年
级
阅读能力
思维能力
语体文
文言文
训练
内容
训练
重点
训练
目标
训练
内容
训练
重点
训练
目标
训练
内容
训练
重点
训练
目标
高一
各体
文章
阅读(认读)(释义)解析
提高
自读
能力
一般
文言
阅读
(认读)释义(解析)提高
释义
能力
概念
判断
推理
逻辑
思维
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高二
文学
作品
鉴赏(释义)(解析)鉴赏
培养
鉴赏
能力
文学
作品
鉴赏(释义)(解析)鉴赏
培养
鉴赏
能力
意象
联想
想像
形象
思维
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高三
文化
著作
研读(解析)(鉴赏)研读
培养
研读
能力
文化
著作
研读(解析)(鉴赏)研读
培养
研读
能力
对立
统一
规律
辩证
思维
培养
辩证思
维能力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