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实性电影美学思潮看_真实_观念

合集下载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为素材,通过摄影、录音等技术手段进行记录和再现的影视作品。

在纪录片中,纪实美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镜头语言、叙事方式、剪辑技巧等方面的运用,使得影片在真实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本文将从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入手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和特点。

纪实美学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性,而纪实美学恰恰是表现这种真实性的一种手段。

通过纪实美学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于真实事件的忠实记录和再现,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理解。

在纪实美学的指导下,纪录片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记录形式,而是将真实事件与艺术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深刻的观影体验。

纪实美学在纪录片中的表现方式非常多样。

首先是镜头语言。

纪录片通过不同的镜头、拍摄角度和构图方式,对真实事件进行了生动的再现。

通过运用特写镜头,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而通过运用远景镜头,可以让观众对于影片中的环境和背景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次是叙事方式。

纪录片可以通过叙事的方式,将一系列真实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通过运用叙述、解说、对白等手法,导演可以将观众带入到影片中,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最后是剪辑技巧。

纪录片的剪辑非常重要,它可以通过剪接、画面处理等手段,对影片的结构和节奏进行调整,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纪实美学在纪录片中的体现方式也包括了一定的独特性。

由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些纪录片导演更倾向于采用一种较为客观的手法,将真实事件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观众。

而另一些导演则更加注重对于纪实事件的观察和感悟,通过运用一些主观的表达手法,表现出对于真实事件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观点。

这种独特性使得纪实美学在纪录片中体现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面貌,不同导演的不同创作风格也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纪实美学在纪录片中的发展趋势也值得我们关注。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纪实美学首先体现在主题选择上。

纪录片通常以真实事件或现象为主题,通过对社会、历史、人物等真实情境的记录和反映,呈现给观众一个真实、客观的世界。

主题选择的多样性使得纪录片能够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传递给观众一种强烈的现实感。

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要纪录片导演的思考和探索,他们通过对真实世界的挖掘和观察,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内涵的主题,使得纪录片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叙事手法是纪实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通过采用不同的叙事方式,来表达导演对所拍摄事件的观察和思考。

比如直观性的展示,将相机对准真实事件的记录下来,不加剪辑和干预;还有个人观点的展示,导演通过自己的视角对事件进行解读和诠释;还有叙事手法的多样性,如对焦叙事、交叉叙事、跳跃叙事等,通过将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元素进行组合和拼接,来展现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不同的叙事手法使得纪录片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风格,丰富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影像美学是纪实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纪录片在影像的使用上通常力求真实、自然,通过对真实事件的摄影和拍摄,呈现给观众一个真实的视觉感受。

纪录片摄影师常常运用各种摄影手法和角度,如大景、特写、旁路、逆光等,来突出事件的重要性和特征,同时还通过色彩、光线、构图等要素的运用,对影像进行加工和处理,以达到艺术化的效果。

影像美学的运用使得纪录片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赋予观众强烈的观赏感。

声音美学是纪实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通过声音的运用,来增强对真实事件的记录和再现。

声音的运用不仅包括对事件的实地音效的捕捉和运用,还包括对背景音乐、音效的加工和使用。

背景音乐和音效的运用使得纪录片具有更加真实和感人的感染力,同时也增强了纪录片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声音美学的运用使得纪录片具有多重感官的刺激,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纪实美学是纪录片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主题选择、叙事手法、影像美学和声音美学等方面。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电影艺术形式,它以真实事件为主题,以记录和表述的形式对这些事件进行表达和呈现。

在以往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由编剧、导演、演员等人经过反复设置、演绎的电影故事;而在纪录片中,导演通常更多地扮演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色,用相机记录和展示真实世界的画面和声音。

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它所呈现的真实性和亲近感,也在于它的纪实美学。

纪实美学,是指纪录片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理念,是在纪录片中通过语言、视觉、声音等多种手段来表达情感、传达信息、展示主题等目的。

它所包括的一些基本特点如下。

第一,还原真实的视觉风格。

纪录片的影像记录常常使用风格各异的镜头技法,如手持镜头、定位特写、长镜头等,用以表现现实生活中独特的视觉风格。

捕捉真实的视觉美感是纪录片的特有美学。

第二,借助音效强化真实感。

纪录片经常使用真实场景的声音,诸如现场音效和说话声音,而不是背景音乐。

同时,特定的音效也会被运用在纪录片中,以加强对某些情感和场景的表达。

第三,挖掘被隐藏的主题。

纪录片的拍摄有时候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

它们可以从头条新闻、日常空气中被忽略的亚文化,到社会历史遗留的事件和现实问题等广泛的领域挖掘出独特的主题。

第四,支持事实的真实性。

纪录片通过多种角度来展示纪录片主题的事实面,强调真实性。

例如,它可以使用现实场景、采访实录、新闻存档、文件记录等证据展示事实。

第五,独特的创意表达。

尽管纪录片主题通常都是真实的事件或人物,但纪录片也会引入一些导演的思想或者独特的视觉特效等元素,以表达导演自己的特殊情感和主题。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更深入地理解。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讲述了中国现代音乐巨匠胡思得的一生。

电影美妙诠释了胡思得的音乐成就,与胡思得音乐的射程,情感的数值都能相匹配。

这部电影以其抽象的艺术及表现电影中的听觉美妙影响着观众。

镜头慢慢追随着音符的翻涌、和谐的和弦,仿佛一股感性的奇妙潮流滚至观众内心深处,使人们不禁陶醉于华丽的音乐之中。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摄影是纪录片展现真实美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纪录片摄影的真实性是其与其他影视艺术形式的根本区别。

摄影师在纪录片拍摄中经常要面对现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挑战,需要及时捕捉到现实中的精彩瞬间和真实情感。

《地球脉动》系列纪录片以其绝美的自然风光和珍稀动植物的镜头成为了经典之作。

通过高清摄影技术和精妙的镜头调度,观众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与自然产生情感共鸣。

摄影还能够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使得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盲井》这部纪录片中,摄影师用镜头捕捉到被困地下的矿工们面临生死考验时的恐惧和绝望,观众能够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中感受到生死存亡的紧张氛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音乐也是纪录片展现真实美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音乐在纪录片中不仅可以加强画面的情感表达,还能够强调影像的真实性和情感共鸣。

《惊涛骇浪》这部纪录片运用了悦耳的音乐来烘托片中海上航行的壮丽景象,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大海的澎湃和浩瀚,倍加激发出情感共鸣。

音乐还可以通过改变节奏和音调来引导观众的情绪,使得观众更加全情投入地参与到影片所展现的情感之中。

《穿越世界的音乐》系列纪录片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风格来表达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观众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

叙事结构是纪录片展现真实美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纪录片通常以故事叙事的方式来展现真实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叙事结构的安排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传递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以极其简洁而强烈的叙事节奏,展现了一个被困在集中营中的犹太女孩的生存和求生的故事,观众在此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犹太人在二战中的苦难和挣扎,产生强烈的历史共鸣。

纪录片还可以通过叙事手法来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使得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中国合伙人》这部纪录片以纪实的方式展现了一群中国企业家的奋斗史,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创业者的艰辛和付出,产生强烈的社会共鸣。

以假乱真_纪录剧情片中的模糊性美学

以假乱真_纪录剧情片中的模糊性美学

以假乱真_纪录剧情片中的模糊性美学近年来,纪录剧情片在电影行业中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观众的注意。

这种电影类型融合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剧情片的叙事手法,给人带来一种模糊的美学体验。

通过剧情片的虚构叙事,纪录剧情片创设了一种以假乱真的效果,使观众无法区分其中的真假,进一步引发观众对事实与虚构的沉思。

纪录剧情片屡屡模糊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使得观众产生一种错觉——极有可能看到了真实发生的一切。

这种模糊性别具魅力,使观众陷入一种难以解脱的境地,同时也激发了观众对自身观看行为的反思。

受众对真实的渴望与对虚构的欲望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奇特的审美体验。

在纪录剧情片中,拍摄手法与剧情线索紧密结合,互相增强。

通过真实的拍摄技术,如手持摄影、分镜头拍摄等,纪录剧情片创设了一种以真实性为基础的叙事氛围。

观众沉湎其中,往往很难区分出哪些是真实拍摄的,哪些是虚构的。

同时,纪录剧情片还使用了虚构元素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通过编剧的剧本构思与导演的打算,纪录剧情片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创设出一系列悬疑、冲突、转折等剧情元素。

这些虚构元素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无法轻易区分出故事的真假。

而在剧情的进步中,真实与虚构形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对比与冲突,进一步深化了观众的观看体验。

纪录剧情片中的模糊性也给导演带来了更大的创作自由。

传统的纪录片往往受制于真实事件的局限,观众对真实性的要求也较高。

但纪录剧情片则突破了这种束缚,可以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加入虚构剧情,以创设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种模糊性使得导演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同时也增加了影片的娱乐性与观看吸引力。

然而,纪录剧情片的模糊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观众认为,纪录剧情片过于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使观众对真实的认知产生了狐疑。

他们担忧这种模糊性会导致观众对真实事件的误解,从而产生错误的熟识。

也有观点认为,纪录剧情片的虚构元素可能会降低电影的艺术性,使其变得浅薄而缺乏深度。

总的来说,纪录剧情片的模糊性美学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观看体验。

纪实电影美学的特点

纪实电影美学的特点

纪实电影美学的特点纪实电影美学是指通过真实记录和还原事件的方式,展现出真实生活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形象的一种电影艺术表现形式。

它与其他电影类型相比,更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追求真实的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目的。

纪实电影美学的特点如下:1. 真实性:纪实电影追求真实的记录和还原,力求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存在感。

它通过真实的人物、场景、对白和情节展现,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2. 客观性:纪实电影力求客观地呈现事件和人物形象,避免夸张和主观色彩的加入。

它不对事件和人物进行任何评价或解释,而是通过纪实的手法让观众自行体验和思考。

3. 反映社会现实:纪实电影往往关注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通过真实记录和还原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类困境。

它通过纪实的手法,让观众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4. 历史性:纪实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的过程。

它通过真实的记录和还原,让观众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影响力,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5. 人文关怀:纪实电影注重对人物形象的真实呈现和深入刻画,通过记录和还原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生活和情感,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关注人类命运和人的尊严,引发观众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6. 美学表达:纪实电影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也注重对影像语言和艺术表达的探索。

它通过摄影、剪辑、音乐等手法,营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使观众在真实的基础上获得审美的享受。

纪实电影美学以其真实、客观、反映社会现实、历史性、人文关怀和美学表达等特点,成为了电影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它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记录和还原,让观众深入感受到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同时,纪实电影也通过对影像语言和艺术表达的探索,使观众在真实的基础上获得审美的享受。

通过这种方式,纪实电影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人文意义。

纪实电影美学的特点

纪实电影美学的特点

纪实电影美学的特点
纪实电影美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真实性:纪实电影以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为基础,通过真实的叙事方式展现真实的社会现象和人性。

它严格遵守真实的记录原则,力求还原真实的现实场景和事实。

2. 观察力:纪实电影重视对细节的观察和描绘,通过镜头语言和构图手法表达导演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纪实电影通常使用稳定的拍摄手法和长镜头,以便观众可以自行观察和思考。

3. 反思性:纪实电影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还通过对现实事件的分析和解读,提出对于社会和人类的思考和反思。

它试图通过展示真实的故事来唤起观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4. 自由度:纪实电影在视觉表现和叙事结构上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导演可以运用各种手法和形式来表现和叙述真实事件。

这使得纪实电影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来突显导演的创作个性。

5. 参与感:纪实电影力求与观众产生亲密联系,让观众参与到电影所揭示的真实事件中。

通过真实而令人共鸣的故事,纪实电影试图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参与。

总而言之,纪实电影美学的特点是通过真实的记录和观察,以及对现实事件的反思和解读,展现导演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并试图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参与。

电影的美学风格

电影的美学风格

11、辛德勒名单
主演:利亚姆· 尼森 本· 金斯
1993
拉尔夫· 法因斯
导演:史蒂文· 斯皮尔伯格
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最佳导 演、 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 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六项大奖。
12、达· 芬奇密码 导演:朗· 霍华德
2006
主演:汤姆· 汉克斯、奥黛丽· 塔图 让· 雷诺
四、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
新好莱坞-后现代电影:反传统、反文化、滑稽模仿、叙 述游戏、颠覆和解构、开放的结尾、自相矛盾、“摇滚化” 1、美国:从对好莱坞的反叛开始 《邦妮与克莱德》《飞越疯人院》《不准掉头U形拐弯》 《天生杀人狂》《低俗小说》《楚门的世界》《骇客帝国》 2、英国:从绅士文化到嬉皮士文化 《相见恨晚》《红菱艳》《桂河大桥》==(库布里克) 《发条橘子》《闪灵》==《滑动门》《迷墙》《猜火车》 3、其他: 《误打盲撞》(《维洛尼卡的双重生活》)《罗拉快 跑》、《暴雨将至》、《碰撞》
撞击,它至少说明中国电影理论正在提出自己的
美学体系构想。不仅对中国电影理论,而且对世 界电影界在电影美学认识上的规范性都提出了挑 战。遗憾的是探讨、争鸣之余,尚未来得及对 “电影美学”作系统的整理、归纳和总结,西方
当代电影已经开始大量涌进我们那被封闭得太久
的国门。
与此同时,西方现代电影理论和批评方法也不 断被引进国内。这种积极参与文化批判,并迅速改 变传统“政治――道德”一体化的开放局面,对中 国影视业的反思、改革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但应当指出的是,中国电影界在对“电影美 学”理念尚未理清头绪之际,又一次受到了西方电 影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冲击,客观上在 影视研究视域中也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更不规范。
然而,80年代中后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文 化队伍中的各路豪杰重又纷纷登场亮相,充分显 示出新一代知识精英的不甘寂寞,中国电影界第 五代导演的崛起,更使一位“从小心理和性格就 压抑、扭曲”,却又“由衷地欣赏和赞美那生命 的舒展和辉煌,并渴望将这一情感在艺术中加以 抒发”的电影奇才张艺谋,凭着自己的天赋、自 信和坚忍不拔的努力,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 一位杰出的文化英雄。

纪录片创作中的纪实性、真实性和观赏性(上)

纪录片创作中的纪实性、真实性和观赏性(上)

纪录片创作中的纪实性、真实性和观赏性(上)作者:李燕来源:《大观》2016年第07期摘要:纪录片的纪实性与真实性一直是广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大家对纪录片真实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这里所说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真实,它可以理解为是心理的真实,并且与纪录片的纪实性是相辅相成的。

以美学角度为出发点,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来说明问题和展现客观真实,以此让纪录片更具备观赏性。

“观赏性”能够让“真实性”更加具有说服力和魅力。

使真实性的语言得到艺术的升华,是纪录片能够打动人心与受众共鸣的关键因素。

但是纪录片终究是真实的影像艺术,这就要求“观赏性”与“真实性”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达成和谐统一。

关键词:纪录片;纪实性;真实性;观赏性一、关于纪录片纪实性与真实性的争论纪录片是伴随着电影的产生之初就出现的一种艺术形态,被视为电影起源的《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影片,都是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一种客观记录,可以被视为最早的纪录片。

后来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故事片、科幻片、文艺片等多种形式的影片,纪录片也从中分离了出来,最终形成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迚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20 世纪80年代,安德烈·巴赞的纪实主义美学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强调纪录片应该使用长镜头客观记录现实生活,拒绝主观干预。

其后又相继出现了兊拉考尔的写实主义和以前苏联维尔托夫为首的电影眼睛派,以英国格里尔逊为首的纪录电影学派,到伊文思的左翼纪录思想、怀斯曼的直接电影和我国的新纪录运动,都把纪实性作为纪录片的重要属性,强调纪录电影的真实性。

但是纪实就等于真实吗?随着纪录片中摆拍、搬演和特技等手段的应用,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钟大年先生的一篇《纪实不是真实》文章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纪录片纪实性与真实性的广泛思考,并基本达成了“纪实不等同于真实”的共识。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纪录片是以真实的事实为基础,通过镜头的呈现展现出现实生活的一种影像艺术形式。

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记录生活为功能,旨在记录和展现社会生活、历史事件、人类命运等等各种主题的影像艺术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纪录片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手段,使得观众在镜头的呈现下,可以感受到一种生动的现实感、强烈的情感和深深的思考。

纪录片的美学风格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纪录片的表现和呈现方式。

它会使观众感觉到这种艺术形式背后的复杂性和深度,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纪录片的内涵和意义。

下面将针对纪实美学进行分析,并从不同层面分析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

首先,纪录片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传达纪实性的东西。

例如,画面上的镜头切换、音乐衬托、字幕的呈现、摄影技巧的使用等等。

这些手法有时候是为了随时引导观众的情感波动,使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与感受电影主题和内容。

这种艺术化的创作手法一方面表现了主创人员的艺术水平和视觉体验,同时也为纪录片的内容进行了较好的传达,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地理解和认识主题内容。

其次,纪录片文本的勾画也应该在纪实美学分析中作出重要的分析。

文本的勾画应该是与电影主题及内容密切相关的,同时要与纪录片整体风格保持和谐。

但是,在实际制作中,如何把握好文本的分寸和强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如果文本力度过强,可能会减少电影的纪实性,在整体上失去真实的呈现,使观众产生不适和排斥。

另一方面,如果文本过于淡化,也可能会使纪录片无法有效地表达出主题内容,让观众难以理解主题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在这种场景下,纪录片制作人员需要在纪实与艺术之间取得平衡。

综上所述,纪实美学是一种新颖的纪录片分析方式,它强调纪录片的创作手段和艺术表现,同时也考虑了纪录片所要表达的生活真实性。

纪实美学的理论在纪录片整体创作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纪录片的制作更具备艺术性和思辨性,能够更好地引导观众深入思考,提高观众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素质。

真实电影改编在纪实美学下的叙事性研究

真实电影改编在纪实美学下的叙事性研究

真实电影改编在纪实美学下的叙事性研究©戚芳妮蔡培翰纪实美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多数是电影,但我们也可以说纪实美学理论起源于电影。

利用纪实美学理论指导真实电影文本的分析或电影创作涉及纪实美学理论体系、特定电影文本、其他类型艺术的交叉应用以及电影语言知识系统的各种特定元素的组合。

电影的时空结构和艺术概念,图像的摄影角色与画面上的虚假之间的矛盾关系,电影剧情和角色集合的充分运用等[1]o在现代电影中,纪实主义题材电影都有着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其背后从底层叙事揭示现代社会现实的视角符合了当下社会审美的需要,这种类型的研究视角相对广泛,它将“纪实美学”置于全球电影艺术趋势及其发展历史的一般背景之内。

一、巴赞对纪实电影美学叙事过程中的追问如何定义纪录片的概念以及纪录片的美学特征是什么,已经成为学术界讨论的话题。

新时期以来,在纪录片美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中,关于“纪录片是什么”的争论从未间断。

长期以来围绕该问题的争论是不一致的,也没有定论。

在学术界,出现了类似的概念,例如“纪录片”和“纪实电影美学”。

首先,“纪录片”主要是指利用纪录片摄影拍摄的纪实和文学电影。

其次,“纪录片”强调艺术风格,主要是指使现实尽可能接近原作。

电影叙事的纪实性并不是对故事发展原型进行遵守事实,故事情节按照事情本来的发展顺序发展,而是遵循于观众对电影纪实性的情感需要,对叙事结果的遵循并且在这一结果的发展之后增加叙事的角度,按照这一角度进行发展,说白了就是以“观众感受”和叙事结果为标准。

电影的美学来自几个相关概念的跨学科生成,例如美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这是一门研究电影本质并允许形成不同艺术流派的学科。

在电影的写实过程中,电影的叙事化并不能直接对应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而是通过一定叙事语言将其表现出来,这有区别于其他的一些影视艺术。

巴赞的美学纪录片理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是摄影图像的本体,电影的本质是物质现实的还原,现实的再现是电影的本质和基本属性。

从美学视角解构纪录片“真实”

从美学视角解构纪录片“真实”

从美学视角解构纪录片“真实”作者:汪黎晖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4期摘要:从格里尔逊将纪录片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到“直接电影”认为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再到上世纪90年代末“新纪录电影”,虚拟真实的数字影像成为纪录片表现真实的另一种可能性,“真实”这一概念被不断解构、重构、颠覆。

本文从影像与真相的错综复杂,体验与表达的不能完全统一等切入点,对纪录片真实进行美学层面的解构。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体验表达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56-01由于纪录片是以纪录展示真实为目的的,因此许多人认为纪录片不应该注入制作者的主观思考和情感。

但事实上,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已经有了摆拍、搬演和多次拍摄的嫌疑,纪录片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

到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远离文明世界以浪漫主义追寻纪录片艺术的弗拉哈迪、表现先锋主义激荡飞扬的维尔托夫、开创纪录片纪实美学的格里尔逊等等,把纪录片的表现方式、题材领域向广大领域拓展。

而21世纪后,数字影像技术日趋成熟,虚拟叙事情境、凸显视觉效果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新道路,纪录片的真实与现实之间出现了更多的不对等关系。

一、影像与真相美国的威廉·阿尔斯顿在《语言哲学》中写道:“任何认识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一切知识只凭借其(语言)形式而成为知识。

”①在这里,语言是一种载体,也是一种方式。

当叙述者的表达不同,接收者或许就有了不同的感官。

纪录片也是如此。

每一个现实的场景经过摄影机的记录后,现实就已经成为现实的影像而不是现实本身。

影像与现实之间,由于镜头焦距、物象位置、摄影机角度等技术因素的不同,会呈现出多种关系。

而镜头的排列顺序也有无数种组合方式,这就使影像与现实变得错综复杂。

也就是说,同一个场面,经过不同人的描述,会有不同的结果。

从纪实性电影美学思潮看“真实”观念

从纪实性电影美学思潮看“真实”观念
2 1 年 6月 01
第2卷 5 第 3期
新 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ixagU iesy Sca Sine dtn ora n i nvri (oil c csE io) oX n t e i
J n 2 1 u .0 1
Vo. 5 No 3 12 .
● 艺术 学研 究
从 纪 实性 电影 美 学 思 潮 看 “ 实 观 念 真 "
张 夏 凡
( 西南大学 文学 院 , 重庆 4 0 1 ) 07 5

要: 电影诞 生后 , 人们就开始寻找其特殊 的艺术表现形式 。“ 因此 , 在所有 的艺术形象 中 , 影视艺术形 象最
真实 、 最具有直观性 , 能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 出事物 的一切细微特征 , 从而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无 法企及 的真实地 反映对象的独特能力” 。任何 国家或地 区 的电影都 要面 对 电影“ 真实 ” 问题 。纪实 性 电影 美学 观认 为 电影 的 “ 真
实” 观念是对现实世界客观 的、 真实的再现 , 其代表有纪 录片的先驱 和意大利新 现实主义 电影 , 本文将从 这两个 电 影思 潮去探讨 “ 真实” 观念 。 关键 词 : 真实 ; 录片的先驱 ; 纪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电影 中图分类 号 : 0 J 5 9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64—33 (0 1 0 0 3 0 17 3 4 2 1 ) 3— 19— 3类 又一 次获 得 了一 种全 新 的感 知 世 界 使 的经 验 , 获得 了一 种 全 新 的影 像 思 维方 式 ” ”。卢
米埃 尔兄 弟 称 自己 不 是 艺 术 家 , 只是 科 学 家 、 明 发
斥 之意 , 相反 地 , 我倒 觉得 纪 录片之所 以是一 种艺 术 品 , 在 于 它 含 有 创 作 者 对 拍 摄 对 象 的 合 理 干 正 预” 。“ 在 技 术 上 完 全 不 追 求 人 工 的 ‘ 术 它 艺 昧 ’而唯求给人 以朴素 自然的美的享受”4 由 , _6 J 。“

从纪录到实验_真实_观念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流变

从纪录到实验_真实_观念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流变

响,很多 D V 作品的题材和风格都可以找到直接电影的影 缘文本存在的合理性。
子。
这种题材的边缘性突出表现在独立制片人拍摄的作品
无论是弗拉哈迪对过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再现,还是 中,出于对主流影像形态的补充和对大众影像媒体的反动,
格里尔逊“打造自然的锤子”,还是吉加·维尔托夫的“电 独立制片人在纪录片的表现形态上,表达了对中国边缘群
色彩的纪录片表现出以下特征:
“技术”的游戏,与其相关的问题是区别出有效还是无效。他
1、躲避崇高的价值倾向,表现为内容题材的边缘化 认为这三种游戏之间存在“可通融性”,在当代社会最有影
现代主义愤世疾俗的青年到了后现代成为虚无主义者, 响的是“技术”的游戏。
对所应有的正常生存状态不感兴趣。法国后现代思想家德
影眼睛”,直到“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虽然他们的 体的热衷。在这些作品中有生活在烂尾楼里的农村进城的
主体动机、采用的表述方式以及受此影响所形成的风格不 流民(《生活在别处》),有到北京寻梦的边缘艺术家(《流
同,但都必定依存客观现实为基础,主体性必须和现实存 浪北京》)、有生活在底层的平民(《老头》)、有非法经营小
的叙述上也进一步强调了假定的原则和大胆的设想,如《一 用影片记录下真实的原貌,片中对过往情境进行了搬演,不
个月朗星稀的晚上》、《刺杀肯尼迪》。忠实地记录现实似乎 期然这已经成为当今纪录片发展的热潮。“结果要真实,即
已不再是纪录片所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性,直至 2003年英 使需要独辟蹊径也不会动摇”,这是弗拉哈迪对于纪录片真
第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发言人和新闻记者是一种对抗、对 峙的关系。他们认为新闻发布会如同战场,新闻发言人和记 者是直接对抗、交锋的双方。他们的关键词是“对付”,常用 的比喻是“猫和老鼠”、“狐狸和公鸡”①、“红军和蓝军”②。

《2024年从纪实美学的角度浅析电影《地久天长》》范文

《2024年从纪实美学的角度浅析电影《地久天长》》范文

《从纪实美学的角度浅析电影《地久天长》》篇一一、引言电影《地久天长》以其独特的纪实美学风格,成为了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佳作。

本篇论文将从纪实美学的角度出发,浅析电影的叙事风格、画面表现、人物塑造等方面,探究其如何将真实生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达到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二、纪实美学的叙事风格《地久天长》的叙事风格以真实、自然为主,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挖掘,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中。

电影采用了多线索的叙事方式,将不同人物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完整。

同时,电影在时间跨度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回忆与现实的穿插,将过去与现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画面表现与纪实美学电影的画面表现也是其纪实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采用了自然光线和真实场景的拍摄方式,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真实。

同时,画面构图和镜头运用也十分讲究,通过平实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到人物的生活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此外,电影还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拍摄手法,如长镜头、跟镜头等,使得画面更加流畅和自然。

四、人物塑造与纪实美学电影中的人物塑造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都是基于真实人物进行创作的,通过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同时,电影在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实的表演,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真实而立体的角色形象,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故事和心路历程。

五、纪实美学的意义与价值《地久天长》的纪实美学风格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情感,同时也让观众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电影通过展现人物在生活中的挣扎与成长,让观众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同时,电影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让观众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这种真实的艺术表现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电影学中的纪实电影研究纪实电影对观众现实认知与思考的影响

电影学中的纪实电影研究纪实电影对观众现实认知与思考的影响

电影学中的纪实电影研究纪实电影对观众现实认知与思考的影响纪实电影是电影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以真实的事实为基础,通过真实的镜头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揭示。

纪实电影通过对真实世界的再现,给观众带来了对现实的认知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纪实电影对观众的现实认知与思考的影响。

一、纪实电影的定义及特点纪实电影是一种真实记录和展示真实生活的电影形式。

与虚构电影不同,纪实电影以真实的事件、人物和情境为基础,通过电影的方式来呈现和传播。

纪实电影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真实性:纪实电影以真实的事实和事件为基础,力求真实的再现现实世界。

它通过真实的镜头语言、真实的人物表演来传递真实的信息。

2.观察与记录:纪实电影通常通过观察和记录的方式来呈现现实。

它对事件和人物进行观察,以呈现真实的场景和故事。

观察与记录的方式使得纪实电影与虚构电影有所不同。

3.社会关注:纪实电影通常关注社会问题和现实人生。

它通过真实的镜头语言来传递社会关注和人文关怀,引发观众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二、纪实电影对观众现实认知的影响纪实电影对观众的现实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真实的记录和观察,纪实电影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世界,拓宽了他们对于现实的认知。

首先,在纪实电影的影响下,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真实世界的存在和变化。

纪实电影通过真实的镜头和情节,将观众带入真实的现实场景中。

观众在电影中亲眼目睹真实事件的发生,通过电影的形式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真实世界的存在和变化。

其次,纪实电影可以激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纪实电影通常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通过真实的记录和观察,向观众展示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和人物。

观众在电影中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原因,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纪实电影也可以激发观众对现实人生的思考。

通过真实的人物表演和情节展示,纪实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和故事。

观众通过电影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现实困境,进而对人生、幸福、困苦等问题进行思考。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1. 引言纪录片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旨在通过真实记录和展示来呈现事实和现实。

然而,纪录片电影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导演的主观表达和观众的主观感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与表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观众的影响。

2.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纪录片电影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媒介,其真实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纪录片电影通过采访、拍摄和剪辑等手段,力求还原事实和真相,使观众能够亲身感受到被记录对象的真实状态。

然而,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并非绝对,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导演在拍摄纪录片时会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审美取向。

导演通过选择拍摄对象、角度和镜头等手段来呈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

这种主观性会对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观众在观看时需要对所看到的内容进行辨别和思考。

其次,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还受到剪辑和后期制作的影响。

导演可以通过剪辑和后期制作来改变纪录片的节奏、情绪和叙事方式,从而对观众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种处理手法可能会使观众对纪录片中所呈现的事实产生误解或误导,进而影响他们对真实性的判断。

3. 纪录片电影的表现手法除了追求真实性外,纪录片电影还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来传达导演的意图和观点。

这些表现手法包括但不限于:3.1 镜头运用纪录片电影中的镜头运用是导演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导演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镜头角度、镜头距离和镜头运动等方式来突出或弱化某些元素,从而引导观众对事物进行思考和感知。

3.2 音乐与声音设计音乐与声音设计在纪录片电影中起着重要的情感表达作用。

导演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音乐和声音效果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

3.3 叙事结构纪录片电影的叙事结构是导演表达观点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导演可以通过选择线性、非线性或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来呈现事实和真相,从而引发观众对事件的思考和反思。

4. 纪录片电影对观众的影响纪录片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纪录片创作中的纪实性、真实性和观赏性(上)

纪录片创作中的纪实性、真实性和观赏性(上)

纪录片创作中的纪实性、真实性和观赏性(上)摘要:纪录片的纪实性与真实性一直是广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大家对纪录片真实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这里所说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真实,它可以理解为是心理的真实,并且与纪录片的纪实性是相辅相成的。

以美学角度为出发点,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来说明问题和展现客观真实,以此让纪录片更具备观赏性。

“观赏性”能够让“真实性”更加具有说服力和魅力。

使真实性的语言得到艺术的升华,是纪录片能够打动人心与受众共鸣的关键因素。

但是纪录片终究是真实的影像艺术,这就要求“观赏性”与“真实性”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达成和谐统一。

关键词:纪录片;纪实性;真实性;观赏性一、关于纪录片纪实性与真实性的争论纪录片是伴随着电影的产生之初就出现的一种艺术形态,被视为电影起源的《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影片,都是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一种客观记录,可以被视为最早的纪录片。

后来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故事片、科幻片、文艺片等多种形式的影片,纪录片也从中分离了出来,最终形成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20 世纪80年代,安德烈?巴赞的纪实主义美学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强调纪录片应该使用长镜头客观记录现实生活,拒绝主观干预。

其后又相继出现了?道?考尔的写实主义和以前苏联维尔托夫为首的电影眼睛派,以英国格里尔逊为首的纪录电影学派,到伊文思的左翼纪录思想、怀斯曼的直接电影和我国的新纪录运动,都把纪实性作为纪录片的重要属性,强调纪录电影的真实性。

但是纪实就等于真实吗?随着纪录片中摆拍、搬演和特技等手段的应用,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钟大年先生的一篇《纪实不是真实》文章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纪录片纪实性与真实性的广泛思考,并基本达成了“纪实不等同于真实”的共识。

?纪实不是真实,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与真是的关系。

纪实性美学笔记

纪实性美学笔记

纪实性美学笔记
纪实美学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观念格里尔逊第一个提出了“纪实”这一美学思想:
①摄影棚忽略了银幕敞向真实世界的可能性,纪录片拍摄的是活生生的场景、活生生的故事。

②原初的场景,比摄影棚的技师重新塑造的世界生动得多。

③取自原始状态的素材和故事比表演出来的东西更优美,哲学意义上更真实纪录片之美,在于真实一面纪录电影的大旗,真实这种新的样式朴实无华,所做的只是去除任何人为的粉饰,让事物展示出它原有的面貌纪实电影需要纪实的美学思想至今不变,至今仍是记录电影的底线。

现代主义来临20世纪,进入一个以纪实摄影为主的时代。

人们甚至使用“文献摄影”来描述摄影技术的进步。

这一时代的摄影似乎顿悟了自身同美术的关系,不再纠缠于画意的有无,不在乎自身是否属于艺术,而是直奔纪实而去。

纪实美学思想在20-30年代的时候,通过与艺术的分离和同人民的接近,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念。

20-30年代,在英国有格里尔逊的《漂网鱼船》,在苏联产生了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在美国有注明的弗拉哈迪和一大批表现异国风光的影片。

就连中国也感受到了纪实这样一种国际性审美潮流。

纪实,只有在被具有表象和制造作用的人(即具有纪实观念的人)实施,纪实才能够成为纪实。

观念一旦从后台走到前台,便会引起时代巨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6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un.2011第25卷第3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5No.3●艺术学研究从纪实性电影美学思潮看“真实”观念张夏凡(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电影诞生后,人们就开始寻找其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因此,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影视艺术形象最真实、最具有直观性,能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的一切细微特征,从而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无法企及的真实地反映对象的独特能力”。

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电影都要面对电影“真实”问题。

纪实性电影美学观认为电影的“真实”观念是对现实世界客观的、真实的再现,其代表有纪录片的先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本文将从这两个电影思潮去探讨“真实”观念。

关键词:真实;纪录片的先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1)03-0139-03收稿日期:2011-02-09作者简介:张夏凡,男,河南洛阳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电影诞生后,人们就开始寻找其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一个完全真实的现实世界和自我才能使瞬间成为永恒。

迄今为止,人类所有的艺术和发明都是为了这个梦,直到电影的诞生,这个梦想才有可能实现。

发明电影的最初动机极其简单,就是要使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并完整地记录现实。

“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影视艺术形象最真实、最具有直观性,能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的一切细微特征,从而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无法企及的真实地反映对象的独特能力”[1]253。

人类社会随着时空的变化呈现出纷繁复杂、多样化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性的出发,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照固有的客观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世界。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85由此知物质不是不可捉摸和认识的神秘之物,而是能被我们认识的,因此,物质世界终究是可知的。

电影可以记录现实,逼真反映现实。

电影的“真实”观念———这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

“真实”即真,属于哲学命题,它是从客观物质世界运动、发展、变化中呈现出来的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

哲学上的真实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真实是绝对的。

人们对“真实”的理解是一个历史性的、阶段性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得到一个绝对的“真实”。

因为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当人们接近“真实”时,新出现的认识会更“真”,更接近于现实。

电影中的“真实”是对现实的记录,它精确地概括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它所展现的现实比我们日常看到的更为精彩,是创作者通过对现实素材的选择而构造出的独立自足、融贯整一的艺术世界。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其独特的意象世界里恪守自己的真实。

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电影都要面对电影“真实”问题。

纪实性电影美学观认为电影的“真实”观念是对现实世界客观的、真实的再现,其代表有纪录片的先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纪录片的诞生和存在依赖于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纪录片的历史追溯到电影的诞生开始。

1895年12月28日这天是世界上第一次公开放映电影的日子,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放映他们拍摄的影片,这天即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它标志着物质世界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中931再现。

“使人类又一次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经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影像思维方式”[3]1。

卢米埃尔兄弟称自己不是艺术家,只是科学家、发明家、制造商,但是他们的作品的确接近电影的本性———真实。

影片再现真实生活、有着一定的内容或情节、包含丰富的娱乐情趣、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他们深入现实生活获取素材,一般都是户外拍摄,捕捉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某些场景。

正是生动的真实感深深吸引了观众,因为观众以前没有过这样神奇的经历,通过双眼看到与现实中一样的人物或环境,再加上银幕本身的神奇,使得观众对这种新生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只是一种原始的记录,算不上艺术创作,他们只是停留在对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的记录上,没有挖掘出深层的艺术效果,仅仅具有了一种有系统的活动照片的价值。

结合当时的条件,他们不可能有电影“真实”观念的想法,更不可能总结电影的“真实”观念,但是他们却凭着直觉及兴趣紧紧抓住电影与生俱来的逼真性进行拍摄,揭开了纪录片的历史。

电影的“真实”观念在他们那里被理解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再现,展现出电影的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

如果说卢米埃尔兄弟的原始拍摄是早期探索,那么在纪录片的历史上,对“真实”观念有着独特见解的第一人便是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

他尝试着一套独特的创作风格,其纪录片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确记录和描摹,而是一种美化创造,其名片《北方的纳努克》就是对自己对“真实”的理解的实践。

他拍摄时没有事先写出拍摄方案,只是拍下了一切能引起他兴趣或想象的东西,然后就地冲印,反复给他的拍摄对象放映,观察他们的反应,最后决定取舍。

他认为自己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他按照自己的创作要求重新塑造了帮助他拍片的那个爱斯基摩人的家庭生活,其中不乏搬演或具有表演的镜头。

现实生活中,纳努克一家居住的冰屋既暗又小,光线根本不适合拍摄,电影中出现的冰屋是专为拍片而建造的。

对于弗拉哈迪而言,他所记录的生活状态重要的不是严格遵循事实的真实,而是爱斯基摩人为他拍摄而进行的建造冰屋和睡觉的表演。

“因为正如约翰·格里尔逊所说纪录片的根本功能在于‘创造地利用现实’。

弗拉哈迪是在从事艺术创作,而不是进行某种科学研究。

他要求的是使自己成为影片内容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客观的局外人。

这种艺术创作要求把非虚构的生活场景同创作者的想象与诗意完美地结合起来”[4]62。

影片记录的生活状态是爱斯基摩人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否认的真实片段,因此是可信的。

“我在这里指出弗拉哈迪影片的虚构成分,并无贬斥之意,相反地,我倒觉得纪录片之所以是一种艺术品,正在于它含有创作者对拍摄对象的合理干预”[4]63。

“它在技术上完全不追求人工的‘艺术味’,而唯求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的享受”[4]63。

“由于这部最初的影片,弗拉哈迪成了电影方面的卢梭”[5]305。

尽管弗拉哈迪的影片在内容上往往并不完全真实,但其独特的拍摄方法给影片增添了新鲜、自然的真实感,这比任何制片厂或摄影棚里拍摄的影片都更吸引人。

十月革命期间负责新闻影片拍摄的是吉加·维尔托夫,他提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纪实性美学。

他认为电影必须忠实地记录生活,要善于记录生活的即景,出其不意地拍摄生活实景。

在进一步对电影的探索过程中,他提出了“电影眼睛”,突出了纪录片最主要的实质即真实性。

在此基础上维尔托夫创建了“电影眼睛派”,并阐释了其美学理论。

“电影眼睛派”认为摄影机的镜头最可靠,它是中性的、不偏不倚的,具有记录现实的功能,它在拍摄比人的眼睛更客观,更能揭示社会的真实,因而比人的眼睛更具有优越性。

他认为用“电影眼睛”的摄影机进行拍摄,可以把真实社会呈现给人们,这在刚刚成立的苏联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其所面临的胜利与危机,看到现实,鼓舞大家团结起来。

维尔托夫认为电影的“真实”即摄影机所记录的一切,摄影机是不会被蒙骗的,因此它所记录的社会现实就是真实的。

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纪录片运动也是对纪实性电影的探索和实践。

它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其代表人物是约翰·格里尔逊。

英国纪录片运动受苏联电影影响较深,尤其是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并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

“格里尔逊第一次用‘纪录/文献’(documentary)对这一电影形式命名,并对纪录片进行了自己的阐释:‘纪录片就是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The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6]。

他认为“在一个充满活力和迅速变化的世界上,举向自然的镜子不如打造自然的锤子那样重要……我对于这种来到我的烦躁不安的手上的媒介的使用,是把它当做锤子而不是镜子”[7]312。

格里尔逊的电影观引领英国纪录片的发展,充分显示了电影直接反映生活的强大力量,影响了战后纪实性电影的发展,尤其是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了影响。

电影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但纪录片的内涵始终不变,尽管创作者对参与和记录生活的理解不同,但是他们对现实的尊重却是相同的。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真实性是纪录片赖以存在的美学基础,也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命题。

纪录片所表现的银幕真实与被041表现的生活真实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这种真实是一种内容上无假定意义的事实真实。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建构在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有机统一的基础之上的,这构成了纪录片的创作原则。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都遭到了重创,电影同样也难逃此劫。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横空出世,此绝非偶然,除了好莱坞电影、法西斯电影不能令人满意外,世界进步电影美学传统的积极影响,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兴起的重要原因。

乔治·萨杜尔指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勃兴是西方世界战后最重要的现象。

”[5]359以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为代表的纪录电影的优良传统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深深地影响了他们。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正是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性电影美学推向了高峰。

它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排斥完美的技术手法。

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革命,它提出了响亮的口号:“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不仅仅局限于用电影来讲述故事,而是致力于按照生活原貌去真实地再现,集中表现意大利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战后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

它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痛苦和不幸。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现实为原则。

现实的情形就是人们的生活面临着无数的问题,都是没有出路甚至是让人绝望的,所以影片中笼罩了一种悲观绝望的气氛,看不到希望和黎明,结尾处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一片茫然,同样的苦难每天都在重复着,这正是那个特定年代和环境的人们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出了一整套最大限度地追求真实的拍片方式。

它取消了依赖明星演出、不自然的照明和搭建布景等做法,采取用自然光线实景拍摄,以及运动镜头和非职业演员演出,在叙述故事时强调按时间顺序展开,拒绝采用闪回之类的手法,这样不仅发挥了电影的照相本性,力求逼真,而且发挥了电影的时空潜力。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创作倾向上表现为:一是真实感。

他们借用真实所产生的冲击力,以赤裸裸的面目掀起一股视觉风暴。

二是粗糙化的审美经验。

三是取材于当前生活热点,特别是底层贫苦人民的生活状态或普遍存在的困惑、迷茫的精神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