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探讨1. 引言1.1 介绍空间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空间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空间观念是指学生对物体间相对位置、形状、大小、方向等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空间观念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对空间关系的认识和探索,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数学学习中,许多概念和定理都与空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如几何图形的性质、空间坐标系等。
只有通过对空间关系的理解,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数学概念。
空间观念的培养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通过多样化的空间活动和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空间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有效的培养和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2 探讨空间观念的培养与数学学习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空间观念指的是学生对于周围环境中物体位置、方向、形状等空间属性的认知能力。
这种观念的培养与数学学习密不可分,因为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涉及到空间的理解与运用。
首先,空间观念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中的几何知识。
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几何知识又与空间密切相关。
通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几何概念,比如点、线、面、体等,从而更好地解决几何题目。
其次,空间观念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这些能力也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
通过锻炼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善于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总的来说,空间观念的培养与数学学习息息相关,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空间观念是指人的感知和理解空间的能力和素质,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空间观念的培养不仅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个体的认知水平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1. 方向感方向感是指人对于空间中方向的认知和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方向感,使其学会判别方向,通过在空间中观察方位,如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等,来进行空间中的定位和方向控制。
通过练习和游戏等活动来训练学生的方向感,较好地培养其方向感。
2. 空间关系空间关系是指在空间中位置之间的关系。
学生需要了解到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并能通过推理和判断确定其合适的位置。
例如,学生需要学会判断物体是在一个容器之内还是在其外面,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在另一个图形的上面或下面等。
同时,通过理解几何图形中各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如线段、角等,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关系能力。
3. 空间图像空间图像是指通过视觉呈现的空间形象。
学生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到各种几何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够对其进行图像化的表现和判断。
对于立体图形,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学生需要理解其各个面的特征,了解其几何特点,以便将其转化为平面图像进行分析。
1. 游戏法游戏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习得空间观念。
例如,拼图游戏就是一种很好地培养空间观念的方法。
学生需要将拼图块根据其形状、颜色、位置等属性进行组合,以便恢复完整的图像。
2. 模型法适当地使用立体模型,能够更直观地表现立体图形和几何形状。
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立体模型,在组合和拼装的过程中,了解其几何特征,发展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 绘图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绘制平面图、立体图等形式,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空间形状,帮助学生将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图像。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对其日常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多种感官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例如,可以通过绘图、搭积木、拼图、按图案排列色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以及这些物体相互组合的规律性和对称性。
二、丰富视觉材料
在教学中,可以准备丰富的视觉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间知识。
例如,制作实物模型、幻灯片、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呈现数学中的空间几何概念、图形变换、空间体积等,让学生在参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空间观念。
三、强化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直觉和空间想像能力,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性时,可以通过让学生画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图形的对称性质等方法来加强训练,同时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实际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供机会实践
实际操作是学生理解空间概念和增强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实践,如简单的建模、测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空间观念。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多种感官体验、丰富的视觉材料、强化思维训练和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积
极发展空间观念和应用能力。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空间观念,因为数学不仅仅是数字与计算,更涉及到空间的概念和运用。
因此,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有助于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
1. 鼓励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首先要从他们熟悉的实物中开始。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空间观念相关的教学用具,如积木、拼图等,让学生进行实物操纵。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空间的概念,比如长短、大小、位置等,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2. 进行空间感知的游戏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如找茬、寻宝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观察、比较和推理,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这些游戏活动,学生可以更轻松地建立起对空间的直观认识,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利用生活实例进行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空间观念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建筑物,了解它们的形状、大小、方位等,或者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导航、地图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空间知觉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生活实例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容易地将抽象的数学空间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1.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和推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视觉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和推理。
比如可以利用图形、立体图形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推理,或者通过抽象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考。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对数学空间的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2. 注重数学问题的实践应用3. 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创造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策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需要从学科教学中注重对空间知识的教育。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空间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其抽象成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空间概念。
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通过示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同的空间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游戏活动和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感知和体验空间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需要从课外活动中注重空间意识的培养。
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和家庭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校本课外活动和家庭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体验不同的空间结构和变化。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探索、校园观察和环境测量,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自然、人文和社会空间的特征和变化。
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和感知周围的空间,引发孩子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需要从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进行思考。
教师作为数学空间观念培养的主导者和引导者,应该具备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教育经验,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观念培养能力和素质。
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空间观念和教学能力。
学校和社会也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丰富的专业培训和合理的课程安排,为教师提供更好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条件。
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的浅谈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为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2000字】。
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探讨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空间观念是指人们对空间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培养空间观念的方法和策略。
一、空间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空间观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空间观念是学习几何的基础,正是通过对空间观念的理解和认识,学生才能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规律。
空间观念对于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计算体积、求解几何问题等方面,都需要运用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培养他们数学思维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因为空间观念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可以看出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和策略1. 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如教学实物、教学工具、教学技术等。
通过教学实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空间的概念和规律,从而加深对空间的理解。
通过搭建积木、拼图等活动,学生可以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工具如平面图形、立体模型等也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空间概念。
利用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等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好地感受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2.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体验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在课堂上可以设计各种空间布置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布置家具、排列图形等活动来锻炼他们的空间观念。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勘测,让他们感受和理解真实的空间环境,从而深化对空间的认识。
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讨论、教学游戏、合作学习等。
通过教学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讨论和交流来理解和认识空间。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使用具体的教学工具:例如拼图、积木、立体模型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拼凑、建造等
方式来感知和理解空间形状和结构。
2.进行空间方位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的位置、方向、相对位置等,让他们逐渐
形成对空间方位的感知和理解。
3.开展立体几何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索不同的立体图形,让他们了解各种几何体的
特征和性质。
4.进行空间变换的教学:通过图形的翻转、旋转、平移等操作,引导学生理解空间中的变
换关系,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5.进行实际的空间问题解决:通过实际的生活场景或游戏活动,让学生运用空间观念解决
问题,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空间的感知和认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空间观念的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空间观念的培养。
空间观念是指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包括对空间位置、方向、形状、大小等方面的感知和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小学生对于空间的感知能力是其空间观念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和运用空间概念的基础。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培养小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1. 视觉感知:示图片、示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出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环境中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来感知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2. 触觉感知:让学生通过触摸物体来感知物体的形状、表面的特征等。
也可以通过让学生用手握住不同形状的物体,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也用手模仿这些不同形状,来培养学生对空间形状的感知能力。
3. 听觉感知:通过声音的传播、声音的方向等,来让学生感知声音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可以让学生分辨声音的远近、高低等特征,从而培养他们对空间中声音的感知能力。
通过这些感知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加敏感地感知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方向、形状等特征,为后续的空间概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空间位置和方向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培养小学生对空间位置和方向的认知能力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 实物操作: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与物品进行互动,来感知和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关系。
可以利用操纵玩具、积木等实物来让学生摆放、拼凑,从而培养他们对空间位置和方向的认知能力。
3. 平面图形:通过给学生呈现平面图形,让学生根据图形上的标记、符号等来判断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关系。
可以让学生在图中标出物体的方向、位置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空间位置和方向的概念,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这让我们对于空间的观念的理解有了清晰的认识。
那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一、充分利用视觉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视觉是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而空间知识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因此可以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在提高学生视觉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空间感。
二、在观察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具有伴随性,具有隐形的特点。
学生在观察物体、实物及几何图形时,在练习、操作过程中都伴随着想象,这些想象既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表述。
概括能力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要条件,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必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直观化,才能真正理解空间形式,也是对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高级要求。
四、加强操作体验,获得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想象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新课标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可见数学活动经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空间观念的培养,也要通过加强操作体验来落实。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几何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
空间想象必须依赖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之后,再进行的一项高级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实践活动看,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将空间观念应用于实践中去。
总之,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经过反复的长期过程,以上四个方面的培养也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一个过程。
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探讨
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探讨空间观念是指人们对空间的感知、认识和理解能力,是人类认知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探讨一些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1. 创设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环境是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
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各种数学实物,如各种几何图形、体积模型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来直观感受空间的属性和特征。
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中设置各种游戏和实践活动,如益智拼图、搭建模型等,让学生在游戏和实践中感受空间的变化和运动。
2.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思维训练空间思维是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思维训练。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空间问题的情境,如“张三和李四从A点同时向B点出发,张三按照直线路径走,李四按照曲线路径走,请问谁走的路程更短?”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解析找到正确的答案,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
3. 进行有针对性的空间观察和测量观察和测量是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观察和测量的任务和活动,如观察某个场景中的几何图形、测量教室中某个物体的长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来感知和理解空间的属性和特征。
在进行观察和测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较和分析数据,培养其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4. 利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资源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资源为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资源进行虚拟实验和模拟游戏,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探索来感受和理解空间的属性和特征。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资源进行数学建模和问题求解,培养其空间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进行团队合作和项目实践团队合作和项目实践是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的活动,如集体画地图、搭建模型等,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和分享观念,培养其空间思维和沟通合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空间观念是指人们对空间结构、空间关系以及空间运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几何学习中的理解和应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教学策略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 创设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布置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亲自参与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空间的存在与变化,从而形成对空间的认识和理解。
在学习视角的转换时可以采用“打开盖子看内部”、“走到另一边看看”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空间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空间分析能力。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幻灯片等,通过图像的展示和示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空间的结构和特征。
在学习平面图形的展开时,可以通过幻灯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特殊的图形展开过程,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平面图形的三维展开,从而增强学生对平面图形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3. 利用实物教具操练提高学生对空间的认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使用一些具体的几何模型、实物教具来帮助学生感知和认识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
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特征时,可以利用几何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摸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几何图形的空间概念和认识。
以上这些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和认识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1.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体的空间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空间观念和空间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平面镜变换时,可以提出“一张纸放在平面镜前,镜前的图像是什么样子的?”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造力。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空间观念培养策略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借助于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通过培养学生对空间事物的感知、认识、理解、分析、创造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形成对空间的整体认识和结构感知的能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空间观念培养策略。
一、直观感知法:直观感知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感知教学对象(SUGGEST)的形状、大小、位置等特征来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实物、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等特征,并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
例如,在讲授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可操作的实物,如木块、园规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获得对几何图形的感知。
二、影子哥哥法:影子哥哥法是指通过观察物体的阴影和投影来培养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感知能力。
例如,通过反射和折射等现象,让学生观察光线在不同物体上的反射和折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与其阴影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物体的位置和方向的感知能力。
三、拼图游戏法:拼图游戏法是指通过拼装图形或拼装空间模型来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整体认识和结构感知能力。
例如,在讲授平面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规律的拼图游戏,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将图形拼接成规定的形状,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对图形形状和结构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四、示意图案法:示意图案法是指通过用简单的几何符号或线条表示出物体的形状、位置和大小等信息来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讲授物体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使用简单的示意图案,通过观察和分析示意图案,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五、立体模型法:立体模型法是通过使用立体模型来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教师可以使用立体几何模型来讲解几何体的性质和空间关系,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几何体的形状、体积、表面积等性质。
六、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通过创设情境或场景,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触碰、感知和理解空间事物。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数学是一门抽象而严谨的学科,而空间观念则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观念和理解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空间观念的概念、重要性和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空间观念的概念空间观念是指人们对于空间的感知、认识和理解能力。
它包括对位置、方向、形状、大小、距离、角度等空间属性的认知和把握。
在数学中,空间观念是指学生对于平面、立体、二维、三维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具体来说,空间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位置的把握: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包括方位、相对位置等。
2. 方向的感知: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方向的概念,包括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关系。
3. 形状的认知: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形状的物体,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4. 大小的比较:学生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包括长度、面积、体积等。
5. 距离的估计:学生能够估计物体之间的距离,并进行简单的测量。
空间观念是数学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学科意义。
教育意义:空间观念是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科意义:在学科学习中,空间观念是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基础。
在数学学科中,学生需要运用空间观念进行几何图形的认知与性质分析、几何图形的变换和平移、立体图形的表达与计算等。
在物理学科中,学生需要运用空间观念进行物体运动的描述与分析、力的作用点和方向的确定等。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具有直接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三、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数学空间观念是指学生在空间中形成的认识和理解,涉及到学生在空间中的定位、分析、表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是每位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立体图形认知能力。
立体图形是数学空间观念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少不了的。
要想培养学生的立体图形认知能力,首先需要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棱锥体等。
其次,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比如正方体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和十二条棱等。
最后,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物、图形和联想记忆等方式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各种立体图形。
二、培养方向感和距离感。
方向感和距离感是数学空间观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时,需要学生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理解自己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距离关系。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距离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空间定位和移动的活动,比如让学生走迷宫、模拟地图上的行走和旋转等。
此外,可以借助各种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掌握方向和距离的概念,比如指挥学生到某个点,并且指定特定的路径等。
三、培养空间切割和组合能力。
空间切割和组合能力是数学空间观念中比较高级的能力,需要通过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来实现。
要想培养学生的空间切割和组合能力,需要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入手,让学生能够自由地组合和拼接几何图形,从而形成新的图形。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手工制作活动,比如拼图、折纸等,通过手工制作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空间切割和组合的概念。
三维空间想象能力是数学空间观念中比较难培养的能力,需要学生有非常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可以采用一些帮助学生掌握三维空间想象的方法,比如通过立体拼图游戏、3D漫游游戏等方式来进行学习。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自由搭建房屋、制作3D拼图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三维空间想象的技能。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摘要】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至关重要。
通过认识空间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空间的直观理解;理解空间关系则能够加深他们对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认识;学习空间图形的性质和掌握空间位置关系,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则可以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例如利用实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等。
通过培养空间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空间观念、培养、重要性、空间概念、空间关系、空间图形、性质、位置关系、想象能力、策略、实践意义1. 引言1.1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空间观念是学生理解几何知识的基础,也是其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能力之一。
通过培养空间观念,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空间概念。
他们可以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形状特征等,从而建立起对空间的认知框架。
这样,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就能更快地理解和吸收相关内容。
培养空间观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空间关系。
他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方向关系,从而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几何知识,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空间图形的性质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不同空间图形的性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几何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几何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认识空间概念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认识空间概念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一环。
空间概念是指对空间的形状、大小、方向等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篇誗经验交流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文|张艳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几何图形等相关知识。
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一、培养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意义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成为目标之一。
所谓空间观念,指的是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向等在人脑中形成的概念。
事实上,学生想要创新发展,就需要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和树立空间观念,若没有空间观念,则无法进行创新设计和发展。
很多创新性的发明都是设计者根据自身的空间观念,先进行想象,设计图纸,然后制作模型,通过反复试验,不断完善,最后获得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空间观念十分重要,如果缺乏空间观念,设计者无法做出创造性的发明。
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空间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时期。
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有了,学生会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建立空间观念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环境并用感官感知来实现。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只是让学生认识、了解图形概念或者是计算图形的长度、面积等,这些概念过于抽象,忽略了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较低。
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让学生对几何图形有更深刻、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几何图形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日常接触到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对图形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时,学生可以在课下使用积木、小棒等学习工具来摆放不同的图形,通过自主实践加深对空间概念的理解。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图形,而且能锻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至关重要。
空间观念是指学生对于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位置关系的认知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认知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本文将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感知空间。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空间关系,比如家里的房间布局、教室里的桌椅排列、操场上的道路设计等等。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和体验这些实际的空间关系,引导他们通过感官来认知空间,比如用手摸索不同形状的物体,用眼睛观察物体的大小和位置,用脑筋思考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
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知空间,从而建立起对空间的直观认知。
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几何图形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空间关系。
几何图形是空间中常见的物体,它们有特定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空间中的相对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几何图形的属性,比如长方形的四条边和四个角,正方形的四条边和四个角,圆形的圆心和半径等等。
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可以逐渐理解各种几何图形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建立起对空间的抽象认知。
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空间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提高空间观念。
空间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空间中进行定位、方向和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空间思维训练的活动,比如寻宝游戏、拼图游戏、盲人摸象游戏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在空间中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提高自己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的空间观念培养是指培养学生对于空间的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观察、描述、分析和解决与空间有关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详细
介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空间观念的培养。
一、培养空间感知能力
空间感知是指学生对于空间的整体把握和认识。
通过培养空间感知能力,学生可以准
确地观察和感知所处的空间位置,以及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
具体的培养方法包括:
1. 利用具体的物体进行观察和感知,例如让学生观察和感知教室中的物体位置关系、教室内外的位置关系等。
2. 运用图形和图像进行观察和感知,例如让学生观察和感知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的
特点和变化。
通过以上的培养方法,学生可以逐渐形成对于空间的整体感知和认识,为进一步的空
间思维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空间观念培养既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导和引导,也需要家庭和社
会的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为学
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分析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空间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之一。
以下是一些策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空间物体:通过观察和描述,学生可以理解空间中的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关系。
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 创设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概念。
通过搭积木或拼图,让学生探索和组合不同形状的物体,以理解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
3. 使用图形和图表:教师可以使用图形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概念。
通过展示地图、平面图或柱状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空间中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
4. 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解决、推理推断、模型制作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让学生研究和解决迷宫问题,通过探索不同路径和方向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5.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构造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空间构造活动,例如搭建模型、织制手工制品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空间概念,锻炼他们的空间观察和操作能力。
6. 运用技术手段:利用计算机软件或在线资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观念培养的机会。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沉浸在一个立体空间中,让他们自由探索和观察空间物体。
7.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一些空间问题解决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通过合作讨论、相互配合和分享思考,学生不仅能够培养空间观念,还能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8. 创设数学游戏和竞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竞赛,让学生在游戏和竞赛中体验和应用空间观念。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空间观念。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数学教育也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空间观念是指人们对空间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包括对方向、位置、形状、大小、距离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本文将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探讨与总结。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开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感知和理解空间的存在和规律。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观察各种物体的位置关系,让他们感知正前、右后、左前等方位词的含义;在操场上让学生走过迷宫、进行方位游戏等活动,让他们感知和理解方向和位置的变化;在校园里让学生观察树木、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让他们感知和理解空间的大小和形态。
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空间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观察力和认知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从数学教材中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与空间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老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平面图形的排列和组合问题,让他们感知和理解形状之间的关系;可以给学生出一些立体图形的展开和组装问题,让他们感知和理解空间结构的变化;可以给学生出一些方向和位置的描述问题,让他们感知和理解空间的方位和位置关系。
通过这些数学问题的引导和解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还需要从教学方法中入手。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各种空间图形和结构,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和理解;可以采用实物教学,通过模型、实验等形式展示各种空间现象和规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可以采用互动教学,通过讨论、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让他们感知和理解空间的变化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何教学中培养的空间观念与能力,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如CT,核磁共振,机器人,电视,传真等技术,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小学阶段强化儿童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为学习几何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有助于孩子逐步了解、探索、把握现实世界的数学空间,学会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去观察客观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
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掌握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过程及其阶段性,才能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下面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一)空间观念的定义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
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过程,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二)空间观念的结构1、形状知觉由于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一般在小班时就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到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体等,并能把长方形纸片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但很难说出图形的特征。
低年级学生在知觉不熟悉的几何图形时往往把几何图形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如把正方形说成是“方格子”,把三角形说成“红领巾”,把圆形说成“太阳”。
2、大小知觉对图形的大小判断的正确性,依照图形本身的形状而定。
幼儿在判断圆形、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大小时较容易,判断椭圆形、长方形、菱形和五角形的大小则比较困难。
儿童估计物体大小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小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判断远处的物体。
如:看到山顶上一个移动的小白点,成人会根据生活经验,将其放大一定的倍数,认为实物的大小大概有一辆公共汽车那么大,而儿童则不会按一定比例将所看到的物体放大,那是由于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只会认为就是一个小白点。
3、深度知觉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儿童的深度知觉是先天就具有的。
4、方位知觉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
如对前后、左右、上下及东、南、西、北的知觉。
物体的方位总是相对的,是与所参照的物体的方位相比较而言的。
刚入学的儿童就能完全正确地分辨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方位的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
儿童的左右概念的发展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7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如能辨认自己的左右手,大约到7岁才会把自己手脚的左右关系运用到物体左右关系上。
第二阶段(7—9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儿童在辨别别人的左右时,常常要依赖于自身的动作或表象,在辨别两个物体的左右关系时,常出现错误。
第三阶段(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能正确地指出三个并排放着的客体的相对位置。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左右概念的发展是整个方位知觉发展的关键。
(三)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成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是:1、直观性小学生一般比较容易理解较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概念,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几何概念尚不能直接理解,需要借助直观的手段来理解。
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在教学时,应当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直观和可以动手操作作为基本特征,让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直观的体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归纳出一些基本的几何事实,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2、描述性学生往往倾向于用日常用语来描述几何概念。
一般说来,他们不能用精确的语言来刻画数学概念。
如果用严格的定义来刻画,学生往往很难理解。
如入学前把三角形叫做“三角”,把正方形叫做“方块”。
当这些日常用语与科学概念不一致或不太一致时,就会干扰正确的空间观念的形成。
例如,在日常用语中,垂线只指铅垂位置,至于其他方位的垂线,小学生就不容易认识。
教师应该着重让学生明白日常用语与数学语言的异同。
3、渐进性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渐进形成的。
有些几何概念从初步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概括,需要几个年级段的学习。
例如:学生对正方形的认识,入学前把正方形叫做“方块”,入学后,在低年级认识了正方形是像方格纸一样的形状,到了中年级又进一步认识了正方形是由四条相等的边围成的封闭图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是对称图形”等其它的基本知识。
正方形概念的形成如此,其他图形的概念的形成也同样如此。
因此,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4、偏重于明显要素几何图形都是由一些几何要素组成的。
小学生认识图形时,对各种几何要素的感知是有一定选择的。
他们首先感知的是那些最明显、最突出的单个要素,而对那些不太明显的要素就容易忽视。
例如:同样认识图形的特征,学生就比较容易感知长方形的特点,而对长方形是对称图形特点却不容易感知,对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容易理解的。
5、偏重于标准图形对于一些标准位置的标准图形,小学生在观察时,就比较容易发现其特征,也容易理解其中的一些关系。
如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处于上方,腰处于左右两侧,那是因为平常看到这种形状比较多;直角三角形的直角在左下方,那是由于课本中大多数直角三角形是这样出现的;梯形相互平行的一组对边处于水平方向,而且上底比下底短。
显然,这里所讲的“标准”,其实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而对一些变式图形(即非标准图形)的辨认水平就较低。
如将标准位置的直角三角形旋转几十度,他们就不容易辨认和理解。
6、偏重于对称图形小学生特别爱看对称图形。
如要求一个小学生在圆上画出直径,学生画的第一条直径往往是水平方向的,第二条则是垂直方向的,再画下去也都沿着对称的位置逐步展开。
可见这些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形状有很大的关系。
如平日所见的许多建筑物、昆虫(蝴蝶、蜜蜂等)的标本、日常物品(课本、剪刀等)都是对称的,而且这些物体也往往处于标准的位置。
7、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小学生从二维空间观念发展到三维空间观念是相当困难的,而且这种过渡的时间也比较长。
例如,学生常常把表面积与体积相混淆,把正方体图形上的直角看成是锐角或钝角,不能想象立体图形中看不到的面。
这说明了二维空间图形与实物的可见面是一致的,容易辨认。
当学生认识三维图形时,只能在平面上看到象征性的立体图形,难以使学生得到直观的空间表象,认识它们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所以认识起来比较困难。
认识了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的这些心理特征,在教学中便可以因势利导、突出重点、预防干扰、促进迁移,加快几何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接下来从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落实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一)把握核心目标,培养空间观念“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标准》安排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图形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促使小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二)再现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非常密切。
教师抓住这些宝贵资源因势利导,把生活中形成的表象、感受与空间存在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找到它们的连结点,然而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产生联想,这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发现桌子有点摇晃,准备用一根木条固定住,该怎样钉才最牢固呢?小朋友会看到有经验的人将木条斜着钉下去,经过这样的修理后,讲桌就会很牢固了。
这种经验使学生感悟到物体的形状会带来某些特殊的变化,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就可以把这个经验再现于课堂,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学生学习“面积”时,把学生的绘画作品带入课堂,初步感知周长与面不一样;为了加深对“表面”的认识,再现生活中不同物体的面,如黑板面、课桌表面、文具盒表面、墙面、课本的不同面、圆柱体的不同面等。
唤醒学生对面的丰富认识,感知面有大大的有小小的,面有平平的有弯弯的,有些物体有几个面。
(三)观察比较活动,建立空间观念。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打开思维的窗户,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从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引入,使学生的大脑中有了清楚的表象后,学生的空间观念就会拓展到生话空间,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能够充分利用生话中的事物来探索图形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如:建立体积的概念:在一个底部留有一个小孔的铁盒中装满橡皮泥,再把一个长方体木块塞入橡皮泥中,盖紧盒盖,盒中的一些橡皮泥就从底部的小孔中挤出;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放入一个铁块,水就会溢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橡皮泥为什么挤出来,水为什么溢出来,是因为物体占有空间。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橡皮、文具盒、鼓鼓的书包,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自学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这一系列的话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比较、判断、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感知空间观念。
(四)加强操作感知,提升空间观念皮亚杰曾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
”儿童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
因此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亲自触摸、观察、测量、作图和实验把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协同利用起来强有力地促进认识活动的内化,有利于空间观念的提升。
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首先制造矛盾冲突,激发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其次让学生摆小圆片、长方形、正方形去探索面积单位,操作比较中得出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合理、方便。
最后让学生依据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做实物,再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话中的实践联系起来,进而构建面积单位。
再如,学习“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
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眯眼想一想,展开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体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宽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就水到渠成,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