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第7集-解说词

合集下载

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

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

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1·兴衰之思·内容简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

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

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

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

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

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

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

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解说词(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清晨,刘春迎带领考古队员,来到了开封城摞城考古现场。

经过两年多的挖掘和清理,清代的开封城墙已经显露出来,在它的下面,还依次掩埋着明代的开封城,金朝卞京城,北宋的国都东京城和唐代的汴州城。

由于战乱和黄河水患,两千多年来,开封曾经多次被掩埋在黄河的泥沙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摞城景观。

在乱世与盛世的更替之中,毁灭与重生的命运在开封城反复出现,治乱循环的历史印记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如同一幕剧情重复,缺乏新意的戏剧,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间就化为历史陈迹。

那么?历朝历代兴亡更迭的逻辑在哪里呢?(片名):第一集兴衰之思解说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这座巨大陵墓,就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即位不久,就开始动工修建这座陵墓。

鉴史问廉-解说词第8集

鉴史问廉-解说词第8集

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总录制:尹晋华、赵素萍、胡占凡出品人:胡占凡、李建社、朱夏炎篆刻:付静、赵景春、王少春总监制:胡恩、刘建新、陈敬如监制:魏斌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总编导:刘建新、李青春(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这座位于陕西省乾县的陵墓,就是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乾陵。

1000多年来,乾陵神道东侧这块巨大的石碑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注意。

因为,这块石碑上竟然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一块无字碑!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像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代女皇,还是千千万万的官员和士大夫,都要面临百年之后历史这块无字碑的最后评价,以至千秋万代,最终成为盖棺定论。

几千年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员,大多在历史的如椽之笔面前心存敬畏。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片名):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据说,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鲁国,开始着手整理编撰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伟大著作。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他为什么要编写《春秋》这部书,孟子讲了,在春秋那个时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孔子很害怕,这个社会这样下去怎么办?他就作了《春秋》这部书,要让这个上面的人接受历史的审判。

”解说词:在后来的岁月中,《春秋》的作用和影响早已超出史书的范围。

在这部书中,用于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语言非常简练,但是几乎每句话都有明确的褒贬之意,这种“字字针砭”的独特文风,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历代史家效法的经典。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242年这部春秋史,把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邪说暴行,把它记下来了。

他每个字都有褒贬,什么事情是错误的,什么事情是正确的,我们看一部《春秋》全部都有。

鉴史问廉,激浊扬清树正气——《鉴史问廉》策划、河南省纪委常委

鉴史问廉,激浊扬清树正气——《鉴史问廉》策划、河南省纪委常委

纪委觉得开展这项工作正当其 时, 同时 , 随着打老虎拍苍蝇
的常态化 , 人民群 众对反腐倡廉的文艺作品关注度非常高 , 期望一些高 水平、 高 质量的廉政文化题材作 品问世 。 所以 省纪委就联合中央电视台和省新闻出版广 电局 、 河南 电视台

起, 来打造一个大型的文化纪录片—— 《 鉴史问廉 》。
额等等 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付静 : 给 我印象最 深刻的是 在内乡县衙 的三省堂 上 ,
 ̄ I R S T S H Q l i  ̄ /1 2
F I R S T S HOW 2 0 1 5 年1 月 号
央视网: 请问, 廉政和历史兴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心 修身 这 样 的 一 些 思 想和 做 法 。 正 是 在 这 样一 个背 景 下 , 省
有这样一 副对联 , 叫 “ 吃百姓 之饭 , 穿百姓之衣 , 莫道百姓 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 ; 得一 官不荣 , 失一官不辱 , 勿道一 官 无用 , 地方全靠一官”。 这副对联很好地说 出了官与民的关 系, 说出了一个官员在地方治理上面的作用, 说 出了一 个官 员对老 百姓 , 要尊重 、 爱护 。过去叫爱 民如子 , 也 有的叫抚 民如伤 , 就是说对老百姓要像对 自己的伤 口一样 , 那么用心 那么细致地去呵护 。 央视 网:中国的哪座城市最能看 出王朝的兴衰?请您 向 我们推荐一个这样的城市。
来惩治腐败 , 党风廉政建设和党风政风民风都有了非 常好的 变化 , 成效非常显著 。 新一代领导集体在重视惩处 的同时也
非常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工作 , 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还
提 到要积极借鉴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 来提供拒腐防变和 抵 御风 险的能力 。 王岐山同志也讲 , 我们要从古代的廉政文 化里面汲取为政以德、礼法相依 、 德主刑辅 、 治权 管吏、正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篇1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鉴史问廉》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揭示廉则兴、贪则衰的治国之道,弘扬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树立激浊扬清、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推崇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道德人格,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和借鉴历史的教科书。

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惩治腐败,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鉴史问廉》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告诫。

一、要以廉为本,轻名利,讲操守,提高自身修养我国自古以来,各个阶层和各个朝代均高度注重以道德引导官员,提倡以德为先、以廉为本。

当前,要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首要前提是“干部清正”,党员干部要守住自己的节操,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要怀修养之心,提高思想境界。

我国历来有注重自省和个人修养的传统,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

当前,党员干部要以“慎独”的精神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树浩然正气,扬昂扬锐气。

要怀淡泊之心,正确对待名利地位。

不追求名利地位才能志趣高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才造就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职位升迁,甘于吃苦,不计得失,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以个人进退荣辱为怀。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鉴史问廉》观后感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鉴史问廉》观后感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早已陈述过这样的道理,而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这句话的内涵也毫不过时。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这部纪录片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

该片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

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

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可为何在古代社会仍是廉者少、贪者多?我认为这是人们虽有美好的愿望,可没有一套能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确保扬廉抑贪,使得廉政只成为一种口号。

因此,我党的廉政建设需要思想、制度和监督上的三重保障。

一是以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先导,夯实勤政廉政思想基础。

加强廉政教育,组织广大干部开展警示教育,让干部知道危险、查找风险、不敢冒险、力求保险。

突出示范教育,开展一把手讲廉政党课活动,加大对各级干部身边勤政廉政典型的宣传力度,形成典型示范带动的良好氛围。

对勤廉兼优、实绩突出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正确导向,使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把廉政教育入脑入心。

二是以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为根本,努力构建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在部门之间合理分权,防止一些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合理分权,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于个别人或少数人手中。

同时,规范自由裁量权的使用,缩小自由裁量空间,消除腐败隐患。

鉴史问廉解说词第4集

鉴史问廉解说词第4集

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解说词总录制:尹晋华、赵素萍、胡占凡出品人:胡占凡、李建社、朱夏炎篆刻:付静、赵景春、王少春总监制:胡恩、刘建新、陈敬如监制:魏斌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总编导:刘建新、李青春(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河南省上蔡县城郊的这条沟渠,被人们称为“撒金沟”。

暴雨过后,人们会常常在沟里捡到一些被雨水冲刷出来的小铜器和古钱币。

(同期声·捡小铜器的年轻人):“像个蚂蚁的形状…”解说词:这里曾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蔡国的都城。

在这里,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文明和历史的重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将自己的堂兄蔡仲分到了这里。

据《尚书》记载,成王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千百年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八维,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八维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个子孙的骨髓里,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而为政以德,是古人安邦治国的准则。

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凝聚力量,是古代政治家们成就一番伟业的秘密。

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

而那些流传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片名):第四集道德之择解说词:2011年3月,一块刻于清代嘉庆年间的石碑,在山东巨野县被人们发现。

这个消息立刻成为当地的轰动新闻,也引起了文史界的高度重视。

因为就在与巨野县毗邻的金乡县,也有一块刻于民国年间的同样的石碑为人们所熟知。

尽管在年代上比巨野县发现的这块清代石碑足足晚了118年,但是由于它们所记载的内容完全一致,同样获得了人们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两块年代相差百余年的石碑,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浓厚的兴趣呢?在这块被主人层层包裹得如此严密地石碑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在距今19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荆州刺史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过去他曾推荐的王密正在做昌邑的县令,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

CCTV9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3篇

CCTV9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3篇

CCTV9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3篇CCTV9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1篇《鉴史问廉》是一部廉政文化纪录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

观看后,感想颇深。

该片视野独特,以文化的视角梳理中华传统廉政资源,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主题鲜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内容,提醒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做到"清廉、勤勉、谨慎"。

情节突出,以故事化的结构讲述全片,让我们在故事讲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让每个党员干部有所感、有所动,是一部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的廉政文化重磅之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

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

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

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

大明的魏忠贤,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骂名,是臭名。

鉴史问廉-解说词第6集

鉴史问廉-解说词第6集

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解说词总录制:尹晋华、赵素萍、胡占凡出品人:胡占凡、李建社、朱夏炎篆刻:付静、赵景春、王少春总监制:胡恩、刘建新、陈敬如监制:魏斌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总编导:刘建新、李青春(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北宋以来,人们在每一座官署衙门都会看到这座叫“戒石坊”的牌坊,上面刻着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十六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16个字就是《戒石铭》,北宋灭后蜀以后,宋太宗赵光义鉴于后蜀政治腐朽、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下令将这16个字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以警醒各级官吏。

千百年来,矗立在衙门的戒石坊,提醒着每天从这里出入的各级官吏,贪赃枉法,是天理和国法都难以容忍的行为。

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

(片名):第六集律令之矩解说词:在安阳殷墟出土的这些戴着木制手铐的陶俑直观地告诉人们,在3000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束缚犯罪者手脚的械具。

历史学家们认为,早在殷商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监狱和司法制度。

从此之后,不论是作奸犯科,还是贪赃枉法都会面临法律的惩处。

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贪官是谁呢?公元前531年,一桩突发事件震惊了晋国国都新绛。

晋国掌管刑狱和审判的最高官员、代理司寇羊舌鲋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杀死,杀死羊舌鲋的是晋国的贵族刑侯。

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位有身份的贵族做出了这样激烈的举动呢?事件缘于一件久拖未决的土地纠纷案。

案子的主角是晋国两个很有地位的人物,一个叫刑侯,一个叫雍子。

羊舌鲋受命接手此案时,雍子抢先获得了消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羊舌鲋。

于是羊舌鲋不问是非曲直,强行把刑侯的田产划给了雍子。

刑侯一怒之下,拔剑杀死了羊舌鲋和雍子。

羊舌鲋被杀,一时成为晋国最大的新闻。

晋国的权臣韩宣子把羊舌鲋的哥哥叔向叫来,问他怎么处理。

鉴史问廉全集1至4集观后感

鉴史问廉全集1至4集观后感

鉴史问廉全集1至4集观后感鉴史问廉第一集观后感看了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鉴史问廉》第一集后,深受震撼。

无论是开封、洛阳、西安还是北京,相似的宫墙、不同的历史,却又昭示着一个不变的规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一个王朝在刚刚兴起的时候政治上往往是比较清明的,因为借鉴了前朝的亡国之训,前几任帝王一般都是胸有抱负、能够容纳不同意见且不贪图享乐的人,由此历史上也出现了象唐太宗、康熙这样的千古大帝,但随着朝代的发展,那些养于后宫妇人之手,从小享受荣华富贵,很少走出宫墙亲历人生百态的继任者们很容易陷入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奢靡堕落的泥沼,那种手握天下一人定生死的君主专制制度,再加上身边一些逢迎拍马之臣,一个王朝走向衰落是必然的结果。

更何况“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主的作风是一个王朝作风的风向标,直接影响干部队伍的作风,有唐太宗这样的皇帝,所以才有房玄龄这样的千古名相,同样也因为有明熹宗这样的皇帝才有“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身为领导层的封建士大夫们己身不正,注定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

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内因外因相互作用,最终完成一个又一个王朝的更迭。

我们中国共产党建党已有90多年,90多年来,我们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党员干部却丢弃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中“四风”日盛,顽疾难除,已直接损害了共产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严重影响到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已到了不得不“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地步,因此向腐败宣战,坚持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态度来严查腐败分子,持之以恒的纠正四风是我们党必须面临的斗争。

山河无语,历史有声,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民相信共产党,而我们党也绝不能辜负时代的重托。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史问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我们输不起也绝不能输的斗争。

鉴史问廉第二集观后感问官那得清如许?为将贪欲抛开来。

教师《鉴史问廉》观后感

教师《鉴史问廉》观后感

教师观《鉴史问廉》---观后感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

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

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

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

《鉴史问廉》作为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清”“勤”“慎”为主题,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

该片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廉能旺,腐能败。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我,看了这部警示片后,我从中看到了很多东西,也想到了很多东西,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国民经济正在高速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政策、方针,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树立良好的作风,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廉政从教,就是要严格遵守教师的行为规范,做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心对待每个孩子,坚决杜绝戴着有色的眼镜去区分对待孩子。

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树立良好的时的形象,通过言传身教,向同学们渗透廉洁的思想,让孩子们从小就能经得起诱惑,顶得住风浪,将来一定在工作岗位上两袖清风,一生廉洁。

做为教师身体力行,弘扬廉洁的正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鉴史问廉讨论话题

鉴史问廉讨论话题

一、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讨论话题:
1、谈谈你对“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理解。

2、谈谈你对“廉则兴、贪则败”的理解。

3、奢靡之风具体到个人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4、谈谈奢靡之风的危害?
二、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讨论话题:
1、谈谈你对“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理解。

2、你认为当代清官廉吏应具备哪些品质?
3、谈谈你的清官情节?
4、说说令你印象最深的清官事迹?
三、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辩》讨论话题:
4、谈谈你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理解。

5、清和浊具体到个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3、在当代社会中,怎样才能明是非,辩清浊?
四、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责》讨论话题:
1、谈谈你对“大必作于小,多必作于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的理解。

2、你认为什么是当代的为官之德?
3、要治国先要管好家,谈谈你家的家风家规是什么?
五、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讨论话题:
1、谈谈你对内乡县衙正气歌(“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的理解。

2、谈谈廉政文化对廉政建设的积极意义。

3、基层应该如何加强文化之力助推廉政建设?。

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内容简介.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内容简介.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内容简介.解说词廉政制度建设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工程,对反腐惩贪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如何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历朝历代在制度建设上作出了大量有效的尝试和努力。

纵观历代王朝,在选任以廉、考核以廉、依法监察(官吏选举任用、官吏考核管理、官吏监察监督)三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一些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制度,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廉政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环境,造就了一大批为官公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的清官廉吏,他们廉洁清正、奉法循理、刚直无私、勤政爱民的政治品质与操守作风,不但深受后世为政者的推崇和民众的爱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之重》通过挖掘古人在廉政制度上的探索和努力,将这些历史的镜鉴展示给观众。

解说词:1975年11月,在湖北省云梦县进行的一项考古发掘,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在一座秦代墓葬中,人们发现了1000多片竹简。

这些竹简的主要内容,是两千多年前秦帝国的律令条文,它们对官吏的职责、考核与处罚作了明确的规定。

云梦县出土的这些秦简直观地向人们展示着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国家就开始运用律令和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以监察制度、官吏选拔制度和回避制度为主的制度设计,构成了防止和遏制腐败的制度保障。

这些凝聚着古人政治智慧的制度设计,直到今天还在启示着我们。

(片名):第七集制度之重解说词:吴艳军是湖北省云梦县人民法院立案庭的庭长。

一直以来,吴艳军将“人生的最大失败是失去自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如今,吴艳军的座右铭和全院其他法官的座右铭一起,被醒目地立在法官们开庭时必经的走廊里,这些独特的座右铭采用的是秦代竹简的样式。

在云梦县法院还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这个小小的博物馆里,秦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馆藏物品。

在云梦县,秦简是这里最为瞩目的文化名片。

云梦县博物馆收藏的睡虎地秦简,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珍贵的秦代文献资料。

央视纪录频道《鉴史问廉》以古鉴今警醒世人

央视纪录频道《鉴史问廉》以古鉴今警醒世人
方式 , 用大量的史实为观众讲述了我国古代以来 的廉政故事 , 揭示了勤政 廉政在社会文明发展 中的作用 , 具有十分强
烈 的现 实 意 义 。
讲述廉 政历史故事。《 鉴史问廉 》 节目 通过历 史的视角 , 从历朝历代惩治贪污 贿赂等相关法典入手 , 生动地展
示 出中国古代廉政 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 节 目深入历史故事的发生 地 , 收集了大量第一手史料 , 从历史资料 、官
亡, 匹夫有责 ” 的价值导向。 深刻的历史教i J l I , 在当今依 然具有十分强烈的教育意义 。《 鉴史问廉 》 以史为鉴 , 号召新
时 期 的 党 员 干 部 要 牢 牢 树 立 廉 政 意 识, 激 浊 扬 清, 洁 身自 好, 始 终 恪 守 为 官 之 德 。 圃
t 瑁T , 掰加 1 1
从 秦汉到明清 , 节 目以中华古代朝代兴衰 为切 入点 , 在历史的兴衰之道 中探寻 廉政的作用 , 挖掘其中的经验教训l ,
深刻警醒世 人。《 兴衰之思 》通过总结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与廉政建设的关系, 指 出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中, “ 廉则 兴, 贪则衰 ”的规律已经成 为治朝理政之道 。《 清浊之辨 》则通过南宋覆 灭之 际, 文天祥与权臣贾似道的对 比, 展示 出在历 史的转折 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 轨迹 , 剖析 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人生选择 , 揭示出 “ 天下兴
F I R S T S HOWபைடு நூலகம் 2 0 1 5 年1 月 号
监听监看日 报
第1 9 期 ( 总第3 5 7 3 期 ) 国家新 闻 出版广 电总局监管 中心
2 0 1 5 年1 月2 8日
【 专题点评 】
央视纪录频道 《 鉴史问廉 》以古鉴今警醒世人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鉴史问廉》的第一集——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大唐的兴衰更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

有了前朝的教训,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

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可惜这样的繁华却不敌一块块石头!瘦金体的始祖——宋徽宗赵喆,热衷于艺术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运来各色奇石异花,修建了“艮岳”的同时,提拔了一介平民却献石有功的朱勔为节度使,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纲之役二十年,怨声载道;陷入了内有方腊的起义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终蒙受了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终结。

而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艮岳之石,最终却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园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引发了全国的血荒,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表哥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湖北通山县80后女县长胡娟更是坐在铺满百元大钞的沙发上……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不患穷,就患不公”,一个个官员或是官员的“干女儿”厚颜无耻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们“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鉴史问廉》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弘扬廉政意识

《鉴史问廉》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弘扬廉政意识
故事 。 例如 , 通过对 “ 羊续悬鱼”这一典故的解读 , 使人了解东汉南阳太守羊续清廉 自守的故事 。 介绍 “ 天下第一廉吏 ” 于成 龙时, 着重表现他甘于清贫的生活方式— —身在富庶的江南任两江巡抚 , 却每天粗茶淡饭 , 被百姓称为 “ 于青菜”。 真实细腻 的情景再现 , 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于成龙洁身自好的情操 , 观之深为震撼 。 同时, 还穿插专家学者和作家二月河对他 的点评 , 以 及 ̄ - , J B - , J % 背景 的介绍, 可谓深入浅出。
纪录片 《 鉴史 问廉 》由中央电视台 、 河南省纪委和河南新 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 。 新闻宣传如何契合时代需求 、 引领社
会舆论 , 如何以主题鲜明、 立意独特 、 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配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 这部片子的策划者 、 制作者做 出了
表 率 。 圈
( 新闻阅评小组 )
诉求 , 也是对国家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 的捍卫 。《 鉴史问廉 》 力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 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 , 思考廉
政在社会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 比如 , 片中追寻诸子百 家对廉洁理念的阐述 : 孔子的 “ 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 老子的 “ 罪
奠大于可欲 , 祸奠大于不知足 , 咎莫大于欲得 ” 等, 发掘廉政文化的源流 。片中也有如张养浩所撰 《 为政忠告 》、 孙嘉淦所提 《 居宫八约 》 等对 “ 官德 ” 的重视和倡导等 , 反映历代对廉政的思考与实践 。 讲述廉政故事给人以教益。《 鉴史 问廉 》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 t : : - l - i E I 众说纷纭 的民间野史当中, 精心选择具代表性的人物
调正 是这种腐败对社会肌体 的腐蚀和破坏 , 直接 导致 “ 康乾盛世 ”的终结 。 在讲述南宋奸臣贾似道时 , 寥寥几个灯红酒绿 的

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简介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简介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简介解说词引言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鉴史问廉》第七集节目。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将为大家带来关于制度之重的简介解说。

制度是国家和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石,它涵盖了方方面面,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历史,我们有机会了解不同制度对于国家运行的重要性,进而汲取经验教训,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制度之重。

第一部分:制度的定义与意义1.1 制度的定义制度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规则、规范以及组织安排所组成的,为社会、组织或国家运行提供有序规划和指导的体系。

1.2 制度的意义制度的存在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良好的制度可以保护公民的权益,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国家的治理效能。

相反,糟糕的制度则会导致混乱、腐败和社会动荡。

第二部分:历史上的重要制度在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和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重要的制度,它们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的发展,下面我们来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制度。

2.1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通过培养和选拔人材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隋朝,并在唐朝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激发了社会上普通人的求知欲,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机会,也确保了政府能够选拔到有才干的官员。

2.2 美国宪法下的三权分立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度,即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的相互制衡。

这一制度是美国建国之初的伟大创举,通过确保各个权力机构之间的平衡,防止了滥用权力和专制政治的产生。

三权分立制度在保障公民自由和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 日本的一律平等原则日本的一律平等原则是日本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追溯到江户时代,强调了人民的平等和尊严。

这一原则在日本的社会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2.4 欧洲的社会保障制度欧洲国家在二战之后建立了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为公民提供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福利。

做个廉政知道分了——跟着《鉴史问廉》学习廉政文化

做个廉政知道分了——跟着《鉴史问廉》学习廉政文化

座丰碑 这种用生命和热血写就 的高 尚.已经 融入 中国人的血脉 ,直 到今 天还在感 动着我们 历 史是天下苍 生书写 的 : 每一种 文化符号 的背 后 .都有对现 实的警示与告诫 穿越历史的风雨 ,人们感受着历 史深处传 递出来的 声
音 让我们循着 《 鉴史 问廉 》的线索 。对我 国廉政 文化进行梳理 .都来做一个廉政知道 分子
状 ,解 民之忧 。史称 “ 自侯伯 至庶人 各得其所 ,无 失职者 ” 。召
孙 叔敷 在孔 子修 幸 。 《春秋 》3 00 多年 后 , 在 《 循吏列传 》 里, 记载了 出生于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的楚国 历 史学家 司马迁编 撰中 名相孙叔敖的生平事迹 。春秋时期 ,流经 河南省 固始县的史河洪灾
F I R S T S HOW 2 0 1 5 年1 月号
做个 廉政 知道 分了
跟着 《 鉴史 问廉 》学 习廉政 文化
在 中国数千 年的历史 中,封 建王朝 的兴亡 更替 ,如 同一幕剧 情重复 、缺乏新 意的戏剧 ,在 中国大地上反复 上演 :一个 王朝的鼎盛与 辉煌 .转 瞬之间就化 为历 史陈迹 。穿过历 史的尘埃 .那些 面对 利诱 、黑暗和不 公,拍案而起 的浩然正 气 。已经成为 中国人精 神家 园里的
陕而治 。 《 史记 ・ 燕召公世家 》记载 :召公下乡视察 , 地方官吏要 咏之 ,作 《 甘 棠 》之 老百姓把房 屋腾出来让他休息 ,烧茶备饭招待他 ,召公说 , “ 不劳 诗 ,也 留下了 “ 甘棠遗

身 ,而劳百 姓 ,不是仁政 ”,就在甘棠树下办公 ,倾 听百姓的诉
爱” 、 “ 甘棠之思 ”的 成语典故 。
东汉时期 ,荆州刺史杨震调任东莱太
靠贪 污受贿挪 用公款来的 ,是他自己的钱 。事 后 ,他用这些钱建造 了一个 四知堂 ,就在 昌邑县的衙 门里 ,以此警示 自 己 ,也警告世

第七集万里同风发言材料

第七集万里同风发言材料

第七集万里同风发言材料在《第七集万里同风》中,历史的悲剧和人性的伟大碰撞,构成了这个揪心又感动的故事。

扎根中国革命历史背景,深刻展现出民族大义、家国情怀以及真理与信仰的力量。

本文将从角色塑造、剧情发展和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本剧的角色塑造堪称经典。

剧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且鲜活,个性鲜明。

如苏秉琛是一个坚定信仰的知识青年,始终怀揣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梦想,他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毅力让观众深受感动。

另外,游击队员们也各具特点,既有勇猛善战的战士,也有聪明机智的情报员,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价值观,这样的人物塑造让观众更容易与之产生共鸣。

剧情发展方面,剧中的转折点处理得恰到好处。

故事中,苏秉琛和小艾的爱情是整个剧情的一大看点。

他们曾因意见不合而分离,但最终又相遇,并共同为了新中国的命运而奋斗。

这一情感线索既是爱情的呈现,又承载了时代的变革与国家前途的命运。

此外,剧中武装斗争和痛苦抗争也让观众细细品味,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此外,本剧主题思想鲜明,充满了深意。

剧中通过苏秉琛等革命者的艰苦奋斗,展现了他们对家国的无私奉献和追求真理、信仰的坚守。

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伟大的精神与道德观念深深打动了观众。

同时,剧中也暗示了革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坚定信念、担当责任。

总之,《第七集万里同风》以其深刻的主题、精彩的剧情和饱满的角色形象,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回忆。

通过这个剧集,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上的艰辛和无私,感受到那个特殊时期的激情与挣扎。

这也是对当代人们的一种教育和警醒,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希望《第七集万里同风》的力量能够持续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革命时期英雄们的光辉与伟大。

观看《鉴史问廉》第五集穿越历史的文化之力

观看《鉴史问廉》第五集穿越历史的文化之力

【编者按】2021年1月9日起,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段播出。

即日起,本网同步刊发该片脚本,以飨广大网友。

1月13日晚,该片将播出第五集《文化之力》。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文化的力量历久而弥新。

穿越历史的风雨,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

本集将通过剖析《诗经》、《七品芝麻官》、《窦娥冤》、《岳阳楼记》等经典艺术作品及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从戏曲、小说、绘画、建筑、楹联等传统文化形式和典型作品中展示廉政建设的作用和力量。

【片花】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故乡鲁国。

回到鲁国后,鲁哀公问孔子:“请问怎样才能把政事治理好?”孔子说:“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意思是说,国家的管理者行得端、做得正,百姓就会跟着走正道。

几千年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儒家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

几千年来,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弘扬,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

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解说词总录制:尹晋华、赵素萍、胡占凡出品人:胡占凡、李建社、朱夏炎篆刻:付静、赵景春、王少春总监制:胡恩、刘建新、陈敬如监制:魏斌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总编导:刘建新、李青春(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1975年11月,在湖北省云梦县进行的一项考古发掘,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在一座秦代墓葬中,人们发现了1000多片竹简。

这些竹简的主要内容,是两千多年前秦帝国的律令条文,它们对官吏的职责、考核与处罚作了明确的规定。

云梦县出土的这些秦简直观地向人们展示着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国家就开始运用律令和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以监察制度、官吏选拔制度和回避制度为主的制度设计,构成了防止和遏制腐败的制度保障。

这些凝聚着古人政治智慧的制度设计,直到今天还在启示着我们。

(片名):第七集制度之重解说词:吴艳军是湖北省云梦县人民法院立案庭的庭长。

一直以来,吴艳军将“人生的最大失败是失去自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如今,吴艳军的座右铭和全院其他法官的座右铭一起,被醒目地立在法官们开庭时必经的走廊里,这些独特的座右铭采用的是秦代竹简的样式。

在云梦县法院还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这个小小的博物馆里,秦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馆藏物品。

在云梦县,秦简是这里最为瞩目的文化名片。

云梦县博物馆收藏的睡虎地秦简,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珍贵的秦代文献资料。

通过这些文献资料,人们发现秦朝的地方官吏要负责管理一方的农业、市场交易、徭役、手工业、治安,甚至还要负责兵器生产和工程营造,不论是没有完成职责,还是借职务之便从中牟取私利,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今天,我们透过这些秦简上的律令条文,可以看到秦始皇是如何管理这个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一统帝国,以及帝国庞大的官吏群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治国先治吏,因为吏是什么呢?吏是管理国家的人,首先把官,有一种法律把官管好,就治国先治吏。

我觉得这批云梦秦简里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它能够对官吏的考核,在秦律里头已经体现出来了。

”解说词:为了更有效地监督管理各级官吏,惩治贪腐等渎职行为,秦始皇设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

中央有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御史大夫再派出监御史常驻地方,监察郡县一级的官员。

这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开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宪群:“我国的监察制度主要是官僚制度形成以后,大致的时间是在战国时期,但是秦统一以后这个制度被推广到全国,那么根据文献的记载,秦代中央是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那么这个御史大夫主要的职责就是监察的这个职能。

那么在秦代,地方一级设有郡戒,郡戒的职能主要就是监察。

”解说词:从秦始皇时期开始的监察制度,一直延续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公元前140年,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大事。

这一年10月,刚刚当上皇帝的汉武帝刘彻,在皇宫向一批学者询问治理国家的大计。

根据皇帝的询问,学者们将自己的回答写成文章呈交上去。

在这些文人当中,一位叫董仲舒的学者独特的见解引起了汉武帝的极大兴趣。

董仲舒给皇帝的治国大计就是实行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它使儒学成为以后两千多年间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那么,作为民间学者的董仲舒是如何进入皇帝的视野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牛润珍:“董仲舒能够进入皇帝的视野,这和汉代的察举制度有关,察举的科目有方正贤良,还有敢言直谏之士,被举荐之后,他要经过皇帝的策问、考核,然后才能做官。

”解说词:被地方官举荐的董仲舒在给皇帝的文章中说,现在吏治不贤明,这是选才不当造成的。

他的建议是,根据才能和品德来选拔官员。

这就是后来汉代察举制度中最重要的孝廉科,地方官每年要为国家举荐贤才,品德优秀、孝敬父母、学识过人、富有才干的人都可以被举荐。

那么,汉武帝建立的这套官吏选拔制度,对这个帝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以推荐为主的察举制度,能够避免腐败的侵蚀而为国选出可用之才吗?公元前36年,西汉军队在西域的郅支城与匈奴展开了一场决战。

两天之内,匈奴全军覆没,西汉帝国与匈奴的最后一次战争落下了帷幕。

立下这个不世奇功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陈汤。

陈汤原先只是一个出身普通人家的平民。

年轻时,陈汤曾在长安流浪,他的才能被富平侯张勃发现。

于是,张勃便向朝廷推荐了陈汤。

不料,在等待分配期间,陈汤的父亲去世,而陈汤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变。

原来,得知父亲死讯的陈汤没有回家奔丧。

负责首都监察工作的司隶校尉因此检举陈汤缺乏起码的孝道,不符合举荐当官的标准。

于是,陈汤被拘捕下狱,举荐人张勃也因为举荐不当受到了处罚。

几年之后,陈汤又一次被人举荐。

这一次他担任了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奉命出使西域。

他的才能终于在遥远的边疆得到发挥,为西汉和匈奴之间的战争划下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陈汤的人生沉浮让人们对察举制度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西汉王朝通过严格的考核和检举,极大地压缩了选拔官员过程中舞弊和腐败的空间。

河南省内乡县,这里拥有上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在这里,不同朝代的县志被精心地保存到了现在。

这些县志记载了上至公元前6年下至清朝末年,在内乡任职而且有名可察的180多名官员,人们发现,这其中没有一个是河南人。

这是为什么呢?早在汉武帝时期,官员异地为官的籍贯回避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此后,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成为历朝历代一以贯之的制度。

到了宋代,回避制度被细化为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

作为一种有效的反腐制度,回避制度在中国古代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宪群:“所谓回避制度,从我国历史上来说,我认为有三种回避。

一种是避籍,就是回避籍贯,籍贯回避。

第二种是避亲,就是亲属的回避。

第三种是避近,就是相近的关系的一种回避制度。

这三种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都有存在。

”解说词: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发布了一道诏令,将全国分为13个州,并向每个州委派一名刺史。

此时在西汉帝国,地方已经有郡县两级行政单位,皇帝在全国设州并委派刺史的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吏和豪强。

自此,刺史制度成为国家的主要监察制度。

那么,为什么汉武帝要设立这么一套全新的针对各级官吏的监督机制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宪群:“到汉武帝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吏治腐败的问题就比较突出了。

那么,吏治腐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各级官僚勾结豪强势力,导致了各级地方官,出现了一种不执行中央的政策和命令,鱼肉地方百姓,各种独立于国家法律秩序之外的这种社会势力横行。

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汉武帝就下决心,设立了以刺史为标志的,这样一种巡视监察制度。

”中国唐史研究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你看在秦始皇那个时候,他没有这套东西。

他就到全国,到各地去巡查、他老自己到各地去,天子巡狩,说巡狩并不是真打猎,他到各地,他就要去看,这儿怎么样?那儿怎么样?就是保持中央集权的。

你看秦始皇活活累死了。

你看到汉武帝之前,郡国并行,汉帝国管的地方还相对比较小,郡,好多诸侯国,也不要你去直接管,尽管相这些东西也是中央派的。

所以汉武帝时期觉得,它又含的这些郡县了,他就设13部州刺史,要到各地去监察。

”解说词:汉武帝建立的刺史制度不仅要发挥监察地方官员的职能,还是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开端。

刺史长期流动到各地去巡查,监察地方官员是否廉洁称职,不在一个地方长期驻扎。

从汉武帝开始,巡视制度被历朝历代继承了下来。

巡视工作主要由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负责,成为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朝,中央政府专门委派监察御史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

这种专门负责巡视地方的御史被称为巡按御史。

在民间,巡按御史被百姓们视为清廉而权力极大的官员。

在民间传统戏曲和小说中,巡按御史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八府巡按”。

这种文化现象,折射出了百姓们对巡视制度和监察御史惩治贪腐的期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宪群:“巡视制度在汉代形成以后,在历代的监察制度当中都有巡视这一方面的内容。

比如说像西晋时期、曹魏时期、唐代都有,一直可以说是到明清时期。

巡视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基本都是作为肃清吏治、澄清社会风气的一项比较有效的制度。

”解说词:公元581年,北周皇帝禅位给丞相杨坚,他将这个新朝命名为“隋”。

8年之后,隋统一了分裂400年之久的中国。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开创性的朝代。

公元587年,隋文帝下令,全国各州每年推举三个有才学的读书人参加考试,应考“秀才”,这被认为是后世科举制度的雏形。

几年之后,隋炀帝杨广下诏设立进士科开科取士,中国延续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

这个今天人们休闲观光的旅游景点,曾经承载了无数文人学子一生的梦想。

2014年中秋节,江南贡院上演了一出别开声面的“状元游街”。

与人们想像中不同的是,游街的主角是位女状元,在她的身后是陪同游街的各级官员。

这场演出艺术化地再现了公元1853年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状元傅善祥被点中状元后游街的情形,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观看。

科举考试这种公平的制度设计,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提供了上升的途径,这是中国古代最为公平的官吏选拔制度。

从此之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一再上演,“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成为人们教育子女的金科玉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宪群:“怎么样能够从用人制度上保持政治的廉洁性、公平性,始终是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他们所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说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在历史上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这样一个基础之上产生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用人制度。

”解说词:作为一种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促进了古代社会稳定和发展,也为防止官员选拔中的贪污腐败提供了制度保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它保证了,每一个有理想的个体,都能进入达者兼济天下的社会行动层面,执行层面,有这样的一个平台给他。

所以你看中国古代的士大夫精神,这一点和西方很不一样,西方的一般文学家就是文学家,政治家就是政治家,界限分明对吧。

中国的你看古代的文学家,大多数都是政治家。

我们讲中国文学史全是什么王安石啊欧阳修,苏东坡,这些人都是政治家,是不是?这就叫文人政治。

文人政治其实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明基础,而科举是为文人政治提供一个重要的渠道保证,这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华夏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贡献。

”解说词:摆在隋文帝杨坚面前的,不仅仅是官员选拔制度的革新,而是包括监察制度在内的整个国家行政制度的重建。

这位隋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

御史台不仅要负责监察各级官吏的违法行为,而且还可以与刑部、大理寺联合办案。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到了隋朝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湖南大学教授贾玉英:“隋朝中央监察制度里面重要的发展,第一是御史脱离了晋中,御史台成立了专职监察,不再管宫中事情了,脱离了宫禁,成为专职的监察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