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2课时)

合集下载

囚绿记第二课时教案优秀

囚绿记第二课时教案优秀

囚绿记第二课时教案优秀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囚绿记》,大家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之情。

2.复习回顾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谁能概括一下《囚绿记》的主要情节?生1: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狱中对“绿”的渴望与追求。

生2:作者通过观察狱中的绿树,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师:很好,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很扎实。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

3.分析课文结构(1)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课文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生1: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对“绿”的渴望,第二部分写作者在狱中观察到的绿树,第三部分写作者对“绿”的赞美。

生2: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使得文章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

师:很好,同学们对课文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课文的写作技巧。

4.分析写作技巧(1)作者在描写绿树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课文中有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谈谈你的感受。

生1:作者在描写绿树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那绿油油的叶子,仿佛在向我招手”。

生2: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绿,生命之树长青。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师:很好,同学们对课文的写作技巧有了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们来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5.品味优美语句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绿,生命之树长青。

”这句话很美,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生2:我喜欢“那绿油油的叶子,仿佛在向我招手。

2《囚绿记》教案两课时 (2)

2《囚绿记》教案两课时 (2)

2《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绿”的象征意义的分析,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以及如何分析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于“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总结象征意义的方法分析文章。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陆蠡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作家。

他散文委婉多姿而清丽媚人,然而他本人却是副傻傻的书生相。

抗战期间他主持出版社工作时,一次入侵的日军突然前来查抄反日书籍,抄走满满两卡车书。

陆蠡恰巧外出,幸运地躲过了这一灾。

然而陆蠡并没有幸运感,而是深深为自己不在场内疚,觉得自己是负责人,不能推卸责任连累别人,他甚至毫不顾忌,对抄走进步书籍的敌人决不罢休,反而自己主动上门,来到租界巡捕房论理儿问究竟。

人家正愁没处找你呢,自己倒送上门来了,结果是明摆着的:咔嚓一声,投进监狱了!此后他便作为犯人被无休止地提审。

这时,陆蠡似乎还未醒悟,依然是那副倔骨和“傻”相,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陆先生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接下来自然就是酷刑了,不久他便吐血而死。

据说他惟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

老朋友吴朗西曾说过:“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

”故人已去,然而他留下的文字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散文《囚绿记》。

二、作者简介陆蠡(1908一1942),字圣泉,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

原籍浙江天台。

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

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囚绿记》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囚绿记》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囚绿记》。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3)学会分析散文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美好情感。

(2)教育学生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囚绿记》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2. 教学难点:(1)分析散文中的象征手法。

(2)体会作者的情感,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陆蠡及其作品《囚绿记》。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绿”象征着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谈谈自己对“绿”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追求美好事物。

(2)教师引导总结,强调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生活困境。

5.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囚绿记》,大家能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题吗?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绿”的象征意义。

(2)学生通过实例体会作者的情感,联系现实生活,培养情感态度。

3. 拓展延伸(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追求美好事物,实现自我价值?(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升华(1)学生分享自己在追求美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 (2)

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 (2)

《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3、多元解读文章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品析鉴赏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几天虽然天气阴晴不定,但是从窗户望出去,我们还是发现树木在这个春天披上了绿装。

这郁郁葱葱的颜色,使我不禁想起了贺知章的《咏柳》,同学们能背出来吗?(师生齐背)不错,大家背得非常好。

咱们中国的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还有很多,那位同学能为我们背几句啊?(学生自由背诵)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

可是有人却要将绿囚禁起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囚绿记》(板书)二.走近那抹绿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指什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学生自读课文,找答案)明确:“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2.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小结: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章的大概内容。

但是,要想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光凭题目是不行的,还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三.走近那件事1.文中哪几段文字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能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1)寻(遇、得)绿(1--4段)(2)观(赏)绿(5--7段)(3)囚绿(8--12段)(4)放(释)绿(13段)(5)怀(念、忆)绿(14段)板书:文章思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2.小结:文章始终紧扣一个“绿”字,每一步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喜爱。

四.走近那个人1.我们在诵读时,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作者对绿的挚爱。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目标中关于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教学难点中的修辞手法运用。
3.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及答案。
一、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囚绿记》通过描写作者与一株绿植的互动,抒发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理解不足的地方,进行针对性讲解。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作品,如《草房子》、《边城》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组织课外活动,如户外写生、自然观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之美,激发创作灵感。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朗读课文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通过声音的起伏传达文章的情感。
5.对学生的反馈是否及时,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6.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练习和互动。
7.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讲解不清、表达不明的现象,如何改进。
8.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1.文章结构图
2.生字词列表
3.修辞手法解析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描绘大自然的作文。
2.答案:参考课文中的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囚绿记第二课时教案20

囚绿记第二课时教案20

教学设计主备人《囚绿记》第二课时作业类文阅读书房花木深冯骥才一天忽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子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

鲜花罕有,绿叶为多。

渐渐的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

但得不到我的照顾。

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

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

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旺足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

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

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

我怕惊吓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

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

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盈盈的幔帐。

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

绿萝是最淘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

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

于是,在我写作过于劳顿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儿,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以前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像,只有离开写作才能回到现实来。

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往往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享受到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囚绿记》教案(推荐五篇)

《囚绿记》教案(推荐五篇)

《囚绿记》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

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绿——囚绿——绿——绿(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喜爱之情)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囚绿记》教案二:情感细节解读及表现手法分析

《囚绿记》教案二:情感细节解读及表现手法分析

《囚绿记》教案二:情感细节解读及表现手法分析囚绿记教案二:情感细节解读及表现手法分析囚绿记是一部流传已久的文学经典,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描写清明上河图背景下生活的小说,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性格、行为举止、社会背景等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人性的善恶、社会的黑暗与罪恶等众多主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

本文将对《囚绿记》中的情感细节进行解读,并分析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一、情感细节解读1. 女儿情长在《囚绿记》中,柳如是与李思和之间的情感线索引人注目,两人的感情经历充满曲折和波折,作者通过描绘他们的行为举止和语言交流,巧妙地表达出了两人之间的感情。

比如在小说中,当柳如是意外看到李思和已经成婚,心情非常落寞,这时候作者用了细节描写,描写了柳如是的内心活动,读者不难感受到她的情感崩溃。

2. 人性善恶本书中的各位人物,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他们的行为举止也反映着不同的人性善恶。

比如,在小说中的鹦鹉洲灯市上,月琴姑娘成功劝诱了少年阿牛放下了刀,这展现了人性中的正义、爱心和温情。

反之,在小说中,赵宜臣串通山贼,斩杀护卫,展现出了过度的贪婪与邪恶。

因此,作者的细节描写以及人物的行为展现了人性中的善恶之象。

3. 社会黑暗《囚绿记》中最恶劣的人物当属吴二虎和花翠英,在他们的身上,作者经常描写一些黑暗的社会现象,比如小说中吴二虎背着七星刀,靠残忍斩杀为生,与其他山贼合作勒索民间财物。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手法,将这些黑暗的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表现手法分析1.细节描写细节是修辞学中的重要手法之一,能够为作品增加色彩、增添生动的元素。

作者在《囚绿记》中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比如在小说中,通过描写“春闺梦晓”,“云雨星河”等美丽绝伦的景色,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同时,在“云雨星河”等细节描写中,作者隐藏了很多含义,使得读者细细品味文字中的深意。

2.意象运用意象是一种人类思想活动的基本手段,是文学美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囚绿记》教案(优秀4篇)

《囚绿记》教案(优秀4篇)

《囚绿记》教案(优秀4篇)《囚绿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文题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

学习“绿”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主旨,探究其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对话、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提到绿色,你会想到什么?生命、希望……(学生自由发挥)绿色是美丽的,绿色是美好的,我们喜欢,文人墨客也喜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去感受这个有着“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作家心中的那一抹“绿”。

二、解题课前预习问题:文题中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学生解答——“绿”是指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指“我”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我的桌前,以便时时欣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1、文章哪几个段落集中写了“囚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之前和被囚之后与作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依次找出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体会其感情变化。

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1)写作思路:遇绿(第1-4段)—赏绿(第5-7段)—囚绿(第8-12段)—放绿(第13段)—念绿(第14段)。

(2)对常春藤的称呼及感情变化称呼:“绿影”(第4段),“绿色”(第5—8段),“绿友”(第10、14段),“绿囚”(第12、13段)。

分析:“绿影”“绿色”的称呼,作者还是把“绿”当作物来看,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把“绿”当作有感情的人来看,这表明作者对“绿”的情感在不断的升温。

学生根据行文思路,试着用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四、鉴赏语言,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感1、学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完成任务:给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记号。

囚绿记教案2

囚绿记教案2

囚绿记陆蠡赣榆县实验中学陶珏教学目的:1、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圈点批注、读书动笔的方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圈点批注方法品味作者对绿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

教学难点:采用多元化思维方法,多角度解读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主题是“生命之绿,璞玉心灵”,用圈点批注法解读爱绿的感情,让学生在批注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同时借助于阅读、感受和理解把握作者对绿的认识是不断升华的,由一般对生命希望之绿的喜爱,到与绿交往后被它的不畏强暴,永远向阳的精神所折服,最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绿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经成了我们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让学生评中求解,评中悟情,评中明理,评中品味。

教学进程:一、检查预习成果交流展示。

囚绿记(学生主持词)开场白:绿生机勃勃,活泼可爱,它是生命的象征,可以给失意的人带来无限的希望,可以给苦闷的人增添生活的快乐。

主持人:围绕“绿”,你还联想哪些描写绿的词语、成语、诗歌等注意引导学生回答,注意回答普遍性。

材料参考: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回答诗句的请他到黑板再写一两句)主持人:的确,“绿”总会引发人的无数思考与联想。

请哪位同学到黑板上用几句话写出你对“绿”的感悟。

主持人:今天,我们走进陆蠡的《囚绿记》,来感受“绿”的魅力。

主持人: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相信大家已经通过自己的预习,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主持人:哪位同学到黑板把你预习中发现的重要生字词写在黑板上。

主持人:你对文章的作者了解有多少?谁回答一下。

主持人:从文中看,大家不难发现陆蠡《囚绿记》笔下的“绿”指什么?齐答:常春藤主持人:我们先看看几位同学对“绿”的理解。

注意点评和掌声鼓励。

主持人:那你在文中又找出哪些描写常春藤“绿”的语句。

小组交流3分钟(注意点评与引导)主持人:作者爱绿,这也是作者囚绿的原因。

《囚绿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囚绿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作为必修二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梁实秋的《囚绿记》将生动地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自由。

我们认为自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权利,但是它是在某些情况下被剥夺的,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教师可以通过这篇小说来讨论这个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自由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

2.学生们能够加深对自由的认知,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自由权。

3.学生们能够提高理解英语文本的能力,并通过朗读小说提高自己的发音和语调。

二、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主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教师应该先介绍一下“自由”这个概念,然后询问学生们对自由的看法和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来引导进一步的讨论。

最后,把重点放在小说中的主题上,并解释它的意义和重要性。

2.阅读小说:由于小说篇幅较短,可分为几段阅读讨论。

如第一段,阅读内容是描述主人公所处环境,学生们应该能够理解这个关押于牢狱之中的主人公所经历的强制措施和深度痛苦的感受。

第二段讲述主人公是如何逃离押后之后,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穿新衣、偷东西、值夜、打工等。

英汉对照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音和读音。

3.测验:在阅读和讨论之后,可抽出10道选择题和3道问答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问答题的答案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意见,他们需要从小说中选择一个例子来支撑他们的回答,因此学生需要在阅读和讨论中认真思考,详细回答问题。

4.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组提出“保护人类自由权”的计划方案。

在小组中,学生们可以交流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讨论出一个完整有效的保护自由的计划。

每个小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他们的计划,并给出他们相互的反馈。

学生们需要在活动中发展他们的逻辑和理解能力。

《囚绿记》教案五篇

《囚绿记》教案五篇

Heartache? Heartache? Heart tired? Heart is dead? Do you want me to tell you? All of these have been experienced when I like you, okay.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囚绿记》教案五篇《囚绿记》教案篇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__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__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__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实验情况多媒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前导入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一、课前准备1、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引用《一代人》创设美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探究__的兴趣二﹑阅读课文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二﹑阅读课文学生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大致意思。

三﹑合作探究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三﹑合作探究1、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学生朗读,体会那样一种焦急盼望的心情。

由一人读进而全班齐读。

)2、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囚绿记》教案二:双重主题解读及文学价值分析

《囚绿记》教案二:双重主题解读及文学价值分析

《囚绿记》教案二:双重主题解读及文学价值分析囚绿记,是中国当代小说家刘震云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通过描写被社会抛弃的囚犯,探讨人在极端的环境中的求生和心理变化,表现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思考。

同时,作品的双重主题解读和文学价值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

一、双重主题解读1. 对社会不公的思考囚绿记中的主人公,是许多被社会抛弃的囚犯。

这些人虽然已经坐过了刑期,但是他们却还要在社会中承担着废人和罪犯的标签,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作品中,我们看到许多囚犯在牢中勤奋工作、不断自我改造,但是他们最后还是会回到一个充满偏见和敌视的社会中。

这些囚犯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让我们对社会的公正性和人权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2. 对人性的思考作为一个极端环境下的小说,囚绿记中的人物们展现了极端的心理变化。

在牢中,人性的善恶被放大,许多囚犯开始变得残忍、狡诈,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了坚守正义和自信。

作品中,我们看到囚犯在困境中寻找生存的方法,不断与自我斗争、寻找希望和信仰,这些精神上的抗争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人类的内在本质和对生命的理解。

二、文学价值分析1. 捕捉人性细节刘震云的文风一直以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为特点。

在囚绿记中,他通过对人性细节的捕捉和描绘,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变化。

例如,在囚犯和警犬面对时,犬每次逼近都会让人感到一种惊恐和伤痛,而每次逼近之后,囚犯都会变得更加冷静、理智,甚至开始训练警犬,这种心理变化的描写让我们感同身受、触动心灵。

2. 深情的人物刻画囚绿记中有很多的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生命力。

例如主人公麻叶,他不仅是一个无辜的被判错人,同时也是一个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斗士。

虽然麻叶倍受歧视和谩骂,但是他从不放弃自己,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在刻画这些形象时,作者具有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让人物如同活生生站在我们的面前,触动我们的心灵。

3. 反思社会现实囚绿记以犯罪、监狱为背景,重点描写了当代中国社会中许多不公正和不合理的问题。

《囚绿记》教案 (2)

《囚绿记》教案 (2)

《囚绿记》教学教案池州市第八中学语文组姚伟[教学目标]1、学习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1、重点: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与交流,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绿的什么的象征?以一组图片的展示,揭示“绿”从一般意义上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生命。

那么,在抗日战争的时代,在仁人志士的眼中,“绿”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陆蠡的散文——《囚绿记》。

二.作者简介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三.基础积累1字音急不暇(xiá)择移徙(xǐ)揠(yà)苗助长涸(hé)辙之鱼猗(yī)郁2词义要求:理解词语意义需要结合原文,这样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示例:涸辙的鱼——在水干了的车辙里的鱼。

涸,水干,枯竭。

这个词语出现在第五自然段的“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里,我们能理解作者的那种焦虑地无望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这个词可以说是跃然纸上。

四.整体感知1释题“囚绿记”这三个字当如何解释?学生回答明确:所谓“囚绿”就是将绿囚禁起来,“囚绿记”就是记录将绿囚禁起来的过程。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

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绿色是多么美好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

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

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

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

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1、囚绿探因(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

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

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第二课 《囚绿记》原创教案(第二课时)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第二课 《囚绿记》原创教案(第二课时)
桃花坪中学“电子备课”教案
授课内容
囚绿记第二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三探究托物言志的手法
小组学习后点拨:绿的蓬勃、向阳、固执,象征生命、希望,追求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战精神。
深入探究:如何评价陆蠡对绿藤因爱而囚的这种举动?
陆蠡爱绿,说明他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和理想,值得称道;但是,因爱而占有,反而是被爱者难以自由生长,甚至萎缩,对绿藤造成伤害,又流于自私和残忍,是一种畸形的情感。
五拓展迁移
绿色入诗:
说出你所知道的含有绿的诗句。
不应凋零的绿叶:背生活打到了的人。
永不凋零的绿叶:笑对逆境的人
六课后练笔
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征,并能寄情于物。
教学反思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生自由发言。
范例:人生中囚住我们前进的东西太多,比如挫折、比如残疾、比如困难、比如名利,这些囚得住我们的身体,但囚不住我们的执着、热爱、希望、快乐……
四小结主旨:
《囚绿记》作者通过对窗前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导入。
二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囚绿记》第二课时教案

《囚绿记》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师导入新课
回顾上堂课学习的内容:作者因为爱绿,所以选定了有绿作伴的居室;又因为爱绿,便把绿幽囚进自己的居室;甚至眼见绿的病损,仍旧不肯放走它。而“绿”,哪怕被囚,哪怕失去清苍的颜色,哪怕成了病损的枝叶,仍旧执着地朝着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二、研读
1.研读“放绿”和“思绿”两部分的内容。
⑴自读第12~13段,抓住重要词句,说说你对“放绿”部分文字的理解。
示例:①“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是文中精彩的一笔,这一句点出本文写作的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照亮全篇,凸显出“绿囚”的象征意义。②“烽火四逼”“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表现了当时战事的吃紧。③“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由“绿影”“绿友”“绿囚”到“囚人”,称呼的变化突显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常青藤”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它是在日寇铁蹄下“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追求光明自由的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陆蠡这位爱国志士的象征。可展示陆蠡在狱中与日本人的一段对话,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陆蠡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战胜中国?”答:“绝对不能征服!” “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④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歌咏“物”,完全是为了抒发他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这叫做什么手法?明确:咏物抒情。
(固执,不快)(执着)(烘托)
被囚的“绿”——追求光明,永不屈服
放绿
思绿
回顾与反思
3.品味文章委婉清丽的语言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示例: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用排句的形式,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绿色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深深的爱意。②“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恰如其分的比喻,强调了绿色与“我”的生命的不可分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③“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细腻入微的描写,正是作者对绿极爱心境的一种曲折反映。④“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整饬的句式,表述了“我”对绿色的一种迫切的渴求。⑤“我原打算七月尾……”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每日须得留心……终于在一天早晨……”这里似在娓娓叙事,而在字里行间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尽含其中。⑥“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这样的问句,看似平常,却意味深远,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真切感人地表达了作者对青藤不绝的情思,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的空间。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排比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比喻如:“我怀念绿色,如同河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反复如:“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等等。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囚绿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体会“绿”的象征意义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3、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树立做“被囚”而“永远向着太阳生长”的“常春藤”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是希望之色,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活的情趣,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显示出勃勃生机,它不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的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作者简介陆蠡(li)字圣泉,生于1908年,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陆蠡不仅文章优美,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巴金老人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三、自学指导一:听读课文,解决下面的字音字词,5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朗诵:陆蠡(lǐ) 涸(hé)辙婆娑(pósuō) 猗(yī)郁囚系(xì) 瞥(piē)见⑴了截:直截。

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

(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自学指导二、题目解释:题目1、“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明确:“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指的是绿色的常春藤。

2、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借鉴题目用“绿”的形式理出线索。

写作思路情感变化寻绿(1~4)喜悦满足赏绿(5~7)快活留恋欢喜囚绿(8~12)喜悦可怜恼怒放绿(13)尊敬祝福思绿(14)怀念期盼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

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

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

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自学指导三:品味作者对绿情有独钟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纵情歌唱)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怀念至极)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心灵对话)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深情感悟)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痴爱行动)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要囚住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挚爱象征)六、我为什么喜欢绿呢?明确(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使句子富有气势,体现出了绿象征生命力、希望和快乐的意义,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

(2)从作家自身的处境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 安慰自己的心灵。

)六、这是一抹怎样的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被囚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绿的特点:坚贞、执着、顽强不屈、追求阳光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那么这是不是陆蠡想要表达的主旨呢?仅仅是要抒发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寄寓,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卢沟桥事变发生了)2.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

一起看看最后写了什么内容。

(齐读13段)3.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4.最后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囚人”什么人?(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没有)5、补充: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师: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的精神品质。

)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例句:茅盾《白杨礼赞》: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其笔力集中在白杨的神采、姿态、精神、品格之上,其情感的基调是激情的讴歌,这让我们极为鲜明地感觉到作者是用白杨在象征着一种人,象征着一种精神。

果然,作者又以不可压抑的激情告诉我们,他的目的决不是只写树: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读了这首小诗,你联想到的肯定不是“礁石”。

那在风浪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让你想到的会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斗争精神。

在这里,我们读的是“礁石”,但它让我们“跳跃”式地联想到一种精神风貌。

简单地说,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中,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到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

有人说,象征,是变平凡为深刻的催化剂。

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

一种是像《礁石》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

相比之下,前者更为含蓄蕴藉,意味隽永。

小结:“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展示作者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

拓展延伸: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2、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感悟生命: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不应凋零的绿叶:1.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凡高因爱情的挫折、生活的残酷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2.现代文学巨匠---老舍文革中不堪迫害纵身跳入冰冷的湖中……3.傅雷,现代翻译家、学者。

“文革”初不堪残酷迫害,1966年9月3日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用绳套住自己的脖子……4.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5.中国天才青年诗人---海子在诗歌和人生的理想幻灭后,万念俱灰,把头枕在冰凉的铁轨6.中国最有影响的朦胧诗人---顾城, 在新西兰的一座小岛上,这个思想偏执的天才与疯子将斧头高高举起,砍向相濡以沫十几年的妻子……7.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6年,因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海明威健康每况愈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