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提纲

合集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涉及地形、水体、气候、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等方面。

教学大纲通常会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术要求来设计,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的示例:
1. 引言
- 学科定义和范围
-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地球的结构与动力
-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 地震和火山活动
- 地壳变形和地形演化
3. 气候与气象
- 全球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
- 大气循环和天气系统
- 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
4. 水体系统
- 海洋和海洋动力
- 淡水系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5. 生物地理学
- 植被类型和分布
- 动物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 人类与生物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6. 土壤和地貌
- 土壤形成和特征
- 地貌类型和地貌过程
- 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7.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
-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原因
- 风险评估和减灾策略
- 灾害管理和社区应对
8. 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 地球系统响应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实践
9. 综合案例分析
- 融合各个知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 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
此外,教学大纲还可能包括实验室活动、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和评估要求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的具体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学校、教授和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地理知识点总结提纲

地理知识点总结提纲

地理知识点总结提纲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形态和结构-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大地形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四季变化的原因- 白昼和黑夜的原因3. 气候和气象- 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气压和风系- 降水和云彩4. 水文地理- 水文循环- 湖泊和河流- 海洋和海洋地理5. 土壤和植被- 土壤的类型和特点- 植被的分布和生态系统- 土壤和植被对人类的影响6. 自然灾害- 地震和火山- 飓风和台风- 洪水和干旱二、人文地理1. 人口地理- 人口数量和分布- 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 -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2. 经济地理- 农业和农业地理- 工业和工业地理- 贸易和交通3. 城市地理- 城市的发展和分布- 城市规模和功能- 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4. 文化地理- 语言和宗教- 传统和现代文化- 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5. 政治地理- 国家和政治地理- 政治制度和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和国际组织6. 人文环境问题- 污染和资源消耗- 能源和环境保护- 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三、地理工具和技术1. 地图和地图投影- 地图的类型和用途- 地图投影的原理和方法- 制图和测量技术2. 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卫星遥感的原理和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数字地球和虚拟地理3. 地理实验和调查- 地理实验的方法和意义- 地理调查的过程和结果- 地理模拟和预测四、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 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可持续发展和地球未来2. 地理与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 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法规3. 地理与资源利用-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供需- 能源开发和利用- 农林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4. 地理与城乡发展- 城市规划和乡村建设-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结:地理知识点内容丰富,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工具和技术等方面,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和人类生活的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的结构体系2、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第二章岩石圈系统3、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圈4、地壳的元素组成5、矿物、造岩矿物矿物:矿物(mineral)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组成岩石主要成份的矿物,称造岩矿物。

6、断口、解理、节理、断层7、沉积岩(水成岩)特征:层理(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化石层理: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

是不同时期沉积作用所形成的。

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8、沉积岩类型(按沉积物类型):碎屑岩类、黏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9、沉积岩类型(按沉积物颗粒大小):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泥岩、页岩)10、变质作用的类型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破碎、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

如,构造角砾岩、碎裂岩。

接触热变质作用(局部):发生于侵入体与周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

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区域变质作用(大面积):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称~。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是区域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张过渡性地质作用。

11、变质岩的特征:斑点构造、片理构造(板状、片状、片麻状)12、地质作用及分类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13、岩石产状三要素岩层产状三要素1、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

2、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

与走向垂直。

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4、水平构造及方山地貌、丹霞地貌水平构造: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原因:受内力地质作用扰动较小、岩层呈整体上升或下降运动方山地貌: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地壳大面积上升,可形成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方山。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2.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周期性节律与旋回性节律有何不同?
3.昼夜节奏和季节节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质旋回与气候旋回有什么不同?
4.什么事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5.什么事正负反馈?试举例说明。
6.简述自然地理环境随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第七章
1.什么是地域分异?什么是地域分异因素?
2.地带性、非地带性有什么不同?
2.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4.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有何特性?
5.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6.简述系统的功能类型。
7.什么是过程—响应系统?
第四章
1.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外部因素有哪些(包括小因素)?
2.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第五章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什么事自然环境?
3.天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试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5.试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物质和能量组成。
1.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简述自然地理环境中四种物质循环类型。
3.什么事辐射干燥指数?它有什么地理意义?
4.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5.什么是耗散结构?试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进化发展的本质原因。(结合第六章第1题)
第六章
1.试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
选择(10)、填空(20)、名词解释(18)、简答(30)、论述(22)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综合⾃然地理复习提纲⼀、⾃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个有机的整体。

1、组成包括:⾃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类:即固态的岩⽯、液态的⽔、⽓态的空⽓和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为主体构成了下列⾃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圈、⽔圈、沉积岩⽯圈、⽣物圈地貌是⼤⽓圈、⽔圈、⽣物圈(它们蕴含着外⼒)和岩⽯圈(蕴含着内⼒)相互作⽤的结果。

地貌要素反过来⼜影响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

因为地貌是⼤⽓、⽔和⽣物作⽤的场所,地表形态的差异必然引起各种⾃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

⼤⽓蕴含着最终来⾃太阳的热能,它的物理过程⾸先⽀配着地表的热量平衡,同时⽀配着海陆间的⽔分循环,从⽽影响了⽣物分布和陆地⽔⽂⽹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动态。

风化壳和⼟壤覆盖层的形成,受着⼤⽓过程各种作⽤的影响。

⼤⽓过程还是各种地貌的外营⼒。

⽔体所起的⼀种重要的环境作⽤,在于其潜热特性。

⽔与⼤⽓相互联系,决定着⾃然地理环境中⽔热的配置。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且⽔还滋养着整个地球的⽣物界,没有⽔就没有⽣命。

因此,各种⽔⽂过程实质成为⾃然地理环境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

⼟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地球表层(可称为⼟壤圈或⼟被)。

它的空间位置正处在四个基本地圈紧密交接的地带。

在整个⾃然地理环境中,⼟壤是结合⽆机界和有机界的枢纽,是联系各⾃然地理要素的关键环节。

⽣物其作⽤表现在:改变⼤⽓圈、⽔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壤形成作⽤、地貌的改造、岩⽯和⾮⾦属矿产的建造等等。

⼈类作为⽣物的特殊部分,既有⾃然属性的⼀⾯,⼜有社会属性的⼀⾯。

因此,在⾃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中,⼈类起着⼗分特殊的作⽤。

⾃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下,形成了各种⾃然地理组成要素。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2、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3、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4、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②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④人类聚居的场所6、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①分层性:对流层、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②交织性:大气层中包含水分、固体物质、生物体;水体包含溶解气体、矿物质、悬浮泥沙生物体;岩石圈包含空气、水、多种生物。

以上分层结构的共同点: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③集中性④综合性⑤差异性⑥多级性7、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8、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9、系统:一般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10、系统的基本分类①功能类型:a孤立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②结构类型:a形态系统b级联系统c过程-响应系统d控制系统③其他分类:钱学森把系统分为a小系统b大系统c简单巨系统d复杂巨系统11、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称为辐射平衡12、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的概念: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

自然地理学习提纲

自然地理学习提纲

第四章 海洋与陆地水
全球水量平衡特点 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河流、水系、流域的概念 径流的形成及集流过程 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五章 地貌
地貌成与河漫滩
第六章 土壤圈
土壤、土壤肥力及土壤质地的概念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质地的分类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从 水、肥、气、热四个方面分析) 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利用 对策
自然地理基础自然地理基础学习提纲学习提纲绪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第一章地球?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地壳?常见岩石矿物类型?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地质构造概念及类型?地质构造概念及类型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大气能量及保温效应?降水的类型?大气环流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气团锋气旋反气旋的概念第四章海洋与陆地水?全球水量平衡特点?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河流水系?河流水系流域的概念?径流的形成及集流过程?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流域的概念第五章地貌?地貌成因?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风化作用的类型?河床与河漫滩第六章土壤圈?土壤土壤肥力及土壤质地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土壤质地的分类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从水肥气热四个方面分析?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利用对策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其作用特点?生物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分及结构?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考试题型及分值?名词解释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北京林业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北京林业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 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科学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earth surface)1)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3)•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 社会经济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主要指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

• 社会文化环境: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

2)自然地理环境(physic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天然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

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 人为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

如:农业、工业、城镇等开发利用地区。

2. 研究范围边界:从物质联系、相关程度和空间的可划分性确定。

厚度:按照物质的内在联系发生显著减弱处来确定。

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极地上空约8km,赤道上空约17km,平均10km);下界:岩石圈上部(陆地约深5-6km,海洋深4km)。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以及生物圈。

依据有三:一是大气对流层、陆地表面和整个水圈都直接参与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而且水圈的底部和对流层的顶部都有生物的生存;二是各大陆自表面到地下5~6km深度内,一般都保存有沉积岩,沉积岩由三个无机圈层的物质和有机物质相互作用形成;三是沉积岩层以下的热力条件是地热占优势,且已没有空气、液态水和微生物存在。

3.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011级地理科学班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2011级地理科学班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第一章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

任务:①研究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土壤)的相互关系。

(整体性)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

(时间演化规律)③研究空间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④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应用)⑤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

(人地关系)2.什么是自然环境?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的区别和联系?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区别: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油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人为环境是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田、鱼塘、水库、运河等。

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主要取决于人类干预的方式和强度。

联系:受自然规律制约;受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同属自然环境。

第二章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及著作?原始部族:神的行为,神秘的色彩,朦胧阶段奴隶社会:古代地理学(地志学)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埃拉托色尼——《地理学》地理学之父斯特拉波——《地理》托勒密——地理学、地志学、《地理学指南》封建社会:停滞倒退《马可.波罗游记》第三章1.参见课后复习思考题P39(1)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边界:鲜明边界(突变)——海陆边界模糊边界(渐变)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具有一定过渡区的渐变界限。

三类观点:①把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a、在自然环境“外部联系显著减弱处”找边界格里哥里耶夫:上限为臭氧层底部下限为构造力停止的地方卡列斯尼克:上限为臭氧层的高度下限为普通震源所在深度b、在自然环境“内在联系显著减弱处”找边界查别林:上限为对流层顶下限为地壳中有生命和液态水分布的极限√伊萨钦科: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②把界限划定在一个较小的空间范围(自然地理面)牛文元:上限为地表向上约50m-100m的近地面边界层下限放在太阳能量影响地表的终止线√③陈传康:不应作硬性规定,视研究问题性质相应变化(2)简述伊萨钦科对自然地理环境范围与边界的主要观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提纲(全套)

自然地理提纲(全套)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1、太阳辐射由哪三部分组成?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分布规律是?为什么赤道地区不是地球上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四点)?3、地球自转、公转的一般特点?(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公转远近日点位置及时间,不知道的务必搞清楚)4、黄赤交角?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太阳直射点为什么南北移动?绘图说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5、地球自转的地理影响(地理意义),晨昏线的分界点在哪儿?晨昏线的判断方法?熟练绘制基本的光照图,晨昏线上基本的四点是哪四个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即晨昏线的分界点或者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的点,另外两个是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四个点的特点(切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切点的地方时有哪两种可能?交点的地方时有哪两种可能?)切点与直射点的纬度有什么关系?如果切点纬度是82度,直射点纬度为?这一天日期是(两种可能)?6、地方时相同的点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熟练掌握地方时计算的方法?不同的点如果用一个时间(如3月21日,A、B、C日出的伦敦时间分别是2:00、5:00、8:00),那么数字的大的和数字小的在位置上有何差异(东西位置差异)?不同的点如果用各自的地方时(如3月21日,A、B、C日出的地方时分别是2:00、5:00、8:00),那么这三个点在位置上有何差异?7、地转偏向力自_____向_______递减。

其对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影响?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长江南北岸哪边适合建港口?长江口沙洲更容易和哪边岸连接?尼罗河东西岸哪边更容易被侵蚀?8、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判断方法?昼夜长短的计算?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两种方法:一是根据昼夜长短计算,二是根据地方时计算直接求出日出、日落的地方时)?9、太阳直射赤道(或者北半球、南半球)时,简述全球昼夜长短的状况、由南至北昼夜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极昼、极夜的范围?10、春分日至秋分日,简述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的变化?北极圈出现极昼的范围的时间?北纬72.5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时间范围分别是?11、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分布规律(纬度越大、变幅越大,赤道变幅为0小时,南北极圈以内变幅为24小时),10月1日,以下五点昼长为:A、13小时,B、10小时,C、11小时、D、12小时,E、17小时,按照由南至北的排序是?按照纬度由低至高的排序是?1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13、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北回归线至赤道、赤道、赤道至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以南,简述这些区域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最小值出现的时间。

自然地理提纲

自然地理提纲

自然地理提纲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综合自然地理期末考试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期末考试提纲

1.地理学的划分
2.地理学不同学派及代表人物与贡献
3.地理大发现对综合自然地理学贡献
4.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不同发展阶段
5.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及衍生物
6.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有哪些
7.系统的分类
8.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
9.地球公转与自转的研究意义
10.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判定
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三大规律
12.整体性的概念、三阶段及表现
13.会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相关自然地理知识,如:赤道高温对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极地低温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等等
14.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分循环、大气循环等
15.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的三类型及判定
16.自然地理环境的正负反馈及表现
17.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判定
18.大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19.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异同
20.雪线与垂直带谱判定
21.陆地主要的自然带
22.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23.会应用综合自然区域的原则与方法解决地理学问题,如柴达
木盆地划分,热带分布,江南范围等
24.综合自然区划的单位
25.地域组合规律的形式
26.土地与土地分级的概念、土地分级系统与土地分类体系
27.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异同
28.土地评价系统
29.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判定
30.顺向演替与逆向演替的判定。

地理核心知识规律总结提纲(高考地理复习冲刺)

地理核心知识规律总结提纲(高考地理复习冲刺)

地理核心知识规律反馈提纲一、自然地理部分Ⅰ、描述部分(有什么)1、如何描述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和土壤等方面入手。

例:简述井岗山旅游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答:低山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

2、如何描述某地的地理位置特点: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相对位置、特色位置等。

例:描述上海市的地理位置特点: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可不要);我国东部沿海,东临东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心位置,和南北方各港口城市遥相呼应,交通便利。

3、如何描述某地区的地形特征:从地形组成、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三个大方面分析。

例:描述我国横断山区的地形特征: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喀斯特地貌发育。

4、对气候特征的描述: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入手。

例:描述旧金山的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

5、描述天气及天气变化:从温度、湿度、风力和风向,阴晴,气压等。

6、描述降水特征: 从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变化、雨季长短等。

7、如何对河流特征进行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水能。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和形态、河网密度、落差和峡谷的分布。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1)水位的变化: 大或小,有无汛期和枯水期的变化。

(2)水量的大小:以上与该流域的气候有关。

(3)含沙量:大小与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有关。

(4)结冰期:长短与气温有关(最冷月均温小于零摄氏度,河流结冰)(5)水能大小:与河流的落差大小和水量大小有关。

例:描述松花江的水文特征并分析成因。

答:松花江纬度位置高、冬季长气温低、结冰期长;春季积雪融水补给,而出现春汛,受季风影响有两个月的夏汛期,流经地区林木茂盛,含沙量小,由于补给水较充足,汇入支流较多,水量较丰富。

《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6)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a.环境b.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环境c.地理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a.自然环境的构成次生的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经济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自然地理系统c.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术语3.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的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定义:A.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一般指狭义的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系统研究,着重探讨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

(地理学)B.课本P4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来看(白光润)2.从地理学的三维立体分类系统中来看3.综合自然地理与部门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的关系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P4)四、本课程的学习要求1.做好笔记,以备复习考试。

2.建议阅读《重新发现地理学》,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学期论文“我所认识的地理学”2000字以上,按正式论文格式编写,为日后写毕业论文作点准备。

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来写,不必面面俱到。

3.按时完成作业,平时成绩与点评30%,其中主要看论文成绩。

4.开展1-2次课堂讨论(包括论文报告)5.未安排野外实习,但将结合科研成果作适当的讲解。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的根基——古代地理学一、从远古至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a.奴隶社会的地志学(方志学)成为古代地理学的主流b.封建社会的地理学有所倒退,但并不完全是固步不前c.地理大发现(15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二、古代地理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三、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博杂派→地方志四、~的两大基本学派宇宙派→地理学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近代地理学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地理学转折,自然地理学诞生A.洪堡《宇宙》——自然地理学B.李特?《地学通论》——人文地理学二、19世纪后半期:地理学分化,综合自然地理学萌芽A.李希:用综合的观点研究自然界B.道库恰耶夫:土壤作为历史综合体的发现以及由此转入的研究工作,进一步促进自然地理学的萌芽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一、两大学派的出现1.景观学派:侧重研究地表局部(地域)的地方性特征(购格)2.普通自然地理学派:侧重研究地表的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地理规律(希3.罗?诺夫)二、理论体系(本世纪40年代以后)的形成a.并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b.伊萨钦科《自然地理学原理》第四节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一、悠久的历史1.奴隶社会后期:众多有价值的地理著作a.商贡b.管子、地员篇2.封建社会时期:成果累累、成就辉煌a.地理志b.地图c.地理专著二、新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1.1959年以前:伊萨钦科.罗开富.黄秉维2.1959-8. 1966:任美锷、.杨纫章、侯学煜3.1977的以后:深入开展土地类型研究第五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一、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的应用二、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三、开展宣际应用的研究1.区域的研究2.环境问题的研究3.地理预测的研究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范围和边界一、范围:上至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生物圈的全部下至岩石圈的上部二、边界:a.伊萨钦科:上至对流层顶(10-12KM),下至沉积圈底层(-5~6 KM)b.牛文元:上限在50~100 M;下限在-20~-30、-100Mc.陈传康:视研究问题大小而定第二节组成和特征一、组成1.物质组成: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活动的有机体2.能量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3.要求组成: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植物和动物)二、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明显2.气、固、液三相物质并存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人类聚居的场所第三节结构一、结构的一般特性1.分层性——地球圈层构造决定2.交织性——四种物质相互重迭、渗透3.集中性——海陆表面的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4.综合性——自然综合体的表现5.差异性——地域分异显著6.多级性——从最高级的地理圈到最低级的相二、空间结构1.组成结构(垂直结构)——整体性的反映2.地域结构(水平结构)——差异性的反映三、时间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一、系统的基本概念二、系统的基本分类1.功能类型:孤立类型、封闭类型、开放类型2.结构类型:形态类型、解联类型、过程响应类型、控制类型3.其他分类三、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1. 整体性: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2. 综合性:基于系统的观点3. 层次性:基于系统等级性4. 功能结构性:系统一定的结构相应于一定的功能5. 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第四章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宇宙因素一、太阳辐射1. 几乎所有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2. 辐射平衡是比太阳总辐射更为直接的动力基础3. 辐射平衡的地理分布具有随纬度增加面减小的变化趋势→差异性4. 辐射平衡随时间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节律周期→节律性5.太阳辐射进入自然地理环境以后,发生了复杂的能量交换和转化,从而把四大圈层联结成一个整体→整体性二、球和太阳引力→潮汐(略)三、陨石的影响1.增加地球质量2.造成硕石境和环形山3.陨震4.形成新矿床5.沧海桑田巨变的外因之一四、其他宇宙因素1.臭氧层——保护地表生物2.电离层——干扰无线电波、两极极光3.太阳风——危及地球生物第二节行星因素一、地球形状和大小1.“球状”造成地球上的热量带状分布和所有有关现象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2.巨大质量使地球保持着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使生命和人类的诞生成为可能3.昼夜现象(地球的不透明性)二、地球自转P64三、地球的公转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2.构成划分自然带的特殊纬线3.影响太阳辐射量沿纬度的分布4.天文四季不等长5.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使得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随之改变第三节地球因素一、地球内部物质状态1.岩石圈的下层构成大小不同的板块支承着整个自然地理环境2.软流圈的对流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二、地球内能1.地热活动的地表显示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是改变地壳状态的重要因素(构造运动)3.重力使地球物质是同心圆状排列4.重力(位能)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能量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1.支配~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都从外部进来(太阳辐射、地球内能),由此推动整个自然地理过程的发展,决定了演化的强度和方向。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自己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自己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自己①原生相②衍生相③人源相(文化相)相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①相种:地貌面、岩性或土质、土壤变种、植物群丛等都相同的一些相②相属:同一种地貌面上相种的合并首先,地表切割和起伏规律以及正负地形交替分布规律其次:考虑地貌发展史此外:根据其它标志和指标限区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限区科:各限区属的特征概括,代表各个相同水文条件的初级地貌形态类型的自然特征代号:Ⅰ、Ⅱ、Ⅲ限区属:以初级地貌形态的分类为依据,代表各限区种特征的概括代号:A、B、C限区种:代表相同初级地貌形态中具有相同基质和植被的各限区个体的综合代号:1、2、3(3)地方的分类划分标志:地方种:中等地貌形态组合、岩性、土质、土壤、植被的组合等自然特征相同的地方的合并地方属:同一地貌类型或土壤植被特征相同的地方种的合并地方科:根据地方属的地貌或岩性土质特征进一步合并地方目:按地方科的地貌特征作高一级概括,以地貌类型作为划分地方目的主要标志地方纲:以更高一级的地貌类型作为主要分类标志地方门(型):按地带性进行分类4.土地类型的命名(1)两/三名法三名法:植被—土壤—地貌两名法:植被(或土壤)—地貌如:灰褐色森林土针阔混交林低山地褐土宽平墚地(2)采用当地习用名称如:北京山区,活山、死山、软山、深山、浅山(3)用地名来命名土地类型如:澳大利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和沃伯顿土地系统5.问题讨论多系列分类系统:每一级的土地分级单位都具有一定的类型级别系统单系列的分类系统:如《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把全国土地类型分为三个级别土地纲:分类单位是水热类型,将全国分出12个高级类型,用A、B、C等表示土地类:土地纲划分出的第一级土地类型,在其英文字母右下角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土地型:土地类之下划分的第二级土地类型,在英文字母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土地型:土地类之下划分的第二级土地类型,在英文字母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这是其基本单元,如,A32各级土地类型单位的划分标准:①土地纲:≥10°C积温、干燥度、无霜期及熟制(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主要根据地貌条件)②土地类: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类型划分(山区以垂直地带)③土地型:以引起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分等)评价土地质量优劣,不同利用目的,评价内容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总结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2.地球表层六大特征(简答)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以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风化壳、土壤层等4.互相渗透的个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同时伴随着信息传递。

5.地球表层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异明显,在极小的距离内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6.地球表层是人类发生发展的场所。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又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

4.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太阳能,地球内能,宇宙射线,潮汐能,势能与动能…)5.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复杂性的原因及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密度的差异性及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结构的复杂性。

其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相互渗透性和人水平方向上的地域结构特征。

6.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而言,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即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在其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该书形式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2)空间组合性在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按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其特定的空间结构。

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空间上的反映。

(3)动态演变性自然地理环境外部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具有可变性和阶段性,同时,所有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都有自身演化发展的特点,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始终处在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中。

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时间上的反映。

6.地域分异规律及尺度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即是地域分异因素。

而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的尺度:自然地理环境是具有范围大小、等级高低的自然综合体,这是地域分异的客观事实。

它表明地域分异具有相对性,即具有大小不同的规模。

对于不同规模的地域分异,往往采用大小不同尺度加以衡量。

大尺度:全球性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区域性地域分异中尺度地域分异小尺度地域分异。

7.自然地带学说经历的三个阶段(牛文元提出)在整个20世纪内,自然地带学说并没有停止自我充实、完善和发展,按照牛文元的观点,这种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纯经验阶段、半理论阶段和纯理论阶段。

8.低纬度与高纬度典型的六个气候类型低纬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高纬度: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9.干湿度地带性在高纬度和极低并不显著,但是在中纬度表现得很典型10. 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垂直,水平,干湿度地带性)水平地带性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分异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有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而按经线方向有规律地南北循序更替的带状分异排列,这是由于地球是一个运动中的椭球体,使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而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缘故。

对整个地理环境的研究表明,纬度地带性并不是到处都表现得很明显,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影响和陆地地表形态复杂多样,纬向地带性的具体表现是很复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在地形完全平坦和具有可使纬度地带性分异得到充分表现的较大面积的条件下,表现得最为理想。

如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阔叶林—温带针叶林—极地苔原带非纬向地带性差异是指地理环境随地质构造、地形、海陆分布、洋流以及大气环流的某些特性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非纬向地带性的变化,这是由于地表的组成和结构并不是均质的缘故。

垂直地带性:垂直带性分异垂直带性(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

它同时受到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作用,是叠加了地带性影响的非地带性在地表垂直方向的具体表现,即垂直地带性与纬向地带性及非纬向地带性相互作用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三度空间地域分异,被合称为“三维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形成的原因: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形是产生垂直地带的前提条件。

隆起的山地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可分化出不同的垂直地带。

垂直更替的直接原因则是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随地势高度的变化。

首先从热量分析,随着海拔增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损耗相应减少,使到达山地的太阳总辐射随高度递增。

而有效辐射随山地高度的变化,受到两个相反因素影想,一方面主要因大气柱中水汽含量减少和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急剧减弱;而另一方面却因地面温度降低而减少地面向上辐射的长波辐射。

所以有效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取决于何种因素占主导地位。

这导致山地辐射平衡随高度的变化无一致的趋势。

无论如何,根据太阳总辐射随山地高度递增、土温随高度变化不大的观测事实,可以推断,山地与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热量交换是山地热量损失的主要因素。

可见,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除受地表辐射平衡状况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与周围自由大气热交换的影响,其总趋势是递减的。

干湿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湿度减少干燥度值增大,使得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其自然组成成分呈大致沿南北沿伸东西更替的特点,即沿经度方向延伸,也有人称为经度地带性。

11. 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的关系(简答)相似性:各个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垂直地带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因为两者都具有温度低见这一共同成因。

差异性:(1)垂直地带性分异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且降低速度要比赤道向两极的变化快得多。

(2)水平自然带和宽度以100Km为单位来度量,常常可达数百千米宽,而垂直地带的幅度一般只有数百米。

(3)水平地带的湿度变化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关系,而垂直地带的湿度变化一般是降水量由下而上增多,在某一高度值之后又下降,并有背风坡和向凤坡的明显差别,因此水热对比关系的变化与水平地带并不完全一致。

(4)光的强度和组成也有很大不同,水平地带太阳高度角随纬度而变化,昼夜长度由赤道向两极发生变化,而垂直带不发生这种变化。

(5)垂直带的地貌气候均很复杂,并使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

12.带段性分异与省性分异带段性分异: 非地带性分异基础上的地带性分异。

省性分异:地带性分异基础上的非地带性分异。

13. 什么是自然区划(论述,注意答题要全面,结合课本与笔记。

如应包括概念、核心基础、要求、外延、必要性及可能性、意义。

汗。

)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这种地域系统的研究法通常简称为自然区划。

14. 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及二者联系(见课本P103)15. 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16. 景观的概念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是区划的下限单位。

17. 什么是景观的同一性问题(简答或论述)1、景观的发生同一性2、景观的地带和非地带同一性3、景观的组成成分同一性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18. 自然区划调查与报告编写方法步骤室内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如地形图、图像)—野外考察阶段—室内总结阶段—自然区划报告提纲举例19.土地的科学概念(P152-153,论述,全面作答)综合各家的观点,土地概念可以表述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无论如何表述,土地概念都包含着下列基本内容:P1531)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

它最显著的性质是具有由各个自然地理组成成分组成的综合自然特征。

2)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

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土地的范围和厚度不同。

3)土地作为地球表层的自然客体,必然受自然规律制约。

土地是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历史自然体。

在时间上有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特征;在空间上它分布具有区域性。

4 )土地不仅有自然属性,亦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赋予土地的新特征的总和,相对自然属性而言,变化快、稳定性较差。

5)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是一种自然资源。

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历史自然综合体。

2、土地具有社会经济属性,有经济利用价值。

3、土地具有可更新性。

4、土地面积有限。

5、土地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可逆行。

20. 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填空)1.土地类型学2.土地资源学3.土地利用现状研究4.土地规划和管理的研究5.土地信息学21. 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填空)1.地块(相)。

2.地段(限区)。

3.地方22. 什么是土地分类,与土地分级的区别(简答)土地分类是指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土地分级系统与土地分类系统的区别是明显的。

⏹土地分级系统从低级到高级是通过区域合并,土地分类系统从低级到高级是通过类型概括;⏹土地分级系统合并的低级单位必须是相邻的才能合并,而分类系统的概括、归纳、抽象属性则不要求相邻;分级系统的等级越高越复杂,而分类系统的等级越高,对属性的概括越简略;分级系统的分级依据是区域联系,而分类系统归纳的依据是特征的相似性。

23. 什么是两列指标网格法两列指标网格法是对地块进行分类的方法表示,即用两列系统交叉后构成的网格表示土地类型,通常以纵列表示地貌类型,以横列表示土壤和植被特征。

24. 什么是综合剖面法土地个体单位或土地类型沿一定方向规律性更替,选择能够穿越研究地区主要土地类型的样带,绘制综合剖面图,能表现主要土地类型的形态、性质和格局,这种研究土地类型的方法称为综合剖面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