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6年第21期
【技法简析】
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是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写景的角度有: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味道等;远眺、近看,俯瞰、仰视,正面、侧面,静态、动态,整体、局部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在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中,作者就运用了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描摹的景物各具特色,特点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绘声之悦耳
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作者以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比喻听到的潭水声,写出了水声的清脆悦耳,清亮诱人。
二、绘色之迷人
如“青树的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中的“青”与“翠”都有“绿”意,交错使用,既避免了重复,更表现了树木的青葱翠绿、枝条的参差不齐,它们随风摆动,让人想象到那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寥寥数语,写出了色彩的迷人。
三、绘形之各异
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句中“全石”即整块石头,“坻”为水中的高地,“屿”是水中的小岛,“嵁”是不平的岩石,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小石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但石的形状又各不相同: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平或仄,多姿多态。
四、绘影之巧妙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两句话描绘了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在空中。太阳光照射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和鱼影,但透过鱼的影子,却能让我们对那清澈透亮的潭水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鱼影与潭水相映成辉。作者巧妙地借鱼影再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而潭水之清也使得鱼影越发鲜活。
五、绘景之含情
如“似与游者相乐。”句中人、鱼并写,情味无穷,真切地描绘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快心情。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作者在后文描绘了一种悄怆之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凄凉。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幽清了,这不免激起了作者凄凉的联想,情景交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以景写情,巧妙地反映了作者被贬后的苦闷心情。
此外,从点面结合角度,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从远近交错角度,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从动静结合角度,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从虚实相生角度,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生。
【延伸练习】
1.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作者观察月色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2.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生产队里养着一条褐色水牛,农忙时节,孩子们大清早起来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约着,去村西河边的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道割一把细嫩的水芹,算作中饭菜。出了芦苇荡,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湿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
——许冬林《养一畦露水》
3.如果让你在校园内,或在你家附近,观察一处景物,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什么新发现?把这些观察角度和观察效果写下来。字数不限。(提示:尽量多选几种观察的角度。不同的观察效果由不同的观察角度产生,比如发现了不同的形态、颜色,突出了某些景物,忽略了某些景物等。可以与同学一起观察,一起讨论,互相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