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投融资战略背景下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构建

合集下载

政策梳理 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投融资 的有关政策

政策梳理 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投融资 的有关政策

政策梳理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投融资的有关政策政策梳理: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投融资的有关政策1.引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投融资的政策备受关注。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其发展和壮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探讨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投融资的有关政策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运作至关重要。

2.政策解读(1)国家倡导金融机构多元化投融资方式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倡导金融机构采取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

传统的融资渠道如银行贷款已经不能满足国有企业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因此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多种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国有企业的融资需求。

(2)加强对国有企业投融资的监管为了规范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的投融资行为,政府加强了对这一领域的监管。

金融机构在向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时需要符合一定的审批和备案程序,确保资金流向合法合规;另政府还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国有企业的合法权益。

3.个人观点在我看来,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投融资的政策应该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和资金的合理利用。

虽然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金融机构在向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时需要更加审慎和谨慎,避免因过度融资导致的风险积聚和资金浪费。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应更加注重市场化、法治化的理念,为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和透明的投融资环境。

总结通过对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投融资的有关政策进行梳理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在此方面的政策趋向和相关的监管措施。

在日益开放的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的投融资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政府的政策和监管也将不断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希望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政策,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并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上是对于政策梳理: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投融资的有关政策的一次全面评估和解读,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主题。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我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总体情况近10年来,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投资总额从2011年的约2.05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48万亿元,累计增长超过50%,年均增长4.4%o大规模的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一方面有力支撑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快速完善,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在“稳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十三五”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8万公里;公路网总里程达到519.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5.5万公里;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2893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6万公里,拥有民航机场241个,城市道路49.3万公里,总体已形成庞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存量资产。

从我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金来源来看,多年来已形成了财政投入配套一定社会融资的供给体系,该体系带动了交通固定投资的高速运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财政交通运输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十三五”时期,我国各级财政5年累计投入资金7.5万亿元,拉动交通运输领域形成超过16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其中,中央财政5年累计安排投资3.4万亿元,占交通运输领域财政总投入的45%,包括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1.42万亿元、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3542亿元、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后补助资金146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2539亿元、铁路建设基金2448亿元、民航发展基金1789亿元、港口建设费794亿元、邮政普遍服务与特殊服务补贴304亿元。

“十三五”期间,我国铁路固定投资五年累计安排的财政资金1.16万亿元,占财政交通运输领域投入总规模的15%;公路固定投资5年累计安排财政资金5.69万亿元,占财政交通运输领域投入总规模的76%;水运5年累计安排财政资金0.23万亿元,占财政交通运输领域投入总规模的3%;民航方面全国5年累计安排财政资金0.39万亿元,占财政交通运输领域投入总规模的5%;邮政方面5年累计安排财政资金415亿元,占财政交通运输领域投入总规模的l%0综上所述,从我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来看,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十三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24.92%,65.65%,3.94%,2.78%,2.71;从资金来源结构来看,各级财政投入占47%。

国家投融资政策汇编

国家投融资政策汇编

国家投融资政策汇编国家投融资政策是指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促进投资和融资活动而制定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和支持各种类型的投资,包括国内外投资、公共和私人投资,以及各种融资方式,如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和债券发行等。

国家投融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投融资政策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投资环境改善、投资主体的支持、融资渠道的拓宽等。

首先,投资环境的改善是国家投融资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国家需要提供稳定的法律环境、透明的政策制定过程和有效的投资保护措施。

此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减少行政审批、简化投资程序和降低投资成本等方式,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其次,国家投融资政策需要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

对于国有企业,国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供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和市场准入等优惠条件,以促进其投资活动和提高其竞争力。

对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家可以通过改善法律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鼓励其增加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此外,国家投融资政策还需要拓宽融资渠道,以满足各类投资主体的融资需求。

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政府基金和风险投资等方式,提供直接融资支持。

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债券市场、股权市场和资本市场等方式,拓宽间接融资渠道,为投资主体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

通过丰富的融资渠道,国家可以提高融资的效率和便利性,促进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国家投融资政策还需要关注其他一些重要问题。

例如,国家需要加强监管,防范投资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发生。

国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投资者保护制度,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国家还可以鼓励投资者参与社会责任投资,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国家投融资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投融资政策,国家可以促进投资和融资活动的发展,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和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的研究

建立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的研究

建立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的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融资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传统的投融资方式和机制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需求。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为了解决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是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投资和融资模式,旨在解决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

这种机制通常采用新的合作方式、多样化融资渠道和创新融资产品等手段实现。

建立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的必要性建立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是当今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传统的投融资方式和机制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其次,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多方合作和创新机制实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借助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来加强协作和促进创新。

最后,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建立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的困难虽然建立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是一项有益且必要的事业,但实现这一目标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目标尚未得到广泛认可,这可能会导致投融资方面的合作和支持受到阻碍。

其次,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需要形成全球性的合作机制,而目前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并不成熟。

最后,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的创新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但这些资源也面临短缺的困境。

建立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的途径面对这些困难,建立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的途径也随之显现。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支持,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的实施和推广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需要建立全球性的政策合作机制,促进国际合作和资源协调,在此基础上推动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需要加大创新投资和技术研发力度,形成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机制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体系。

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

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

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当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稳定性和持续增长。

作为中国的重要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核心竞争力不仅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因此,对国家开发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深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国家开发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国开行的历史沿革、业务结构、风险管理、创新能力、国际化战略等多方面的深入剖析,揭示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和关键因素。

同时,结合国内外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对国开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以期为国家开发银行未来的战略规划和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等。

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力求全面、客观地揭示国家开发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

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国开行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其历史沿革、组织架构、业务范围等;对国开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风险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战略等方面;再次,对国开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以揭示其优势和不足;结合国内外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对国开行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国家开发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和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框架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揭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在原因。

该理论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这些技能和知识能够使企业在某一特定领域或市场上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长期关注和支持的重点领域。

建设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从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政策支持、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1. 金融市场建设金融市场作为实体经济融资的重要渠道,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完善、健康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期货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是构建金融支持体系的重要一步。

同时,应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2. 金融机构支持建设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应优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3.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金融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企业投融资信息、市场监测、法律服务等各种专业化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二、政策支持1. 宏观政策支持宏观调控是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良性互动的重要手段。

应保持货币政策的合理稳定,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同时,要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 财税政策支持财税政策支持是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良性互动的重要体现。

应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

同时也要完善税制,扩大纳税基础,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金融产品创新1. 小额贷款产品小额贷款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产品,对于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应加强小额贷款的资金支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

2. 保险产品创新保险是实体经济的重要保障手段,对企业风险管理和融资具有重要意义。

应加强保险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创新保险产品,为实体经济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四、风险管理1. 信用风险管理在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中,信用风险是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中国金融40人论坛-构建政策性金融体系与立法建设刻不容缓

中国金融40人论坛-构建政策性金融体系与立法建设刻不容缓

构建政策性金融体系与立法建设刻不容缓(国家开发银行常务副院长郭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阶段。

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产业基础薄弱,消费还未成主要拉动力;另一方面是投资项目资本金匮乏,巨额的“储蓄资金”和“社会资金”不能转化为集中、大型、长期的建设资金,已成为我国投融资格局中的基本矛盾。

作为政府和市场沟通的桥梁,政策性金融发挥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融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的作用,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战略规划提供稳定和高效的融资支持,是贯彻国家的宏观战略意图、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战略工具。

因此,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和推动立法体系建设,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优势和作用,支持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新形势下政策性金融的客观必然性和重要性政策性金融有别于一般商业性金融,是政府针对“市场失灵”参与资金和资源配置,有力地服务于我国贯彻国家现代化赶超战略,具有“政策性目的、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等特征。

其主要功能包括:填补瓶颈领域融资空白或不足,发挥前瞻性、战略性投入的先行者作用;在市场不足和制度缺失的领域,培育、建设和完善融资市场和制度,发挥制度建设者作用;吸引、带动社会资金进入资金短缺的领域,发挥民间资本引导者作用;服务于政府的某些特定发展目标,促进社会公平,并协助化解金融风险,发挥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支持者作用。

政策性金融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实现国家政策目标的社会成本,促进社会公平和贯彻特定的战略意图。

从经济发展史、经济成长的内在逻辑来看,发展政策性金融体系都具有长期的必然性。

从国际经验来看,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仅广泛存在于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金融体制完善的发达国家,成为市场机制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在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巴西乃至美国,都存在着较大规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对于实施现代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政策性金融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更为显著。

国有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

国有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

国有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1. 国有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投融资活动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有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国有企业必须加强投融资风险管理,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全面性原则: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融资风险管理时,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各种风险进行全面分析,确保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前瞻性原则: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融资风险管理时,应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制定应对策略,以降低风险损失。

系统性原则: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融资风险管理时,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动态性原则: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融资风险管理时,应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风险管理策略。

1.1 投融资风险的概念及特点投融资风险是指国有企业在其运营过程中涉及的资金筹集和对外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在发展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资金的使用与调度,这其中蕴含着各类风险隐患。

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投融资风险,对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盈利至关重要。

国有企业投融资风险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多样性:投融资风险的来源具有多样性,既涵盖市场环境的变动、政策法规的调整等宏观因素,也包括企业内部经营策略的调整、财务状况的变化等微观因素。

这些因素的变动都可能对国有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的资金安全产生影响。

不确定性:投融资风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难以预测性。

虽然企业可以采取一定的风险管理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多端,风险的实际发生时间和影响程度往往难以准确预测。

潜在性:虽然投融资风险的具体表现可能并不明显,但其带来的后果却是潜在的、长期的。

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六大体系构建要求内容

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六大体系构建要求内容

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六大体系1、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我们认为要建成该体系需要金融调控政策保持稳健性,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通过总量和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复苏。

2、建立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我们预计建设该体系将主要从三个方向来发力:(1)全面巩固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建设更加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占比;(3)加强金融市场对内对外开放,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3、建立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

我们认为这意味着要与金融市场体系相适应,全面加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后续来看,A股市场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支持力度具备进一步强化的空间,我国直接融资占比有望稳步提升,同时,金融机构需要促进投资端和融资端形成良性循环,使我国资本市场快速成长。

4、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我们认为,各类机构资源和主体责任将在监管部门的统筹下开展协同分工,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监测和处置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未来工作重点包括保障地产市场风险平稳出清、统筹协调地方化债、维护资本及外汇市场稳定运行。

5、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我们认为,应继续合理扩大现有产品和服务纵深。

根据Wind统计,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我国资管市场总规模已突破120万亿元,各具特色的产品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丰富的财富增值渠道,且在资产端高度联接实体经济,满足居民和企业在投融资等各方面的需求。

下一步,金融体系应重点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五篇大文章,持续巩固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

6、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我们认为,金融基础设施体系要适应市场快速扩容和产品持续创新的趋势。

金融业务交叉性日趋复杂,未来相关部门有必要在法制建设、管理统筹、规划建设等方面继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推动《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最终版本的落地、完善对境内外各类金融基础设施的准入安排、强化风险管理要求、明确相关主体法律责任等。

论企业投融资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

论企业投融资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

论企业投融资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企业的投融资管理体系是企业财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运作和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一个科学合理的投融资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资金,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利用效率,稳健经营,实现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建立一个完善的投融资管理体系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第一,企业投融资管理体系的架构企业投融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资金运营三个方面。

筹资决策包括融资与资本结构管理,投资决策包括投资与项目管理,资金运营包括现金管理与风险管理。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协同配合,企业可以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和风险的有效控制,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支持。

筹资决策是企业投融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融资渠道的选择、融资成本的管理、资本结构的优化等内容。

在筹资决策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市场环境和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比如债务融资、股权融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同时要对融资成本进行合理控制,避免因融资过高而导致的财务风险。

企业还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本结构情况,合理配置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降低财务杠杆和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

投资决策是企业投融资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涉及投资项目的选择、评价、管理和实施等方面。

在投资决策中,企业需要制定科学的投资标准和评价方法,对各类投资项目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确定其盈利能力、风险水平和可行性等指标,从而选择出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投资项目。

在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对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进行有效监控,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资金运营是企业投融资管理的重要环节,主要涉及企业的现金管理和风险管理。

在现金管理方面,企业需要根据经营特点和资金需求,制定合理的现金管理策略和流动资金管理计划,保证企业资金的稳健运作和流动性充裕。

在风险管理方面,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机制,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有效管理,避免因风险暴露而导致的资金损失和经营危机。

浅析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现状、问题及政策研究

浅析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现状、问题及政策研究

浅析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现状、问题及政策研究【摘要】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现状问题十分突出,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对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效率不高等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方面。

在政策建议方面,提出了加强监管、完善制度、促进多元化融资渠道等建议。

对改革方向和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一些成功的改革经验。

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回顾,展望了未来发展,并提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完善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财政投融资体制、现状、问题、政策研究、改革方向、案例分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经济发展、财政支出、项目融资、财政体制改革、政府债务、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监管机制、改革措施、未来展望、结论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投融资体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对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现状、问题及政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

一些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凸显。

如何更好地发挥财政投融资的作用,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与研究探讨。

本文还将探讨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实证分析。

结合当前的情况总结回顾,展望未来发展,提出结论和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财政投融资体制是国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财政稳定。

对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入研究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和问题,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财政体制,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国企投融资策略

国企投融资策略

国企投融资策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有企业是国家资产,其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投融资策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运营,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稳定。

国有企业在投融资方面必须制定合理的策略,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效益。

一、国有企业投融资的特点国有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资产的托管者,其投资活动往往受到国家政策和监管的严格控制,需要遵循政府的指导方针和政策。

2. 国有企业在融资活动中更加注重长期效益和稳定性,而非短期利润。

国有企业更多地采取稳健的融资方式,避免过度风险。

3. 国有企业拥有更强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影响力,在投融资过程中更容易获取政府支持和金融资助。

4. 国有企业在投融资决策中通常需要经过多方审批和讨论,决策过程较为繁琐,时间成本较高。

国有企业在制定投融资策略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市场环境、行业竞争、企业发展战略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国有企业投融资策略的建议:1. 明确投资方向和目标:国有企业在制定投资策略时应明确投资方向和目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确定投资重点,避免盲目跟风和投机行为。

2. 加强风险管理: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充分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确保投资行为符合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盈利能力。

3. 多元化融资渠道:国有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积极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债券发行、股权融资等,以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

4. 强化内部审批和监管: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审批和监管机制,加强对投融资活动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腐败和滥用权力。

5. 提高投资效益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应注重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等义务。

6. 加强对外合作和资源整合: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与国际公司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开发性金融背景下的政策性银行的转型——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例

开发性金融背景下的政策性银行的转型——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例

成为发展空间合理、 机制体制健全、 经营管理规范、 具有可持 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开发性金融机构, 必须建立切合其实际的 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要逐步实现以构建健全 的内控组织体系为重点 ,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建设 以信贷 风险为主要对象, 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 以梳理各项业 务及管理流程,制定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岗责体系为主 线,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手段 ; 建立信息搜集分析和风险报
2 . 开发性金融支持我国“ 三农” 事业的优越性 。对于农发 行来说 , 利用开发性金融进行改革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 一 是农业开发性金融的市场建设优势。 开发性金融可以利用商 业化的运作方式实现政策性的支持效果, 在市场及制度建设 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只要是市场缺损 、 法人等制度缺 损, 而又有光明市场前景的投融资领域 , 能够进行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 小川 : 1 凋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学习时报,051. 20 ,1
[] 据 来 源 :0 7年 中国 银 行 业 报 告及 中 国农 业 发展 银 2 数 20 行财务报告统计。
1 3
集中在商业性金融缺失 、 但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 政府高度
关注 、并积极引导扶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
1 . 拓展支农领域, 多元化发展业务。 前农发行业务范围 目
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信贷资金的巨大需求 ,所以, 农 发行应在做好现有政策性粮、 、 棉 油收购业务 , 稳定农业流通
的基础上, 拓展业务范围。农发行开展开发性金融业务主要
的监管和考核评价办法, 严格规范农发行的经营行为, 促进 对农发行的依法运营与监管。口
计体制为突破 口, 建立独立 、 权威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和纠 正机制。以上述五方面改革为前提, 建立严密、 有效的治贷制

基于金融视角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体系构建

基于金融视角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体系构建

基于金融视角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体系构建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多种产业模式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逐渐突显出来。

发展战略性新兴的产业是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本文从金融视角的角度来对我国现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关于支持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金融视角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处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而且代表着当今科技发展的水平,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但在目前还没有被业界完全接受,但已经得到承认,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尤其在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方面能引领行业潮流。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要取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方面,不再走过去浪费和破坏的老路,走高效低耗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并通过走新型产业的道路,改变中国过去粗放式经营的落后模式,建立新的发展模式。

为此,我们要加快培养效益高、能耗低、环境破坏小的、发展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让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轨道。

这也是我国发展城镇经济所走的必经之路。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一)风险补偿尚存在不足在市场导入期,战略性产业项目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无论是技术,还是资本都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得到回报。

正是因为其存在着这样的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对于这个领域才不太愿意接入。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型金融机构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且银行间投融资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从融资的规模来看,新兴产业难以取得相应的银行产品。

此外,抵押物是商业银行十分重视的,且“反担保”的措施也经常被企业提出来,这样就对新兴产业项目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其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受到了很大影响。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有效退出和运营机制在风险投资中尚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样也无形中加大了发展新兴产业存在的风险。

国企投融资体系建设重点内容

国企投融资体系建设重点内容

国企投融资体系建设重点内容国企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投融资体系建设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还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成为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从投融资策略、风险管理、项目评估和资本运作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供具体的实施建议。

一、投融资策略投融资策略是国企投融资体系建设的核心。

在制定策略时,国企应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企业自身条件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

具体来说,以下几点值得关注:1.多元化融资渠道:国企应通过银行贷款、债券发行、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2.优化融资结构:在保障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国企应合理调整债务与权益的比例,降低财务风险,提升企业价值。

3.长期资金规划:国企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制定长期资金规划,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国企投融资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风险管理方面,国企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国企应构建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等环节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强化风险意识:国企应加强员工风险意识教育,提升全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3.定期风险评估:国企应定期对投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应对措施。

三、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国企投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项目评估过程中,国企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前景分析:对项目所在行业的市场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判断项目是否具有长期发展潜力。

2.技术可行性评估:对项目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成熟度和适用性进行评估,确保项目技术基础稳固。

3.经济效益预测:对项目投资回报、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指标进行预测和分析,确保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4.社会效益评价:对项目对社会的贡献、环境影响等进行评价,确保项目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资本运作资本运作是国企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可持续发展融资框架体系

可持续发展融资框架体系

可持续发展融资框架体系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融资框架体系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构建方式。

通过多个副标题,分别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资需求、融资工具、投资评估和监测等方面内容。

旨在为各界人士提供关于可持续发展融资框架体系的详细了解,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

1.引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实现。

可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而融资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有效整合各类资金,形成可持续发展融资框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2.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指通过各种措施来满足当前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强调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2.1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保障人们的基本权益、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

2.2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并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排放和污染,推动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转型。

3.融资需求为了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融资。

融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清洁水源供应系统等。

这些项目的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支持。

3.2绿色产业发展支持和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绿色产业需要资金支持来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培育。

3.3国际合作与援助发展中国家需要外部资金支持来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国际合作与援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创造可持续发展融资框架体系至关重要。

4.融资工具可持续发展融资框架体系中,涉及到多种融资工具的使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融资工具。

4.1绿色债券绿色债券是指所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环境友好要求的项目。

框架:中国经济、政策路径与金融市场

框架:中国经济、政策路径与金融市场

框架:中国经济、政策路径与金融市场
中国经济、政策路径与金融市场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首先,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持续增长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投资、消费、出口和进口等都有所提高,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有一些政策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例如,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实行“大水漫灌”
式的货币政策,通过放宽信贷、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措施,激发了资金流动,进而提升经济投资和消费意愿,并促进了机构及个人的投资行为。

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的跨越性发展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实时的金融服务支撑。

金融机构不仅在国内市场上提供有竞争优势的金融服务,而且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发放不良贷款、实施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中国经济、政策路径与金融市场的协同发展为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因此,必须积极开展战略性思考,确保中国经济、政策路径与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2024年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转贷款业务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转贷款业务发展研究》范文

《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转贷款业务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常常面临诸多困难,如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融资周期长等。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其特有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模式,逐渐成为了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力量。

本文着重对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转贷款业务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二、开发性金融机构及转贷款业务概述开发性金融机构,是指以服务国家开发战略为目标,以中长期投融资业务为主,通过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机构。

转贷款业务是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指开发性金融机构从其他金融机构或国际组织获得资金后,再以较低的利率转贷给小微企业,从而帮助其解决融资难题。

三、转贷款业务的发展背景及意义随着国家对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加大,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转贷款业务以其独特的优势,如较低的利率、较长的还款周期、灵活的还款方式等,成为了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

此外,转贷款业务还能有效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其融资效率,从而推动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转贷款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尽管转贷款业务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开发性金融机构对转贷款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发展缓慢。

其次,转贷款业务的申请流程较为复杂,需要小微企业提供大量的资料和证明,增加了其融资难度。

此外,部分地区对转贷款业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也制约了其发展。

五、转贷款业务的发展策略及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发展策略及建议:1. 提高重视程度:开发性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转贷款业务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2. 简化申请流程:优化转贷款业务的申请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资料和证明要求,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长期投融资战略背景下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构建文/刘卫平 刘大任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中长期融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作用,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和推动相关立法体系建设将是非常关键的。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处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阶段。

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产业基础薄弱,消费还未成为主要拉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升“走出去”以及对外开放水平,都亟需集中、大额、长期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巨额的国民储蓄和社会资金不能转化为长期建设资金,大量“热钱”涌动,投机盛行,投资项目资本金匮乏,已成为中国投融资格局中的基本矛盾。

长期以来,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作为政府和市场沟通的桥梁,贯彻国家的宏观战略意图、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战略工具,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中长期融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作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金融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城市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创造供给,国际化拓展空间,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政策性、开发性金融集中、大规模、长期资金的投入,加快推进中长期融资体系建设已成必然之势。

社会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近些年来,中国居民存款增长率和环比增加额在逐步下降,作为增强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社会资本在不断寻找出路。

企业也在逐步减少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寻找直接融资的途径。

在中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制度背景下,资金盈余者(储蓄者)、社会资金和资金短缺者不通过银行间接融资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已经成为显著的金融现象。

这种直接融资的现象被称之为“脱媒”或“体外循环”。

这种“金融脱媒”的变化对中国的金融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微观方面压缩了银行传统的收入来源,宏观方面使得调控部门希望通过管住“信贷闸门”来抑制高投资的政策意图失去了得以实施的基础。

在这种金融格局背景下,对于以“债券直接融资”为主的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来说,如何充分把握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变化的大趋势以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课题。

因此,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和推动相关立法体系建设,发挥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创新优势和驱动作用,支持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将是非常关键的。

新形势下政策性金融的客观必然性和重要性政策性金融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实现国家政策目标的社会成本,促进社会公平和贯彻特定的战略意图。

从经济发展史、经济成长的内在逻辑来看,发展政策性金融体系都具有长期的必然性。

从国际经验来看,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仅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金融体制完善的发达国家,成为市场机制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在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巴西乃至美国,都存在着较大规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对于实施现代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政策性金融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更为显著。

从中POLICY | 问策经纬CHINA BANKING 53国的情况来看,政策性金融在短期内不仅不应弱化,还应该进一步加以发展、完善并寻求创新。

从总体来看,中国政策性金融的框架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诸如缺乏法律规范、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存在交叉、风险补偿和补贴机制不健全、政策性银行评价标准缺失、政策目标弱化、功能模糊、监督架构不健全、筹集资金方式单一等。

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之间的矛盾化解和政策金融体系改革过程并未结束。

此外,政策性担保融资、城投债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特许权授予融资等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性金融体系,首先要力求明确政策金融的政策目标及其与商业性金融的边界;其次应积极以市场性目标解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问题;再次是大力构建风险共担机制和完善利益补偿机制,支持市场性目标的实现;此外,还应合理构建绩效评价体系,保障政策性目标的实现。

由此,总体框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确定中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二是中国政策性金融包含的各项业务的实现方式;三是为了实现政策性金融的各项业务,中国需要构建哪些和何种治理结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等。

要以战略眼光从长远角度看待中国政策性金融改革世界各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既有以商业化为取向脱离政策性金融领域的模式,也有继续恪守经营准则、严禁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的模式。

国际上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正处于不断试验之中,其理论基础并不成熟,最终的结果更是难以预料。

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潮流中,我们应试图从中总结经验,指导中国政策性金融改革的实践。

从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对其认识从一开始就并不清晰,其发展定位也存在明显错位,仅仅将政策性银行当作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副产品”,其功能只是承担各专业银行留下的某些特定政策性融资业务包袱,基本上没有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角度规划政策性金融的长远发展问题,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所从事的政策性业务范围的界定始终不清晰。

这对中国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不仅影响到政策性金融体系构建的完整性,而且也影响到决策层对政策性金融存在必要性的判断。

基于此,设计中国政策性金融体系改革思路,需要具备战略思维,要从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

从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战略发展角度而言,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政策性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政策性金融体系所包括的领域应该是非常广泛的,现有的业务范围是远远不能包含的,因此,要更加重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合理规划政策性金融发展的业务领域。

不能只顾眼前,片面强调政策性金融机构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利润化导向不足等负面效应,更不能将此作为确定政策性金融改革路径的主要因素与考量依据。

中国政策性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建设、合理发展、长期存在。

2007年以来,中国开始进行的政策性银行改革中,一个值得重视的倾向是希望通过改革将政策性银行逐步转型为以商业银行为主、政策性业务为辅的运营模式,但是,应注意避免那种政策性融资似乎已经过时、希望商业性融资渠道基本能够覆盖所有融资需求的想法,这种想法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会对金融体系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对于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国,必须立足于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政策性金融的存在,首先要满足其在进出口、农业、中小企业等领域产生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传统需求目标,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一直难以解决,“三农”领域的发展长期滞后,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巨大资金需求很难获得商业性资金的支持,带有较明显的“市场失灵”特征,迫切需要政府政策性资金的介入。

其次,在锁定“新型城镇化”和“走出去”战略目标的情况下,中国仍需要借政策性金融大力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下一步要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产业以及循环经济中的产业链建设等,都需要巨额POLICY | 问策经纬54 CHINA BANKING投资,这些产业投资风险大,因此需要国家不断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予以扶植。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推动政策性金融立法与大多数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政策性银行是在缺乏完整法律法规制度的条件下不断发展的,至今也未形成关于政策性银行的明确法律定位,这造成了中国政策性银行运作无法可依、监管无章可循的尴尬境界。

参考国外的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看,如战后日本依据《日本复兴金融库法》建立了日本复兴金融公库,依据《日本政策性银行法》建立了日本政策性银行,依据《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等;德国根据《复兴政策性银行法》成立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韩国也根据《韩国中小企业银行法》《农业协同组织法》《韩国进出口银行法》等组建了具有不同功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国外政策性银行立法有如下特点:一是根据制订的国家政策性银行法成立相应的政策性银行,二是对不同的政策性银行进行独立立法,三是形成了具有一国特色的国家政策性银行法律体系。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政策性银行相关立法,建议应明确几个问题。

第一是债信问题,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继续保持国家主权债券评级是非常必要的。

国外的债券类金融机构,例如德国复兴银行、韩国产业银行、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等都是维持零风险权重,给予长期国家信用支持,通过制度性安排,明确政策性银行长期主权信用作者简介刘卫平: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经济学博士、教授。

刘大任: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等级,确保政策性银行更好地履行服务国家战略职责,维护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营。

第二是税收减免政策问题。

应给予政策性银行税收减免政策,让经营利润全部作为资本补充金滚动发展。

第三是监管问题。

国外对债券类银行的监管是区别于商业银行的,如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比商业银行要低等。

实行政策性银行监管标准,享有平等化监管政策。

第四是经营业绩考核问题。

国家对政策性银行的经营业绩考核导向,要区别于股商业银行,实行分类考核。

(责任编辑:时磊)作者简介周月秋: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

(接第47页)后更是上升到1250%,商业银行本来就面对资本补充压力,风险资本占用过多,有可能对冲债转股的动力。

再次,必须按照市场化原则清晰界定债转股的适用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银行为了盘活信贷存量,通过债转股方式将经营困难企业的银行贷款转化为对企业的股权投资,虽然暂时缓解了企业财务困难,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企业经营困难与银行不良贷款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

因此,不能把债转股简单地理解为将银行债权转成股权,而需要经过一系列缜密周详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准备才能逐步推开。

另一方面,明确投贷联动细则,处理好投贷联动中的贷款监管风险容忍度问题。

今年4月,银监会等三部委对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支持科创企业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允许试点银行设立投资功能子公司,把原来没有企业投资资格的银行划入有资格之列,监管的红线的确放宽了,但实施细则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

一是需要对投资功能子公司在所投企业中的持股上限,以及投贷联动业务试点退出的触发条件和机制,制定退出程序等都做出明确规定。

二是监管层应该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风险权重做出规定。

三是对投贷联动中的贷款监管风险容忍度进行评估,甚至提高容忍度。

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时,监管层已经在不良贷款容忍度上做出差异化安排,反映了明确的政策导向。

但按照银行现有贷款风险评估方法,科创产业属于典型的高风险行业。

如果对于投贷联动中的“贷”这一部分也能相应提高贷款监管容忍度,体现风险监管上的差别性对待原则,对于减轻银行顾虑,提高银行积极性,无疑是有较大帮助的。

(责任编辑:时磊)POLICY | 问策经纬CHINA BANKING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