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三)登飞来峰 教学案(表格式,1课时)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突破方法: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让你感到无比震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安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寓意和艺术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飞来峰》相关的艺术手法或诗句寓意。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学习了《登飞来峰》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活之深。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艺术手法方面,我发现学生对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创作类似的诗句,亲身体验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表现积极。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透彻或缺乏自信。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可以在讨论前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113
人教版七(下)第20课《登飞来峰》教案备课组:七年级主备教师:柳玄烨【教学内容】《登飞来峰》(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准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 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课型】新授课【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根据问题导学清单,自主学习)【教学辅助手段的选用】(多媒体课件)【教法和学法指导】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所以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板书课题,作者)(2)展示飞来峰的图片,让学生对飞来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情感共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人身处高位的豪情和面对困难时的无畏。
-古文素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文的语法结构和用词可能存在理解障碍。
-诗歌鉴赏: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从韵律、用词等方面鉴赏古代诗歌。
举例:难点在于理解“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最高层”不仅是实指山峰之巅,也隐喻了诗人的政治地位和抱负。教师需通过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二》这首诗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壮志豪情的作品,王安石以登高远望为背景,抒发了不畏艰难、志存高远的情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诗中如何运用意象、语言表达情感,以及如何体现其政治抱负。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为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重点解析《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背景、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内容包括:
1.了解《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诗句,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情感体验:感受诗人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及其对政治抱负的抒发。
-文化背景:了解王安石的变法背景,以及这首诗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歌韵律: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举例:《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重点讲解“浮云”比喻困难和障碍,“不畏”展现了诗人的勇气和决心。
2.教学难点
在教学难点方面,我发现通过案例分析、对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等方法,学生们对于难点内容的理解有所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突破难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新人教版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联系诗句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写法上有什么妙处?
八、小组合作自学登幽州台歌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优点:
缺点:
改进措施:
五、课堂小结: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迈的气概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六、当堂检测: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明确:没有看到。从“闻说”一词可以看出。闻说:听说。
4.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明确: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明确: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明确: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说说你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背诵诗歌。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请同学们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的雄心壮志。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253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朗读法、品评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2课时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一、赏析《登飞来峰》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划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了解作者、背景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作“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3.品读诗歌(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①②句描写景物,③④句抒发情怀。
(2)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山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前两句突出了飞来峰高耸云天的气势。
(3)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自己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的情怀。
(4)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近,其实用了典故。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20.3《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统编七下语文精品教案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古诗名句的方法。
3、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课时】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学习《登飞来峰》导入新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刚才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一、自学检测1.自读古诗2.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浮.云(fú)缘(yuán)(2)理解词义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3.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宋神宗时任宰相,主张创新法制,改革旧政,史称“王安石变法”。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
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歌遒劲清新。
今存《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4.背景探寻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二、合作探究1、吟读古诗2、美读古诗3.赏读古诗:(明诗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今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简评: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教
登飞来峰齐金红地区:河南省 - 南阳市 - 镇平县学校:镇平县高丘镇一初中共1课时登飞来峰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1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资料感知诗句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3. 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课先进行了预习,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合作探究能力有限,稍拓展的问题则灵活不够。
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好。
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意思,会背诵和默写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现实生活中收到什么启发。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登飞来峰1.同学们好,大家业余时间喜欢爬山吗交流当地名寺宝林寺风光,引入宝林山。
(飞来峰也叫宝林山。
)欣赏飞来峰风光。
书写标题飞来峰这里的风光可真秀丽呀,我们今天的快乐之旅不孤单,宋朝有位才华横溢的宰相王安石也来过这里。
下面我们就和他一起出发吧。
活动2【讲授】登飞来峰2.读诗,读通顺。
书写登王安石指导朗读,加上停顿。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活动3【活动】登飞来峰二.设疑自探师生一起提出疑问,提出教学目标,出示自探提纲。
(1.)借助工具书和资料感知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3.)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依纲自行探究 5分钟活动4【活动】解疑合探三.解疑合探1.介绍作者学生先展示课下搜集的资料,后教师推荐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
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
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
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方法指导:先理解句中较难理解的词语,再把这些各个组合在一起组成一句通顺完整合适的话。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8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
2、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语言揣摩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飞来峰”为地质术语,意即外来岩块,它在地质构造上属石灰岩,与周围群山迥异。
世界上最早的飞来峰于19世纪80年代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发现。
我国呢共有五处此景观,它们分别在四川龙门、江苏、杭州、浙江绍兴、安徽。
那么,本诗中的飞来峰在哪里呢?请看资料。
(幻灯片展示)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飞来,故名。
飞来峰有王安石题诗《登飞来峰》,从此闻名天下。
石诗人简介(幻灯片)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和诗人相关的资料: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径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的他年少气盛,报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我们可将其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变法的前奏。
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三)本诗重点词语解释(幻灯片)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灵隐山东南。
千寻塔:非常高的塔。
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浮云:飘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
本诗中可理解为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
望眼:远望的视线。
缘:因为。
身:自身,自己。
(四)下面请同学自由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1、自由读2、听录音,试揣摩诗句大意。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优秀教学案例
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2.通过学习《登飞来峰》,让学生理解诗人的豪情壮志,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优秀品质。
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在诗歌学习中,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选取了《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这一经典篇目。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感受诗人在登高远望时的豪情壮志。《登飞来峰》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飞来峰所见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给予及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合作效率。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开展学生互评活动,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共同成长。
4.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豪情壮志,讨论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进而理解诗人的心境。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诗歌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象?
b.诗人是如何运用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c.诗歌中的豪情壮志是如何体现的?
2.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优质课教案_6[五篇模版]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优质课教案_6[五篇模版]第一篇: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优质课教案_6《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掌握《登飞来峰》的字面义和哲理义。
(2)学习鉴赏哲理诗的方法,理解哲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诵读中理解,诵读中提升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对事理的认识、辩正地分析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课前展示展示的小组背诵积累的古诗词。
二、教学过程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
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
(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读懂诗人眼中的景----字面解读(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
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
“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字词积累1.易错字千寻塔(xún)自缘(yuán)1.词语释义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眼:视线。
塔:铁塔。
最高层:最高处,有两层含义。
一指千寻塔的最高层,二指政治的最高层。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文体背景【文题解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山上有一座应天塔。
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
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
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借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歌内涵。
难点:1、感悟诗人借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1、我们班共有54人,班中绝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上课的进度,注意力集中,发言积极,
愿意表现自己,个别同学表现还特别出色。
对于基础知识,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到位且熟练使用。
理解性问题稍难一些,同学们大都能答到点上,但语言组织的不太好。
2、有个别同学的理解水平和接受水平不尽人意,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
心,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够准确,经常答非所问,在今后的教学中对这些孩子会特别注意。
3、纪律情况分析:我们班男孩子相对多些,而他们本身也就比女生更加淘气一些,所以在
管理上也更困难一些。
但绝大部分情况下,课堂纪律还是很不错的,上课时,孩子们都能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4、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要注意因材施教,发掘每个人的特长,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优质课教案_5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飞来峰》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三首诗。
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学情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一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古诗的积累不是很多,特别是本班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不强,因此,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扩大古诗词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每一节古诗词教学课必备的任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3、品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和赏析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让学生树立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飞来峰的传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公开课教学设计_3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
2.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3.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4. 在诗歌学习中更进一步了解诗人。
教学重点:描绘诗句展现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及其坚强高洁的品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这三句话体现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
这位改革家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的改革家”。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改革家是谁吗?二、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知县、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1070年王安石任宰相,即开始实施变法,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王安石年轻时候的一首诗《登飞来峰》。
三、学生默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朗读课文。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点拨要点: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节奏的划分大多按照“二、二、三”式,但这首诗的第一句特殊,“飞来山”是山名,所以不能把它划开,第一句应这样划节奏“飞来山上/千寻塔”。
四、写作背景介绍:《登飞来峰》为王安石29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是实行新法的前奏。
五、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学设计(3)
登飞来峰王安石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频频吟咏,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掌握相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指引学生从形象下手,领会诗歌的境界,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认识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学习要点:记忆名句,领会此中蕴涵的情理,做到学致使用。
学习难点:领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凝练美、境界美、乐律美和委婉美。
学习方法:自主研究、小组合作、沟通相助、启迪点拨预习提示:认识诗人并背诵诗歌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经过预习课前自主达成。
王安石( 1021—1086)字,晚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
(朝代)优秀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之一,死后谥号“文”。
被列宁誉为“ 11 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预习检测( 2 分)飞来山上千寻塔,。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资料链接背景介绍《登飞来峰》为王安石 30 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 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乡时,门路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年少气盛,志向非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望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先声,推行新法的前奏。
四、讲堂研究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
五、当堂检测( 20 分)1、诗中描绘飞来峰概貌,并经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是:□□□□□□□,□□□□□□□。
2、诗中表现诗人高瞻远瞩的远大政治志向的诗句是:□□□□□□□,□□□□□□□。
3、诗中表现诗人固然变法碰到挫折,但仍矢志不改的诗句是:□□□□□□□,□□□□□□□。
4、诗中表现诗人不畏困难,极具深刻真理的诗句是:□□□□□□□,□□□□□□□。
5、王之涣《登黄鹤楼》一诗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飞来峰》中与之境界相像的诗句是:□□□□□□□,□□□□□□□。
6、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讲解:作者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注意段句,重音,语气,语调等。
组织学生朗读,理解诗意。巡视指导,适时点拨。
组织同学熟读并尝试背诵。
出示问题,引领分析理解诗文。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诗人的立脚点在哪里?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难点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时间
一、有效导入
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倾听教师讲解,回想与感悟。
提示:用诗原句回答。
总结:“千寻”——夸张的写作手法。
3、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 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学生展示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明确要求,认真倾听教师范读
同学齐读课文
齐读教学目标
5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时间
二次备课
二、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简介
2.教师范读诗歌。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4、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目标导学二:熟读背诵,赏析诗文
1、分析诗歌内容
2、分析诗人的站位
3、诗歌的表现手法
4、分析诗人是否看到奇妙的日出景象
课时计划
课题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课时
1
二次备课
班别
授课人
时间
教具
课件
教
学
目
标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10、“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教师总结: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学生查找文中语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学生试推测: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后共同完善。
学生讨论汇报。
预设引导:①本诗的哲理是借登飞来峰过程中所见所想提炼出来的。②本诗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提示:当时的社会背景
6、《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总结: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7、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8、本诗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校
检
查
记
实
飞来峰上千寻塔
预设引导: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
10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时间
二次备课
5、作者登飞来峰的感受
6、“浮云”的隐含深意
7、诗歌的前后两句各自的侧重点
8、诗歌揭示哲理的过程
9、诗歌揭示的人生哲理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10、两首登高诗的异同比较
11、总结升华主题
4、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弄懂诗意,困惑之处做好标记,全班交流解惑。
反复朗读、背诵,深刻理解。
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明确诗歌内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学生自由发言。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10
15
5
巩
固
练
习
背诵和默写古诗
二次备课
作
业
诵读文章,加深理解
板
书设计教学反思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