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公司资产重组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企业重组的利弊分析
企业重组的利弊分析一、前言企业重组是指某个企业通过股权、资产、业务的重组,以实现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竞争力、增强耐久性等目的。
企业重组形式多样,例如并购、分立、收购等。
在各种形式的企业重组中,都存在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需要进行全面的利弊分析。
二、重组优点1.提高市场地位企业重组能够通过吸收、并购其他企业的优秀资源,进而扩大自身规模,提高在市场上的地位和话语权,使企业质量、效率和盈利能力瞬间提高。
2.拓宽企业业务企业重组能够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拓宽企业现有业务范围,进军新的市场领域,从而提高企业整体业务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保持竞争优势。
3.降低产业成本企业重组能够消除重复的资源和管理成本,提高产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改善企业绩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重组缺点1.风险隐患企业重组是一项风险极高的行业,因为其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隐患,如融资难、经营短缺等,若处理不恰当,将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资金链断裂、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2.员工流失企业重组可能导致企业员工流失,特别是在一些精细化、高技能的工种中。
因为企业重组往往会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范围,导致原本有着稳定职业前景的员工不得不离开公司。
3.经验流失企业在组织重组过程中,往往需要将一些受重用、有一定经验和实力的人群安排在相对重要的职位上。
然而在企业重组过程中,这样的人员又往往成为了派遣出去的目标,产生了重要的经验流失现象,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四、企业重组前景尽管企业重组在实施过程中会存在种种弊端,但从银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重组是推动行业整体升级的有效手段。
未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将有更多的外资品牌进军中国市场,公司将需要重组组合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变革,这将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带来全面提升的机会。
总的来说,企业重组作为一种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在不断推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整个行业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整合
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整合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或政府控股的企业,其资产重组与整合是指通过合并、收购、拆分等方式对企业的资产、经营范围、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与整合的意义、目的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资产重组与整合的意义资产重组与整合对国有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国有企业在资产重组与整合过程中,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合理配置优势资源和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
2. 强化企业竞争力:通过资产重组与整合,国有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整合行业内的相关资源,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3.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与整合可以引导国有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提高国有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形象:通过资产重组与整合,国有企业可以整合品牌资源,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知名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资产重组与整合的目的资产重组与整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资产重组与整合,国有企业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发挥资源的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2. 提升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资产重组与整合可以使企业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 转变企业发展模式: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与整合,可以转变原有的经营模式,推动企业向先进技术、高附加值领域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4. 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通过资产重组与整合,国有企业可以整合资源,减少重复投资,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率。
三、资产重组与整合的实施步骤资产重组与整合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战略规划和立项: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与整合前,需要进行战略规划和立项,明确重组整合的目标、范围和时间进度。
2. 资产评估和核查:进行资产重组和整合前,需要对相关资产和业务进行评估和核查,确定资产的价值和潜在风险。
国企重组方案可行性分析
国企重组方案可行性分析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国企重组成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个合理有效的国企重组方案对于实现国企的战略目标、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对国企重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一、国企重组的背景和目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许多国企面临着资源分散、业务重叠、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提高国企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企重组成为了必然选择。
国企重组的目标通常包括优化产业布局、整合资源、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创新能力等。
通过重组,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协同效应,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二、重组方案的具体内容(一)资产整合对国企的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和评估,将优质资产进行整合,剥离不良资产和非核心业务。
通过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和回报率。
(二)业务重组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对业务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
保留核心业务,拓展新兴业务,淘汰落后业务。
通过业务的重组,实现企业业务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组织架构调整建立适应重组后企业发展的组织架构,优化部门设置和职能分工,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减少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
(四)人员安置妥善处理重组过程中的人员安置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员分流方案。
通过培训、转岗等方式,为员工提供新的发展机会,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可行性分析的关键因素(一)政策环境国家对于国企改革和重组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为国企重组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确保重组方案符合政策要求。
(二)市场需求重组后的企业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决定重组方案可行性的重要因素。
需要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确保重组后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技术创新能力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公司借壳上市的6大标准
公司借壳上市的6大标准公司借壳上市的6大标准一:背景介绍公司借壳上市是指一家未上市的公司通过与一家已在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壳公司”(即已上市的公开交易公司)进行合并、重组,达到在股票交易所上市的目的。
为保证借壳上市的质量和合规性,监管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标准。
以下为公司借壳上市的6大标准的详细介绍。
二:标准一:壳公司资产净值不低于一定比例1.1 标准说明:壳公司的资产净值应不低于合并重组后的公司的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通常为50%以上。
1.2 实施要求:1.2.1 评估壳公司资产净值,并与合并重组后的公司的资产净值进行比对。
1.2.2 如壳公司资产净值不满足标准要求,需通过增资、减少负债等方式提升壳公司资产净值。
1.2.3 对提升壳公司资产净值的行为,需要经过审计、核实。
三:标准二:壳公司净利润符合一定要求2.1 标准说明:壳公司的净利润应符合一定要求,一般要求连续两年净利润为正值且稳定增长。
2.2 实施要求:2.2.1 核实壳公司近两年的净利润数据,并进行分析。
2.2.2 如壳公司净利润不符合标准要求,需通过业绩改善措施提升壳公司净利润。
2.2.3 对提升壳公司净利润的行为,需要经过审计、核实。
四:标准三:合并后的公司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3.1 标准说明:合并后的公司应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包括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净资产等指标。
3.2 实施要求:3.2.1 评估合并后的公司的规模和实力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3.2.2 如合并后的公司规模和实力不足,需通过战略调整、资本运作等方式提升公司规模和实力。
3.2.3 对提升公司规模和实力的行为,需要经过审计、核实。
五:标准四: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稳定4.1 标准说明: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应稳定,不能频繁更换。
4.2 实施要求:4.2.1 核实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的变动情况。
4.2.2 如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的变动频繁,需解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4.2.3 对解决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变动频繁的问题,需要经过审计、核实。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经济效果分析与评价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经济效果分析与评价资产重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分立、减资等方式对自身的资产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和企业价值的提高。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1.1 提高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可以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并购或分立等方式,上市公司能够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产品种类,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1.2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资产重组能够优化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改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通过重组,上市公司可以合理调整各项资源的配置比例,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1.3 提升资本运作效率通过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企业的财务杠杆作用,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分立重组可以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资金的分离,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1.4 扩大市场辐射能力资产重组可以帮助上市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辐射能力,实现跨地区和跨行业的布局。
通过并购重组,上市公司可以进入新的市场领域或者进一步加强在原有市场的份额,实现市场辐射能力的扩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1 增加企业收益和利润资产重组通常能够带来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增加。
通过并购重组,上市公司一方面可以实现销售额的提升,进而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
而通过分立重组,上市公司可以剥离亏损或低效业务,集中资源进行拓展,实现利润的提升。
2.2 提高资产价值和股东回报率资产重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资产价值和股东回报率。
通过重组,上市公司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增强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提升企业价值;通过重组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进而提高股东回报率,增加股东收益。
2.3 带动行业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资产重组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
壳公司
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是能在证券市场上大规模筹集资金,以此促进公司规模的快速增长。
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已成为一种“稀有资源”,所谓“壳”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
由于有些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不善于经营管理,其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丧失了在证券市场进一步筹集资金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这个“壳”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资产重组,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就是更充分地利用上市资源的两种资产重组形式。
所谓买壳上市,是指一些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剥离被购公司资产,注入自己的资产,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国内证券市场上已发生过多起买壳上市的事件。
借壳上市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团公司)通过将主要资产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来实现母公司的上市,借壳上市的典型案例之一是强生集团的“母”借“子”壳。
强生集团由上海出租汽车公司改制而成,拥有较大的优质资产和投资项目,近年来,强生集团充分利用控股的上市子公司—浦东强生的“壳”资源,通过三次配股集资,先后将集团下属的第二和第五分公司注入到浦东强生之中,从而完成了集团借壳上市的目的。
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对上市公司“壳”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活动,都是为了实现间接上市,它们的不同点在于,买壳上市的企业首先需要获得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借壳上市的企业已经拥有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从具体操作的角度看,当非上市公司准备进行买壳或借壳上市时,首先碰到的问题便是如何挑选理想的“壳”公司,一般来说,“壳”公司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即所处行业大多为夕阳行业,其主营业务增长缓慢,盈利水平微薄甚至亏损;此外,公司的股权结构较为单一,以利于对其进行收购控股。
在实施手段上,借壳上市的一般做法是:第一步,集团公司先剥离一块优质资产上市;第二步,通过上市公司大比例的配股筹集资金,将集团公司的重点项目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去;第三步,再通过配股将集团公司的非重点项目注入进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
国企重组方案可行性分析
国企重组方案可行性分析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重组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国企重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经过深入的分析和评估,以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国企重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重组背景与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国企重组的背景和目标。
重组可能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等因素驱动。
目标可能包括扩大企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营效率、增强创新能力、降低成本等。
只有清晰地了解重组的背景和目标,才能为后续的分析提供方向。
例如,某两家国有企业在同一行业中存在业务重叠和资源分散的问题。
通过重组,可以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市场份额,降低内部竞争成本,从而增强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二、企业现状评估对参与重组的国有企业的现状进行全面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业务结构、人员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资产状况方面,要评估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的价值和质量,确定是否存在闲置资产或不良资产。
财务状况的分析则要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流动性等指标,了解企业的财务健康程度。
业务结构的评估要明确企业的核心业务、辅助业务和新兴业务,分析各业务板块的市场前景和竞争态势。
人员结构方面,要了解员工的数量、学历、专业技能、年龄分布等,评估人力资源的质量和适应性。
技术水平的考察包括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能力、专利和技术储备等。
管理水平则可以从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决策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判断。
通过对企业现状的深入评估,可以找出企业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为重组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市场环境分析国企重组方案的可行性还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
需要对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政策法规等因素进行分析。
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有助于判断重组后的企业在未来市场中的发展空间。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企业并购重组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形式,合并为一个新的企业或更强大的企业。
在我国,企业并购重组具有以下的意义:1.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并购重组,企业可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并购重组,企业可以快速进入新的市场或行业,拓展销售渠道,增强市场份额。
3.节约成本:通过并购重组,企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节约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4.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并购重组,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5.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通过并购重组,企业可以跨国并购,获取国际市场资源和品牌优势,加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存在的问题:然而,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也面临着一些问题:1.规模效应不明显:由于我国企业多为小微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在并购重组过程中实现规模效应的难度较大。
2.产业结构不合理:在我国,一些产业存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一些行业过多、过杂,一些行业过少、过弱,限制了企业并购重组的效果。
3.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并购重组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协调难度大,决策风险较高。
4.政策环境不完善: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相对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指导原则和规范。
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的建议:1.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制定明确的并购重组政策,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提高并购重组的准入门槛,加强对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和审查监管。
3.鼓励企业合作共赢:鼓励企业进行合作共赢的并购重组,避免强制兼并和恶性竞争,促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4.强化信息共享和交流:建立并购重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信息的及时流通和交流,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5.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并购重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并购重组的专业化水平,推动并购重组的顺利进行。
壳公司的财务特征及其被并购的可预测性分析
壳公司的财务特征及其被并购的可预测性分析一、引言资本市场为上市公司提供的巨大的融资以及资产并购重组等方面的操作便利,使我国众多的企业渴望通过上市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在上市额度这种稀有资源只能满足少数企业的条件下,许多企业把目光直接投向了资本市场中已经运作的上市公司,“买壳上市”成为进入资本市场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这就不难理解自1997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上以买壳为目的的购并行为为何异常活跃。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接轨,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进入中国的国际企业还是我国的本地企业对“壳资源”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
为此,我们认为,更进一步地探讨“壳资源”的财务特征以及可预测性显然是企业倍加关注的现实问题。
针对我国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买壳上市既可以拓宽融资渠道,舒缓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又可以通过上市树立企业形象;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股票市场波动性较大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除了买壳上市的战略性动机以外,还有追求买壳过程中的短期投机收益,即通过二级市场炒作来降低收购成本、弥补收购时及收购后的资金短缺的财务动机。
因此,买一个好壳上市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资本运作,它摆脱了单纯以生存为目的的壳资源转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壳资源的效能。
但是,由于受到市场条件、信息披露程度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在此之前对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收购事件,尤其是与“壳资源”相关的收购事件的研究,大部分还仅限于基础数据的统计研究,即对于已发生事件的基本数据的统计和归纳,其分析也多属于定性分析。
虽然这种基本面数据的分析对于了解我国证券市场的微观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需要对于将来事件进行预测,仅仅靠这样的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
从预测的角度来看,早期的根据公开信息进行预测未来发生并购的模型有很多,而且大多都宣称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
如Simkowitz 和Monroe的多元离散模型,Jensen和Ruback、Palepu也分别在1983年和1986年提出了更为严谨的预测模型。
企业资产重组存在的财务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资产重组存在的财务问题及对策研究企业资产重组是企业经营发展中常见的一种策略性举措,通过资产重组可以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目标。
在资产重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财务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企业经营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围绕企业资产重组存在的财务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企业资产重组存在的财务问题主要包括:1. 资本结构调整的风险。
资产重组通常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但是资本结构的调整可能带来融资成本的上升、企业财务杠杆的调整等风险,从而对企业的财务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2. 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问题。
企业资产重组往往伴随着并购活动,而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包括企业财务报表的整合、财务系统的整合、财务流程的整合等,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营中断、财务失衡等问题。
3. 资产重组后的价值实现问题。
资产重组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但是很多时候资产重组后并未能真正实现预期的效果,这可能是由于市场变化、管理问题、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的,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4. 税务风险的考量。
资产重组往往会带来税务方面的调整与风险,包括资产减值的税务影响、资本利得税的处理、并购交易结构的税务考量等,企业需要谨慎处理这些税务问题,以免引发税务风险。
5. 资产评估问题。
资产重组需要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而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对于资产重组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资产评估问题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财务问题。
针对以上财务问题,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谨慎规划资本结构调整。
在进行资产重组前,企业应充分评估资本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风险,谨慎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资本结构,并合理安排资本金结构和债务结构,以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
2. 加强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工作。
企业在资产重组后,应加强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工作,建立统一的财务报表体系和流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实现财务整合的顺利进行。
企业重组可行性分析
企业重组可行性分析引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企业在适应新形势下的重组变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重组是指通过整合两个或多个企业,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和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目的。
然而,企业重组涉及到成本、风险和各种因素,故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重组。
可行性分析1. 背景分析首先,进行背景分析可以了解当前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包括行业竞争、市场需求和潜在机会。
根据分析结果,判断企业是否需要重组以应对市场变化和提升竞争力。
2. 目标设定在重组前明确目标是很重要的,这些目标可以包括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等。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制定具体的重组方案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3. 组织结构分析对当前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了解现有的管理层次、职能部门和工作流程,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或整合,以适应重组后的新形势。
同时,对比各企业的组织结构,找出重组的合理方式,避免产生冲突或资源浪费。
4. 资源整合重组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资金、人力、技术和市场渠道等。
通过分析企业的资源状况,确定重组是否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并且是否能够产生更大的利益。
同时,还需要考虑资源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困难。
5. 法律与合规性分析重组涉及到法律合规性的问题,包括合同、知识产权、行政审批等。
在进行重组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法律与合规性分析,确保企业的重组方案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引发法律风险和纠纷。
6. 绩效评估进行重组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绩效和价值,因此,在决策前进行绩效评估是必要的。
通过对重组前后的财务指标、市场份额等进行对比分析,评估重组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
同时,还需要考虑重组后的持续经营能力和长期发展前景。
7. 风险评估进行风险评估是为了找出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障碍,以及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风险。
重组涉及到很多风险,如人员流失、管理失调、资源浪费等。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增加重组成功的概率。
重整的壳资源优势
上市。其具 体操 作 方式 是 : 重
组方与上市公司大股 东采取协 议方式受让 大股东持有上市公
司 的一 定 数 量 的 股 份 , 后 重 然
整后 的上市公 司壳资源具 有明 显优势 。
司大股 东谈判 , 操作更透明。
相对于第 一种方式 , 破产
组方 以自身拟注入 的部分 资产 置换 上市公司 的原 有资 产 ; 如 上市公 司为 资不抵 债公 司 , 则 重组方还 要承担上市公司的部 分 负债 ; 同时, 上市公司以公司 停牌前2 日均价 向重组方发行 0
一 。
关, 重组 方一 般 还需要 以 自身
负债明晰 风险较低
被实 施重组 的壳公司 . 几 乎 无 一 例 外 是 因 经 营 管 理 不 善 , 入 财 务 危 机 , 续 经 营 陷 持 无 法 维 系 。 类 公 司 除 账 面 记 这
行 资产重组 , 实现借 壳 上市。 具体操 作方 式是 : 已经 严重 对 资不 抵债 的上市公司 , 进行 先 债 务重 组 , 上市公 司变成一 使
l 个月内进行债权申报。 ~3 在重整过程中, 管理人 会对上市公司债 务进行严格 的审 核, 并对未 申报 债权 进行提存 ; 主管法院也会对债权 人申报 的债
权 进 行 严 格 审 核 , 正 式 裁 定 债 权 金 额 , 整 完 并 重
上市公司股价都会有大幅上涨 , 从而大幅增加重
文/ 唐林 林
个 干净 的壳公 司, 然后重组 方 以合规的方式受 让上市公司的 定数量的股份 ; 同时, 采用重
上市公 司原有担保形成 的或有 负债埋 单 的成 本支 出。因此 , 采 取 第 一种 方 式 借壳 的重 组 方, 借壳 成本巨大。
壳资源的特点
壳资源的特点壳公司是指那些业务陷于停顿或基本没有经营业务、规模不大的公司。
由于行业准入条件高,国家控制力较大,特役人员稀缺,具备前述条件的壳公司就成为一种资源,即壳资源。
壳资源的利用对于节约社会成本和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一、壳资源的价值?之所以称呼某些企业为壳资源,势必因为这些企业具有了某种特定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企业资源的重要部分,是行业特性或者技术特性。
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壳资源的价值体现之一,但由于评估标准不一致,受益时间无法划分,受益人不确定,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差异大,所以很多企业不能将所有的隐性资源都确认为无形资产。
企业因为拥有某些非货币显现的隐性资源而得以生存或存在,但其价值不能完全体现在帐面上,而是“表外资产”。
真正的壳资源的价值,不能仅以企业帐面资产来计算,应该是包含了隐性资源的市场价值。
在买卖双方意愿达成一致,评估企业价值的时候的时候,应充分重视壳资源,重视隐性资源优势。
在资本市场上,让渡企业资源,买卖企业股份,都会考虑到无形资产的价值,但很少有人从整体上关注壳资源。
壳资源变成了一种概念,依附于企业的显性资产而存在。
由于壳资源的价值无法确认,不能准确划分收益期和收益人,加之资本买卖双方交易的不透明性,导致了壳资源价值被明显低估,甚至不与考虑。
很多企业重组时发生了溢价,这部分溢价包含了什么?排除市场供需因素,这部分溢价的根本来源是壳资源价值的体现,尽管并未被客观的完全的体现。
由此可见,壳资源价值只有在企业产权交易中才会显现,壳资源价值无法准确认定,壳资源价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会被体现。
在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壳”交易中,“壳”公司的价格一般是以其净资产价值确定的,通常未考虑其虚拟价值。
“壳”公司的虚拟价值是买“壳”方所真正看重的,但它却未能在“壳”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我们认为这不尽合理。
这种状况一方面与我国“壳”交易行为中行政干预过重、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目前没有评估“壳”资源虚拟价值的具体方法有关。
资产重组可行性研究报告
资产重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资产配置,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资产重组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变化中保持灵活性,实现资产配置的最优化。
本报告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的可行性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
二、企业概况我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主要经营范围涵盖家居用品、文具等领域。
公司自成立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公司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行资产重组以适应市场变化。
三、资产重组目的1. 提高资本效率:通过资产重组,优化公司资产配置结构,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
2. 降低成本: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3. 拓展业务领域:通过资产重组,拓展公司的业务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降低市场风险。
四、资产重组方式1.公司内部优化:通过优化公司内部资源配置,实现资产的重新组合,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2. 资产剥离:将公司某些不适合自身发展的资产进行剥离,以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
3. 资产整合:通过资产整合,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公司整体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资产重组计划1.明确资产重组目标:确定资产重组的具体目标和计划,明确要实现的目标,确保资产重组的顺利进行。
2. 分析公司资产结构:对公司的资产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哪些资产需要调整或剥离。
3. 制定资产重组方案: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资产重组方案,包括资产剥离、资产整合等。
4. 实施资产重组:按照制定的资产重组方案,有序地对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5. 监测评估:对资产重组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方案,确保资产重组的顺利进行。
六、资产重组的风险1. 市场风险:市场环境变化较快,资产重组可能会面临市场风险,导致投资损失。
2. 经营风险:资产重组可能会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增加经营风险。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优、劣势浅析
资产重组不可避免地带入行政色彩 , 违反市场规律。 2 资产重组损伤 了资产的完整性
二 资产重组的优势分析
为了追求募集资金最大化 , 上市公司都尽可能将 资产剥离到极 资产重组有其社会发展 的必然性 , 西方国家资产重组进程要 比 限, 有的上市公司将作为完整生产系统所必须的资产都进行剥离。 我 国资产重组历史悠久 , 我国资产重组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已经开 这就使其成为一个不完整的、畸形 的、极 不规范的和不具备独立 始发展 , 而最近十年 , 资产重组在我国发展迅速 , 尤其是上市公司中, 面向市场能力的上市公司。 资产重组风起 云涌 。资产重组之所以吸引我 国越来越多上市公司 3 会计主体混乱 , 影 响会计资料 的真实 完整 的青 睐, 有其特有的优势 : 由于资产过度剥离 , 上市公司没有形成完整 的生产经营系统 , 在 1 、提 高公 司净 资产 收益率 , 提高公司业绩 些与关联方发生有关费用的确认、划分方面造成难度。 公司上市后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优势, 向社会进行配股 、增发 4 控股公司与上市公司相互牵制 ,影响公司发展 新股 、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方式进行再融资 。但再 融资行为受 国家有 关法律 、法规规定上市公司的上市标准为三年平均净 到国家严格的政策限制, 运用资产重组方式可提高公司的业绩。目 资产收益率达到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以上 , 同时规定 国有企业资产重
重组可行性报告
重组可行性报告一、背景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在不断寻求发展的路径,其中重组是一种常见的策略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某企业进行重组可行性分析,评估重组方案的可行性,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二、重组目的企业重组的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绩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战略转型,进而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重组,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内部资源,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重组方案1. 业务重组通过对企业业务进行重新划分和整合,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协同。
可以考虑将重复或低效的业务进行整合,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 组织结构重组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明确职责和权限,优化决策机制,促进信息流通和协作。
可以考虑精简中层管理,强化基层执行力,提高决策效率。
3. 资产重组对企业资产进行重新配置和整合,以实现资产优化配置和降低资产负担。
可以考虑出售或剥离无关资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四、重组可行性分析1. 经济可行性重组后是否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是评估重组可行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需要对重组后的成本、收益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2. 组织可行性重组对组织结构和人员会产生一定影响,需要评估重组后组织是否能够顺利运转,员工是否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
3. 市场可行性重组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否会增强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需要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评估重组后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发展空间。
五、风险及对策1. 实施风险重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如员工不稳定、业务中断等。
需要提前制定风险应对方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 组织风险组织结构调整可能会引发内部不稳定因素,如人员流动、沟通不畅等。
需要加强内部沟通,做好员工培训和管理。
六、实施计划1. 规划阶段制定重组规划书,明确重组目标、方案和实施计划,确定实施时间表和责任人。
2. 实施阶段按照规划书的要求,逐步实施重组方案,监控实施进展,及时调整和反馈。
3. 落实阶段评估重组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持续跟踪和调整,确保重组效果的持续改善。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重大资产重组来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
重大资产重组是指企业通过收购、合并、兼并等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份额扩大等战略目标。
本文将探讨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意义、影响以及运作过程。
一、重大资产重组的意义重大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重大资产重组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快速扩大规模。
通过收购或合并,上市公司可以吸收更多的技术、人才和资源,提升企业实力和竞争力。
其次,重大资产重组有助于上市公司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整合资源,清除低效益的资产,上市公司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提升盈利能力。
此外,重大资产重组还可以帮助上市公司拓展市场份额,实现更多的市场机会。
二、重大资产重组的影响重大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股东利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重大资产重组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如果重组后的资产配置不合理或经营不善,可能导致财务风险增加,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重大资产重组会对上市公司的市场声誉和品牌形象产生影响。
如果重组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或信息披露不及时,可能引发市场对公司的不信任,影响公司的信誉和市场地位。
此外,重大资产重组还可能对股东利益产生影响。
如果重组导致股东权益被稀释或未能获得合理回报,可能引发股东不满,甚至引发诉讼纠纷。
三、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运作过程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运作过程包括策划、谈判、决策和执行四个阶段。
首先,在策划阶段,上市公司需要明确重组的目标、方式和条件,并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
其次,在谈判阶段,上市公司需要与潜在合作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明确重组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条件。
在决策阶段,上市公司需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评估和论证,确保重组方案符合公司整体利益和股东利益。
最后,在执行阶段,上市公司需要履行相关法律程序,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并做好员工和股东的沟通工作,确保重大资产重组的顺利进行。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经济效果分析与评价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经济效果分析与评价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合并、收购等方式,对自身的资产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增加公司价值、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目标。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资产重组具有重要的经济效果,下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资产重组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上市公司在重组过程中,通过剥离无效或低效资产,将资源重新配置到具有较高增长性和利润率的领域,从而提高公司的资本利用效率。
某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将不盈利的业务剥离,并将资金投入到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领域,如技术创新、研发等,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资产重组可以让公司的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和利用,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资产重组有助于提高公司整体经营效率。
通过资产重组,上市公司可以整合原有的资源和优势,实现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的发挥。
公司在资产重组中进行合并收购,可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如人力、技术、市场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从而提高整体经营效率。
资产重组还可以促进公司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改进,使得公司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
资产重组有助于增加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价值。
通过资产重组,公司可以整合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在资产重组后,公司不仅能够通过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降低成本,还可以拓展市场份额,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份额和更高的收益。
资产重组使得公司的发展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趋势,增加公司的市场价值和投资价值,提高股东的财富。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经济效果是积极的。
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整体经营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上市公司可以实现价值和利润的增长,提高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
上市公司在进行资产重组时应充分考虑经济效果,以提升公司的发展和增加股东的收益。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经济效果分析与评价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经济效果分析与评价资产重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出售、合并、分立、转让等方式调整自身资产组合的过程。
这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既是一个提高自身实力的机会,也是一个发展自身战略的途径。
那么,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经济效果分析与评价是怎样的呢?首先,资产重组对于上市公司的经济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提高公司实力通过资产重组,上市公司可以快速增加自身实力。
例如,公司通过并购外部企业,可以迅速扩大自身规模、提高竞争力,从而优化自身资源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2.促进公司发展资产重组可以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
例如,公司可以通过收购产业链上游或下游的企业,实现整合优势,从而形成更完整的生产流程,提高公司的产业地位,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进而加速公司发展进程。
3.改善公司财务状况通过资产重组,上市公司可以改善财务状况。
例如,公司可以通过剥离无法获得良好利润的资产,减少业务风险,降低财务风险,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
1.经济成本评价资产重组可能涉及一定的经济成本,例如税务、律师等费用。
因此,需要评估这些经济成本,以便更全面地评估资产重组的经济效果。
2.盈利预期评价评估资产重组的经济效果时,需要评估公司的盈利预期,以便确定重组是否能够增加公司的盈利水平。
这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行业竞争情况等因素。
3.财务结构评价资产重组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结构也有影响。
需要评估公司的资本结构、财务运营模式等因素,以确定重组后公司的财务结构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最终,应该根据实际的经济效益评估资产重组的效果。
主要从财务状况、市场占有率、业务增长等方面综合评估,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资产重组的经济效益。
总之,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经济效果分析与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以更全面地了解资产重组的实质,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的决策。
建筑企业破产重整中“壳资源”应如何处置?——基于行政合法性的考量
摘要建筑企业破产重整中,壳资源(建筑资质)的保留具有重要价值,将壳资源处置变价已经成为常规操作手段。
然而,建筑资质属行政许可,依法不得转让,故管理人需妥善安排处置方式。
从行政合法性的角度来看,管理人的最佳选择是匹配适量资产、不转移壳资源主体的处置方式(即反向出售式重整模式)。
在建筑企业破产管理中,将债务人持有的壳资源[注1]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将其转移到战略投资人,将所获得收益用于分配清偿债务,已经成为常规操作手段。
甚至,由此发展出“分离式处置”的重整模式:一是以企业100%股权转让方式公开引进战略投资人;二是采取保留主体资格与资产剥离清算相结合的方式;三是设立全资子公司平移剥离资债进行处置。
[注2]表面上看起来,在“分离式处置”的重整模式中,债务人壳资源得到保留、战略投资人迅速取得优质建筑资质、债权人分配比例得以提高,这似乎是一场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盛宴。
然而,建筑资质作为《建筑法》所设定的行政许可,依法不得转让。
但通过此种方式,原不具有相应资质的主体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取得高级别资质,从而得以承揽大型建筑,极有可能对建筑安全、公共利益造成潜在威胁。
那么,此种“分离式处置”的重整模式是否具有合法性?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仅有论者从破产法角度来探讨分离式处置重整计划能否约束未申报债权人权利的问题,却没有人从行政法视野来讨论此种模式本身的合法性。
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出回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在破产重整程序中如何才能在合法性前提下实现债务人建筑资质的最大价值。
一、重整程序中的建筑资质根据《建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建筑资质是建筑企业承接建设工程的先决条件。
而优质建筑资质,因为其稀缺性更能带来垄断性收入,故其往往成为破产企业的重要价值,为众多同行所青睐。
(一) 建筑资质的财产属性行政许可以不得转让为原则、以可以转让为例外,[注3]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许可既不是财产,也不是财产权利。
[注4]但不可否认的是,被许可人将因具备从事某些行为的特权从而获得收益,行政许可也被视为授益性行政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壳公司资产重组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作者:陈玉娇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10期【摘要】西方的资本市场开展得比较早,“兼并”和“购买”理论研究发展的比较成熟,资产重组只是并购理论中的一种经济现象,但是在中国特色的经济条件下,资产重组作为一个独立板块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自1993年我国股票上市审批制度实施以来,一种被称作“壳”的资源开始形成并迅速吸引了市场参与者的目光,壳公司保有的上市资格被作为一种资源被追捧炒作,其虚高的估价也被一部分专家学者所诟病,壳公司的资产重组问题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非上市公司想要获得上市资格,而壳公司又急需通过资产重组摆脱退市风险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壳公司的资产重组能获得双赢的效果。
政府作为资本市场的引导者,也力求从政策角度不断完善制度规定,来规范引导市场行为,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资产重组;壳公司;并购1.绪论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比较晚,比起西方的证券市场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虽然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证券监管部门也在不断的加大监管力度,对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实施宏观调控,但是,市场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问题,自1993年我国股票上市审批制度实施以来,上市公司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公司在申请上市的过程中不能够被平等对待,一种被称作“壳”的资源开始形成并迅速吸引了市场参与者的目光,壳公司保有的上市资格被作为一种资源被追捧炒作,因此上市公司保有的上市资格被一些想要上市的企业所青睐,市场参与者的投机心理进一步促使一些严重亏损的股票成为市场炒作的热点。
证券市场的不完善使得保有上市资格的一些ST甚至带“*”ST公司成为很多有意愿上市但迫于制度或者其他压力而不能立即上市的公司竞相追逐的对象,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壳资源”成为证券市场的稀缺资源。
“壳资源”的价值到底有多大?也成为各界人士讨论的焦点。
例如,据2011年人民日报报道,2010年,仅剩7名员工的*ST星美,该公司净资产为负值、主营收入仅55.2万元,其市值居然高达24.2亿元,这真的让人匪夷所思,类似的投机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长期发展,但是对上市公司壳资源有效地进行资产重组也未必不能实现“壳”的收益性。
中国资本市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花样翻新的资本运作方式也层出不穷,资产重组作为资本运作的一项核心活动,一直受到大批理论和实务研究者的关注。
经过多年的发展,从西方并购中引进的资产重组形成了多种模式,壳公司的资产重组作为一个分支也有多种运作模式,模式的选择取决与实务中参与双方的实际情况。
非上市公司想要获得上市资格,而壳公司又急需通过资产重组摆脱退市风险,在这样双方皆能各取所需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壳公司的资产重组如果获得成功则能达到双赢。
在非上市公司和上市的壳公司之外,政府作为资本市场的引导者,也着力从政策扶持政策引导等角度不断完善制度规定,不断地提高服务,来规范引导市场行为,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文意在借这样一个政策大背景对壳公司资产重组做一个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对壳公司资产重组的动因、成因等进行分析,对壳公司资产重组良性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研究综述2.1 国外研究综述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形成得比较早,在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迄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西方市场经济市场中,企业资产重组主要是并购(Merger & Acquisition)理论中所涉及的经济现象。
美国的壳资源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其较低的上市成本,较高的成功率而被市场参与者所亲睐。
对于壳公司的利用或壳公司的资产重组,西方研究者也持有褒贬不一的观点。
支持者认为企业希望上市可以通过与壳公司合作来实现快速的低成本的上市,因为通过IPO上市涉及法律会计费用以及向国家相关监管机构递交申报材料等繁琐的程序还有漫长的等待期,而通过对壳公司进行并购就会节省大量资源。
Hennessey(2002)发表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名为“Companies Opting for Easy Way to Go Public Still Remain Rare”的文章中说到:“并购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仅需要较低的费用便可实现快速上市。
”Brenner and Schroff(2004)经过大量研究认为,利用壳公司可以实现最快45天就能上市,而申请IPO则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他们还指出,并购仅仅花费$75000到$100000的费用,然而IPO的成本可能超过$400000甚至更多。
他们还陈述了并购的典型步骤,包括积极寻找目标壳、接触壳公司的股东了解他们的意愿、找信誉好的经纪人或者第三方来了解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商讨并购后的股权构成等等一系列的工作。
反对者也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依据,他们觉得通过壳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是节省了公司上市的成本,表面上看是选择了一条捷径,但是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并不能表明壳公司资产重组真的能使双方实现共赢。
高级证券分析师Jeanie(1991)认为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如果非上市公司借助壳公司把自己推上市,有可能就是给自己制造了大麻烦。
Diekersonetal (1997)选取了1948-1997年间的2900多家公司,并利用时间序列实证研究方法,对其并购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并购会导致企业的经营业绩出现下滑而并不像人们想的能增加股东财富。
Mark Walker(2000)则选取了美国1980-1996年的278个样本,对这些样本的股东财富收益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通过并购并不能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
2.2 国内研究综述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的企业资产重组研究也逐渐开始并成为独立的一个研究领域。
如果粗略按照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时期来划分的话,资产重组理论研究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产重组、经济转型时期的资产重组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产重组。
第一个阶段是研究的起步阶段,很多相关理论才从西方发达资本市场引进中国;转型时期的研究着重放在了宏观经济变化上,经济政策、经济构成、经济周期等都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个时期的企业资产重组有别于计划经济时期下行政指令性的资产重组;发展至今,资产重组理论研究有了更深层的发展、包括实证研究、价值分析、绩效评估等等方面的研究。
檀向球(1998)选取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97年度完成了资产重组的198个案例,研究结果显示:重组方式为股权出售和资产置换的经营业绩有所提高;并购扩张的经营业绩有所下降;进行了股权转让的经营业绩得到了改善。
屠巧平(2003)以1998年6月前曾被特别处理的2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资产重组后的业绩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资产重组对于壳公司的经营绩效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只是提供了改善的可能,资产重组一定程度上讲确实能实现“1+1>2”的效应,但必需对重组后的实质性整合加以关注。
朱宝宪(2004)选择2003年的148个案例,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事件研究法,结论是资产重组具有短期利好的效应,但在长期看来会降低目标企业的价值。
2.3 国内外研究的评述经过对壳公司资产重组理论国内外研究的综述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壳公司的资产重组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和意见,有人反对有人支持,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广大投资者对于利用壳资源实现快捷上市到底值不值的问题还没有答案,因此,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关注国家相关的政策的发布,借鉴实际的案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今后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壳公司资产重组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壳资源”之所以具有较高的估价,皆是由于其上市的资格,目前国际市场上,普遍接受的关于“壳公司”的概念界定是指,在证券市场上保有上市资格,但相对其他上市公司而言,公司主营业务规模较小或者停业,业绩较差甚至无业绩,负债率较高,资产状况不佳,无新的利润增长点,总股本和可流通股规模小甚至停牌终止交易的股价低或者趋于零的上市公司,一般情况下将壳资源和壳公司列为同等概念,不做严格区分。
3.1 我国资本市场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化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是指在开放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胜劣汰的竞争为手段,充分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以期实现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
对应的市场化程度就是指市场化作用的有效性,也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作用的程度。
纵然我国近几年的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迅速,但是市场化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证券市场仍然显现出不发达资本市场的诸多特征,加之很多行政手段对于中国经济的特殊作用,上市资格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很重要,这样就在无形中促成了壳公司的价值增高,壳公司的资产重组成了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必然结果。
3.2 政府驱动壳公司资产重组前面说到,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经济过渡时期也正好是资本市场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初的资本市场也是为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并不是非常成熟,而后由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压力,中国的上市公司竞争力非常薄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当时的要务,这样一来,国家政策做后盾,壳公司的资产重组就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壳公司本身通过资产重组获得了新生,另一方面非上市公司也广泛地参与到资本市场的建设中来,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历程决定了壳公司资产重组蓬勃呈现的必然性。
即使这种资产重组在后来被证实存在盲目性和局限性,但这确实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
3.3 壳公司方面的需要(1)摆脱强制退市与经营困境由壳公司的成因我们知道,上市公司之所以沦为壳公司,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日渐恶化的财务状况和持续不断的经营不善,如果连续达不到保有上市资格的要求的话,最终就是散失上市资格也就是融资资格,再加之目前退市制度的日趋完善,提高了壳公司面临的强制退市风险。
如此大的压力,壳公司想要寻求一线生机的话,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唯有尝试进行资产重组,这样才有希望摆脱经营困境,保留其存在价值。
(2)起死回生突破经营瓶颈壳公司在成功进行资产重组之后,重组方对其进行的一系列资产置换、变更主营业务等重组行为都将给企业的持续经营注入新鲜血液,保住了其上市资格之后,有效的资产重组能使壳公司起死回生,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化了的产业结构都有利于企业的更大发展,都能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4 重组方的动因概述(1)曲线救国获得上市资格一些有上市需求的公司,因为其条件暂不能满足上市规则内的要求,则可以采取对壳公司进行收购的方式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上市资格。
(2)节省筹备IPO的成本非上市公司在筹备上市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满足发行人的条件、召开股东大会、向证监会提交申请报告等等工作,而通过有效利用壳资源来实现上市目标则不仅可以节省工作量和时间,并且如果通过中介来帮助上市的话,收购比IPO所需的中介机构费用也会有所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公司的成本,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