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思潮

合集下载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本文导读: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后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潮。

玄学的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立言玄妙,专门探讨“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行事玄远,远离具体事务。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统称为玄学。

玄学家多是当时的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举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

一部分玄学家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依然维护着统治阶级的伦理观念。

玄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正始玄学,以王弼、何晏为代表,是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

尤以王弼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大。

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

他们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事物的存在,是本体“无”的表现。

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分、尊卑、名教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结果,应当反映自然。

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著有《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家,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

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

王、何等人出身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庄,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既能辩护世家大族放达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所以短时间内玄学蔚然成风。

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哲学上嵇康、阮籍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

嵇康、阮籍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

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

他们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三、为西晋元康时期 代表人物是郭象与向秀。 向秀重要著作:《庄子注》;郭象重要著作:《庄子注》 郭象的玄学,是在魏晋之际向秀《庄子》注思想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郭象的玄学,以庄学为主,以反对何晏、王弼贵无论 玄学的面目出现,提出了自己的玄学崇有论思想。他主张“有” 之自生独化说,以此否定“无中生有”说和“以无为本”说, 认为“有”是自生自化的,并不需要一个“无”作自己存在的 根据。由于他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把自生独化说成各自孤 立的毫无联系的东西,最后得出了神秘主义的独化于玄冥之境 的思想。
南北朝时,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 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玄佛合理。东晋后,玄学已 与佛学合流,做为一种时代思潮的玄学也就“笑渐 不闻声渐悄”了。
魏晋玄学的历史地位
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 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 对之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提出的“本末”、“体用”等宇宙本体论思想,与西 汉讨论宇宙生成论的哲学相比,在理论思维上是一个 很大进步。
僧肇: 著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等文,对当时
的佛学,尤其是从思想上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 他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各执一偏
的理论。真谛应当是合有无为一。“虽有而不有”, “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
僧肇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 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 为一的认识过程。
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 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 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 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 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

时代扭曲的产物:风靡百年的魏晋玄学

时代扭曲的产物:风靡百年的魏晋玄学

时代扭曲的产物:风靡百年的魏晋玄学引言中国历史渊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也产生出无数璀璨的文化。

而这些文化中普通人最为难以理解的,便是各个时期哲学思想!从夏商时期的“巫术”再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之学,这些哲理对于普通人莫不是艰难晦涩。

然而这些哲学思想却在上层统治阶级手里,运用的炉火纯青。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其中的一种,时代扭曲的产物~风靡百年的魏晋玄学思潮!魏晋玄学士人玄学的产生东汉时期,统治阶级流行“以神释儒”的经学思想。

东汉提倡的经学经过时代的发展,显得十分僵硬固化。

例如有些儒学生对于几个字的理解,往往写出几万字的个人见解。

后人评价这种做法“幼童而守一艺,自首而能后言。

”因此这种徒增繁琐的经学,已经不适用与魏晋时期动荡的社会。

由此东汉这种以神学解释儒学的经学思想,被后来的王充……等人经过无数次批判早已经没有了当初迷惑天下之人的作用。

而曹魏与司马氏等不同豪门世族,他们之间的权利争夺也越演越烈。

因此当时的社会极度需要一种新的思想工具,用来适应纷乱的时局,也为了防止人民再度暴乱!由此玄学,便在这种混乱的时局下诞生了!魏晋玄学者关于玄学玄学,是一种风靡魏晋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关于“玄”的最早记录,则出现于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玄学始于三国时期的曹魏,创始人是曹操的驸马何宴、王弼……等人。

后来发展到西晋年间,以竹林七贤为代表。

鼎盛时期则在永嘉年间,以向秀、郭象等人为代表。

这些人物都生活在魏晋时期,因此玄学也被我们后世称之为~魏晋玄学!竹林七贤玄学的本质,就是所谓的深奥之学说。

它是一种以精神上的“无”作为主体核心,强调“以无为本”的唯心思想。

魏晋时期的玄学之人觉得,世间万物这些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都是“有”(实际存在的)。

而这些“有”,则全部都来源于心中的“无”(精神世界)!关于这个“无”它本身十分的玄妙,可以说它无法用言语形容、也无法为它命名、甚至看不到也听不见它!可以看出“无”本身就是,一个精神世界想像出来的一个虚无的存在。

关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资料

关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资料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

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

第八讲 魏晋玄学

第八讲    魏晋玄学
第四讲
魏晋玄学
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而兼综儒道 的一种哲学思潮。它以解说、阐释、发 挥《老子》、《庄子》、《周易》为主 要内容,,因其风行于魏晋时期一个世纪 之久,故又称之为"魏晋玄学”。

玄学,作为中国哲学独具魅力的一种哲学 思潮,是在魏晋社会这块特殊的土壤上发 芽、生长起来的,同时,它也折射出了时代 的特点.它的产生,是儒道之间一次大的思 想冲突,也是儒道之间一次真正的融合,是 当时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与斗争的必然, 同时符合了社会各阶层的心理需要。
第一节 何晏、王弼的贵无论
何晏(约193年-249年),字平叔,南阳宛 (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汉大将军 何进之孙(《魏略》认为其有可能是何进弟何苗之 孙)。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何晏被收养, 为曹操所宠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娶魏金 乡公主。服饰拟于魏太子曹丕,故为曹丕所憎,称其 为“假子”,文帝时未授官职。明帝以其浮华,亦抑 之,仅授冗官。正始年间(240-248)曹爽秉政,何 晏党附曹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爵 列侯,仗势专政,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夷三 族。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 言。”何晏曾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 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 老氏,通辩能言”。他曾与当时许多清谈名士 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 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王弼为人高傲,“故时为士君子所疾”。正始 中,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台郎。正始十年 (249),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同 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二十四岁。




魏晋玄学的发展经过四个时期: 第一是曹魏正始时期。玄学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 以《易》《老》为理论论据,盛倡“贵无”,“言不 尽意”,主张“名教出于自然”,为门阀士族利益服 务; 第二是西晋初至元康时期。玄学家以竹林名士阮籍、 嵇康为代表,思想上与何王对立,在名教与自然的关 系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代表庶族寒门的利益; 第三是晋元康时期。玄学家以裴頠为代表,提倡“崇 有论”,反对“贵无论”。 第四是晋永嘉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提 倡万物“独化”,主张“名教即是自然”,是玄学的

先秦道家与魏晋玄学的思想关系

先秦道家与魏晋玄学的思想关系

先秦道家与魏晋玄学的思想关系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兴起玄学在魏晋时期产生并发展为统治思潮,有深刻的社会与思想根源。

①魏晋玄学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了弥补儒学不足而产生的。

由董仲舒到《白虎通》所神化了的儒家思想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由皇帝钦定并颁布天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东汉末年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爆发了黄巾起义,摧毁了东汉王朝,儒学也受到沉重的打击,致使得“旧居之庙(指孔庙),毁而不修,褒成之后,绝而莫继,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睹蒸尝之位”(《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随之两汉经学也衰落下来。

由于汉代经学烦琐的经注使人不得要领,粗糙的神学又易为人们识破。

魏晋时期的统治阶级就不能再沿用它,必须建立新的理论来克服这些毛病。

魏晋玄学以简约的精致的思辨哲学而著称,一方面它在政治上继承了汉儒尊崇孔子的思想,另一方面在哲学上抛弃了汉代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说教,而用改造了的老庄哲学对儒家名教作新的理论上的论证,从而调和了儒道两者的思想,弥补了汉代儒学的不足。

②魏晋玄学是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的产物。

两汉时代除官方儒学外,道家思想也有很大发展。

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曾经一度赢得了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支持的哲学。

自汉武帝独尊儒学之后,道家受到排斥。

但道家思想并未因此窒息,它作为官方儒学反对派的思想继续得到发展。

例如西汉末年的严遵、扬雄、桓谭、东汉的王充、仲长统等,他们在反对官方儒学的神学目的论说教时,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玄学的形成与演变一、玄学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妙”即为“始、母”,引申为“有”的意思。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这些名士们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之称约起于西晋,西晋以来,历史文献多涉及“玄学”之概念。

——张岂之2、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他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3、人的自觉是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玄学的主要成就,玄学是要求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4、所谓玄学,就是发端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综合了道家有关思想的、以探讨宇宙本体为主要内容病根现实政治息息相关的一种政治哲学。

——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二、玄学兴起经学式微和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名教危机玄学表现形式——清谈三、玄学演变与分期正始之音——何晏、王弼竹林玄学——嵇康、阮籍西晋玄学——裴頠、郭象玄学的思想特征1、玄学的思想资料是《老子》、《庄子》和《周易》。

《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周易》则是儒家经典。

玄学家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子》、《庄子》,另一方面又把《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二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

2、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这种形式,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特色。

经学和玄学都是注经,经学注释的是“儒经”,即以《春秋》为中心的经学形式,它支配了两汉时期的学术界。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潮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潮

稽康在《赠兄秀才入军》其十四写道: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可尽言?
陶渊明《饮洒诗》"得意忘言"的佳作: 陶渊明《饮洒诗》 得意忘言"的佳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道教
魏晋时期,玄学与道教相互影响.外丹学的 魏晋时期,玄学与道教相互影响. 创始人葛洪的《抱朴子》 创始人葛洪的《抱朴子》有所保留地吸取了 玄学的思想. 玄者,自然之始祖, 玄学的思想."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 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 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 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 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 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 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
慧远传》 传慧远传》) 慧远传
六家七宗
佛教玄学化过程中, 佛教玄学化过程中 , 出现 六家七宗" 了 "六家七宗".其中本 无宗, 心无宗, 无宗 , 心无宗 , 即色宗三 家影响较大. 家影响较大 . 皆受玄学影 响.
佛教的玄学化并非与玄学同一, 佛教的玄学化并非与玄学同一 , 佛 教是讲" 出世" 教是讲 " 出世 " , 论证现实世界是 虚幻不实的; 虚幻不实的 ; 而玄学则对世俗社会 有较多的介入, 其所谓" 超脱" 有较多的介入 , 其所谓 " 超脱 " 也 是立足在现实世界的.
越名任心" 缘情寄兴" "越名任心","缘情寄兴"的文学主 张超过了汉代"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 张超过了汉代"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 这与"越名教而任自然" 这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理论是 一致的. 一致的. 钟嵘在《诗品》中说: 气之动物, 钟嵘在《诗品》中说: "气之动物,物 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 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照烛 三才,辉丽万有. 三才,辉丽万有."

国学 魏晋玄学介绍

国学 魏晋玄学介绍

国学魏晋玄学介绍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经学的主流思潮,是在三国、两晋时期兴起,杂揉道家和儒学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流派。

玄学出于《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玄就是蕴藏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体现了无穷万物变化的奥妙。

玄学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关系问题,主张“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通过有与无,本与末,一与多,言与意,动与静等思辨范畴,法解《论语》、《周易》,论证自然与名教的统一。

既崇拜孔子,又祖述老庄,儒道兼综,依《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对已不适合当时形势要求、失去维系作用的两汉经学进行改造,走向儒学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第一玄学兴起玄学兴起于曹魏正始年间(240-248),当时何晏作《论语集解》和《道德论》,王弼注《老子》和《周易》,何、王都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贵无论”思想,为玄学奠定了理论基石。

这个“无”,是哲学意义上的无形本体,也是时局意义上的无形权力。

史称“正始玄风”或“正始之音”。

随后,号称儒学世家的司马氏集团的权力扩张,玄学内部又出现“崇有论”对“贵无论”、“重名教”对“任自然”的争论。

最后以郭象以《庄子注》为代表的“独化论”结局,玄学理论自然走上顶巅。

第二佛道合流佛教东汉时传入我国,当时并未引起社会重视,却遭到限制发展。

东晋南北朝黑暗的社会现实,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北方北魏时开凿了云岗、麦积山、敦煌等石窟建寺3万多所,僧民达200万之众,译经1900多卷,南方梁武帝于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宣布佛教为国教。

佛教哲学依附玄学,并在玄学的思潮河床中泛滥,自此佛道合流。

佛教中的大乘空宗的般若学中的“本无”、“心无”与“即色”三家同玄学中的“贵无”、“崇有”、“独化”三派息息相通,于是佛教借助玄学的桥梁进入南北大发展的时期,关中有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肇,庐山有道安的弟子慧远,南京有竺道生。

僧肇(384年-414年),是中国化佛教哲学体系的奠基人。

年少时曾代人抄书为生,由此遍读经史,尝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遂转向般若空宗,读《维摩经》,找到归宿,于是出家。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玄学兴起的原因
三家归晋以后,司马王朝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 三家归晋以后,司马王朝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曹氏代 集团与司马集团争权夺力,以曹爽失败告终。 集团与司马集团争权夺力,以曹爽失败告终。司马集团清 除曹氏党羽,政治上屠杀异己,造成恐怖。 除曹氏党羽,政治上屠杀异己,造成恐怖。文化上提倡名 儒学) 不孝”之名乱杀无辜。 教( 儒学),以“不孝”之名乱杀无辜。 割据形势下,士阶层为追求功名,不得不依附军阀豪强, 割据形势下,士阶层为追求功名,不得不依附军阀豪强, 豪强势力倒台文人受牵联,不勉产生富贵如浮云之感。 豪强势力倒台文人受牵联,不勉产生富贵如浮云之感。险 恶的政治环境使得知识分子(士阶层)深感生死无常, 恶的政治环境使得知识分子(士阶层)深感生死无常,无 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人生若尘露” 人命若朝霜” 法驾驭自己的命运。“人生若尘露”,“人命若朝霜”。 经学崩溃,文人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支柱。 经学崩溃,文人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支柱。司马政权提倡名 正始名士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教,正始名士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从以德配天转 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纯 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有无之争——对宇宙本体的探索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这是哲学 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高的问题。 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高的问题。 道家《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是“ 道家《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无”,没有具体的存 而是无形、无音、无名、无为的存在。 在,而是无形、无音、无名、无为的存在。可它又无所不 包容万千。 所谓“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在 , 包容万千 。 所谓 “ 道可道 , 非常道 ; 名可名 , 非常 的确很玄。 名。”的确很玄。 当时, 儒道合流趋势 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 趋势, 当时,呈儒道合流趋势,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王弼妥善 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 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既照顾到 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 引道入儒, 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又引道入儒,建立了 以道为主、儒道结合的新思想。 以道为主、儒道结合的新思想。来自阮籍的思想核心——庄子逍遥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继两汉经学之后出现的主流社会思潮和思想流派。

关于魏晋玄学,汤一介先生有一个经典的定义: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从汤先生的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对魏晋玄学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但在这里我并不想也没有能力对其做全面而系统的分析,而只是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形形色色的宇宙万物,都是这个本体的表现,即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反对贵无派“以无为本”的说法,认为“有”之所以发生,并非另外有一个东西使之成为“有”,而是万物“自生”、“自有”,把宇宙的全体看成是由万物自身所构成的,即所谓“始生者﹐自生也”,“总混群本﹐终极之道也”。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

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开始动摇﹐今文经学和谶纬内容空虚荒诞﹐丝毫无助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于是古文经学代之而起。

同时由于选举名实不符,欺世盗名、贿赂公行的现象比比皆是,名教理论开始破产。

到了党锢之祸发生,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

黄老思想也开始兴起,如王充的《论衡》便公开反对神学的目的论,名法思想开始产生影响。

在思想价值体系崩溃的同时,士族社会开始形成。

荐举制度和官僚家族的政治因素、独尊儒术与经学世家的文化因素以及庄园经济与乡里豪强的经济因素结合,便形成了士族。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此观点明确论述了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但 不满足于现象,而力求抓住本质。洞察到 本质是有层次的,世界的整体有本质,每 一个具体事物也有本质,标志着中国古代 理论向深化发展。 但是,他们夸大了本质和一般的作用,把 本质和一般看成是现象和个别的源泉,从 而使本质和一般成为没有物质依据的纯粹 抽象的东西。

第三节 竹林七贤及其思想

阮籍、嵇康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即超越名教的束 缚,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列举名教的祸 害,“诽六经而薄周孔”。 二、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理论,即声音 只有动听与不动听的区别,其中并不含有 人的主观的哀乐情感,以此批判“天人感 应”。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 人也。„„籍容貌瑰杰, 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 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 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 《老》。嗜酒能啸,善弹 琴。当其得意, 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景元 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二、玄学思潮的兴起 1、司马氏和曹魏两大势力斗争,曹魏派内心 忧惧恐怖,认为“处天地之将闭,平路之 将陂,时将大变,世将大革”(王弼语), 找寻自我陶醉的镇定剂,顺应世变的处世 之道。《老》、《庄》、《易》成为他们 据以发挥议论的思想资料。 2、经学衰落,名法思潮兴起,动摇了旧观念, 既承袭儒家纲常名教,又吸收道家的自然 主义与抽象思辨,成为风气。学术风气朝 着向玄学发展的趋势前进。
学术特色,以论证“无中生有”为主要内
容,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人物。
①“以无为本”论 有形迹的东西都有其局限
性,具体形象和具体音响只能表现为一种
属性和作用。在具体事物之后,还有更本
质的东西,这就是“无”。无不代表任何 具体,却包容任何具体;它不具有人格和 意志;它是一切形迹赖以存在的根据,它 要通过具体形并不抛弃

第二章汉唐部分第四节 魏晋玄学介绍

第二章汉唐部分第四节 魏晋玄学介绍

●王弼(226~249)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字辅嗣。山阳高平 (今山东金乡)人。曾官至魏国尚书郎,少年即有文名,才华出众,声名显赫。 可惜英年早逝,卒年仅二十四岁。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 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者‘无’ 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又以为“凡有皆始于无”,肯 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又“援老入儒”,以玄学代替当时逐渐衰微的汉 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所著有《周易注》、 《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据《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他曾与当时许 多清谈名士辩论各种问题,以“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深得当时名士的赏识。 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以无为本”,他的贵无论对后世的宋明理学影响很 大,他的玄学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的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 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 王弼著有《老子道德经注》2卷,《周易注》1卷,《论语释疑》3卷,《王 弼集》5卷,《周易大衍论》1卷,《老子指略例》2卷等。现多佚。中华书局 1980年出版《王弼集校释》
第四节 魏晋玄学介绍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 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 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 《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 子· 一章》中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 “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 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 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 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 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魏晋玄学,在中国 哲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作用。魏晋玄学虽然具有"调和道儒"的主旨,但" 以道统儒"的倾向十分明显.思辨精密,上纠两汉经学之流弊,下启隋唐佛学与 宋明理学。 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 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 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 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 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 “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 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玄"字的本义是一种深赤而近黑的颜色,所以许慎《说文》引意解为:玄,幽远也。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玄之门",言道幽深微妙。

"玄学"之称的由来,正是因为魏晋时期清谈家称《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为"三玄",所以"玄学"之名由此而来。

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

这种论辩犹如后代的沙龙,风雅名士(以嵇康、阮籍为代表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贤"恰是魏晋风度的化身),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

据清代学者赵翼《二十二史剳记》称,清谈之风始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可以说是创始人,他们都是当时贵族名士,影响所及,便成一代风气。

《晋书》上所谓"正始之音"也正是指整个魏晋时期玄谈风气。

清谈家们有一种时髦,就是一边潇洒地挥着麈尾,一边侃侃而谈。

清谈的话题一般都是围绕着《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清谈的内容主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

在正统士大夫看来,诸如此类清谈都与国计生民无关,因此就有"清谈误国"之类的说法,如儒家学者范宁就说:"何晏、王弼之罪,深于桀、纣。

"何晏、王弼主张"贵无论",说"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又提出"名教"出于"自然"说。

第十讲 魏晋玄学的政治思想

第十讲 魏晋玄学的政治思想

• 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 闷闷然,卒至于大治”(《老子注》)。这是 先秦《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复述,但 其哲学根据更为完备,其政治作用更加 消极。具有来讲,一是因臣以治而君无 为。二是不为烦苛之政。嵇康:“夫民 之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 。物全理顺,莫不自得。“(《庄子注· 天道》)即批判法家的刑罚,也批判儒 家的仁义。三是放任。
• 玄学理论的主体仍然是道家自然无为的 论说,是与道家的基本精神相通的,但 玄学努力糅合儒道的区别,以道释儒,
• 即以道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在道家 思想的根基上去会通两家之学,故有人 称玄学为“新道家”。
• 玄学思潮崇尚老庄思想并不是适应道家 思想发展的内在需要,而是回应儒学摆 脱危机的要求;在玄学中,儒家的基本 范畴、命题、 一种新的援引道家思想的 解释。所以,玄学构成了儒学的一个特 殊形态。
• 3、鼎盛期玄学得到较大发展,代表人物 是裴頠和郭象。主题是崇有。郭象将名 教与自然统一,即名教即自然。
• 4、衰落时期,东晋时期偏安于江南。玄 学讨论生死问题。张湛的《列子注》。
三、具体的政治思想
• 1、主张无为。
• 何晏、王弼都是“贵无”论者。他们认为,“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 ,无往不存者也”(《晋书·王衍传》)。 从这种以无为本的观点出发,他们主张 无为而治。何晏认为,天地以自然为本 ,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道者 无也,所以圣人应当无为。王弼指出:“
• 2、玄学思潮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开 启了个人不服从的先河,具有追求个性 自由和反抗封建等级制的积极意义。
• 3、但玄学思潮务虚不务实,形成了空谈 玄理、不务实际的不良社会风气,一定 程度上适应了门阀士族统治时期腐败政 治的需要。

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11


(一)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批评
阮籍认为,当时的社会生活秩序是严 重失调的,人与人关系及社会价值取向都 存在着严重问题。
12
(二)社会整合思想及理想社会模式
在社会整合方面,儒家守王道之政, 倡仁义,在于使人类社会止于至善,在政 治层面最不现实,如贾谊、董仲舒等在现 实中无不失败。 他的理想社会见《大人先生传》 。
6

傅粉何郎:
何平叔(何晏)美资仪而色白,魏文帝疑其 著粉。夏月予热汤饼,既啖,大汗出,随 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 做“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 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 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七岁神童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 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 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世说新语》
7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 三国时代曹魏山阳郡(今山东 济宁、鱼台、金乡一带)人, 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 人物之一。王弼曾任尚书郎。 少年有文名,曾为《道德经》 与《易经》撰写注解。由于 《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 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本书 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 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 的原文为止。与何晏、夏侯玄 等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 “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 子所疾”。王弼与钟会、何晏 等人为友。正始十年(249年) 秋天,以疠疾亡,年仅24岁, 遗下一妻一女。
15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 汉族,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 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 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 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 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 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 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 而被司马昭处死。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一种产生于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

它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宗,以有无、言意、才性、自然与名教等为主要辩题,以发言玄远为标志,以清谈为主要表现形式。

自三国魏正始年间开始以迄东晋,当时名士无不竞相参与,以至于波起云涌,颇具声势,成为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最显著特色。

作为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思潮,魏晋玄学虽然始于以何晏、王弼和夏侯玄为代表的正始名士,但与竹林七贤却有不解之缘。

由于竹林七贤的积极参与和刻意张扬,以及他们在当时社会的广泛影响,魏晋玄学在开始阶段就表现得极富声色,而魏晋玄学的流行与勃兴更是得力于竹林七贤的推波助澜。

一、竹林七贤的玄学活动以年齿而论,竹林七贤与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属于同一时代人。

只是由于何晏等人在正始中就已享有盛名,声誉远在阮籍、嵇康等人之上,东晋袁宏撰写《名士传》,才把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分别列为两个名士团体,与所谓的“中朝名士”鼎足而三。

魏晋玄学始于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是不争的事实。

但由于何晏正始十年(249)被司马懿杀害,同年王弼病卒,夏侯玄正元元年(254)被司马师杀害,所以,所谓的正始玄学不过是昙花一现。

自正始末至景元三年(263)年嵇康被杀、景元四年(264)阮籍病逝的十多年间,曹魏朝政一直由司马氏父子把持。

这一时期,玄学思想虽然十分活跃,但大旗实际上却是由竹林七贤扛起的,具体些说则是由嵇康和阮籍扛起的。

正始末至景元年间,竹林七贤以其特殊身份活跃在当时的玄学论坛上。

他们的玄学活动虽然不乏辩难驳议之类的事情,却不像两晋名土那样常常为某一玄学命题争执不休,甚至一定要分个高下输赢。

他们通过竹林之游畅言玄理,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同时又在社会活动中不经意地张扬着玄学思想,推动着玄学的流行。

阮籍是竹林玄学的坚定鼓吹者。

任尚书郎的时候,他与同为尚书郎的王浑是好朋友。

王浑之子王戎当时才十几岁,随父在郎舍,因而与阮籍成了忘年之交。

两个年齿悬殊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好朋友,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都崇尚清谈,在谈玄方面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时期,汉代儒学逐渐衰落。

为了弥补儒学的不足,产生了一种新的学派,叫魏晋玄学。

儒道两家的学说,本来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魏晋玄学是将儒家的孔孟人伦之底蕴与道家的老庄自然之哲理完美的融为一体,从而强调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弥补了汉代儒家经学之不足,形成了风靡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学术思想。

儒学与道学经过两汉时期此消彼长的流变发展,到魏晋时期达到了空前的沟通与互补。

并由此产生了玄学这一新的哲学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