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的 形成原因
09第九章 魏晋玄学思想
三、玄学对中国古代审美观念和文学艺术的 影响
从品评人物到品鉴山水、书画、文学作品;
“言意”、“意象”、“形神”、“虚实”、“动静”等等 概念,成为文学、艺术批评中的一些重要术语。
玄学影响到当时文人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情趣、心 境气质;玄学思想内容与诗歌结合,导致了“玄言诗”的出现。
“任自然”的导向,形成了一代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也催 发了直接以自然世界为审美对象的山水文学的产生。
“圣人有情”说,促进了文学中抒情成分的增长,诗歌从“言 志”走向“缘情”。
玄学趣味影响下的艺术追求:高雅闲适、冲淡宁静、清秀俊 逸、简约空灵等境界、风格、美学范式。
[1] 《晋书·陈骞裴秀传》
西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
向秀(约227——272)。
郭象(252——312)。
向秀和郭象均著有《庄子注》,这两本书代表了他们二人 的思想。
向秀和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观点。他们认为名教礼
法、君臣上下、尊卑贵贱都是“天理自然”,人们应任其发 展,不应干涉强求。 郭向的“独化论”哲学。 试图调和名教与自然、齐一儒道,解决士人心理上名教 (行为上遵守礼法、出仕治事)与自然(精神上超然物外) 的矛盾冲突。
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 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永嘉玄学:以向秀、郭象为代表; 东晋玄学:以张湛为代表。
何晏(190——249),著有《论语集解》和《道德论》
等。现仅存《论语集解》。
王弼(226——249),著《易注》和《老子注》等。
“贵无论”哲学 何晏:“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王弼:“道者,无之 称也。” “名教出于自然”。人君体现自然无为,而大臣代表有、名 教,应有为。他们的结论是,君主无为、臣下有为。这种主 张有助于大臣专制。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时期(公元三世纪至公元四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那时玄学思想开始流行。
这种思想主要指对超自然现象的研究和思考,包括占卜、预测未来、修炼内功等。
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产生的历史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的发展: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黄金
时期,许多哲学思想都开始涌现。
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仁政
”,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开始怀疑传统的“仁政”思想,开始寻找
新的出路。
这就为玄学思想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2.社会环境的变化: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
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人们常常希望通过玄学
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3.宗教信仰的影响: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传统
的中国信仰相结合。
这种结合使得许多玄学思想得以流传和
发展。
4.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玄学思想,
如《周易》等。
这些思想在
魏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相结合。
总之,魏晋时期玄学思想流行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宗教信仰的影响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浅论魏晋玄学
QUN WEN TIAN DI群文天地·2011年第11期魏晋南北朝长期处于战乱,国家也处于长期分裂的状态中,而此时期的玄学被称为“魏晋南北朝艺术的灵魂”,是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玄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玄学在中国文化、哲学等多方面都有过诸多影响。
一、时代背景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王朝衰微,爆发了黄巾起义,促使汉王朝灭亡。
而随后的魏晋南北朝,全国长期处于战乱和分裂,虽然西晋实现过统一,但也仅仅是短暂统一。
此外,从社会思想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这就使得思想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也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个体价值,这推动了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等多样化的发展。
正是在战乱与分裂、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以及社会思想活跃、个性价值得到充分重视的社会背景下,玄学产生了。
二、玄学的产生玄学出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玄远、深远的意思,体现了无穷万物变化的奥秘,玄学是种智慧的哲学。
魏晋玄学大多被认为源自刘邵的《人物志》,代表人物有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阮籍、嵇康,西晋时期的郭象,东晋时期的葛洪、王坦之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一)魏晋玄学的产生是儒释道文化糅合的结果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以及黄巾起义给东汉王朝毁灭性打击,东汉政权最终土崩瓦解,因此上层统治的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天人感应”的神学论也随之消散。
此时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入世儒学,逐渐脱离现实社会,失去了其原有的旺盛生命力,两汉经学走向了死胡同,这为玄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佛学自西汉末年有西域传入中国。
作为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佛学的传播者势必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魏晋玄学中盛行的老庄学说。
汉末、魏晋时期的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生命脆弱等现象,使人们期望安宁的生活,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与老庄相结合,被人们接受,并给予长期处于痛苦、不安的人们以极大的精神和心灵慰藉。
关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资料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
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玄学的形成与演变一、玄学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妙”即为“始、母”,引申为“有”的意思。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这些名士们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之称约起于西晋,西晋以来,历史文献多涉及“玄学”之概念。
——张岂之2、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他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3、人的自觉是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玄学的主要成就,玄学是要求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4、所谓玄学,就是发端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综合了道家有关思想的、以探讨宇宙本体为主要内容病根现实政治息息相关的一种政治哲学。
——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二、玄学兴起经学式微和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名教危机玄学表现形式——清谈三、玄学演变与分期正始之音——何晏、王弼竹林玄学——嵇康、阮籍西晋玄学——裴頠、郭象玄学的思想特征1、玄学的思想资料是《老子》、《庄子》和《周易》。
《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周易》则是儒家经典。
玄学家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子》、《庄子》,另一方面又把《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二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
2、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这种形式,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特色。
经学和玄学都是注经,经学注释的是“儒经”,即以《春秋》为中心的经学形式,它支配了两汉时期的学术界。
中华传统文化:魏晋玄学
谢谢观赏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教、自然之辨
玄学的兴起原因之一是为了挽救名教的危机。 名教,是指儒家注重以名为教、正名守分,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纲常。
王弼提出名教本于自然。他 是第一个从本体论上为名教 寻找根据的思想家。
他认为“始制有名”,纲常名教是道生化为器的过 程中产生的,是以自然之道为本,道与名教的关系 是本末关系。
二、有无问题
玄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有无关系。老子曾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提出 “万物出于无有”。
老庄提出了有无问题,并认为无比有更为根本。
无一无由其 。,也致归“ ”一。一一万
可由?也物 谓无由。万
乃于何形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功用为然况通之“语
显极象无之也称道释他
,
。,,体曰无也者疑还
”而必,道不,何》在
无有不。由无?中《
之之可寂也不无说论
,
:
魏晋玄学家裴頠提出崇有论 的思想。
所则以而体也始无
谓虚有生有。生以“
遗无为亏,自者能夫
者是已矣则生,生至
也有分。有而自,无
。之,生遗必生故者
”
,
郭象针对有无之辨提出了独化论,认 为万事万物是“自生”而“自有”的。
耳块则不有则
。然生能之不“
”而生为未能无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提出越 名教而任自然。他认为名教 是当权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天而自能生也生而者 然然然生物。耳自谁“ 。,矣我,我,生哉然 ”则。,物既非耳?则
谓自则亦不我。块生 之己我不能生自然生
他否定了创世论。进而提出 名教即人性自然的一部分, 按名教行事就是顺应自然, 也就是名教即自然。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派重要思潮,主要在魏晋时期兴起和发展。
玄学的概念和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背景: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社会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分裂,经济失衡,统治者的道德沦丧,社会秩序严重颠覆,人们在动荡中开始寻求安定与宁静。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
二、概念:1. 玄学的概念:玄学指的是一种探究宇宙本体和道德伦理的学说,它试图通过思辨和反思来解决魏晋时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和谐。
2. 玄学的哲学观点:玄学强调超越形象和言语的表层,探索深奥而本质的真理。
它认为世界具有某种隐藏并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内在原则,人应通过自省、理性思辨和悟性的开发来接近这种真理。
3. 玄学的研究领域:玄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宇宙本体、道德伦理、人性和心性、认识论等。
它强调以回归本源、精神解构和个体觉察来实现心灵的升华和真理的达到。
三、主要思想家与代表作品:1. 王弼:《易经注》是他的代表作,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其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自然规律。
2. 陶渊明:以《归去来兮辞》为代表作,他在南方山水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稳,主张返璞归真,追求生活的简朴和自然的才情。
3. 陆机:《文心雕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强调文学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和虚无。
4. 阮籍:他的作品思想深邃且充满了哲理,尤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最为脍炙人口,他主张超越凡俗,追求灵魂的自由与升华。
四、玄学的影响:1. 文学艺术:魏晋时期,玄学的思想理念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陶渊明的田园诗、阮籍的豪放诗和曹操的辞章等都具有玄学的元素。
2. 人文关怀:玄学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追求内心世界的深度思考和情感表达,对于后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哲学思维: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后世的哲学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宋明理学,后来的禅宗和道家思想等都受到了玄学的启发和借鉴。
魏晋玄学2012版
• 《三国志》《阮籍传》: • “才藻艳逸,而惆怅放荡,行己寡欲,以 庄周为模则,官至步兵校尉”。裴松之注 称:阮籍“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叹 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
•
据载,籍尝游苏门山,遇隐者,谈太 古无为之道,论五帝三皇之义,“苏门生 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 亮”,苏门生淡然而笑。籍既降,苏门生 亦啸,若鸾凤之音焉。于是,阮籍乃假苏 门先生之论以寄所怀。 • 作有《咏怀诗》、《通易论》《达庄 论》、《大人先生传》等。后人辑有《阮 嗣宗集》。
• 名教与自然的含义 • 首先,从语义学角度看,名教乃名声 与教化; • 其次,从内容看,名教与自然指以正 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 • 《管子· 山至数》曰:“昔者周人有天 下,诸侯宾服,名教通于天下。” • 先秦时孔子提出“正名”,以规定人 们的名位和应守的职分。 • 汉儒以封建道德等被立为名分进行教 化,即“以名为教”。此谓名教之所由来。
• •
阮、嵇二氏之玄学是何、王思想的发展。 在王弼那里,有无关系的思辩为内圣外 王政治哲学之建构开辟了理论通道,故而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于王弼的思想体系中乃 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
阮、嵇二氏将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突 出出来,成为其体系之主干。名教与自然 关系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天人关系问题, 也可以说是本体论与社会现象的关系问题 的特殊表现形式。
•
他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以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 名无形来描述本体。
• 2. “崇本息末” •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以一言而蔽之。 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 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文虽五千,贯 之者一,义虽广瞻,众则同类。解其一言 而蔽之,则无幽而不识;每事各为意,则 虽辩而愈惑。
• 3.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 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音,则 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 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故执大象则 天下往,用大音则风俗移也。无形畅,天下虽往, 往而不能释也;希音至,风俗虽移,移而不能辩 也。是故天生五物,无物为用。圣行五教,不言 为化……五物之母,不炎不寒,不柔不刚;五教 之母,不敫不昧,不恩不伤。虽古今不同,时移 俗易,此不变也。
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历史上变革的时期,玄学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过程,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一、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末的黄老、墨子等学派。
黄老学派提出了“道胜于德”、“道成育物”等思想,重视宇宙之道的应用。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类间的和谐与平等。
这些思想建立了魏晋玄学思想的基础。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名士思想大放异彩。
庄子的思想在魏晋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玄学。
庄子强调天人之间本是一体,主张超脱世俗,自由游离于人事之外。
玄学家生活在士卒之间,他们机智灵活,拥护庄子思想。
玄学思想日益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主流思想。
二、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1.理念的深入探讨玄学家思想体系的深入探讨给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弼提出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理念,强调形而上的道在一个事物的本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邵雍则进一步解释了道的含义,认为道是一个世界的基础法则。
2.与佛教思想的对话魏晋玄学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对话,也为玄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北魏时期一位佛教禅师慧能创立的禅宗吸收了玄学中的宇宙观念和超越世俗的理念。
这种以内观转化心识为核心的禅宗,不断吸收和融合玄学思想,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
3.思想融合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并不是孤立的,它融合了许多其他学派的思想和理论。
比如黄老学派的“道胜于德”理念和“道成育物”观念,在玄学思想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了完整的道论体系。
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也对玄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合起来,魏晋玄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场辩证的历史进程,不断演变和群策群力,最终形成了庞大而透彻的哲学思想体系。
它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魏晋玄学
所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 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表面看来似乎 是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 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 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 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 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 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 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 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 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哲 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 上的钟、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跃、在 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 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 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 代的典型音调。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 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 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自顾非金石,咄(duō)唶(zé) 令人悲”(曹植)。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 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 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 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如改说一字千斤,那 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吧。它们与友情、离别、 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 结合糅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 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清流”党人虽被“党锢之祸”镇压下去了,但这些人却引 导了一种清正的风气,树立了一种人格精神的楷模,给后人 很大的影响。汉末清议的品评人物,比较重视评鉴一个人精 神气质的高低,也即所谓“神鉴”,而不只是看是否符合平 常道德标准。时人常用比喻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如“汪 汪如万顷之波”“谡谡如劲松下风”。这种从外表特征进入 内在气质,用形象比喻表现抽象精神的品评人物方法,逐渐 形成评判人才的一些一般理论。这对于后来玄学家们的言意、 形神之论是有影响的。由对精神气质的重视进而设计人的才 性之辩,凸显个人的主体精神和独特个性,加速了名教规范 束缚的瓦解,催发了人性回归自然的风尚。这些都为玄学思 潮的产生和流行作了铺垫。
魏晋玄学
此观点明确论述了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但 不满足于现象,而力求抓住本质。洞察到 本质是有层次的,世界的整体有本质,每 一个具体事物也有本质,标志着中国古代 理论向深化发展。 但是,他们夸大了本质和一般的作用,把 本质和一般看成是现象和个别的源泉,从 而使本质和一般成为没有物质依据的纯粹 抽象的东西。
第三节 竹林七贤及其思想
阮籍、嵇康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即超越名教的束 缚,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列举名教的祸 害,“诽六经而薄周孔”。 二、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理论,即声音 只有动听与不动听的区别,其中并不含有 人的主观的哀乐情感,以此批判“天人感 应”。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 人也。„„籍容貌瑰杰, 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 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 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 《老》。嗜酒能啸,善弹 琴。当其得意, 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景元 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二、玄学思潮的兴起 1、司马氏和曹魏两大势力斗争,曹魏派内心 忧惧恐怖,认为“处天地之将闭,平路之 将陂,时将大变,世将大革”(王弼语), 找寻自我陶醉的镇定剂,顺应世变的处世 之道。《老》、《庄》、《易》成为他们 据以发挥议论的思想资料。 2、经学衰落,名法思潮兴起,动摇了旧观念, 既承袭儒家纲常名教,又吸收道家的自然 主义与抽象思辨,成为风气。学术风气朝 着向玄学发展的趋势前进。
学术特色,以论证“无中生有”为主要内
容,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人物。
①“以无为本”论 有形迹的东西都有其局限
性,具体形象和具体音响只能表现为一种
属性和作用。在具体事物之后,还有更本
质的东西,这就是“无”。无不代表任何 具体,却包容任何具体;它不具有人格和 意志;它是一切形迹赖以存在的根据,它 要通过具体形并不抛弃
魏晋玄学名义及其形成的社会思想原因
1Hale Waihona Puke 一、玄学名义及其形成的社会思想原因
2
1、“玄学”之称
• 玄学之称起于西晋。《陆云传》:
• (陆)云……至一家便寄宿,见一少 年美风姿,共谈《老子》,辞致深远, 向晓辞去。行十许里,至故人家,云: 此数十里中无人居。云意始悟,却寻 昨宿处,乃王弼冢。云本无玄学,自 此谈老殊进。
3
• “玄学”即“形而上学” • “玄”盖本于老子《道德
21
• 4、任何有为的方法都会招致相应的反应,统 治者如果用智慧技巧统治人民,那么人民也会 用智慧技巧来逃避。
• 巧愈思精,伪愈多变,攻之弥甚,避之弥勤。 • 5、名教和一切有为的方法都违背事物的自然
本性,所以用有为治理天下注定是要失败的。 • 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
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 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也。
• 3、无为之教 • 夫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以正
(政)治国,立辟以攻末。本不 立而末浅,民无所及,故必至于 以奇用兵也。
16
• 夫素朴之道不著,而好欲之美不 隐,虽极圣明以察之,竭智虑以 攻之,巧愈思精,伪愈多变,攻 之弥甚,避之弥勤。则乃智愚相 欺,六亲相疑,朴散真离,事有 其奸。盖舍本而攻末,虽然极圣 智,愈致斯灾,况术之下此者乎! 夫镇之以素朴,则无为而自正, 攻之以圣智,则民穷而攻殷。故 素朴可抱,而圣智可弃。
11
• 王弼著作主要有《周易注》《论语释 疑》《老子道德经注》《王弼集》 《周易大演论》《 老子指略例》等。
• 近人王维等作了许多辑录整理。北京 大学楼宇烈所撰之《王弼集校释》是 目前关于王弼著述搜罗最为全面和精 确的读本。
12
• 1、“以无为本” •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 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
魏晋时期的玄学与佛学
魏晋时期的玄学与佛学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哲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玄学与佛学成为了主要的学派之一,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一、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570年统一的汉朝灭亡后,经过魏、蜀、吴三个分裂王朝的对峙和魏、晋两个正统王朝的相继兴起,最终定型的一个时期。
政治上,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多、封建分封最重、封建制度衰落和经济形态顿时转变的时期。
二、玄学的产生玄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流派,起源于魏晋时期,达到鼎盛时期是在南北朝。
玄学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兼有佛教、儒家等其他思想的影响所形成的哲学学派。
在玄学中,“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物质的本质和精神的本质,是所有现象的根源。
玄学主张“玄而又玄”,即揭示事物的本质,探究一切存在的根源,求得人类思想的终极价值,并认为找到“玄”的本质就可以达到超脱物质的境界。
玄学因为认为要达到境界,必须修炼,所以玄学也是一个与修道或修身密切相关的学派。
在魏晋时期,《庄子》、《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受到了重视,这使得玄学逐渐展开了它的思想体系。
三、佛学的形成佛学是指以古印度佛教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融合、发展而成的哲学学派。
在魏晋时期,由于汉朝统治者对佛教的压迫,佛教传播极为困难, 直到魏晋的南北朝时期才逐渐传入中国。
在传播过程中,佛教遭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和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和佛学传统。
佛学强调追求超越生死的境地,最终达到涅槃的彼岸。
佛学主张释放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同时佛学也注重修养自己的行为和精神方面的品质,希望借助佛教所追求的涅槃境地,实现心灵上的超越。
四、玄学与佛学的异同玄学和佛学都强调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超越传统的所见所闻,寻求超越生死尘世的境界。
但是两者在本质和修行方法上有所不同。
玄学认为“玄”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探究“玄”本质是探究哲学的本质,而信仰“玄”本身是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魏晋玄学最终版
5.法律思想:直面诉讼;善待刑罚; 重视立法普法。 6.学思为用的改革意识 王弼主张变革, 但是他认为, 变革要考虑实际情况, 不可妄动, 只有在上下“不合”, 就像“火欲上而泽欲下”, 才能进行。 另外, 王弼也不反对适时“革命”, 赞同必要和时机成熟的时 候, 按照民意进行革命。 7.军事智慧 王弼的军事智慧集中体现在《师》注中。王弼吸收了孙子从 严治军、以正治军的思想, 指出用兵“兴役动众”, 不能劳而 无功。王弼认为, 有了军队, 军纪、军规非常关键, 是关乎胜 败的大事。 8.王弼看重婚姻家庭 王弼主张治家“恭” “严” , 反对“妇子嘻嘻”失节、失态 的现象。
四、政治学---- 崇本息末
“崇本息末”思想是王弼的政治哲学思想。 王弼的“崇本息末”在政治方面是价判断和 行为选择的崇本息末的统一。无为政治的真 正实施是建立在承认宇宙本体,确认宇宙本 体统筹万物地位的基础之上的。
《老子指略》: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孝子。
不要纠结于如儒家的伦理纲常,那些伦理纲 常的根本是道、是自然,是无为,只要懂得 了无为,自然就懂得了人伦礼仪,不必死守 儒家的条条框框。
魏晋玄学
王弼、郭象
魏晋玄学的定义
《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 就是研究幽深玄远的东西。是由汉代道 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过来的。 魏晋的玄学体系以辩证“有无”为中心。 一是,关注天地万物的本源 二是,远离人情俗事的干扰
• 魏晋玄学发展阶段:
第一,正始玄学,由王弼创立,提出名 教于自然。 第二,竹林玄学
五、社会观----名教本于自然
• 王弼的论述,可以发现自然是针对万物、百姓而 言的,名教则是在作为治理方式和治理结果两种 意义上被理解的。
• 魏晋玄学的主题是自然与名教之辨。王弼在其老 学中所进行的其本工作, 就是依据他所发明的崇本 息末观念, 沿着以“无”摄“有”的理路, 通过创造性地 诠释《老子》, 打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 实现儒道 两家思想的综合。
魏晋玄学
四、人生哲学
(一)命运论
郭象反复指出,按本性的自然需求生存,平静地 面对各种人生际遇,将其视为不可改变的命运, 愉快地接受一切即成事实,便达到了逍遥之境。
(二)逍遥论
郭象认为的逍遥是指行为与本性的一致而获得心 理愉悦。
足性逍遥说:“宏内游外” 物各无待而自化,顺己性而发挥,就是足 性,互为有功,就能逍遥。游外,即指心 理上犹如闲居山林一样逍遥自在,宏内, 指参与事务,日理万机。圣人虽参与事物, 但心理上却淡然自若,逍遥自得,犹如处 在山林之中。
王弼的主要思想
1.名教本于自然(无为指自然,一种内在的 气质) 建立秩序要依据根本。 2.贵无论,王弼将生成论解释成本体论 (1)任何有都是偏的,只有无才是才是全的。 偏得以全为本 (2)多与一 就整个世界来说,是杂乱无章的,有是不能统 帅杂乱无章的世界的,只能用统一的东西, 那就是无。
(3)动与静 人为静是绝对的,永恒的,动是暂时的, 这显然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王弼认为, 静是根本,动是分根本。 “天地之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行 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玄学兴起的原因: 第一,汉代的神学已经不具有说服力,需 要创造一种新的思想。 第二,社会动荡不安,司马氏集团和曹魏 集团之间的斗争残酷,政局多变。
王弼
王弼,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贵无派”的代表。 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 一的基础。 魏晋玄学开创性的人物,寿命很短,但 是贡献很大。 著作: 《老子(道家经典)注》 《周易(儒家经典)注》 《论语释疑》
郭象在《庄子注》对中国哲学问题进行了反思, 包括宇宙本原、心性、历史、圣人、命运、逍遥、 养生等。
一、“性”本论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对有无进行辨明,将 真空定义为“无”,将无形事物定义为 “玄冥”,通过“自生”“独化”说,彻 底否定了外因的决定作用,本性被视为事 物变化的终极原因。从不同的角度称谓, 本性被称之为“真性,性分,玄冥,所以 迹,天理”等。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之乱,使得天下战乱不断。
在这种分崩离析的时代,不但政治、经济在发生着变化,思想上也发生着变化。
随着大一统思想——经学的衰退,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即玄学开始建立起来。
魏晋玄学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儒学的裂变、黄老思想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以及魏晋时期社会思想的转变三个方面给予分析,透析出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关键字】魏晋玄学;两汉经学;原因一、儒学的裂变《列子·杨朱篇》将这一层意思进行解释:伏羲已来三十余万岁,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失,但迟速之间耳。
在人生飘忽不定的冷酷现实面前,那些所谓的三皇五帝之道、圣王治国建业以及儒学所倡导的立德、立功、立言都显得那么苍白。
在董仲舒时期形成的一套宇宙论系统图式的五行、阴阳、“天人感应”等观念最后在今文经学家手中被演绎为所谓的谶纬神学,这种神秘主义思潮在西汉末年大为流行,再经过东汉政府的官方化,将思想文化界弄得乌烟瘴气。
后起的社会大动乱,使人们对于儒学的信仰动摇了,儒学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一)经学的失落经学,在儒术独尊的两汉,毫无疑问具有国家宪法一样的地位。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受到了冷落。
不仅是一般的士子对经学不感兴趣,就连上层统治者也对经学不重视。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曹髦巡视太学,这位年轻的帝王,以经学史上一系列自相矛盾的问题不停问经学大师,使得经师无以作答,最后以“古意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详尽”之语搪塞过去。
在这种情势下,经学的没落成为必然趋势。
(二)名教危机名教即是礼教,是我国儒学体系中很重要的内容,而两汉则是名教体系的定型时期,它的标志则是“三纲五常”的提出。
随着儒学的衰落,名教也在此时陷入了危机之中。
1.非君论“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
”然而,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他认为无君无臣,则天下太平,而若君臣设立,则天下弊端丛生。
而鲍敬言的理论更为激烈,主张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乌托邦社会。
魏晋玄学的形成
(二)“三玄”简介
3、神秘之书《周易》: 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 兑 《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 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 艮,止也;兑,说也。”
(三)玄学形成之原因:
1、汉魏之际的社会变革和神学经学的 破产; 2、汉末魏晋的政治气候; 3、由儒到玄、由清议到清谈的学术思 想变迁 :马融、郑玄
参考书目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世纪出版 集团,2005年版 余敦康 《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唐翼明 《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罗宗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南开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二)“三玄”简介
2、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55—前275年),姓庄, 名周,战国时宋国(一说梁国)蒙县 (今豫皖交界处)人 《庄子》三十三篇,分三部分,其中内 篇7、外篇15、杂篇8。唐代时,《庄子》 被尊为《南华真经》。 西晋郭象《庄子注》
(二)“三玄”简介
2、庄子与《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 子· 齐物论》)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 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出处同上)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出处同上)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 人间世》)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庄子· 马蹄篇》)
(二)“三玄”简介
3、神秘之书《周易》: 《易》的含义:变易、不易、简易 《周易》的作者:并非出自同一时代、 同一人之手。一般认为,八卦大体起于 上古,《周易》起源于商周之际,《易 传》也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起源于孔 子而由儒家后学在战国时写成 。
(二)“三玄”简介
魏晋玄学简论
魏晋玄学简论一、魏晋玄学兴起的背景、分期及影响区域魏晋玄学是在经学的衰落过程中兴起的,这也是一个玄学反对神学经学的过程。
自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始,儒学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儒学走向了经学化,经学走向了神学化。
在形式上,经学异常繁杂,对一部经典的注释甚至需要用上百万字。
这种繁琐化的倾向在更早的时候即已初见端倪,东汉的班固对即对这一现象评价说:"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
" 并且指出:"此学者之大患也。
"在内容上,经学与谶纬阴阳学说相结合,参杂了很多神学思想。
东汉的统治者以谶纬为钦定法典,举凡制作礼乐、更定年号、祭祀营建等,都"应合图谶"。
谶纬学说之中虽然有一些天文、历法的知识,但是从总体上看来,谶纬基本上是荒诞不经的迷信谬说。
经学的繁琐化与神学化使其难于被掌握,在面临实际问题时缺乏说服力。
并且以经学为尊的东汉政权迅速腐朽,社会呈现动荡之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腐朽的经学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新的思想也在其中应运而生。
这些,都造成了儒学的衰落,为玄学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根据一般的观点,魏晋玄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期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思想上提出了"贵无论",试图以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将"玄学"上升到哲学的范畴。
第二期是以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为代表的"竹林玄学",他们将前一期的"贵无论"推向了极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公开否定儒家礼制,宣称"非汤武而薄周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玄学的形成
【摘要】玄学,是魏晋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
和中国历史上其他的哲学思潮相比,魏晋玄学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风格及其当时玄学思想家群体放任、超达、自由、解放的个性,是其前其后的历史上所少见的。
一种思想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体现,玄学,作为魏晋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的哲学思想,它的产生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
残酷而又无奈的社会现实,几百年的思想发展,统治者维护政权的需要以及当时的学风都是促进玄学产生的条件,本文力图从这几个方面解读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魏晋玄学;形成原因;影响;
1.什么是玄学
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
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反对贵无派“以无为本”的说法,认为“有”之所以发生,并非另外有一个东西使之成为“有”,而是万物“自生”、“自有”。
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
2.玄学的形成原因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2.1魏晋玄学的产生是儒道文化合流包融的结果
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学说代表了传统的文化和价值,它和封建社会牢牢维系在一起,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到了汉代,儒学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汉魏乱世,为了恢复和维护正常的封建秩序,统治者自然选择了儒学作为其统治的工具,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我们知道从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
儒学的经学化就是它的表现形式,它以“天人感应”为基础。
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日益严重的神学趋向,形成了两汉的谶纬宿命论、神学目的论,成为欺世盗名的工具。
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人世儒学,逐渐脱离现实生活轨道,失去了应有的旺盛生命力,两汉经学走到了死胡同,这为玄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汉代在政治统治上实行黄老之术,“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在文化思想上也盛行黄老之学,连景帝及汉武帝都“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贾谊可谓汉代具有道家思想色彩的第一人,贾谊的《新书》有很多地方继承和发挥了道家学说,《鹂鸟赋》具有浓烈的老庄意味。
司马谈父子更是崇尚黄老、道家言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班固说司马迁“先黄老而后六经”,说明道家思想在汉初已经被统治阶级内部的许多人所接受。
《淮南子》可以说是集汉初黄老之学大成的总结性著作。
而两汉末的扬雄则是两汉道家文化源流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上承贾、马、严遵,下启荆州学派,在哲学论点与思辨方式上为玄学开路,扬雄建立了两汉时期第一个完备的儒道调和的太玄理论体系。
扬雄运用大量天文历法术语知识通过“观象于天”的思考与摹比,抽象出“玄”范畴,作为解释宇宙万物生化的根本。
这个“玄”本体,正是从老子“道”本体过渡到玄学“无”本体的重要理论体系环节。
扬雄突出了“玄”作为万物,根本所具有的玄妙莫测的特点。
从而提高了老子“道”本体的哲学抽象程度。
这对于魏晋之际“无”本体的
提出具有直接的启迪作用。
2.2士族门阀制度下的士族和寒门士子纷纷从老庄哲学中寻求心灵的释放和解脱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制度森严,腐朽堕落的士族享尽荣华富贵.而精神世界却极其空虚,不敢正视充满尖锐矛盾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们依靠门弟,占据高位,却又要“不以物物婴心”。
使清谈玄理之风日盛一日。
他们借助老庄的任诞思想为自己放荡不羁的纵欲享乐生活找到合理的解释,又从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中寻求苟安现状的闲适的心境。
同时还以清淡高妙的玄理来显示才华,以示清高、高人一等,为自己精神世界的空虚披上了合情合理的外衣。
在那个动荡年代,社会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那些满腹才华的人得不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还稍不注意就成为牺牲品,如孔融、杨修、祢衡、陆机、张华、潘岳、范晔、谢灵运等人都是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惨遭杀害,特别是一些对现实有着清醒认识的有才之士更是如此。
险恶的政治环境使读书人终日如履薄冰,朝代的频繁更迭使传统的儒学思想体系崩溃。
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已经不能挽救时代的危机。
于是。
他们由关注社会转向对自我的认识,自然的企慕,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
从孔孟中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把眼光投向老庄,从圣人崇拜转向自我体认,人性和人生开始受到重视。
崇尚自然,追求个性就成了魏晋时代精神。
士庶族之间的斗争也促进了玄学的产生和发展。
当时门阀士族地
主阶级代表统治阶级和上层当权派,是保守、反对的政治势力,他们对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是不关心的。
当时寒门庶族中有一部分人是地主阶级中的进步力量,何晏、王弼以无为本的贵无哲学,是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取得政治后.开始走向堕落的世界观;稽康、阮籍的哲学是寒门庶族地主阶级在门阀士族的巨大压力下表示的软弱的抗议:向秀、郭象的哲学思想是直接为门阀士族的特权进行辩护的理论武器。
2.3、风雨飘摇的社会现状、统治者所作所为对名教的否定.使统治集团也需要玄学的一些理论来维护政权稳固
司马氏政权“以孝治天下”但却是擅权弑君登上宝座的。
魏晋时期频繁的皇位更替,几乎都充满血腥。
“忠”“仁”践踏殆尽。
统治者的自我举动推倒了人们心目中的精神支柱,士人们心中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为了稳定政权,重建名教秩序。
统治者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替自己服务。
玄学产生了。
玄学不是单纯的老庄思想,它是儒道调和的产物,是名教与自然统一的结果。
以道为主,兼融儒道。
它保留了儒学维护上下尊卑的纲常名教,而其基本精神又是道家的自然主义,而这正是当时统治阶级需要的,所以得到上层统治的支持。
2.4魏晋玄学的形成也是汉未魏初名辩学风推波助澜的结果
名辩的论争起于客观形势的需要。
春秋战国之时,社会剧变,事物的名实相背离,于是兴起了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思潮。
自汉末起,社会又一次陷入动乱.名实之间再次陷入背离,于是名辩思潮又高涨起来。
东汉官人选举无论地方察举还是公府征辟,都很重视人物的名声,
乡里臧否与民间清议是影响士人进退显隐的决定性因素。
这固然对社会名教和士人操行有一定规范和鞭策的正面作用,但也导致了东汉末期社会上普遍出现的名不符实甚至名实颠倒的情况。
仲长统,徐干等人也指出循名核实练选慎贡的主张和要求。
另外,曹操好法术,重人才,也促进了刑名之学的发展。
再加上曹操用人多称力不称德,重在“核实”,因此汉魏之际形成一股重视、洞察名实的社会风气。
这股风气逐渐由政治方策变成时事评论,由具体问题变成一般理论,名实主题变成名理主题,由原来的现实社会问题发展演变为抽象的人物鉴别学和才性分类学,在理论上也从校实定名变为辩名析理。
而且在名理学上开辨名析理之始,为玄学生成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帮助。
何晏、王弼运用名理学方法将“天”辩析为“道”。
又将“道”置换成“无”,从而得到“无”这个重要概念。
魏晋玄学的形成是历史的要求,是学术发展的产物,也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冲突互相斗争的必然结果。
它对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潮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精髓也是受了魏晋玄学的启发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