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概论4-魏晋玄学

合集下载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魏晋门阀士族的意识形态。

随着汉末社会危机的加深和汉王朝的瓦解,儒学逐渐趋于衰微,一些士大夫开始从道、名、法诸家学说中发掘有用的思想资料,从而动摇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曹操提倡名、法,公开否定儒家说教,更有利于各种思潮的活跃。

曹魏正始(240—249)年间,何晏、王弼阐发《老子》、《庄子》和《周易》的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因《老子》等三部书后来被称为“三玄”,故这个流派遂被称为玄学。

何、王以探究宇宙本源为主要课题,从《老子》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发,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

”(《晋书·王戎传从弟衍附传》)意思是说,“无”是超越物质性的世界本源,它不仅创造万事万物,而且是人生的根本。

贤者能因之成就高尚的道德,不肖者能因之明哲保身。

同时,他们走上综合儒道的道路,宣称名教出于自然(“自然”即“无”),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

他们一方面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举行论辩来阐释玄理。

后一种方式即所谓“清谈”。

清谈一般分主客双方,谈主阐述自己的见解,谈客提出质疑,经过数番诘辩。

这是玄学发展的特殊方式。

由于何、王出身高贵,身居显职,而言及玄远、神采飘逸,博得官僚士族的赞誉和竞起仿效。

玄学之盛还在于魏晋之际曹氏、司马氏之争愈演愈烈,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为了避祸,名士们谈玄以逃避现实,阮籍“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嵇康虽稳居林下,拒不仕晋,但平时“无喜愠之色”(晋书《嵇康传》),十分谨慎。

他们在生活上则放荡不羁,颓废没落,及时行乐。

玄学对于打破儒家思想的禁锢有一定作用,玄学的思辩形式也刺激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但玄学亦强烈反映了门阀士族的腐朽性。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三、魏晋玄学中两条哲学思 Nhomakorabea路 线的斗争
魏晋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表现 为魏晋玄学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条路线 是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贵无派”,包括 郭象的“玄冥”、“独化”的神秘主义;一 条路线是以嵇康、阮籍、杨泉、欧阳建等人 以不同方式对贵无论的批评。
魏晋玄学是在地主阶级中寒门庶族与门阀士族 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士族门阀地主阶 级是保守反动的政治势力,作为上层当权派,他 们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漠不关心。曹操为代表 的政治集团本来是进步的政治力量,但取得政权 不久在门阀士族的压力下放弃了打击豪强的政策, 自己也变成了新的豪门大地主,何晏、王弼以无 为本的贵无哲学是当时门 阀士族地主阶级取得政 权后,开始走向没落的世界观;嵇康、阮籍的哲 学是寒门庶族地主阶级在门阀士族的巨大压力下 表示的软弱的抗议;向秀、郭象的哲学思想是直
《力命》篇宣传天命的合理化,否定“力”的作用夸
大“命”的权威。
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经济地位优越,表现在思想意识和
生活态度方面,特别抱着“超脱、高傲”的虚伪态度。 他们念念有词,说“不为物累”,正因为他们占有充 足的财富,他们崇尚虚无,“以无为本”,是由于他 们牢固地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坐享剥削成果,用不 着费一点心思。
为寒族的辩驳:杨泉认为“成天地者,气也”。说明
从“玄冥”“独化” 到《齐物论注》中的无因论:郭
象把事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看做毫无关系,把事件先后 的连续因果现象看做毫无关系的孤立事件。 从“玄冥”“独化” 到安命论:郭象认为从根本上看, 世界上的事物本来不存在任何差别,任何事物都是 “自得”的,满足的。他的“各安性分说”就是让人 各安其位,充分暴露出其哲学思想的阶级实质。 郭象认为认识是不可能的。

关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资料

关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资料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

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

第四讲、魏晋玄学

第四讲、魏晋玄学

3、人们谈论的焦点开始转向幽深玄远的 哲理 “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 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 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 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 而旨达,皆此类。” ——《世说新语· 言语》
魏初清谈,上接汉代之清议,其性质相 差不远,其后乃演变而为玄学之清谈。此其 原因有二: (一)正始以后学术兼接汉代道家之绪,老子 之学的影响逐渐显著,即《人物志》已采取 道家之旨。 (二)谈论既久,由具体人事以至抽象玄理, 乃学问演进之必然趋势。汉代清议,非议朝 政,月旦当时人物。而魏初乃于论实事时, 且绎寻其原理。如《人物志》,虽非纯论原 理之书,然已是取代汉代识鉴之事,而总论 其理则也。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
国学知识讲座
主讲老师:许昌学院图书馆 余 乐 联系方式:yulesophie@
第四讲、魏晋玄学
一、汉末魏晋时期的学术转变: 1、玄学取代儒家经学 2、佛教、道教充分发展,文学、史 学、医学等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玄学的准备: 清议——清谈——玄谈 三、玄学的内容: 1、名教与自然之辩 2、有无之辩 四、魏晋时期的其他学术:
三、玄学的内容:
名教与自然之辩: 王弼、何晏——名教本于自然; 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郭象——名教自然相冥; 有无之辩: 王弼、何晏——贵无论; 裴頠——崇有论; 张湛——至虚论;

名教与自然之辩——社会政治层面的矛盾


名教:即名分教化,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孔 子要求端正君臣、父子等级名分的“正名 ”思想,其目的在于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 ,并由此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礼法制度和 伦理规范。 自然:与儒家积极有为的名分教化相对立 的一切顺应、放任人的本性的活动,“道 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 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中国哲学教研室 魏晋玄学笔记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中国哲学教研室 魏晋玄学笔记

魏晋玄学玄学有浓厚的思辩色彩,由玄学家的玄思和生活共同构成的玄学,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一、玄学的思想资源谈玄(清谈老庄)或“玄谈”。

子》为主﹐同时亦研究《周易》,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

二、玄学的方法“得意忘言”是玄学之所以为玄学的方法,体现在:1.解释经典的方法。

2.会通儒道的方法3.玄佛合流的方法4.契合了玄学的主旨5.影响了玄学家们的生活方式。

三、玄学的主题“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才性关系。

它讨论的是人的才与性之间到底是“离合异同”中的哪种关系,史称“四本体”。

2、有无关系。

是玄学最重要的主题。

是玄学的本体论。

从有无判断上,玄学可分别为崇有和崇无两大派。

3、言意关系。

它既是主题又是方法,是玄学的认识论。

4、圣人有情无情。

涉及玄学家政治人格与理想的归趋。

5、声之哀乐。

声音是否能表达情感,是玄学的艺术论。

6、养生。

7、名教与自然。

四、玄学发展的四个时期正始玄学、竹林时期、玄佛合流时期,最后僧肇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为一的认识过程。

五、历史地位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对尔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提出的“本末”﹑“体用”等宇宙本体论思想﹐与西汉讨论宇宙生成论的哲学相比﹐在理论思维上是一个很大进步。

正始玄学——贵无派王弼“得意忘言”的玄思方式含义:要认识万物之本体“无”,得到统帅一切事物的一贯之道,就必须抛开有限的语言,必须抛开具体的物象,否则就不可能达到,拘泥于语言,就会妨碍对物象的表达,拘泥于物象,妨碍对本体的认识。

但体认道也得先从这些外部的现象入手,即还是要先从言状做起的,如果不执著于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就能够据言得意。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精品PPT课件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精品PPT课件
论的中心; 在形式上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笺注
繁琐,而采取思辨形式。
4、什么是玄学
定义:
以阐发三玄为形式的本体之学。 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 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所讨论的中 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 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也就是远 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 的本体论问题。
(二)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
于是他们又提倡无为的理论,一方面主张君权无为,大臣专权,
另一方面又提出名教,以维护自身统治。这样,御用的哲学家们
(二)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 Nhomakorabea、思想渊源
• 魏晋玄学在形式上复活了老庄思想,用以代替两汉以来 的谶纬神学和经学。玄学家们“祖述老庄立论”,用经 改造过的老庄思想来注释《周易》、《论语》等儒家著 作,对已经失去人心的汉代繁琐经学进行了精细的改造。 他们摆脱了以往或是神学唯心论,或是自然唯物论关于 宇宙生成演化的描述,而力图通过抽象思辩来论证现象 世界后面有一个产生和支配现实世界的本体,把中国哲 学史从宇宙生成论推向了本体论,标志中国哲学发展的 一个新阶段。
六大思想系统: 玄学、佛学、道教、儒学、名学、
无神论
主体——玄学、佛学、道教
二、魏晋玄学的兴起
(一)何谓魏晋玄学 1、广义玄学与狭义玄学 ➢广义:指一切抽象的理论,也叫
“形而上学” 。 ➢狭义:指我国魏晋时期特有的哲学
思潮。
魏晋玄学也一反汉时以“六经” 为经典的风气,提倡用《老子》、 《庄子》、《周易》三书作为主要 经典,也是谈玄的主要内容,这也 就是人们所说的“三玄”。

现实政治斗争是玄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曹操是一位有作为的
政治家,他除了在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外,在政治上也进行
了改革,他大力压制了汉末结党标榜,追求声名的风气。并废除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玄学的形成与演变一、玄学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妙”即为“始、母”,引申为“有”的意思。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这些名士们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之称约起于西晋,西晋以来,历史文献多涉及“玄学”之概念。

——张岂之2、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他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3、人的自觉是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玄学的主要成就,玄学是要求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4、所谓玄学,就是发端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综合了道家有关思想的、以探讨宇宙本体为主要内容病根现实政治息息相关的一种政治哲学。

——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二、玄学兴起经学式微和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名教危机玄学表现形式——清谈三、玄学演变与分期正始之音——何晏、王弼竹林玄学——嵇康、阮籍西晋玄学——裴頠、郭象玄学的思想特征1、玄学的思想资料是《老子》、《庄子》和《周易》。

《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周易》则是儒家经典。

玄学家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子》、《庄子》,另一方面又把《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二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

2、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这种形式,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特色。

经学和玄学都是注经,经学注释的是“儒经”,即以《春秋》为中心的经学形式,它支配了两汉时期的学术界。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4,自然名教 :「名教即自然」
自然是万事万象的本然本性,名教就是一切政治制度,伦理规范.现实社会中「君臣上下」的名份,本身就是天理自然,绝对合理的.既是自然不过的事,只要人人安分守己,就复得其真性情了.郭象认为道家与儒家,自然与名教是可合二为一的.因此有「名教即自然」的结论.
重要成就与影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编辑词条 魏晋玄学目录[隐藏]
一、玄学含义
二、玄学主要代表人物
重要著作 :《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认为若把某种一定的事物当作世界的始基,就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所以「有」不能成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故要以「无」为本.
核心思想 :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贵无论」是探索现象界背后的真实本体,作为世界本性的「道」,是绝对的「无」,是「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的.王弼用「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本体论结构的模式来解释「有」及「无」两者的关系.本体与现象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道」是超言绝象不可名状的,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的对象,只有「与道同体」的圣人才能把握.
2,独化于玄冥 :「玄冥之境」
每一物之所以产生是自然而独化于玄冥深远暗合之中,是种似无非无的境界,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
3,足性逍遥说 :「宏内游外」
物各无待而自化,顺己性而发挥,就是足性,互为有功,就能逍遥.所谓游外,即指心理上犹如闲居山林一样逍遥自在;所谓安内,即指参与世务,日理万机.依郭象看来,圣人的游外与安内是合二而一的.圣人虽忙于世务,然其心理上却淡然自若,逍遥自得,犹如处在山林之中;这是因为「俯仰万机」正是他自足其性的表现,足性则得逍遥也.圣人无心而顺有,无为而任自然,逍遥而不离俗,游外即宏内也.

魏晋玄学思想与中国哲学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与中国哲学发展

魏晋玄学思想与中国哲学发展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经历了不同朝代及其思想流派的演变和影响。

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东吴、蜀汉,但真正兴盛是在魏晋时期,故称为魏晋玄学。

它的主要特点是“玄”、“道”、“气”、“德”、“真”等概念的研究,注重内心修养,强调心性、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也产生了影响。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郭象、嵇康、阮籍、邢昺等,他们在哲学、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成就。

首先是王弼,王弼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一切存在的本源,是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他主张“治心先治国”,认为人类的本质在于“天人合一”,通过内心修养达到自我实现,进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其次是郭象,郭象主张“知行合一”,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贴近实际并影响实际。

他的思想以“玄”+“理”为主,注重思辨和反思,强调知行结合的重要性。

再者是阮籍,阮籍强调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认为要成就圣人必须从内心开始,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达到一种“大道”的境界。

他认为,人类通过思想和行动得到的所有的知识和力量都源自于“大道”,而内心的反省和修养则是一种达到“大道”的必要手段。

最后是嵇康和邢昺,他们的思想注重文化和人性。

嵇康主张文学艺术的自由创作,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提倡“文凭于人心”,明确了文学创作要符合时代和文化的特点。

邢昺主张“可以除旧立新”,强调人性的发展,认为任何一种思想和文化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都有它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根源,应该发扬其优长,同时也应该指出其不足和改进之处。

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虽然在当时并没有直接影响到社会和政治,但对于后世的哲学、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玄学兴起的原因
三家归晋以后,司马王朝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 三家归晋以后,司马王朝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曹氏代 集团与司马集团争权夺力,以曹爽失败告终。 集团与司马集团争权夺力,以曹爽失败告终。司马集团清 除曹氏党羽,政治上屠杀异己,造成恐怖。 除曹氏党羽,政治上屠杀异己,造成恐怖。文化上提倡名 儒学) 不孝”之名乱杀无辜。 教( 儒学),以“不孝”之名乱杀无辜。 割据形势下,士阶层为追求功名,不得不依附军阀豪强, 割据形势下,士阶层为追求功名,不得不依附军阀豪强, 豪强势力倒台文人受牵联,不勉产生富贵如浮云之感。 豪强势力倒台文人受牵联,不勉产生富贵如浮云之感。险 恶的政治环境使得知识分子(士阶层)深感生死无常, 恶的政治环境使得知识分子(士阶层)深感生死无常,无 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人生若尘露” 人命若朝霜” 法驾驭自己的命运。“人生若尘露”,“人命若朝霜”。 经学崩溃,文人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支柱。 经学崩溃,文人开始寻找新的精神支柱。司马政权提倡名 正始名士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教,正始名士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从以德配天转 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纯 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有无之争——对宇宙本体的探索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这是哲学 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高的问题。 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高的问题。 道家《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是“ 道家《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无”,没有具体的存 而是无形、无音、无名、无为的存在。 在,而是无形、无音、无名、无为的存在。可它又无所不 包容万千。 所谓“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在 , 包容万千 。 所谓 “ 道可道 , 非常道 ; 名可名 , 非常 的确很玄。 名。”的确很玄。 当时, 儒道合流趋势 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 趋势, 当时,呈儒道合流趋势,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王弼妥善 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 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儒道融为一体,既照顾到 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 引道入儒, 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又引道入儒,建立了 以道为主、儒道结合的新思想。 以道为主、儒道结合的新思想。来自阮籍的思想核心——庄子逍遥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太极图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观念应出自《老子》,王弼注《老子》时,曾提出「玄者,物之极也。

」「玄者,冥也。

默然无有也。

」,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

对于当时所流行的相关论题,魏晋人又称为「名理」之学,详加分析事物观念,考究「形名」、「言意」等论题。

玄学由来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

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

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玄学分期(一)正始时期代表人物:何晏重要著作:《道德论》,《论语集解》核心思想:1,本末有无:「贵无论」宇宙本体是超言绝象的,是无名无誉的,是天地万物形成以前就存在著. 「无」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作用,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始基.2,自然名教:「名教本于自然」名教的衰败是由于只注重形式的缘故,崇仁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无名」或「道」。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


此观点明确论述了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但 不满足于现象,而力求抓住本质。洞察到 本质是有层次的,世界的整体有本质,每 一个具体事物也有本质,标志着中国古代 理论向深化发展。 但是,他们夸大了本质和一般的作用,把 本质和一般看成是现象和个别的源泉,从 而使本质和一般成为没有物质依据的纯粹 抽象的东西。

第三节 竹林七贤及其思想

阮籍、嵇康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即超越名教的束 缚,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列举名教的祸 害,“诽六经而薄周孔”。 二、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理论,即声音 只有动听与不动听的区别,其中并不含有 人的主观的哀乐情感,以此批判“天人感 应”。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 人也。„„籍容貌瑰杰, 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 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 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 《老》。嗜酒能啸,善弹 琴。当其得意, 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景元 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二、玄学思潮的兴起 1、司马氏和曹魏两大势力斗争,曹魏派内心 忧惧恐怖,认为“处天地之将闭,平路之 将陂,时将大变,世将大革”(王弼语), 找寻自我陶醉的镇定剂,顺应世变的处世 之道。《老》、《庄》、《易》成为他们 据以发挥议论的思想资料。 2、经学衰落,名法思潮兴起,动摇了旧观念, 既承袭儒家纲常名教,又吸收道家的自然 主义与抽象思辨,成为风气。学术风气朝 着向玄学发展的趋势前进。
学术特色,以论证“无中生有”为主要内
容,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人物。
①“以无为本”论 有形迹的东西都有其局限
性,具体形象和具体音响只能表现为一种
属性和作用。在具体事物之后,还有更本
质的东西,这就是“无”。无不代表任何 具体,却包容任何具体;它不具有人格和 意志;它是一切形迹赖以存在的根据,它 要通过具体形并不抛弃

中国哲学史魏晋玄学

中国哲学史魏晋玄学

曹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他由大将钟会推荐,做了辅政 的大将军司马昭的燎属,后升为尚书郎。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 司马炎为中抚军大将军,副相国,选任僚属,裴頠又被选为军事参 谋。司马炎即帝位,他先后做过散骑侍郎、散骑常侍。河内太守, 后入朝为屯骑校尉、右军将军、侍中。与山涛、和峤等人同为司马 炎身边近臣。从咸熙元年到司马炎泰始四年(268年),他还参与了晋 朝法律的制定,其中的科令条文便是由他来制定的。司马炎认为这 部法律是晋朝至关重要的典章,亲自讲解,让裴頠在朝臣中宣读。 满朝文武都为裴頠的口才而叹服。 在跟随晋武帝司马炎期间,裴頠 能拾遗补阙,以朝廷大局为重,抑制权臣,悉心于西晋王朝的治化。 裴頠曾劝司马炎要善于引贤纳谏,弘扬正气,不要把国家当作自己 的私人财产,为所欲为。当时权臣贾充结党营私,权做一时,裴頠 也提醒司马炎防止这些人弄权营私,损害国家利益。裴頠常为司马 炎讲三王五帝的治化之迹,以及汉魏盛衰的原因,希望他能够吸取 历史的经验教训,治理好国家。
向秀的政治主张
向秀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 为避祸计,不得已顺应朝廷威逼拉拢而出仕,先后任散 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但“在朝不任职, 容迹而已”。这一点很像东汉末的徐庶——徐庶之母为 曹操所拘,不得已进入曹营,但他不发一言,不献一策, 以沉默来对抗强权,向秀也是这样。向秀曾经主张无为 政治,然而他所主张的无为政治,是“任自然而不加 巧”。但当他选择了只做官不做事,就变成消极无为了。 做官并非他的本意,因此他的内心更加痛苦。陈寅恪先 生说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完全改节自图,弃老庄之自 然,遵周孔之名教”,但是细读他的《思旧赋》,那种 刻骨的痛却在昭示着他的不甘与愤懑。所谓的“改节自 图”,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郭象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哲学概述背景分析近四百年的社会动荡,在文化上的意义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融合。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2、政治上,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经济上亦然,表现为对南方的开发。

3、思想发展的趋势:两汉神学经学随汉政权的衰落而失势;道家思想转入宗教信仰;道儒合流形成了新道家思想。

4、社会心理因社会动荡处于裂变之中,人们渴望清净。

5、科学技术有新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第二节魏晋玄学玄学思潮的形成和演变1、何为玄学?特指兴起于正始年间的以《老》《庄》《易》经典为对象,研究自然与名教关系、言与意关系的新道家思潮。

(1)它是道家老庄一派的变种(2)它又是与儒家紧密联系的学术思潮:名教出自自然,承认名教的存在(3)玄学立足于道家而又调和儒道,何晏既著《道德论》,又以道家思想注《论语》;王弼既注《老子》,又以道家观念注《周易》;阮籍既著《达庄论》,又著《通易论》。

所以玄学家将王弼注的《老》《易》和向秀、郭象注的《庄》,并称为“三玄”。

“三玄”是玄学思想的根基。

2玄学产生的原因(1)玄学是汉代儒家经学衰落的必然结果(2)汉代察举制度的腐化,清议之风及“形名”之学兴起孔子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刘劭《人物志》:名者,所以名实也。

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

事贵乎有验,言贵乎有征。

(3)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提出了“得意忘言”之说,实直接开创了玄学的先声。

汤用彤先生说:王弼首倡得意忘言,虽以解《易》,然实则无论天道人事之任何方面,悉以之为权衡,故能建树有系统之玄学。

(《魏晋玄学论稿》)故玄学的形成直接是由王弼开始的。

(汤先生的话并不正确,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言意之辩的是荀粲,他认为圣人之意是难以言论的。

)3、玄学的意义王弼说:“玄,谓之深也。

”向秀和郭象也将“玄”字解释为“玄冥”。

玄冥即幽深、玄远之意。

玄学的根本意义当然是玄远之意,所以玄学即玄远之学。

第四章(中2魏晋玄学)

第四章(中2魏晋玄学)
34
事件发生后,刘学保名噪全国,平步青
云。入了党,提了干,并当上了九大代 表。 与此同时,死者家属惨遭迫害:妻子被 遣送农村,不久便远走他乡;儿子被关 进监狱;女儿被迫隐居,过着“黑人黑 户”的生活。
35
十几年后,不少群众写信反映这一事件
中存在许多疑点,要求复查此案。 有关部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经过几个 月的精心调查,终于水落石出。 原来纯属骗局。
“天地之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
运化万变,寂然(安静停止)至无 是其本矣。” 以上三点都是为了证明以无为本。
51
评论:
王弼的思想是存在问题的: (1)从万物之外,寻找全。 而实际上全就在万物之中,无数个
偏组成全,脱离偏和相对去找绝对 的全,是找不到的。
52
(2)以一统帅多。一是共性,统一性
36
真象是,刘学保为了沽名钓誉,骗取英
雄桂冠,于当日晚尾随林场一职工,极 其残忍地用斧头、石块猛击职工的头部, 而后去大桥南侧30米处河滩,用相当 于一个纸雷管杀伤力的爆炸物将自己的 左手炸伤。 刘学保根本不是什么英雄,而是穷凶极 恶的罪犯。 1985年7月,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 依法对刘犯作出了判决。
道教就在这时产生,是中国唯一原
生性的宗教。
3
思考: 为什么在上古时期,中国没有 一原生的宗教?
4
我个人认为在上古时代的中国大地
上,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被压迫 民族和被压迫阶级的存在。 前面讲过周朝实行的是“启以殷政, 疆以周索。”一国几制,只要承认 周天子就行。无严格意义上的压迫 和剥削,因此,原生的宗教就不易 产生。
47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思考:为什么不是以有为本呢? 王弼认为本质为无,现象为有(本

魏晋玄学介绍

魏晋玄学介绍

魏晋玄学介绍---揭秘魏晋玄学:千年传世的道家之光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代表了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高峰。

它以深邃的思辨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遗产。

本文将带您进入这座道家之光的宏伟殿堂,揭秘其中的奥秘。

魏晋玄学,即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

它融合了道家、儒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精华,在当时的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如今,它作为一种经典的思想体系,依然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魏晋玄学:追寻心灵的归属之道在魏晋时期,中国正处于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

人们开始对现实社会的局限性产生怀疑,思考人生的真谛和内心的寄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晋玄学迅速崛起。

它试图通过超越社会现实的束缚,追寻个体心灵的归属之道。

魏晋玄学四大支派:究极追寻的不同角度魏晋玄学分为四大支派:道家玄学、儒家玄学、墨家玄学和佛家玄学。

每个支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特点和追求。

道家玄学注重追求无为而治,通过净化心灵来达到超越尘世的境界;儒家玄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道德规范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墨家玄学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佛家玄学注重悟道成佛,通过禅修和顿悟来超越生死轮回。

魏晋玄学的核心思想:一切皆空、心性合一虽然四大支派有着各自的偏重点,但魏晋玄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切皆空、心性合一"。

它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人们应该超脱于物质欲望和功利观念,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通过修炼自身,将心性与道合一,达到超越凡俗的境界。

魏晋玄学的影响:对后世思想的深远影响魏晋玄学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并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思想追求与人文主义的倡导相契合,为后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魏晋玄学也对佛教、道教和儒家等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交流,成为后来各个思想流派的重要文化源泉。

如何感知魏晋玄学的智慧:阅读经典文献要真正感受魏晋玄学的智慧,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经典的文献作品。

中国哲学第四讲

中国哲学第四讲

中国哲学第四讲魏晋玄学的有无之境魏晋玄学的主题.魏晋玄学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的主要哲学思潮,因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三玄”为经典,故称玄学。

.魏晋玄学探讨的中心课题依然是天人之际,主要话题有三个:有无本末之辨,名教自然之辨和言意之辨。

.主要哲学流派有:何晏王弼的贵无论,郭象裴頠的崇有论。

魏晋玄学的演变.1、正始之音:曹魏正始年间(240-340),何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开创玄学之风。

.2、竹林七贤: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标志玄学重心从老学向庄学转换。

.3、元康时期(291-300):郭象通过注解《庄子》,提出“独化”论。

.4、玄佛合流:永嘉之乱(311)以后,佛教迅速传播,玄学与大乘空宗合一。

正始玄音.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

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者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

(《晋书〃王衍传).从思想史角度看,魏晋玄学是东汉才性之学和人物品评思潮的哲学升华。

王弼的贵无论.王弼(226-249),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人。

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为荆州牧刘表。

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

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道者,无之称也。

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得意忘言的认识论.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玄学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 氏(今属河南)人。阮籍 4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 而成才。 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 在思想上,崇奉老、庄。其论说文,都是阐 述其哲学观念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 如《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乐 论》等。 阮籍:汝君子之处寰区之内, 阮籍:汝君子之处寰区之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裤 中乎? 中乎?
三、魏晋玄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
2、对艺术和美学的影响 、
哲学上:佛教玄学化; 奠定了宋明儒学发展 的思想基础 艺术和美学上:启发 了魏晋南北朝美学的自 觉,“越名教而任自然” 成为魏晋南北朝艺术和美 学的灵魂。 思想、人生观上:使魏晋 士大夫们追求一种玄远、 形而上态度和行为。
魏晋玄学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何晏( 傅粉何郎” 好老庄之言。 何晏(190-249年)“傅粉何郎” ,好老庄之言。 年 无名论》 《论语集解》《道德论》 《无名论》 论语集解》《道德论》 》《道德论 王弼( 周易注》《老子注》 王弼(226-249年)《周易注》《老子注》 年)《周易注》《老子注 嵇康(223-262年)《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 年)《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吕长悌绝交书》 与吕长悌绝交书》 阮籍( 乐论》《通易论》《通老篇》 阮籍(210-263年)《乐论》《通易论》《通老篇》 年)《乐论》《通易论》《通老篇 《达庄篇》 达庄篇》 郭象( 庄子注》 郭象(252-312年)《庄子注》 年)《庄子注 崇有论》 裴危 (267-300年)《崇有论》 年)《崇有论
二、魏晋玄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及 思想观点
有无之辩
贵无论——何晏 王弼 何晏 贵无论 崇有论——裴危 郭象 裴危 崇有论 名教本于自然——王弼 王弼 名教本于自然 越名教而任自然——阮籍、嵇康 阮籍、 越名教而任自然 阮籍 名教即自然——郭象 名教即自然 郭象尽意 言尽意——欧阳建 欧阳建 言尽意
魏晋哲学方法之新在哪里? 魏晋哲学方法之新在哪里?
清谈——哲学大词典:一、汉末魏初对人物的品评, 又称清议。二、又称清言、玄谈、谈玄。魏晋时期流 行的一种远离世事、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风气。 辩名析理——冯友兰:“玄学的方法是辨名析理,简 称名理。名就是名词,理就是一个名词的内涵。” 清谈的艺术在于将最精粹的思想,通常就是道家思想, 用最精粹的语言,最简洁的词句表达出来。
魏晋玄学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八王之乱: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 八王之乱: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起于公 年之久。 元291年,持续 年之久。造成社会动荡,民族 年 持续16年之久 造成社会动荡, 矛盾激化。 矛盾激化。 永嘉之乱:公元 永嘉之乱: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利用各族人 年匈奴贵族刘渊利用各族人 民起义的时机,起兵离石(今属山西), ),国号 民起义的时机,起兵离石(今属山西),国号 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四年( 年),刘 汉。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四年(310年),刘 渊死,子聪即位。次年, 渊死,子聪即位。次年,刘聪谴石勒歼灭晋军 十多万人,俘杀太尉王衍等。同年派兵破洛阳, 十多万人,俘杀太尉王衍等。同年派兵破洛阳, 俘怀帝,烧杀抢掠,杀王公市民三万人。史称 俘怀帝,烧杀抢掠,杀王公市民三万人。 这一时期为“永嘉之乱” 这一时期为“永嘉之乱”。
魏 晋 玄 学 及 其 对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影 响
魏晋玄学及其产生的客观基础 魏晋玄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及思想观点 魏晋玄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魏晋玄学及其产生的客观基础
何谓魏晋玄学? 何谓魏晋玄学?
以老庄哲学为骨架和基础,杂揉儒家经义,以有无 本末关系为中心问题,采用新的哲学方法铸造的一 套不同于两汉经学的思辩体系,是中国哲学发展史 上的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主要代表人物:何晏 王弼 嵇康 阮籍 郭象 裴頠 主要代表人物 张湛(大致生于公元320年)道安(312—385)
第四讲 魏晋玄学及其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考书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 汤一介《昔不至今》上海文艺出版社, 学苑英华 汤一介《昔不至今》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 陈书良主编《竹林七贤》岳麓书社, 陈书良主编《竹林七贤》岳麓书社,1999.6 汤用彤《 理学佛学 玄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2 汤用彤《 理学 佛学玄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佛学 玄学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 胡海《王弼玄学的人文智慧》人民出版社,2007. 7 胡海《王弼玄学的人文智慧》人民出版社
思考题
1、什么是玄学?玄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怎样? 2、魏晋玄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其代表人物观点怎样? 3、玄学对中国哲学、艺术和美学以及 后世的人生态度有何影响?
西晋 265-316年,共历四位皇帝,52年。
思想渊源——东汉末年的社会批判思潮 东汉末年的社会批判思潮 思想渊源 社会背景——封建土地国有制和豪族大地主占 封建土地国有制和豪族大地主占 社会背景 有制相结合 八王之乱 汝南王- 楚王- 汝南王-亮 楚王-玮 成都王- 长沙王- 成都王-颖 长沙王-yi 东海王- 东海王-越 赵王- 赵王-伦 齐王- 齐王-炯 河间王- 河间王-yong
魏晋玄学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223-262 竹林七贤 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 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 )、阮籍 阮籍( 年)、阮籍(210-263年)山涛、向秀、阮咸、刘伶、 年 山涛、向秀、阮咸、刘伶、 王戎的合称。 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於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 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 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 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 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 心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