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雁奴后说》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河中石兽》同步测试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关于河中石兽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
河中石兽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关于河中石兽的文言文阅读题附答案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参考答案:1.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2.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3.D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含答案 两大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②薮③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④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⑤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注]①瞑:同“眠”。
②陂(bēi):堤岸、湖边。
③薮(sǒu):湖泽通称。
④缊:乱麻绳。
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______(2)须其夜艾.艾:______(3)阴.布大网阴:______(4)叹其以诈相笼.笼: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参考
《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参考《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参考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求之下流,固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一寺临河干临表涕零C.当求之于上流策之不以其道D.果得于数里外扶苏以数谏故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1.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找了“十余里,无迹”。
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老水兵则判断石兽在“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
参考答案9. (3分) C (A.固然,巩固;B.靠近,面对;C.它;D.几,屡次。
)10.(4分)(1)这不是木片,难道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吗?(木杮:木片;岂:难道;为:被)(2分)(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很多,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但:只;臆断:主观地推断或主观臆断)(2分)11. (3分) D(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河中石兽》《雁奴后说》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雁奴后说》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河中石兽纪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练习试题及答案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B.二石兽并.沉焉(一起)C.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渐沉渐深耳.B.阅.十余岁C.僧募.金重修D.尔辈不能究物理..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二石兽并沉焉(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带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带答案《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带答案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作者纪(jǐ yún)(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编加的)。
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
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和其他人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以便帮助大家更快更好的理解这篇课文!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数小舟,曳铁,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
求之下流,固;求之地中,不更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断?(注释:1、:pǐ,倒塌。
2、断:主观判断。
3、柿:fèi,木片。
4、湮:yàn,沉落。
5、:diōn,同“癫”,疯。
6、啮:niè,啃咬。
7、坎穴:洞穴。
8、溯:从下游向上。
)【阅读题目】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二石兽并沉焉( )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 )③阅十余岁( ) ④一老河兵闻之(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二、(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
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
(1)阅十余岁
( 经过、经历 )
(2)竟不可得
( 终于、最后 )
(3)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4)不亦颠乎
( 颠倒、错乱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 带(冲)走呢?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山门圮于河 ( 倒塌 ) (2)求二石兽于水中( 寻找 ) (3)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4)可据理臆断欤 ( 主观地判断 )
2. 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 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 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B.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
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 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1.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的词语。(4分) (1)阅十余岁 ( 经过,经历 ) (2)竟不可得 ( 终了,最后 ) (3)转转不已 ( 停止 ) (4)据理臆断 ( 主观地判断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 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题)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题)三、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5.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明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阅十余岁。
阅:经过B.求之下流,固颠。
固:结实C.求之地中,不更颠乎?颠:颠倒D.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依照16.以下句子补写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僧〕以为顺流下矣。
B.〔坎穴〕渐激渐深。
C.如是再啮〔石兽〕,石又再转。
D.求之〔于〕下流。
17.以下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而未得,是因其未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B.“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控,所以讲学家有了嘲讽别人的资本。
C.讲学家认为石兽“湮于沙上”,是由于他空谈事理,“据理臆断”。
D.选文第三段连用两个“必”字,写出老河兵富有阅历且自信。
18.以下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选文四处问句皆为反问句,加重了语气,引发了思索。
B.选文语言平易,简洁生动,善在表达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寓意于事。
C.选文末句运用了谈论的表达方式,说明了的观点。
D.选文详写老河兵的推断,说明他抓住了水性的特点才作出了正确判断。
答案: 15.B16.C17.B18.B【分析】15.此题考查文言词语说明。
(文言文阅读题)《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题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注释:1、圮:pj倒塌。
2、臆断:主观判断。
3、柿:fi,木片。
4、湮:yn,沉落。
5、傎:di 0 ,同癫,疯。
6、啮:ni,啃咬。
7、坎穴:洞穴。
溯:从下游向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③阅十余岁()④一老河兵闻之()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分)参考答案: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5.老河兵认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再转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专项训练(附答案)
6 河中石兽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B. 二石兽并.沉焉(一起)C. 竟.不可得(毕竟)D.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渐沉渐深耳. B.阅.十余岁C.僧募.金重修 D.尔辈不能究物理..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二石兽并沉焉(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河中石兽纪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练习试题及答案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河中石兽》九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以及答案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
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练习试题及答案一: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2分)
⑴山门圮于河圮 ( )
⑵湮于沙上湮 (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2分)
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 ( )
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之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2分)
译:
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2分)
答:
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
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
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
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
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
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