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合集下载

妇产科护理第09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妇产科护理第09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胎儿发育异常及临床表现】

巨大胎儿
– 胎儿体重达到或超过4000g者。

胎儿畸形
–脑积水 –其他
妇产科护理学
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第三节 胎儿及胎位异常
【对母儿的影响】
(一)对母体的影响
产程延长 手术产机会增加 软产道损伤 形成生殖道瘘 宫颈撕裂

妇产科护理学
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第二节 产道异常
【产道异常】
(一)骨产道异常

处理要点
(1)产前鉴定骨盆 (2)明显头盆不称(绝对性骨盆狭窄):剖宫产 (3)轻度头盆不称(相对性骨盆狭窄):监护下 试产、人工破膜。胎儿窘迫及时剖宫产 (4)入口平面狭窄:试产2~4小时 (5)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平面狭窄 阴道助产,胎儿 窘迫剖宫产术 妇产科护理学
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第二节 产道异常
【产道异常】
(二)软产道异常
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外阴、盆底等 阴道异常:纵隔、横隔、狭窄、尖锐湿 疣 宫颈异常:外口粘合、宫颈水肿、宫颈 瘢痕、宫颈局部肿瘤

妇产科护理学
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第二节 产道异常
【产道异常】
(一)骨产道异常

护理评估
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妇产科护理学
第一节 产力异常
【产力异常】—护理评估
健康史 护理体检:1.产力方面 2.产道方面 3.胎儿方面 辅助检查 心理社会评估

妇产科护理学
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第一节 产力异常
【产力异常】—护理诊断
疼痛 有感染的危险 疲乏 有受伤的危险 焦虑

第九章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第九章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漏斗骨盆(funnel shaped pelvis) 横径狭窄骨盆
第二节 产道异常
第九章 异常分娩产妇的护理
中骨盆平面狭窄
• 主要见于男型骨盆及类人猿型骨盆,以坐骨 棘间径及中骨盆后矢状径狭窄为主。
• 中骨盆平面狭窄分为3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测量径线
临界性狭窄 相对性狭窄 绝对性狭窄
坐骨棘间径
10㎝ 8.5~9.5㎝ ≤8㎝
第一节 产力异常
第九章 异常分娩产妇的护理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安慰产妇,消除紧张心理,给予镇静剂 让其充分休息,注意营养、饮食。 2、产程观察 主要观察宫缩情况、胎心音变化和产程进 展情况。 3、检查配合 做好产程图绘制、胎监等检查。
第一节 产力异常
第九章 异常分娩产妇的护理
4、治疗护理
(1)协调性宫缩乏力 : 1)促宫颈成熟①地西泮静脉推注②欣普贝生放入 宫颈后唇 2)应加强宫缩①排空充盈的膀胱和直肠,初产妇宫 颈口开大不足3cm、胎膜未破者可给予温肥皂水灌 肠;②刺激乳头;③针刺合谷、三阴交、关元等穴 位;④人工破膜:宫颈口扩张3cm或3cm以上、无 头盆不称,胎头已衔接者,可行人工破膜,使先露 部紧贴子宫下段及宫颈内口,反射性加强子宫收缩。
第一节 产力异常
第九章 异常分娩产妇的护理
2.产力异常的分类
原发性
协调性(低张性)
宫缩乏力
继发性
不协调性(高张性)
强直性子宫收缩 不协调性 (病理缩复环)
宫缩过强
子宫痉挛性狭窄环
急产(头盆相称) 协调性-
子宫破裂(头盆不称)
第一节 产力异常
第九章 异常分娩产妇的护理
一、子宫收缩乏力
(一)病因
1、精神与子宫因素 2、产道与胎儿因素 3、药物影响 4、内分泌失调 5、其它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妇产科护理学
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第一节 产力异常
【产力异常】
(二)子宫收缩过强


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急产 <3小时 –对母儿的影响:产道损伤;产后出血;感染 新生儿死亡率增高 –处理及护理:预测 检查 相应处理 不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 –临床表现:强直性子宫收缩 子宫痉挛性狭窄环 –处理及护理:镇静剂、解痉剂
不协调性宫缩过强
强直性子宫收缩
宫颈口以上部分的子宫肌层出现强直性 痉挛性收缩, 宫缩间歇期短或无间歇,产妇烦躁不安、持续腹痛、 拒按。有时可在脐下或平脐处见一环状凹陷,称为病 理性缩复环。

子宫痉挛性狭窄环
指子宫壁某部肌肉在上述原因下呈痉挛性不协调性子 宫收缩所形成的环状狭窄,持续不放松,称子宫痉挛 性狭窄环。此环与病理性缩复环不同的是不随宫缩上 升。
4、骨盆测量:
①外测量:骶耻外径、坐骨结节间 径、耻骨弓角度、后矢状径。 ②内测量(外测量异常时需要): 对角径(入口)、坐骨棘间径、坐 骨切迹宽度(中骨盆)、骶骨前弯 度。
对母儿的影响 :
1、母体:入口狭窄影响胎头衔接。 中骨盆狭窄影响胎头内旋转,导致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增加产瘘 发生。严重的梗阻性难产处理不及 时可致子宫破裂危及生命。
【子宫收缩乏力】

可能的护理诊断 疲乏:与产程延长、孕妇体力消耗、水电解质 紊乱有关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产程延长、过度 疲乏 影响摄入有关
妇产科护理学
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第一节 产力异常
【子宫收缩乏力】
预期目标 产妇体液的问题行到纠正,水、电解质达到平 衡 产妇情绪稳定,安全度过分娩
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妇产科护理学

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第九章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1. 子宫收缩力异常分类
2.处理原则:
1)子宫收缩乏力:
➢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
✓鼓励进食,处理酸中毒,改善全身状况,给镇静剂。

✓加强宫缩:人工破膜,静脉滴注缩宫素。

✓第二产程:双顶径达坐骨棘水平以下3cm者,可阴道手术助产;
胎头未衔接者应剖宫产。

✓第三产程及产后:防产后出血。

➢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可酌情给予镇静剂,禁用缩宫素。

恢复子宫收缩的协调性。

2)子宫收缩过强:
➢协调性宫缩过强:注意预防急产和发生急产后进行抢救。

➢不协调性宫缩过强:立即停用缩宫素,停止宫内操作,给予宫缩抑制剂。

3. 什么情况下可人工破膜:
宫口扩张>3cm,胎头已衔接,无头盆不称,产程延缓者,可行人工破膜术。

4. 子宫痉挛性狭窄环不随宫缩上升。

5. 宫缩过强对母体及胎儿、新生儿的影响:
➢对母体:
✓宫缩过强、过频,产程过快,易致软产道裂伤;
✓宫腔内压力过高,可能发生羊水栓塞;
✓合并产道梗阻,可见病理性缩复环,有发生子宫破裂的危险。

✓接产时来不及消毒,可发生产褥感染。

✓胎儿娩出后子宫肌纤维缩复不良,可发生胎盘滞留或产后出血。

✓子宫痉挛性狭窄环使产程停滞,胎盘嵌顿,使产后出血、产褥感染。

➢对胎儿、新生儿:
✓宫缩过强使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

✓胎儿娩出过快易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

✓若来不及消毒易发生新生儿感染。

✓若来不及接产可致新生儿骨折、外伤。

第09章__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第09章__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妇产科护理学》
异常分娩的护理
基础护理教研室
《妇产科护理学》
概述
影响分娩4要素
产力、产道、胎儿、产妇的精神因素
异常分娩: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 发生异常,或这些因素之间不能相互适
应而使分娩受阻,称为异常分娩,也称
之为难产
基础护理教研室 2
《妇产科护理学》
• 根据引起异常分娩的原因可 将异常分娩分为 (1)产力异常 (2)产道异常 (3)胎位异常
《妇产科护理学》 《护理学导论》
[对母儿的影响] 产妇: 1、体力消耗:精神疲惫,全身乏力;
严重引起脱水 2、产伤:膀胱受压过久易发生生殖道 瘘; 3、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率
基础护理教研室 妇产科护理教研室
《妇产科护理学》 《护理学导论》
胎儿: 因宫内缺氧易发生胎儿窘迫;
手术助产易发生新生儿产伤; 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发病率
• • • •
(1)改善全身状况 过度疲劳的给予镇静剂;补充水分和营养 (2)加强产时监护 观察宫缩、胎心,尤其是使用缩宫素的产 妇 • (3)加强宫缩:协调性宫缩乏力或不协调 性宫缩乏力已被控制,但宫缩仍乏力者, 应行人工破膜、使用缩宫素等方法纠正宫 缩乏力
基础护理教研室 妇产科护理教研室
《妇产科护理学》 《护理学导论》
基础护理教研室 妇产科护理教研室
《妇产科护理学》 《护理学导论》
• 经上述处理,子宫收缩乏力无明显改善, 产程无进展或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时,应及 时行剖宫产
基础护理教研室 妇产科护理教研室
《妇产科护理学》 《护理学导论》
• 3.第二产程: (1)如头盆相称出现宫缩乏力时可静脉滴 注缩宫素,可促进产程进展 (2)如胎头双顶径已通过坐骨棘平面,行 产钳助产 (3)若伴有宫内窘迫者应行剖宫产术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ppt教程-第九章-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妇产科护理学》课件ppt教程-第九章-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膜或用缩宫素,仍不好,剖宫产;不要 使用腹压。
第二产程: 胎头双顶径达坐骨棘-----自然分娩、徒
手转成正、枕前位、阴道助产。 胎头位置高,疑有头盆不称,剖宫产。
第三产程: 预防产后出血:子宫收缩剂、及
时修补软产道。 产后用抗生素。
2、臀先露
(1)原因: 胎儿在宫内活动范围过大:羊水过多、孕妇腹
不(一)病因 精神因素:大于35岁初产妇 子宫因素:过度膨胀、炎症、子宫肌瘤 产道与胎儿:骨盆狭窄、胎位异常 处理不当:使用大量镇静、麻醉剂 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催产素不足 营养不良、贫血、慢性疾病等
(二)临床表现
1、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 (低张性子宫收缩乏力) 原发性子宫收缩乏力 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
一、胎位异常及临床表现
1、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横位 2、臀先露 3、肩先露 4、面先露 5、额先露 6、复合先露
1、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横位
原因及临床表现
骨盆异常、胎头俯曲不良、子宫收缩乏力、头 盆不称
宫缩乏力,产程长 早用腹压--宫颈水肿、疲劳、产瘤、胎头变形 腹部检查:胎背于母体侧方、后方。 阴道检查:
(三)对母儿的影响
(1)对产妇的影响:体力消 耗;产伤;产后出血;产后感染。 (2)对胎儿、新生儿:胎儿 窘迫、新生儿窒息、产伤等
(四)处理原则
1、协调型宫所乏力
头盆不称、胎位异常:剖宫产。 估计能经阴分娩的:消除紧张、
找原因、对因处理
注意休息睡眠、补充营养水分、 促进子宫收缩。
2、不协调性宫缩乏力
找原因、对因处理,恢复协调性收缩:
镇静: 无效、胎儿窘迫、头盆不称:剖宫产。 转化为协调性宫缩乏力:按协调性处理。 不协调性禁用缩宫素。
(五)护理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妇能平安分娩,无并发症发生
护理措施
(一)产程处理过程的护理
1. 骨盆入口狭窄:有明显头盆 不称,不能从阴道分娩者,按医嘱 做好剖宫产的术前准备与护理

护理措施

(一)产程处理过程的护理
2. 骨盆入口狭窄, 有轻度头盆不称,
在严密监护下可以试产 (1)专人守护 (2)密切观察胎儿情况及产程进展 (3)注意子宫破裂的先兆症状
持续性枕后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臀先露
肩先露
胎儿发育异常及临床表现
1.巨大儿:头盆不称、肩性难产、软产
道损伤、新生儿产伤 2.畸形儿:脑积水、联体儿、发育异常 或肿瘤
对母儿的影响
(一)对母体影响 助产、剖宫产、产伤、产后出血、感染
(二)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
产伤、胎儿窘迫、死亡,新生儿窒息、
子宫收缩乏力的临床表现



3. 产程曲线异常 (1)潜伏期延长 16小时 ( 8小时) (2)活跃期延长 8小时 (4小时) (3)活跃期停滞 2小时无进展 (4)第二产程延长 2小时 ( 1小时) (5)第二产程停滞 1小时胎头下降无进展 (6)胎头下降延缓 每小时下降小于1cm (7)胎头下降停滞 1小时无进展
3、宫颈异常:宫颈外口粘连、宫颈水肿、
宫颈瘢痕、宫颈坚韧
对母儿的影响
(一)对母体的影响 1.骨盆入口狭窄:影响衔接
2.中骨盆狭窄:旋转受限,压迫,感染, 出血
(二)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1.胎儿窘迫、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死
亡 2.新生儿颅内出血 3.新生儿产伤,感染,围产儿死亡率增加
骨产道异常的临床表现
1、骨盆入口平面狭窄
单纯扁平骨
盆、佝偻病性扁平骨盆
2、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平面狭窄
漏斗骨盆
3、骨盆三个平面狭窄 均小骨盆
4、畸形骨盆
图3
单纯扁平骨盆
图4
佝偻病性扁平骨盆
图5
漏斗型骨盆
入口狭窄 临界性狭窄 相对性狭窄 绝对狭窄
骶耻外径 18cm 16.5~17.5 cm ≤16cm

胎位异常及临床表现
1.持续性枕后位(persistent occipito
posterior position) 2. 臀先露(breech presentation) 3.肩先露(shoulder presentation ) 4.面先露(face presentation ) 5.其他(额先露、复合先露)
子宫收缩乏力的临床表现

1. 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低张性子 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具有正常的 节律性、对称性、极性,但收缩力弱, 宫腔压力低,持续时间短,间隙期长 且不规则。(原发性宫缩乏力;继发 性宫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的临床表现
2. 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高张性
子宫收缩乏力):极性倒置,节律 不协调,宫口扩张和先露下降不能。
子宫收缩过强的临床表现
1、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分娩在短时 间内结束,造成急产,即总产程不超过3 小时 2、不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 (1)强直性子宫收缩:出现强直性痉 挛性收缩,宫缩间歇期短或无间歇,即病 理性缩复环,导尿为血尿等先兆子宫破裂 的征象 (2)子宫痉挛性狭窄环:此环特点是 不随宫缩上升,阴道检查可触及狭窄环
(2)胎位检查
(3)胎头跨耻征检查
3. 骨盆测量
4. B超检查
外测量 内测量
可能的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有感染的危险:与胎膜早破、产程延长、
手术操作有关 有新生儿窒息的危险:与产道异常、产 程延长有关 潜在并发症:子宫破裂、胎儿窘迫
预期目标
产妇的感染征象得到预防和控制 新生儿状况良好,apgar评分大于7分
3.急产新生儿,预防颅内出血
4.强直性子宫收缩,硫酸镁抑制宫缩或及
时剖宫产 5.子宫痉挛性狭窄环,及时予以纠正
子宫收缩过强的护理评估
(一)病史 (二)身心状况
(三)诊断检查


1. 一般体格检查 2. 产科检查
子宫收缩过强的护理措施
1、预防宫缩过强对母儿的损伤,可配合

图2
子宫痉挛性狭窄环
(2)狭窄环容易发生的部位
(1)狭窄环绕胎颈
子宫收缩过强对母儿的影响
1、对母体的:软产道裂伤、子宫破裂、 产褥感染、胎盘滞留或产后出血、手术 产机会增多
2、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胎儿窘迫、 新生儿窒息、胎死宫内、新生儿颅内出 血、感染、外伤
子宫收缩过强的处理原则
1.有急产史的提前住院 2.提前作好接生和抢救准备
产力异常




子宫收缩 产 乏力 力 异 常 子宫收缩 过强
协调性(低张性) 不协调性(高张性) 协调性-急产≤3小时 强直性子宫收 缩-病理性缩复环 不协调性 子宫痉挛性狭窄环
子宫收缩乏力的病因
1. 精神因素 2. 产道与胎儿因素
3. 子宫因素 过度膨胀,变性,增生
物 4. 内分泌失调 5. 药物影响 6. 其他 营养不良、贫血和其他慢性 疾病所致体质虚弱者
2. 产程观察:宫缩、产程图、胎心监测、
宫颈评分 3. 实验室检查
可能的护理诊断
疲乏:与产程延长、孕妇体力消耗、水
电解质紊乱有关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产程延长、过度 疲乏影响摄入有关
预期目标
1.产妇体液问题得到纠正,水、电解质
达到平衡 2.产妇情绪稳定,安全度过分娩
护理措施
第九章 异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分娩能否顺利进行的四个主要 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及产妇的精 神心理状态。其中任何一个或一个以 上的因素发生异常,或这些因素之间 不能相互适应而使分娩过程受阻,称 为异常分娩,俗称难产(dystocia)。
异常分娩的临床分类

产力异常




骨盆异常


胎儿异常

(二)心理护理
(三)预防产后出血和感染
(四)新生儿护理
结果评价
1、产妇无感染征象,产后体温、恶露、
白细胞计数均正常,伤口愈合良好 2、新生儿窒息被及时发现与处理 3、产妇能配合实施处理方案,母儿平安 渡过分娩
第三节 胎位及胎儿发育异常
分娩时除枕前位(约占90%) 为正常胎位外,其余均为异常胎位, 胎头位置异常约占6%~7%,胎产 式异常的臀先露占3%~4%,肩先 露已极少见。
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过强 入口平面狭窄 中骨盆平面狭窄 出口平面狭窄 畸形骨盆 畸形 胎儿过大 胎方位异常
第一节 产力异常

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和膈肌 收缩力以及肛提肌收缩力,其中以子宫收缩 力为主,子宫收缩力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子宫收缩的节律性、对称性及极性
不正常或强度、频率有改变,称为子宫收缩 力异常
(一)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者,明显头盆不称


的剖宫产,可经阴道分娩的护理如下: 1. 第一产程的护理 (1)改善全身情况 a.保证休息 b.补充营养、水分、电解质,鼓励产妇多进 易消化高热量饮食,对入量不足者需补充液体 c.保证膀胱和直肠的空虚状态
护理措施
(一)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者
开展镇痛分娩 2、密切观察宫缩与产程进展 3、分娩期及新生儿的处理 4、作好产后护理
第二节 产道异常

产道包括骨产道(骨盆腔)及软
产道(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外 阴),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骨产道异常
骨盆狭窄:骨盆径线过短或形态异
常,致使骨盆腔小于胎先露可通过 的限度,阻碍胎先露下降,影响产 程顺利进展。

1. 第一产程的护理 (2) 加强子宫收缩:排除头盆不称、胎位异常 和骨盆狭窄,无胎儿窘迫,产妇无剖宫产史。 针灸,破膜,刺激乳头,催产素 (3) 剖宫产术的准备 2. 第二产程的护理 助产,抢救,加强宫缩 3. 第三产程的护理 预防产后出血,感染
护理措施

(二)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者

腹部检查 肛门检查或阴道检查 B超检查 实验室检查
护理措施
加强分娩期的监测与护理,减少母儿并发症
1、有明显头盆不称,按医嘱做好剖宫产 术的术前准备 2、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应作好如下护理 (1)保持产妇良好的营养状况 (2)防止胎膜早破 (3)协助医师做好阴道助产及新生儿抢救 的物品准备 3、心理护理, 针对产妇及家属的疑问、焦虑与恐惧, 护士在执行医嘱及护理照顾时,应给予充分 的解释。
死亡
处理原则
定期产前检查,纠正胎位 尽量减少对母亲和胎儿的损伤
护理评估
(一)病史 (二)身心状况
胎位异常或胎儿发育异常均可导致 产程延长、继发宫缩无力,或出现胎膜早 破、脐带先露或脐带脱垂的危险,导致胎 心不规则,甚至窒息死亡。

护理评估
(三)诊断检查


1. 2. 3. 4.
处理原则
明确狭窄骨盆的类别和程度,了解胎位、 胎儿大小、胎心、宫缩强弱,宫颈扩张 程度等情况,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
护理评估
(一)病史
(二)身心状况
(三)诊断检查
1. 一般检查:观察产妇的体形、 步态有无跛足,有无脊柱及髋关节畸 形,米氏菱形窝是否对称,有无悬垂 腹等体征

护理评估
2. 腹部检查 (1)测子宫底高度和腹围
入口前后径 10cm 8.5~9.5cm ≤8cm

中、出口狭窄

坐骨棘间径
10cm 8.5~9.5cm ≤8cm
坐骨结节间径
7.5cm 6~7cm ≤5.5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