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限时

合集下载

[精品课件]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

[精品课件]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

4.秦朝: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统一_货__币___和度量衡,修建 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5.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__丝__绸__之__路__,中外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 长安及各中等城市设市,官署控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6.唐代商品经济发展
(1)原因:政治统一,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农业、手工业发展。 (2)表现:城市增多,都城_长__安___和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农村定 期的 __草__市__和墟 市日益增多; 出现了兼 营旅店、 货栈和 商品交易 的 _邸__店___,后来从中分离出专营货币的存取和借贷的_柜__坊___;唐代后期, 出现最早的兑汇_飞__钱___。
7.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 (1)城市规模扩大,__草__市__和墟市普遍。 (2)_坊__市___制度被彻底打破。 (3)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交__子___。 8.元代国内外贸易的繁盛 (1)原因:交通发达,国家统一。 (2)表现:物资交流通畅,海外贸易繁盛,元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 都市。
2.《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
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 C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地方自治的市镇 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开铺的街市
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 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故 A 项错误;草市虽是民间集 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 理,并非地方自治,故 B 项错误; 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 门外泥中歇”可知在时间和空 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 C 项正 确;唐代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 D 项错误。
3.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 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件 人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件 人民

(3)唐代:水路和陆路商业繁荣。
(4)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币“__交__子____”。
(5)明清 ①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_会__馆_____。 ②出现按地域结成的__商__帮____,如晋商和徽商。
2.“市”的发展 (1)秦代:对“市”进行严格管理。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_管__理___机__构__。 (3)南北朝:“_草__市_____”出现,政府设“草市尉”,实行行 政管理。
(3)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 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4)商人地位的变化: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 位的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纲要求] (1)商业的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 政策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商业活动 (1)先秦 ①商代:商业初步发展。 ②西周:交易日益频繁,__货__币____需求数量增加。 ③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史料一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 “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一个 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史料二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 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 鼓三百声而众议会,日入前三刻,击鼓三百声而众以散。

史料主旨
解读信息
①“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日入前三刻,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件新人教版

元朝建立后,继承实行不限制私有土地买卖和兼并的政策。 明代清丈土地,绘制“鱼鳞图册”,确定土地的私有权。清 代实行“更名地”,康熙八年(1669年),将明代各藩王田产 分归现佃户所有,并将其编入所在州县缴纳赋税,此后又推 行“摊丁入亩”。但土地私有制始终是土地制度的主体。
(2)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 式的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地租以实物为 主,有分成租(按比例提成)和定额租(租额固定,地主不干预生 产)两种形式,分成租较为流行,定额租多见于租佃官田或官 僚地主田产。无力租田者沦为雇工,“计岁受值”者是长工, “计时受值”者为短工。租佃关系下,佃户有迁移的自由,社 会身份、法律地位有显著的提高。
线索三: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 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 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 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 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③政府为保证财源,多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地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 国专制集权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阶级基础,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 荣和政权的安危。 3.地主庄园经济(田庄经济) (1)概念: 田庄是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 量的土地,控制着众多的依附人口,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地进 行生产、生活的实体。
3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 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5各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 美;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 的比重。 6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 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 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 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新人教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新人教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点单元高效整合新人教版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1.制度因素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

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

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作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
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三、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中外关联]。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说全章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说全章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新人教版

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 格局
功能
唐代及 市坊分离,唐代市坊布局整 主要是政治、军
其以前 齐划一
事功能
宋元 市坊混乱;出现了夜市、晓 城市的经济功
时期 市、瓦子,城郊农村草市 能大大增强
明清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
时期
批工商业市镇;乡村庙会也日益兴盛
四、注意比较明清时期中西方实力的差距,理解中国逐渐落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古代手工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学习 过程中可结合下图进行分析。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示意图
资本主 时间 明朝中期以后
义性质 区域 江南一些地方
关的系生出产现典型表现
机房 手工工场
资本家机户出资 雇工机工出力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首先应分阶段掌握商业发展的表现,认识各个阶段商业发展的特点。
请回答: 材料二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材料一的生产方式有何进步 之处?(4 分) 它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什么?(4 分)
【作答实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得分
6
【规范答案】 品悟借鉴,收获无限 (1)进步之处: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不足之处: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 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代成 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首先应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并归纳其基本的特点。 (1)原始农业的产生
(2)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
2.其次,封建社会的国家、地主、农民的关系错综复杂,但 其核心是对土地的争夺,可结合下图学习: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首先应理清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知能提升课Ⅰ“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8页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出现繁荣的商业中心汉代商运活跃唐代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明清①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②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大秦代对“市”进行严格管理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南北朝“草市”出现,政府设“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唐朝乡村集市“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宋朝“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战国时期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扬州、杭州、湖州也是商业发达的都会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清代苏州、盛泽镇非常繁荣,还有汉口镇、佛山镇等1.货币的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天然贝壳。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等充当过货币。

贝类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和计数,因而流通最广。

(2)商周:出现骨贝、铜贝等人造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货币需求量增大,自然海贝无法满足需求。

在商代晚期,出现青铜仿贝(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

铜币的出现,标志着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转变。

(3)春秋战国:诸侯各自造币,以青铜为主,也有黄金和白银。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货币形状很多,如铲币(赵)、刀币(齐)、环钱(秦)、蚁鼻钱(楚)等。

(4)秦到唐:统一币制。

圆形方孔式的“秦半两”通行天下,汉代铸“五铢钱”(通行七百多年),唐高祖铸“开元通宝”(之后货币的范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在全国的通行(大宗交易用黄金),结束了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

6-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解析:据材料“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以得出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B项正确。

答案:B2.(2018·某某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某某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解析:据材料“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可知,元朝皇帝为外来贸易提供条件,D项正确。

答案:D3.(2019·某某永州一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

这说明明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解析:据材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可知,传统观念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构成冲击,B项正确。

答案:B4.(2019·某某某某高三8月摸底调研)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某某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发达的古代农业1、2、3、4、5、6、13古代手工业的进步7、8、9、10、11、12、14一、选择题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农业经济地位的理解。

土地和五谷的代表被上升到国家象征的高度,主要反映出当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社会现实,所以选B。

A项讲的重视祭祀,与题意不符,排除A;C项讲的是农业与土地的关系,而题中强调的是农业与土地的重要性,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D项讲的是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等特点,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2012年海南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解析: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

周代制度并未被后代严格奉行,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并非政治制度,排除B项。

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的,C项错误。

材料中统治者重视农桑,反映出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

3.(2011年山东文综,10)如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B 图片反映出汉代农民使用较为先进的农具进行耕作,说明当时农民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使用铁器,故A项错误。

汉代时铁犁牛耕已经推广到全国,故C项错误。

图片不能体现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教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教学案

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第13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两汉时期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

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耕作技术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其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二、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1.集体劳动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三、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井田制。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第06单元提升课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第06单元提升课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古代商业总体趋势在不断发展,但速度比较缓慢。

市场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

4.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后两个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2018·孝义模拟)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

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解析:选A根据材料“‘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 项错误。

二、宋朝的商业革命和西方的商业革命的不同1.从发展水平看,宋朝的商业革命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西方的商业革命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

[教材批注微点拨]
[概念阐释] 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 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 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 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构图解史]
古代商业的“先”与“后”
信息提取: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 内外贸易、城市功能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 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提示] 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 乡;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限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2)根据史料二,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新 状况,宋朝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提示] 历史信息: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 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政策:重农抑商。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提示] 原因: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政 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鼓励贸易的发展。
(2)根据史料二,概括我国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提示] 城市布局由相对固定到突破市、坊界限,打破时间和空 间限制,出现夜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尤其是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解析:材料说明诸侯国君重视商业,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故 A 项正确。
答案:A
2.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 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 要原因是( )
3.秦汉:统治者推行重__农__抑__商__政策,一直至隋唐,商人经商受 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近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应考能力

近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应考能力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的全部内容。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2014·高考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知识定位】本题考查清初海外贸易的发展。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根据“清初实施海禁前”的时间提示,可以看出这描绘的是清初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解释由材料信息“市井贸易,咸有……所在皆有”可知外国货物及外国银钱在清初中国的情况,由此判断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的表现,虽然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但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B项。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人民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教师用书人民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考点1|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商业活动——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先秦(1)商代:商业初步发展。

(2)西周:交易活动日益频繁,货币需求数量增加。

(3)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3.唐代(1)水路: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

(2)陆路:服务于商运的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非常兴隆。

4.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2)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其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大。

二、“市”的发展南北朝“草市”出现,政府设“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唐朝乡村集市“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宋朝“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1)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

(2)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杭州、湖州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1)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2)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轻巧识记]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西周至唐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史料一①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近年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

近年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

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的全部内容。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西周的这套做法()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B.强化了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了国家管理制度化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C[材料中仍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因此并没有打破工商食官政策,故A项错误;政治等级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体现出国家管理制度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对市场进行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2.(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

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

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哲,故能相保以至于今.”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B[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但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我无强贾,毋或乞夺”相符,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材料未涉及“无法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并非指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时空坐标单元主旨(1)古代中国农业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历史悠久,三种经营模式并存发展。

明朝中后期,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两宋时期,城市中商品交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统治者继续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同时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逐渐在世界大潮中落伍.考点1错误!发达的古代农业NO。

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生产技术—-由粗放生产到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时期工具发展状况(1)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保定摸底)下面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A.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C[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材料历史证据不足,故A项错误;“斧”作为原始生产工具,夏商周时期多以石斧作为农业生产基本工具,故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这一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农业管理经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B[材料“养猪乃种田之要务”说明养猪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要,体现了家猪的饲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家猪的饲养解决了人们温饱问题的信息,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的产生与家猪的饲养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农业信息,没有体现商业发展的信息,故D项错误。

]3.自明嘉靖以后,迎神赛会之风日趋兴盛,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

一些以丝绸为主的市镇,祭祀蚕花娘娘;一些镇、村祭祀“刘皇”,因为他能驱蝗虫,保丰收;还有一些崇奉能治病、出行保平安的神。

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自然灾害影响了价值取向C.市民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D.自然经济下的理想与诉求D[材料中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出对农业的重视,传统重农观念没有改变,故A 项错误;虽然发生自然灾害,但民间传统重农观念没有改变,没有影响价值取向,故B项错误;民间崇拜与市民生活习俗无关,故C项错误;民间崇拜对农业的重视,是自然经济下对增加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产量的理想与诉求的体现,故D项正确。

]4.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

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

据此可知( ) 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B.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C.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D.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B[材料涉及官营手工业工匠的概况,未提及北宋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宋……‘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得出北宋官营手工业工匠人身相对自由,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唐朝与北宋手工业发展的整体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北宋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5.(2016·宜春二模)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

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

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B.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C.王侯拥有高贵的政治地位D.政局稳定和生产发展D[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王侯的政治地位在汉代早期和文景时期都很高贵,与王侯墓风格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文景之后政局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推动了王侯墓风格发生转变,故D项正确。

]6.(2017·益阳调研)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

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

这反映了(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C[题干中并未提到连年暴雨和严重涝灾,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员的擢升,故B项错误;题干中“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

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

]7.《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

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

这反映出汉代( ) 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C.冶铁技术相当成熟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D[河南有六处规模大的铁官,不能说明河南手工业最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虽有“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但并无垄断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介绍汉代冶铁遗址在河南的分布情况,不能说明冶铁技术相当成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河南既有铁官且规模大,还有多处冶铁遗址,说明河南冶铁手工业比较发达,这与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有关,故D项正确。

]8.(2016·汉中质检)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

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B[后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故A项错误;素纱单衣是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历经两千年仍完整无缺,反映了汉代高超的丝织工艺,故B项正确;水排是冶铁鼓风工具,并非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故D项错误。

]9.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手工业( )A.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B.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C.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D.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A[材料中“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反映了工艺制作的独特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不能体现行业间的协作,故B项错误;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匠地位低,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工具的改进,故D项错误。

]10.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

这表明华州柳子镇( )A.铁业全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C.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D.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D[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以家庭使用为主,从“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可知是民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机械化生产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从“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可知冶铁业繁荣,故D项正确。

]11.(2017·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 ) 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B[题干材料“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反映了手工业领域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也就是说存在自由劳动市场,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B项正确。

] 12.(2017·菏泽模拟)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材料印证了(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A[材料与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海外贸易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故C项错误;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

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

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

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

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

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

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

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与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

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

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

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

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

(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可知,瓷器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根据材料“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可知,瓷器与外国文化紧密相连;根据材料“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可知,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可知,瓷器在欧洲被拒与中国的国力衰退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