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清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重农抑商” 1、原因: (1)根本原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 封建统治 (2)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 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评价: (1)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农业的发 展,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定。 (2)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 发展,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宋元时期:商业环境宽松,空前繁荣 表现:①打破坊、市界限,取消时间限制 ②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 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出现国际性的商业大 都元大都 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时期: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城镇商 业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 帮形成徽商、晋商 徽商与晋商成功原因:①有经商传统,经营有方; ②讲团结,互帮互助,人数多: ③诚信经营 ④勤劳节俭,不奢华
五、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发展艰难而曲折。 3、朝贡贸易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4、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发展不平衡 5、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6、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四、古代经济政策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农具的变化
石、骨、木 石、骨、木(耒耜)、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 区)
汉代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铁犁牛耕” (主要)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曲辕犁 1、农业发展根本原因: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2、人类生活:迁徙→定居 3、耕作技术:春秋战国 :垄作法 → 两汉: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 4、水利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 → 两汉:漕渠、白渠、 龙首渠 5、灌溉工具:魏晋南北:翻车 → 唐朝:筒车 → 宋朝:高转筒车 → 明清:风 力水车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梳理>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原始农业1、早期农业 耕作方式变化: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商周农业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小农经济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影响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家庭手工业:特点:产品主要是交税和自己消费,很少一部分去卖(2)民营手工业:特点: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发展历程:元朝(黄道婆----改变了丝麻棉的比例)------明朝中叶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江南地区部门行业:丝织业出现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实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认识:发展缓慢,稀疏而微弱;在明清经济中不占主流,占主导的依然是自然经济但它是先进的经济形态,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丝绸之路,“丝国”“瓷器大国”)三、古代商业的发展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以前:特定位置设市,坊市分开;有严格时间限制;官吏严格管理宋朝: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草市”;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不再受官府直接管理(2)、城市的发展: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扬一益二”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3、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三种所有制形式: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农民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目的:保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措施:北魏到唐朝:均田制;明朝:鱼鳞图册;作用:鼓励垦荒,但不能真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2、重农抑商目的:保护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二、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 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1)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 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轻巧识记]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NO.2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小农经济
史料一 ①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 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纟困布纟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史料二 (20 世纪初)②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 棉,③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②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 力织成者。
(3)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业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 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 发展。
2、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 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3、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 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全面理解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 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 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 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 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 政策的根源。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经营方式: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 三种。
二、手工业
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 1、主要经营方式: 种。
经营形 态 管理方式 产品处理 流通方式 武器军用品和官 不在市流 历史作用:阻碍商品经济发 官营手 政府直接经营、 府贵族生活用品 通(封 集中、大作坊 展和市场扩大,不利新技术 工业 闭性) (垄断性) (对象特殊性) 推广 (产品 历史作用: 最精美) 明朝中后 民间私人 民间消费品 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 期,规模 一方面巩固了自然经济, 自主经营 工业 另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 扩大,出 发展,并在明朝中后期孕 供自己消费和 剩余部分出 现手工工 农户的副业 交纳赋税的产 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售 家庭手 场,出现 品 工业
材料二更能反映。 主要观点: 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条件艰苦;赋税和徭役 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翻车复原图 (曹魏时马钧发明)
戽斗(hu dou)
筒车(唐代)
高转筒车(宋朝)
耧车(两汉)。
耦犁(两汉)。
曲 辕 犁 ( 唐 朝 )
【以史为鉴】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 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 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 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现状,谈 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 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①政策:开放走向闭关。 ②商路:先陆路为主,后海路为主。 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 宋元明清,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上升。 ③范围:官方贸易发展到民间贸易。 ④目的:官方贸易以政治目的为主,重在宣扬国威、加 强友好往来。 ⑤影响:伴随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 传;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 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新的民 族——回族。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西周
生产斜纹提花;
战国
已掌握淬火和炼钢技术
西汉
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形式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要);君主(国家)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评价
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两极分化。
抑制土地兼并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措施:北魏至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国家授田(抛荒
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
两税法
均田制破坏后,各种租税加以合并,分夏秋两季征收,简化了征收手续。
明中期
一条鞭法(张居正)
就是田赋、徭役以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
清雍正
摊丁入亩
(地丁合一)
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中一并征收。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头税的结束。
古代手工业
时间
纺织业
(丝织业、棉纺业)
制瓷业
冶金业
商朝
已有织机;
烧制出原始瓷器;
影响
①农民对国家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提高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
③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促进新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的产生(明清);
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
制下各朝
各代具体
土地政策
(补充)
王田制
西汉末年王莽掌权后颁布诏令: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这就是王莽的"王田制",其核心是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企图以此来遏止土地兼并。
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犁评可调节犁耕深浅。标志中国传统犁耕技术基本定型。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特征本专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
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形态,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它以土地私有为前提,以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男耕女织为基本的生产模式,以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为主要目的,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
封建政府的土地制度。
和赋税制度对农业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以及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古代的手工业技术精湛、分工细致,产品远销海外,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发展完善、城市发展及功能的变化、商人地位及组织的变化、贸易范围及商品种类的变化等。
古代工商业活动虽遭“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的限制,但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明朝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护农业的发展,但限制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海禁”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由盛转衰,加之君主专制统治的保守与封闭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落伍于近代化的世界大潮。
专题知识体系知识梳理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最早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原始社会的松土工具:耒耜。
(3)耕作方式的发展: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东汉出现挽犁(一人一牛)、耦犁(二牛抬杠);唐代出现曲辕犁。
2.土地制度(1)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一商周的井田制一春秋战国开始形成的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家、地主、农民三种形式)。
(2)演变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变法。
(3)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4)影响:存在了2000多年,前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农耕方式的演进1.中国具有七、八千年的农耕历史。
2.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火耕),人们需要经常迁徙流动,生活艰苦。
3.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用耒耜耕地,中国农业进入“耜耕”(“石器锄耕”)时代。
4.商周时期使用少量青铜农具,学会了使用肥料和水利排灌技术。
5.春秋以后,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一、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二、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三、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的私田,前594年,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3.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
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所有制。
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5)各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6)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自远古时代起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 和社会生活。 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 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 之上。 之上。 据说, 教导民众耕作, 4.据说 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 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 种植粟、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种植水稻。 种植粟 种植水稻 5.农耕格局 黄河流域 农耕格局: 5.农耕格局: 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 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 带来哪些启示? 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 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 ①气候不同;②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 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思考: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的因素有哪些? 的因素有哪些? ①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②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耕作方式的演进与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耕作方式的演进与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 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 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 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 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 本课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复习: 本课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复习: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 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 类文 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 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 (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文明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文明史涉及到的内容最多,而且政治文明﹑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三个部分几乎是三分天下。 (1)宏观上,从纵向把握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 线索和规律。从横向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演 变的线索和规律。
就开始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
材料二:据考古资料,在距今约7000-5000的陕西 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发现了多处粟的遗存。
两则材料哪一更有说服力?如何看待神话? 神话传说不是第一手材料,只能起到历史印证作 用;考古材料是第一手材料,是对历史实际状况 的有力证明,所以,第二则材料更有说服力。
二、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耕作方式与技术 生产力方面 1、发展过程 生产工具 刀耕火种(一直至西汉时中国南 1)原始阶段:
二、水利工程、灌溉工具方面: 1)重要的水利工程: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战国:李冰-都江堰 (成都平原) 郑国-郑国渠 (关中) (3)西汉:汉代关中井渠 坎儿井(新疆) (4)东汉:王景治黄河 意义
分析水利工程特点? 时间:上集中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特点:地区:上集中在大河流域,尤其是较早 开发的黄河。
1、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 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阶 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造者。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前言简要介绍古代中国经济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意义。
阐述本单元总结的目的和重要性。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从夏、商、周时期开始,概述古代中国经济的起源。
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革和发展。
简述秦汉时期的经济统一和繁荣。
介绍唐宋时期的经济高峰和商业发展。
概述明清时期的经济特点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部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农业经济:介绍古代农业的基本状况和重要性。
手工业经济:阐述手工业的发展和对经济的贡献。
商业经济:分析商业经济的兴起和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经济:探讨货币在古代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部分: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
重农抑商:讨论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官营与私营:比较官营和私营经济的不同特点。
经济区域差异:探讨不同地区经济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
第四部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介绍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赋税制度:分析赋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货币制度:探讨货币制度对经济交易的促进作用。
商业政策:讨论商业政策对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五部分: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儒家经济思想:介绍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道家经济思想:阐述道家对经济的自然无为观念。
法家经济思想:分析法家对经济秩序和国家控制的主张。
第六部分:古代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结构:探讨经济对古代社会结构的影响。
经济与文化发展:分析经济对文化发展的支持作用。
经济与科技进步:讨论经济如何促进科技进步。
第七部分:古代经济对现代的启示经济持续发展:从古代经济中汲取持续发展的启示。
经济与环境:探讨古代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与社会和谐:分析古代经济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结语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强调学习和研究古代经济对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列出用于撰写本文档的主要参考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
主要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夏商周时期推行“工商食官”政策;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特点:规模大、分工细、组织严密、管理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代表手工业最高成就;产品不流通,对工匠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激化矛盾。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劳动积极性,是促进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主体。但小农的负担十分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
5、优势: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②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农民为生存而努力,推动精耕细作④政府的重农政策
?
?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7、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
8、源远流长,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重难点突破——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确立。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5、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6、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4)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瓷器: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宋朝—五大名窑(“汝哥定官军”),明朝—青花瓷、彩瓷;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清朝—珐琅彩。
3、纺织业
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4)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
2、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
(3)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冶金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古代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既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又是生产力进步的标志。
2、陶瓷
产生——原始时代彩陶先有陶后有瓷
陶器:a、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b、独特技术——唐三彩c、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官营,是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权力强大,可以为满足政府需求,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所以才能取得诸多成就,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二是一些手工业作坊扩大为工场手工业。
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
1、表现: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
总而言之,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私营手工业)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冶金
(1)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
(2)冶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考古发现的人工冶炼的最早铁器属于春秋时期,铁器的出现既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标志,又是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的重要标志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冶铁时所需要的燃料与动力,是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
?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历程》知识点
??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
时空定位(时间轴):
?
?
?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6、弱点(局限性):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
7、作用:①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②局限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
8、评价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2)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3、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组织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男耕女织;②经营方法:农民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③主要内容: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④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及交纳赋税。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4、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不完全等同。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自然经济强调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
?
拓展:?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日益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日益瓦解。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但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由于特定时代,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很低,农民生活艰难,农村面貌落后。新中国建立后,1956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小农经济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