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合集下载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关系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关系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关系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每一科都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都说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但具体到每一科它们的体现是一样的吗?新课标妄图用一种理念把所有的学科都统管起来,这样的做法不是实事求是的,教数学与教语文的目标、方法竟然高度一致,这如何都难以叫人信服,至少得分个文科理科吧?比如语文大力提倡什么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就是不懂什么是语文的表现,语文能力与素养主要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发展来的,所谓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语文学习中也基本上是中看不中用,显得比较热闹,实际上很容易走上形式主义,合作学习的最基本的基础是学生有合作的习惯,合作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而我们的学生就比较缺乏,这不是一两堂公开课、示范课就可以解决的,许多公开课都以前后四人小组合作形式来体现新理念,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浅薄与虚假。

合作探究只能说是许多学习方法中的一种,绝对不是永远对每一学科每一学段最有效的。

应该说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是有一定价值的,但也容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一种模糊。

其中表现之一就是导致轻视知识的倾向,课堂上刻意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而造成知识能力目标的缺失,演胡编的现代版的话剧就以为是走进文学情感空间,扮演历史人物叫感受历史体验古人情怀,谈感受、讲体会、说想象,却不愿认真读几遍书,忽视对文本本身的关注,热衷于搞一些很花哨的东西。

在三维中,我们认为最为关键的依然是以前提的双基——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在抓好知识与能力目标达成的前提下也关注另外的两维,既达成“教学”的因素也达成“教育”的因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也不是独立的贴标签式地而更多是渗透式的体悟式的。

认为情态价比较虚不易测量因而忽视的做法肯定也是不对的,我们应当让自己的教学具有教育的元素。

对三维目标另外一个模糊的认识就是以为每堂课必须体现出“三维”,比如许多新课改下的新的教学设计开头几乎都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值得商榷的。

深入理解“新三维目标”——《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

深入理解“新三维目标”——《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

深入理解“新三维目标”——《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读后感本世纪头20年,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双基”时代走向“三维目标”时代,又从“三维目标”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可以说,每一次课改都是基于当时时代背景、国际环境、社会发展所需。

而今,核心素养时代下,课程目标又走向了“新三维目标”,即大观念、新能力、新知识。

一、“新三维目标”形成的背景我国2001年课程改革确立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据张华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一书描述:在这20年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地方和学校以“三维目标”之名行传统“双基”之实,导致形形色色的虚假探究、虚假对话、虚假合作,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受应试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三维目标”出现了知识与技能的静态化、过程与方法的形式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灌输化等问题。

当知识变成静态事实、技能成为规定规范,教学就会走向传递与训练,而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由“灌输”而达成。

因此,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往的“三维目标”已然不适用新时代教育观、人才观,需要进一步的迭代升级。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意味着要根本改变应试教育价值观、彻底超越事实本位认识论、改变讲授主义方法论。

核心素养视域下,知识不再是确定无疑的“客观事实”,而是指导理智行动的有力观念。

所以,知识应该是“理解”。

正如书中指出的,“信息可以传播,但理解无法传递,每一个人必须像‘亲自吃饭’一样亲身经历实践过程,方能获得相应的理解。

”因此,教学要转向“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从事真实实践,亲身经历知识的诞生与使用过程”。

真实情境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学生置身其中的真实生活情境,第二类是与学生的心理经验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类似学科专家工作环境的“准专业情境”。

为此,要将“三维目标”融合起来,植根真实情境、经历真实实践、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也就是走向核心素养。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1、新课程核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2、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3、课程内容具有问题性、情境性、活动性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最重要的资源、载体和中介,为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课程内容的问题性、情境性、活动性处理。

第一,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能揭示矛盾,激起疑惑,推动学生产生解决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课程内容问题性,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式学习。

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通过合作与探索的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智慧与能力。

4、教学难点,在于“提问”。

如今弊端,一是单向,二是假问题(假、滥、玄)5、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论。

三维目标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作为国家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意在纠正过去我国在主知主义课程观下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儿童心灵的弊端,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大多数人对三维目标予以肯定的同时,有部分人对新课标的目标“三维”提法产生质疑,认为“三维目标的提法仅仅是创新”;有人担心强化实现“三维”目标,弱化了双基目标怎么办?还有些人困惑于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否具有合理性?它的理论依据何在?如何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关注这些问题,有利于深化新课程理念,厘清课程实施中的误区,促进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一、新课程目标“三维”存在的合理性分析(一)传统知识观下的课程目标不同知识观关照下的课程目标取向是不同的。

长期以来,人们把知识置身于哲学认识论的立场中讨论,一直都将知识与真理、与实证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而将知识与谬误、偏见和假象相区别,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在他们看来,真正的知识是对事物客观本质的反映,它既不是思辨的知识,也不是神学的知识,而是既得到观察和实验证实又得到严格的逻辑证明的知识。

三维目标的内涵

三维目标的内涵

三维目标的内涵一、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关于三维目标,新课改方案中已提出多年,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总感觉很难把握,甚至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如不少教师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一维)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知识目标的表达举例(要注意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通过学习,知道动物也是有情感的;通过学习,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所谓技能目标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技能目标可分为“四种”。

一是基本技能。

如读、写、算的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智力技能。

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基本要领。

四是自我认知技能。

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

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制定自主阅读的计划(二)过程与方法(二维)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

过去重教学,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过程目标举例:通过学习,认识分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学习,学会XX结构的归纳和演绎过程;通过学习,理解XX问题解题思路的探寻、分析和综合过程。

通过学习,掌握XX解题方法的选择与比较过程等。

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

什么是三维目标

什么是三维目标

•什么是三维目标•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

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1.知识与技能(一维)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知识目标的表达举例(要注意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通过学习,知道动物也是有情感的;·通过学习,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技能目标可为分“四种”:一是基本技能。

如读、写、算的技能。

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智力技能。

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

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三是动作技能。

如绘画、做操、打球等。

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基本要领。

四是自我认知技能。

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

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

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制定自主阅读的计划。

2.过程与方法(二维)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

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的立体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的立体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的立体三维目标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核心是培养学生相对于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复杂社会的主体的、创造性地自我解决问题和开拓未来的综合生存能力,使学生具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能严格自律,体谅他人的同情心和感动心等人情性,以及健康的身心和充足的体力,还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就目标和目的而言,实验教学与综合性学习课程不谋而合。

实验教学呼唤素质教育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一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新理念。

深化教育改革,首先体现在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方面。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现这一根本转变的重大决策和有力措施。

培养能力的唯一途径是实践活动,实验教学由于其特有的实践功能,将在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一种贯穿于知识、能力、品质、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实验本质的全新的反映形式,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实验准备意识、实验操作意识属感性意识;实验迁移应用意识、实验创新意识则是理性意识。

迁移应用意识是认识和能力上的飞跃,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

另外,实验意识也包涵交互性和预见性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属于发展性和创造性因素。

实验意识的培养是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要求。

现代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为基础。

因为社会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社会整体发展,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与核心,或者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一种理想、一种价值观、一种境界。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包括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结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队伍建设、社会环境等进行一系列的更新和变革。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再说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决定学习状态,学习状态决定学习结果。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变革,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

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以来,“三维目标”频频出现在教育专家和教师口中。

那么,什么是三维目标?为什么要确立三维目标?如何确立和落实三维目标?今天,我把收集、整理的有关问题与大家交流。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指什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方面的目标,三者有各自的内涵和特性,它们又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三者统一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维目标,是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简称。

什么叫维度?举例说明,长、宽、高就是一个物体的三个维度,而且缺一不可。

追求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协调统一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三维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但是在“新课标”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是形式,可有可无。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考虑教学目标,往往直接设计教学过程,造成教学没有方向,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结果。

2、教学目标的制定流于形式,无非是从教参到教案,照搬照抄。

3、目标设计行为主体混乱,指向不明,这是设计教学目标常犯的错误。

比如:“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这两句中,第一句行为主体是教师,第二句行为主体是学生。

什么是三维目标

什么是三维目标

什么是三维目标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

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1.知识与技能(一维)所谓知识目标,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知识目标的表达举例(要注意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通过学习,知道动物也是有情感的;·通过学习,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技能目标可为分“四种”:一是基本技能。

如读、写、算的技能。

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智力技能。

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

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三是动作技能。

如绘画、做操、打球等。

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基本要领。

四是自我认知技能。

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

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

目标表达举例:通过学习,学会制定自主阅读的计划。

2.过程与方法(二维)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

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层次划分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层次划分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层次划分三维目标是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他们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那么,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各自的内涵又是什么呢?1、知识与技能: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教与学,都要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什么,哪些些问题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只需简单理解。

在教学环节中始终要理解数学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数学思想;要重视数学课程中针对运算、推理、处理数据等较严密的思维技能和对图表理解力、计算机或计算器等常用工具的基本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过程与方法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发现的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发展的过程,我们更多地要让学生掌握过程,不一定要统一的结果。

比如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从数学的学科背景和社会生活背景出发,创设数学探究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独立自己的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过程中学生学会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生情感和学习态度,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也培养了良好的师生情感,不知不觉地将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真正内涵

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真正内涵

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真正内涵第一维度:知识与技能。

教学,满堂课都是知识。

什么知识是主要的,什么知识是次要的;什么知识是需要学生细心领会,什么知识只要学生粗略了解的。

得去甄别,得去筛选。

这就是教学的学问。

但是,这样一来,会陷入到了教学的误区。

所有的知识都筛选了,从教学的主导变成了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围绕这老师打转,而不是围绕学生去探讨发现获得知识。

因此,在甄别筛选的时候,应当要注意,这里的知识与技能,应当是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知识点与技能。

所以,要理解,价值是不仅是发现的结果,更是发现的过程。

只有学生自己发现了的知识,并想获得的知识才是对他们而言最有价值的知识。

老师认为的价值,并不代表学生的价值。

只要记住,过程才是最大的价值。

第二维度:过程与方法。

这一点,我们注意得最多的,似乎就是采用什么具体的方法教授那些所谓有价值的知识点。

而不是设想学生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获取那些知识与技能。

所以,有必要纠正一下。

过程与方法应当是学生对所选择的知识与技能的反思、批判和运用的的过程。

所谓反思,应当就是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面对新知识,需要反思旧知识。

这也就是所谓温故而知新。

复习了旧的知识才能够更好的了解新知识。

新的知识确立的,教学的任务还远远没结束,只能算是刚刚开始。

接下来应当就是批判的过程。

所谓批判并不是驳倒什么,批斗什么。

而是一种辩证的思考。

它重在评点与判断。

最后就是运用。

学到的知识无法运用,不去运用,不会运用就是死知识。

运用后的知识才是自己真正掌握了的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虽然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却是与前两个环节同等重要的环节。

它们就像三驾马车,拖着我们的课堂向前进。

如此这般,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不断地被重新构建,呈螺旋式上升。

第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是对一门学科而言的是伴随着学生对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的提升。

此句子有点长,简单一点讲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倾向,提升学生的个性倾向。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一、本文概述《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即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强调三维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

接下来,文章详细阐述了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文章还分析了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在理解和落实三维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性、评价方式单一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等,以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落实三维目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一文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全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深入探讨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实践策略,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三维目标的内涵解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指导原则。

这三个维度不仅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教育的基础,它涉及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因此,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基础学习成果,包括记忆、理解和应用等方面。

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它强调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过程与方法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浅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浅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浅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韩爱霞许磊(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教育教学[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堤我国教育界的一场深刻革命,新课程标准引入了三维目标这个概念,三维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

融为一体。

三维目标的引入是科学的,目前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个目标细化,使得我们能够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贯彻执行。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关键词]新课程;三维目标;课程改革新课程目标的表达,都是围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展开的,与传统课程相比,教学目标清晰,内容更加具体,特别是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是目前课程教学且标的一大亮点,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因此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切学习的起点和终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切学习动力的基础与源泉,是黑夜中前行的指路明灯,是一切学习的起点与终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与好奇心的学习是不可想象的,带着学习之前的辕低水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艰,人类开始了学习;但学习的目的指向是收获更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通过学习,使自己的意志力达到了锻炼,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与决心,并通过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方法、手段在今后的实践中体现前所未有的价值,即学以致用。

所以,我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不虚,相反我认为它非常实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的。

二、过程与方法是一切学习的有力保障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过程,利用一定的方法,才能真正收获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整合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今后学习,并在实践中应用,为解决新问题服务。

举一个似乎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婴幼儿在无人看管时经常会出现活尿泥、玩粪便甚至吃粪便的行为,这其实是~种与生俱来的“科学探究”,通过活泥、玩和吃的过程,利用了闻、尝、舔等方法,掌握了泥、粪便等物体的形态、颜色、味道等等,并会逐步形成自己今后的一系列学习方法,即正确的顺序是先闻再舔后尝,只不过在类1以的其他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所具有的这种学习本能逐渐地被大人的呵斥、谩骂甚至殴打消磨殆尽了。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本资料由教师招聘考试中心整理汇编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具体而言,“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应该说,从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起到今天的21世纪,我们仍然注重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反叛。

其逻辑起点是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要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

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地位。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三维目标”各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应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那么,如何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比较积极而稳妥的做法是: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诚然,新课程设计者没有明说“三维”之中哪一维最重要,只是强调“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知识与技能”是最基础的,或者说是前提条件。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打好“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学生,会很好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最根本的。

对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框架问题设计的思考

对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框架问题设计的思考

对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框架问题设计的思考关于框架问题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我的观点是,老师主要设计的框架问题,会贯穿到几节课甚至一个或几个学期的教学,而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每节课都要有制定好的三维目标,所以不能单纯的认为基本问题是达成一个什么目标,单元问题是达成什么目标。

一般而言,内容问题好解决一些关于框架问题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

不只是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

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

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

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的。

越是知识、技能的东西,越是可以通过讲授获得。

为什么新课程要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就是因为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新的课程目标又不能通过讲授实现,而是需要给学生体验和领悟、感悟的机会。

提出能引起兴趣的开放性的问题,能给学生体验和领悟、感悟的机会。

问题能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在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当学生真的有兴趣回答问题时,他们会很投入。

当问题帮助他们看到主题内容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时,学习就有了意义。

提出正确的问题能够使我们的学生变得更积极、更自觉。

但什么是正确的问题呢?框架问题,是用于框定单元学习范围,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的一组问题。

高中政治新课程确立了三维目标

高中政治新课程确立了三维目标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高中政治新课程确立了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目标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三个目标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以此为基础发展健全的人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此目标的落实有助于其它两个目标的实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重在体验与感受,它贯穿于前两个目标之中。

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时,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目标的实现。

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与新课程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与旧课程标准相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大亮点。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责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认知的优化、内化和深化,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就会使学生更好地收获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有利于构建有生命力的课堂,使新课程的教学因此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以下,本人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有效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一、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引,优化教师教学行为,让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是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要求。

在此指引下,不断优化教学行为、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有效地课堂流程与方式、积极开展课例研究,更好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政治课应该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形成态度,做出价值选择,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则要完整地倾听别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第一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则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
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那么三维目标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现呢?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
因此,这门新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一定要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在课堂内外全面关注和落实"三维目标"。

第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根本
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它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是最能集中体现该课程性质的目标。

该目标主要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三个子目标。

这些是关系到我们究竟培养什么学生的大问题,是"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关键。

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上,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根本。

第二、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基础
《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让学生理解必要的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所以,我们老师要高度重视这一目标,同时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深刻地认识到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紧密相连,在思想上产生"我必学,我要学"的意识。

第三、以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为途径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需要具备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因此要强调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主要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通过探究这个途径来实现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我们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

将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